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弥陀要解第七讲

《弥陀要解》 by 大愿法师

2017-5-12 21:03

愿当安住三摩地,恒放光明照一切。

感得广大清净居,殊胜庄严无等伦。

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安乐。

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无边苦众生。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导师阿弥陀佛!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诸位善知识,先让我们共同发起无上的菩提心,为自他一切如母有情速速从六道轮回的生死苦海之中解脱出来,所以我们要具足信愿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将来再回入尘劳,广度众生。因此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佛说阿弥陀经》,q益大师所作的《要解》。

昨天已经进入到正宗分的学习。

释迦牟尼佛自己设问说,阿弥陀佛的世界为什么叫极乐世界呢?从能受用的众生这边来说,是因为彼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q益大师把她解得很细,分别从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和常寂光净土,两土众生的不同,娑婆世界和极乐世界分别的不同来作比较,彰显极乐世界的殊胜。

昨天已讲过,娑婆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有分段生死之苦、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而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因为是一真法界,所以一得往生就不再受分段生死之苦,一生成佛,也没有变易生死之苦,诸苦永离。

接下来讲比较方便有余土。娑婆世界的方便有余土有藏教析空观拙度证入者,有通教体空观巧度证入者,能知万法皆空,一切法了不可得。但都偏于空,常在定中,不起作用。

所以娑婆世界的方便有余土有沉空滞寂之苦,极乐世界生方便有余土的众生能体观巧,修圆教的体摄入空观,没有沉空滞寂之苦。能从真出假,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熟众生。所以极乐世界方便土的行者是但受游戏神通之乐。

再比较实报庄严土。〔实报心观圆,无隔别不融之苦,但受无碍不思议乐。〕娑婆世界有些菩萨是修空假中次第三观,有隔别不融之苦;而极乐世界的菩萨修一心三观,随拈一法即空即假即中,已入不思议无障碍境界。

再比较常寂光土。〔寂光究竟等,无法身渗漏,真常流注之苦。〕指由始觉觉本觉,觉至心源。始觉本觉不二,成就究竟觉。这样来说寂光究竟等。

佛住常寂光净土,身土不二,法性身与常寂光土一如。在娑婆世界别教的妙觉佛果,是从别教的初地才开始断无明,所以到别教妙觉佛果时,只是断了十二品无明,还有三十品无明没破,因此说法性之水,犹有渗漏流注――有法身渗漏。

而极乐世界的常寂光土,因受用同佛之故,所以没有法身渗漏、无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称性圆满究竟乐。

这是q益大师按照四种净土更细地来开示我们:极乐世界,是其国四土众生都无是有众苦,但受诸乐。我们可以知道:“人天路上作福为先,生死海中念佛第一”。所以我们深入辨析以后,应该对净土法门更加真信切愿。

《解》「然同居众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也。」

这是特别地彰显极乐世界最殊胜,最奇特就在于凡圣同居净土。能够生到凡圣同居净土的众生,持名念佛,正当念时,就能以佛之善根为己善根,以佛之福德为己福德,所以说〔善根福德同佛〕。

《阿弥陀经》里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有些法师会解释说,这多善根、多福德是指另外要修种种的助行。但q益大师在这里有个很透彻的见解就是:“能真信西方极乐世界,真信阿弥陀佛本愿力不可思议,然后愿求生西方,这就是多善根。”

世间的善根是无贪、无_、无痴;出世间的善根就是精进;善根就是菩提正道;如果我们只求小乘果位,这叫少善根;我们求圆满的大乘佛果,这是大善根、多善根。

我们信愿求生极乐这种大愿力是愿成佛,是真正有愿生极乐的心,这就是多善根;你能持名念佛,就是多福德。不是说你还要去修种种的助行,才叫多福德。

当然不可舍弃那些净业三福,但q益大师非常透彻地开示我们:“多福德就是持名念佛。”因为我们能念之心不可思议,心性无量无边,所以念一句阿弥陀佛,这福德也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同时这句佛号就已经把阿弥陀佛的果觉,阿弥陀佛一切的神通智慧、福德、三昧、辩才,统统圆融包摄在其中,所以念阿弥陀佛就是多福德,故“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也。”

