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极乐不退之因缘有五

《弥陀要解》 by 大愿法师

2017-5-12 21:03

智者大师回答,极乐不退之因缘有五:

一是“弥陀大悲愿力摄持”。

阿弥陀佛因地所发的四十八愿,大悲愿力非常殊胜,因为阿弥陀佛在世间自在王如来面前发四十八愿,已经吸收了二百一十亿佛净土的种种殊胜,依此种愿力摄持,所以能让众生得往生以后不退转。

二是“佛光常照,菩提心增进。”

三是“六尘水鸟,悉演妙法,增其正念”。极乐世界的一切都是阿弥陀佛教学的道具,一切都是弥陀佛所变现的,所以往生的人眼所见、耳所听、身所触,都是阿弥陀佛大智慧变现的教学境界,因此不退转。

四是“纯诸菩萨以为胜友,外无魔邪,内无烦恼。”

五是“寿命永劫,与佛齐等”。所以能得生彼国,即得不退转。这是讲第四明力用,即往生不退。

第五就是判教相。

《解》「第五教相。此大乘菩萨藏摄。又是无问自说,彻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径登不退。故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阿伽陀药,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

教相:教是圣人利物被下教化众生之言,相是根据众生根器的不同教法有深浅不同,所以有差别之相。教有大小权实、偏圆顿渐、半满之相的不同,故分别判之就名为判教相。就是在佛陀教化众生的教学之中,此经应放在哪个层次来教。

本经在大小乘之中属于大乘佛法。在声闻、菩萨二藏法要之中是属于菩萨藏,圆满地具足解脱道、菩萨道。

有些人会问:“大乘的佛法以自利利他为本,修净土的人厌离娑婆苦,趋求西方乐,似乎是专求自利,为什么称此经为大乘的菩萨藏所摄呢?”

莲池大师有个回答:“求生净土者,正为见闻佛法,得无生已,还来此世,救苦众生,是菩萨行,非声闻道。”

所以还是用菩提心,不是单求自利,是去极乐世界以后成就无生法忍,还要回入娑婆,“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所以本经是大乘菩萨藏所摄,同时也是大乘圆顿教所摄,在十二分教之中,属于无问自说。末法有情障碍多,要想一生了生脱死圆成佛道,要依本经来修就能够圆证三不退。

“故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这是特别地说。《无量寿经》上也说:“当来经法灭后,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而本经就是小本的《无量寿经》。

有些人就会怀疑:“现在印刷术很发达,激光排版也非常快,经书印起来很容易,各大图书馆都有收藏,应该可以长久地保存,怎么可能会灭尽呢?”要知道经典虽在,但如果没人相信,没人读诵,没人弘扬就等于是灭尽。

所以佛陀在《法灭尽经》上说:“将来末法时期,到最后的时候,经典就开始没有人相信、没有人弘扬了,第一部消灭的就是《首楞严经》,从民国时开始是日本人说《首楞严经》是中国人伪造的,就开始让这个法渐渐地隐没了。

“诸经相继灭尽,留此经住世百年。念一遍者皆得往生净土。”到那时只要有人能念一遍《无量寿经》或念一遍《佛说阿弥陀经》都能往生净土,此经灭后,留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住世利生。

〔阿伽陀药,万病总持〕“阿伽陀”翻译为中文就是普去,能普去重病,本经能治疗众生的一切烦恼心病,能让众生断见思惑、断尘沙惑、断无明惑,所以比喻为“阿伽陀药,万应灵丹”。

〔绝待圆融,不可思议。〕是指能念之心,心即是佛。所念之佛,佛即是心。能所双亡,心佛一体。绝诸对待,圆融无碍。所以称为不可思议。

接下来q益大师进一步归纳赞叹说:

《解》「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华严奥藏〕《华严经》所有的奥藏皆归《阿弥陀经》里来。为什么《华严经》最后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才圆满。而本经全部都讲圆中极圆之教,就是讲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讲信愿持名,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在华严会上要念佛往生净土才圆满成佛。

〔法华秘髓〕《妙法莲华经》上说:“但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还说听闻到《妙法莲华经》,读诵《妙法莲华经》,当来皆生西方极乐世界。本经正是专门开示信愿持名,念佛成佛,所以是法华秘髓。

