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方便有余土的净秽之相

《弥陀要解》 by 大愿法师

2017-5-12 21:03

方便是佛陀权巧方便而设,是化城中途暂住之所。藏教的阿罗汉、辟支佛所证的是方便有余土;通教的三乘:声闻、缘觉、菩萨;还有别教的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还有圆教十信位,已断见思惑,但未破无明者,也寄居在方便有余土。

〔析空拙度证入者秽〕指藏教的声闻、缘觉二乘,他修析空观智,析色入空,分析此身,毕竟无我。但得我空,四大五蕴之法不空,所以用这个方法证入,方便有余秽土。

南传的《清净道论》上讲的界差别观,就是用这种析空观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证入其实是不究竟、不圆满的,但对一般的凡夫下手非常容易。

〔体空巧度证入者净〕指通教的三乘,修体空观智,观四大五蕴色法。现前此身,当体本空。非但我空,法亦如幻,体色入空。这种体空观智就很巧妙地证入,这叫方便有余净土。

如果用通教和别教来比较,通教三乘不达中道,故称秽土。别教的三贤已达中道,故其所住的是方便有余净土。如果用别教三贤和圆教的十信比较:别三贤圆十信也仍然寄居在方便有余土――圆教的十信已伏无明,三谛圆明,故居方便有余净土;那别教三贤就是方便有余秽土。比较起来,越往上修法越巧妙,所以属于净土。

极乐世界的方便有余土都是净土,无论你是哪种根器,藏通别圆,哪怕是藏教的声闻、缘觉,如果你能回小向大、发愿求生,生到极乐世界的方便有余土也毫无障碍,圆具四土,一生成佛。

第三是实报庄严土,也称为〔实报无障碍土〕,实报就是真实果报土,种种庄严。实报庄严土是报身佛土,是诸佛由本性流出来的清净相,故其所感纯属智境,凡夫众生看娑婆世界是识境,而极乐世界是智境,智慧境,所以实报庄严土,不落劫数,恒常存在。所见佛身寿命、光明是无量的无量,圆教的初住以上、别教的初地以上,见性才能到此境界。

〔常寂光土〕别教的妙觉佛果,他是从初地才开始断无明,直到十地、等觉、妙觉,已断十二品无明,无明未尽,所以说分证者秽。圆教的妙觉佛果位,从初住就开始断无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上等觉、妙觉,破四十二品无明尽,复本心源,究竟清净,圆满无上菩提。所以说究竟满证者净,这是常寂光土,也可分为分证者是秽土,究竟满证者是净土。别教的妙觉佛属于分证,所以是常寂光秽土,圆教的妙觉佛果是究竟满证,断尽四十二品无明,所以名为常寂光净土。

下一句是归纳:

《解》「今云极乐世界,正指同居净土,亦即横具上三净土也。」

极乐世界是圆具四土,因阿弥陀佛大愿大行所成就。众生以信愿持名,清净心所感,所以受用同佛,以佛陀的愿行,本愿威神加持受用同佛。

凡夫信愿持名生极乐世界,正指生凡圣同居净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为什么说他一生一切生、圆具四土呢?因为佛在同居土,即是常寂光净土;菩萨在同居土,即是实报庄严净土;声闻(这是回小向大的声闻)在同居土,当下也即是方便有余净土,所以说圆具四土。

接下来的法本上没有,但另外版本上的《要解》,在边上有个小字的注释,是q益大师的侍者成时法师加注的一段:“此论性德,无论修德。性德则一切微尘,法尔具足四种净秽佛土。今约信愿行三,弥陀名号,不可思议故,能令凡夫所感同居极乐,最极清净也。此则十方佛土所无,极乐同居独擅,方是极乐净土宗旨。下明义处皆然。”

此段特别讲西方极乐世界妙在同居土,此同居土是尽十方佛土所无,生同居即是横具上三土,这个是十方佛世界都没有,唯有极乐世界有。性德是真心本体,随举一法。体即法界,所以说一切微尘,法尔具足四种净秽佛土。

这里特别讲修德,我们以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为不可思议的真因,感得极乐同居净土最极清净、圆具上三土的不可思议的妙果。可见极乐净土,修德圆满、性德全彰,这是净土法门的妙处。

