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迦叶佛授记讫栗积王十梦兆

《大乘经庄严论》 by 大愿法师

2017-5-12 15:00

《宝N疏》上面还举了一个例子,说迦叶佛的时候,迦叶佛给一个国王解梦,也就是“如迦叶佛授记讫栗积王十梦兆般”,这是出自于《给孤独长者女得度因缘经》卷下,上面就有说到这个公案。

“讫栗积王”,中文翻译为就是“哀愍王”。过去世之中,人寿两万岁的时候,有迦叶佛出现于世。有一位哀愍王一夜之间连续做了十个梦,醒来以后很惊恐,不知道这十个梦表示什么意思,他就跑去请问迦叶佛。

迦叶佛就给他开示说:未来世中,人寿百岁的时候有佛出世,号为释迦牟尼佛。你的这十个梦,就是预兆释迦牟尼佛般涅以后,末法时期,诸比丘弟子所做的不如法的事情,使佛的清净法灭。

你看看,无量劫前,迦叶佛已经给释迦牟尼佛末法时期的相,作了预言,透过哀愍王的梦都说了,而且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又把这个也说出来了。如果大乘真的是非佛说,释迦牟尼佛肯定会要说出来。

这十个梦是什么?第一个梦是:国王梦到有一头大象从窗子里面跳出去,身体出去了,很奇怪,尾巴被窗子卡住了。不可能啊,身体能够出去,尾巴怎么会卡住呢?其实这是预兆“彼佛遗法中出家者,心犹贪著名利俗事,不能解脱。”

这个梦表示:释迦牟尼佛的末法时期,那些出家众,虽然身体现出家相,但是心还贪恋名利俗事。有些地方很奇怪,为了争一个佛协的会长,或者为了争当一个政协委员,你也写信举报,他也写信举报。这就很糟糕了。

第二个梦是:哀愍王梦到有一个很饥渴的人,水井就在他后面,但是这个人宁愿忍受渴,他不会去取甘甜的井水来喝。

这个梦兆是表示:释迦牟尼佛遗法之中的比丘,为居士说佛陀的法宝经典,但是那些信众,只是愿求人天福报,心生厌舍,不乐听受,不喜欢听说这些解脱的法门。

大家就非常值得赞叹!归纳所有大乘经修行窍诀和精髓的《大乘经庄严论》,大家能够发心来圆满听受,这是已经于无量百千诸佛面前,曾经修过善根。

第三个梦是:哀愍王梦到有些人用珍珠去跟人家换面粉。这么奇怪一个梦!这个梦是说什么?是说彼佛释迦牟尼佛末法时期,诸比丘不能依佛典修觉道禅定,反而乐修世间典籍。这事情也有,有些出家众,学佛法没有什么兴趣,天天看那些怎么搞堪舆风水、怎么算命的书。这个就很糟糕了,反而乐学这些东西,就正如说是以珍珠去换面粉一样。

第四个梦是:哀愍王梦到有人用钐聪隳靖人家交换普通的木头。也是预兆释迦佛末法时期,诸比丘用佛经去值换世间的书。

第五个梦是:哀愍王梦到诸小象驱大香象奔走而出。小小的象反而把大象赶跑了。这也是表示:释迦牟尼佛末法时期,有一些地方,有一些寺院,那些恶性比丘反而会驱摈那些持戒清净修行的比丘。

第六个梦是:哀愍王梦到一个大花园里面,花果茂盛,忽然之间被一阵猛风所吹落。也是表示:释迦牟尼佛末法时期,有诸持戒多闻比丘安止于伽蓝,为恶性比丘所共毁,被他们诽谤。

第七个梦是:哀愍王梦到有一只猴子身体很脏,有污秽,四向驰走,污诸猴,把其它的猴子都染污了。也就是说:有一些恶性比丘不具惭愧,反而在对佛法有信心的国王大臣面前,诽谤持戒修行比丘。

第八个梦是:有一个猴子在一个地方坐,其它的猴子为它做灌顶。这是表示:有些寺院无德比丘,没有什么学,也没有什么修持,为僧中上首,统修行者。有好多道场都会这样的,没有什么住持正法,也没有什么讲经、学习,天天就只是做做经忏、收收香火。

第九个梦是:哀愍王梦到有张白色的毛毯,被十八个人都来抢,十八个人共同来争这一张毯子,但是这张毛毯怎么扯也扯不破。这个梦是表示:释迦牟尼佛入涅以后,他的教法会分为十八部。

我们昨天讲过了,佛陀入涅以后,一开始是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上座部是那些持戒很好的、年高的、戒腊长的长者,他们就要求这个戒律,微细戒都要持。大众部就觉得,应该是可以因应条件来变通一下,等等。这些见解不同,渐渐地又分为十八部。我们看《异部宗轮论》就能够知道了。但是,“犹如蜂蜜,中边皆甜。”虽然佛法分为十八部,但是并没有破坏佛陀的正法,十八部法都是正法。

第十个梦是:哀愍王梦到有很多人聚集在一处,互相地斗诤。这是表示:释迦牟尼佛末法时期,有比丘议论世间名闻利养,使世尊的清净法灭。

你看,无量无量劫以前,迦叶佛都已经对哀愍王所做的十个梦,预兆了释迦牟尼佛末法时期的情况,都有预言、都有授记。如果大乘非佛所说,肯定佛陀会先悬记。既然没有悬记,那就可见大乘是佛说。

第二条理由是同行。大乘佛法、小乘佛法,都是同时起源于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期,不过当时因应众生的根机,是小显大隐时期,小乘法很盛行,大乘佛法不太被重视。

〔不行亦成就〕第三条理由是不行。如果你说大乘经典是外道人造的,但是那些外道人并没有按照大乘的教义去修行,可见,大乘不是外道伪造的,而是佛说的。大乘佛法之中所包含的能仁密意,空性智慧甚深微妙,五道十地的菩萨行持广大浩瀚,不是凡夫和乾慧人的行境,不是他们所容易理解、所能够理解的,更加不是外道所能够理解的,所以可见是佛说。

