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第六讲

《大乘经庄严论》 by 大愿法师

2017-5-12 15:00

众人恭敬遍荣誉,财物量如多闻天,

然知世妙无实义,无有骄傲佛子行。

若未降伏自嗔心,外敌虽伏又增盛,

故以慈悲之心军,调伏自心佛子行。

一切妙欲如盐水,如何享受贪越增,

于何能生贪心物,顿时舍弃佛子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无著菩萨!世亲菩萨!

南无《大乘经庄严论》!

诸位善知识:

首先,请大家保持无上的菩提心,为了帮助一切如母有情能够迅速地断我执、断法执而证得无上的菩提佛果,所以,我们今天进入到第六次的《大乘经庄严论》的学习。

昨天讲到了《发心品第五》,讲到了弥勒菩萨用二十二个比喻来赞叹菩提心,来开示菩提心的修证次第。

我们翻开经本继续学。

最初发大心善护无边恶

善增悲增故乐喜苦亦喜

这其实是开示我们实修的窍诀。

〔最初发大心,善护无边恶,〕最初的时候,菩萨发起大菩提心,就有了殊胜的功德,能够善护自心,能够在一切境、一切缘之中,都不造恶业。

善护,善护自心。无边,在无量无边的一切境界之中,一切人与人的交往之中,都能够不造恶业。

在《最胜耳传修心七义论》上面,有一个修心的窍诀说:“境毒善各三。”也就是说凡夫众生,无论遇到什么环境,总是在起贪嗔痴。在顺境的时候,他容易起贪心,所以就造了堕饿鬼道的业因;在逆境的时候,容易起嗔心,所以就累积了容易堕地狱的业因;在不苦不乐的中庸境的时候,他容易迷迷糊糊,这样是愚痴烦恼,所以容易造下堕畜生道的业因。其实没有闻佛法,没有懂得修心,是时时刻刻都在累积堕三恶道的因。

而发菩提心的人,他遇到这三种境界的时候,乃至于内心之中已经刚开始起贪、嗔、痴三毒的时候,马上都能够违缘转道用,马上都能够把这些贪、嗔、痴三毒都转为善法。所以说,菩提心非常珍贵,发了菩提心的人是非常珍贵。

好像普通的鸟,如果吃了毒药,它会死掉。但是孔雀吃毒药以后,不但不会死,身体会更加强壮,而且羽毛更加艳丽。同样的,凡夫众生在六道之中轮转,遇到一切境界,他都是死路一条,都是造恶业,都是堕三恶道的因。无论是顺境、逆境和中庸境,他都在造贪嗔痴。但是发了菩提心,遇到三毒的时候,能够转为道用,能够将它转化为三善,也就是无贪善、无嗔善和无痴善。所以菩萨能够永不堕三恶道中。

我们遇到违缘逆境的时候,比方说,病痛打击我们,他人批评我们,冤家攻击我们,以至于情绪低落,无心修行,这个时候要能够善用此窍诀,“境毒善各三”。要思惟这些违缘逆境之事,发生在我的身上,同样的,这个世界上,这个法界之中,也会有很多的人像我这样遭遇这些痛苦。遭遇这些痛苦的时候,他也会起嗔恨的烦恼心。这时候,我已经知道了嗔恨心会招感地狱的苦报,所以我要发菩提心,我要愿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有情众生的嗔烦恼都吸到我身上来,我独立承当。并且想,这些同样有嗔恨烦恼的一切有情众生,他们的嗔烦恼都消除,都清净了,都转成了无嗔的善法。

同样的,在顺境的时候,如果我们生起贪心来,也应该如此地转变为无贪善;在中庸境界,生起痴烦恼的时候,也应该如此地修成无痴善。所以说能够善护其心。

〔善增悲增故,乐喜苦亦喜。〕菩萨因为能够恒修善法,利乐有情之故,所以他恒常招感乐果,这是善增乐喜。菩萨由于具有大悲心的缘故,所以为利他而受苦也欣喜,所以一切时、一切处之中,对于一切利他的难行苦行,都能够不退怯。发菩提心的菩萨,应该在一切境界之中,无论乐境、苦境、中庸境,去修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宗喀巴大师说:

