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弥陀要解第八讲

《弥陀要解》 by 大愿法师

2017-5-12 21:03

无始时来慈我者,诸母若苦我何乐。

是故为度诸有情,发菩提心佛子行。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

称身璎珞随心现,盈器酥酡逐念来。

金殿有光吞日月,玉楼无地著尘埃。

法王为我谈真谛,直得虚空笑满腮。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导师阿弥陀佛!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诸位善知识,愿大家共同发起无上的菩提心,为自他一切如母有情速速地超出娑婆世界六道轮回苦,得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今天继续来学习《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上午我们讲到西方极乐世界众生住处、生处的庄严。生处都是莲花化生,莲花化生其实也是阿弥陀佛的本愿。会集本的《无量寿经》,第二十四莲花化生愿说: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池莲花中化生,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接下来就是结示佛力,是说这些住处的庄严,生处的庄严,都是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所成就、所庄严。

(己)二结示佛力

《经》【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解》「明上住处生处种种庄严,皆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称性功德之所成就。故能遍严四种净土,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令往生也。」

这就归结到佛力上来,归结到阿弥陀佛愿行成就了如此庄严的极乐世界。

释迦牟尼佛再次叫着舍利弗尊者的名字并告诉他说:极乐国土,成就如此殊胜的种种庄严,都是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称性功德之所成就。愿行为能成就,极乐世界是所成就,称性功德都是称真如自性而修的功德,大愿就是阿弥陀佛在因中为法藏比丘时对世间自在王如来面前所发的四十八愿。

康僧铠译本《无量寿经》第三十二愿说: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中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会集本的《无量寿经》第四十三愿――宝香普熏愿:我作佛时,下从地际,上至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宝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当然这两个本子都非常圆满。

这说明是阿弥陀佛因地的愿力所成就,阿弥陀佛每愿都说:若不尔者,不取正觉。现在佛陀已圆满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当然其愿力成就了。

大行是指发四十八大愿以后勇猛精进,在阿僧o劫之中,都修菩萨行,修种种六度万行。

《无量寿经》上说:法藏比丘观摩了二百一十亿佛净土的种种殊胜,摄取了二百一十亿佛净土的清净之行,以此大愿大行成就了极乐世界,称性功德是称合真如自性本具功德。一切庄严都是自性本具的,但虽自性本具一切庄严,若无佛力,也不能成就,不能开显。所以说〔称性功德之所成就〕。

〔故能遍严四种净土,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令往生也。〕因为我们的心性真如妙心是圆满周遍的,所以能普遍庄严四种净土,阿弥陀佛愿行圆满,庄严净土,为众生作为增上缘;使众生能往生不退,一生成佛。带起十方三世一切凡圣,自心的种种庄严,为所缘缘。一切凡圣就缘此庄严净土,起欣慕心,而修净业,求生净土,所以是“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令往生也”。

《解》「复次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当。」

这是讲阿弥陀佛以因中所发的大愿,能作为众生多善根之因;又以愿后所修的大行,能作为众生多福德之缘。因为佛陀以此愿行庄严成就了四种净土,又以此大愿大行庄严成就一句万德洪名。众生对庄严的西方极乐世界依报正报能生信心,愿求生,且能执持名号,就是以佛愿为愿,以佛行为行,所以都是多善根、多福德。

简而言之,愿同弥陀愿,就是多善根;行同弥陀行,就是多福德。

如果从佛边来说,就是以愿行成就一句万德洪名,作为利生的无上方便,作为接引众生、让众生得解脱的无上方便。“方便为究竟”,一个法门再好,但如果不方便,一般的众生根机不够做不到,这法门就不能广泛地利益众生。阿弥陀佛有无上方便,以一句佛名就能让众生往生不退,所以称之为无上方便。

从众生边来说,执持佛名就是愿同佛愿,行同佛行,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缘,所以执持佛名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缘。故此就可以明白,为什么要至诚恳切,万缘放下来执持一句万德洪名。

十方诸佛,如果从理体上说,智慧德能都是平等平等的,度众生的本愿也是平等的,都是相同的,但接引众生的方法和方便不相同,阿弥陀佛接引众生的无上方便就是这一句万德洪名。

按《龙舒净土文》上所说,现在流传的《阿弥陀经》就少了二十一个字。宋朝王龙舒居士说:“襄阳石刻《阿弥陀经》乃隋朝人所书刻,自‘一心不乱’而下还有‘专执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今世传本,脱此二十一字。”