第四条理由是成就。或者有人说:可能是他方佛来说大乘法,是其他佛说大乘法,不是今佛释迦牟尼佛所说,所以非佛说。这个论据就正好说明是佛说。为什么?因为佛佛道同,虽然是他方佛说,但是“彼讲者是佛陀故”,所以可见大乘是佛说。

〔体非体能治〕这里面就包括体、非体和能治。也就是五、六、七三条理由成立大乘是佛说。

第五条理由是体。如果有人说他方佛有大乘体,此方佛释迦牟尼佛无大乘体,所以大乘非佛说。如果你这么说,这么执著,也是刚好成立大乘是佛说。为什么?因为大乘无异,体是一故。佛佛道同,大乘佛法都是以诸法实相为体,既然是他方佛有大乘体的话,那么此方佛也同样有,因为都是以诸法实相为体。

第六条理由是非体。你前面说此方佛释迦牟尼佛无大乘体,那么声闻乘也应该无体。如果你一定要说“声闻乘是佛说,所以有体;大乘非佛说,所以无体。”那么就请问你:如果没有大乘佛法,佛陀是依靠什么法门来成佛的呢?如果没有佛,那么依佛语而解脱的声闻乘又从哪里来呢?那么也没有了。所以说,非体这个理由就是说:如果大乘佛法无体,那么声闻乘的佛法也应该是无体才对;声闻乘佛法有体了,当然大乘佛法也有体。

第七条理由是能治。因为依大乘佛法修行,能够得到无分别智、能够破诸烦恼、能够对治烦恼。

〔文异八因成〕文异是第八条理由。如果有人说:大乘佛法宣说“一切法无,从色法乃至于遍智皆无。”,你说一切都是无,这不是宣扬断见吗?那么,这就不是无倒正见,所以大乘非佛说。

对于这个的回答是文异。因为佛法甚深微妙,你不可以从表面的意思去理解。“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可见大乘法所宣说的,有甚深的如来密意在其中,因为大乘法有深奥的内涵,不可以依文解义。所以可见大乘是佛语。

这是一个总的、浓缩的、归纳的,把八个因都用一个偈子来概括,成立大乘是佛语。

底下六个偈子都是广说来断除诤论、断除疑惑。第一个就是继续来阐发“未记”,就说佛陀没有授记。

诸佛三因缘现见亦护法

如来智无碍舍者不应尔

我们还是回到前面的“未记”。如果有人说:佛陀并没有授记“大乘非佛说”。那么有些小乘的人,或者有些其他的人,他就会说:就算佛陀没有授记过“大乘非佛说”,就算是这样,也不能够证明“大乘是佛说”。为什么呢?他也找出了三条理由来:

〔诸佛三因缘〕第一条理由,佛陀没有授记,是可能佛陀对于某一些将来要损害教法之事没有去想到;第二条理由是佛陀虽然知道了,但是他也没有说;第三条理由是佛陀的遍智能够摄受现在,但是不能摄受未来。

此偈刚好就是针对那三条理由来做辩论的,来回答上述的问题。

〔现见亦护法〕第一个,佛陀是无为任运成,是正遍知、无所不知,所以不可能没有想到。如果你说佛陀对未来那些损害教法的事没有想到,那么佛陀就智慧不圆满了,智慧不圆满,他怎么能够成为佛陀呢?所以不可能。假设你说佛没有想到,那佛陀就不是圆证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的,那么佛陀就不是佛了!

如果你还是坚持说“大乘非佛说”,那么我反问你:“你相信世间真的有佛吗?”如果你说不信,那么就与世间共许相违背。为什么?因为世间都共知。现在的考察、考古也已经知道,也已经证实了:释迦牟尼佛不是神话人物,而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公元前544年,他在尼泊尔的蓝衬嵩暗生。

如果你现在又承认了释迦牟尼佛是真实的历史人物。那么再问你:“你承认佛陀是一切智智者吗?佛陀是遍智吗?是真实地现证世出世间的究竟真理的吗?”如果说你不承认,那么你就犯了一个自语相违的过失。为什么?因为你前面承认有佛,而佛陀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现在你又不承认佛陀是一切智智者,那你就前后自相矛盾,所以说有自语相违过失。并且你还犯了一个他不共许过失,因为我方承认佛陀是一切智智者,如果你又来一个理由说:虽然是我不共许,但是你自许。你说我对你的看法我不同意,但是我对我这个理由,我自许。

这样的话,我再请问你:“你是以什么理由认为佛陀不是一切智智者呢?”你这个论点必须要有一个理由、有个论据来支持,你的论据是什么呢?宗、因、喻来说,你立了一个宗,你的因是什么?喻是什么?

如果你回答说:“以世间道理来推测,不应有如是人。”这样福德智慧究竟圆满、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用世间的道理想象不到,所以不应有如是人――这是你立的因。比方说,现在这个世界就没有这样的人――这是你的喻。

那么就可以来回答你、反驳你:佛陀本来就不是世间的道理所能推测的。如果可以用世间的道理来推测,那么他就是常人了,就不是佛了,所以说你这个因不成。并且你说“现世无如是人”,这个喻也是不成,为什么?你不能以现在没有,就断定过去肯定没有,不能这样说。比方说,现在这个世间没有像孔子那样智慧圆明、道德高尚的人,但是你不能说过去的孔子,他不是智慧圆明、道德高尚。所以你这个喻,也是不成立的,等等。

将来在我们檀讲师教学第三级课程之中,还会要请韩老师深入地给大家讲《因明入正理论》。后续的话,《因明正理门论》,包括《释量论》也要学习,所以这都是一定需要的。如果你要树立正见、要消除疑惑,宗、因、喻三支比量等等,这些我们一定要有基础。

你既然因也不成、喻也不成,当然你这个能立不成,能立不成的话,那么你所立的“佛不是一切智智”也不成立。所以可见佛陀真是一切智智者,佛陀是真实地证得现观世出世间,究竟真理者,佛陀是成就“无二现观”的圣人!由此可见第一条理由不成立。即是关于佛陀对于某一些损害教法之事没有想到,这个理由不成立。

