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弥陀要解第十二讲

《弥陀要解》 by 大愿法师

2017-5-12 21:03

弥陀本愿特超殊,慈悲方便引凡夫。

一切众生皆度脱,称名即得罪消除。

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

我今发愿愿往生,唯愿慈悲哀摄受。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导师阿弥陀佛!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诸位善知识,先请发起无上的菩提心来闻法。今天继续学习《阿弥陀经要解》。上午已经讲到了实行的方法,我们要能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能一心不乱。

《解》「一心亦二种。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即修慧也。」

前面已经讲过了闻慧、思慧。闻慧是我们听闻净土法门以后,真正具足信愿行,真正有信心,真正发愿,愿生极乐,然后执持名号,这是真正由闻而产生了智慧,具足了信愿行是由闻产生了智慧,这叫闻慧。

思慧就是念念忆持阿弥陀佛的名号,思慧的忆持其实也包括了事持和理持。这里就讲修慧,修慧就是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这两种都是属于修慧。为什么q益大师要说得这么详细呢?要知道往生净土的真因就是闻思修三慧,念佛的果就是将来得佛接引往生安养,所以闻思修三慧很重要。

刚刚台上摆了张条子说帮人助念从来没看到过一个预知时至的,明天下午安排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以内现场作一个问答。

先看事一心不乱:

〔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一日至七日是我们打念佛七的依据,在其他经典之中,说修念佛法门成功了时间各有不同,有些是说十天,比方《鼓音王经》中说:“若受持彼佛名号,坚固其心,忆念不忘,十日十夜,除舍散乱,必得见彼阿弥陀佛。”这是十日功成。

《大集经》就说是四十九日,《般舟三昧经》是说九十日。《般舟三昧经》是常行、常立三昧。经上说:“若人自誓九十日中,常行常立,一心系念。于三昧中,得见阿弥陀佛。”又《文殊般若经》也是说九十天。经上说:“九十日端坐西向,专念于佛,即成三昧。”本经是说一日乃至七日。

一心不乱,就是纯一其心,专念弥陀,三昧现前,而不动乱,不起妄念,不落知解。不起妄念,不落知解是一心不乱。

事持就是闻说念佛法门以后,知道念佛法门的妙处能够横超三界,带业往生,因此对此法门深信不疑,一心系念,句句分明,念念相续,行住坐卧,唯此一念,更无二念,即以一念,而除众念。达到一心不乱,这是事一心不乱,因为他没有真正通达真如妙理,所以名为事持。

理持是闻说念佛法门以后,知道一念相应一念佛,即是念念都是唤醒本来人,唤醒自性天真佛,所以深信不疑,一心持念,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念极而空,了知能念心之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所念佛之外,无有心能念于佛,能所双忘,心佛一体,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能够达理体,所以名之为理持。

持到能伏除烦恼,乃至于见思先尽,这样叫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其实有浅有深,最浅的就是念佛成片,这也叫事一心不乱。在天台的判教来说,把这种果位就判作圆教的五品位,伏住了见惑和思惑,虽然没有断,但它不起现行,念佛成片了。之后进一步往上修,到了圆教的初信位就能除见惑的烦恼,乃至于二信至七信,思惑亦断,这就称之为见思先尽,这些都称为事一心不乱。

进一步再由八信一直持到圆教的初住位,就能明心见性,这时就是理一心不乱,能够念念都开显三德秘藏,开显如来藏心。“事一心我执亡,不为见思所乱。”念到事一心不乱,当然因为见思惑断尽,所以人我执消亡了。

“理一心法执尽,不为二边所乱。”念到理一心就能离空有二边,离有无二边,能行中道,双舍空有二边,全归中道,所以不为二边所乱。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都名之为修慧。

我们特别地将理一心不乱这个理持的道理再展开来阐述一下。

净土宗的理论最著名、最圆满透彻的就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她将净土法门的根本理论和实践方法,以及成就理一心不乱的方法和盘托出,传达出生佛一体的奥秘,能使我们真正知道其实生佛平等。

《观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阿弥陀佛是遍法界以为身,而且法身、化身、报身三身一体,三身不一不异。遍满一切时处,以一切有情众生和无情的器界为法身,所以说阿弥陀佛的法身普遍地渗入到一切众生的每个念头之中,所以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法身又能内蕴报身和化身,因此阿弥陀佛的法、报、化三身全体都在我们一念心中。于是,当我们心想弥陀或专心持念弥陀名号时,这能念之心就具足阿弥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佛的相好光明就从我们能念的心中发出来,那么我们能念的心当下就作佛,所以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们的心系念六字洪名,那么阿弥陀佛遍知一切法界的无量智慧一切种智,就在念佛的每一念中显发出来。