暇满身如摩尼宝,多生累劫难一遇,

今得此身闻正法,获大利益宜修学。

我们得到八暇十满的人身比摩尼宝还要珍贵啊!多生累劫之中,非常难得遭遇一次啊!所以,我们不要用她去求那些世间的快乐,因为世间的苦也好,乐也好,不单单是不能够断除我们的生死烦恼,反而会令我们的生死烦恼更加炽盛。凡夫众生一直都在迷真逐妄、攀缘外境,追逐欲望的满足,认为欲望的满足就是乐。其实只是苦苦而已,都是跟解脱之道背道而驰,堕落得更深啊!

宗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之中说:我们随逐欲望,希望得到满足,然而随逐欲望,只会导致不满足。然后,就会使我们一直遭受六道轮回的苦,所以说贪著于今生的这种欲望是我们最严重的病。

因此,我们能够明了这一点以后,要用世俗菩提心来修,在一切境缘之中修。要知道,一切的得乐或者息苦,都必须要在自心之内来下功夫。我们的工作室就是在我们的内心,我们用如法的修心来跟时间赛跑。愿三宝加被我们,在我们心得自在以前我们还有寿命,这样的话,我们就有机会在此生此世超出轮回。

并且我们要透过世俗菩提心的修法,来消除招感苦难的心念和学习正确的思惟方式。其实,我们可以知道,招感一切痛苦和灾难的心念是什么?我执。

《修心七义论》上说:“众过归于一”。一切的过患都归罪于我爱执。因为一切的苦都以恶业、以不善业为因,而不善业以烦恼为因,而烦恼的根本就是我爱执。我爱执无始劫以来,一直盘踞在我们的心中,它手持见惑这种凶器斩断我们的一切善根。我们增上人天的安乐和究竟的解脱安乐之果,都被我爱执屠杀殆尽了。我爱执又好像一个大强盗一样,它用贪、嗔、痴三毒的袋子盗走了我们的七圣财――“信戒施闻有惭愧、智慧财为七圣财”,都被我爱执偷走了。

所以,其实我们只有一个不共的仇敌,就是我爱执,它给我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苦难和无穷无尽的生死轮回。所以,根本之道是:息心就是息灾,而息心的方法最殊胜的应该就是菩提心的修法。对于我们来说,没有真正开悟,胜义菩提心其实是修不了的,应该要主修的是世俗菩提心。也就是说在一切境缘之中都把这个我执转过来。

比方说,我自己顺利的时候,容易起贪心,我一察觉到这个贪心,就要跟我这个贪心对着干――我就把一切众生的这种贪心和这种贪心要招感的苦难,我都吸过来,我愿代众生受这种苦报,然后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转成无贪的善根,这叫无贪善。

嗔恨境的时候,也是如此;愚痴境的时候,也是如此。这样地在一切时、一切处来修。

但是,其实凡夫众生这种我执习气是非常强烈的,老是自以为是。

有个笑话说:有个大公司,董事长去巡视仓库,他就发现有一个工人坐在地上看连环画。董事长平时最恨工人在工作时间偷懒,他就走过去问这个人:“你一个月赚多少钱?”那个人就说:“一千块。”董事长马上就叫旁边的秘书拿一千块钱给他,突然大叫:“拿了钱给我滚。”

这个人走了以后,董事长就问仓库的主管:“刚刚那个工人是谁介绍来的?”主管回答:“那是其他公司派过来送货的。”你看这个人是不是自以为是。

所以说,我们这个我执随时随地都会出现,随时都是自以为是的。

所以,我们转我爱执为他爱执的最殊胜的方法就是发菩提心。我们在苦、乐境之中修世俗菩提心的方法是“境毒善各三”。我们要能够在一切时、一切处之中降伏自心。可以说,如果我们一天不修菩提心,这一天就白白浪费了。因为菩提心是大乘命脉之法,有了菩提心,一切法都能够转变为成佛的资粮,乃至于平时没有什么意义的吃饭、喝水,都能够成为成佛的资粮。为什么?因为是为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而来做这些事情的。