这是批评、驳斥第一条理由。

第二条理由是亦护法。亦护法是针对于前面那个提问题的人,他提的第二个理由是说:佛陀虽然知道――我承认佛陀是一切智智者,他知道了,但是他没说。

这个也不对。为什么?如果佛陀知道这个法对后来佛法久住、正法久住有害处,佛陀也不说的话,说明佛陀不是慈悲圆满。但是那不可能,佛陀肯定智慧圆满、慈悲圆满,所以说第二条理由也不成立。

佛陀是能够现观世出世间的一切究竟真理,所以这个“现见亦护法”,“现见”是驳斥第一条理由,佛陀是现观究竟真理的一切智智者,所以不可能没有想到;“亦护法”是驳斥前面的第二条理由。因为佛陀是精勤善作、护持教法,帮助众生闻法得解脱。亦护法,佛陀会用很多的善巧方便来护持法流,令正法久住;如果你说“佛陀虽然知道也不说”,那么佛陀就不是大慈悲者了。佛陀是以一切智智而得成的,一切智智是由大悲而起。佛心者,大慈悲心是。可见佛陀是大慈悲者,所以你说的第二条理由也不成立。

〔如来智无碍〕这是驳斥对方的第三条理由。第三条理由是说遍智,他是知道现在,不知道未来。但是大乘、小乘都共许佛陀具有十八不共法。我们学了《随念三宝经》,讲到了一百四十六法,都是表示佛陀殊胜的大智慧,如来智慧无障碍,不可能只知道现在不知道未来,所以第三条理由也不成立。

〔舍者不应尔〕总括来说,你前面所说的三条理由都不能成立。因此你所说的佛舍而不授记“大乘非佛说”,你这个论点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你三条理由都不能成立。

非全非不违非行非教授

是故声闻乘非即是大乘

如果有人说:声闻乘本身就是大乘,不过修学的人根机不同而已,上根利智的人修就能成佛果,中根的人修就当证缘觉,下根的人修就当证声闻果位。这种说法对吗?不对。

此偈有四个理由证明,“声闻乘本身即是大乘”这种说法不成立。

〔非全非不违〕第一条理由是非全。声闻乘不全面,声闻乘没有什么利他的教授,“但为自厌离轮回,欲解脱故而作教授。”声闻乘是侧重于为了自己求解脱、自己出轮回,侧重于宣说自己于轮回之中解脱的方便,而广说利他之法是不全面的,这是非全。

第二条理由是非不违。声闻乘教化众生的时候,也只是教他自利解脱。你不要认为声闻人完全不度众生,不是的,但是他不会主动地去度众生,如果是向他请教,他还是会教你。声闻乘虽然教你,他也只是教你自己怎么解脱,没有教你去发菩提心,广度众生,所以这是侧重于教自利解脱。

因为是唯系于自利涅,所以与佛果的利他圆满而成就就相违。佛果是怎么来的?因是菩提心,果就是菩提,菩提即是觉,觉即是佛。所以说,一定是自利利他,而后觉行圆满。因是大菩提心,大菩提心就能够非常巧妙地断人我执、法我执。我们后续讲到发心品的时候,会详细地来阐述。

〔非行非教授〕第三条理由是非行。如果你说若能久行声闻乘的修行法门,久而久之也能够得大菩提佛果。这种说法也不对,因为声闻乘不是证得佛果的方便。你再怎么样去用很久的时间,去勤修声闻乘的法门,也不能够得成佛果。为什么?因为她不是得证佛果的方便。

可见,我们要发大乘菩提心,但是你不可以轻视小乘。我们所修的内观禅就是小乘法门,但是要求大家以大乘心修小乘法,这个法都能够成为成佛的资粮。而且大乘佛法,我们学到后面的《皈依品第三》的时候就会讲到,她的殊胜是你受大乘皈依,三乘佛法你都要精通、都要通达。

第四条理由是非教授。大乘的殊胜、不共的教授,声闻乘之中是没有的。比方说,菩萨所修学的十地法门,是由大乘经典所开示的,声闻乘之中没有。所以〔是故声闻乘,非即是大乘。〕

底下一个偈子就是别示相违:

发心与教授方便及住持

时节下上乘五事一切异

此偈的主题是说:声闻乘与大乘有五种相违。

〔发心与教授〕第一种是发心不同。声闻乘发心是求自得解脱,大乘发的是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

《佛子行三十七颂》上说:

无始以来慈我者,诸母若苦我何乐?

是故为渡诸有情,发菩提心佛子行。

第二种是教授不同。声闻、缘觉乘开示的是四谛、十二因缘法门,唯修四谛,成就补特伽罗无我(人无我)。补特伽罗无我能够断萨迦耶见,破身见开始,唯证二乘菩提之果。大乘是承许补特伽罗无我和法无我,大乘教授六度四摄法门。

〔方便及住持〕第三种是加行不同,也就是方便不同。加行方便不同,小乘是为了自寂静而修道之加行,细的来说,就分为因上见、道上见、果上见。道上见又包括道所缘、道所断和道自性。我们学《四宗要义》的时候会详细地说。

小乘的道所缘,是修四谛十六行相、修七清净等等,对治人我执,通达补特伽罗无我。十六行相之中,苦谛四行相就是无常、苦、空、非我;集谛的四行相就是因、集、生、缘;灭谛的四行相是灭、静、妙、离;道谛四行相是道、如、行、出等等。四谛十六行相依此而修。全都有具体细致的修行方法。

所以你不要轻视小乘,四圣谛有很清晰完整的修法。我们修觉知呼吸,觉知感受,保持平等心,是最肤浅的。但是依此而用功,也很有妙处,能够把我们心之流、物之流的根源断掉。

大乘是为了自他成佛而修加行,断人我执、法我执。

这是方便不同。

第四种是住持不同。住,是住智;持,是持福。小乘因为是唯证补特伽罗无我,所以住智小;并且唯修少许的布施等功德,所以持福也是少,因此资粮所依很少。大乘已经证得人无我、法无我,证甚深空性了,所以住智大;广修六度四摄,持福多,所以她住持的福慧资粮就多。