并且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首楞严经》上讲到二十五圣修证圆通,二十五圣里就包括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文殊菩萨选择最好的法门,他就选了观音菩萨耳根圆通,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从闻中入。”那要知道,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所以选择耳根圆通。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是十方佛世界都契机的法门,有人学《首楞严经》就会提一个问题:“既然念佛法门这么好,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在首楞严会上为什么选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不选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呢?可见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肯定要比念佛圆通高明吧?”其实不是,其实是我们不懂经意。

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被文殊菩萨选出来,是因为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耳根圆通契娑婆世界众生的根机,而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是契十方佛世界一切众生、整个法界无量佛世界的根机,所以是最为殊胜的。

所以也可见《首楞严经》也是汇归到《阿弥陀经》上来才究竟圆满,以西方极乐净土为指归才是究竟圆满。可见这一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就是诸佛的传心法要,就是菩萨无边行门所修六度万行的指南,因为菩萨修无量的六度万行也以导归西方极乐世界、求生净土为归宿,所以说“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也”。

〔欲广叹述,穷劫莫尽。〕广泛地赞叹和阐述,但“穷劫莫尽”,经过很多大劫都说不完,因为本经的体就是法界,而法界无尽,所以“叹述皆莫能尽”。

可见本经是释迦佛一代教法的指归,也是十方诸佛教法的指归,所以印光法师说:“一代时教,皆念佛法门之注脚。”一代时教都只是为净土法门,尤其是为本经信愿持名这个法门做注解、做前导、做前行,归根结蒂说到正题,说到佛陀彻底的悲心彰显,就是说这个信愿持名法门。

透过五重玄义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佛说阿弥陀经》是无比的殊胜,是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所成就的无上正等正觉,他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核心就是《佛说阿弥陀经》,“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底下就开始进入到经文的学习:

《解》「入文分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此三名初善、中善、后善。序如首,五官具存。正宗如身,脏腑无阙。流通如手足,运行不滞。故智者释《法华》,初一品皆为序,后十一品半皆为流通。又一时迹本二门,各分三段。则法师等五品,皆为迹门流通。盖序必提一经之纲,流通则法施不壅,关系非小。后人不达,见经文稍涉义理,便判入正宗。致序及流通,仅存故套。安所称初语亦善,后语亦善也哉。」

这是先说一切经都可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q益大师对《阿弥陀经》的分科与古来大德有所不同,所以他特别地举出天台智者大师解释《妙法莲华经》的分科来作为一个例子。古大德就将:“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这一句判为正宗分,q益大师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就把这一段经文判为序分,是属于本经的发起序,这是大师的独到之见。而且q益大师将经文里的六方佛赞判为流通分,都是非常卓越的见解。

我们来看序分,先是通序,即正信序:

(甲)初序分二:初通序、二别序。初中二:初标法会时处、二引大众同闻。

《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o树给孤独园。】

《解》「如是,标信顺。我闻,标师承。一时,标机感。佛,标教主。舍卫等,标说经处也。实相妙理,古今不变名如。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

先讲经首的六种成就,称为正信序。

信、闻、时、主、处、众,六种成就,证明此经确是佛金口宣扬的。

首先是解释信成就“如是”。通序是诸经共有的,别序就是彰一经特别的发起因缘,通序又名为证信序,分为六种成就。

〔如是〕是信成就,就是信顺义。信顺释迦牟尼佛的咐嘱、信顺阿弥陀佛的本愿、信顺六方诸佛的赞叹劝请。因为信顺,所以能信愿持名念佛。经文的最后是“欢喜信受”,也就是与信顺首尾呼应。

“如是”两个字意义非常深广,有些大德可以讲很长时间,比如智者大师九旬谈妙,《大智度论》一百卷之中,讲“如是”两个字就有三卷,我们略微地说一下:

q益大师就说:“实相妙理,古今不变名如;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这就非常简明、透彻地把“如是”阐发出来了。实相妙理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性,依此心性念佛求生净土。能念是实相心,所念是实相佛;能求是实相信愿,所生是实相净土;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决定无非”所以名之为是。

这个实相妙理,我们的真如妙心是亘古如是,所以“古今不变名为如。”依这个实相理来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名为是”。同时万法俱寂,一心不乱,名为“如”。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名为“是”。