这段经文非常精辟地开示了“真、善、美、慧”的内在关联:我们以至诚心去忆佛念佛,这是真;所念的是佛法界,这是至善――最究竟最圆满的善;具有真和善自然就显现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这就是大美,大美是诚于中形于外;有真善美的性德显发,就会开启智慧,阿弥陀佛遍知一切法界奥藏秘髓的如大海般深广的智慧,便会从忆佛念佛心中生发出来,有这种大智慧,就能入理一心不乱。可见,信愿持名,容易成就理一心不乱,成就理一心不乱就相当于禅宗的明心见性,这是讲理一心不乱。

其实,在《观无量寿佛经》里,把一心不乱说为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至诚心是一念不生谓之诚,就是指我们的真心本体;而深心是偏重于自利的,偏重于自利是万善同归,具足善法;回向发愿心是偏重于利他的,回向应该包括三个部分才是圆满的: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回事向理。

回事向理,回我们念的阿弥陀佛名号这个事相而归入到真如实际的理体;回因向果,我们现在信愿持名是因,向果就是成佛的妙果,妙觉果位;回自向他,发大菩提心,一切功德都愿众生得出轮回,得生极乐。这样的回向是圆满的回向,这是回向发愿心。

马鸣菩萨所造的《大乘起信论》中说的三心就是直心,直心正念真如;深心,乐集诸善法;大悲心,广度诸众生。其实都是一样,直心也就是至诚心、深心;大悲心也就是回向发愿心,所以可见其实都是相通的。

第三大科所讲的持名妙行就是具足信愿行三资粮,就是以持名妙行而开显闻思修三种妙智慧,闻思修三种妙智慧就是我们净土的真因。闻此法门以后具足三资粮,名为闻慧;忆佛名号是思慧;事一心、理一心不乱是修慧。这三慧是得生净土的真因。

下面的经文是讲临终时就能够见佛,能够接引我们往生,这是念佛殊胜的果,有因就必有果,念佛的胜果就是临终见佛接引往生。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在《要解》之中又有展开来说,接引往生分作两个层面来给我们解说:

《解》「不为见思乱,故感变化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娑婆界中三有颠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种极乐世界。不为二边乱,故感受用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生死涅二见颠倒,往生实报、寂光二种极乐世界。」

我们得佛接引时,哪些是化身佛来接引呢?修到什么程度是报身佛来接引呢?这就给我们讲得很详细了,能修事持、理持修到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的人,临当寿命终时,能感得阿弥陀佛和诸圣众现前。为什么能够感呢?因为感应道交,以自力为能感之因,以他力为能应之缘。自力就是自己修净业的力量,他力就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所以因缘具足,感应道交,蒙佛接引。自力和他力,我们都可以引用一些经来作证明。

《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说:“若人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必定见佛,这是依靠自力。

《无量寿经》法藏的愿力说:“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有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愿生我刹。临寿终时,我与大众现其人前。”这是他力,是弥陀的愿力。

在会集本是第十九闻名发心愿,第二十临终接引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属他力。自力、他力因缘具足,感应道交,所以得接引往生极乐。

接引之相有两种:一种是化佛来接,一种是报佛来接。前面的闻思修三慧是我们得往生净土的真因,临终佛现,往生四种净土,这是无上果。不为见思所乱,能得到事一心不乱,临命终时,自然不被见惑和思惑的烦恼所扰乱,能正念昭彰,如入禅定,与化身阿弥陀佛及诸圣众感应道交,化身阿弥陀佛及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复起娑婆世界之中,三界内我执颠倒,这些颠倒念都不再起了。如果只是伏住了我执,还没有断(只是伏住了人我执),见惑、思惑没有断,不过把它伏住了,在临终的时候它也不起现行了,然后就一定能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如果我执已断(这里讲人我执),就能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的方便有余土。

这是第一种化身佛来接。

化身佛来接,功夫浅的,只是念佛成片,只是伏住见思惑生同居土。功夫深的,事一心不乱,已断见思惑,人我执彻底断尽就能生到方便有余土。临命终时不可以起颠倒想,不可以起颠倒念很重要。佛经上有记载一个公案说:有一对居士夫妇,夫妻感情挺好,两个人都深信佛法,就是所谓的琴瑟和鸣。丈夫临命终时本来就已经西方胜境现前,但妻子比较留恋,不知道帮他助念,而且还哭泣。丈夫前面还能保持正念感得西方胜境现前,但突然之间听到妻子的哭声,心里起了一念的留恋心,西方胜境就隐没、消失了。他妻子很伤心,一直哭,哭了一整天,涕泪横流,忽然觉得鼻子里很痒,打了个喷嚏,从鼻子里出来一条虫掉在地上,在地上爬。

妻子觉得很奇怪,就想踩死这条虫。刚好有个出家人路过(这个出家人其实是有成就的),马上就制止她说:“你千万不要踩死它,这条虫就是你正在哭的丈夫的第二身,因你一直哭他起了留恋心,所以就障碍他不能往生,因为他留恋你的缘故,所以马上跑到你鼻子里做一条虫,你现在立刻要杀死他怎么可以呢?