这我们且不去过多地考据它,但起码我们可以更加明白,信愿执持名号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在佛边来说,大愿大行所成就一句名号是无上方便;在众生边来说,一句佛号执持名号,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因为阿弥陀佛已经圆满成佛,具足了五分法身香,具足了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并且将他所有果地上的觉悟、果地上的功德,都凝聚在这一句名号之中。我们如果不念佛自然就会念五欲六尘,就是无明熏真如;而念佛就是在接纳阿弥陀佛的五分法身香、般若智慧光――众生虽然本具戒定香与自性智慧光明,但无明烦恼厚重,透现不出来。

所以要借助阿弥陀佛的名号为无上方便,为强有力的增上缘,就能通过信愿持名引发自性本具的五分法身香和般若智慧光,这就是香光庄严。

佛种从缘起,佛境从缘起。我们虽具成佛的种子,但如果缺乏增上缘,成佛的种子也难以显现,也难以成熟。六字洪名就是阿弥陀佛给我们提供的殊胜的强增上缘,能有力地引发我们的佛性种子,所以说持名念佛就是真如熏无明,持名念佛就是多善根、多福德。

“念念执持名号,相续无间。”就是念念以此善根福德,成就如是称性功德庄严。如果从众生边来解释,“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就是指众生念念相续不断来执持一句万德洪名,就是成就自性的五分法身香、般若智慧光的殊胜功德庄严,也就是成就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

〔而皆是已成,非今非当。〕是说众生自性本具的一切庄严,但由信愿持名方能成就。现在我们已经起性,已经发愿,已经正在持名念佛,所以说“即是已成,非今非当”。非现今成,非当乃成,而是已成。因为我们已起信愿行。

《解》「此则以阿弥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是从生佛圆融不二来作解说。前面是从佛边来解释“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然后又从众生边来解释信愿持名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因缘,就是成就如是功德庄严;现在进一步从生佛圆融不二来解释这一句。

以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种种的称性庄严,能为众生作增上缘之本质,带起众生自心所现种种的庄严。

阿弥陀佛的愿力殊胜不可思议,因为一尊佛都是以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作为教化的区域,唯独阿弥陀佛的愿力是无量无边,没有界限。

一切诸佛与某一个世界有缘,就到该世界去度化众生,但所教化的世界是原有的,必须迁就该世界的既成事实。而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是不可思议的大愿大行所成就,并且阿弥陀佛又以能庄严的愿行、所庄严的净土来成就一句万德洪名,作为众生得解脱往生不退的增上缘。

〔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引发自性本具的香光庄严。所以一切诸佛刹土之中唯有西方极乐世界永恒保持了称性功德,没有一丝毫的变质,确实不可思议。

反观我们娑婆世界,虽然在理上讲也是称性的,但在事上讲,凡夫的自性功德丝毫不能显发出来,因此无量劫以来迷真逐妄,流浪生死。

因此,古德说:“时光灭处命光微”。时间一天天过去,生命一天天减少,人命无常啊。“到眼繁华转眼非。莫在险途贪五欲,弥陀日夜望儿归。”

所以我们要能以阿弥陀佛名号这个殊胜的增上缘,把我们真心本性的亲因缘引发出来。执持名号不间断、不夹杂,就是成就等无间缘;使我们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的性德完全流露出来,就是全他即自;即念他佛成我自佛,即念本觉成今始觉,成就究竟觉,就是全佛即生。

所以说“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以全他佛的庄严来即自己的庄严,来引发自性的般若智慧光和五分法身香。

接下来合释能受所受。前面已从能受用的众生来解释世界为什么名极乐,又从所受用的环境,西方极乐世界众生的住处、生处种种庄严来解释世界为何名为极乐。接下来是合起来说能受所受,也就是给我们描述西方极乐世界众生他们的日常生活。

?(戊)二合释能受所受又二:初约五根五尘明受用、次约耳根声尘明受用。(己)初又二:初正明、二结示。(庚)今初。

?

《经》【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这就是前面讲了极乐世界众生住的环境、出生的环境。这一段是讲极乐世界众生的生活状况,我们一听就非常向往,这样子潇洒自在的生活,这样子天天在成就增长福德智慧的殊胜的生活,是人人都向往的。

极乐世界常有天乐鸣空,并且随个人的意愿能听到他所喜欢的音乐,天降花雨;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个个都神通广大,清晨各以盛花之具装满妙花,一念之顷,能到他方佛世界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可见神通自在,分身有术。