万法俱寂是讲境界,就比无生法忍还要高。在《仁王护国般若经》中就把菩萨的境界分作五个阶段:最高的是如来的境界,叫寂灭忍;寂灭忍往下一层是无生法忍。寂灭忍就是一切万法都是清净寂灭相,证得下品寂灭忍是十地法云地菩萨,中品寂灭忍是等觉菩萨,上品寂灭忍是妙觉佛果位。可见,我们要成佛,念这句阿弥陀佛得生极乐,就可以成就万法寂灭,一心不乱,名之为如。

持名念佛就能证得一心不乱,由一心不乱入寂灭忍就能达佛境界。可见这一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真正不可思议,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都修此法门,信愿持名就成功了。

可见,所持的弥陀名号即是实相的理体,是十方诸佛共说之道,名为“如”。众生称念阿弥陀佛,以始觉觉本觉,必得往生,决定无非,就名为“是”。这叫“如是”。

“我闻”是闻成就,表师承,表示当年我阿难亲从佛闻。

佛陀当年说法并没有把它写成讲义,在佛陀入涅以后,佛经就经过了结集,大小乘公认的佛经结集经过了四次(小乘承认的佛经结集就有七次,大小乘都承认的就有四次)。

第一次结集时就由多闻第一的阿难陀尊者诵出经藏。阿难一升座,那些阿罗汉都看到他身光如佛,大家就起了疑:一个是怀疑阿难是不是成佛了?或者怀疑是他方佛来了?或者怀疑是不是释迦牟尼佛再来了?阿难一开口说:“如是我闻,众疑顿息。”“是这样子的,我阿难当年亲从佛闻。”众疑顿息。大家知道阿难是佛力加持,所以身光如佛。这个公案讲的很多,大家应该都有所听闻。

《解》「实相非我非无我,阿难不坏假名,故仍称我。」

〔我闻〕是闻成就,这里就特别地讲“我闻”。“我”其实是假名我,不是凡夫妄执的实我,也不同于外道妄立的神我,阿难是随顺世间假名为我,并无我见我慢,但不坏假名,所以仍称为“我闻”。

凡夫众生一天到晚打妄想,执著于身就是我,所以人我是非纠缠不断。佛陀住在真实境界里,如果一句话不说,凡夫众生无由开悟,所以假名说“我”,不同于凡夫妄执的实我,不同于外道妄立的神我。

还有一个“闻”。

《解》「耳根发耳识,亲聆圆音,如空印空名闻。」

《首楞严经》上说:“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妄为色空及与闻见。”见就是能缘的见分,缘就是所缘的相分。其实能缘声尘的见分,所缘声尘的相分,乃至于根身器界都不离第八识,本质上就是自心取自心,所以说是“如空印空”,这样名之为“闻”。我闻。

〔一时〕就是时成就。“师资契合之时,时无实法,以师资道合,说听周足名为一时。”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空间有四方、四维、上下,都是由抽象概念中产生出来的,属于心不相应行法。

《百法明门论》里将一切万法归纳为百法,百法又可以归纳为五类: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

心法是心理现象,指八识心王;心所法是心理作用,有五十一个心所法;色法指物质,有十一个;心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个,指那些非心法、非心所法、非物质法。就是抽象的东西,好像时空,都是抽象的概念,所以叫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有六个。如果学《七十空性论》、《中观论》上面对于时空有很深入的辨析。总之,它是由抽象概念中所产生的。

《解》「时无实法,以师资道和,说听周足名一时。」

师资道合:是指由佛心性之中流露出来的教导。学生机缘契合,领悟周圆,就名之为师资道合。众生闻法的根机成熟了,佛陀也应机说法,此师资道合就称之为“一时”。正因为时空是虚妄法,所以智者大师入法华三昧才能听到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听到佛正在说《妙法莲华经》。目前我们在这个末法时期能够说听周圆,能够共同学习《佛说阿弥陀经》也是非常殊胜的。

善导大师说:“佛陀说净土十六观,说《观无量寿经》,主要是为凡夫,兼为圣人。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九品往生,总在遇缘不同。”

我们能学《阿弥陀经》,这个遇缘是无比的殊胜,所以精进地信愿持名,上品上生人人有份。我们每天从早至晚能够持名念佛、能够念阿弥陀佛是第一大福德人,世间的福报,如财富、名声、地位都是虚假的,只有临命终时能神智清醒、能信愿持名得阿弥陀佛接引往生净土,这个才是真正的大福报。

