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弥陀要解第十一讲

《弥陀要解》 by 大愿法师

2017-5-12 21:03

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

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我今大皈依,忏悔三业罪。

凡有诸福善,至心用回向。

愿同念佛人,感应随时现。

临终西方境,分明在目前。

见闻皆精进,同生极乐国。

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无边烦恼断,无量法门修。

誓愿度众生,总愿成佛道。

虚空有尽,我愿无穷。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导师阿弥陀佛!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诸位善知识,先请大家发起无上的菩提心,为自他一切如母有情速速地从六道轮回的生死苦海之中解脱出来,所以我们要发无上的菩提心,信愿念佛。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得生极乐,成就无生法忍以后,将来再回入尘劳,广度众生。因此,我们为了更深入地对净土法门生起真信切愿,今天继续来学习《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昨天已经讲到净土法门的殊胜就在于“带业往生,横出三界。”我们已经讲到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要解》之中,q益大师特别地揭示净土法门的殊胜就是带业往生,带业是指带旧业,不带新业。最低标准就是要将佛号持到念佛成片,虽然见思惑没有断,但是伏住了不起现行。

因此,印光法师说:“约在此界,尚未断惑,名带业,若生西方则无业可得。非将业带到西方去,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我们在此土是十法界都有。

《观无量寿佛经》中也说:“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引汝。”因此要知道,我们念念佛号都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在临命终时佛光一照,诸罪消灭,随阿弥陀佛往生极乐。在此界的角度来说,还没有断见思惑,所以名为带业。

当然也有另外的说法。比方说有位瑜伽士,他从另外一个角度主张消业往生,并且还产生过一些争论,但其实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讲。总而言之是要能够伏住,带旧业,不带新业。

净土宗的四祖竹林法照法师亲见过文殊师利菩萨,他有一个偈子说:“凡夫若得到西方,旷劫尘沙罪消亡。具六神通得自在,永除老病离无常。”能把旷劫以来的所有罪业消除,能开显四教法轮,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以后,一切的法门我们都能听到,都能学到。

接下来就是我们昨天已经讲到了阿@跋致是三不退,如果加上毕竟不退就是四不退,这三不退要知道。其实一生极乐世界就能圆证三不退,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要解》中说:“若约此土藏初果,通见地,别初住,圆初信,名位不退。”

是指我们在娑婆世界要成就位不退就是超凡入圣,要入圣人之位,在藏通别圆四教来说:是藏教的初果(须陀洹果),已经断尽八十八使见惑,所以叫预流,预入圣人之流;在通教来说,通是通小乘还是通大乘呢?在通教的修行位次来说,他应该是通教菩萨第四地,这时已见真谛理,已证空性,所以名之为见地,通教的见地菩萨才能够位不退;在别教来说是初住(初发心住),十住位的初位第一位;在圆教来说是初信位,也就是十信的初心。藏通别圆四教,要有这样的果位才是真正做到位不退。

接下来是行不退,因为藏教是声闻、缘觉,所以就没有行不退。因为他不修大乘的六度万行,所以就没有行不退。

〔通菩萨,别十向,圆十信,名行不退。〕通教来说第九地菩萨才真正做到修菩萨行,修六度万行不退转,九地以前都还有退;别教是十向位(别是唯是大乘法,故称别教),就是十回向位才真正成就行不退,十回向以前的十行,还是不能做到行不退;圆是十信,圆教来说,他是在十信位之中,要是第八、第九、第十,这样才能做到行不退,那圆教的八信位以前也还是有退。

所以娑婆世界要证行不退是这样的标准。

接下来是念不退,念不退当然就是念念流入萨婆若海,念念归向无上菩提。当然藏教和通教都没有这个位次,没有这个念不退了;因为这是要能破无明、证法身,所以唯有别教和圆教里才有念不退。

别教要到初地欢喜地才能真正做到念不退。别教的初地菩萨是真正有了胜义菩提心,而在此前都只能名之为世俗菩提心、愿菩提心、行菩提心。初地以上才真正地成就胜义菩提心,这时他能无明分分破,真如法性分分显,所以是念不退。

在圆教来说,要到圆教的初住(发心住),才能念念流入萨婆若海。如果在娑婆世界来说,要成就这个不要说行不退、念不退,我们就是位不退要做到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而一生到极乐世界就都能圆证三不退,所以《要解》上说:“今净土,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也。”

净土法门不可思议,哪怕是五逆十恶之人,他这辈子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有这样重的恶业,常途来说是要堕地狱的,因为能临终头脑清醒,又能遇善知识,十念功成就能往生,往生以后就是三不退,这是圆证胜异,特别不可思议的妙用。

这种殊胜奇特不可思议的力量,是十方佛世界其他任何法门都没有、都不能实现的。一个恶业如此重的凡夫能往生极乐世界,而且圆证三不退,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也。〕我们展开来说一说:有很多人觉得这个不可理解,我就遇到好几个人,学了好多年,然后问:“这个不可能吧?一个五逆十恶的凡夫,念阿弥陀佛十念,十念功成就往生极乐世界了,这个因果怎么解释呀?他造了那么多恶业,难道就逃避了不用受报了吗?那因果怎么讲得通呢?”有很多法师曾经提出来,其实这个问题早就有大德解释过。

天台宗智者大师在《净土十疑论》中第八疑就针对这个问题作了个圆满的解答。第八疑就问:“众生无始以来,造无量业,今生一期不逢善知识,又复作一切罪业,无恶不造,云何临终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过三界?结业之事,云何可通?”这就是问题,众生颠倒迷惑,无量劫以来已经造了很多的恶业,无量无边,如果它有体积,尽虚空不能容纳,造了无量的恶业。而且今生今世他这一辈子没有逢到善知识,他今生也造了很多恶业,无恶不造。为什么临命终时十念成就就能往生,就能够圆证三不退呢?这个事情讲不通,造了那么多恶因,他不受报吗?因果怎么讲得通,怎么可能呢?智者大师非常巧妙地从四个方面来作了一个非常圆满,非常透彻的回答:

第一方面是众生无始以来所造的到底是善业多还是恶业多,这不是由眼前表面的现象可以判断的。一个人虽然今生一辈子你看他在造恶业,但其临终时能头脑清醒,就是宿世有善业;宿世若没有善业,临终就迷迷糊湖,病得亲人都不认识。

