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以五义庄严概括全论

《大乘经庄严论》 by 大愿法师

2017-5-12 15:00

第二个主题就是用五义庄严来概括全论。全论二十四品,我们用五义庄严就能够归纳起来。

智吉祥论师以境、行、果归纳五义庄严

从境上来说:

《成宗品第二》(《成立大乘是佛语品》第二)、《皈依品第三》、《种性品第四》,是属于信向大乘庄严,信向大乘佛法。

《发心品第五》、《二利品第六》,是受大乘教庄严。

《真实品第七》是属于思惟庄严,思惟大乘的甚深空性。

《神通品第八》、《成熟品第九》,是修习庄严,修习大乘的甚深空性法门。

《菩提品第十》是证得庄严,证得菩提。

从行果上来说,也具有五义庄严:

《明信品第十一》也称为《信解品第十一》,是信向庄严。

《述求品第十二》是求大乘法。

《弘法品第十三》是求法的对境,就是弘法的善知识,他们要弘法,所以说是《弘法品第十三》。

《修行品第十四》也有一种译本翻译为《修法品第十四》,也有些译本翻译为《随修品第十四》,这是依教奉行。

所以从第十一品到第十四品,都是属于信向庄严。

《教授品第十五》是受教庄严。

《业伴品第十六》、《度摄品第十七》、《供养品第十八》、《亲近品第十九》、《梵住品第二十》、《觉分品第二十一》,总共六品都是思惟广大的真如性,这是思惟庄严。

《功德品第二十二》是修习庄严。

《行住品第二十三》、《敬佛品第二十四》是属于证得庄严。

这是智吉祥论师分别从境上来说五义庄严,从行果上来说五义庄严,来归纳。

萨穆扎论师归纳五义庄严

还有一位是萨穆扎论师,他归纳五义庄严,是把她一起归纳。

《成宗品第二》是信向庄严,证明大乘是佛语,我们相信大乘法。

《皈依品第三》一直到《菩提品第十》,是讲授大乘的基、道、果,总共八品都是属于受教庄严。

《明信品第十一》一直到《业伴品第十六》,总共六品都是属于思惟庄严。

《度摄品第十七》一直到《行住品第二十三》,总共七品都是属于修习庄严。

《敬佛品第二十四》,也有些译为是《究竟品》,是属于圆成证得庄严。

尊巴阿^黎以唯识宗见阐述五义庄严

还有第三位是尊巴阿^黎。尊巴阿^黎是位居士,他没有出家。他用唯识宗的宗见五法三自性配合来阐述五义庄严。

我们要先说一下五法三自性。有一些同学学了《八识规矩颂》,应该比较明白,但是还有一些同学可能没听过,我们略说一下:

唯识宗的方法是广明法相以破我,目的是由破我而成佛。所以说,唯识宗这个方法,不要看到老是说:法相、法相……种种分析,好像很繁琐,其实她的目标是广明法相,然后来破我。分析到最后,都知道是人无我、法无我,目的就是为了破我而成佛。所以破人我执、法我执就是修因,成佛是证果;破人我执、法我执是属于超凡,成佛是入圣。所以说唯识宗将一切法都归纳为“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来显示诸法的真相。

我们学了《楞伽经》就应该明白:五法就是相、名、分别、正智、如如。如如也有些称为真如。

第一法就是相。就是森罗万象的一切有为法,各从因缘而生,呈现种种不同的相状。那么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所谓一切法,其实都不过是见到它们的各种相状而已;我们只看到外在的相,不能够离相而见性。

第二法就是名。其实就是一个归纳,归纳一切法,分析一切法,最后就导归到真如。名,就是我们对各种不同的相状,为了便于记忆、便于讲说、便于沟通起见,所以我们都给它们各个安立了一个名字。比方我说那个叫“百合花”,你不一定看到这个花,你就明白百合花是什么样子,因为你脑袋里面有储存,一听到这个名,你就能够想起这个相。

上面两法,相是所诠,名是能诠。

第三法就是分别。我们平时所见的一切法,并不能够了知它的真实本体,只是由我们的心识来加以分别,得到一种所诠的相状,或者能诠的名字。就是这个法累积多了,这个名也累积多了,你要分别它,不然你记不住,你无法判断,凡夫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上来了。但是凡夫也就仅此而已,不能再往上了,你一定要透过修法才能够进入悟性认识。