妻子很恐惧,也很后悔。觉得,哎呀!糟糕了,我害了他了,马上就跪下来请求法师给这条虫说法,法师为这条虫加持和说法,虫就死掉了,神识得生天上。

这虫要往生极乐世界可能性就很小了,生天道或者生人间都算是比较好的去处,所以临终不可以起颠倒想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是讲报身佛来接。报身佛来接当然修行就很好了,是理一心,他在用念佛的功夫就能证到理一心不乱,就能得到报身阿弥陀佛来接,能够生实报庄严净土,乃至于常寂光净土。常寂光净土他就直了成佛,菩萨只是生实报庄严土,分证寂光,但实际上净土的妙处是一生一切生,圆具四土。

〔不为二边乱,故感受用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生死涅二见颠倒,往生实报、寂光二种极乐世界。〕不为空有二边所乱,念佛已经得到了理一心不乱,临命终时自然空有二边都不能扰乱他,能心佛一如,入三摩地,就能与阿弥陀佛的受用身,也就是报身阿弥陀佛及诸圣众感应道交,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复起生死涅二见颠倒。生死是有边,涅是空边,不起这二见颠倒。如果是分破无明,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的实报庄严净土;如果是全破无明,四十二品无明都破尽,就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的常寂光净土。

所以人到临终时是生死关头,这时,地水火风四大分解,地大分解,诸根散坏。四大分解以后,第六意识就不能起作用了,这时阿赖耶识里的那些种子都发出来,所以一生所作的善恶俱时顿现。作善者现善的境界,作恶者就现恶的境界。如念佛之人就现西方胜境,得到化身佛或报身佛的接引,能够往生极乐世界。那怎么判断呢?

我们都知道:“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足底出”。这是个总的偈子,但其实如果助念送往生,有经验的人就知道有很多帮助判断他是否真实往生的方法。不是说拿个什么温度计或搞个什么外在的东西,而是依据经典上佛陀的教诲,就能够不经过中阴身,一念之间生极乐世界,托质宝莲,自然化生,不由胞胎,自然成就相好庄严,如阿弥陀佛一样的大丈夫相。这样我们就知道,原来事一心就会有化身佛来接,理一心就会有报身佛来接。

《解》「当知执持名号,既简易直捷,仍至顿至圆。以念念即佛故,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上上根不能u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胜进,亦不一概。可谓横该八教,竖彻五时。所以彻底悲心,无问自说,且深叹其难信也。」

这就是解释归纳说,念佛法门是当下圆明,不需要用其他方法来帮助的,要知道持名一法,持一句佛号简易直捷,非常简单,非常容易,而且一心持去即得往生是非常直捷。

〔至顿至圆〕横出三界,顿超生死,一生同居,圆证三不退。所以说是至顿至圆。为什么有这样奇特的功用呢?因为念念即佛,所以不需要去加什么观想或者参究。一念当下圆明,就能具足无量法门。并且那些观想参究也是含摄在一句名号之中,观想是成就佛身功德,参究是成就佛意功德,开显自性的佛功德。而一句佛名就圆满地含摄佛的身语意三功德,可见这一句佛号是大总持法门。

〔上上根不能u其阃〕上上根如文殊普贤等这些大等觉菩萨也不能超过这个范围,下下跟乃至于如鹦鹉、八哥鸟,学念阿弥陀佛也得往生,到极乐世界。

〔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胜进,亦不一概。〕是说所感的化身佛来接,或者报身佛来接。为什么会有这四土的差别呢?因为他能感之因――闻思修三慧之力,功夫有深有浅,所以感应道交,不妨不来而来;各见其见,不往而往,各生其生,各生其应生的四种净土。

〔往往胜进,亦不一概。〕就是说都能蒙佛接引,而且是胜进接,比方说圆教的接别教的,别教的接通教的,是胜进。

〔可谓横该八教,竖彻五时。〕是讲念佛法门圆满具足,能包含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这八教。竖而论之,可以通彻于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时,一切法都能包含,这是如来的彻底悲心,用最殊胜最简捷的方法来接引众生,而且是无上大事因缘,让众生一生成佛。所以无问而自说,并且一再感叹说难信易行之法,智慧力不够,对这个法门不能真正深信。

接下来很多问答都是我们念佛人,尤其是学了一点教理又没有完全学通的人容易产生的问题:

《解》「问:《观经》专明作观,何谓不劳观想?答:此义即出《观经》,彼经因胜观非凡夫心力所及,故于第十三别开劣像之观。而障重者犹不能念彼佛,故于第十六大开称名之门。今经因末世障重者多,故专主第十六观。当知人根虽钝,而丈六八尺之像身,无量寿佛之名字,未尝不心作心是。故观劣者不劳胜观,而称名者并不劳观想也。」

