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赞叹《阿弥陀经》不可思议

《弥陀要解》 by 大愿法师

2017-5-12 21:03

接下来是赞叹《阿弥陀经》不可思议。

《解》「当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圆镜智之灵文也。」

〔当知〕应该要知道,就是即事以明理。《阿弥陀经》字字行行都是直捷说佛境界,都是直捷说我们的真如自性,开显我们自性的微妙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说是心性之灵文,心性具足一切法界,名之为海印三昧,即万象森罗海印含,这是从理体上来说。

从事相上来说是大圆镜智。心性圆现一切的依报和正报,名为大圆镜智。也就是圆光普照,无法不现。海印三昧是表示心性之体,大圆镜智就是心性的妙用,妙用是无所不知,无法不现,所以名之为大圆镜智。所以本经字字都是海印三昧,都是大圆镜智的灵文,可见本经在整个佛法之中的崇高地位:她是最殊胜,最了义,最圆满,最究竟,所讲的都是无上大事因缘,令十方佛世界众生一生成佛。

底下是讲另一个问题:

《解》「问:持名判行行,则是助行,何名正行?答: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盖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今全由信愿持名,故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观经》称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此之谓也。若福善不多,安能除罪如此之大。」

这里就讲,有些人学得很细,他前面听到q益大师说信愿是慧行,持名是行行。既然是这样,那当然持名应该属于助行才对,你怎么能说持名是妙行,是正行呢?q益大师就回答:“是因为一心,信愿行虽然是三资粮,但是一心中具,三资粮唯是一心,既然是一心,就没有先后,亦非定三。就是说没有愿和行不名为真信。你说你信,但你不发愿求生,不肯念阿弥陀佛,这不是真信,这要大善根。

经上讲阿^世王子过去曾供养过四百亿佛,他能信极乐世界,信阿弥陀佛,他一开始没有发愿往生。后来得释迦牟尼佛教诲,他能忏悔,能发愿往生,而且真往生了,这要非常深的善根才能真信。当时阿^世王子只是发愿自己要能像阿弥陀佛那样,没有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能真信,这个善根不可思议,智慧力也不可思议。

所以无有行和信,不名真愿。你说你发愿,但没有行动,那你就没有真正的愿,不是真正的愿,你就没有真正的信,也没有行动,哪里可能真正发愿呢?“无信愿不名真行”,没有信和愿,信不真、愿不切,你这个行持念阿弥陀佛就不是至诚恳切。

〔今全由信愿持名〕成就三慧为净土真因,所以说圆具信愿行,持名妙行里面就已经包含了信愿行三资粮,所以说声声悉皆圆具,每一念阿弥陀佛都是具足三资粮;正行、助行都不出于一心,所以名之为持名,即是多善根、多福德。

举了个例子就是《观无量寿经》里讲:“念阿弥陀佛一句,就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就是因为说他能声声圆具信愿行,所以是多善根多福德,才能灭这么多罪,如果他不是多善根多福德,怎么可能灭罪如此之大呢?所以这就是反证具信愿行,持名念佛,即是多善根、多福德。

《解》「问:临终猛切,能除多罪,平日至心称名,亦除罪否?答:如日出,群暗消。称洪名,万罪灭。」

就是临终念阿弥陀佛能灭无量罪,平时念阿弥陀佛是不是也能灭罪呢?这里就打了个比方:“如日出,群暗灭。称洪名,万罪灭”。太阳出来,一切的黑暗都消除了,所以平时我们念佛也能灭罪,众生起妄心迷惑颠倒造罪时就是智慧的太阳隐没不现了。

“贪_痴起佛灭度,戒定慧生佛出世”。造罪时就是佛灭度,智慧的太阳就落了,所以全明成暗。现在能觉悟念佛,当然就是太阳一出群暗自消,智慧之日既现,愚痴惑业就自灭了,所以说平时称名也能灭万罪。

《解》「问:散心称名,亦除罪否?答: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宁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难敌无始积罪故。当知积罪假使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然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唯念至一心不乱,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复三军能制耳。」

这一段很重要,直接告诉我们怎样才能真正出轮回,到临终这一念真正能往生极乐,这个窍诀q益大师就和盘托出了,就说我们散心称名能否除罪呢?

q益大师回答:“佛陀的名号是具足万德不可思议的,当然能除无量罪,但不一定得生净土,因为是悠悠散善,散心称名,难以与无始以来生生世世所积累的这些恶业匹敌,所以散心称名不定往生,但肯定除罪业,肯定消罪。〔难敌无始积罪故〕。