我们在一切境界之中修胜义菩提心的窍诀,在《修心七义论》之中也有:

思诸法如梦,观心性无生,

对治自然解,中间修幻化。

“思诸法如梦”:首先是把对于外境的实执要转化。

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告诉我们:物质的存在只是人们的错觉,我们认为它是实有的,但是其实它只是一种错觉而已。这个世界除了能量之外,没有一物可得;看得见的、摸得着的物质,也只是能量的高度密集的作用;所以我们说这个质能互变,小小的一公克的质量就能够产生巨无霸的能量,并且从原子本身的结构来讲,也只是雾状的,根本没有实体的。

第二句窍诀是“观心性无生”:我们已经断除了对外境的实执,那我们的心也是无生的。我们想想:我们念头从哪里来?又灭到哪里去了?其实它没有来处,也没有灭处。

窍诀上说:“乱境观四身,空护为最上。”你在一切境界之中如何去修心?你可以观四身。哪四身?即法身、报身、化身、自性身。就说念头吧,我们每一个念头,你都可以去观察,可以去思惟:它从哪里来?又灭到哪里去了?来也没有来处,去也没有去处。因为一切法没有来处,无所生,所以无生就是无生法身。无所生故,也无所灭,就是无灭报身。因为无生无灭,中间同样也是无住,这个就是无住化身。法身、报身、化身,自体都是不可分离的,所以这个就是自性身。所以说“乱境观四身,空护为最上。”

这样的话,一切的分别执著我们就都能够舍弃,我们的心就能够安住在无分别智之中。

第三句窍诀是“对治自然解”:如果这个时候你的心还在想,身心都是空性的,这还是一个对治,你这个对治的念头还是一个妄念。要知道,连这个对治的法门也是没有自性的,所以说不可以执著,这样叫做对治自然解,安住在无分别中。

第四句窍诀是“中间修幻化”:前面的三句都是座上修,也就是“思诸法如梦,观心性无生,对治自然解。”座下就是“中间修幻化”。不管你是出定,还是入定,其实一切法门都要在幻化中间去修,才最容易相应,才能够真正地产生巨大的解脱的能量。

我们已经学过了佛陀的解脱相对论,在讲到《神通品》的时候,我们还会更细地讲五眼六通成就的原理。要知道这样的话,我们一切都在幻变三摩地之中去修。

爱他过自爱,忘己利众生。

不为自憎他,岂作不善业。

如果有人问:发菩提心的人被他人伤害的时候,他会不会动摇?他会不会有报仇的念头?此偈就回答这个问题:菩萨爱众生过于爱自己,因为转我爱执为他爱执,所以被他人伤害的时候,他不会起嗔恨心。为什么?因为菩萨乃至于能够舍头目髓脑来利益众生,当然不会因为要保护自己而去损害、伤害他人。并且菩萨誓愿代一切众生受无量苦,把自己的三世善根都回向给众生,让他们得解脱啊!当然就不会因为被他人伤害而造不善业。《佛子行三十七颂》作者土美仁波切,有一个很详细的阐发。

我们要真正地成就菩提心,第一个是一定要求取菩提心修法的马车,七因果、自他换,这个马车要求取。修好这个马车,有基础了,还应该要求菩提心秘授仪轨的修法,菩提心成就印等等。