这就圆满地回答这个问题了。有些人说:《观无量寿佛经》专门讲净土十六观,当然净土十六观后面的三观其实就是讲三辈九品得往生,前面一开始是从落日悬鼓观开始。

不过我对于那些念佛念了很多年,甚至超过十年八年还是念佛成片也没有达到的人,在目前这种时代我建议还是可以,我们能持名念佛,然后能真正达到念佛成片,乃至于事一心不乱,当然更好。如果不能达到,千万不要自欺欺人,一个人欺骗他人是狡猾,欺骗自己就是愚痴。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心,看我的修行功夫到哪里。如果不能的话,仍然要继续信愿持名。

因为我们一再讲,这是最究竟、最圆满、最简捷的方法,但如果身体本身五大很差,干扰我们,凡夫的心没有办法完全不被它所干扰,还是可以修一修《观经》上的教导。比方说落日悬鼓观,就能把我们这个火大转过来,当然作为一种辅助的方法是可以的。然后就能让我们修行容易成就,容易相应,容易达至一心不乱。

如果我们真正地看破放下,真正能一门深入,而且心非常清净,我们这个身体不做其它的,就是持名,一句佛号念到底,老实念佛,这当然是最理想的;能够不劳观想,不用作什么胜观、十六观这些,就能直了成就,那当然是最好的。

庐山东林寺慧远法师结莲社,一百二十三人都能往生,没有哪个不往生!为什么人人都能往生呢?知道什么原因吗?为什么我们现在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反而是凤毛麟角?原因是什么吗?大家留心看一下慧远大师所写的莲社发愿文,或者看一下慧远大师的传记就可以知道,当时他们那是持名念佛和作净土十六观两种结合一起修的,所以个个都能往生。

我们将来如果能有一个道场专门念佛,而且根据这个人的根性不同,用适合的法门来修。有些人就一直专注地修持名念佛,而且一直都很相应;有些持名念佛加上一些修净土的十六观。总之契合自己的根器,能真正成就很多人得往生,这才是末法时期真正能住持正法,殊胜的正法道场。

《观无量寿经》就讲到这个,但实际上《观经》是境细心粗,一般的人要真正成就这个胜观是不可能的,是很困难的。如果以它作为一个方便,转身大,作为一个辅助,还是比较容易的。真正成就净土十六观,以凡夫的心力是很难做到,因为那要真正修,比方就修报身佛,阿弥陀佛的光,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这是凡夫的心力很难观想的;所以佛陀在十六观的第十三,就特别开一个劣像观,观八尺的佛身。但障重之人心粗念杂,还是不能观,所以就在第十六观大开称名之门,我们知道下品往生里讲到:“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劝令念佛。”这是讲持名念佛。

《观无量寿佛经》是净土法门里四种念佛方法都有包含,比较全面的。而本经是净土法门最浓缩、最精华的部分,虽然只有一千八百多个字,但所有的妙理玄义,最精华的部分都在其中。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命终之后,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于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这是讲最便捷的,如果是临命终往生时他能具足条件,那一定是持名念佛最殊胜。如果我们具足信愿,就求持名念佛,也是最简捷、最圆顿。

所以在净土宗的四祖法照法师的文集里就说:“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莲生。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花还到此间迎”。

接下来就讲到末法时候虽然人的根器很迟钝,但心体也是本来具足百界千如,所以是心作佛像,是心是佛像,是心是名字,是心作名字。如果不能作胜观,专门称名,不劳观想,也是非常好的方法,能够老实念佛。

接下来是讲禅宗。禅宗里不是一直提倡参念佛是谁吗?这里q益大师就把大家对于参念佛是谁这个误解完全地和盘托出,让我们能够明白,实际上这并不是反对持名念佛,而是称赞持名念佛非常殊胜。

《解》「问:天奇毒峰诸祖,皆主参念佛者是谁,何谓不必参究?答:此义即出天奇诸祖,前祖因念佛人不契释迦彻底悲心,故傍不甘,直下诘问,一猛提醒,何止长夜复旦。我辈至今日,犹不肯死心念佛,若欲执敲门瓦子,向屋里打亲生爷娘,则于诸祖成恶逆,非善顺也。」

这是问禅宗里有些禅师,像天奇本瑞禅师,还有毒峰本善禅师,他们为什么会主张要参念佛者是谁呢?此地q益大师又说不必参究,会不会矛盾呢?这里q益大师就直接说了,要知道说不必参究正是天奇本瑞禅师的意见,不过一般的人没有领悟祖师的慈悲心,所以才去参念佛是谁。

其实天奇本瑞禅师有一次上堂开示:“终日念佛,不知全体是佛。如不知,只看念佛者是谁。”这是禅师开示的原话,后来人就抓住最后一句,只看念佛者是谁去参话头,很多禅堂写上念佛是谁,就专门来参这个话头。

q益大师给我们讲了,原来很多人都误解了天奇本瑞禅师的意思,天奇本瑞禅师是因为看到念佛人没有真信切愿,不能死心塌地求往生,虽然说也是依教奉行在念佛,但他不知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以虽然念佛而信不真,愿不切,难以往生,辜负了释迦牟尼佛的彻底悲心。所以说“不契释迦彻底悲心”。虽然终日念佛而不知道全体即是佛,辜负了释迦牟尼佛的悲心,禅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即“故傍不甘”。

