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唯识宗主张五种种性

《大乘经庄严论》 by 大愿法师

2017-5-12 15:00

第一种是声闻乘的种性,就是闻声悟道,我们谓之“声闻”,闻佛陀说法的音声而悟道。具有此种种性的人,可以通过修四圣谛而证得阿罗汉果。

第二种是缘觉乘种性。这个不一定要遇佛,佛出世的时候名为缘觉;佛未出世,他观花开花落,四季变迁,也能够自己悟到十二因缘。佛陀住世,他听佛说十二因缘法,这样能够证得缘觉果,这是缘觉乘种性。

第三种是菩萨乘种性,也可以说是佛乘种性,因地上是菩萨,果地上就是佛陀,修六度万行,发菩提心,圆成佛果。

第四种是不定种性。这个种性是得果不定,他既可以得阿罗汉果,也可以得缘觉果,也可以成佛。遇缘不同,他就将来得果不同了。

第五种是无出世功德种性。无出世功德种性也称为无种性,也称为一阐提,断善根。

但是,你不要认为这个一阐提就一定是坏的,不是这样的。《楞伽经》上说一阐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断善阐提,一种是大悲阐提。断善阐提就是说这些人现在这个恶的习气太重了,一点都不信佛法,天天专做恶事,不做善事。虽然他成佛是遥遥无期,但是,他将来仍然还是有缘分遇佛法,无量劫之后,仍然还会遇缘还续,能够与佛有缘,未来无量劫以后,也能够究竟做佛。所以,这样虽然是断善阐提,但是不是说他不能成佛。

北本《涅经》没有翻译过来之前,中国的法师没有通达,看到这个“阐提”,就会说:哦,这些人不能成佛了。道生法师不承认这个说法,他就说:阐提也能成佛,不过时间非常遥远。

有个公案是“生公说法,顽石点头。”没人相信他,他就在一些石头之间来说法义,石头都点头了。

这是说断善阐提,就是说习气非常重,恶性很重,成佛遥遥无期。

还有一种是大悲阐提,菩萨有大悲之故,为众生之故,不取正觉。这是悲心非常深厚,大悲誓愿特别大的大菩萨。但是这个是有争论的。唯识宗对这个也是有争论的,到底有没有永不能成佛的?

窥基法师就把一阐提解释为三种:性种性与正因佛性相通,习种性与缘因佛性相通,可见人人都有正因佛性,本具成佛的可能性;但是这个缘的深浅就有很大差别了,所以,我们要结解脱的缘就非常重要。

《百业经》上有说一个公案,有些同修应该知道。释迦牟尼佛住在舍卫城的时候。舍卫城之中有位居士生了一个儿子,相好庄严,所以这位居士很欢喜。等到他儿子在学走路的时候,他就给儿子买了一只小母狗,来陪儿子玩。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就到这位居士家里面去托钵,那只狗就很有善根,远远地就来迎接尊者,然后绕尊者三匝。这位居士看了以后就很感叹,他说:“哎呀,你看看,这位比丘一定是很有修行的大德,傍生道畜牲都能够对他这么恭敬,我自己作为人更应该要恭敬他,要向他学习。”所以就恭恭敬敬供养他,请他升座说法。舍利弗尊者就观察他的根机给他说法,现场就能够让他断见惑,证初果――成就须陀洹果。所以他就更欢喜了,将自己的家财都拿来普济利益一切众生。

后来隔了一个时期,这只母狗病了,病得很重。这位居士就请舍利弗尊者来应供,并为这只母狗说法,度化这只狗。舍利弗尊者就说小乘法:“诸行无常,诸行是苦,诸法无我,涅寂静。”一般说四法印,我们常用的是三法印。并且吩咐这位居士说:“这只狗如果死了以后,你把它放在一个偏僻的寂静的地方,不要把它埋了。”也就是,这只狗死了以后放远一点,这个肉会烂掉,骨架会留在那个地方。你把骨架就收起来,不要把它毁掉,骨架留着还有用。这位居士很听话。

这只狗死了以后,因为对舍利弗尊者有信心的缘故,就转生到居士的家里面来了,做了居士的女儿。居士也很高兴,又生了一个女儿了,他也不晓得这个女儿是前面那只狗变出来的。

等这个女儿长大以后,舍利弗尊者又到他家里面来应供了。居士叫他女儿来听法,这个女儿比较小,也比较娇纵,所以她不肯来听法。

这时候,舍利弗尊者就对居士说:“哦,这个很简单,你把以前我让你留的那只狗的骨架放在你女儿面前,她就会肯来听法了。”果然,把骨架一放在女儿面前,因为尊者的神通加持力,女儿马上就回忆起前生自己是那只狗,这是因为对尊者有信心的缘故,所以尊者把她从畜牲道里面救出来了。这一下子观念改变了,态度改变了,马上痛哭流涕向尊者忏悔,就跑过来闻法了。尊者就观察她的根机为她说法,摧毁了她二十种萨迦耶见,即摧毁我见。