另一个方面,我们要多闻思一些与菩提心相关的教典。比方说,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都是用窍诀的方式来归纳修心的方法。还有《佛子行三十七颂》,是土美仁波切的教导。还有包括《修心七义论》,每一句都有实修的方法。阿底峡尊者当年飘洋过海十三年,去求菩提心的修法,在金洲大师那边所求到的就是《修心七义论》。还有就是朗日塘巴尊者的《修心八颂》,那是很精要、很精粹的。如果要乐广的同学还可以学一下《瑜伽师地论・菩萨地》。这样去如法地实修。

可以说,如果是没有真正地达到菩提心的合格证量,你修其他的法门要成就都很困难。当然,我们也要掌握窍诀,你在修菩提心的过程之中,如果你懂得很多的窍诀法,你的能量足够了,生物原子能足够了,这个身体不会给你作障碍,当然心的这种智慧明点,这种智慧力会增长。所以也比较容易修得相应。

《佛子行三十七颂》上面有说到“违缘转道用”,就讲到了将不欲意的四法转为道用。还讲到了在顺逆二境之中如何转为道用等等。

谁以大欲图财物,一切夺或令人夺,

乃身受用三世善,回向于他佛子行。

如果一个人以大贪欲心,把我的衣服、食物这些资生的财物统统都抢走了,或者偷去了,或者教唆别人这样地对待我,我应该怎么修?我应该是不但不生嗔恨心,不报仇,反而要把自己能够得受用的三世善根全部回向给他。这种菩萨行为当然非常高尚了。

我们就可以比较一下,我们的心行跟菩提心有多大的差距。有些人的东西给人家偷去了,简直恨不得马上杀掉这个小偷,我们这个心相差得太远了。

有一位禅师在深山里面苦修,自己住一个茅棚。有一天,在打坐的时候,忽然之间就有一个小偷进来了,到处翻东西。这位禅师就跟他说:“这个房子里面,白天我都找不到东西,晚上你会找到吗?”小偷就不甘心。禅师很慈悲,没有其它东西给他,不能够让他空手走一趟,怎么办?把穿的唯一的一件衣服取下来给他。“这件衣服给你吧。”小偷拿了这件衣服就慌慌张张走了。禅师说:“不要那么慌,你帮我把门带上。”这个小偷就走了。

等了一下,禅师走出外面来打坐。月亮很好,禅师说:“哎呀,这个可怜的人,我希望能够把这一轮明月送给他就好了。”

第二天早上禅师打开门的时侯,发现那一件衣服叠得整整齐齐,就放在门槛上。于是就说:“哦,这个人收到我给他这轮明月了,内心之中智慧的明月开启出来了。”

第二是要能够转痛苦为道用。

吾虽无有少罪过,何人若断吾之头,

然以悲心于诸罪,自身代受佛子行。

我虽然没有什么过失,但是,突然之间会有人无缘无故对我生大嗔恨心,制造各种各样的违缘,甚至于要砍掉我的头。那怎么办?发了菩提心的人,不会对他生嗔恨心,而且以大悲心愿代他受一切罪、受一切过。这种心行是非常伟大,一般的凡夫做不到。

我们平时有一句讲人生修养的话,叫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做得到吗?做不到的。凡夫众生的心是轮回的,他的这个心形成一个固定的心智模式,他就被这个模式卡住了。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他如果严格地要求自己的话,他对待人不会宽容的,他往往会非常苛刻。从古到今,看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了。

明朝时候,海南岛出了一位清官海瑞,历史上海瑞罢官数次大家都知道。海瑞非常清净廉洁,是真正的清官,任何人送给他任何小的东西,他都不要的。以清廉著称。而且他对自己也要求很严格,他一年只买一次肉吃,就是他母亲生日那一天。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对周围的人要求也就很严格了,甚至于达到一种苛刻――对自己的同事,对自己周围的人,所以周围人都很怕他。在家里面对自己的妻子女儿,要求也是很严格。

史书上记载有一件事情:他女儿五岁的时候,有一次家里的男仆,看这个小孩子很可爱,就递了一个饼子给这个女孩子。海瑞知道了,大发雷霆,说这个女儿违反了“男女授受不亲”这条礼法。然后说:“除非你不吃东西了,不然我就不认你这个女儿。”搞得这个五岁的小女孩哭哭啼啼,也不敢吃东西,七天都没有吃东西,饿死掉了。