所以接下来就说,要知道我们无量无量劫以来在六道里轮转生死,造了无量的恶业,如果罪业有体相则尽虚空不能容纳。所以说就算我们用一百年时间,昼夜来念阿弥陀佛,每一天念十万声阿弥陀佛,每一声阿弥陀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那一百年念下来所灭的罪还只是好像手指甲上的这么一点尘土一样,还没有灭的罪如大地土。

所以你临命终时,如果罪业并没有消尽,只消了一点点,那要怎么才能往生呢?你一定要有这种一心不乱,或者最起码是临终在定之心,要能念佛成片,所以底下就特别强调这句话:

〔唯念至一心不乱,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复三军之力所能制〕这里就特别强调要一心不乱,唯有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才能真正有殊胜的力用,才能必得往生。因为你是临终在定之心,虽然有无量的过去的罪业还没有消尽,但它不能制约你,譬如一名猛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一样,千军万马挡他不住。同样,如果我们有了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即便有很多生生世世累积的那些罪业,也不能阻拦我们,我们就能突破众围,得阿弥陀佛接引,往生极乐。

〔非复三军之力所能制〕三军就是比喻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我们最浅的功夫念佛成片,见思惑只是伏住了,还没有断,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的军队也在,但只要你念佛成片,临终在定之心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就一定能生极乐。如果你功夫再好一点,“见思任运先落,”是达到圆满的事一心不乱,见思惑的军队就已经消灭,当然往生的品位就更高。

这里我们要能知道,净土宗的十二祖,彻悟禅师就有一段开示能让我们更加明白怎样是真正得往生。祖师说:“心能造业,心能转业。业由心造,业随心转。”我们的心能造业,也能转业。心不能转业即为业缚,业不随心转即能缚心。心如果不能把业转过来就会被业障束缚住,就难以超出轮回。那心怎样才能转业呢?

“心何以能转业?心与道合,心与佛合,即能转业。”吾人发心念佛,”我们发心念佛,“求生极乐,或观依正,或持名号,念念相续,观念之极,则心与佛合。”你一直在念阿弥陀佛,那怎样到达极处?我们能念之心与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就感应道交,就能愿力相应,就是心与佛合。

“合之又合,合之其极,则心能转业,而前境之娑婆转为极乐,胎狱之报转为莲胞。”本来前境还是娑婆,现在因为心与佛合,心与道合,所以能转为极乐;本来前面的业是你将来下辈子要去入牛胎马腹,胎狱之报,现在因为心与法合,心与佛合,所以就转为莲胞,能够莲花化生,便是乐邦自在人矣。

“其心或偶然失照,或忽生退悔,不与佛合,则业能缚心。而前境娑婆仍旧,来报依然,还是忍土苦众生”。还是这个娑婆世界里受苦的众生。这就很关键了,所以临终一定不能失去觉照,要能保持正念,这就能让我们得往生,就好像勇将突围而出一样。

《解》「然称名便为成佛种子,如金刚终不可坏。佛世一老人求出家,五百圣众皆谓无善根。佛言:此人无量劫前为虎逼,失声称南无佛。今此善根成熟,值我得道,非二乘道眼所知也。由此观之,《法华》明过去佛所,散乱称名,皆已成佛,岂不信哉。」

这里是用比喻来证明,念佛能作为成佛的种子,永劫不坏,犹如金刚一样坚固,终不可坏,用一个佛世老人出家的公案,又引用《妙法莲华经》说,假如在过去佛前能散乱称名,皆已成佛。经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所以我们要能深信。

底下是劝我们要能担当这个法门,能信愿持名。

《解》「伏愿缁素智愚。」

缁是缁衣,出家人。素是白衣、居士。智愚,不管你是真正有智慧,容易通达教理也好,还是智慧未开也好。

《解》「于此简易直捷无上圆顿法门,勿视为难而辄生退诿,勿视为易而漫不策勤。勿视为浅而妄致藐轻,勿视为深而弗敢承任。」

这是劝导我们,愿一切人,无论上智下愚,出家在家,都不可以认为这个至简易、至直捷的无上圆顿法门很难修,然后生推诿心;不可以认为她简捷易行,就生轻慢心,漫不经心,不肯精勤;不要认为她简易浅近而轻视她,也不要认为她无上高深而不敢承当,应该要知道直下承当这个无上甚深的法门,能够信愿持名。

《解》「盖所持之名号,真实不可思议。能持之心性,亦真实不可思议。持一声,则一声不可思议。持十百千万无量无数声,声声皆不可思议也。」

这就是开示我们净土法门得成就的三要素:心要素、境要素、法门要素。即心不可思议,境不可思议,法门不可思议。

所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我们的系心之境,这个是系心之境不可思议。为什么?因为即佛即心,所以说它是不可思议的。