小乘的修法从断我见开始,这是很直接的一条道路。

大家都修好了内观禅以后,后续的引导,我们要发菩提心,还会要继续修的,还要修八背舍禅。你要循序渐进,不要说,我不修内观禅,我会了,我直接修八背舍。不可能的,八背舍你修不上去的。

背舍是什么?背离轮回,舍弃萨迦耶见(我见)。但是,修行要发菩提心,是从一开始就要的。但是,法门一定要从小乘开始,一步一步走,要知道善巧。

这个女儿一听法,因为应机,马上就摧毁了二十种萨迦耶见。我见破了,见惑断了,证得预流果,很快。才十几岁,证得预流果了,她就求尊者为她剃度出家,顶礼尊者。尊者说:“你要先征得父母同意。”居士当然欢喜,同意了。于是她就随佛修行,也渐次地往上修,乃至于成就阿罗汉果了。但是,这位阿罗汉比丘尼,看到舍利弗尊者仍然是非常恭敬,一见面就顶礼。大家都觉得很奇怪,说:“尊者,这位比丘尼怎么见到您就顶礼?”

舍利弗尊者就说了这个因缘,说她前生是一只狗,后来就怎么样转人身,怎么样闻法,怎么样出家,把这个经历讲出来。大家就很赞叹。跑过来问释迦牟尼佛,说:“这是个什么因缘?她原来为什么会做狗?后来又怎么能够遇到舍利弗?又怎么能够出家?能够证果?

佛陀就说这个因缘,人寿两万岁的时候,有迦叶佛出现于世间。那个时候,鹿野苑也有一位居士之女,很早就闻佛法,也随佛出家了,精通戒、定、慧三无漏圣学,具足梵行,戒律清净,所以大家都很恭敬她。她因为具足闻思修,精通三学的缘故,所以她也会说法,说法善巧。因为说法的缘故,很多人相信她,很多人供养她,得到了丰盛的供养。她得到很多以后,一个人用不完,就拿这些供养来转供僧众,供养大众僧。但是,她没有成就果位,还是一个凡夫位。

有一次,她临时遇到急事,就想请僧众来帮忙,仗大众僧的加持力。但是,大众僧都很忙。忙于学法,忙于修行,忙于闭关,忙于经行,都没有空。这位比丘尼生起嗔恨心来了,看大家没帮她,就说:“我平时用种种的财物来供养你们,但是现在我临时遇到一点急事,要你们帮忙,你们都不肯,怎么这样没良心?好像母狗一样。”

僧众之中有人就出来劝她:“你是什么人?我们是什么人呢?”这位比丘尼还是不服气,说:“你也是出家人,我也是出家人。”僧众就有人跟她说:“你要知道,我们大众僧之中,也有凡夫,也有圣人,也有证果的人。你毕竟还是凡夫,你如果是用恶口辱骂证得圣位的圣人,这个恶业很重,要马上猛烈忏悔”。

于是她就醒悟过来了。后半生之中,精勤地持戒,求忏悔。临命终的时候,她还是很怕堕恶道,就发愿:“愿我辱骂僧众的业果不要成熟,愿我能够仗承这一生之中清净持戒和供养僧众的功德,使我生生世世得生富贵之家,愿我于将来的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也能够随佛出家,证得阿罗汉的果位。”

但是业果不虚,并不是说因为她发了愿,她恶口的这个业就不成熟了,不是这样的。以此恶业,她五百世之中都会转生做母狗。但是,恶业消了以后,另一个善愿也成熟了。所以,她在释迦牟尼佛教法出现于世的时候,也做一只小母狗,但是能够遇到舍利弗尊者,能够对舍利弗尊者生欢喜心,生信心。能够转人身,证圣果。

这是说,既要有性种性,又要有习种性。有因有缘。

第四种是说菩萨种性的相貌。

大悲及大信大忍及大行

若有如此相是名菩萨性

此偈是说明菩萨种性有四种相。

〔大悲及大信〕第一种相是大悲为相。哀愍一切苦难众生。

第二种是大信为相。爱乐一切大乘佛法。

〔大忍及大行〕第三种是大忍为相。能修一切难行苦行,安忍利他之难行。有的时候,你要帮助众生也不容易,你要做善事也不容易。要做善事,人家不理解,还要攻击你,还要诽谤你,这也是有的。但是,我们要能够修大忍,大忍为相,要能够证空性。