多善根是因,多福德是缘,多善根是因为信愿,愿生极乐;多福德是因为持名,这样因缘具足定生极乐。我们持名念佛,能念之心属因,现在发菩提心,精进念佛,求成佛道,就是名为多善根之因,是能得往生的亲因缘,这亲因缘就是我们的真心。以一句佛号为所缘境,一句佛号具足万德,是名为多福德之缘,是助缘。因缘具足就能生极乐,圆净四土,圆受诸乐。

我们以西方极乐世界之乐,回观娑婆世界之苦,自然能对娑婆世界深生厌离,自然能息灭对娑婆世界种种名利的妄求――如出牢狱。出离了这个分段生死、变易生死的牢狱,得到解放,所以非常欢喜。

以娑婆世界之苦,遥观极乐世界之乐,欣乐自切,如归故乡。所以彻悟禅师在其所作的《念佛偈》上说:“说着莲邦雨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比较起来,阎浮提种种的苦确实让人很悲伤,受三苦八苦、无量生死轮回之苦。

“世出世间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世间出世间统统都思惟了,不念阿弥陀佛更念谁呢?所以真正地知道生死海中念佛第一。

《解》「复次极乐最胜,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良以上之,则十方同居,逊其殊特,下又可与此土较量。所以凡夫优入而从容,横超而度越。佛说苦乐,意在于此。」

极乐世界最殊胜的地方不在于上三土,而在凡圣同居土。

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净土,比十方一切佛刹的凡圣同居土都要殊胜,因为十方一切佛世界都有十法界,唯有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

十方一切佛世界都是隔别不融通的,你在凡圣同居土就见不到方便土的声闻、缘觉,也见不到实报土的菩萨。而极乐世界一生一切生,所以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因为一生到极乐世界就圆具上三土,所以特别殊胜。

并且来说,好像娑婆世界的同居土有六道轮回,有分段生死之苦,一生极乐世界,哪怕只是凡圣同居土,就永断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因为它是一真法界,所以你不需要断,它自然就断了。

〔凡夫优入而从容,横超而度越。〕凡夫要进入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其实只要有信有愿,比我们要求生天道还要容易。

你要生到娑婆世界这个天道中的色界十八层天,要修五戒十善,而且还要有禅定力,没有禅定力天道你生不到;你要生到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这些天道,没有定力你去不到。而我们真正有信有愿以后,只要念阿弥陀佛,念佛成片就可以生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净土。

没有说要你得到禅定,没有说叫你要成就离生喜乐地定、定生喜乐地定,所以是优入而从容。

娑婆世界是极苦的世界,西方净土是极乐世界。厌苦求乐是人之常情,所以信愿持名者,求生净土是万修万人去,所以是“优入而从容”。

有些人说:“净空法师不是说他的老师李炳南居士都说一万个人念佛,没有两三个人能往生,那怎么会说是优入而从容?怎么会说是万修万人去呢?”

其实原因是什么?“得生与否,全在信愿之有无。”这个信愿最重要,你有没有真正地相信?你不要认为这很简单,一点奇特都没有,或者认为只是方便说,这说明你没有真信切愿。

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是愿求生,心里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求一心不乱,我们的目标是要得往生,所以我们就真信切愿,只管老实念佛。在念的过程中渐渐心就收摄起来,而能念佛成片,能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断了见思惑,但那还不是我们的目标,“得之不以为喜”,我们的目标是生西方。

昨天讲了就好像打铁一样,他的目标是要打一把刀出来,打铁过程中,那些渣滓就自己掉下来了,他得之不以为喜。

有些人说:“我念阿弥陀佛,我要成就一心不乱。”但你要知道,若你主要想求一心不乱,那就说明你还是依靠自力,不是这样的。我们具足信愿关键是要有信心、有愿力,然后自然能渐次成就念佛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能真信切愿就能万修万人去。

娑婆世界的凡夫想超出轮回,用其他方法是非常困难的,要断尽见惑、思惑才可以超越,哪怕他已经成就了四禅八定,也只能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而信愿持名不需要禅定就可以“横超而度越”。所以彻悟禅师《念佛偈》说:“猛切持名如救头,娑婆哪更可迟留。即今撒手便归去,已较前贤输一筹。划断尘缘百不思,通身著力念弥陀。娑婆深厌轮回苦,早向花池占一枝。”可见佛说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是让我们能信愿持名,得往生的受用。

这一句归纳起来说:“为什么阿弥陀佛的世界名为极乐世界呢?