供佛的福德是最大的,每天听佛说法能让我们善根福德智慧日日增长,这个是最妙的福慧双修,因此在极乐世界成佛容易。

经典里讲到释迦牟尼佛讲经时,有很多听众听到一半就证果了,根器好的一看到佛陀马上要求出家,马上须发自落,袈裟著身。佛说:“善来比丘”,马上就现出家相。

你看,在娑婆世界单单听一尊佛说法,还只听了一半就能证果,何况在极乐世界的众生,他能听一切佛说法,哪有不大彻大悟的道理呢?当然成就就很迅速。生到其他任何诸佛国土,都只能听一尊佛说法,在极乐世界可以遍礼诸佛,遍闻十方诸佛讲经说法,简直不能相比,可见极乐世界最为殊胜。

并且晨时出去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回来时正是吃早饭的时间,然后散步、经行,生活逍遥自在。可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其活动的范围是尽虚空、遍法界,与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应。

《解》「乐是声尘,地是色尘,华是色香二尘,食是味尘,盛华、散华、经行是触尘,众生五根对五尘可知。常作者,即六时也。黄金为地者,七宝所严地界,体是黄金也。日分初、中、后,名昼三时。夜分初、中、后,名夜三时。故云昼夜六时。然彼土依正各有光明,不假日月,安分昼夜,且顺此方假说分际耳。」

前面已学过,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净土,是以缘生胜妙五尘为体,所以极乐世界,哪怕只是同居土的众生都已是享受缘生的胜妙五尘,这里就描绘此胜妙五尘,如常作天乐等等。

天乐之音声是声尘;黄金为地,眼根所见的是色尘;天降花雨,雨天曼陀罗花,此花是色尘和香尘;饭食经行,饭食、食物是味尘;盛花、散花、经行,都是触尘。常作指天乐昼夜六时,无有间歇,不同于世间的音乐经常间歇。

名为天乐有两重意思,一指天人之乐,二指天然之乐。天人之乐是诸天奏乐来供养阿弥陀佛以及莲池海会圣众;天然之乐是不假人力,自然敷奏。如本经中所讲:“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并非单指这个音乐非常美妙、和美,而且还能让闻者生善心,能忆念三宝。

〔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黄金为地是地的本质,昼夜六时,说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昼夜,因为众生身有光明,莲花也有光明,但释迦牟尼佛顺此方众生而说,因此方众生有个时间观念,所以佛说昼夜六时。

接下来说曼陀罗华,雨曼陀罗华。像下雨一样降下来叫雨,雨做动词就念yù。

《解》「曼陀罗,此云适意,又云白华。衣,是盛华器。众妙华,明非曼陀罗一种,应如妙经四华,表四因位。」

就是《妙法莲华经》上讲到的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花。曼殊沙花,摩诃曼殊沙华的四花,表四因位。

《解》「供养他方佛,表真因会趋极果,果德无不遍也。且据娑婆言十万亿佛,意显生极乐已,还供释迦、弥勒,皆不难耳。若阿弥神力所加,何远不到哉。」

上面讲了天乐,这是耳根所对的胜妙声尘;金地是眼根所对的胜妙色尘。这里讲的天花是眼、鼻二根所对的色香二尘。

昼夜六时都降下天曼陀罗花,种种色香美妙,适悦人意,清白洁净,世所未有的天花。这是天人散花雨,表供养。正如大本《无量寿经》上所说:“一切天人,皆赍天上,百千华香,来供彼佛,及诸菩萨,声闻之众”。这是康僧铠译本所说的。

衣是装花的工具,就像我们朝山的香袋一样;众妙花是指有很多种。《妙法莲华经》上讲到:“天雨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花。曼殊沙花,摩诃曼殊沙花”。

曼陀罗是适意花,曼殊沙是柔软花、大柔软花,以此四花来供养他方佛,此四类花就表示菩萨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都是指菩萨修行的位次。也就是说以菩萨六度万行的因花来庄严佛果地上万德庄严的究竟佛果,所以说种种花其实是表示六度万行的因花,因为果德无所不遍,所以说遍供一切诸佛、十万亿佛。

那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一切诸菩萨破无明、见法身,这是真因;念念趋向无上妙觉之佛果,这是果德。果德遍于十方界,所以供养他方十万亿佛。

为什么要说十万亿呢?q益大师说:能供十万亿佛是特别针对娑婆世界的众生来说法的,如果我们还想回到娑婆世界来供养释迦牟尼佛、供养弥勒佛也是很容易的。能承阿弥陀佛威神的加被,就能无远不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都能神通自在。

再来比较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就可以知道,他这种神通力比娑婆世界阿罗汉的神通就大多了。带业往生的人哪怕是凡夫,一丝毫的见思惑都没有断,只是伏住了,他的天耳通就可以听到十万亿佛土以外的音声,他的他心通就能知十万亿佛土以外众生的起心动念,他的神足通能一刹那顷遍历十万亿佛土,供佛闻法,所以这个神通力不可思议。这个能力不是他自己修得来的,而是阿弥陀佛本愿力加持,是报通,不是修通。