《解》「有佛号阿弥陀,序正报教主之名也,翻译如下广释。佛有三身,各论单复。法身单,指所证理性。报身单,指能证功德智慧。化身单,指所现相好色像。法身复者,自性清净法身,离垢妙极法身。报身复者,自受用报身,他受用报身。化身复者,示生化身,应现化身。又佛界化身,随类化身。虽辨单复三身,实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纵横,不并别,离过绝非,不可思议。今云阿弥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复即报即法也。」

这一段q益大师就说得很透彻,他说极乐世界今现在说法的阿弥陀佛是化身阿弥陀佛,但是因为极乐世界妙就妙在三身圆具,所以也是即报即法。虽然是指同居土的化身阿弥陀佛,同时也是报身阿弥陀佛、也是法身阿弥陀佛,因为三身圆具,这就说得非常圆融。

前面的“有世界名曰极乐”是显依报的庄严,生活环境的庄严,有佛是显正报的庄严。先说依报,令欣慕;后说正报,令归命;欣喜、羡慕,愿求生极乐世界,再来说正报的教主阿弥陀佛,让我们归命阿弥陀佛,其依正庄严,总摄于六字洪名中。一切依报、正报的庄严,所有功德都可以融摄到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中。

〔佛有三身,各论单复。〕法身、报身、化身。先说单,再说复。众生是积聚业障以为身,我们这是业报身;佛陀则圆具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十力、十八不共法。

法身:积聚理法以为身,理法平等普遍。所以法身遍一切时处,理法也就是宇宙万有的本体。

报身:积聚智慧以为身,所以报身是惑净智满。报身是能证之智,法身是所证之理,理与智不二。

化身:以机感为身,或说以大悲为身。机缘成熟,应时出世,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这是化身。

法身:指所证的理性。报身指能证的智慧,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化身指所现的相好色像,以此来教化普通的凡夫众生。

凡夫身是随业受报的业报之身,六道轮回是自己迷失了自性,造善恶业变现出来的。

接下来说三身的复。法身有自性清净法身和离垢妙极法身。自性清净法身是众生的本源自性天真佛,是人人本具,不假修成的本体。离垢妙极法身唯佛果方有,一定要修德究竟,要断尽最后一品无明才能圆成,所以说修德究竟所成就是离垢妙极法身。

报身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用智德、断德、悲德就容易明白。自受用报身侧重于讲智德和断德,佛陀智德究竟,圆满无上菩提;断德究竟,永离二种生死。他受用报身侧重于从悲德,从根本智起后得智,由后得智所现,“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但一般的凡夫无法见到佛陀的他受用报身。

化身有示生化身和应现化身。示生化身是示现降生,好像释迦牟尼佛一样示现八相成道之身,藏传叫十二相成道之身;应现化身就是随众生的机感,应众生之机而显现的身,现胜应身、劣应身等种种身。又有佛界化身、随类化身,佛界化身就现佛身,随类化身是随九界之类而示现其身。

〔今云阿弥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身化身,仍复即报即法也。〕“其土有佛号阿弥陀”是论修德,是指在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中的示生化身。

同时化身也不离报身、法身,同时也是指报身阿弥陀佛、法身阿弥陀佛,依法身体,现报身、化身之用,三身不相舍离,所以说是三身圆具。

好像一颗摩尼珠,摩尼珠的珠体指法身,摩尼珠的光明指报身,摩尼珠的影像指化身。珠体、珠光、珠影不相离,所以虽正指化身阿弥陀佛,同时也即报、即法。

《解》「复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具四义:的标实境,令欣求故;诚语指示,令专一故;简非乾城阳焰,非权现曲示,非缘影虚妄,非保真偏但,破魔邪权小故;圆彰性具,令深证故。」

这一段用四悉檀来解释为什么要说有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呢?对众生来说就有四种教化的利益,叫四悉檀。

第一是世界悉檀,令众生得欢喜益:

〔的标实境,令欣求故。〕的确标显,从娑婆世界往西,过十万亿佛土,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这说得很肯定,而且直接就开示我们,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是现在实有之境,令众生心生欢喜,欣喜羡慕,愿意离开烦恼痛苦的娑婆世界,求生到清净佛土去。这是世界悉檀,令众生得欢喜益。

第二是为人悉檀,令得生善益:

〔诚语指示,令专一故。〕释迦佛及六方诸佛以诚实言指示持名念佛法门,令得专一其心,净念相继。这是为人悉檀,令得生善益。我们相信佛陀是真语者、如语者、实语者,真实不虚。所以就能专一、专注地念阿弥陀佛,“即念他佛,成我自佛”。开显真如妙心,让我们生善。