有些人今生也做了善事,但他临终时很迷惑,见到很多。也有的人信佛,吃素十年二十年,临命终时颠倒过来想吃肉的也见过,是他宿世善业不够。

一个人临终能头脑清醒,这是宿世有善业;临终能得遇善知识,并且这个善知识能教他念佛求生西方的法门,这也是宿世的善业非常强――宿世善业不强,善知识的名字都听不到,怎么可能有善知识来教导他呢?而且善知识教他的是最究竟、最圆顿的念佛求生西方的法门。

同时,遇到教诲以后他又能信受奉行,能具足信愿行,能不间断地念佛。一方面是他宿世有善业,再一个方面是因为死境现前,临命终时时间很紧迫,形势很危急,因此他能至诚恳切求往生,得生极乐。

第二方面,并且,你认为无始以来的恶业这个分量很重,而临终十念分量很轻,但其实这是不一定的。轻重决定于三项因素,第一在心,第二在缘,第三在决定。这些我们一定要能领悟到,不然心里怀了疑惑,信就不真,愿就不切,任何一丝一毫的疑惑都要能消除。轻重由这三项因素决定。

第一在心。譬如有一间房子,它已经暗了一万年,但因缘具足,阳光一照进来,黑暗马上消失,难道黑暗会因为它已经暗了一万年之久而不肯消失吗?不可能。同样,造罪业也是因为无始以来虚妄颠倒的心念所产生,那是虚妄的心所造的恶业。而念佛是听到善知识教导念佛法门,知道阿弥陀佛万德洪名的真实功德,有真诚恳切的心,用真心诚意的心,用与真心本体相应的心来念佛。

可见,造罪的是虚妄心,念佛的是真实心,本觉本有,不觉本无。真心现前,无始的妄心也就息灭了,所以说“一灯能破千年暗,一智能破万年愚”。所以临命终时十念念佛的力量特别大,能灭无始的恶业。正如日光一来,万年暗室马上黑暗消除。因为论心来说,真实心力量大,虚妄心力量小,你无量劫造恶业,临终能闻到净土法门,能信受奉行,都能一刹那之中把无量劫的恶业消除。

第二在缘。缘有真有假,造罪业是用妄心、执著。执著于外在的虚妄境界认为它实有,然后妄生分别而起贪_,所以招感轮回,六道轮回是自己的妄心造的;而念佛是缘无上菩提心而起的,所求生的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所以可见造罪是缘的识境(第六意识的分别妄想境界),念佛是缘的智境(智慧境)。一个是假境,一个是真境;一个是颠倒妄想心,一个无上菩提心。就好比堆积了一千年的木柴,这个虚妄境界的木柴只要用智慧境界的智慧火,一下子就能把它烧光。同样,临终十念念佛,这个念佛的智慧火就能烧尽无明,感得阿弥陀佛接引。

第三在决定。譬如勇士突围而出,千军万马无法阻挡,好像赵子龙一样在千军万马之中能突围而出。同样,临终十念虽然很短,但是善心非常猛烈,念佛持续不断,这个持续不断的心没有生死轮回的心杂进来,没有虚妄的心杂进来,都是持续不断地念佛,没有间断,一直到命终,这个力量就很大,所以临终一念,清净念佛必生西方。

而凡夫众生虽然无量劫以来都有造恶业,但他没有持续,是断断续续的,是逢缘对境才起贪_痴,才造种种恶业,这是有间断的。那么我们临终十念的念佛之心十分猛烈,持续不断地念佛,所以就心能转境;而信心不坚定,愿心不切,佛号不能成片,就境能缚心,把我们的心被系缚住,就难以超出轮回。

所以可见,为什么临终十念能往生呢?原因就是因为,在心来说这个是真心;在缘来说缘的是无上菩提心,缘的是智境;在决定来说,能持续不断地念佛。因为这些我们就可以知道,原来虽然有无始以来的恶业,但从这三个因素看起来,它的分量还是轻的,临终十念这个力量还是重的,还是大的,所以能够超出轮回,与因果并不相矛盾。

听到智者大师这样的开示就能够明白,原来下下品都得三不退,理论上确实是可以建立、可以圆融的。

第三方面是因为临终一念的是善是恶是升沉的关键。好比一个人一生都修十善业,按常理来说临命终以后应生天道,但如果临终起一念_心,他就会招感堕落为蛇身。可见,恶业虽为虚妄,但由于临终一念又非常猛利的缘故,结果他能排一生之善业,令落恶道。他前面一辈子修善业,暂时还不能起现行,当下的临终这一个恶念就让他堕恶道去了。

同样,临终念佛是真实心,能够排无始的恶业而得往生净土。往生以后,在阿弥陀佛佛光的加被下、在水鸟树林皆演妙法的殊胜环境之下,渐次地断见惑,断思惑,断尘沙惑,断无明惑,这样当然就顺利地一生成佛。

第四方面是譬如一个小孩子,一天只能走三里路,但是他缘分好,他搭上转轮圣王的金轮宝,一昼夜之间就能巡游一四天下,这是因为有了强有力的助缘。同样,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我们得往生的强增上助缘,临终十念就搭上了阿弥陀佛本愿力的金轮宝,所以必生极乐。

智者大师从这四个方面把为什么下下品也能圆证三不退解说得比较圆满了。

《解》「然据教道,若是凡夫,则非初果等;若是二乘,则非菩萨等;若是异生,则非同生性等。又念不退,非复异生;行不退,非仅见道;位不退,非是人民。躐等则成大妄,进步则舍故称。」

这段就是先讲娑婆世界这些修证的果位不可以躐等,就是不可以跳过去,再说极乐世界的殊胜。

我们在娑婆世界修行,修证的位次很分明,丝毫不容紊乱。譬如我们上楼梯,你上到第三级台阶就一定要舍第一级台阶,上到第四级台阶就一定要舍掉第二级台阶。你不可能一只脚跨在第一级,一只脚跨在第十级,那你动不了了,所以位次不能紊乱,要层层上进。

如果是具足烦恼的凡夫,自然就不可能同时又是见道位的初果圣人。所以说是凡夫,你就不能说他已经成就了位不退。如果是但求自利的声闻、缘觉二乘,自然就不是自他两利,常恒度生的菩萨,所以不能说二乘是行不退。如果是异生性的三贤位的菩萨,你就不能说他是同生性的法身大士。

同生性就是别教初地,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开始断无明惑,法身分分显的菩萨,是真正与如来同一真性,所以名为同生性。在这之前他们都还没有生起胜义菩提心来,都还叫异生性菩萨或是异生位菩萨,那都指三贤位的菩萨。异生性的三贤位菩萨还没有破无明,还没有证法身,不与如来体同,所以名为异生性,自然就不可能说他是念不退的法身大士。