首先从能受用的人来说,是因为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娑婆世界凡圣同居土的众生有分段生死苦、有六道轮回苦、三苦八苦、无量诸苦;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已入一真法界,没有分段生死苦,但受不病不老诸善聚会之乐。

娑婆世界的方便有余土有沉滞化城、偏空寂灭之苦,有变易生死苦;极乐世界的方便有余土是修圆教观,但受从真出假、从空出假、游戏神通、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之乐。

娑婆世界实报庄严土的菩萨尚有空假中三观,前后隔别,三谛不圆融之苦,有变易生死苦;而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的菩萨,都是修一心三观而证入,但受无碍不思议乐。

娑婆世界的别教妙觉佛只断十二品无明,尚有法身渗漏真常流注之苦;而极乐世界的常寂光土,但受称性圆满之乐。

所以说极乐世界四种净土,其国众生都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以下是讲所受用,从所受用的依报环境来说此世界名为极乐世界。

(己)二约所受用释

《经》【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J,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解》「七重,表七科道品。四宝,表常、乐、我、净四德。周匝围绕者,佛菩萨等无量住处也。皆四宝则自功德深,周匝绕则他贤圣遍,此极乐真因缘也。」

这一段讲极乐世界依报的庄严殊胜。首先是讲住处殊胜。

极乐世界众生住的地方是什么样子呢?此地就给我们描绘:有种种的宝宫殿楼阁,宫殿楼阁之外还有种种的层层栏J,重重宝树。空中用种种的璎珞罗网来为庄严,因此这个世界叫极乐世界。

世尊又叫着舍利弗的名字说:“又舍利弗,极乐国土的宫殿楼阁之外又有七重栏J围护和庄严,天空之中有百千珍宝结成的宝网装饰着,前后相间布列着七重行树,都是四宝所成就,而且周遍围绕,非常庄严,美丽无比。

《阿弥陀经》里这是略说,《观无量寿佛经》和《无量寿经》说得更详尽。

《观无量寿佛经》云:“七宝行树,一一高八千由旬,一一花叶,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又说:“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这七重是表示七科道品,你不要认为一定只有七重,其实是无量重,不过是表法而已。《弥陀经》里用七来作为圆满数,来表示七科道品。

《无量寿佛经》中就说到,极乐世界的环境如此庄严,是因为法藏比丘愿力成就的,法藏比丘发愿说:“我作佛时,国中花树,俱以无量杂宝百千芬香而共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者皆修佛行。”

极乐世界,一切都是阿弥陀佛善巧方便来教化众生的工具。宝树中能映现十方佛国,就像人间看电视一样,你想听药师佛说法,一动念,宝树中的宝网就显现出来了;你要想听弥勒佛说法也能显现出来,想听阿z佛说法也能显现出来,你要想学密,也可以显现出来;任何法都可以自在地听,这些种种的庄严都是说法的工具。

七重是表示七科道品,要知道三十七道品可含摄一切佛法。三十七道品为什么说是七科道品?她分为七类: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那为什么《弥陀经》里是从五根、五力开始讲起呢?因为前面的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极乐世界的众生已经不需要修了,已经圆满了。

四宝表示常、乐、我、净四德。极乐世界的众生,哪怕只是生到凡圣同居土的修行人,他们都是人人具足四德:常则同佛无量寿,乐则但受诸乐,我则自在无碍。如本经所说:“常以清旦,各以衣,盛众妙花,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至本国。”

这些种种无量的大神通,一念之中能自在地到十万亿佛土去供佛、去散花、去闻法。这种神通力不是凡圣同居土的众生自己修行修得的,而是报得的。他一生到极乐世界自然就有,因为这是阿弥陀佛因地愿力成就。所以本愿力的加持,是报得不是修得,净则清净庄严。

栏J表法来说表自性的纵横。“自性功德,竖穷三际,如J之竖”。栏杆竖起来的叫做J,横的叫做栏。所谓:“横遍十方,如栏之横”。

行树表自性长养诸善根。古今许多大德,或在诵经时,或在念佛时,或在入定禅观时,都能见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庄严,都能现量地见到七宝行树、七重栏J。如庐山东林寺慧远法师,一生之中三次见西方胜境,看到极乐世界的十四股水说法。

