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现观庄严论

《大乘经庄严论》 by 大愿法师

2017-5-12 15:00

弥勒五论,我们在此地是按照藏传的说法――二辨、二庄严和究竟一乘《宝性论》,这五论来学习。《现观庄严论》中,“现观”其实就是亲证,透过修行能够使我们能观的智慧和所观的真实的性境完全契合,这样称为现观。事实上《现观庄严论》是解释《般若二万五千颂》里面所隐含的修行道次第的。

般若是诸佛之母,般若是出生佛、菩萨、缘觉和声闻四种圣人的智慧母亲。依据发心的不同,当然成的果位不同。正如母亲出生的小孩,不是依据母亲的身份来定的,而是依据父亲的种姓来定的。父亲如果是婆罗门种姓,那么这个小孩子也是婆罗门;父亲是刹帝利种姓,那么小孩子也是刹帝利。

同样的,如果我们是依据发菩提心的大乘种性来修般若,成就的是佛果位;我们只是为了求自了,依声闻种性来修般若,成就的是声闻果位。所以说般若是四种圣人之母。那么,种性,也就是说,我们属于大乘种性、菩萨种性还是属于声闻种性,这些是决定我们取得哪种证量的父亲,所以本论之中有一个“种性品”。

但是一般的说法,是说小乘只证得人无我,没有成就法无我。但是学到本论的后面,我们会知道,如果根据中观的应成派的见地,事实上大小乘都要能够证得人无我和法无我,我们在后面再来辨析。

般若经的显义是空性见,隐义就是修行的道次第。显义被龙树菩萨依据文殊菩萨的教诲,发扬成为深观见,称之为“深见派”;般若经的隐义,也就是修行道次第,由无著菩萨依据弥勒菩萨的教诲,而发展成为广大行,也就是“瑜伽行派”,或者称为“广行派”。

《现观庄严论》全名为《般若波罗蜜多要诀现观庄严论》。我们从入道的初学者,一直到证得一切种智的佛果为止,详细宣说修行中的现观道次第,是我们要解脱成佛的修行人不可不知、不可不学的重要论典,所以历来都获得了印藏佛教学者的极度重视。

印度的大德对于《现观庄严论》的注释,被翻译为藏文的就有二十一部。其中依据经文来逐步阐释的有十二部,只是讲她的核心纲要的有九部。那么,在藏传之中就更多了,据统计各个教派一起有超过一千种的解释。

《现观庄严论》分为八品。也就是一切种智品第一、道种智品第二、一切智品第三,这三品称为三法智。一般的人有一个误解,有一些佛教辞典的解释也是错误的。一般的说:一切智是阿罗汉的智慧,道种智是菩萨的智慧,一切种智是佛陀的智慧,此种解说,我们在学《随念三宝经》已经辨析过,那种解释是有错误的,不圆满的。为什么?因为菩萨不单单是有道种智,还有一切智;佛陀不单单是有一切种智,还具足道种智和一切智,所以说三法智在佛陀都圆满具足,如果你只是说一切种智就是佛陀的智慧,这样说是不圆满的。

圆加行品第四、顶加行品第五、渐次加行品第六、刹那加行品第七,这四品是讲四加行的,是讲四种现观的。前面的三法智是讲境,修行的对境,我们要成就三法智;后面的由圆加行品第四,一直到刹那加行品第七,这四品是讲行。

最后的法身品第八,是讲果。

我们用境、行、果三个字就可以概括《现观庄严论》的实修方法,是按照境、行、果的次第来做安排的。前面三品是佛陀智慧全体内容,三法智是境,也就是我们修行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要有方法,也就是四加行。

一切种智现观也称为圆满正等相观,就是说我们一开始,对于三法智有一个概念性的、全体性的、总的一个观法,这是第一步。

顶加行品第五,就是指顶现观,就是由一门深入的观法;渐次的现观就是有次第的观法;一刹那的现观就是顿现观,量变产生质变,最后入金刚喻定,圆满成就。

所以最后的第八法身品讲果,证得法身,叫做法身现观。

所以说,八事也称为八现观,成就圆满成佛,内容是四身五智――法身、自性身、报身、化身;除了汉传所讲的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之外,还有一个法界体性智。