所以再看娑婆世界那些阿罗汉,他有天眼通,但他的天眼通只能看到一个小千世界,中千世界他就看不到了;阿罗汉也有宿命通,但是他的宿命通只能知道五百世。所以极乐世界,哪怕是凡圣同居土的众生,都是天眼洞视,天耳彻听,神通自在,遍供十万亿佛,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解》「食时,即清旦,故云即以。明其神足不可思议,不离彼土,常遍十方,不假逾时回还也。」

这是讲到“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这个“食”作动词念sì。

〔食时,即清旦。〕一清早就装了种种花去供养多佛,吃饭时马上就回来了,就可以知道神足通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不离彼土常遍十方〕这两句有两重意思:一是指十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另一个是指不起灭尽定,而现诸威仪。一个是从理上说,一个是从事上说。

譬如月不离空而能影现众水,天上一轮月亮在地上所有的江河湖海里都影现出来;同样,极乐世界众生的神足通自在,遍供十万亿佛,也是如此。

此种神力,不假逾时,回还本处。是讲神足通非常快速,“此种神力,故由众生净业所感,亦由弥陀愿力所至”,是阿弥陀佛本愿力所成就的,也是众生修净业所感得的报通。

康僧铠译本《无量寿经》上第二十三愿就说: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数无量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而在会集本的《无量寿经》中其属于第十神足通愿和十一遍供诸佛愿: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神通自在,波罗蜜多。于一念顷不能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周遍巡历,供养诸佛者,不取正觉。

由以上种种可知,极乐世界众生的生活非常自在,法喜充满,神通自在。

《解》「此文显极乐一声、一尘、一刹那,乃至跨步弹指,悉与十方三宝贯彻无碍。又显在娑婆则浊重恶障,与极乐不隔而隔。生极乐则功德甚深,与娑婆隔而不隔也。」

前面已讲了神足通自在,这里就显示不可思议的妙理、理体。上午已经讲过,世出世间一切理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间一切事不出“因果”二字,你把握住这个核心就容易通达。

这里讲极乐世界都是事事无障碍法界,所以,说一声就是全体法界,说一尘也是全体法界,说一刹那也是全体法界,事事无碍,乃至一举手、一投足、一跨步、一弹指,一一都是全体法界,所以极乐净土随拈一法都是全体法界,都是称性功德之所流露,都是摄尽十方无尽三宝。

因为十方三宝,体就是法界,涉及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庄严,所以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说生西方就是生一切佛国土,念阿弥陀佛就是念一切佛,原因就在此地。因为它全体都是称性功德,一声、一尘无非是称性功德之所流露,所以与十方三宝贯彻无碍。

譬如帝释天的宝珠,帝释天的宝珠网是光光相照,无有穷尽,一珠摄多珠,多珠摄一珠,一多相摄,贯彻无碍。

再看娑婆世界,则五浊深重,恶业为障,所以与极乐是不隔而隔。

比如五台山清凉胜境,我们凡夫与文殊菩萨是不隔而隔。但是大家如果去五台山,应该好好地种一些缘起,比如说在那罗岩窟里供一把剑,这个缘起就能让我们迅速开智慧。

极乐世界则诸善俱会,功德甚深,所以是隔而不隔。譬如圣人跟人间是隔而不隔。极乐世界的众生在阿弥陀佛的金殿楼阁大讲堂里听经闻法,同时又能分身前往十方诸佛净土去供佛、闻法、度众生,自在地往返,与十方三宝贯彻无碍,随拈一法就是全体法界。

而娑婆世界,五浊深重。生活的环境也越来越差,因为众生的心越来越污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你如果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果报也报得越快。很多人如果不知道学佛,以前农耕社会可能造的恶业还小一点,现在造得越来越大,他受的恶报也就越来越快,种种奇奇怪怪的病也都会出来。

有些人说:“现在的生活条件这么好,哪里会有人饿死呢?”其实应该很容易看到,种种的病他没办法吃下去,那样的状态如果不归心净土,将来恐怕要去饿鬼道,而且生活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科学家有个说法是,如果不极速地改善,恐怕三五十年以后,地球就不再适合人类居住,所以要更加地欣求极乐。

《解》「饭食经行者,念食食至,不假安排。食毕钵去,不劳举拭。但经行金地,华乐娱乐,任运进修而已。」

因为是凡夫生去的,所以还有吃饭的习气,但受斋以后(受斋也是非常自在的),一心行道,念食食至,受天然的饮食之乐,不需要造作安排,不需要做饭。食毕钵自然化去,无需洗涤,没有尘缘障道之苦。