第三是对治悉檀:

〔简非乾城阳焰(非魔)〕西方依报正报的庄严,这两者都是实有,不同于乾达婆城乃幻现出来。乾达婆是天龙八部之一,他有神通,可幻变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世界等等,那是幻现出来的是假的。而极乐世界是实有,所以佛陀特别地强调,很肯定地告诉我们,有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让众生归命。

阳焰是指田间或沙漠里或海面上,因为水气和光的折射所显现出来的一个幻境,远看好像水,近看又没有,所以饥渴的鹿以为是个大湖,错认为有水,拼命去追逐阳焰,然后累死掉。也好像海市蜃楼,虚幻之境。但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不是虚幻境,而是实有的。

〔非权现曲示〕这是破华严长者李通玄的观点。唐代有位王族的居士长者叫李通玄,他为《华严经》作了一个解释叫《华严合论》。

他说西方极乐世界是权巧示现,曲引小根机的众生。q益大师在《要解》里破斥他,认为他讲得不圆满。李通玄是位很有道德的人,他写《华严合论》时,天人来给他送饭,但他都没办法真正理解极乐世界,可见这个境界很高,唯有佛才能够究竟了知。q益大师就破他这个观点:“极乐世界是圆顿法中最捷径、最圆满、圆收圆超一切法的解脱之道。

〔非缘影虚妄(非邪)〕这个是破凡夫众生的邪见,前面“非乾城阳焰”是非魔,“非权现曲示”是破认为它是权教的这种不圆满的见解。“非缘影虚妄”是破末法众生,认缘影为真心,错认为西方依报正报都在于心外的邪见。第六意识是缘影分别,因此要转识成智。西方极乐世界是智境,不是识境,智境实有,识境虚妄。所以极乐世界也是非缘影虚妄。

〔非保真偏但〕这是破权小。保真是指藏教的保真涅(化城),有一类众生根机比较低劣,若告诉他要三大阿僧o劫才能成佛,会心生退怯,“闻佛道长远,心生退怯。观众生难度,心生疲厌。”对这类的小根机,佛陀就让他们先证人空,先证阿罗汉和缘觉的果位,这一类止于化城,叫保真涅。他证得真性,他证得空性,但不能从空出假,不能回小向大。

偏是指藏教声闻、缘觉的偏中,但指别教的但中。现在西方极乐世界依报正报二种庄严,是圆教圆中之妙有,所以是非偏非但。这是对治悉檀。

整个的这一段:简非乾城阳焰,非权现曲示,非缘影虚妄,非保真偏但,都属于对治悉檀,是破魔邪权小,令得灭恶之益。让我们把有偏差、不圆满的见解统统转过来,能真正地认识到极乐世界,认识到净土法门的殊胜。

第四是第一义悉檀,得入理之益:

〔圆彰性具,令深证故。〕指圆彰西方极乐世界依报正报庄严,乃自性本具,虽过西方十万亿佛土之外,也不出现前一念心性,让我们能真正悟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而得深证,明心见性的受用。深证我们自己的心性,开显我们自己自性的三德秘藏。这是第一义悉檀,得入理之益。

《解:》「今现在说法者,简上依正二有,非过去已灭,未来未成,正应发愿往生,亲觐听法,速成正觉也。」

今现在说法,表示极乐世界依报正报庄严,不是讲过去,不是描绘过去已经过了的,也不是未来还没有成的,而是正在说法。这是特别地显得极乐世界的殊胜。

此土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已入涅,弥勒佛尚未下生成佛,而彼土西方极乐世界现在正在说法,所以我们应当要发愿往生,亲觐阿弥陀佛世尊,能速证无生法忍,见佛闻法,速成佛道。

下一段讲发起序,虽短,但已圆满具有信愿行三资粮,具有三宝,具足五重玄义。

《解》「复次二有现在,劝信序也;世界名极乐,劝愿序也;佛号阿弥陀,劝持名妙行序也。复次阿弥序佛,说法序法,现在海会序僧。佛法僧同一实相,序体;从此起信愿行,序宗;信愿行成,必得往生见佛闻法,序用;唯一佛界为所缘境,不杂余事,序教相也。言略意周矣。初序分竟。」

q益大师的《要解》越读越觉得妙不可言,说得非常透彻。短短的三句经文就能给我们开显这么多无穷的妙义,且句句都是引导我们生起正见,引导我们真信切愿、持名念佛。

此段发起序有三重意思:

第一重是别序中具足信愿行,依正二报都是现在实有,所以我们要深信不疑,信有极乐世界,信有阿弥陀佛。这是劝信。

〔世界名极乐,劝愿序也。〕就是劝我们发愿。因为这个世界不是苦乐相对的乐,而是究竟圆满之乐,跟娑婆世界一对比,当然我们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愿生极乐净土。

〔佛号阿弥陀,劝持名妙行序也。〕佛陀名为阿弥陀佛光寿无量,这一句万德洪名就圆满地含摄了三藏十二部,念阿弥陀佛就是总念三藏十二部,闻者应当持名念佛。所以信愿行都具足了。

第二重意思是别序中具足三宝,阿弥陀佛是佛宝,今现在说法是法宝,现在莲池海会圣众是僧宝。

第三重意思是别序中具足五重玄义,佛、法、僧是住持三宝之名。这是指序名。

〔佛法僧同一实相,序体。〕这是讲辨体,序体。佛是究竟实相,法是能诠实相,僧是分证实相。

〔从此起信愿行序宗〕是序宗。从此实相之体,起深信切愿,力行持名,这就是修行的宗要,具体修行的方法。

〔信愿行成,必得往生,见佛闻法,序用。〕按照这个修行方法用功,得到什么利益呢?就是力用,以往生不退为力用,我们信愿行成,就必得往生极乐世界,而且能时时见佛闻法。

〔唯一佛界为所缘,不杂余事,序教相。〕教相是圆中之圆、顿超中之顿超。心体本不生,生必随缘。若随佛界之缘,则全体是佛。此经唯以佛界为缘起,所以说是圆教之中的圆教。

q益大师把发起序讲得非常透彻,所以说“言略意周。”虽只几句经文,但意思包含得很周遍。

(甲)二正宗分三: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

这是科判,接下去的经文就是正宗分。q益大师也把它按照信愿行三资粮分作三大部分,q益大师的《要解》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里都有信愿行,所以非常巧妙,非常圆满。

《解》「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

我们经常被引用的“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低,全由持名之深浅”就出自于此地。信愿为慧行,这是智慧行。你首先要真正地通达才会发自内心地相信。

明朝时候的理学家王阳明有一句话叫“知而不行非真知”,你知道了不肯努力去做,不是真正知道,对于净土法门尤其如此。很多人认为他懂得净土法门,但不肯死心念佛,那不是真正知道。尤其有些人学了大乘经典,半通不通,认为净土法门是权巧方便,属方等教,不属于真正究竟的圆满教,比不上《首楞严》、比不上《华严经》、比不上《法华经》等等,这些都是没有真正通达。

正如元朝时有位天如禅师所说:“悟后不念佛,保管此人没有大彻大悟。”就是说开悟的禅师,悟后不愿意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不是真正的彻悟。因为悟,不过是显发法身,有没有成就报身?没有。那怎么样?身土不二,真正大彻大悟的人知道身土不二,所以他一定会求生净土,然后才能迅速圆满成佛。历代净土宗后来的祖师,都是宗门底下开悟以后归心净土的。所以慧行很重要,你有没有真正地透彻了解,真正地生起信心来。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低,全由持名之深浅”。底下整个《要解》都是重点讲这个,基本上是为这两句话作注解,如果再浓缩就是讲信愿行。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在《无量寿经》上说:“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要真正有信心。

龙树菩萨也说:“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阿惟越致就是阿裨跋致,不退转。在《十住称派陈邸防锞陀腥拔颐且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

《莲宗宝a》上也劝发信心说:“心唯信佛,佛则知之,他心通故。口唯称佛,佛则闻之,天耳通故。身唯礼佛,佛则见之,天眼通故”。佛陀已经圆满具足了五眼六通,所以我们心信阿弥陀佛,口念阿弥陀佛,身礼阿弥陀佛,佛悉知悉见。佛光注照我们,让我们业消智朗,障尽福隆。

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中说:“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所以这个信愿很重要。