可见在娑婆世界他是“不可以躐等”,即不可以超越过去,跳过去。如果是未证言证,未得言得,那就变成大妄语了。这个是娑婆世界。而且来说念不退的菩萨,法身大士已经证得同生性,就应该舍弃他以前异生性的果位,要舍弃他三贤位菩萨的名。

行不退的菩萨已经发起大乘心、菩提心,已经在修六度万行,就要舍他以前只是见道的小果之名。

位不退的圣人已经不是以前具足烦恼的凡夫,所以既然是上位,就要舍下位的名字,既然已修行进步了,就要舍掉以前果位的名称,这个是讲娑婆世界的修行位次是次第分明的、不容紊乱的,而极乐世界是一切俱非,一切俱是,非常圆融。

《解》「唯极乐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

就是说极乐世界可以是一切俱非,一往生极乐世界就可以说是〔一切俱非,一切俱是。〕生到极乐世界已经圆证三不退了,位不退,所以他非凡夫,已经不是凡夫了,哪怕是同居土也不同于娑婆世界的凡夫。行不退,所以他非是二乘。念不退,他就不是三贤位的菩萨,所以说不是凡夫,不是二乘,不是菩萨。故说一切俱非。

同时他是带业往生,只是伏住见思惑,一丝毫烦恼都没有断,还是具足烦恼的,所以说他又是凡夫;过去宿世的善根已经成熟,在净土之中修行,他的见惑、思惑任运先落,所以又可以说他是二乘;他已经能够回小向大,能够恒度众生,所以说他是菩萨;往生净土是最后身,一生成佛,所以也可以说他是佛。

极乐世界很妙,其土众生是一切俱非,一切俱是。他是非凡夫,非二乘,非菩萨,非佛。

非凡夫是因为他圆证三不退,他已经是位不退,已经是圣人了,不再有分段生死;他是行不退,所以就非二乘;他是念不退,就不同于三贤位的菩萨;但他又是带业往生,你又不能说他是佛,所以一切俱非。

同时他又是一切俱是,他又是凡夫,是二乘,是菩萨,是佛。

很奇妙,为什么他是凡夫?在娑婆世界时,他一丝一毫的烦恼都没有断,具足烦恼,所以是凡夫;在极乐世界修行,见思任运先落,所以他是二乘;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本愿力、威神力加持,他有这个报得的神通,已经能遍十方刹去供佛、闻法、去度众生,所以他是菩萨;他是最后身,能够一生成佛,所以也可以说他就是佛。所以俱非又俱是,这个法门非常妙。

一切俱是,所以能够圆收一切法门,十方佛世界一切诸佛所有的法门都能圆收到信愿持名法门里来;又一切俱非,所以能圆超一切法门,又能超胜于一切法门,十方佛世界诸佛所说的任何法都比不上这个法门,所以说是圆超一切法。圆收一切法,圆超一切法,所以这个信愿念佛法门是妙到极处。

〔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为什么这么殊胜?为什么能够有这么妙的法门呢?这里就讲了这三种不可思议:阿弥陀佛本愿力不可思议,我们的真心不可思议,持名念佛法门不可思议。所以说才能实现这样子的,十方佛土都没有这个样子一切俱是,一切俱非,没有这么奇特的法门,是因为心性的极致(我们能念之心是心性的极致)。我们能念一句阿弥陀佛,是称我们的真如自性而起,外表看起来有凡夫,有二乘,有菩萨,有佛,这些有果位的差别,而从心性上来说是平等一相的,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所以说非凡夫、非二乘、非菩萨、非佛,所以即名凡夫、二乘、菩萨、佛,有这些差别的名相阶位。

这些名相阶位其实都是称性缘起,所以名之为极致。能念阿弥陀佛的心是心性的极致,能念阿弥陀佛是称性而起的,是用真心本性到达了极点,到达了极致,所以说心性之极致才能起这个妙法门。

〔持名之奇勋〕前面是从心上来说,这里是从境上来说,以一句佛号作为所缘境,佛号称性不可思议,以持名的功德所感得的果报也是不可思议,所以才能生到极乐世界这样胜妙的环境中来。阿弥陀佛的愿力属于法门之要,弥陀导师因中所发的四十八大愿,庄严成就了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所以只是生到凡圣同居土,就能横具上三土,凡夫就能圆证三不退。可以知道是这三种不可思议的力用――心性、佛号、弥陀本愿,所以才有了这么奇特的法门。

《解》「一生补处者,只一生补佛位,如弥勒、观音等。极乐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实证补处。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数知也。」

这是讲只要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都毕竟是一生补处的等觉位大菩萨,就好像娑婆世界弥勒佛是释迦牟尼的候补佛,好像极乐世界观世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候补佛,是一生补处一样,所以普皆一生成佛。

因此,哪怕我们现在是业重的凡夫,只要能深信切愿,此身就是最后身。我们将来在极乐世界就是莲花化生之身,一生精进就能补佛位,并且在极乐世界的这些一生补处的大菩萨,上善人数量非常多,无量无边,非是算数之所能知。

《解》「复次释迦一代时教,惟《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安养,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

这里是进一步讲释迦牟尼一代时教(五时八教,这是天台宗的判教,所以名之为一代时教),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唯有《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明一生圆满成佛之因。这是指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最初参文殊菩萨得到根本智,后面再参五十二位大善知识;前面参文殊得到根本智,后面参那些大德得到差别智;一生圆满成佛之因是到最后见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世界。

前面的九愿,一者礼敬诸佛等等,乃至于到恒顺众生,最后第十是普皆回向求生净土。普皆是把所有的功德都普皆回向,回向到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疾趣菩提,并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不单是劝善财童子一个人,而且是劝整个华藏世界海会圣众都修净土法门,能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生成佛。

行愿品的偈颂有些应该很熟悉了,行愿品是最好的回向,上面有普贤菩萨的发愿偈:“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花生。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闻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这是非常明确的,普贤菩萨给我们做榜样,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而且得授记以后能化身无数百俱胝来普利一切众生界。《华严经》他一生成佛,唯有善财童子,而《阿弥陀经》里那些莲池海会圣众,一生补处的菩萨,浩翰无边,非是算数之所能知。所以这部《弥陀经》虽然非常短,只有一千八百多个字,但已超胜过《华严经》。华严奥藏,法华秘髓,皆在于此经。