禅师在旁边看着这些人这么愚痴,没有真信切愿,虽然天天依教奉行,持名念佛,但信愿没有真正生起来,所以难以往生。所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才说你要回光返照,要看一看念佛者是谁,能念佛的是谁?能念佛的还是我们的真如妙心,真如妙心起念,还念真如妙心所成就的这一句阿弥陀佛,“真如妙心起念,还念真如妙心”,禅师的意思是这个,希望大家在这一句话上就能够豁然开悟。

这是禅师的意图,但有些禅宗底下的人搞错了,他认为这就是参话头,我们参念佛是谁,然后能开悟,不用念佛了。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反复去参念佛是谁,不是这样的。

我们要能明白,信有弥陀,有极乐,这就是信自己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极乐世界就是本有家乡,阿弥陀佛就是无上大慈悲父,因此才真信切愿,因此才肯死心念佛。禅师之意绝不是要你去找念佛的是谁,是后人错解了禅师之意。

q益大师给我们指出来了,后人不通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个妙理,反而将念佛是谁这句话头去苦苦参究。大师打了一个很通俗,很贴切的比方:譬如有人用敲门砖敲开自性的家门,以前那些深宅大院,有些富贵人家的房子有几重门,在里面一般的敲门听不到,拿个铜环去敲响或拿个敲门砖去敲。

用敲门砖敲开自性家门,本来应该去亲见娘生面目,始觉好像子女,本觉好像父母,以始觉觉本觉就是父子相见,就是子母光明会合,但有愚痴的儿子就用这个敲门砖去打自己的亲生爹娘。

这就比喻那些参念佛是谁的人,只会苦苦参究,不知道念佛的人,就好像愚痴的儿子,敲开门以后拿砖去打自己的爹娘一样。比喻有些人好高骛远,执理而废事,反招堕落,辜负了天奇本瑞禅师的苦心。

因此说,〔则于诸祖成恶逆,非善顺。〕那些只会参念佛是谁的人,那些不知道念佛,不肯念佛的人,他是很迷昧的,他是没有真正懂得禅师的苦心,不是善顺祖师,不是真正照祖师的教导去做,反而成为恶逆,成为忤逆之子。

所以末法的众生福薄慧浅,虽有心修心,却无力断惑,要依靠自力来断见思惑很困难。如果舍去信愿念佛法门,徒好玄理,自心终难彻证,终难明心见性。

譬如终日数他宝,自无半分钱。光阴虚掷,岁月空抛。一失人身,万劫难复,非常可惜,因此,我们要牢记印光法师的教导。

印光法师说:“如来随机所说种种法门,虽则大小不同,权实各异,皆仗自力以断惑证真,方出生死。故于如来普度众生之怀,未能究竟舒畅。由是于诸法外,又复特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一门,指极乐世界以为本有家乡,指阿弥陀佛以为无上慈父。令其发菩提心,持佛名号,以深信愿,求生西方。”

这个发菩提心其实就是愿往生的心,透彻地来讲,对于念佛人来说,真正愿往生的心就是菩提心。“果能念兹在兹,则以己信愿,合佛誓愿。”以自己的信愿力,临命终时能不起颠倒妄想,就能与阿弥陀佛的本愿力相应,就能感应道交。“生佛相契。感应道交,现生则业障消灭,福慧增崇;临终则蒙佛接引,托质宝莲。其有惑业已断,则即登补处,速证佛乘。纵令博地凡夫,通身业力,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既往生已,即得迥出凡流,高预海会,惑不期断而自断,真不期证而自证。此之法门,全仗佛力。譬如跛夫(一个跛脚的人,他走得很慢),日行数里,若乘转轮王轮宝,则顷刻之间,遍达四洲,是轮王力,非己力也。”

这就说得很透彻,这样就能把很多人原来的这种迷昧转过来。有些人跑到禅堂去,看到到处都是参念佛是谁,他认为那个很了不起,认为那个法门很高妙,你看,q益大师跟我们说得很透彻,其实我们是误解了天奇本瑞禅师的意思。

《解》「进问:此在肯心者则可,未肯者何得相应?曰:噫,正唯未肯,所以要你肯心相应。汝等正信未开,如生牛皮,不可屈折。当知有目者,固无日下燃灯之理。而无目者,亦何必于日中苦觅灯炬。大势至法王子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此一行三昧中大火聚语也,敢有触者,宁不被烧。」

如果你真正通达这一段话就会很欢喜,就会法喜充满。为什么?这就把我们很多迷昧的地方消除了。

这是假设那个人进一步再来问说,你前面说不需要去参什么话头,不需要参念佛是谁,只要死心念佛就好,对于肯死心念佛的人(他正信已开),当然可以。但对念佛法门了解不深入,不肯死心念佛的人怎么可以呢?