〔时节下上乘〕第五种不同,时节不同。声闻乘因为只是证得我空涅,所以所需要的时间少,乃至于三生就可以证果。历程是:第一生入顺解脱分,是入资粮道位;第二生是入顺抉择分,是加行道位;第三生就能够入见道位,乃至于证得无学果,成就阿罗汉。所以,小乘五道跟大乘五道是不相同的。三生证果是从最快来说,那么最长,小乘修行成阿罗汉也需要六十劫。

但是大乘,按照显宗的教法来修的话,要三大阿僧o劫之中精进修福慧。三贤位之中十住、十行、十回向,要经过一大阿僧o劫,号为远波罗蜜;由初地到七地,要经过一大阿僧o劫,号为近波罗蜜;由八地到十地,又要经过一大阿僧o劫,号为大波罗蜜。这是三大阿僧o劫。她的标准是什么?标准是你要已经入了初住位,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个就要第一大阿僧o劫。如果你初住都没有进入,乃至于你初信位都没有进入的话,那就不是三大阿僧o劫了,法华上说是要尘点劫。

下上乘是说,因为五种不同,声闻乘发心下劣、教授的法门下劣、加行也下劣、住持的福慧也少、所修的时间也短。所以五相下劣故,称为下乘,也就是下劣于大乘;而大乘是发心殊胜、教授法门殊胜、加行殊胜、住持福慧资粮大、修行的时间长,所以这五相殊胜就称为上乘。

〔五事一切异〕因为这五事的不同,可见大乘法特别殊胜,而声闻乘法并不即是大乘。

有些人说:“声闻乘法其实就是大乘法,不过,根机好你就成佛果,根机中等你就成缘觉,根机差你就成声闻。”这个说法不对。有些人他没有深入地闻思经、律、论,又没有系统地去学习,看到西洋人说“大乘非佛说”,东洋日本人也跟着说“大乘非佛说”,所以,也就跟着人家,人云亦云。

民国时期曾经起过很大的一个争论。一个是争论《大乘起信论》到底是不是马鸣菩萨造的。有些人就说:《大乘起信论》不是马鸣菩萨造的,是中国人自己伪造出来的。还有争论《大佛顶首楞严经》到底是不是伪经,争论得很激烈了。

其实,有些人并没有真正懂得《大佛顶首楞严经》到底说什么。那上面所说的二十五圣修证圆通――十八界加上七大,五十种阴魔,他并没有真正懂得实修的方法,也没有看通,不过是跟着鹦鹉学舌。

有一个笑话:一个女孩子养了一只鹦鹉。有一天,女孩子洗澡,这只鹦鹉就在笼子里面大叫:“看到了!看到了!”女孩子吓唬它:“你如果再叫,我就拔光你的毛。”几天以后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谢顶了。鹦鹉就急忙飞到客人肩头上,很同情地、小声地问他:“你也看到啦?”

所以,不要鹦鹉学舌,我们还是要自己先学了再做判断。

入自大乘经现自烦恼灭

广大甚深义不违自法空

有些小乘行者会说,前面你讲那么多,那些都是你们大乘行者单方面的理由,我们要用双方共许的三法印来印证,到底大乘是否是佛说。三法印与部派佛教时期所说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寂静”不同。此地的三法印是指“入于经藏、现于律藏、与法性不相违。”经诠定学,心学;律诠戒学,断烦恼;论诠慧学,与法性不相违。用这三法印来衡量,如果是与三法印相应,可见大乘是佛说;如果不相应,可见大乘非佛说。

小乘行者就挑了一些大乘经典来作批评。他就说,大乘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上面说:“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这就是宣说诸法体性无,体性无,当然她不入于经藏。

《圆觉经》上也说:“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那你说“住妄想境,不加了知。”这个是不断烦恼,不断烦恼就不能够随顺衬幔当然她就不现于律藏。

比方大乘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上面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没有色蕴、没有受想行识蕴,这都是没有蕴,宣说无蕴,所以与法性相违。可见大乘非佛语,非是佛陀所说。

此偈刚好就回答这个疑问:

第一个,大乘法宣说的是菩萨心学故,所以说入于大乘经典。比方《金刚经》上所说:“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第一点,这正是表显大乘佛法的殊胜微妙之处,正是说明了一切诸法的法性是法性安住、法界安立,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非所作,性非所作。所以说,诸法法性,性非所作,法性安住。

是什么意思?从修证上来看,唯识宗见是说转依法。究竟的法门就是依靠转依,菩萨得二转依,一是转生死为涅。但是你要知道,这个涅,称为所显得,不称为所生得。所显得就是涅本有,不是你要后来修证得来的――本有的。

所以只能称她为显得,不能称为她生得。而生得就是后来的,后来的有生就会有灭,就是生灭法,就不是佛法。显得是本来就具足,法尔如是、不生不灭的,不过是我把她显出来,所显得。所以,涅称为所显得,不称为所生得,非从后得。这样就可见,从后得者是生灭法,不是佛法。可见大乘是佛法。为什么?因为她于法性安住,她说的是菩萨的心学。

还有一个转依是什么呢?转烦恼为菩提。怎么转呢?我们前面讲了相、名、分别、正智、如如。我们用正智来显真如,正智之于真如,但为能了因,不作能生因。可见,法性安住,性非所作;非所作故,就没有什么进化不进化。

所以世间的那些学者,他不通佛法,说大乘经是后世伪作的,后世跟随进化造出来的。这个不对,为什么?佛法的教理不是由历史发展、思想进化而发展圆满的,而是本来法性安住,性非所作。这样更加能够成立大乘经典是佛说。

如果你没有通,就用世俗凡夫的世智辩聪来说,可能佛法的发展跟世间的那些学说发展也是一样,跟随历史的发展、跟随思想的进化而逐步逐步地发展丰富,所以就非佛一人所创立,非佛一人所说。这是不懂的胡说八道。因为什么?因为法性非所作。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一点。你要懂大乘佛法,一定要知道法性非所作,法尔如是,本然任运,没有什么进化与不进化,哪里有什么进化呢?