《解》「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鲜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这是q益大师很感慨地说,凡夫例登补处,凡圣同居土的凡夫就能与实报庄严土的补处菩萨平起平座,下下与上上能同一例,能无二无别,都是圆证三不退。这个是不可思议,他方一切佛土都没有的,所以称之为奇特之倡,极妙之谈。〔奇倡极谈,不可测度。〕这是如来出世究竟的大事因缘。法华里面讲释迦牟尼出世的大事因缘是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入佛之知见就能入佛的境界,入佛的境界就能有佛的行持。这就是三部大经――佛之知见是法华;佛之境界是华严;佛的智慧行就是大般若。

但这部《佛说阿弥陀经》就能把这些法华、华严、大般若,所有的精粹浓缩过来,为什么?本经就开示我们大事因缘就是普令十方佛世界的众生――而且是特别悲心怜悯我们这些凡夫众生――普令十方佛世界的凡夫众生都能够一生成佛,这是无上的大事因缘,所以最为殊胜,不可测度。所以本经里六方佛都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为什么是不可思议功德呢?这个才是不可思议功德。为什么一切诸佛都护念呢?因为本经的大事因缘就是不单单度娑婆世界,而是十方佛世界;不是度那些已经开悟的人,已经是见道的人,而是特别悲心怜悯这些普通的凡夫众生;不是把他们度到小乘的果位,菩萨的果位,而是直接把他们度到一生成佛。这个普度十方佛世界一切凡夫众生,当然上面的就更加包括了,一切众生都能一生成佛,这是无上大事因缘,所以才得到六方佛赞。华严海众他们所秉的一生成佛之旨就是末后的十大愿王导归安养,原来根本的旨趣就在此经,即《佛说阿弥陀经》。

底下是祖师感叹说〔天下古今,信鲜疑多。〕但是可惜天下古往今来这些学佛的人,都是相信的人很少,“鲜少”,而怀疑的人多。

你看华严长者李通玄修行境界那么高,他造《华严合论》都还没有看清楚这一点,还是〔辞繁义蚀〕。虽然《华严合论》言辞很繁多,玄理很妙,但是“义蚀”,反而意义还没有究竟圆满,还有缺失,缺失什么?缺失了凡夫例登补处,同居土的凡夫就能与等觉位的大菩萨平起平坐,例就是没有差别,无异的意思。能把凡夫例登补处,念念即佛,念念成佛,一往生则圆证三不退,这样的甚深奥义缺失了,所以说辞繁义蚀。

“余”就是q益大师,q益大师说:“我只有剖心沥血来倡导。”这是q益大师的修证精华,把他证悟的境界、透彻的见地和盘托出,来开示我们。

底下是特劝净土殊胜:

(丙)二特劝

《经》【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解》「前罗汉菩萨,但可云善人。唯补处居因位之极,故云上。」

也就是说本经里的诸上善人,这个上善人是不可以随便称的,乃至于阿罗汉和菩萨都只能称其为善人,唯有等觉位的大菩萨才能叫上善人。

不像我们现在,本来佛陀才能称为大师,现在什么人都称大师;菩萨都只能称为大士――观音大士,地藏大士,文殊大士,现在就是凡夫,甚至业重的凡夫也自号为大师,这就很糟糕了!净土法门如果真正成就者,他是净宗的祖师,大成就者可称为大师,因为他一往生就成佛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还是可以安立的。

《解》「其数甚多,故云诸。」

所以叫诸上善人。

《解》「俱会一处,犹言凡圣同居。」

〔俱会一处〕这很明显地告诉我们那些等觉位的大菩萨都跟这些带业往生的凡夫俱会一处。

《解》「寻常由实圣过去有漏业,权圣大慈悲愿,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至实圣灰身,权圣机尽,便升沉硕异,苦乐悬殊。乃暂同,非究竟同也。又天壤之间,见闻者少。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

这就是比较。极乐世界那么妙,一生到就能与那些等觉位的大菩萨在一起,这是特劝我们要求发愿,求往生以发愿,所以释迦牟尼佛再一次叫着舍利弗的名字说,舍利弗啊,你要知道。“众生闻者”,大家能有这样一生成佛的无上大事因缘,所以一切众生有幸能听闻到,一定要发愿,愿生彼佛国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呢?

“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为什么一定要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呢?因为能跟那些等觉位的大菩萨在一起。所以如来就苦口悲心,殷切地来劝我们一定要发愿。我们既然已经深信净土法门是能让十方佛世界一切众生一生成佛的无上大事因缘,所以能够深信,信以后如果不发愿就没有什么益处,好像人深信吃饭可以让我们身体健康,得到滋养,但你不想吃还是不能滋养,所以如来劝我们要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愿力不可思议。

愿之所在,法门之所在。极乐世界为什么如此依正庄严?因为弥陀因地的愿力殊胜,愿力超胜于诸佛,这愿力特别重要,愿之为力不可思议。并且我们临命终时要得往生也是要仗愿力。

《行愿品》上说得很明白:“是人欲临命终时,一切诸根悉皆散坏。”要临命终,这第六意识不起作用了,八识田中的种子就乱发,这时就一定要依靠愿力。

“以致亲属威势,象马珍宝等,悉皆散坏。唯有愿王,不相舍离,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间,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神僧传》里的一个公案就可以让我们知道愿力很重要:有个法师很精通佛法,但他跟众生没什么缘分,没办法弘法,于是他就请教另外一个法师,那位法师说:“这个容易,你跟我来,你身上有多少钱?”他说:“我只有一点点钱”。那位法师说:“没问题,你跟我来。”

然后两位法师到市场买了很多的米、豆子什么的,到树林里蚂蚁、鸟雀特别多的地方,把这些食物统统撒开。

另外一位法师就跟这个法师说:“你好好闭关修行二十年,二十年以后你的法缘就很好了。”

果然,二十年以后再出来,跟随他的都是年轻的弟子,其实都是那些鸟雀舍弃畜生身而得人身。

你看就是法师一念之间的一个愿力要度他们,以这种愿力的加持就能让他们都能上善道,再闻佛法。当然也有一个很好的机缘,有这么一个强增上缘就能把他们真如妙心的亲因缘激发出来而生善道,再闻佛法。

为什么要求生极乐呢?为什么要发愿呢?最殊胜的原因就是能跟这些一生补处的大菩萨俱会一处。

接下来就是比较了,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虽然都是凡圣同居土,但有什么差别呢?寻常就是其他的佛世界,特别是指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现在是佛前佛后难,虽然也有圣人游止其间,也是凡圣同居土,但却是〔实圣过去有漏业,权圣大慈悲愿。〕

