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种性品第四

《大乘经庄严论》 by 大愿法师

2017-5-12 15:00

有胜性相类过恶及功德

金譬与宝譬九种各四种

前面,我们讲了皈依功德是具有大乘种性的人所证得的,所以第四品就要说种性品。

〔有胜性相类,过恶及功德,金譬与宝譬,九种各四种。〕此偈是总括地说明种性有九种差别:一、种性有体。二、种性最胜。三、种性的自性。四、种性相貌,就是有大乘种性的征兆。五、种性品类。六、种性过恶。七、种性功德。八、出生共通功德,用金来譬喻。九、出生不共功德,用妙宝来譬喻宝种性。

这九义一一各有四种差别,每一种都有四种差别。我们先看第一种种性有体。

由界及由信由行及由果

由此四差别应知有性体

此偈是讲种性有体,是由于有四种差别,证明种性有体。

〔由界及由信〕由界,第一个是由界差别,众生有种种的界差别,有种种的界别,有无量无边。界,就是同类聚的意思,同类聚我们名之为界。我们用世俗谛来说,就好像说遗传基因,一句俗话叫做“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

第二是及由信。由信、由行、由果,其实就是从基、道、果这三位来说的。基、道、果也称为根、道、果。

由信,是由于信向不同而导致三乘种性的差别,这是属于根位。也就是说,在没有善知识特别指导和鼓励的情况下,有缘的众生最初在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这三乘佛法之中,他自己会自动地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其中一种而信向。他为什么会做这个选择呢?有些人一看到大乘佛法就生欢喜,有些人一看到小乘法就生欢喜。他为什么会有这信向的差别呢?

一般来说是两个原因:或者是由力而起,或者是由缘而起。由力而起的是什么?就是说他宿世生之中曾经听闻过大乘法,八识田中曾经种下了大乘的种子,所以他今生容易信向大乘佛法。这是由因力而起,因力,宿世种了什么因,这是因力。

还有一种是什么?缘力而起。他过去种的因不是很深,但是,今生有这个好缘分。他最初一接触,一听,他去受皈依,给他证明皈依的师父就是大乘的师父。那是他遇缘不同,所以他自然就进入大乘佛法来了。或者他缘分不怎么样,一开始见到的是小乘的师父,跟着就学小乘法了。

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经四贴疏》上说过:“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殊。”是什么?这个人的根机差不多,但是遇到的缘分有差异,所以他往生的品位就有差别。

所以,先遇小乘就信小乘,先遇大乘就信大乘,这是缘力而起的。所以这个由信,信是属于根位的,信之中,根位之中又包括了因力而起、缘力而起的。

〔由行及由果〕第三是“由行”。由行而导致了三乘种性的差别,这是属于道位的。众生在修行道位上,有一些法门是决定起行,决定去修;有些是未起行,他没有去修。可见,三乘种性有差别,这是一种解释。

世亲菩萨另外有一种解释是说:因为三乘种性的差别有体,所以导致了信向差别、行差别、果差别。如果不是种性有差别,就没有信、行、果的差别了。

这是讲不违因果,因为本来就有声闻种性、缘觉种性、菩萨种性,而这个种性有体,所以就导致了信向差别、修行差别和果差别,这是一种说法。

还有一种是说,因为信向不同、行不同,所以果位不同,就能够证明有三类种性:声闻种性、缘觉种性、菩萨种性。

唯识宗其实是讲五种性的。《大积经》讲得更细,讲十种性。我们此地先说声闻、缘觉、菩萨这三种性。

第四是“及由果”。因为有阿罗汉果位、缘觉果位和佛果位的差别,所以可见有三乘种性的差别。

〔由此四差别,应知有性体。〕因为有这四类的差别,所以知道种性是有体的。

第二种是成立大乘种性最胜。

明净及普摄大义亦无尽

由善有四胜种性得第一

此偈的主题是讲:大乘菩萨种性因为有四种因缘,所以最为殊胜。

〔明净及普摄〕第一个是明净,就是指善根明净。依大乘种性的善根能够作为烦恼障、所知障的对治法,也就是说能够对治烦恼障、所知障。

善根明净,善根明就是对治所知障的,成大菩提。善根净是对治烦恼障的,成大涅。所以比声闻种性、缘觉种性更为殊胜。

本论包含的意思很广泛,一个字可以讲很多内容,我们如果讲得太细就没有那么多时间。所以,我们只能够有一些稍微说得透一点,有一些就略略提过来。

第二是及普摄。是指善根普摄,能够作为一切功德的能作因,尤其是能够作为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这些不共殊胜功德的能作因,所以说她是普摄。

〔大义亦无尽〕第三是“大义”,是指善根大义,能作自他二利。

第四是“亦无尽”,就是指善根无尽。凡夫和声闻、缘觉的善根是有尽的善根;诸佛因地的善根是无尽善根。

比方说,凡夫升天的善根,等到他真的升天的时候,成熟了天人的果报以后就会消尽。好像花,开花了,结果了。结果的时候,这个花就要凋谢,才结果,不会再去成熟第二次,所以说是有尽善根。

声闻、缘觉的善根虽然长远一点,他有了这个善根以后,没有证果之前,这个善根一直是在起作用的。但是,他也只是以自求解脱的发心来摄持的,在他获得阿罗汉果和缘觉果的时候,善根也就会消失。

而佛陀因地所发的是无上菩提心,所以他即使证得无余涅的时候,善根也不会穷尽。因为他是缘无尽法界,缘无尽众生,遍利一切众生,“众生无尽,虚空无尽,我愿无尽。”所以称为善根无尽。

〔由善有四胜,种性得第一。〕由于大乘种性有善根明净、善根普摄、善根大义、善根无尽这四种殊胜,所以大乘种性得为第一。

第三种就是说菩萨种性的自性。

性种及习种所依及能依

应知有非有功德度义故

这个“有非有”不容易懂,要用心地思惟和听。

此偈是说菩萨种性有四种自性。

〔性种及习种〕第一种是“性种”。性种是指先天具足不变的菩萨种性,称之为本性住种性。

第二种是“及习种”,也就是后天修行而得的菩萨种性,称为习所成种性。《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上面说到:“云何种性,谓略有二种:一本性住种性,二习所成种性。”

〔所依及能依〕第三种就是“所依”,所依自性种性,就是住于一切士夫之中。其实就是指如来藏,就是指众生本具佛性,这个正因佛性。

第四种是“及能依”,能依,就是指修习种性,唯依发菩提心而有。

〔应知有非有〕有非有是什么?有,是指因体有。非有,是指果体非有。“应知有非有”,这句话是从“种子”这层意思上来讲述种性的。种性,你说你是菩萨种性,说你是缘觉种性、声闻种性。这个种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方面是从“种子”这层意思上面来说种性,就是:有因体,无果体。也就是说,有那种能够生起果法的潜能,有成佛的可能性。所以说“应知有非有”。应知:因体有,果体非有。也就是说,应知因体上面、种子上面,他有成佛的可能性,有生起成就佛果位的那种潜能,种子上面有。但是他还没有成菩萨,还没有成佛,所以果体非有。

〔功德度义故〕这是从另一个上面来说的。种性,还有一重意思是什么?能够生无漏功德,这是专从她出生无漏功德法来说种性,就是“功德度义故”。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