《现观庄严论》的八现观、七十义、一百七十三种行相、两千细目,是成佛过程之中的必经之路。我们学习的第三级课程里面,就有《现观庄严论》。

我们为什么要先排《大乘经庄严论》?让大家先明了这个实修的方法,依此而实修,然后再来透彻地了解理论体系的建立。这样就能够学修不脱节,就能够以学导修,以修促学,就能够身心相应,圆满成就。那么,这个八现观七十义,一百七十三种行相,两千细目,都是我们成佛过程之中的必经之路。

弥勒菩萨为了让深奥的、不可思议的佛陀的智慧,以修行道次第的方式,清晰具体地显现出来,所以他用八现观来总括成佛之道,也就是三法智、四加行和法身现观,称为八现观。我们对佛陀所教的法门的亲证过程,就是成佛的过程,所以,如何亲证八现观,就成为我们成佛的关键。

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之中开示我们:灭谛之中的无我智慧要安立在道谛之中的三法智,发菩提心,才能够入大乘道而圆满成佛。菩萨如果要修行成佛,只是证悟般若经之中所开示的“一切法皆无自性”,这样的空性智慧是不够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只是在见地上去学修,这个见地是很难真正确立的。

也就是说,如果你直接学习龙树菩萨造的――汉语称为《中论》,藏传里面称为《中观根本颂》,用凡夫的第六意识去思惟,去逻辑推理,你要真正地树立正确的见地,这是非常困难的,是不够的;一定要实修,要能够由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要超越、要透脱到悟性认识和自性认识。

事实上《现观庄严论》,乃至于龙树六论,这些见地不是单单用凡夫的理性认识,能够真正通达的,当然我们要由此地入手,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够透过修行成就悟性认识,要真正通达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要能够以空性智慧,融合大悲心,广修六度万行,六度四摄为方便,才能够证悟成就一切种智、成就佛陀的四身五智。那么,这个具体实修的方便,就在我们学的《大乘经庄严论》之中。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深见派是侧重于阐释见地的,瑜伽行派是侧重于阐释行持、建立道次第的。当然我们要知道,这是不可以分离的,“见行更互为助伴”,不可以截然分开,合则双美,分则两伤――要分开来的话,就都受伤害,都不能够圆满成就。

《现观庄严论》的解释,最著名的有印度师子贤论师造的《明义释》。藏地的注疏就更加浩瀚,一般比较著名的都有两百多种,最著名的是宗喀巴大师所造的《金N疏》,以及他的弟子贾曹杰所造的《心要庄严疏》。

宗喀巴大师在十七岁的时候,就在塘极乐寺学习以《现观庄严论》为首的弥勒五论;十九岁以后,他就能够多次依据《现观庄严论》来立宗答辩,而负有盛名;三十二岁的时候,住在蔡寺就著了《金N疏》;但是后来跟随他学养修证的增长,他对于《现观庄严论》有了更圆满的理解,有了更透彻的现证,所以,在他四十七岁的时候,住在热振寺(热振寺是噶当派的祖庭,是一个很重要的寺院)。

他在热振寺再讲《现观庄严论》,有一些讲法就跟他原来的《金N疏》有差别,故而弟子们有疑问来请教。当然四十七岁所讲的是更圆满的。于是宗喀巴大师就吩咐自己的上首弟子贾曹杰・达玛仁青仁波切再造一部论,就是《现观庄严论释及心要庄严疏》,是最权威的代表作。我们在第三级的时候,学习《现观庄严论》,也是以《心要庄严疏》作为教材。

藏传佛教之中,他们学习五部大论,一般要学十五年,乃至于更长时间,仅学《现观庄严论》就要学五年。主要是以贾曹杰依据宗大师的口授而造的《心要庄严疏》,作为根本教材;辨经的时候,判断正确与否,也是以《心要庄严疏》作为标准。把《现观庄严论》译为汉文的大德,有法尊法师、能海上师等等。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