“实圣”是因为过去的有漏业还没有消尽,所以他也跟凡夫在一起。权圣是指那些其实已经是大菩萨,但他权巧方便来度众生,因为大慈悲愿力,也会跟凡夫在一起。由这两个原因,〔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才能够跟圣人在一起。

实圣就是指实行现证初果、二果、三果的圣人。他们虽然见惑已断,也在断思惑之中,但他修道所断的惑没有断尽,所以还是有过去的有漏业,见道以后一定不会造新业了,但过去有漏业还没有报尽,所以会跟凡夫住在一起。

〔权圣大慈悲愿〕就是那些见思惑都断尽,以上的那些大圣人权巧方便来示现受身,因为大慈悲愿力的缘故来饶益众生。比方说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以种种身来教化众生,这是权圣大慈悲愿。但跟圣人在一起的时间短、机会少。

〔至实圣灰身,权圣机尽。〕实圣已经断尽见思惑,灰身灭智,不受后有,那就没有在一起了,就没有凡圣同居。而权圣呢,权巧方便来示现,他度众生的机缘已经尽了,就〔升沉硕异〕。那差别就很大,机薪既尽,应火须灭,所以权圣就归到法性本体上去了,并且又天壤之间。

娑婆世界的凡圣同居土,要么就是在天上的五净居天(四禅九天里有五净居天),要么就是在人间的那些名山圣地。佛教四大菩萨的四大名山,还有那些圣地都是有圣者游止其中,但“见闻者少”,能真正见的机会很少。比方说雁荡山有一万阿罗汉游止其中,能见到的机缘极少,而且就算有机会给你遇到,你能亲近的机会就更少了。

如闾邱胤,他到台州去做太守,遇到丰干禅师,丰干禅师是阿弥陀佛化身。他就问丰干禅师:“你们国清寺有什么大德?”丰干禅师说:“国清寺里那个寒山拾得两个是文殊普贤的化身,你赶快去亲近他们。”

他就跑去问,寺里的知客说:“寒山拾得是我们厨房里烧火的。”他又跑去顶礼。

马上寒山拾得就说:“啊!弥陀饶舌。”一边就跑到石头壁里不见了。他再回头来拜见弥陀化身的丰干禅师,丰干禅师也已经入涅了。

圣人在世间游化,如果暴露身份肯定也就示现入涅,所以说〔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能真正亲近他们的机会是非常非常少。

这是讲佛前佛后时,那凡圣同居土之中,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机会多不多呢?

《解》「又佛世圣人纵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满国土,如众星微尘。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迥不同。」

佛住世时,虽是凡圣同居土也要有机缘,不然的话得教化的机会也很少。因为佛住世时,圣人及诸大阿罗汉虽然非常多,但也好像珍宝一样稀罕,好像祥瑞一样奇特,不可能遍满国土,像众星罗列天空,像微尘飞扬世界一样到处充满,不可能啊,所以我们要亲近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比方说释迦牟尼佛住世时,他在舍卫城住了很长时间,说了很多经。当时舍卫城是个大城,我们现在去舍卫城,已经很荒凉,人也不多。但那时是很繁华的一个都城。

舍卫城有十万人,三分之一的人亲见过佛陀,听过佛说法,得到过佛的教化;三分之一的人没有见过佛陀,但是听过佛陀的名字;还有三分之一的人,虽然在同一个城市里相处几十年,但佛的名字都没有听过,这是没有缘。

“天雨虽普,难润无根之草。佛门广大,难度无缘之人”。佛陀住世时,那些佛的名字都没有听过的人也有三分之一,可见娑婆世界虽然是凡圣同居土,乃至于就是佛住世时也要有机缘才能得亲近,得到教化。

并且我们要知道,〔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迥不同。〕虽然是住在一起,但所作所办完全不相同,圣人所办的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劝导一切众生得往生;凡夫所办的是追逐名闻利养,造轮回业,所以是完全不相同。这里我们就已经明白了娑婆世界的凡圣同居土跟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有如此大的差别。

接下来进一步赞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妙处。

《解》「今同以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为师友,如埙如篪,同尽无明,同登妙觉。」

是说现在能听闻到这部《佛说阿弥陀经》,能同以无漏不思议业,就是上至等觉菩萨,下至业重凡夫,都能共同信愿持名,以信愿持名无漏清净的不可思议的净业而能同生极乐世界,所以说〔感生俱会一处为师友〕,做同参道友,我们能亲近阿弥陀佛,亲近那些等觉位的诸大菩萨为师友。

〔如埙如篪〕就是比喻非常和谐,诸上善人在一起能够不相舍离。中国的诗经中说:“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这是描绘一家两兄弟家庭很和谐,其乐融融。哥哥就吹埙,弟弟就吹篪。埙就是以土做坯,之后烧成一种陶器,能拿来吹的乐器。篪就是竹制的,好像笛子一样横吹的一种管乐器。这里就比喻诸善俱会,大家都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而且不同于娑婆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所作所办各不相同,而是大家都很和谐,所作所办都相同,都是为了同断无明,同证佛果。所以非常妙,同登妙觉,同成佛道。

《解》「是则下凡众生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若谓是凡夫,却不历异生,必补佛职,与观音、势至无别。若谓是一生补处,却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觉菩萨。此皆教网所不能收,刹网所不能例。」

这就是归纳说极乐世界的妙处顿超佛地,绝待圆融。净土的众生就是下品凡夫带业往生,乃至于五逆十恶,临终十念成就往生佛国,一往生都是圆证三不退,而且在念不退之中能超尽四十一因位,因为他念不退了,念不退就是一生成佛,就是心心流入萨婆若海。他就已经超过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四十一因位都超越过来了,这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这些众生是非凡非圣。

极乐世界的众生,怎么描绘他呢?可以说是非凡非圣,又可以说他是既凡既圣。非凡非圣是如果你说他是凡夫,他又不历异生,他不需要再经过第二生就一生成佛,必补佛处,所以你只能说他是非凡,不是凡夫。

那如果你说他是一生补处的大菩萨又不对,因为他是刚生极乐,见思惑都还没有断,其实还是具足烦恼的凡夫,所以你不可以说他是等觉菩萨,他又是非圣,所以说非凡非圣而又既凡既圣,这样奇特的事情。