印光法师就有个归纳说:“唯净土一法,专仗佛力,以故不论断证,唯恃信愿。信愿若具,虽罪大恶极,将堕阿鼻地狱之流,尚可仗十念之力,径蒙佛慈,接引往生。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乐邦有路,起信即生。”这都是特别强调信愿行,信愿是慧行,持名是行行,所以要能信愿持名。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从浅层义来说,持名念佛念到念佛成片,虽没断见思惑,但能伏惑令不起现行,能生凡圣同居净土;持名念到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见思惑断,能生西方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净土;持名到理一心不乱,明心见性,能生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净土,分证常寂光净土。

深层义是指依自力为浅,仗佛力为深。凭自力断惑为下,仗佛力横超为高。持名之最深在于信愿深,“不论断证,唯恃信愿。”能深信佛力,切愿往生,专持名号,这即是诸佛甚深行处,是诸佛如来的所行境界,是无上的妙行。一乘真因,是成就一佛乘的真因,真正信愿执持名号就是行超普贤、德同如来。我们真正把握住本《要解》的眼目,就是信愿行。

接下来讲经文,释迦佛先向舍利弗提一个问,又在那自答,这样来发起正宗分。

(乙)初文为二:初依报妙、二正报妙。(丙)初又二:初征释、二广释。(丁)初又二:初征、二释。(戊)今初。

《经》【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释迦牟尼佛再次悲心殷切地叫着声闻智慧第一的弟子舍利弗尊者:“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为什么名为极乐呢?”释迦牟尼佛是自设问,引起下面的经文,下面的经文从能受用的人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从所受用的环境,西方极乐世界众生住处妙,生处妙。生处是莲花化生,七宝莲池八功德水。胜妙的五尘,一一圆妙。还特别针对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利而讲声尘,讲佛陀化有情说法――变化作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来说法。化无情声说法妙,化有情声说法妙,有这些种种所受用的环境,种种的妙处,故称极乐。

(戊)二释又二:初约能受用释、二约所受用释。(己)今初。

《经》【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解》「众生是能受用人,等觉以还皆可名。今且约人民言,以下下例上上也。娑婆苦乐杂。其实苦是苦苦,逼身心故。乐是坏苦,不久住故。非苦非乐是行苦,性迁流故。彼土永离三苦,不同此土对苦之乐,乃名极乐。」

〔众生〕众缘和合而生,名为众生。不要认为很多才叫众生,其实每个人是众多的缘,色、受、想、行、识五蕴相集而生,名为众生。有众多的生死轮回,异生性,这也名为众生。

色、受、想、行、识五蕴相集而生,外身四大假合,名为色蕴;前五识,领纳色、声、香、味、触这五尘之境,名之为受蕴;第六意识,攀缘六尘,忆想分别,为想蕴;第七末那识,恒审思量,念念迁流为行蕴,末那识是我执识;第八阿赖耶识是执持根身器界种子,为识蕴。

《八识规矩颂》上说:“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翁。”所以从相宗的角度就可以这样解释色、受、想、行、识,五蕴。

接着讲等觉菩萨以下,九法界皆名众生,是能受用人,世界是所受用的环境。

〔娑婆苦乐杂〕娑婆世界译为堪忍。众生堪能忍受众多的痛苦,故名堪忍世界。虽然表面看起来是苦乐杂,但其实都是苦。

〔苦是苦苦〕此身已是苦果,更加众苦逼迫身心即为苦苦。

〔乐是坏苦〕乐不久住。“富贵还同三更梦,荣华终是草上霜。”

〔非苦非乐是行苦〕这个舍受,不苦不乐是行苦,难免行阴迁流。

〔彼土永离三苦,不同此土对苦之乐,乃名极乐。〕慈云遵式法师说:“有此土彼土修行难易十种来比较娑婆世界的苦和极乐世界的妙乐。”劝我们深信切愿。

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但受华开见佛常得亲近之乐。

二者:此土有不闻说法之苦,彼土但受水鸟树林皆宣妙法之乐。

三者:此土有恶友牵缠之苦,彼土但受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上善人是什么人?要知道等觉菩萨才能够叫做上善人。一般的只可称为善人,不能够称为上善人。在《弥陀经》里,这个标准很高,上善人是等觉菩萨,生到极乐世界能与等觉位的大菩萨在一起。

四者:此土有群魔恼乱之苦,彼土但受诸佛护念远离魔事之乐。这个魔不要想着是张牙舞爪、獠牙利齿的相才是魔,不是这个样子的――有些人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见解来让你偏离正道,你就等于是受魔扰了。