如来所证的理是究竟圆满了,不过是后世每一个时代众生的根机不同,要契机,适应众生根机的变化,契机而有弘法的方便而已。但是,理体比如来所证得的,没有什么进化,佛陀已经究竟圆满,你怎么去进化她?所以那个说法不对。这个不同于世间,世间的物理学,它要不断地发展、进化,圆满、完善。

所以牛顿说,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才能取得大成就。可见,本来物理学就不圆满、不透彻,所以还需要不停地发展。我们就可以知道,大乘佛法是非所作,所以没有什么进化不进化的。

第二点,我们要明白:诸法法性,既非所作,当然就无能作。她没有所作,非所作;性非所作,当然就没有能作;无能作故,如来不能出生法性,但能如诸法的法性而实证之,不增不减,如其所如而如之,故名为如来。他是实证到诸法的法性,不增不减,如其所如而如之,所以称为如来。因为法性本如是,非佛所说故,所以才说:“说法者,无法可说。”法性本如是,这个法性究竟真理本来就存在,不是佛陀说出来的,不是佛陀编出来的;不像世间的理论体系说,我经过第六意识思考,逻辑推理,编一个理论出来,不是这样。究竟真理本来如此,佛陀不过是实证到了,然后不增不减地、不走样不变形地说出来,告诉我们、开示我们。

所以说性非所作故,就无能作。

所以佛不能出生法性,但能以究竟现观,实证诸法法性,复以善巧方便,演说开示。再根据众生的根机来善巧方便,浅根说浅法、深根说深法,演说开示,令诸众生通达法性,性非所作。也就是六祖大师所说的:“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是用善巧方便来演说开示,实证到诸法法性以后,不增不减地说出来,因此说是名说法。所以说:“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我们就能够明白了。

第三点,我们就要辨析:佛尚不可作,所以也非菩萨之所能作。佛陀都是不能作,这个究竟真理不是佛陀作出来的,而是佛陀实证到以后,如实地表达、表述出来的。佛尚不能作,后世的这些祖师、菩萨怎么能作呢?所以,有些人说大乘经是佛法发展历史进程之中,那些菩萨、那些论师们造出来的,这样说当然就错了。我们这样一辨析就明白,不是这样的。

法性既无变转,所以不因人类思想进化而进化,可见佛法与外道学说、与世间的科学、哲学根本就不同,她不是出于第六意识的思量分别。所以说,要真正懂得大乘佛法,理性认识只是一个方便,要真正通达,一定要有悟性认识,要通过实证实修。你要有悟性认识,才能够真正了解。因此,佛法唯现观才能实证,唯现观才有悟性认识。未成就究竟现观的人,没有成就无二现观的人,绝对不能凭意识分别来妄说。

所以我们就知道,菩萨造论为什么要宗于契经,要根据大乘契经来造呢?不可以相违背,因为什么?因为佛陀是第一个站在珠穆朗玛峰顶上的人,他一览无余,解脱道路他最清晰。菩萨是正在爬山路途之中,弥勒菩萨是第二个要登上顶峰的人,所以他们所留下来的这个成佛训练手册,是真修实证来用的,不是我们说说就好了。

正如说你学了很多游泳的理论,你不下水,还是不会游泳一样;你学了很多大乘佛法,你也背下来了,如果你不实证,那不过是一个会走路的书架,没有什么用处。

所以总结来说:佛法的教理非第六意识思想思惟之所造作,而是前后一如的,也没有什么进化不进化。因此,大乘的真契经无由伪造。

当然,有一些伪造得很明显。比如《高王观音经》这些肯定是伪造的。我们是讲大乘的真契经,这个是无由伪造。

大乘佛法是佛语,或者是说佛陀在座,其他的菩萨在说,得到佛陀印可了,也是同如佛说。你看《心经》是观世音菩萨所说,佛陀印可了,也同于佛说,所以说〔入自大乘经〕,那就是与大小乘共许的第一条理由不相矛盾。大乘也共许、小乘也共许,入于经藏。可见大乘佛经是入自大乘经藏。

接下来第二句是〔现自烦恼灭〕。声闻乘说我空法有,虽然证得补特伽罗无我,尚有法我执的分别。大乘经典调伏分别烦恼,不但是证人空,更证法空,能灭一切烦恼。所以现自烦恼灭,现大乘律藏。这就符合共许的第二条。

〔广大甚深义,不违自法空。〕大乘经典宣说甚深的智慧和广大的方便,来修六度四摄,所以说与法性不相违。

归纳起来,以大乘共许的三法印来说,也能成立大乘是佛语。因为什么?因为三条大家共许的,都是不相违背。入于大乘经藏,现于大乘律藏,不违人空、法空,证大菩提,所以说这三条理由都成立,可见大乘是佛语。

有依及不定缘俗亦不普

退屈忖度人宁解大乘义

此偈的主题是说:因为有五个因,所以那些忖度人,不能入大乘境界。

忖度人是以凡夫的意识思惟去妄测圣境,错解大乘佛法,世智辩聪、自以为是的人。这很多啦,你到书店去看看那些讲佛经的,好多都是乱说的,都是忖度人搞出来的。根本上就不是真正的佛法,把佛法说歪了,不是落到常见里面,就是落到断见里面去。所以,你越看越糊涂,如果你自己都没搞清楚,就越讲越糊涂了。所以这类人不能够解大乘法义,不能通达大乘法义。

这五因是什么?

〔有依及不定〕第一个因是有依。就是说智依教生,非证智故。还是第六意识的思惟分别,记住了,搞出来的东西,归根结蒂还是属于分别心搞出来的东西,所以不是证智,不是证悟的智慧。这一类人没有能够现观真如法性,而是依少量的别教而生,而是看了一点经典以后,用第六意识来推理,这样不是真正地通达。

第二个因是不定。因为他不是真正证入了,所以他不自信,他的因上见、道上见都不稳定,随时变化。他前面本来承许了,后面学到其他东西,他看到跟前面自己承许的有矛盾,就舍弃了,改过来了,就承许其他的,对于三法智不能完全肯定。所以那条路是走不通的。你只是去读那么多书,去作文章,那是走不通的。

所以,我们也不会去送出家的法师们到大学里面,考个什么硕士、博士学位,不考这些东西。为什么?教授教你只是做一些第六意识的思考分别而已。你得到一个学位有什么用?