所以说,凡夫众生是这样的,你要说是“严于律己”,他就会“严以待人”,他对人家都会很苛刻的。你看多以后就知道。不管你学佛不学佛,起码来说,首先是对自己要宽容,才能够对众生有一个包容的心。

但是,作为佛弟子来说,所谓对自己宽容,不是说你随便怎么样都行,不可以,不是这样的。而是说,当然我们要持戒,当然我们要精进修行,但是你要懂得善巧,不是说你一味地劳苦身体就可以了,不是这样的。如果有些人修行,他一味蛮干,身体也搞得很差,然后自己也很执著。这样就搞错了,不是这样的。

修行是在于心上下功夫,我们要能够把自己心中的执著消掉,要对治这个我执,要证悟无我的智慧。这才是真正的修行,这是最基础的。在这么一个基础之上,我们再来进一步地去修世俗菩提心。

第三是将诽谤转为道用。

何人百般诽谤吾,虽已传遍三千界,

吾犹深怀仁慈心,赞叹他德佛子行。

诽谤我的人,哪怕他到处说、到处讲,传遍了三千大千世界,我都不恨他,我还会深怀仁慈心,称赞他的德行。

第四种是将挖苦转为道用。

何人于聚众人处,揭发吾过说粗语,

于彼还生善师想,恭敬其是佛子行。

有人挖苦我呢,我就想着他是我的善知识。

观法如知幻观生如入苑

若成若不成惑苦皆无怖

如果有人进一步追问:虽然不损害他人,但是,自己如果很顺利的时候,圆满兴盛的时候,发了菩提心的人会不会生起贡高我慢的心来?退失掉那个发心呢?在他遇到违缘障碍,中落衰败的时候,会不会因为痛苦而退失发菩提心呢?此偈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这个偈子,堪布索达吉有一个翻译是更好懂:

诸法知如幻,投生观花园,

兴盛衰败时,不畏烦恼苦。

意思是一样的,这个译笔更通俗。〔观法如知幻〕发菩提心的菩萨观一切圆满兴盛之法,犹如魔术师的幻术一样,毫无真实,所以不会去生起贡高我慢之心,不会被世间的富贵所迷惑而退失菩提心,所以没有退发心的怖畏。这个惑无怖就是说,遇到乐境的时候他被迷惑了,所以他有退发心的怖畏。这个苦无怖就是说,他遇到逆境的时候不会因为痛苦而退心。

同样的,菩萨遇到衰败逆境的时候,甚至遇到断命之难的时候,也不会退心。

〔观生如入苑〕就是说菩萨观投生,就好像进入到园林、花苑去赏花一样地自在欢喜。因为凡夫由实执而深感痛苦。菩萨已经成就了胜义菩提心,能够自在地利生,所以衰败之际他不会觉得痛苦。

痛苦和快乐其实是内心的感受而已,不是因为外在的事物引起你的痛苦和快乐,而是因为你对事物的观念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快乐或者痛苦。所以这个很重要,你要能够明白这一点,你就不会痛苦了。你不要认为说,没有这个东西,你就会痛苦,不是这样的。很多人没有这个东西,照样不痛苦,照样很快乐。

所以说,外在的事物是中立的,而你对这个事物的观念导致了你的痛苦或者快乐。菩萨已经转变了自己的心,哪里会有痛苦呢?所以他能够自在利生,他不会产生痛苦,更加不会去退失菩提心,没有引生退心的怖畏。

土美仁波切就有说到胜义菩提心的学处,因为这里面讲的都是胜义菩提心,都是初地以上的菩萨修菩提心的方法。土美仁波切说到:胜义菩提心的学处,一个是入定的时候,观修离戏、无执。第二个是出定的时候,就是在座下的时候,已经出定了,他遇到贪嗔的境界的时候,能够修远离实执。