还有莲池大师编辑的《往生集》中说:唐朝时的大行法师,“居泰山,修普贤忏法三年,感得普贤大士现身”。晚年时入大藏陈愿――自己到大藏经前向佛祈祷,请佛指示看自己修何种法门最易成就,随手从经架上拿了一本经,抽出来一看就是《佛说阿弥陀经》。

“昼夜诵咏,至三七日,睹琉璃地上佛及二大士现身”。念了三七二十一天,就西方胜境在目前,看到琉璃地上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现身。

“僖宗皇帝闻其事,诏入内,赐号常精进菩萨。”唐僖宗知道了,请他入宫廷内道场供养,并赐号他为常精进菩萨。

“后一年琉璃地复现,即日而终。异香经旬,肉身不坏。”再精进修了一年。胜境又现前了。然后自在往生极乐世界。经过了十天的时间,异香扑鼻都没有消散。而且往生极乐世界以后,肉身还留在人间做榜样,度众生。

《解》「此等庄严,同居净土是增上善业所感,亦圆五品观所感,以缘生胜妙五尘为体。」

这一长段都是q益大师详细讲解得生西方极乐世界四种净土的因果。极乐世界环境这么美妙,住处如此庄严,是什么因果能生到极乐世界呢?详细的按照四种净土,来讲解极乐世界能感生的因是什么?得生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净土的能感之因有两种:也就是增上善业所感或是圆五品观所感。

第一种〔同居净土是增上善业所感〕,增上善业是什么?增上善是止于至善,也就是“真信切愿,老实念佛”,这是增上善业。世出世间的一切善没有比这个更善的,所以经中说:信愿持名,老实念佛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因缘。”凡夫看念佛人没什么了不起,而诸佛菩萨看到念佛人肃然起敬,因为知道信愿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他马上就能往生成佛,所以诸圣赞叹,龙天拥护。

一个人能至诚念佛,自然佛光就照耀他。q益大师曾给人写过一篇序文叫《劝念豆儿佛》,上面讲到一桩公案,是跟q益大师同时代的人所发生的故事:有两个人是好朋友,一起结伴到外面做生意。有一个人突然之间得重病死在异乡,他的好朋友就把他安葬,因为离家太远,没办法运回去,所以就地安葬,之后把他的财产送回家乡。

但他的老婆不相信,怀疑是这个朋友谋财害命,把他害死了,就骂他。他觉得很委屈,就又千里迢迢重新跑回安葬朋友的墓前来哭,说:“怎么办呀,你老婆误会我,认为是我谋财害命把你害死了。”这鬼就做人声来回答他:“这样吧,你赶快往家乡走,我就附在你身上,用我的声调来告诉我的老婆,我是自己得暴病死掉的,跟她解释一下。”这个人就答应了,然后就一路往回走。

本来都好好的,可这个人原来进过寺院,听过人家念阿弥陀佛,心里越想这个事情越觉得难过,觉得自己无缘无故受这样的委屈很冤枉,心想:“这个世界真是苦,阿弥陀佛”。他就动了一个念头,没有念出声,脑海里只出现了一句阿弥陀佛,这鬼跟在他身后就很害怕说:“哎呀,你身体怎么突然发大光明了?我不能跟你走,我眼睛都睁不开。”

所以一般人认为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没什么,但要知道,念佛之人有四十里光明烛身。

这个人听到这鬼这么讲,就真正地发自内心对净土法门生起信心。他说:“哎呀,原来这个法门这么好,我只是动了一个念头,念了一句阿弥陀佛,光明都这么炽盛。”所以他就马上发心,生意不做了,出家剃度,专修净土,以后成为高僧。

这是q益大师同时代亲眼所见的,所以一个人至诚念佛就能放光,诸天鬼神都能看到这些光明,所以对念佛人恭敬有加。一般的世俗人每天都费尽心机,追名逐利,所以身心灰暗,诸天神就不会去恭敬他、护持他。