第四种是大行为相。能够遍修六度万行,诸波罗蜜。

〔若有如此相,是名菩萨性。〕具有这四相,就称之为菩萨种性了。

第五种是说种性的品类。

决定及不定不退或退堕

遇缘如次第品类有四种

此偈是讲种性的品类。如果由名义上他分为四,但是体性上实际只有两类。

〔决定及不定,不退或退堕,遇缘如次第,品类有四种。〕一类是决定,种性决定了,所以他就遇缘不退。比方说,大乘种性决定了,遇到任何违缘、障碍都不退转,这是决定不退。

另一类是,如果是种性不定,他遇缘就退堕。表面看起来有决定种性、不定种性、不退种性、退堕种性,但是实际上只有两种,只是分的不同。《大积经》之中就把种性分为十种。

第六种是说种性过恶。

应知菩萨性略说有四失

习惑及恶友贫穷属他故

〔应知菩萨性,略说有四失,〕此偈是讲菩萨种性的人,他修种种功德法的时候,能障碍修行的四种过失。

〔习惑及恶友〕第一种过失是习惑,就是烦恼串习而不觉察其过失。烦恼一直在串习,串习在增长,我们还没有觉察,就会让我们修行退失。“烦恼串习则难治,念知士持对治剑。”念头一起,就要拔掉这个恶念,烦恼一露苗头就拔除。这样才不会退失。

第二种过失是说恶友。与恶友交往的话,使我们增长贪嗔痴三毒,减少我们的闻思修,并且难以生起利众的大悲心,亦让我们的修行退转了。

〔贫穷属他故〕第三种过失是贫穷。资具缺乏而无能修道,生活都维持不了,所以难以修行。其实这个应该不成为障碍,真正发起大菩提心,贫穷不能障碍他。

《佛子行三十七颂》上说:

贫穷恒被他人欺,又遭重病及魔障,

众生诸苦己代受,无怯弱是佛子行。

就是说真正发大菩提心的人,他那些恶事全部挤到一堆来了,但是他不退菩提心。

贫穷,第一个是他生活很困难。第二个是“恒被他人欺”,老是给人家欺负。第三个是祸不单行,他又生了重病。“屋漏偏逢连夜雨”,第四个是修行又遇到魔障了。这四种障碍都出现了,但是他还是不退心。“众生诸苦己代受”,众生一切的贫穷苦、被人欺负苦、重病苦、魔障苦,这些所有的痛苦,我都愿意发心来代他们受苦。苦愿自受,乐愿他取。“无怯弱是佛子行”,心不会怯弱、不会退转。

第四种过失是属他,就是自己都没有自由,给人家做佣人、做奴仆,为他人所主,没有修法的自由。

第七种是说种性功德。

功德亦四种虽堕于恶趣

迟入复速出苦薄及悲深

〔功德亦四种,虽堕于恶趣,〕此偈是说具有菩萨种性的人,虽然因为遇到了上述的四种障碍而曾经做过一些不善的恶事,但是他堕恶道的时候,仍然仗承他以前的菩提誓愿、菩提心的缘故,还会得到四种利益、四种帮助。

〔迟入复速出〕第一种利益是“迟入”。他本来应该是生死之后长时地生恶道,但是因为过去发菩提心的功德,他不需要即往而迟入,并且不会多次地堕入。

第二种利益是“速出”。即使是堕入恶道了,也能够速疾得脱离三恶道。

〔苦薄及悲深〕第三种利益是“苦薄”。他生在恶道之中的时候,所受的苦是比较微薄的、不大的。

第四种利益是“悲深”。他在恶道之中都能够修功德,在恶道之中的时候,他悲愍其它在恶道之中苦难的有情众生而生起甚深的大悲心。

“假使热铁轮,于汝顶上旋,

终不为此苦,退失菩提心。”

这是说有一个人,他要出海采宝。因为他的父亲也是采宝死的,他母亲就不同意,拦住他。他就一直要走,母亲拉着他,他就踢了母亲一下,就走了。最后在海中真的遇到海难死掉了,因为伤害母亲的缘故堕到地狱里面去了。他看到地狱中的众生苦,他就发愿代那些地狱苦的众生――把他们的那些苦统统吸过来,自己受这个苦。就说了这个偈子,所以,以此功德,他马上从地狱里面出来了。