这里祖师就回答说,肯死心念佛的人正信已开,深信即佛即心,即心即佛,当然就肯死心来念佛,不必再加上参禅,不需要去搞什么禅净双修。打了一个很妙的比方是什么?如果正信已开,就好像一个眼睛很明亮的人,又在太阳底下不必再去点一盏灯,同样,你已经有正信了,已经肯死心念阿弥陀佛了,还哪里需要去参禅呢?就好像你眼睛又看得见,太阳底下阳光又这么灿烂,你还点盏灯,那不是多此一举吗?这个比喻就非常妙,更妙的在后面。

就是说不肯死心念佛的人,正信没有开,更加需要死心念佛,只有死心念佛才是最好的,让他自然心开意解,能破愚痴、生正见、开智慧的方法,又何必要去苦苦参究呢?

再譬如眼盲之人,何必在太阳底下苦苦寻找灯烛呢?意思是说他自己眼睛看不见,太阳这么灿烂也没有用。他眼睛看不见,不知道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到处去找蜡烛,有什么用呢?

这个比喻非常妙,是说他应该首先使自己眼睛明亮起来。同样,对于没有真正深信念佛法门的人,更加不要去参什么话头,因为你自己眼睛是盲人,你去找一盏灯也没有用。你参话头能开悟吗?不可能的,所以更加需要死心念佛,信愿持名,这个就是最好的让我们开智慧眼的方法,我们仗佛的智慧光明激发自己真心本具的智慧光明,自然能开智慧眼,自然能深信念佛法门,然后深信切愿,持名念佛,求生西方。

所以这段话祖师比喻用得特别恰当,而且又特别容易明白,让我们读了以后确实法喜无量。所以说“而无目者,亦何必于日中苦觅灯炬?”眼睛明亮的人在太阳底下当然不需要点灯,你已经信愿持名了,哪里还需要去参话头呢?对于没有真正深信净土法门的人,你去参话头,就像盲人去找灯烛一样也是没有用。所以底下就引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是则名曰香光庄严。”所以要知道信愿持名念阿弥陀佛,对于根器好的人是最好的开悟方法,最好的明心见性的方法。

净土宗十二祖彻悟梦东禅师在他的上堂法语里就有开示说:“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所说八万四千无量法门,一言以蔽之,不出悟修二门。悟门以明心为要,修门以净心为要。”

就是说一切的佛法归根结蒂就修什么?一个是树立正确的见地,一个是有清净的行持,所以说悟门与修门就可以概括一切佛法。悟门目标是要明心见性,修门目标是要成就清净心。明心见性的方法是什么?明心之法无过于念佛。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若人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个心开就是明心见性,不需要任何其他方便,你就是忆佛念佛,就是信愿持名,就能明心见性,这就是明证。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这是最好的开悟方法。

成就清净心的方法也是无过于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入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我们要身语意三业清净,要成就清净心最好的方法也是念佛,所以说“一句佛号俱摄悟修两门之要,举悟则信在其中。举修则证在其中,信解修证俱摄”。一句阿弥陀佛就把修行所有佛法的次第,信、解、行、证,或说信、解、修、证,通通都包含在其中。“大小诸乘,一切诸经之要,罄无不尽”,通通包含。所以一句阿弥陀佛包含三藏十二部,这是真实不虚的。因此我们可以明白,一定要死心念佛。这些问题特别契合我们的根机,因为都是我们经常要面对的问题。

《解》「问:临终佛现,宁保非魔?答:修心人不作佛观,而佛忽现,非本所期,故名魔事。念佛见佛,已是相应。况临终非致魔时,何须疑虑。」

这就是讲参禅的人平时没有去念佛,也没有修净土的十六观,他自己都没有起这个念头,突然之间佛现前,那一定是魔事。正如《首楞严经》所说:“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是魔来干扰,对于参禅的人要免受魔扰是有一点困难的。

永明延寿大师在《禅净四料简》中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这个阴境,一个是讲五阴境界,我们参禅的道路上要经历这五十种阴魔。

色、受、想、行、识五蕴要转化过来,他有种种的境界,你要超越这五十种阴魔境界,那凭自力修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没有明眼善知识的指导,你自己走入邪道,走偏了还不知道。

阴境还一种解释就是讲中阴境,临命终时你没有真正大彻大悟,还有一丝一毫的习气,中阴境界现前,你也会“瞥尔随他去”。这个魔扰乱行人往往会投其所好,比方说对参禅的人他现一个佛身、现一个菩萨身来跟他说法,其实是把他引入魔网。自己本来就没有念佛,也没有观佛,突然之间看到佛现前,这当然是魔事。所以禅宗里面有一个防魔的话就是“佛来佛斩,魔来魔斩,防止着魔。”