康僧铠译本《无量寿经》上说:诸往生者,其饭食时,金钵、银钵,种种宝钵,随意现前。百味饮食,充满其中。酸咸甘淡,各如所愿,不余不缺。不以美故,过量而食。食已自消,而无遗滓。或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适,无所味著,身心轻利,食毕化去,时至复现。

带业往生的凡夫无始劫以来有饮食的习气,一下子断不了,有时还有吃饭的念头,念头一起境界就现前,一切受用都是随意而生,不需安排,食毕钵即化去,不劳洗碗筷。我们用相对论的质能互换就可以明白: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念头就是能量,一刹那之中变现出物质来。

《华严经》的很多内容,如果运用量子理论来解释也就很容易理解。所以科学越发达,对佛陀就越佩服得五体投地。以前科学不发达,对佛陀所讲的那些概念,普通人无法理解,现在可以理解了。所以《现观庄严论》就说,科学家里面也有菩萨化现,他让人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有更多的时间追求精神上的解脱。可见极乐世界一切的受用都是应念而生,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人事环境,都是最殊胜的。

最近的新闻说那个霍金(《时间简史》的作者),接受美国总统颁奖,是对他做科普的一个奖励。他的《时间简史》,我们如果看了以后,再看龙树菩萨的《中论》,《中论》上对于时间的阐述,人类也能受到很多的启发,也能由质能互变的理论,更加容易领会到《大乘经庄严论》所讲的解脱相对论,对唯识宗、中观宗和如来藏思想就容易汇通。

(庚)二结示

《经》【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是佛陀再一次悲心殷切地叫着舍利弗的名字说:极乐世界成就了如此不可思议十方佛世界都没有的、最殊胜的功德庄严,有这样殊胜美妙的生活环境,能受所受都是不可思议的。

带业往生者,是完全依靠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就能够成就与法身大士无二无别的神通力,能随意分身往来十方诸佛刹土供佛、闻法、度众生,所以我们越学越欢喜,越信乐信受,而且发愿求生。

接下来特别地针对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所以特别地来讲有情说法,阿弥陀佛化现有情说法,白鹤、孔雀、鹦鹉,化现作种种鸟都能演妙法,然后无情说法。

(己)二约耳根声尘明受用。

《解》「以此方耳根最利,故别就法音广明。其实极乐摄法界机,五尘一一圆妙,出生一切法门也。」

又二:初别明、二总结。(庚)初中二:初化有情声、二化无情声。(辛)初又二:初鸟音法利、二征释略显。(壬)今初。

《经》【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这是讲有情说法。阿弥陀佛化现作种种的鸟来开示、来教化极乐世界的众生,因为知道众生喜欢玩,如果能寓教于乐,就是教学的艺术化,一边欣赏这些种种美妙的鸟,跟它一起玩,一边又听它说法,这是太自在了,能说种种的法,说三十七道品。

《解》「种种奇妙杂色,言多且美也,下略出六种。舍利,旧云j鹭,琦禅师云是春莺,或然。」

舍利就是j鹭鸟,中国的禅师说是春莺(黄莺)鸟,q益大师说不能肯定,或是。

《解》「迦陵频伽,此云妙音,未出壳时,音超众鸟。共命,一身两头,识别报同。此二种西域雪山等处有之,皆寄此间爱赏者言其似而已。六时出音,则知净土不以鸟栖为夜,良以莲华托生之身,本无昏睡,不假夜卧也。」

这是从耳根声尘来说受用,因为此土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故别就法音广明。“其实极乐摄法界机,五尘一一圆妙,出生一切法门也”。这就是说极乐世界已经成就了上面所说的那些种种庄严:天乐、天花、神足、往返自在,饭食经行了,一一都无非是阿弥陀佛愿行功德之所庄严,大愿大行所成就的。

愿庄严是康僧铠译本《无量寿经》上说:“我作佛时,刹中菩萨,以香花等,种种供具,欲往他方世界,供养诸佛,一时之顷即可遍至”。又发愿说:“我刹中人,欲食之时,百味饮食,化现在前。食已自去,今者成佛,一一如愿。”

这是愿庄严,大行庄严就是法藏比丘已经发愿,这时“天雨妙华而散其上。”所以果地上也感得天降花雨的庄严;而且愿后修行是“恒往佛所,承事供养。”所以感得果上国土的人民,都能在一饭食之顷(吃一顿饭的时间),就能遍供十万亿佛,成就这样的神足通自在;又因为因地上手中能常出衣服、饮食、幢幡宝盖一切音乐来供养于佛,所以在果地上就感得天乐鸣空。国中众生自然衣食成就,念衣衣来,念食食至,成就这样的庄严。