接下来是说法主成就“佛”。

《解》「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人天大师名为佛。」

自觉是断八十八品使见惑,断八十一品思惑。觉他就是兼断尘沙惑,觉满就是断尽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接下来是说法处所成就:

《解》「舍卫,此云闻物,中印度大国之名,波斯匿王所都也。匿王太子名只陀,此云战胜。匿王大臣名须达多,此云给孤独。给孤长者布金买太子园,供佛及僧。只陀感叹,施余未布少地。故并名o树给孤独园也。」

“在舍卫国,o树给孤独园。”舍卫译为中文就是闻物,也可翻译为丰德,财宝、五欲之乐、多闻、解脱四皆丰足。生活在舍卫城的人都具足这四种丰富,所以国多财宝,五欲乐之丰,人多解脱,多闻之德。故名之为舍卫城。

舍卫城是西北印度x萨罗国波斯匿王的首都,城里有座佛陀的精舍叫o树给孤独园。o园精舍成立的缘起是波斯匿王有一位大臣叫须达多长者,这位长者很有慈悲心,救济贫穷困苦、鳏寡孤独,所以大家都尊他为给孤独长者。

长者有一次到中印度的摩揭陀国王舍城会见一位大臣,为他的儿子提亲。到的时候他的亲家正在准备明天请佛应供,因为他请佛应供不容易,要来的是佛陀及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所以举家上下都在忙碌。

他就觉得很好奇说:“你们都这么忙碌,在干什么呀?”他亲家告诉他:“明天我要请三界导师人天教主释迦牟尼佛来应供。”他听了很欢喜,马上连夜去拜见佛陀。

礼佛以后,佛陀给他说法,他一听法就证得了初果。非常欢喜,当场就邀请佛陀将来机缘成熟能到x萨罗国舍卫城来弘法,佛陀也默然允许。

回来以后他就马上到处找一个大的、环境优美的地方能请佛说法,找来找去就找到o陀太子的花园(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太子当时故意刁难他说:“你如果用金砖铺满它,我就卖给你。”他果然把库里的金块统统搬出来铺满地。

o陀太子觉得很奇怪说:“你要请一个什么人值得你要花这个代价?”

他说:“我邀请佛陀来说法”。

o陀太子听了以后也很欢喜说:“那我们两个人共同成就这个功德吧。地你已经用金砖铺满了,算你供养佛,这些树你就没办法铺了,就算我供养佛。”就一起合名为o树给孤独园。

o陀太子供养的树木花草和孤独长者供养的园子,这o园精舍因此而建立。

o陀就是战胜的意思,因为他出生时,其父王波斯匿王刚好打了胜仗。

佛陀在o园精舍住了很多年,讲了很多重要的经典如《金刚经》、《妙法莲华经》、《华严经》第九会,都在o园这边宣讲。《佛说阿弥陀经》也是在o园精舍开演的。

我们2003年2005年曾两次到印度朝拜过,去了o园精舍,在佛陀说《金刚经》的说法台旁边,大家一起围着诵《金刚经》。在《佛说阿弥陀经》的说法台大家一起诵《佛说阿弥陀经》,结一个与佛陀更深的缘分。

接下来是众成就,信、闻、时、主、处都有了,当时闻法的大众有哪一些?

(丙)二引大众同闻三:初声闻众、二菩萨众、三天人众。

《解》「声闻居首者,出世相故,常随从故,佛法赖僧传故。」

闻法的大众先说那些大阿罗汉,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把他旁边上首十六大阿罗汉的名号列出来。为什么要把声闻众放在前面?因为他们是出世相故。

声闻:也有定性声闻和回心声闻两种。定性就是专修小乘的声闻,声闻因为听闻佛说四圣谛音声而悟道。回心声闻是回小乘心来向大乘法,有四果四向、四双八辈的果位不同。

因为声闻辞亲割爱、出家修道、剃发染衣,具有出世之相,所以把阿罗汉排在第一位。

〔常随从故〕他们感念佛陀教化的深恩,常随从佛陀不相离,所以常随从也排在第一位。

〔佛法赖僧传故〕佛法久住要靠僧团的承传维系,所以特别地受到尊重,排在首位。

《解》「菩萨居中者,相不定故,不常随故,表中道义故。」

菩萨也有三个原因排在中间,一是相不定,有现出家相的,如地藏菩萨,有现在家相的,如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等等。