能念之心是心要素,心为诸法之本,以即心即佛,前面是即佛即心,此地就是即心即佛,所以也是不可思议,我们的心性也是遍一切时处的,“能所不二,心佛一如”是法门之要素。

我们信愿持名,持至能所不二,声声都是不可思议,念念相应就是念念阿弥陀佛出现,念念都是佛出世,正如优昙钵罗花一样,所以这个心不可思议、境不可思议、法门不可思议。心是我们的真如妙心不可思议;境是阿弥陀佛的名号不可思议;法门是信愿持名不可思议。

无上因缘是讲正示无上因缘,基本上讲说圆满了,整个都是在赞叹持名念佛。持名妙行确实不可思议,我们就知道持名一法下手容易而成功高,用力很少而得效很快速。一日乃至七日,果能念念持名,即是念念证无量寿,放无量光,所以说所持的名号不可思议,能持的心性也是不可思议。能所不二,心佛一如。这个信愿持名的法门也是不可思议。所以说信愿持名法门似浅而深不可测,似小而无所不包,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都是以此法门作为成始成终之道。

接下来就是重劝,再一次劝我们要发愿生彼国土。

(丙)二重劝

《经》【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解》「我见者,佛眼所见究尽明了也。是利者,横出五浊,圆净四土,直至不退位尽,是为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也。」

〔我见〕就是我释迦牟尼佛佛眼所见,“我”是假名安立我,为了度众生故,“见”是佛眼所见。佛具足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六通。有首偈说:“天眼通非碍,”天眼通没有障碍,能够彻见一切。阿罗汉的天眼通只看到一个小千世界,佛眼是无障碍的。“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这首偈子就能把五眼和五眼的功能都概括起来了。

“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照差别之异相,但一一体都是平等相,所以佛眼所见都是全事即理,法法唯心,究竟诸法实相,明了不昧。所以说佛眼所见究竟明了。

〔是利〕前面讲我们念佛可以横出娑婆世界五浊恶世,能圆生西方极乐世界四种净土,乃至于三种不退位尽,这是利益。乃至于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去到究竟圆满就是成佛了,所以这是不可思议的功德之利。

前面是从理体上来解释,接下来从事相上解释:

《解》「复次是利,约命终时心不颠倒而言。盖秽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无论顽修狂慧,么罗无功。即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傥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

〔复次是利〕是从事相上来讲,我们修信愿念佛殊胜的利益是什么?是临命终时起大作用,这是祖师最悲心深切开示我们的,站在修行者解脱的角度开示我们的。我们修信愿念佛,就能临命终时心不颠倒,这个不容易,因为秽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临命终时,对念佛人来说就是一生念佛,修因结果之时,仗自己的念力,仗阿弥陀佛的愿力,就能心不颠倒往生极乐,这是大利益。能离苦得乐,了生脱死。弹指之顷,横超三界,神归安养。

但如果不修这个法门,仗自力,到临命终时四大分解,一生的善恶俱时顿现。永明延寿大师的《宗镜录》上把这时叫乱心位,第六意识不起作用了,八识田中习气乱发,这时候功夫最难得力。你平时功夫很好,到临命终时功夫不一定得力。所以平时身体健康时用功有十分,病时功夫得力的话只有一分;病时用功都能有十分,睡觉时功夫只有一分;睡觉时功夫有十分,到临命终时工夫恐怕也只有一分。所以说用自力了生死不容易。

我们要能按照圆瑛法师的做法,他就是求福、求慧、求生净土。圆瑛法师在上海建圆明讲堂,创办了楞严专宗学院,二十五岁开始研究《楞严经》一辈子,到六十几岁才写《首楞严经》的讲义,号为楞严独步。他把他说法的地方名为“三求堂”,写个对联就是:“求福求慧,求生净土。念佛念法,念侣僧伽。教宗楞严,行在弥陀。”我们能信愿持名就是福慧双修。

正如《楞严经》上所说:“纯想即飞,必生天上”。纯善无恶,临终神识飞举,生天上。如果我们福慧双修就是纯善,神识飞举。再加上我们有信有愿,有真信、有清净愿,自然能得阿弥陀佛接引,临终往生极乐,所以要度生死难关依靠的应该是净业。

接下来就讲对于那些没有找到修行路径盲修瞎炼的人,要解脱很难;就算是悟门深远,在宗门下用功,有功夫的人要解脱都困难。〔无论顽修狂慧,么罗无功。即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傥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