你看,有位法师学了十几年了还在学,先在南京大学学,考硕士、考博士,又跑到北京去读博士后去了。你搞一大堆的书出来,没有实修,没有什么用。

〔缘俗亦不普〕第三个因是缘俗。这一类人没有证得如所有智,也没有成就尽所有智。如所有智是根本智,尽所有智是后得智。这些人因为没有实修、没有实证,没有证得如所有智,所以他缘俗谛的时候,不能现观第一义谛,不能正知。

第四个因是亦不普。这一类人没有证得尽所有智,他虽然是缘俗谛,乃至于他缘俗谛也不能够遍知一切,只是能够得到少分的理解,不能遍知。你看,不是正知,也不是遍知,将来怎么成就正遍知?所以这都是走不通的,不能够修行成就的。

第五个因是〔退屈忖度人〕。真正通达法性的人,他是具足四无碍辩,随拈一法,皆是佛法。“正人说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说正法,正法亦邪。”真正通达法性以后,是“迷时人逐法,悟时法逐人。”迷的时候,一直向外去追求佛法;悟的时候,随拈一法都是佛法,横说竖说都是通达的。所以说要知道,真正通达法性,真修很重要!忖度人因为不能够真解法义,所以辩才转于穷尽,故有退屈。容易退屈,不能圆融、不能透彻。

〔宁解大乘义〕有上面的五种过失,可见忖度人,那些凡夫乾慧者,只是记忆、背诵大乘的经典,不能够真正通达大乘甚深的法性义理,所以宁解大乘义。大乘佛法不是乾慧人行境。

乾慧人,就是说没有实修,透过看经自己思考,有了一点解悟,没有证悟。而这个解悟,他没有定力、没有实修,所以没有这个定水滋润,称为乾慧人。大乘佛法不是乾慧人行境。

比如最近几年,有些出版社出版了印度人克里希・那穆提的一些书,不晓得大家有没有看过。你要通达佛法,看看他的书作一个参考就可以;一开始看他的书就糟糕了!这个人还是有点乾慧,有很多书,比方说,《重新认识你自己》、《你就是世界》……,我都看过一下了。

并且在书的封面就称赞他,说这个人是中观的导师,是彻底的觉悟者……一大堆的称号――当然不是。你真正有实修以后,对照佛陀的圣言,就知道不是那回事了,但是很近似,而且说那个人的道德好像也还可以。但是真正通达中观的人,看了他的书就知道,这只是乾慧人行境。

等而下之的还有印度的奥修,那个就很糟糕了,我们也曾经批评过。有些出版社出了很多奥修的书。奥修这个人很聪明,他也在印度的大学里面做过教授,所以很能够迷惑人。

比方说,他写了一本书叫做《天下大道――〈道德经〉中的哲学与智慧》,是讲中国的《道德经》的,似是而非。你如果心清净,发现很多东西似是而非,中间有很多杂质。还有讲佛法的书,那就错得太远了!其实奥修这个人没有正见,并且他的行持很糟糕。

《新华文摘》上面曾经登载过连续的文章,说奥修这个人,凡夫分别不了,看他说得那么高深,就认为他可能真的成就了,而后他用这个来敛财骗色,臭名昭著。他曾经影响很大,在美国的时候有很多信徒,他就号召那些信徒全部移到一个小镇去,把小镇上原来的老百姓统统赶走,就控制那个镇了。后来美国联邦调查局知道了,就把他驱逐出来,不准他呆在美国。他已经死掉有好几年了,不过现在还有影响。

现在在孟买有一个禅修营叫“奥修禅修中心”,很大的。欧美很多人还是跑到那个地方去,因为他说的那些东西似是而非,欧美人没有系统地学过大乘佛法,就看不清楚、分不清楚,然后就跑去。大概收费也很贵,住七天就两千美金,还是有很多人跑过去,据说现在还是在运作。

还有大陆有一个叫董子竹的,是个陕西人。他写了本书叫做《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更加邪说八道,瞎说一气。董子竹这个人很奇怪,世间还是有一点成就,他是一个作家。后来他出过三年家,跑到江西九江去搞了一个小庙,三年以后又还俗。反正他就以为自己儒、释、道都懂了,专门写本书《金刚经到底说什么》。因为南怀瑾有一本书《金刚经说什么》,他就写一本《金刚经到底说什么》。所以你看也没有传承、也没有实证、也没有成就现观,就来说大乘经,往往就说错,而且往往还会自以为是。掉到邪见的深坑里面去了,就很糟糕。这样的书可以罗列一大堆。

总而言之,还是要有传承,并且要用之于实修。学以导修,修以促学,不是说记一下名相就算了。我们这个《大乘经庄严论》也有教传承和证传承。教传承是我们在讲解过程之中来讲授的,大家都可以听;证传承,应该大家考完中级班以后,小范围地来传讲实修的方法,历来都是如此行持的。

广大及甚深成熟无分别

说此二方便即是无上乘

此偈是开示大乘佛法特别殊胜。

〔广大及甚深,成熟无分别,〕你前面立了一个论,立了一个宗,说声闻乘不是成佛的方便,那就是大乘佛法是成佛的方便。那么大乘佛法到底有哪些特质能够作为成佛的方便呢?此偈主要就是说,成立大乘佛法是成佛的方便。

广大,大乘佛法有广大行、瑜伽行,能够成就五眼六通,神通等等,广大力故。好像本论的《神通品第八》,也译为“力品”,能令所化的有情圆满成熟。因为她有这些善巧方便,能够让众生信向大乘,让他根机成熟,然后信解大乘佛法,发大菩提心。

大乘佛法教导甚深见,不单单是说补特伽罗无我,而且还要说法无我。法性安住,性非所作。所以能够令行者以正智来显真如,成就无分别智慧。所以说“广大及甚深,成熟无分别。”其实这两句话应该是前后对应的:由广大行来成熟众生的根机,发菩提心;由甚深见来让众生由正智显真如,成就无分别的智慧。

〔说此二方便,即是无上乘。〕大乘佛法宣说此甚深见和广大行,此二方便就是成就无上菩提的方便,是成佛的方便。

成佛法门关键是什么?就是甚深见与广大行。由甚深见成就法身,由广大行成就色身功德。可见,甚深见与广大行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分。