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上讲到一个公案说:一个有禅定的人,先是看到有一些天神鬼神聚在一起,很恭敬合掌围绕着两个法师,后来那些天神鬼神又马上指责那两个法师。虽然那两个法师自己看不到,但那个有禅定的等那两人看到了。等那两个法师走了以后,鬼神把他们的足迹都扫掉,就是很看不起他们。

有禅定的人出定以后,(因为是同一个寺院里的出家人)他就去找那两个法师问:“你们前面在那里谈什么呢?”两个法师就把他们在说什么统统原原本本就说了一遍。

原来一开始那两个法师都是在谈论怎样修行佛法,所以那些天神都合掌恭敬地来听。后来那两个法师慢慢的心就转到凡夫心来了,讨论哪天做什么佛事呀、做什么普佛呀、有什么供养呀,东家长西家短,天龙鬼神就看不起他们了。

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警惕自己,进入到念佛堂,要能精进念佛。不过我看我们常住道风很好,大家进来都没什么散心杂话,天天精进念佛,这是非常难得的,一定有无量的天龙八部来护持和恭敬。

这是讲增上善业所感,要知道老实念佛就是增上善业。

为什么念佛能生极乐世界呢?我们讲到了世出世间一切理法,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间一切事法,不出因果二字。从理体上来说,一切都是心性所变现的;从事相上来说,一定是离不开因果二字。同样的,色法成就、心法成就,都是要因缘具足。色法二缘成就,即具足亲因缘和增上缘,就能成就色法。

心法是四缘成就,就是亲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和增上缘。

比如我心里起个念头,要由常州去南京,我想去南京这个念头就是亲因缘;然后要有等无间缘,我上了车,这个念头要一直有,如果我走到半路不想去了,那就去不了了,就不能达到目的地,因为想去南京的念头,这个等无间缘断掉了,然后我就折回头了;所缘缘就是目标、目的地,目的地南京是所缘缘;增上缘就是有一些增上的工具,如坐车去,车就是增上缘。

同样,信愿念佛,得生极乐,也是心法四缘具足:我们的真心本体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这是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生成佛的亲因缘;我们以这一句佛号作为所缘境,这是所缘缘;净念相继,这是等无间缘,最低的标准也就是念佛成片,这是等无间缘。然后我们老实念佛,念佛的行持、实践就是增上的善业,这是增上缘。所以具足四缘,感生凡圣同居净土,感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第一种增上善业所感。

第二种能感生的因是〔圆五品观所感〕,圆五品观是圆教观行五品位:

一、随喜。二、读诵。三、解说。四、兼修六度。五、正修六度。

第一随喜:随喜法很重要,如果我们跟对方的功德相等,他修什么功德,我至诚随喜他,就能得到和他一样的功德;如果我修行的功德超过对方,他修的善业、善法,我随喜他,所得到的功德还要超过他;如果对方的功德比我高很多,我随喜他,也能得到跟他差不多一半的功德。

所以随喜法是最巧妙、最方便、最容易积功累德、又最广泛的法。哪怕我们起一念的随喜心,随喜一切诸佛菩萨的功德,随喜文殊菩萨的功德,随喜普贤菩萨的功德,这一念的随喜心都能感得无量无边的功德。

又如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到广州光孝寺,印宗法师给他剃度。印宗法师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虽然是惠能大师的戒师,但是他给六祖剃度后,回过头来又拜惠能大师为师父,而且护持他,随喜他弘法的功德。惠能大师一生在南华寺弘法三十七年,度众无量,印宗法师因修随喜,也能成就与六祖一样无量无边的功德。

所以修随喜非常重要,也非常巧妙、非常殊胜,我们要能多修随喜法。这个是圆五品第一个――随喜。

在净土法门来说,闻实相妙理、信解欢喜,名为随喜。随顺一切善事,并且尽心尽力帮助他成就这些善事。随喜就能消除凡夫的我执心,能消除凡夫的嫉妒心、障碍心。我们听闻到净土法门这个不可思议的妙理以后,能信解欢喜,发愿求往生,这是真正的修随喜。

第二读诵:读诵是每天都能读诵大乘经典,能用经典来观照自心,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心地都光明坦荡。