而这个分别,你看,一切法,无论你怎么说,你给它做判断,只是四种判断:肯定、否定、不定和自相矛盾。

比方说,这个杯子,如果是禅宗的话,问你是什么,你说“这是杯子”。这是增益谤了。因为你执著于它,你看到这一法你就执著这一法,你眼睛盯着这个,其它的都看不见,在这上面加上了你的执著,是增益谤。

再问你,你说“不是杯子”。这是减损谤,一方面当然是说你破坏了世间共通的常识,更重要的是什么?如果你用卧轮禅师的法“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这个错掉了,偏掉了,你跑到外道的那种无想定去了。石头压草,你把这个意识压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那又怎么样?“内守悠闲,犹是法尘分别影事。”还是不对,所以是减损谤。

然后你说“是杯子不是杯子”,这自相矛盾。

然后再说“非杯子非不是杯子”那就是不定。

所以,我们要分别万事万物,用凡夫的理性认识,无非就是这四种,你跳不出去。一定要修佛法,才能够进入到悟性认识,更进一步进入到自性认识。

如果用我们的心识去加以分别,我们得到所诠的相状,得到能诠的名字,这些相和名都是起于分别,起于我们的分别心。所以,相和名二法是所变的境,分别是能变的心。

第四法就是正智。正智开始就进入无漏法了,前面都是有漏法。正智就是,如果我们能够离于虚妄的分别,就能够成就无漏的正智。由分别而转成正智,就是由虚妄而契入真实。

上面的四法之中,所变的相、名和能变的分别,这三法都是属于有漏法;正智是属于无漏法,但是还是不究竟。正智虽然是无漏法,但是属于道谛,是有为法,你还没有证得无为法。所以,不单单是要入无漏法,而且要显发无为法。那就是什么?那就是第五法如如。

第五法如如,也称为真如。也就是由正智而显的本体,由修三十七道品,修道谛而证入成就灭谛。所以,由正智而证得真如,就是由妙用而归到本体,正智不过是我们本体所起的妙用而已。

所以这个真如,真就简别于遍计所执性,如就简别于依他起性;真是简别于有漏法,如是简别于有为法;真实不虚名为真,常住不变名为如,平等不二,常如其性,所以称为真如。如其所如――如真如而如,称为如如。

这五法之中,有漏的相、名、分别和无漏的正智,此四法都是属于有为法;如如是无为法。

这一路辨析下来,我们就能够明白:怎么样来成就无为法,怎么样来成就不生不灭法,显发本体的不生不灭。

相是能诠,名是所诠,合起来都是属于所变境。分别是能变的心。相、名、分别都是属于有漏法,正智就是属于无漏法,有漏法和正智的无漏法,都是属于有为法,如如才是无为法。

一切法只有两条路:一条就是由识流转而显迷境。我们迷失真性,攀缘外尘,迷真逐妄,迷失真性,追逐妄法。我们去追逐虚妄显现的这些相和名,所以背觉合尘,流转生死,就有了相、名和分别。

另一条是由识的还灭而显悟境,转识成智,修转依,就有了正智和如如。

但是要注意这五法之中,我们这是一般的解释。其实五法之中,相、名、分别是属于有漏法,但是也可以全配于无漏法之中。比方说,用于修证的时候要善巧方便,告诉你这个修行次第,照样还要用到她。

尊巴阿^黎就说到了,五法与五义庄严来相配:

名是属于信向庄严――就是先告诉你一个概念性的知识,让你了解大乘法,让你信向大乘佛法,就是透过闻思《大乘经庄严论》,而得到的概念性的了解,这是“譬如金成器”。

相是受教庄严:你信向以后怎么样?你接受了教法,“譬如花正敷”,这是受教庄严。

分别是思惟庄严:“譬如食美膳”。

真如是修习庄严。要注意五法里面,真如是最后一个。但是在此地,与《大乘经庄严论》来配合解释的时候,会把真如安立为修习庄严。为什么?尊巴阿^黎有个解释:“真如性者,即是法性,彼是圣者各别所自证,而非诸凡夫之心之行境故,是不可思议。”

也就是说这个真如性,虽然不是凡夫所能证得的,但是依靠本论之中弥勒菩萨善巧方便的开示,告诉我们证得真如的方便,我们可以依之而修习。我们依之而修习,所以名之为修习庄严。

正智是证得庄严。五法里面的第四法正智在此地安立为证得庄严。为什么?我们一步一步地能够开显智慧,开显出无漏的真智慧,不是凡夫的世智辩聪,而是真实的智慧,所以是证得庄严。