比如净土法门有很多似是而非的见解,让众生走入歧途。我们批评过的《墓林僧陀苦行笔记》是很错误的见解,台湾的萧平实搞了个《念佛三昧修学次第》,那个是似是而非的东西。我们也讲了日本净土真宗本愿法门的纯他力教,那就等于把阿弥陀佛看成上帝一样,也是很偏离误导众生的法门,所以此土有群魔恼乱之苦。

还有广东有个出家人,专门讲说用牛奶供阿弥陀佛是最好的,说怎么去请法,怎样看到阿弥陀佛等等。这些没有正见,很容易把那些对佛法理解不深入的人导向偏的路途。

五者:此土有轮回不息之苦,彼土但受横截生死永脱轮回之乐。

六者:此土有难免三途之苦,彼土但受恶道永离名且不闻之乐。

七者:此土有尘缘障道之苦,彼土但受受用自然不俟经营之乐。

八者:此土有寿命短促之苦,彼土但受寿与佛同更无限量之乐。

九者:此土有修行退失之苦,彼土但受入正定聚永无退转之乐。

十者:此土有佛道难成之苦,彼土但受一生行满所作成办之乐。一生成佛,有这样殊胜的乐。

透过法师这个开示我们很容易明白,为什么彼国名为极乐。我们可以把这十个方面归纳为三类:在极乐世界常见佛、常闻法,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是讲能常亲近三宝;四、五、六是讲往生极乐世界,没有魔恼,能永出轮回,三恶道之名都听不到,有这样的乐;七、八、九是远离障道因缘。

我们在娑婆世界修行要谋生活,尘缘障道,寿命短促,也难以修成。障道因缘多,修行容易退失。因此十者就是归纳为往生极乐容易成佛,一生成佛。

《解》「一往分别。同居五浊轻,无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游行,天食天衣,诸善聚会等乐。方便体观巧,无沉空滞寂之苦,但受游戏神通等乐。实报心观圆,无隔别不融之苦,但受无碍不思议乐。寂光究竟等,无法身渗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称性圆满究竟乐。」

〔一往分别〕大略分别,就是依这四种净土来略明苦乐有无之相。

先比较娑婆世界的凡圣同居土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差别。娑婆世界同居土有分段生死之苦,彼土是莲花化生,一往生就是一生补处,候补成佛,是最后身;所以没有分段生死之苦,也没有变易生死之苦,一生成佛。所以娑婆八苦,极乐皆无。娑婆世界凡圣同居土有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首先是受十月胎生之苦,极乐世界但受莲花化生之乐。

第二是娑婆世界有老苦:“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有衰老之苦;极乐世界无衰老之苦,但受相好圆满之乐,一生极乐都是相好庄严同阿弥陀佛,这是阿弥陀佛因地的愿力所加持成就的。

第三是娑婆世界有种种的病苦: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西方极乐世界无内外诸病苦,但受自在康健之乐。

第四是娑婆世界临命终时苦不堪言,四大分离,好像活龟要脱壳一样;极乐世界无四大分离死苦,但受寿命无量之乐。

第五是极乐世界无恩爱别离之苦,但受海会相聚之乐。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后,如果还想到娑婆世界来看看自己的亲友,还想来供养当来下生弥勒佛,一饭食顷就能自在随意来供十万亿佛,所以有海会相聚之乐――与海会圣众聚在一起学习,其乐融融。

第六是极乐世界无怨憎会遇之苦,但受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

第七是极乐世界无所求不得之苦,但受自然如意之乐。

第八是极乐世界无五阴烦恼炽盛之苦,但受照见五蕴皆空之乐。想衣衣来,想食食至。想衣衣来,随意美妙之服自然在身;想食食至,食毕盛食之具自然化去。这就是质能互换,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说: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能量就是释放了的物质,物质就是闭锁了的能量。

科学家研究了很久,现在造出原子弹来了,但要让它自由自在地切换那不可能,科学家还没研究到这个地步。

极乐世界念头一动(念头就是能量),马上就转化为物质,马上美妙的衣服就披身,马上食物就现前了,吃毕,自然地物质又化为能量,所以也不用洗碗筷,这用现在的科学常识就很容易理解。

好了,那我们明天继续学习,愿大家同生极乐。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