第三解说:就是自己所懂的净土法门都为人解说,劝其信佛、念佛。解说就是讲经说法。

第四兼修六度和第五正修六度。

接下来是凡圣同居土。

〔以缘生胜妙五尘为体〕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净土不同于娑婆世界以粗恶五尘为体,极乐世界以殊胜妙好的色、声、香、味、触为体。

天台宗智者大师依《观无量寿经》修十六观,临入涅时徒众就问他:“师父啊,您老人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品位是什么呢?”他就说他一生弘法利生,过早领众,并未专修,所以往生的品位只是圆五品,即圆教观行五品位,也就是生在凡圣同居土。当然智者大师是示现,如果能专修,往生的品位更高。另外他也是释迦佛的后身,只是示现而已。

接下来讲方便有余净土。感生方便有余净土的能感之因也有两种:

《解》「方便净土是即空观智所感,亦相似三观所感,以妙真谛无漏五尘为体。」

一、〔即空观智所感〕,生方便有余净土的行者已经断了见惑和思惑,但尘沙惑、无明惑没有断,所以他修即空观智,不是通教即有之空,而是圆教即中之空。

二、〔相似三观所感〕,相似三观是圆教中的相似即佛位,用功方便就是相似地修一心三观,一念之中相似圆满地具足空假中三观。方便有余土是〔以妙真谛,无漏五尘为体。〕妙真谛是圆教不思议真谛,即空即假即中,故名之为妙。

生凡圣同居土的人只是伏住了见思惑,并没有断烦恼,他所享受的是阿弥陀佛的功德所变现的,故称胜妙五尘;生方便有余土的人有自己的一分断证功德,连同阿弥陀佛的加被,故称之为无漏五尘;已经断了八十八使见惑和八十一品思惑,故称无漏。

接下来是生实报庄严净土的因果。

《解》「实报净土是妙假观智所感,亦分证三观所感,以妙俗谛无尽五尘为体。」

以妙假观智、分证三观为能感因,以妙俗谛、无尽五尘为所感之果。要知道全圆道的佛法概括起来无非就是解脱道、菩萨道。

声闻、缘觉偏重于自利,以修解脱道为主。回小向大、求生西方,将来能生到方便有余净土,菩萨是福慧显发,偏重于利他,是行菩萨道。利他就一定要能入假观,到十方世界协助佛教化众生,所以要修妙假观智。

真观就是空观,观一切法的本体;假观就是俗谛,观一切诸法之相,是从空而出假,以种种的法相来度众生;分证三观就是圆教分证位之中的一心三观。

因为菩萨要能修妙假观智,所以他在一切处用种种方便度众生。所以他感的实报庄严净土是以无尽五尘为体,这显示佛法无边。无量无边的世界之中,一切凡夫生死轮回之处,即是诸佛菩萨接引度脱众生之处。众生无量,世界无边,诸佛菩萨接引众生的方便也是无量无边。所以说实报庄严净土以无尽五尘为体。

最后是生常寂光净土的因果,以即中观智究竟三观为能感之因。

《解》「常寂光土是即中观智所感,亦究竟三观所感,以妙中谛称性五尘为体。」

常寂光净土感生也有两种因:也就是即中观智、究竟三观;所感之果就是以妙中谛,称性五尘为所感之果。称性五尘就是色声香味触,称合真如自性,一一的色声香味触法都是自性全体显露,称合自性,这不可思议的五尘为常寂光土之体。

这段文q益大师就很详细地把为什么极乐世界依报如此庄严,四种净土能感之因、所感之果都分析得很细,含义甚深,境界很高,但下手又非常容易。我们从始至终,从同居土到寂光土修行的方法很简捷、很方便――就是持名念佛。所以持名念佛是从始至终之法,不是说我现在是凡夫,能力太差,只要持名念佛就好。不是这样子的,你看我们圆成佛道,我们真正的是圆教的妙觉佛果位都是靠持名念佛。你不要认为这个这么简单,我现在能力差一点,我将来能力高了,我学更好的。不是这样子的,你想错了。我们学了这一段就可以明白,原来从始至终,从同居土到寂光土原来都就修一个法门,就是持名念佛。所以这个非常妙。