针对耳根来说,因为娑婆世界耳根最利,所以文殊菩萨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从闻中入。”

如果墙壁有障碍,外面的东西我们看不到,外面的声音虽然隔了一堵墙壁,我也听得到,眼睛看前不看后,后面的声音耳朵也听得到等等。这在《首楞严》上有详细的解说,所以娑婆世界就以音声为佛事。

我们念阿弥陀佛也是以音声为佛事,念阿弥陀佛以名召德,把我们身体的地、水、火、风、空转过来,阿弥陀佛这个特定的音节最容易激发我们的自性宝藏,所以非常殊胜。

极乐世界其实是胜妙的五尘,一一都是圆妙的,这里是为了随顺娑婆世界众生耳根利而特别地来详细讲声尘、讲有情,化有情声说法、化无情声说法。

〔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常有就是一直有,不是时有时无。奇妙杂色、形殊众鸟名为奇,音能说法名为妙,羽毛光彩都非常美丽。白鹤是以纯白为正,孔雀是尾羽的羽毛非常艳丽夺目,鹦鹉就以红嘴绿羽毛为最贵,它能学人说话。前几天也讲过鹦鹉得往生,学念阿弥陀佛的故事。

看大本《无量寿经》就可以知道,它也是阿弥陀佛愿力所摄持,并且畜生道的众生有这个特殊的因缘能念佛号,一生到极乐世界也是相好庄严同阿弥陀佛。

迦陵频伽属于妙音鸟,《正法念处经》上说:迦陵频伽,出妙音声,若天若人,紧那罗等,无能及者,唯除如来音声。

一切人的音声比不上迦陵频伽妙音鸟音声的微妙,乃至天上音乐神的音声也不如它,并且它没出壳时(在鸟蛋壳里面的时候),鸣叫的音声就已经超过众鸟。

共命鸟是一身两头,有两个神识。但两个头共一个鸟身体,这些鸟其实是相似,实际上是不同的。《观无量寿佛经》上说: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作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

其实这些都是阿弥陀佛的化现,六时出音声,是说这些净土的鸟,昼夜六时都出和雅音,没有间歇地来说法。而娑婆世界的鸟,白天飞鸣,到晚上就栖息了。极乐世界的众生因是莲花化身,所以他没有昏睡,也不需要晚上睡觉,说种种的妙法。这里就列举了: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

《解》「五根等者,三十七道品也。所谓四念处,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法念处。」

此地讲到七科道品,首先是四念处: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要解》上就有一个阐说:极乐世界是大乘法,为什么说三十七道品呢?其实要知道,三十七道品是可以归纳小乘、大乘一切佛法。

《大智度论》上也说:三十七品,无所不摄。即无量道品,亦在其中。《涅经》上也说:若人能观八正道,即见佛性,名得醍醐。所以说三十七道品是通于大小乘的。

莲池大师《弥陀经疏钞》上针对为什么没有说到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就有特别解释:因为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前三科圆满了,不需要修,所以没把它列出来。

因极乐世界的众生是莲花化生,清净庄严,所以不需要修观身不净;极乐世界的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不需要修观受是苦;极乐世界的众生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都是无有诸恶,圆证三不退,所以能够一直往上修,不需要修四正勤,也不需要修四如意足,因为他本来就已经神通自在、圆证三不退了。但q益大师还是附带地把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略略解释了一下。

观身不净:在娑婆世界是要修,能去掉众生的贪欲心。其实我们的身体不过是一个会走路的厕所而已,为什么要贪恋呢?贪恋自己的身体,贪恋人家的身体呢?能观身不净就能生起道念,同时也要能藉假修真,养生之道也还是要知道一点。根本就是身要动,心要静。这是最基础的,能让我们身心康泰,修行更顺利。

但现代人是反其道而行之,本来是要身动心静,但是现代人是身不动,养尊处优;心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当然会有种种的病苦。

观受是苦:一切受无非都是苦,乐受是坏苦,苦受是苦苦,舍受是行苦等等。

观心无常:世间人最苦的就是念头停不下来,一直都是生灭心,不停地起妄念,由生灭心不停地妄起种种的分别执著。

观法无我:前面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都是人生观;第四就是宇宙观,一切法都是在刹那刹那地变化,没有主宰,所以叫观法无我。