《解》「永明祖师所谓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诚可寒心者也。」

如果我们只是参禅,就可能是瞥尔随他去,这是q益大师悲心恳切来告诫我们。那些顽修就是盲修瞎练,他只知用功,不知修法,理论没有通达。狂慧就是反过来,其天资还有点聪明,但只是理解,不肯去用功,没有实际地修行,这两种人到生死关头不得力,他所讲所修的那些都全然无力,叫么罗无功。

前一种人是顽修,著事不达理;后一种人是狂慧,执理而废事。所以临命终时一点都不得力,随强偏坠,哪一种业力强就跑到哪里去了。

〔悟门深远〕更高明的那些“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悟门深远当然不是顽修,他是参禅悟理之人,并且不单单是浅悟,还是悟门深远,悟入得很深。

〔操履潜确〕讲不是狂慧,他操履,冰清玉洁,行持非常用功,解行相应。临命终时他也是没有大把握,也是难以了生脱死。为什么?因为他完全凭自力,不能感通佛力(没有发愿求生,就难以感通佛力)。只要他有一分一毫的习气种子未除干净,未免都还要堕落,那些种子习气会把他牵扯、让他堕落,所以单凭自力修行是很危险的。

经常被引用的就是宋朝时有位草堂青禅师,他一辈子修行,有解有行。一个姓曾的女居士,信心很好,对于禅师四事供养。草堂青禅师有一天就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了一句:“老僧将来与夫人作子。”有一天宰相告老还乡,这个出家人本来在打坐,突然就生起一念羡慕的心,当晚就圆寂了。那边曾姓的妇人就怀上小孩子,生下来以后,年少就很聪明,很有智慧,很年轻就连中三元,后来入内阁做宰相,就是曾巩,宋朝的一个宰相。以他前生一辈子的禅功,只是换得第二生的富贵而已。实际上在大富贵之中要不迷失很困难,容易堕落。

还有一个就是三生石的故事。安史之乱以后有个叫李源的人,本来其父做大官,安史之乱时,其父在长安被叛军所杀,他也看破了一切。他原本是个浪荡公子,现在父亲死了,就收心专门学佛,把自己在洛阳的大家宅供养出来给三宝,请一位有修行的圆泽禅师来做住持,他也在寺院里做居士。

一天,两个人都想发心去朝峨嵋山,因为长安对李源来讲是个伤心地,所以他就想着最好能绕开那个地方。但圆泽法师在选择去的路上就跟李源的想法不同,他希望由陆路而走,但还是听了李源的意见走水路,经过三峡。

结果看到岸边有个妇女肚子很大,在洗衣服。两个人本来在船上谈禅论道很开心,圆泽禅师一看到这个妇女,马上脸色大变,就流泪。当时李源觉得很奇怪问:“师父,你怎么了?”禅师就说:“我之所以不愿意经过这个地方,就是因为怕见到这个妇女,我以我的禅定力知道,我的业力是要来做她的儿子,但我以定力摄持,只要不见她就不会受这个报,因此她一直没有生小孩,肚子已经怀了三年,现在看到她,我要去投胎了,所以没办法了。”

李源很后悔说:“哎呀!我害了师父了!”所以就很忏悔,但圆泽禅师就安慰他说:“不要紧,我们还有机会再见,能不能请你在船靠岸时等三天,三天以后到这个妇人家里来,她抱出来的那个小孩子就是我的后身,我会对你一笑为信,我对你一笑就表示我们还是老朋友;再过十三年,我们在杭州的中天竺葛洪井边,中秋时能在那里相见。”

三天以后,李源去看望,果然那个妇女生了一个小孩子,那小孩子对他粲然一笑,李源就哭起来了。再过了十三年,他在中秋之夜去到中天竺的葛洪井边,遇到一个牧童唱一首偈:“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两个人谈论了一段时间,之后,牧童边走边唱了一首诗:“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游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草堂青禅师是宗门巨匠,圆泽禅师还有宿命通,在生死关头都透不过去,何况其他人。所以一定要能及早信愿持名,能以自己的信愿力感通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得生极乐。

永明延寿禅师的《禅净四料简》,我们都知道了,这个阴境,如果只是修禅没有净土,恐怕是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阴境一方面是指平时禅定之中五阴境界会受魔扰,再一个是临命终时中阴身阶段,自力恐怕没有力量,难敌业力;而又没有念佛,又不能得到佛力的加持,所以就难免随境而去,随波逐流,继续在轮回里面流转。所以说〔此诚可寒心者也〕。

今天就讲到此地,愿大家福慧增长,得生极乐。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