所以说,有菩萨种性的人,乃至于生到恶道的时候,都能够生修大悲心的功德,何况在其它地方呢?当然更加能够行菩萨道了。

第八种是用金比喻。

譬如胜金性出生有四种

诸善及诸智诸净诸通故

此偈用黄金来比喻菩萨种性出生的功德有四种。黄金也有四种特性。

〔譬如胜金性,出生有四种,〕第一种特性,因为尊贵,它具有收藏价值,所以金多,极多。

第二种特性是光明,黄金有光泽。

第三种特性是无垢,黄金非常纯净,没有垢污,没有垢染。

第四种是调柔,纯金是很柔软的,我们拿那个金条,用牙齿一咬,就会留下一个印子,它是柔软的。

同样的,菩萨种性也是如此。

〔诸善及诸智,诸净诸通故。〕第一是“诸善”,能够为无量善根作依止,所以称之为极多。

第二是“诸智”,就是指为无量智慧作依止,这是指智慧的光明。

第三是“诸净”,是指能为一切烦恼障、所知障得清净而作依止。意思就是说能够对治烦恼障、所知障,所以无垢,没有烦恼障、所知障的垢染,能够对治它们,所以无垢,所以称为诸净。

第四是“诸通”,就是黄金特性的调柔。也就是能为一切神通变化作依止,作真实的依处。大菩提心能够为神通变化作依止,这是指身心调柔。生起大菩提心,能够断我执,所以身心调柔,所以能够成就一切的神通变化。

所以,用黄金来比喻菩萨种性具有诸善、诸智、诸净、诸通的功德。能够为一切善根,为一切智慧作依止,能够清净一切的烦恼障和所知障,能够为一切神通变化作依止。

第九种就是用妙宝(摩尼宝)来作比喻。

譬如妙宝性四种成就因

大果及大智大定大义故

此偈是用妙宝来比喻菩萨种性的殊胜。

〔譬如妙宝性,四种成就因,〕譬如有一颗妙宝,菩萨种性也是能够成就大菩提佛果的因。大乘种性,菩萨种性是成就人空、法空、并空亦空,这个大智慧的因。

我们讲《大乘经庄严论》的第七品《真实义品》的时候就会引用到龙树菩萨造的《七十空性论》,你就会知道这个种性很重要。你要成为菩萨种性,才能够容易成就大智慧。生空、法空、智慧都容易成就,所以他是成就大智慧的因。好像摩尼宝一样,能够出生一切,能够出生大智慧,是成就首楞严大定等等自性定的因。自性定是不生不灭的,不同于有为定――有生有灭,她是无为自性定。这是第三种殊胜了。

〔大果及大智,大定大义故。〕大果,是佛果,是第一种殊胜。大智,是第二种殊胜。大定,是第三种殊胜。大义,是第四种殊胜。并且是使我们的八有暇、十圆满的人身,具有重大意义的、最有价值的因,就是能够自利利他,广度无边众生,令自他皆成就。

这是讲种性有九种差别。

一向行恶行普断诸白法

无有解脱分善少亦无因

此偈是讲无出世功德种性。

前面都是讲有种性,而且有种性之中特别地赞叹大乘菩萨种性。此偈就是讲无出世功德种性,就是讲一阐提。

窥基法师把一阐提分为三种:

第一种就是断善阐提。断善阐提是因不成果成,因不成果成是说什么?他能够遇缘还续,究竟做佛。因不成是什么?他过去没有种很多解脱法――佛法的因,但是因不成果成,他有这个机缘,将来有缘的话,这个恶业消了,无量劫以后还会有缘遇佛法,能够究竟做佛,虽然时间很漫长。

第二种是大悲阐提。这是叫做因成果不成,这是指菩萨大悲,为众生故,不取正觉,所以因成果不成。

第三种是毕竟无性。是因果俱不成,这是窥基法师的说法。

这个问题其实很微妙,如果辨析,可以讲很久。

玄奘法师为什么要到印度去求法?他也就是因为考虑有这个问题,到处去请教,就没想通,也没有听明白。这位法师这样说,那位法师那样说。他想来想去想不通,所以就因为这个问题他到印度去求法了。玄奘法师后来在高昌国被高昌国王麴文泰留住了,想他留在高昌国给他们讲法,玄奘法师不肯,就写了篇文章叫做《上高昌国王书》,上面就说到:我是因为一个问题没想通,所以要去西行求法,我一定要去。

什么问题?也就是“本”、“现”的问题,就是说,佛性到底是本有?还是现有?也就是说,到底是无始以来就具有佛性?还是现在因为遇缘,遇佛法这个缘生的?