〔教网不能收,刹网不能例。〕教网不能收是什么?佛陀教化众生的一代时教,其他法门、无量法门、一切法门都没有这么殊胜,另一些没办法把这个法门收进去,没办法跟这个法门相比,所以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经教,没有其他经说这样的凡夫一生得成佛,非凡非圣,既凡既圣,不可思议的事。其他的一切诸佛刹土也没有如此不可思议的殊胜,一切的佛刹土都没有极乐世界这样的殊胜。

教网不能收,教网就是佛陀用八万四千法门应机说法,是什么根机就跟他说什么法,把众生从六道轮回的苦海里救出来,就好像拿一个网把鱼网起来一样,这是教网。佛陀说无量法门也就能捞摅有情,把有情从生死苦海里打捞出来,救上来。

刹网就是十方佛刹无量无边,也好像一张宝网,名之为刹网。诸佛刹土之中都没有极乐世界这样的名相,这样的阶位,没有像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这样一生一切生,非凡非圣,既凡既圣,圆收圆超,这样殊胜的法门都没有,所以刹网不能例。可见净土法门最殊胜、最胜妙,就妙在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是无与伦比,无能匹敌的。

底下是特别地来赞叹极乐同居的殊胜:

《解》「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

这是说的大实话,同居一关是最难透脱的,你要能够断见惑,断思惑,这是最困难的。

《解》「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

这是讲来显示三种不可思议,一开始是告诉我们大事因缘。

〔当知吾人大事因缘〕什么是大事因缘?佛出世的大事因缘,就是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然后了生脱死。从佛边来说就是把佛之知见开示给众生,让众生悟入佛之知见;从众生边来说,大事因缘就是了生脱死,速证菩提。这是我们成佛的大事因缘。

而本经是无上的大事因缘,普令十方佛世界一切众生一生成佛。凡圣同居土之中见思惑非常难断,分段生死非常难出,所以名为关。

〔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唯有极乐的同居土是圆具上三土,圆证三不退,所以能圆断诸惑,一生圆成佛道,超出十方佛世界的同居土。

我们最难透脱的是同居土,见惑、思惑非常难断。经上说要断八十八使见惑,如断四十里瀑流。一条瀑布,一条大河流了四十里,突然把它闸断这很困难,而且就算断了八十八使见惑,你还要尽断八十一品思惑,也要七番生死。当然根器很利可能不用七番生死,但根器很差就可能要长到六十个小劫,所以要断见思惑是非常困难的。

现在极乐世界是很容易生凡圣同居土,信愿持名,只要伏住烦恼不起现行就能得生。要去很容易,去了以后证量功德又不可思议,我们能明白极乐同居土的殊胜,才深信阿弥陀佛的愿力不可思议。

〔方能深信弥陀愿力〕方能深信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他的一切种智所现,是念佛人净业所感,是我们心性所现的。所以我们能相信阿弥陀佛愿力不可思议,就能相信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这个名号不可思议,名号不可思议,进一步就能开发我们的真如妙心,能够深信心性也是不可思议。

所以信持名念佛才能够真正深信我们的心性不可思议,再以不可思议的心来持不可思议的弥陀名号,来生到阿弥陀佛愿力所成的不可思议的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所以称之为三种不可思议――心性不可思议,弥陀名号不可思议,极乐世界是由阿弥陀佛愿力所成,阿弥陀佛愿力不可思议。

《解》「具此深信,方能发于大愿,文中应当二字,即指深信。」

应当发愿愿生彼国,那个应当就是指要深信。

《解》「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

这里又再次强调信、愿、行,具足三种深信。三种深信是信心性不可思议,信弥陀名号不可思议,信弥陀本愿力的愿力不可思议,才能发于大愿。信以导愿,才能生起愿横超生死,一生成佛,所以名之为大愿。往生就是横超生死一生成佛,有深信有大愿就是发无上菩提心,这就是无上菩提。

所以要知道净土法门讲发菩提心,修菩提心,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什么是发菩提心?有深信,有愿求生的心,就是无上菩提心。所以说一个至诚恳切,愿求生极乐世界的心是无上菩提心,这个深信发愿就是无上菩提,所以说〔合此信愿,即为净土指南。〕

我们得生与否就要靠信愿,而q益大师把信愿名之为慧行,持名念佛名之为行行。什么是慧行?智慧的行持,什么是智慧的行持?我真正发自内心相信,我愿求生;我愿求生,当然我的心就念兹在兹;我的心一直在归心极乐,当然其它的妄念不起,自然不会留恋世间的五欲尘劳,这样名之为慧行。执持名号,有此信愿才能真正执持名号。由慧行而起行行,这就是净土法门的正行,自然可以感生净土。

《解》「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心为要,正与此同。」

如果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乃至于一念都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如果没有信愿,你就是把佛号持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好像铜墙铁壁一样,也不能往生。这就给我们讲得很透彻了,“得生与否全在信愿之有无”。

信愿坚固,临命终时不管念多念少,十念乃至于一念都能决定得生。因为念力坚固,有信力,有愿力,还有念力,这合三力于一时,收功成于片刻。具足三力:信力、愿力、念力,当然就能刹那往生极乐。实际上还包括了阿弥陀佛的接引力(佛力),包括了我们的善根力。我们没有善根,临命终时难以真正地具足信愿行。

比如张善和一辈子杀牛,临终群牛来索命,得到善知识教导他念阿弥陀佛,就合掌念而得生,就能看到牛去了,阿弥陀佛来了,然后含笑往生等等,这些事例很多,大家应该有听过。

但我们一定不要认为,既然这样,平时不用念佛了,临命终时再念,念个十念一念不就可以了吗?那你就错了!

你临命终时,宿世有那个善根吗?你能保持头脑清醒吗?你能有因缘得到善知识教导吗?即便有善知识教导你,给你说法,你那时还能有精力具足信愿行念佛吗?所以一定不要延误自己,临命终时众苦逼迫,神识昏昧,如果平时没有熏习,要往生就很困难,所以要能具足信愿行三资粮。

这里就讲,如果只是念佛,有些人也念阿弥陀佛,但他信心、愿力不够,他一直念,或者他是为了成就禅定,那没有用。你就是能念到这一句佛号绵绵密密,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你没有信愿也不能往生,为什么?因为你没有感应道交。你没有愿,没有愿生极乐的心,就没有感,阿弥陀佛就难以有应。阿弥陀佛想接引你也没有办法,因为你没有感,而无感即不应。甚至于有些人为了要修禅,要明心见性,这都是走偏、修偏了的。