〔不常随故〕因为菩萨代佛弘法,处处去教化众生,没有经常跟随佛陀,不像声闻,声闻是自己的学业尚未完成,所以不能离开佛,而菩萨是代佛宣扬,所以不常随佛。

〔表中道义故〕定性的声闻欣乐于涅,是偏空、是滞空;人天凡夫是乐处于生死,是著有;菩萨不住涅、不畏生死,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所以“不住涅,处染若净。在俗恒真,不落空有二边常居中道。”所以将菩萨排在中间。

《解》「天人列后者,世间相故,凡圣品杂故,外护职故。」

也有三个道理,把闻法的天道和人道的大众排在最后面,因为他们都是世间的俗人相。

〔凡圣品杂故〕天人大众之中有凡有圣,也有大权示现的佛菩萨,他示现为天人,如多宝如来就化现为毗沙门天王,“东方持国南增长,西方广目北多闻”。北方的多闻天王本质上是多宝如来化现的。又比如《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参的那些善知识,出家的只有五位,其余的都示现在各行各业里的示现种种相的在家菩萨。

〔外护职故〕天人的职责就是护法,护持三宝、出钱出力、维护道场,使大众身安道隆,是外护职。所以把他们排在后面。

(丁)初声闻众又三:初明类标数、二表位叹德、三列上首名。

《经》【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解》「大比丘,受具足戒出家人也。比丘梵语,含三义:一、乞士,一钵资身,无所蓄藏,专求出要;二、破恶,正慧观察,破烦恼恶,不堕爱见;三、怖魔,发心受戒,羯磨成就,魔即怖也。」

〔大比丘〕是因为他们内秘菩萨行,外现比丘身的回心声闻、大乘声闻。

〔受具足戒出家人也〕北传比丘是受具足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都具足了,具足戒法,不同于南传只是受沙弥戒、比丘戒。具足戒同时也可以说是具足三谛戒:真谛戒具足,出同居土之家;俗谛戒具足,出方便有余土之家;中谛戒具足,出实报庄严土之家。这样具足三谛戒,名之为具足戒。

比丘名含三种意思,实属五种不翻里的多含不翻。

乞士:外乞食以养色身性命,内就向佛乞法以资养法身慧命。

破恶:就是破烦恼恶,不堕见思、不堕爱见。不堕爱就是思惑,不堕见就是见惑,能破见思惑,破这些烦恼恶。

怖魔:能迅速得解脱,所以魔王恐怖。

《解》「僧者,具云僧伽,此翻和合众。同证无为解脱,名理和。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见同解,戒同修,利同均,名事和也。」

〔僧伽〕和合众,同证无为妙理,解脱生死苦缚,“十方来聚会,同共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名之为理和。事和即身、口、意、戒、见、利,六和。

《解》「千二百五十人者,三迦叶师资共千人,身子、目连师资二百人,耶舍子等五十人。皆佛成道,先得度脱,感佛深恩,常随从也。」

佛陀成佛后,先到鹿野苑度阿惹x陈如等五比丘,再度三迦叶。

三迦叶的大哥优楼频螺迦叶,优楼频螺译为中文就是木瓜林,他在木瓜林里带领徒弟修法,都是事火外道,师徒五百人。这时优楼频螺迦叶已经高龄120岁,举国都很尊敬他,他主要在摩羯陀国活动。

当时的频婆娑罗王奉他为国师。佛陀要去度化他,开始他对佛陀没有信心,佛陀就在一个火龙窟里降服火龙,又在优楼频螺迦叶面前显神通十六次,让优楼频螺迦叶真正地心服口服,然后求佛度化,带领他的师徒共五百人一起拜佛为师学习佛法,把那些事火外道的用具统统都扔掉。

第二个是伽耶迦叶,伽耶即象头山。他在王舍城外的一个象头山带领弟子们学道,总共有师徒二百五十人。

第三个那提迦叶,那提译为中文就是河,迦叶是最小的弟弟,他们在尼连河边学道,所以叫那提迦叶,师徒也是二百五十人,所以三迦叶得度总共就有一千位弟子。

〔身子〕指舍利弗尊者。

〔目连〕是目犍连尊者。

他们总共有两百人也随佛出家。耶舍长者子和他的朋友也有五十人随佛出家,合共一千二百五十五人。

大家共同念佛,同生极乐。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