一切现象唯自心,心性本为离边戏,

领悟彼诸二取相,不作意是佛子行。

一切所显的现象,唯是自心的幻化,唯是自心的投影。而心的本体,是远离八边戏论,也就是不一不异、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的。这个八不中道,就是我们心性的体、相、用的修法。领悟远离能取心和所取境这个二取的体相,所以就能够心不作意,无功用行,这是大乘佛子的密行,所以说“不作意是佛子行”。

底下就是讲座下的时候,遇到贪嗔境界而修的。

会遇悦意之境时,当视犹如夏时虹,

虽然美妙然无实,断除贪欲佛子行。

遇到一些很悦意的、很快乐的、很容易生贪心的境界的时候,要破掉实执。兴盛的时候不要去起贡高我慢心,要不执著、不骄傲,要知道,世间的这一切富贵荣华就好像天上的彩虹一样,无有实义。

诸苦如同梦子死,实执幻象极劳累,

是故遭遇违缘时,视为幻景佛子行。

下一个偈颂是:

自严及自食,园地与戏喜,

如是有四事,悲者非余乘。

有人问:菩萨会不会因为修菩萨行非常漫长而退转,去求声闻缘觉之乐,退失菩提心呢?此偈就回答说:发菩提心的菩萨,因为有四种不共于声闻、缘觉乘的殊胜功德,所以他不会退转。

〔自严及自食〕第一种功德是自严,菩萨以自功德而为庄严。我们前面讲过了菩提心的十种功德:能够入大乘之门,能够得佛子之名,生在佛的家族里面,能够映蔽声闻缘觉的功德等等,以这些功德来作庄严。

第二种功德是自食,以利他欢喜而为自食。意思就是说,以利他的欢喜心,这种喜悦心,作为滋养自己法身慧命的食物,让自己的法身慧命更广大地开显出来,于有情作利益之喜筵。

〔园地与戏喜〕第三种功德是园地,就是以随心所欲利他皆得圆满。因为菩萨已经破法执,所以能够一切自在,他的性德圆满显露出来,就好像园地里面百卉争妍一样,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都能够争相盛开。同样的,我们自性之中含藏的无量宝藏都能够显发出来,也会好像园地里面的百花一样。

第四种功德是戏喜,以供养诸佛和令诸有情成熟的这些善巧、神通变化而为游戏,而作为戏喜。

〔如是有四事,悲者非余乘。〕这四种不共的殊胜功德,是发了菩提心的大悲菩萨所具有的,不是其他的声闻、缘觉乘的修行人所能够成就的,所以菩萨决定不会退转菩提心。

极勤利众生,大悲为性故,

无间如乐处,岂怖有诸苦。

如果有人进一步追问说:菩萨不畏利他之痛苦,你到底有什么理由能够证明这一点呢?此偈就回答这个问题。

菩萨〔极勤利众生〕,因为菩萨是以大悲为体的,虽然堕到阿鼻地狱、无间地狱里面,他也仍然好像游乐处一样,好像在快乐的地方游戏一样。所以轮回之中,其它地方的痛苦,菩萨当然就更不会畏惧了。

《修心七义论》上面,也有窍诀告诉我们怎么修,在偈颂里面所讲的〔无间如乐处〕怎么修呢?“思众皆有恩,取舍间杂修。”也就是说,我们去掉我爱执,生起他爱执以后,要修慈悲心。依于悲之所缘而取众生的痛苦,众生诸苦己代受;依于慈之所缘而修舍,自己的三世善根都化为如意甘露而与众生乐。然后,来缘念情器世间而修舍。应该是先缘最痛苦的地狱众生来帮助他们,乃至于你平时一刹那之中这样的观修,都有无量殊胜的功德,都能够让我们内心之中的执著,这些贪、嗔、痴自动地减轻,然后消除。