依靠《大乘经庄严论》的实修方法的导引而去修习,我们资粮位、加行位的凡夫,也能够离于虚妄分别,证得无漏正智,所以名之为证得庄严。

这是略说五法。

三自性和三无性。三自性我们都知道: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遍计所执性:就是于依他起的因缘所生的一切事物上,分别执著于名和相,妄认为实我、实法。这是妄有,他本来不存在,你的错觉虚妄看到的。好像一条绳子,天很黑的时候你误认为是一条蛇,你心里面认为它是蛇,你就起了恐惧心,这个蛇是妄有的。

依他起性:是万法皆以因缘和合而生起,只是组合,无自性,这是假有,好像绳子一样。

圆成实性:就是于依他起性上面,常一切时远离执著,没有人我执、法我执,是圆成实性。

五法是从一切法的种相上来分析,成就正智、证得真如;三自性是从一切法的自性上来分析,来认清妄有和假有,破人我执、法我执,由二空显真如,证得圆成实性。

三无性就是相对应的,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

相无性:这个相是妄情所显的,假名安立的,所以无自性。

生无性:我们对依他起性也不要执著,要知道她是仗因托缘而起的事物,只是组合而非实有的,所以,生无自性性,也无自性。

胜义无性:乃至于这个圆成实性,你也不能够起执著,胜义谛上来说也是二空所显的真如。

这三性可以对望于中道。

一切法从自性上来分析,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虚的,就是遍计所执,出于识而非有,体相都没有――体也没有、相也没有。还有一类是实的,就是有为法,依他而起,种种因缘和合而起。相是有的,是如幻的假有,所以依他起性是属于如幻假有,那么,无为法的圆成实性是真空妙有。

所以说,遍计所执性是非有,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是非空,非空非有树立唯识中道。

凡夫往往会因为遍计所执性产生习惯性,有了习惯性以后,脑子就转不过弯来,没那么快,所以就闹很多的笑话,凡夫的遍计所执性是随处可见。

有一位妻子下班跟他丈夫一起回家,妻子先进门,她一进门马上就把门关上了,丈夫在外面就拼命敲门,一边敲就一边喊:“开门!开门!我还没进去呢!真是的……”这妻子是公共汽车售票员,她在家里面怎么回答,你知道吗?“你吵什么吵?坐下一趟车吧!”遍计所执性,搞惯了。

还有一个游客,有一次坐出租车到一个地方去旅游。他第一次去那个地方,半路上他就想问一点事情,就拍一拍司机的肩膀,想问他。刚一拍司机的肩膀,没想到吓得那个司机哇哇叫!这个游客就道歉说:“对不起!我没想到拍你一下肩膀就吓着你了。”

司机就回答:“哎呀,没关系,一个小小误会。因为我今天是刚刚第一天开出租车,以前我都是开灵柩车,送尸体到火葬场去的。”你看这个遍计所执性,闹很多笑话。

这是尊巴阿^黎联系三自性来解释五义庄严。

不过我们要先讲明一点,藏传的唯识与汉传唯识有不同。藏传唯识是以安慧论师的见地为主,是属于虚相派的唯识;汉传的唯识,是玄奘法师以护法论师的见地为主。你看《成唯识论》,以护法论师的论点为主,糅合其他九位论师的观点,然后造《成唯识论》,所以她是属于实相派的唯识。我们将来进一步学习的时候,还会有很细的辨析。

前面讲过,汉地唯识的发展经过了地论派、摄论派、唯识宗这三个阶段。真谛三藏翻译了《摄大乘论》以后,渐渐地形成了摄论派,又称为“唯识古学”;玄奘法师的称为“唯识今学”。

唯识古学与藏传的安慧论师的虚相派唯识相通。以前各个派,所谓的朱古――转世成就者,每一个教派最主要的只有四位。格鲁派只有四位大活佛,宁玛派也是如此。现在自称为大活佛的太多了!你都搞不清真和假,有一些都是自己安的名字。

格鲁派四大活佛转世系统:班禅、达赖、外蒙古的哲布尊丹巴、内蒙古的章嘉呼图克图,这是四大转世系统。

这位土官呼图克图,也是量级很高的一位大德,很多世都做过国师,清朝时候好多皇帝都拜他做国师。他造一部《四宗要义》,在《土官论》里面有一部分《四宗要义》。《四宗要义》对每一个宗的宗见(见,又包括因上见、道上见、果上见)有非常详细的实修方法。

所以,我们学佛法要很细致、很用功地学。你不要迷迷糊糊的,这也是、那也是,什么都是,很笼统的,这样你就学不清楚了。一定要能够辨析得很细致,这样你才能够树立正确的见地,这样你实修的时候,才能够消除障碍。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