极乐世界是观净土之身究竟清净,不同于娑婆世界不净;观净土之受是纯不思议的乐,无有众苦逼迫;观净土之心是真实常住,远离生灭无常等等。

《解》「四正勤,一已生恶法令断,二未生恶法令不生,三未生善法令生,四已生善法令增长。」

四正勤能策励我们修行精进,所以叫四正勤。

〔已生恶法令断〕已经生的恶,马上把它断掉,马上把习气烦恼断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不要说:“唉呀,我又不杀猪,我放下什么屠刀啊。”你内心的烦恼习气就是你的屠刀,它伤害你的法身慧命,所以要断习气。

如果我喜欢发脾气,我就对阿弥陀佛发愿:我一个月之内不乱发脾气,如果做不到,中间犯了,就痛切忏悔,痛哭流涕;如果做到了,心生欢喜,自庆不傲。再发愿三个月不发脾气,然后半年不发脾气、一年不发脾气,容易发脾气这把屠刀就被你断掉了,你就放下屠刀了,所有的烦恼习气都放下,都断掉,这就是立地成佛,所以已生恶法要令断。

〔未生恶法令不生〕没有生起的恶,不单单不能去作,连恶的念头都不要生,要随时随地保持观照,随时随地提起这句阿弥陀佛,“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妄念一起马上把佛号提起来,这些未生的恶法也就不能生起来。在小乘解释得更细,《清净道论》中,他们的四正勤有很细致的修法。

他说已生恶就是我们过去在三恶道里,是因为已生恶;未生恶是我们现在不用功,将来还会堕三恶道。我们现在不过是在过去的地狱猛火和未来的地狱猛火这个夹缝里而已,所以要赶快精进修行,有具体的修法。

〔未生善令生,已生善法令增长。〕自利利他的好事要赶快发心,努力去做。已经发心做的、对己对人都非常有利益的、有作用的善事,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多、更好,这是四正勤。

净土众生已经圆证三不退,唯善无恶,净念相继,入三摩地,不退入于凡夫位,不退菩萨行,不退无上道。所以位不退、行不退、念念不退。念念趋向萨婆若海,念念流入佛果位的一切种智的智慧大海,这就是正勤。所以他不需刻意修四正勤,就已经成就了。

《解》「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精进如意足,三心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

如意足也称为四神足,能够发神通,所愿皆遂,所求皆如意。

第一欲如意足:是对净土法门来说,应生起欣慕极乐净土的心,对极乐世界的众生来说,他不需修欲如意足,因为他已经到极乐世界了。

第二是精进如意足:三种不退,已经圆证,所以精进如意足也圆满了。

第三是心如意足,也名为念如意足:菩提行愿念念不舍,所以极乐世界也修圆满了。

第四是思惟如意足:能深入佛慧,任运增明。这是关于四神足或说是四如意足。

《解》「五根者,信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行正道及诸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名精进根;念正道及诸助道善法,更无他念,名念根;摄心在正道及诸助道善法中,相应不退,名定根;为正道及诸助道善法,观于苦等四谛,名慧根。」

信、进、念、定、慧,这五根对我们修净土的人来说是尤其重要。

我们真信有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愿求生,这是信心生根,是信根;有了信根,你自然会精进持名念佛,是进根、精进根;你精进用功,时间久了,当然就能时时刻刻念兹在兹,不起杂念,不间断、不夹杂,你就念佛成片,将来就能往生同居土,是念根;再近一步往上,你能够成就事一心不乱,那就是定根;更进一步就是念到心开意解,念到明心见性,念到理一心不乱,就是慧根,能自性功德智慧显发出来了。所以五根之中,若修到念根就生同居土;修到定根生方便土;修到慧根生实报庄严土。

为什么叫做根呢?有两重意思:一是能持。好像树有根,能持所生的枝和叶,不使它枯死。二是能生义。能生花果,使花果成熟,所以名之为根。

如果从通途的教理来解释,信根就是信正道及助道法。正道就是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来是佛,发菩提心,趣向真如佛果;助道是修一切善法,能助发正因,所以名之为信根。

从净土法门来特别说,信根就是修净土的人要以信愿持名为正道,以《观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净业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要以这十一句话来作为助道,如此地深信不疑则为有根,即信根。

闻到净土法,有些人也生欢喜,但他没有下决心,他没有真正地死尽偷心来念佛,这个信就没有生根,信就是无根。有些人宣扬说要禅净双修,要禅净密三修,这都是信无根。

精进根是对正助道法都能勤求不息。精就是不夹杂,进就是不退转、不间断。

念根就是二六时中常念佛名,这个就是正道法;常念佛陀的教诲,这是助道善法;完全没有妄念,这就是成就念根,成就念根,此念就有力量,心就越来越清净,智慧就增长。

定根就是摄心在正道及助道善法之中,相应不散。

慧根就是定根成就,就能够不为外界所动,智慧就能现前,“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清净心现前,诸法实相就现前了,此即明心见性时,对世出世间一切法就都能通达。