持名至念佛成片,感生凡圣同居土,能控制见思烦恼不起现行,这其实是事一心不乱里最浅的功夫。

持续地念佛用功,见思惑断了就证到事一心不乱,生方便有余土;进一步断尘沙惑、断无明惑,断一品无明,显一分法身,就入理一心不乱,就生实报庄严净土、分证常寂光净土;断尽无明惑、断尽见思惑、尘沙惑了,自性功德圆满,生常寂光净土,住常寂光净土。

这时的色声香味触都是称合真如自性的,完全是性德显现的不可思议五尘,所以称之为〔称性五尘为体〕。

前面为了让我们容易理解,把它分开来说,其实一体的,底下就归纳:

《解》「欲令易解,作此分别,实四土庄严,无非因缘所生法,无不即空假中。所以极乐同居净土,真俗圆融,不可限量。下皆仿此。」

这段说四土圆融,为了让我们容易了解,才分别说四种净土,其实四土是圆融无碍的。十方其他佛世界的四种土都是各别的,同居土的人见不到方便土的阿罗汉,见不到实报土的菩萨,而西方极乐世界四土的贤圣都在一起,只要能往生都能见到。这是极乐世界超胜于十方世界的妙处。

有些研习经论的人就会提出疑问说:“常寂光土是讲理性(常寂光就是法身德、解脱德、般若德),既然是理性,你怎么可以说它有此庄严呢?前面的三土是事相,寂光土是理体,事可以说有相,理为什么也说有庄严相呢?为什么还要说常寂光土也是以称性五尘为体呢?为什么说它有庄严相呢?”

底下经文的《要解》里q益大师作了一个圆满的解说。

《解》「问:寂光惟理性,何得有此庄严?答: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一一理性具足庄严,方是诸佛究竟依果。若寂光不具胜妙五尘,何异偏真法性。」

q益大师回答说:“事与理是不二的,从事上讲,同居土、方便土、实报土,全体都是理体变现出来的,所以说〔一一庄严全体理性〕。

同时常寂光土也不在三土之外,事在理中,理随事遍。所以说〔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也就是说从佛边来说,全三土而成常寂光土;从众生边来说,全寂光而成三土。其实本来理体就是常寂光土,凡夫众生因为断惑深浅不同,就分别看到不同的土,所以全寂光而成三土。而在佛来说,任何土都是常寂光土,全三土而成寂光,所以经上说“诸佛住处名常寂光”。

大师进一步解释说〔若寂光不具胜妙五尘,何异偏真法性。〕小乘阿罗汉灰身灭智,入偏真涅,万法皆空,难起利生的妙用。而佛在常寂光土中圆见四土,有胜妙五尘来广作佛行事业,教化众生,普利众生。

如果你说常寂光土不具有胜妙五尘,不能起利生的妙用,那跟小乘的偏空涅有什么差别呢?所以我们可以知道,佛住常寂光净土,也能说种种的庄严。因为事理不二,你要离开事去说理,就说明你对理没有透彻地理解。为什么会产生那个疑问?是因为他对理体没有真正理解,要知道,理是不可以离开事的。这是大师为了恐怕众生落于偏理废事之见而安立的问答。

下一段经文是广释。前面只略略地说,从极乐世界众生的住处、环境来说极乐世界的庄严,“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前面是说住处,接下来说极乐世界众生的出生之处,他们住的环境那么美妙,往生到极乐世界是从哪里生出来的呢?生出来的环境是什么样呢?

(丁)二广释二:初别释所受、二合释能受所受。(戊)初又二:初释生处、二结示佛力。(己)今初。

《经》【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解》「上明住处,今明生处。宝池金银等所成,不同此方土石也。八功德者:一、澄清,异此方浑浊;二、清冷,异寒热;三、甘美,异咸淡劣味;四、轻软,异沉重;五、润泽,异缩腐褪色;六、安和,异急暴;七、除饥渴,异生冷;八、长养诸根,异损坏诸根,及l戾增病没溺等也。」

这是重点地来解说八功德水,先说水。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在这七宝池、八功德水里莲花化身。

前段讲极乐世界住处的庄严,这段讲宝池莲花,讲生处的庄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莲花化生,无胎生之苦及其他诸苦,他身处的环境是七宝所成的宝池,不像我们用石头、砖头砌池子,极乐世界纯是七宝所成的宝池。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