所以说广大行派――弥勒菩萨、无著菩萨、世亲菩萨这个系统的瑜伽行派,和文殊菩萨、龙树菩萨、提婆菩萨他们这个深见派是不可分。你不要用凡夫的见地去说,中观见是最高妙的,唯识宗见是比较低的。不要去辨析这些东西,那是戏论,没有什么用,关键是要能够结合起来。广大行是由法相渐渐地来证入法性,甚深见是直显无分别智慧。这是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不可分。

不应怖而怖由怖被烧然

怖引非福故长时过患起

〔不应怖而怖〕大乘佛法说空性智慧,这是帮助我们解脱的,断我们的我执的。有些人听到这个他产生断见,产生恐怖了,这是于不应怖――不应该怖畏的地方,你去怖畏就颠倒了。

如果有人问:有些人听闻了大乘的甚深空性,比方说,听到“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声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于无意识界……”,此人心生怖畏、恐惧,此人有什么过失呢?

有一些凡夫和愚法的声闻,对于不应恐惧的非怖畏之处的大乘佛法,生起怖畏而舍弃大乘佛法。由此怖畏,将会令他们于久远劫中,被三恶道的猛火烧燃,受大痛苦的煎熬,〔由怖被烧然〕。

〔怖引非福故,长时过患起。〕因为怖畏,他舍大乘佛法,所以他就集了很大的谤法的恶业,以这个谤法的恶业,他就会长时受大热恼的过患。

非性非法朋少慧少因力

怖此深妙法退失大菩提

此偈是说:于大乘佛法生怖畏,不能理解、不能信受的四个因缘。

为什么有些人听到大乘佛法心生恐惧?他不能理解、不能信受?有四个因缘。

〔非性非法朋〕第一个因缘是非性。非性是他无大乘种性。

第二个因缘是非法朋。是离善知识,没有真正的、如法的,法上的道友,与舍弃大乘的恶友为伴。

《佛子行三十七颂》上面也说过:我们要成就大乘,要能够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恶知识有什么过患?“交近彼使增三毒”。跟他交往增加你的贪嗔痴三毒。“并减闻思修事业”,他天天拉着你去吃喝玩乐,这个闻思修的事业都减少了。“能转慈悲灭尽者,离恶友为佛子行。”他会让你越来越自私、越来越增加我执,反而让慈悲心渐渐地退少、退失了,乃至于没有了。

〔少慧少因力〕第三个因缘是少慧力。缺少智慧力,不能够解大乘法空。

第四个因缘是少因力。过去生之中,没有积集敬信大乘佛法的善根,今生也没有修习过大乘佛法。

〔怖此深妙法〕因为上述的四个因缘,所以对于甚深微妙的大乘佛法,他反而生起怖畏心,生起恐惧想,舍弃大乘佛法。

〔退失大菩提〕由于怖畏,舍弃大乘佛法的缘故,福慧具足的大菩提佛果就退失了,不能证得了。

福建有个别寺庙,专门从海外请人过来,传小乘的内观禅。我就了解过一下,很糟糕。因为有一些学大乘的比丘、比丘尼,跑去学了内观禅,学完以后就还俗了。为什么?因为小乘会侧重于自利解脱,教你怎么去观呼吸,怎么去修四念处。这些比丘、比丘尼,没有真正懂得大乘佛法,一听那些法,跟着就转变,不信大乘。不信大乘以后,他就舍戒还俗了,渐渐地小乘他又修不上去。变成不知道是什么了,也不是法师,也不是居士,不知道是什么。

所以说我们首先要巩固自己的正见。你到处东跑西跑,十个有九个就退心了。这里搞搞、那里搞搞,见也没有树立、行也没有树立,最后就什么都没有,时间也浪费了,“退失大菩提”。

以上所说的是,如果于大乘佛法生起怖畏,他的过失,谤法的过患很重,谤法的过患比造五无间罪还要重!还有,为什么有些人会对于大乘佛法生怖畏,他的四个因缘。

底下的偈子就是说:不应怖畏的因。为什么对于大乘佛法不应怖畏呢?

无异即互无有异即险处

无譬种种说续说多门说

非有如文义诸佛甚深体

聪慧正观人应知不应怖

此偈八句,就是说:有智慧的人,不应该怖畏大乘佛法的八个因。你懂得这八个因,对于大乘佛法就一点疑惑都没有,你真正能够信受奉行,能够依此而修。

所以千万不要道听途说。你要学大乘佛法,不要看到那些学者――有一些学者没有什么信仰,专门拿一点书,拿一点考古资料,就来说“大乘非佛说”,你自己就跟着退心了,这就很糟糕了!但是世间人,往往容易道听途说。他没有了解真实的意思,往往闹笑话,甚至于说话都是这样的。

比方说,有一个时期,有一些年轻人为了赶时髦,就盲目地模仿电视里面一些影视明星的用词,开口闭口就说:“哇塞!”我知道有个年轻人也是这样,口口都是说这个词。你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吗?不知道。不知道就不要乱学,不要乱说。它是一句粗话,是闽南方言。“哇”的意思就是我,“塞”的意思就是表示性行为的一个动词。你如果明白它的真实含义,如果听到有些人大呼小叫说“哇塞!”,那你就会觉得很难为情,怎么这么粗口?所以一定不要乱说话,不懂就不要说。你要开口说话用词,要先懂得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不要盲目地模仿,哦,人家那么说,如果我不说,表示我不时髦,我也跟着说。往往闹很多笑话。不能这样子!