凡夫众生是有聪明无智慧,聪明是由意识心所生,耳聪目明分别念而起的。智慧心,智慧要能够离心意识参,智慧是由定而生,定根生慧根,定力生慧力,由定根成就心清净,自性的智慧才能流露出来,这是说五根。

《解》:「五力者,信根增长,能破疑惑,破诸邪信,及破烦恼,名信力;精进根增长,破种种身心懈怠,成办出世大事,名精进力;念根增长,破诸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名念力;定根增长,能破乱想,发诸事理禅定,名定力;慧根增长,能破通别诸惑,发真无漏,名慧力。」

这是讲五力。五力就是前面五根的进一步修行增长,就有力用、有力量了,就能不被疑惑懈怠所破坏,而能摧伏懈怠,摧伏疑惑。

一是信根增长。身破邪信,不为邪法之所动摇,及破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各种烦恼,名为信力。

二是精进根增长。能破种种的身心懈怠,不存身见捍劳忍苦,破身懈怠;心不昏昧,意不沉没,破心懈怠;成办超出生死轮回的大事,能得生极乐,都要依靠精进力。

三是念力。念根增长以后,破诸邪念,能双离空有二边之念,成就出世的中道正念功德。我们能信愿持名这句阿弥陀佛,这些都具足,“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就已经超越空有二边。

四是定力。定根增长,一心不乱,能破散乱妄想,而发事理禅定。禅定就是三昧,事禅定就是事一心不乱,理禅定就是理一心不乱。

五是慧根增长。慧光透露,能遮止通别诸惑。通即见思惑,声闻、缘觉、菩萨三乘都要同断见思惑,所以叫通惑;别惑是指尘沙惑、无明惑,是别为菩萨所要修、所要断的尘沙惑、无明惑。三惑的黑暗,智慧光明能破,这些愚痴无明的黑暗,破了以后能显发真正无漏的智慧,名之为慧力。

《解》「七菩提分,亦名七觉分。智慧观诸法时,善能简别真伪,不谬取诸虚伪法,名择法觉分。精进修诸道法时,善能觉了,不谬行于无益苦行,常勤心在真法中行,名精进觉分。若心得法喜,善能觉了此喜,不依颠倒之法而喜,住真法喜,名喜觉分。」

这七觉支,或者说七菩提分,对于修行人很重要,尤其在修行过程中很重要。

择法、精进、喜是侧重于修智慧;除、舍、定是侧重于修定;念就是让定和慧保持平衡,定慧等持。这样称之为七菩提分或说七觉支。

修行人正在用功道路上,这七觉支就很重要。如果是昏沉起来了,就多修择法、精进、喜,能让心保持正念,让心与法相应;如果是散乱来了,心掉举了,就要多修除、舍、定。所以这七觉支、七菩提分对于修行人来说是要多用功的。

择法觉支:目前来说,若我们真正有智慧,善于修择法觉支,就知道一定会选择净土法门。《大集经》上说: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所以我们要努力断恶修善,而又能三轮体空,在佛法中选择专修信愿持名念佛法门,就是善于择法。

精进觉支:对净土宗来说,就是大势至菩萨所教我们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这个是真精进,“寂而常照,定慧等持”是真精进。

念而无念,无诸尘劳之念。无念而念,心空境寂。内无能念之心,外无所念之佛。而一句佛号又能历历分明,这是真精进。

喜觉知:就是心得到法喜。这在世间法里也有,《论语》上一开始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能不断学习到各种各样的智慧法,又能经常温习,这是一件让人很喜悦的事情,这种喜悦就是法喜。

对我们修净土的人来说,当然要更加一门深入,精进地念阿弥陀佛,这个法喜会不断地涌现。修喜觉支要能够不依颠倒之法而喜,住真法喜。

什么是真法喜呢?对净土法门来说,我们可以作一个比较。

以儒家的经典与世俗的书来比,儒家的经典是正,世间世俗的其它书籍就没法比;但如果与佛法比,佛教佛法的经典是正,因为儒家修学的目标不过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能出三界;小乘法跟大乘佛法来比,大乘佛法是正;大乘佛法与持名念佛法门来比,持名念佛法门是最殊胜。

所以要能认真修学信愿持名,越学领悟越深,越修越法喜充满,对往生极乐世界的信愿越真切,这就是善于成就喜觉支。

好了,我们今天学到此地,愿大家同生极乐。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