对于念佛的人,念佛见佛当然是我们自己心所愿的,这是我们的愿力,愿见阿弥陀佛,得接引往生安养。当然众生有能感,阿弥陀佛的本愿威神就有能应,感应道交,所以就不是魔事。而且临命终时就更加不是致魔时,临命终时念阿弥陀佛,自然阿弥陀佛的佛光加被,令那些魔事所不能扰。

上面讲到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就有人问:“这个七日一心不乱到底是平时七日还是指临终的时候呢?”回答就是平时,这种回答也是非常透彻圆满的。

《解》「问:七日不乱,平时耶,临终耶?答:平时也。」

接下来就是第二个问题,你要说平时的话,假设我某个念佛七达到了,以后它又起了,那怎么办呢?这里面就答:“不可能的,你真正一心不乱不可能再起惑造业。

《解》「问:七日不乱之后,复起惑造业,亦得生耶?答:果得一心不乱之人,无更起惑造业之事。」

这是讲七日不乱,当然第一重回答是平时。第二重回答就是真正得到一心不乱的人,更无起惑造业之时,他真正得到,哪怕是事相上的一心不乱,即事一心,以后也不可能再去起惑造业。

在《成具光明定意经》上说:“空闲寂寞,而一其心;在众烦恼,而一其心,乃至褒、讪、利、失、善恶等处,而一其心。”在任何环境之中有人褒扬他、称赞他,有人讪笑他、讥讽他,得利益、失利益等等一切环境,一切善恶之处都能够一其心,就一心不乱。内不起欲望,不被欲望所迷惑;外不被五尘所诱惑。内或外境不被他们所干扰,所以就不可能再去起惑造业。

下一重就是问关于十念一念的问题:

《解》「问:大本十念,宝王一念,平时耶,临终耶?答:十念通二时。晨朝十念属平时。」

〔大本〕即《无量寿经》。

〔宝王〕指《念佛三昧宝王论》,是唐朝时飞锡禅师所著。他住在紫阁山草堂寺,上面就有《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门第九》,就讲到临终一念定生极乐那些方法。

“若心盛不昧,一念生焉”,如果真正能具足信愿,临终乃至于就是一念阿弥陀佛,就都能决定生西方,这一念就是指临终。

有一套书比较全面,就是《净土十要》。q益大师和他的侍者成时法师汇集整理的,《净土十要》里就包括了《念佛三昧宝王论》。这里就问:“大本即《无量寿经》里讲‘十念’,《念佛三昧宝王论》说一念,这到底是平时还是临终呢?”答:“十念通二时”,十念法门就通于平时,通于临终时。平时修十念,临命终时,《观经》上也讲到:“五逆十恶之人得遇善知识。”临终十念成就得往生,所以说也通于二时。

晨朝十念属于平时。晨朝十念是北宋时的慈云忏主――慈云灌顶法师所主张的,说对很忙碌的人,每天清早起来洗漱清净以后,点香、焚香西向,面向西方念十口气阿弥陀佛,一口气能念多少就是多少,尽一口气去念,然后连续念十口气,这是对于那些事务非常繁忙,平时白天无暇念佛的人,接引他们。晨朝十念能坚持早晚各念十口气,信愿具足,将来也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这里回答:“晨朝十念属平时”。

《解》「十念得生,与《观经》十念称名同,属临终时。一念则但约临终时。」

这十念也通于临命终时,与《观无量寿经》上所讲的十念称佛名是相同的。一念就是《念佛三昧宝王论》上所说的,这一念是但约临终时。

接下来是再一个问题:

《解》「问:十念一念并得生,何须七日?答:若无平时七日功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净土或问》斥此最详,今人不可不读。」

这里q益大师又推荐了另外一本书《净土或问》。

《净土或问》是元朝时的天如禅师所作,全部是问答的方式,一个个问题接着一个个来回答,问答的方式,也是针对修净土、实修,尤其是我们要自利利他,或要消除内心的疑惑都要好好地读。《净土或问》也归纳在《净土十要》中。

这里面文字很容易明白,有人就有个侥幸心理说:“既然十念一念都能得往生,哪里还要念七天呢?既然说短时间念佛就可以得往生,平时哪里需要念呢?到临命终时再来念不行吗?”有这样的一些侥幸心理

这里祖师就告诉我们,不要以为念佛不必早念,到老年再来念,这个错掉了。因为:“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半是少年人。”并且平时不肯念佛,临命终时再发心念,你临命终时能做主吗?临命终时真正能做主的人没有几个,那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如果没有善根,没有基础,你要想平时不念佛,临命终时再来念,那能做主就非常少了!临终时百苦交煎,要说一念十念不容易的。