所以,要平时励力于修这些精髓之法。有智慧的人知道修精要之法,正如有智慧的人在棉花和黄金面前,他不会去收很多棉花,他会直接取黄金一样,同样的,有智慧的人知道直接修菩提心的法要。

先是要缘念大热地狱的苦恼有情众生,要观我自己化为一个摩尼身、如意身而修舍。那个摩尼身,不是把我们的血肉之身观进去,血肉之身也进不了;我们只是想我们自身成为一个光蕴体,然后就能够随心所欲地变化,这样就是如意摩尼身。

首先,是帮助他们息热苦。观我自身化为清凉之雨,令彼一切热恼消除。

第二,因为这些地狱众生身体下劣,所以我化为无数的八暇十满之身,进入到他们的身体里面,愿他们都能够成就这个八暇十满之身。

第三,是想着这些地狱众生,无量劫以来都没有得到过食物了,所以愿我能够化现出无量无边的美味佳肴来,令他们都得饱满;化现出无量的美妙天衣来,让他们得服饰庄严;化现出无量的宫殿来,让他们能够得安住游戏。

第四,就是进一步地,我要化为善知识,为这些大热地狱里面的众生说法,让他们能够心开意解,入菩提道次第。

接下来进一步地,我们是修度大寒地狱的众生,乃至于度饿鬼道的众生,度畜生道的众生,乃至于度人道、修罗道和天道。乃至于进一步地,我们把声闻、缘觉、菩萨那些有变易生死苦,这些苦都吸过来,愿代众生苦,愿众生成就成佛的安乐!唯有两个对境是不取的:一个是于佛前不取,二是于上师前不取,因为都是究竟圆满的,其他一切皆取。这样来消灭我们的我爱执,这样来观修,哪怕一刹那之中这样的观修,都能够成就三种极为殊胜的利益。

第一种利益是:我未来成佛的时候,利益有情的那种境界,我在凡夫地位、在因地就已经先修了,所以在我的八识田中,已经在串习佛行事业,当然我成佛就更快速了。

第二种利益是:拔苦与乐的资粮。透过这样的观修,所积累的拔苦与乐的资粮,与金刚乘里面的曼陀罗普遍三摩地是极为相似的,一刹那一刹那之中所种下的福德,都是不可思议的。

第三种利益是:我如果一直这样地去串习、去修的时候,我一直在修愿代众生苦,愿与众生乐,一直在修自他交换,所以能够辗转增上,速得成就。

有几重好处,第一个是:这种善法,如果你一直给她浇水,她会越来越有力量;相对应的那些恶法,那些贪嗔痴就会逐步地萎缩。而且,你要真正地遇到这种对境的时候,就不容易起烦恼心了,因为你一直都在修自他相换。所以说“无间如乐处,岂怖有诸苦。”哪里会因为有诸苦而生怖畏心呢?我一直都在修菩提心,乃至于这个无间地狱,发菩提心的人都能够好像在游乐之处一样。

大悲恒在意,他苦为自苦,

自然作所作,待劝深惭羞。

如果有人问:发心的菩萨会不会放逸?要待其他人来劝请、勉励才会去利他呢?此偈就是回答。

〔大悲恒在意〕菩萨以大悲为体,他的心中常有一位内心的善知识――大悲阿^黎,也就是大悲心,一直在提醒他、劝勉他、鼓励他、成就他,去无我利他。

因此,他如果见到众生受苦,就等同于自己受苦,〔他苦为自苦〕。

因为这个道理通达了,所以他自然就会做所应做的利生事业,〔自然作所作〕。

〔待劝深惭羞〕如果要等到他人来劝勉,那岂不是深生极重的惭愧羞耻吗?所以,实际上菩萨为众生作不请之友,是不待劝请的。

朗日塘巴尊者造《修心八颂》,这些颂词的核心,都是开示我们怎样去修他苦为自苦。

第一颂是恒怀珍爱,告诉我们要能够以众生为中心。

我于一切有情众,视之尤胜如意宝,

愿成满彼究竟利,恒常心怀珍爱情。

一开始的时候,我们要依赖众生来产生利他的大愿力,以证得最高的开悟,所以我们是依众生而发菩提心的;中间的时候,我们也要依众生才能够圆满地修六度;最后的时候,我们是为了圆满地有大智慧、大慈悲、大能力利益众生而成佛。所以在修菩提道的最初、中间和最后,众生都非常重要,胜过摩尼宝。

