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辨中边论

《大乘经庄严论》 by 大愿法师

2017-5-12 15:00

第二部论是《辨中边论》。二现观是见与行并重的论典――《大乘经庄严论》、《现观庄严论》都是见行两重的;二辨侧重于开示见地,开示中道见。当然每个宗都有中道见。中国的佛法分为:性、相、天、贤、禅、净、律、密、俱舍、成实,这十大宗派。但是藏传之中没有分得这么细,仍然还是按照印度传统的四大类:有部、经部、唯识派和中观派。土官呼图克图造了一部《四宗要义》,对于四大宗派的境、行、果,都有详细的辨析。

二辨是侧重于开示中道见的,当然在中道见之中,侧重于唯识宗的中道见。《辨中边论》是由弥勒菩萨造颂,世亲菩萨造解释,有陈朝真谛三藏的译本和唐朝玄奘法师的译本,两种译本,分为三卷七品。七品在一开始的时候,就用一首偈子概括:

唯相障真实,及修诸对治,

即此修分位,得果无上乘。

也就是辨相品、辨障品、辨真实品、辨修对治品、辨修分位品和辨得果品以及第七的辨无上乘品。这七品概括起来就是道果。七品之中前四品是道。

《辨相品》是阐释诸法的体相,诸法不外乎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乃至于说三无性――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和胜义无自性性。楞伽上就说:“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

遍计所执性是凡夫颠倒认识所呈现出来的错觉境相,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依他起性是阿赖耶识之中随缘生起的种种心识活动,它的表现形态就分为似能取的见分,和似所取的相分,它的存在只是因缘的假相,但是你不可以认为它没有,否则就会落入到断灭见之中――断见。圆成实性是建立在如实认识依他起相的基础之上的。在依他起的似能取、似所取相之中,不去起能所执――不起能执和所执,不起能执的心、所执的相,当下现证的空性。

《辨障品》就是辨别修行过程之中,所应断除的烦恼障和所知障,讲得很细。那个《辨障品》,几乎我们修行人在修行过程之中,所要遇到的种种的障碍,都有辨析,最后就归结为十一类,我们再浓缩,事实上就是断烦恼障、断所知障。

《辨真实品》就是告诉我们,如何认识宇宙人生的实相,从十个方面来阐述真实,破除我执和法执。所以在《辨中边论颂》之中说到“十善巧真实,皆为除我见。”释迦如来三转四谛法轮的时候说过,“此是苦,我已知,我已断。”那么“我已经现证断苦,汝等应该要应知、应断和应修证。”同样的,《辨障品》的障是应断的,《辨真实品》是我们应知和应证的。

怎样才能够断障证真实呢?第四品就说我们对治的实践。所以说《辨修对治品》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修三十七道品,由此契入空性对治烦恼。虽然名词都是说三十七道品,与小乘一样,但是她的内容就阐述得更圆满。

接下来两品是讲果。即《辨修分位品第五》和《辨得果品第六》,是阐述我们修行之中,要经历的过程和结果。

这个道和果不是依据声闻、缘觉二乘而说,所以最后第七品,就是《辨无上乘品》。就是从正行无上、所缘无上和修证无上,三个方面来论证,显示大乘法门的殊胜。我们也可以看到,大乘法门在弘扬过程之中,当时还是有人不承认,不相信。因为大乘法太殊胜,尤其是讲空性,凡夫的这种智慧难以正确地理解,不是落到常见里面,就是落到断见里面。所以我们看好多的论典,她其实都有特别地来称赞大乘。比方说我们这里面《成宗品第二》,也就是专门来论证大乘是佛语――是佛陀所说的。

《辨中边论》的唐译本,根据七义分说为七品。但是梵文和藏文之中原本都只有五品,也就是把《辨对治品第四》、《辨修分位品第五》和《辨得果品第六》,这三品合起来作一品,所以她只剩下五品。1928年的时候,有一位法国的学者,在尼泊尔发现了安慧论师注解的《辨中边论》梵文写本。

这是说弥勒菩萨的第二部论。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