所以我们要信愿持名,关键要真正有这个愿力求往生,信心也就在其中了。没有信心你不会发愿,而你真正求往生有这个愿力,你一定会念阿弥陀佛,再忙也一直会心心念念都是在念阿弥陀佛,行也就在其中。重点是求往生,而不是求一心不乱。你一直真正有信愿,当然对世间就看破放下了,能够看破放下就能很专心念佛,自然会念佛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是自然达到的,不是你刻意去求的。你刻意去求也是一个妄心,所以具足信愿以后,只管老实念佛就好了。

〔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心为要。〕这就可以明白深信发愿就是无上菩提心,大本《阿弥陀经》就是《无量寿经》,上面也讲到了发菩提心为要。

〔正与此同〕发菩提心的实践就是四弘誓愿,我们都知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求生净土就是为了愿度无量的众生,将来回入尘劳广度众生。现在你口说度众生,实际上是被众生所度。

还有“烦恼无尽誓愿断,”我们如果不求生净土,见惑、思惑都不容易断,何况是尘沙惑、无明惑呢?所以要求生净土。

“法门无量誓愿学,”是求生净土,得生净土以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所以我们就可以请教那些大菩萨,可以广学无量法门。

“佛道无上誓愿成,”是得生净土以后,就是横出生死,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所以我们要知道,有信有愿就是无上菩提心,而且是菩提心的具体实践,四弘誓愿,这是真实不虚的。这就把特劝众生,因求往生以发愿第二大科说完了。

接下来是第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分作两个部分――正示无上因果和重劝。

(乙)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二:初正示无上因果、二重劝。(丙)今初

《经》【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这是讲净土的真因,下面这段是讲念佛的胜果。

《经》【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这是劝我们要执持名号,执持名号乃至于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打念佛七就是依据这个来的。

《解》「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缘。声闻独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况一心不乱哉!」

这段就是解释什么是善根福德。菩提正道名善根,菩提是通因彻果,因中就是发菩提心而修持念佛法门,信愿持名,修这个正行。持名念佛就是正行,是菩提正道,就是亲因,就是成菩提果的种子。

种种助道就是助成正道的法,比方说布施、持戒、禅定等等的诸度名之为福德,名之为助缘,助成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声闻独觉,菩提善根少。因为声闻独觉只求自利,得少为足,不发菩提心,故善根少。什么是善根少?不发菩提心、不求成佛是善根少,他只是得少为足,止于化城,认为成就声闻、阿罗汉果位、缘觉果位就可以了,那是善根少。

〔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因为他修布施、持戒等等的诸度,但求人天福报,不了无为法,“未得无漏”,即没有得到无漏叫福德少,没有发菩提心就叫善根少,这都难以生净土,所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善根是因,福德是缘,因缘具足得生净土。信愿执持名号,要知道执持名号就是多善根、多福德;执持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求生极乐,一生成佛,这就是无上菩提心。

阿弥陀佛果地上具有无量的智慧、德能、福报,以名召德,我们念阿弥陀佛就是多福德。所以说一句佛号就是多善根,就是多福德。

我们的心性不可思议,无量无边,念一句阿弥陀佛,当然全体就是心性,自然是福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所以是多福德。

〔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生悉具多善根福德。〕信我们的心性不可思议,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依正庄严也不出我的心性之外,因此而能立大誓愿,愿求生彼国,发菩提心,执持名号,正修净业,兼修诸度,以万善来庄严净土,这就是多善根、多福德。

这样地来念佛,一一声就都是具有多善根多福德因缘,就是无上的因缘。并且来说,散心称名所感得的福善都是不可量的,何况是一心不乱呢?所以他得到的善根和福德是不可思议的。

持名念佛是善中之善,所以名为多善根;是福中之福,所以名之为多福德。什么是善中善?发菩提心念阿弥陀佛是善中善。什么是发菩提心?有信有愿就是发菩提心,其实还是说信愿行,发菩提心念阿弥陀佛也是说信愿行,发菩提心来念佛就是具足《大智度论》上所讲的五道菩提――五种菩提心。

第一个是发心菩提。于无量生死之中发大菩提心,这是发心菩提。而持名念佛正是于凡夫无量劫以来的生死轮回这个妄心之中发菩提心,求超出生死轮回,得生极乐世界,这是发菩提心,这个是发心菩提。我们求生极乐就是愿出轮回,而且愿到极乐世界,将来成就无生法忍,回入尘劳,所以是发心菩提。

第二是伏心菩提。断诸烦恼,降伏其心叫伏心菩提。发了菩提心以后,凡夫的妄心还是会干扰,让我们菩提心容易退转,所以要有伏心菩提。

第三是明心菩提。伏心菩提之后更进一步持续用功就有明心菩提,明心见性。

第四是出道菩提。明心见性以后,悟后真修就有出到菩提。

第五是无上菩提。出到菩提更进一步就能圆满无上菩提,圆满成佛就是无上菩提。

持名念佛,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具足这五道菩提。我们为什么会念佛?因为是发心了生死,出轮回,这是发心菩提;我们念佛正念才彰,烦恼自灭,一句佛号起,妄念自灭,“佛号投入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这是伏心菩提;明了诸法,不外一心,我们持名念佛就能念到相应,“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就能知道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这是明心菩提;出到菩提是指念佛人证得无生法忍,出离三界,心心流入诸佛的萨婆若海,所以持名念佛能即得一二三忍,捷超生死,趋一切智所以是出到菩提;无上菩提是坐大道场,成最正觉,成圆满佛果。而持名念佛就是圆证三不退,直了成佛。所以说持名念佛即是善中之善。

另一方面,持名念佛为什么又是福中之福呢?因为阿弥陀佛的名号具足、含摄阿弥陀佛果地上的万德庄严,所以持名念佛,正如莲池大师所说:“举其名兮,兼众德以俱备。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遗。”所以说一心念佛就是六度万行齐修,就是福中之福,故名之为多福德。

有人就会问:“持名念佛你说是多善根多福德,有没有经教可以证明?”