第六颂是视害为师:

吾昔饶益助某人,且曾深心寄厚望,

彼虽非理妄加害,愿视彼为善知识。

遇到人家伤害的时候,自己遇到违缘障碍、艰难困苦的时候,要知道,这个时期是我们获得真正的体悟和内在的力量的最好机会。如果我们的生命一直都是一帆风顺的话,我们就会变得软弱,我们的心就没有力量。只有在经历了最悲剧性的环境之中,我们才能够发展出真正的力量。是谁教我们这一点呢?不是朋友,也不是上师,而是敌人,所以说要愿视彼为善知识。

第七颂是暗取他苦:

无论直接与间接,愿献利乐于慈母,

如母有情诸苦患,我愿暗中自取受。

这是一个核心的窍诀,把自己的安乐跟他人的痛苦进行交换,苦愿自受,乐愿他取。这个很妙,有什么妙?因为苦愿自受,所以把我们的我爱执摧毁了,我们无始劫以来一直都是因为要保护自己,爱惜自己,所以造了很多恶业,所以流转生死,我们怎么搞也跳不出去。

有我爱执的人,就好像掉到蜘蛛网里面的苍蝇一样,好像掉到蜜糖里面的蚂蚁一样,蚂蚁在蜜糖里面怎么挣扎得出去呢?其实原因是什么?你说蚂蚁怎么会跑到蜜糖里面去的?它自己跑去的,它自己要贪这个蜜糖。

同样的,我们也是如此。因为我爱执去贪外境,我们也就被绑死了。所以你要是能够苦愿自受,你就把这个我执的根拔掉了;你要乐愿他取,你就在修菩萨行,你就积累了广大的福德资粮。你看福德智慧都在其中,所以菩提心的修法非常妙。

大家深入地修,实实在在、时时刻刻地去修,乃至于一呼一息都去修。这样持之以恒地用功的话,也好过你什么都没有,然后天天坐在那里诵咒,在那里念经――其实,如果没有基础的话,都是很难成就的。

荷负众生担,懈怠丑非胜,

为解自他缚,精进应百倍。

〔荷负众生担,懈怠丑非胜,〕发菩提心的菩萨,他誓言荷负帮助一切众生解脱成佛的重担。所以,如果他懈怠、迟缓,这是丑事,不符合菩萨的殊胜种性,自他都会被烦恼障、所知障、业障,这三障所缠缚。

〔为解自他缚,精进应百倍。〕所以,为了自他速速地解脱,菩萨应该比声闻、缘觉的精进要更超胜于百倍,因为精进是福慧二种资粮因。

《佛子行三十七颂》上说:

唯求自利小乘士,见勤如救头燃故,

为利众生功德源,发精进是佛子行。

那些单求自利解脱的小乘的修行人,他都能够精进,好像自己头发着火了一样,刻不容缓地去修行,何况是我们发大乘菩提心的菩萨呢?当然,要更加地以百倍的精进来用功。但是要知道,这个精进是在心上精进,不是要你劳苦这个身体。

阿底峡尊者有个教言说:我们的心一直不散乱,这个就是最好的精进。我们的心一直与法相应,这个是最好的精进。

所以,我们如果能够发菩提心,精进地修福、修慧,这样无论显和密的法要都能够通达,诸法的一切显现,都有能力转为道用,那么,就能够使我们本然觉性自然地呈现于心中,这是指开悟。

对于菩提心的教授,我们学到此地就圆满了。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