他听到这位法师这样说,那位法师那样说。他就想,我还是没有听明白,经典也没有全部翻译过来,我还是一定要到佛法的发源地,一定要到印度去求法。

他到了印度有没有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大家有没有看《大唐西域记》?有没有看《大唐慈恩三藏法师传》?那上面就讲得很明白。也讲了两个例子,我们不展开来讲。

《大乘经庄严论》把无出世功德种性略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时边般涅法,意思就是说,距离般涅的时间还非常漫长,就是指断善阐提。这一类众生其实细分的话,可以分为四类人。

第一类人是什么?〔一向行恶行〕。他一向就是做恶事,多造重恶,根机很低劣。他就喜欢钓鱼、喜欢杀生、喜欢骂人、喜欢喝酒。

第二类人是什么?〔普断诸白法〕,断善法。他不愿意去做那些白法,不愿意做好事,根机很漏劣,所以他距离成佛还非常遥远。

第三类是什么?〔无有解脱分〕。他没有种过什么解脱的种子,无解脱分善根。

〔善少亦无因〕第四类是什么?善少,虽然种了善根,但是善根不具足。

这四类人是时边般涅法,是断善阐提。

第二种是毕竟无涅法。这是《大乘经庄严论》把他分为两种:一种是时边般涅法,一种就是毕竟无涅法。但毕竟无涅法就是此偈里面讲的“亦无因”,也就是因果俱不成的毕竟无信。

这里面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是什么?我们一般的佛法会说一切有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唯识宗不这么说,她还会说一分无性,这怎么会通呢?一般都说一切有性,一切都有佛性,唯识宗会提出一分无性,你看,这里面有因果俱不成,怎么会通呢?

这是后来的佛法弘扬者要遇到的一个问题了。后来的大德怎么解释呢?

华严宗(贤首宗)法藏法师有一个解说,他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二上面,就会通一切有性说和一分无性说,把这两者会通起来。他就主张一分无性,这是不了义的方便说,是为了让那些造恶业的、性恶的众生悔转,悔转那些不具真信的一阐提人能够信入大乘,用这个方便法来激发他们。那么一切有性,是究竟了义说。当然了,这个还有很广泛的说法,喜欢乐广的同修可以去看《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广演深大法令信令极忍

究竟大菩提二知二性胜

此偈宝僧译为八句,也就是:

说深广利他,是故教法大;

未知生大信,成就中安忍;

彼等后胜二,圆满者任是;

知菩萨自性,具德增广种。

第一句〔广演深大法〕。就是为了利他之故,演说甚深的智慧法和广大行持法。甚深智慧法是深见派;广大行持法是瑜伽行派。

〔令信令极忍,究竟大菩提,〕这里面就是循序渐进地来教众生,分为三个次第。首先是令信,第二是令极忍,第三才是究竟大菩提。

第一令信,是对于那些不能够善知大乘教法的人,令他生起极为广大信解。比方说,我们现在学习《大乘经庄严论》,学习《现观庄严论》,这就是让我们生起广大的大乘信解来。

第二令极忍,就是对那些已经对大乘佛法生起大信心的人,要进一步令他成就安忍,令他在在修行利他行之中安忍不退转。

第三究竟大菩提,是对那些不退转的人,真正具有大乘种性的人,最后际能够成就究竟圆满的佛果大菩提。

这是三个层次,三个次第。

〔二知二性胜〕二知,就是指凡夫和声闻,要使那些凡夫和声闻这两类都要能够知道菩萨的自性种性和增广种性极为殊胜。

二性,就是指菩萨的自性种性和增广种性。自性种性就是说菩萨种性的因,因种性;增广种性是指缘种性。自性种性就是性种性,增广种性就是习种性。

但是,这个种性到底是先天还是后天呢?唯识宗的十大论师还是有不同看法的。护月论师就主张本有性种性。本有性就是因种性,先天性的,先天有的。难陀论师就主张新熏习种性,就是后天的。护法论师对于两者都表示认同:他认为既有性种性,又有习种性;既有本有性种性,又有新熏习种性。

增长菩提树生乐及灭苦

自他利为果此胜如吉根

菩萨种性犹如吉祥菩提树的树根一样,有了菩提树的树根,就能够出生具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等殊胜功德的佛果大菩提树,所以说〔增长菩提树〕。

〔生乐及灭苦,自他利为果,此胜如吉根。〕有了菩萨种性,菩提树根就能够生二空大乐,能够灭二死大苦。好像菩提树的树枝、树叶一样。这是指什么?这是指菩萨修行之中十地的枝叶,能生自利利他的菩提果。

所以可见,菩萨种性极为殊胜。

那么,种性品第四到此地我们就学圆满了。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