《大悲经》上就说:“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界,不可穷尽。”《称扬诸佛功德经》上也说:“若有得闻无量寿佛名者,一心持讽诵念,此人当得无量之福,永离三途。命终之后,往生彼国。”这就是持名念佛,即是多善根多福德的明证。

并且来说,上至等觉,下至凡夫都是修持名念佛,都是成就无漏不思议业。无漏不思议业就法而言是阿弥陀佛的大愿;就机而言就是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心性无量无边,念一句佛号就有无量无边的福德,凡夫以信愿称阿弥陀佛无漏不可思议的名号,自然就与阿弥陀佛无漏不可思议的本愿力感应道交,而得到佛接引,生到无漏不可思议的极乐同居净土。极乐同居净土超胜于十方佛净土,十方佛世界都有十法界,唯有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所以能信愿持名就是多善根、多福德。

《解》「故使感应道交,文成印坏。弥陀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行人心识,不往而往,托质宝莲也。」

上面讲的持名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善根是因,多福德是缘,因缘具足就感应道交。以信愿行三资粮为因,为能感;以九品往生为果,为能应,所以说感应道交。念佛的人就能文成印坏,娑婆印坏,净土文成。娑婆世界的五蕴有漏色身舍弃了,极乐世界莲花化生,一念之间就成就了。

弥陀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阿弥陀佛和一切圣众是众生心内的圣众,所以不来,这是从心真如门来说。而从心生灭门来说,是如来亲垂接引,真如随缘显现。

行人的心识是不往而往,托质宝莲。我们心识的本体本来也是周遍法界的,所以不往。而能够循无漏不思议业,能够成就不可思议的事情,能够托质宝莲,能够得生极乐,在宝莲花里面化生出来。

古德往生偈子说:“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我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无去无来之中又宛然,事相上宛然有来去,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所以说感应道交。

净土宗的事理、因果、性相,全体都是佛果地上的境界,唯有佛与佛才能究竟,是超情离见,难思难议的。凡夫要靠逻辑思惟,用凡夫的这种智慧去思辨,要真正把净土法门的奥义完全通达,那是困难的,即不得其门而入。因此我们要从信心下手,由感应而契入,感应道交。

感是指我们能感之机,应是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由于法藏比丘已经成佛,他四十八愿的愿力遍满虚空法界之中,他的愿力已经成就了。道其实就是我们的真如妙心,就是我们的深层心体与阿弥陀佛本体是无二无别的。

所以我们在修德,在事相层面与阿弥陀佛有天壤之别,但在心性、理体、性德的层面与阿弥陀佛是无二无别、平等不二,就在平等不二的心性理体层面,我们能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

我们有信愿力是能感,阿弥陀佛本愿力是能应,而真如妙心是平等不二的,所以就能感应道交,就能母子光明会合。阿弥陀佛已经圆满成佛,是母光明,其实也是我们本觉的光明;我们现在念佛,这是子光明,就是始觉;始觉念本觉就是子母光明会合,就是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就能产生不可思议的现象。

所以我们信愿念佛的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会现前接引,这是感应道交。尔时天乐盈空,异香满室,见光见花,种种瑞相,这都是感应道交。

《解》「善男女者,不论出家在家,贵贱老少,六趣四生。但闻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恶皆名善也。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

这是讲能持所持。善男子善女人是能持的人,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不分男女老少,贵贱智愚,乃至于六趣和四生、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这些六道和胎卵湿化四生,但能得闻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有多劫的善根才能得闻。如果没有善根,佛名且不得闻,闻佛名,能信受,即使是五逆十恶都名为善。

阿弥陀佛是所持佛名,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那是所持的佛名,具足万德,以名能呼召佛陀果地的德能,所以即以执持弥陀名号,以为修行的正行,不必要再去修观想,修参究、持咒,不需要另外做其他的。但持一句佛名,至简单、至容易,一教就会,一心受持,便得往生,非常直捷,非常圆顿,是捷径之中的捷径。

《解》「闻而信,信而愿,乃肯执持。不信不愿,与不闻等,虽为远因,不名闻慧。」

这一段开始就是讲闻思修三慧。

《解》「执持则念念忆佛名号,故是思慧,然有事持理持。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

听闻《阿弥陀经》以后能生信心,由信心又能发愿求生,然后才肯执持名号,执持名号就是行。

〔不信不愿,与不闻等,虽为远因,不名闻慧。〕要具足信愿行三资粮,才叫闻慧,如果信心不够,愿力不强,正行执持名号就不会坚持,所以与不闻无异,与不闻等。虽说是佛号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但只是种一个远因,不能称之为闻慧。正如龙树菩萨所说:“若人种善根,疑则花不开。信心清净者,花开则见佛。”所以信的树立,愿的具足很重要,有信愿才会持名。

世亲菩萨在《往生论》上说:“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这就是开示我们要与阿弥陀佛的本愿力相应,就能迅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接下来是思慧。对于净土法门来说,念念思忆佛的名号,净念相继,无有间断,这就是思慧。而思慧以后来忆念执持名号,执持名号又有事持和理持。

事持是虽说没有真正明心见性,但他确实真信有极乐世界,虽没有通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能专志求往生。是心作佛是事造之佛,是心是佛是理具之佛;理具佛、事造佛其实都不出我们现前一念的心性,都没有离开我们这个不可思议的心性之外,都是在我们真如妙心之内。

虽然他没有明白这个道理,不达他佛全是自心,然后能够全心全意来持名;他不知道全心是佛,全佛是心,没有真正懂得弥陀是我心,我心即弥陀,但因为真正有深信切愿的缘故,能一直执持名号,念兹在兹,如子忆母,无时暂忘;好像儿子忆念母亲,无时,即时时刻刻都没有忘怀的时候,这是事持。

理持是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理不离事,由事持而能达理,达理就是理持。所以无论事持理持,从相上来说都一定是在念阿弥陀佛,不过事持是没有真正地明心见性,理持是已经真正通达,能了达所信的西方阿弥陀佛即我心具,即我心造。

所以,以自心理具事造的万德洪名以为系念之境,以心缘境,以境系心,心境不相舍离,故名全境是心,全心是境,心境一如,能所不二。这样也是思慧,这个就是理持,因此思慧里其实有事持,有理持。

圆教、初住,也就是到初地、别教,初地,这些果位以上的菩萨才能真正做到理持,没有真正地证法身,统统都是事持。所以没有关系,我们哪怕做到事持,事一心不乱,最浅最浅,念佛成片,我们也能得往生。

《解》「一日至七日者,克期办事也。利根一日即不乱,钝根七日方不乱,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

这是讲具体修行用功,这个法门成就非常快速。打七,具足信愿来持名,七天就能成就。

〔克期办事也〕根器利的人,能在一天内信愿持名念佛,就能一心不乱,钝根要到第七天才一心不乱,中等根机,二三四五六日不定。

另一方面又说:

《解》「又利根能七日不乱,钝根仅一日不乱。」

利根之人从一开始就一心不乱,念佛七七天都一心不乱;钝根之人前六天都还不能达到,最后剩下一天,第七天才一心不乱,钝根仅一日不乱。

《解》「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

上午就学到此地,愿大家同生极乐。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