不单单是一般人,有一些知识分子也会用错典故。2005年的阳历七月份,有个大学,刚好有台湾的客人来访。在欢迎台湾客人来访的仪式上,这个大学的校长就致词:“七月流火,但热情的岂止是天气。”他想当然地认为“七月流火”是形容盛夏炎热高温,于是他将炎热高温就进一步延伸出去,比作迎接客人的热情。

其实这个校长是用错词了。“七月流火”不是指天热,刚刚相反,是指天气渐渐地凉了。这样说反了,是不是很好笑?你看,大学校长闹个笑话出来。

“七月流火”出自于《诗经・国风・豳风》。《豳风》上面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不是指阳历七月,是指农历七月。而这个“火”不是指火星,而是指大火星。火星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但是这个大火星是指一颗恒星,属于天蝎座的最亮的一颗星,放出火红色的光亮,夜空之中我们都能看得到的。“流”是指向西沉,向西边落下去。

所以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以前,夜观天相,就已经观察到:每一年到农历七月的时候,过了七月十五,天气就慢慢凉了。夏末秋初,农历七月,大火星――这颗红色的巨星,就会落向夜空的西边,这个时候天气就渐渐地转凉了。所以,你不要随便乱用典故。一定要有基本的文史常识。

这个世间都是如此,佛法更如此。有些人不懂装懂,乱说一气,看他那个书,真是哭笑不得。

〔无异即互无〕还是针对问题来回答的。有一些人说:“如果你说声闻乘即是大乘,于大乘之体无异,若如是者,声闻辟支佛乘复无有体。”为什么?因为一切都是佛乘,为什么要怖畏呢?你如果真的一定要执著说:声闻缘觉乘与大乘的佛法,都是无异的,没有什么差别的,既然都是佛乘,你还要怖畏什么?

所以说,无异,声闻乘与大乘的体无异,没有什么差异。“即互无”,声闻乘和大乘都无体,声闻乘、菩萨乘都归到一佛乘,所以说“唯说一佛乘,无二亦无三。”没有什么大小乘,也没有什么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

所以说,不要怖畏大乘佛法,你要是有智慧的人,不怖畏大乘佛法的第一个因――无异。既然没有什么差异,你还怖畏什么呢?都是归到一佛乘去。“即互无”,声闻乘、菩萨乘都是无体,都是归入一佛乘,所以不应怖畏大乘。

第二个因是〔有异即险处〕,如果声闻人不能够回小向大,执著于声闻乘与大乘佛法之体有异,有不同,那么声闻乘的行者,他成就阿罗汉果,佛陀说这是第一险处。

他成就阿罗汉果,怎么还是第一险处?为什么?因为他成就阿罗汉果以后,你再要想叫他回小向大就很困难了。因为他已经证得阿罗汉了,已经灭苦了,苦和苦因都灭掉了。灭苦以后,他对于众生苦不会感同身受,不能够真发菩提心;不能发菩提心,所以他不能够回小向大,他就难以成佛。乃至于后起的那些凡夫,后来得到善巧的开示,都发菩提心,都成佛了,这个阿罗汉还是在那里沉空滞寂,还是停留在小乘的境界里面。所以佛陀说这是第一险处。这个时候怎么办?唯有佛陀放光加被这个阿罗汉,然后他能否回小向大,发菩提心,还不一定。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就会很庆幸自己得遇大乘佛法,哪里还会怖畏大乘佛法呢?

如果你要执著小乘,不能够回小向大,你成就阿罗汉了,佛陀都说那是“第一险处”――最危险的地方。

为什么?你就卡死在那个地方了,再也不能够成佛了。是不是很糟糕?你成了阿罗汉了,后面的凡夫比你后来,比你晚很久才学佛,但是他机会好,遇到大乘佛法了,他依此而发菩提心都成佛了,你还是在小乘里面,还是出不来,卡死了。所以是第一险处。

〔无譬种种说〕第三个因是无譬。大小乘佛法都是出自于佛住世时,所以是同时随行的。你为什么要怖畏大乘佛法,而不怖畏小乘佛法呢?其实,我佛说法,唯是一义,并无大小乘的差别。佛陀说法的本怀是怎么样?没有什么大小乘差别,都是要引导众生成佛。为什么说没有大小乘的差别?因为诸法法性平等一如,法性安住,性非所作。

但是,有些众生愚痴、执著,被烦恼障、所知障所覆盖,被人我执、法我执所执,所以日处法性之中,而不能通达法性。凡夫众生,日用而不知。不能通达法性。如盲无目,有日月之明而不能知之。盲眼的人怎么样?太阳再明亮,他也接受不到,长夜沉沦苦海啊!所以,我佛悲愍,起大悲心,发无上愿:普愿众生同于我,出生死海,达究竟佛地,圆满成佛。

《金刚经》上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而灭度之。”从这一句经文,你就可以看到佛陀的本怀是什么?是大悲大智,平等平等。他没有打算用小乘的教法来济度众生、教化众生。但是为什么佛法之中又会有二乘,有大、小乘,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的差别?那不是佛陀本怀,而是由于众生的根机不同,不关于如来的教法。佛陀是悲智唯是一体,都是如其法性而如之,如实地、不增不减地将诸法的法性表述出来,引导众生开悟成佛。但是众生根器有三,所以就有三乘佛法。因此,我们不应该怖畏大乘,这是无譬。

第四个因是种种说。我们不应该怖畏大乘佛法,大乘并非只是说空性,也有说种种六度四摄、大福德智慧聚、功德资粮,所以我们不应该怖畏。不单单说空性,也会说你要是修大乘法,这个福德智慧,甚深浩瀚。

〔续说多门说〕第五个因是续说。大乘是于一切时中决定相续说空。你一直在听到,那你怎么会怖畏呢?一直在说是诸法空相。

第六个因是多门说。经中以空性、真如、诸法实相、实相般若、圆觉妙心等等,多种不同的名称来恒常宣说,你不是突然听闻到,为什么会怖畏这个空性呢?所以不应有怖畏。

第七个因是〔非有如文义〕。大乘法甚深,她不是文字表面的意义,因此你不应该随文取义而怖畏空。不是表面的意思,你要因指而见月。

第八个因是〔诸佛甚深体〕。诸佛密意甚深。

龙树菩萨造的《中观宝N论》上面就说:

如来诸密意,非易了知故,

一乘三乘教,平等我将护。

如来的密意,不是容易了知的。

〔聪慧正观人,应知不应怖。〕因为以上的八个因,所以,聪慧的,能够修正观的智者,于大乘佛法应该要求通达,要深入地闻思,然后实修,不应该怖畏。要能够转生死为涅,转烦恼为菩提,要能够断烦恼障、所知障。

今天就学到此地,愿大家福慧增长!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