平时如果念佛,功夫纯熟了,这种熏习让我们临命终时就能保持正念。而且我们要知道那些下下品五逆十恶往生之人,他临终之所以能十念乃至于一念,是因为他宿世有善根,所以能感得善缘,得善知识开导,他宿世还是有福德,所以他临终头脑清醒,并且他一闻法就心力非常猛利。“惟佛是念,惟佛是求”。所以能仗佛的愿力接引往生。这种事情是一万人里难逢一两个,所以我们不可以等到临终才念,不可以存有侥幸的心理。

临终遇善缘得往生要有三个条件:一是临终神智清楚;二是遇善知识,劝其念佛求生净土;三是他一听就要能接受,同时信愿行三资粮都具足。所以我们要能按元朝时天如惟则禅师所说:“悟后不修净土,不是大彻大悟。”悟后的人,大彻大悟的人都要修净土,何况是我们凡夫,更加要专修。

接下来是下一个问题:

《解》「问:西方去此十万亿土,何得即生?答:十万亿土,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无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难即生。如镜中照数十层山水楼阁,层数宛然,实无远近,一照俱了,见无先后。」

这是进一步回答问题。有些人怀疑极乐世界是十万亿佛土之外,这么遥远,我们可能去到吗?何得即生?

答:十万亿土也都在我真如妙心心性之内,是我们真如自性所相应的,我们的真如自性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自然你这种亲因缘和阿弥陀佛本誓愿力的强增上缘感应道交,自然就能得佛力接引,所以没有什么难。

我们就可以知道“无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十法界都是我们的心性变现出来,心性是能变,十方诸佛刹土是所变;能变的心性无量,所变的刹土也是无量。因此我们以不可思议的心性为亲因缘,以阿弥陀佛的本愿力为强增上缘,具足信愿行,必定生自性显现的极乐世界。所以你不用担心很遥远,生不去,不是这样的,那是凡夫的分别念。这里面就已经是三因佛性在其中了。

有个同学跟我说:“原来阿弥陀佛和十方诸佛都是我自己心性所显现的”。我自己的心性也好,十方诸佛也好,都是实相。但要知道净土法门的妙处还在于阿弥陀佛的本誓愿力,他因地的愿力来作为强增上缘,这个缘很重要是缘因佛性;我们的心性就是实相,这是正因佛性;有正因佛性,有缘因佛性,还有信愿持名,那就是了因佛性。三因佛性具足,当然能生西方,一生成佛。

所以,以不可思议为亲因缘,这是正因佛性;以阿弥陀佛的本愿为强增上缘,这是缘因佛性;具足信愿行,这是了因佛性。所以就一定能生极乐世界一生成佛。如果有教理基础,对于这个法门与这个《要解》也能越学越欢喜,能心开意解。

接下来就进一步用比喻来显这个,其实没有什么远近之分,凡夫认为好像十万亿佛土之外那么遥远,释迦牟尼佛一个教化的国土,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我们都已经搞不懂了,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到现在都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一个小世界就是一个银河系。

有些凡夫说:“哎呀,那个太遥远了。”这是凡夫的分别念,用比方就很容易让我们明白,其实在真如自性上、在本体上哪有什么远近之分?没有,所以说〔如镜中照数十层山水楼阁〕。

这个镜比喻我们的心,当然这个比喻还有点不圆满,因为镜是个有体的东西,但你没办法,这无形无相的心你怎么来比方它呢?就勉强用一个镜来比方它。

数十层山水楼阁就是比喻十万亿佛土,“一照俱了,实无远近”,一个很大的镜子,层层叠叠的山水,通通都在镜子里面照出来。镜子不是说你距离我近一点我先照你,距离我远一点我后照你,它是同时俱照,没有什么远近。

“一照俱了,实无远近。一见俱周,亦无先后,同在一时。”所以要知道,往生者是一念顷生极乐国,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来去宛然而又来去无自性。好像镜中之相,显现宛然,而显现又是无自性的,一面镜子照天照地,所有的层层山水同时在镜子里显现出来,没有什么先后,镜中的景物也没有什么远近,一切都是我们的心性变现。

“本无远近,照了无疑”。所以往生时佛与圣众不来而来,往生之人不去而去。说来说去是从事相上来讲,说不来说不去是从理体上来讲,但要知道理体从来不离事相,所以无去来中事宛然。虽说是无去无来,但又宛然呈现往生之相,呈现娑婆印坏,净土文成。罪花凋谢,智蕊翻飞。娑婆世界罪花凋谢了,极乐世界智蕊翻飞,莲花里面化生出来,所以我们就能明白: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

《解》「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亦如是。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亦如是。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亦如是。」

这就是以法合喻,是说西方依报的极乐世界,正报的阿弥陀佛说法,还有那些海会圣众,都好像镜子里的山水楼阁一样,层数宛然,而其实又是一照俱了,见无先后。阿弥陀佛和海会圣众现前,众生心不颠倒就得往生,也就好像镜之中来去之相宛然,而来去之相无自性一样,一照俱了,见无先后。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