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皈依品第三

《大乘经庄严论》 by 大愿法师

2017-5-12 15:00

若人皈三宝大乘皈第一

一切遍勇猛得果不及故

此偈在宝僧的译文之中也开为八句,也就是:

遍行及誓言,觉悟及威胜;

分别自性义,以四种别法;

大乘殊胜故,任谁依三宝;

于诸皈依中,谓彼最殊胜。

此偈是总括地说明大乘皈依最殊胜,先说一个总的纲要,底下再一项一项来说。

〔若人皈三宝,大乘皈第一,〕一切皈依三宝之中,大乘皈依最为第一。大乘皈依的体,是誓言为令一切有情众生从轮回的痛苦之中解脱出来,圆满成佛而皈依三宝。所以说她是最为第一的。

〔一切遍勇猛,得果不及故。〕为什么大乘皈依最为第一呢?因为大乘皈依具足四种殊胜:遍行殊胜(也就是一切遍殊胜)、誓言殊胜(也就是勇猛殊胜)、觉悟殊胜(也就是得果殊胜)、威胜殊胜(也就是不及故)。声闻、缘觉是小乘,你皈依小乘的三宝不及大乘皈依。

难起亦难成应须大志意

为成自他利当作胜皈依

此偈的主题是:要生起成就大乘皈依的意乐。我们要有意愿修大乘皈依法的这种意乐。宝僧也译为八句:

何故先决定,此所为艰难;

彼数数千劫,长时修习难;

何故若成就,利众生义大;

是故于大乘,皈依义最胜。

我们还是采用唐译,文字很简洁,文采非常优美。

〔难起亦难成〕“难起”,就是你要发起“为利有情愿成佛”的愿菩提心而来皈依三宝,这种大菩提心难以真正发起,因为凡夫我执,自私自利,所以要真正地发为利有情愿成佛的心难起。而这个菩提心其实包括了利他心和成佛心,利他心是广度,成佛心是菩提心的深度。众生往往都是“闻佛道长远,心生退怯;观众生难度,心生疲厌。”所以,要真正地起修大乘皈依的心很难。

“亦难成”,要修学六度,需要经过无量劫的勤苦修行,所以是难成。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贤位就经过一大阿僧o劫了(阿僧o――无央数,无央数劫)称之为远波罗蜜;初地到七地,要经过一大阿僧o劫,称之为近波罗蜜;八地到十地,又要经过一大阿僧o劫,称之为大波罗蜜。所以,合起来称之为三大阿僧o劫成佛,所以难成。

〔应须大志意,为成自他利,当作胜皈依。〕小乘皈依是尽形寿皈依,你临命终了,皈依体就自动没有了。大乘皈依是从今乃至菩提永皈依,从现在开始一直到我圆满成佛之间,永远皈依大乘三宝。大乘皈依非常殊胜,那么,为什么大乘皈依难起又难成呢?大乘皈依的行者还愿意发大志意去修呢?因为大乘皈依的果皈依是在自身之中成就三宝的功德,圆成佛果。惟有成佛才真正地有大智慧、大能力、大慈悲,能够究竟圆满地自利利他。“为成自他利”,所以“当作胜皈依”,我们要作殊胜的大乘皈依。

众生遍乘遍 智遍寂灭遍

是名智慧者 四种一切遍

从此偈开始,就是广说大乘皈依的殊胜。此偈是讲遍行殊胜(也就是一切遍殊胜),遍行殊胜又可以分为四种。遍行就是大乘皈依的所缘。

〔众生遍乘遍,智遍寂灭遍,〕首先是众生遍行。小乘皈依的因是怖畏轮回苦,并且对于三宝有信心,深信依三宝能够脱离轮回苦,他目的只是自身得涅、得解脱。大乘皈依的因是大悲心,愿自他一切众生都超出分段生死、变易生死;目的是为了利益一切有情,将一切众生从痛苦之中解脱出来。所以大乘皈依广大殊胜,这叫做众生遍行。

第二种是乘遍行,就是对于要修大乘皈依的人,要于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佛法皆得善巧,都要善巧通达。我们一开始就应该发上士道的菩提心,但是修的时候,我们要从共下士道开始修起,要从“暇满难得而利大”开始起修,要从“道之根本依师法”开始起修,这样是乘遍行。但是,不是说你修大乘皈依了,发了菩提心,你就直接来修六度,而应该还是从小乘法,从共下士道开始起修,能够不堕三恶道;更进一步,来修小乘的声闻乘的四圣谛,修缘觉乘的十二因缘。但是,这个心从一开始一直都是菩提心,那么,这一切法都能够成为成佛的资粮。

第三种是智慧遍行,也就是于证得人无我、法无我的智慧之中,能够得善巧。因为众生的一切痛苦都是从我执而生,佛说无我之道,人无我、法无我,就是直接与我执相违,所以是止息三有痛苦的正道,能够息灭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一切痛苦。

其实四种遍行可以跟四弘誓愿相配合来说,就容易理解了。众生遍行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乘遍行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智慧遍行是烦恼无尽誓愿断,涅遍行是佛道无上誓愿成。所以说跟四弘誓愿一配合就能够理解了,四弘誓愿是菩提心的具体实践。

菩萨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不取涅,不舍生死,不取不舍才能见性成佛道;有取舍就有轮回,所以不取涅,不舍生死,这是究竟圆满的。

〔是名智慧者,四种一切遍。〕这四种遍行殊胜都具足的话,就称之为大智慧者,能够真正地修大乘皈依的人是大智慧者。

我们比较一下,说自己是大乘三宝弟子,有这个资格吗?有具足这四种遍行殊胜吗?要比较一下就知道这个差距,然后能够勇猛精进,树立正见,修广大行。

希望佛菩提 不退难行行

诸佛平等觉 勇猛胜有三

此偈的主题是讲大乘皈依的三种勇猛殊胜即誓言殊胜,把誓言殊胜进一步分得细,可分为三种。宝僧也是译为八句:

凡以众欣喜,求胜菩提义;

凡由无厌倦,清净修难行;

凡由成佛际,诸佛咸平等;

彼具如是慧,当知胜誓言。

〔希望佛菩提〕是愿胜勇猛(愿殊胜),大乘皈依的愿,是求最无上的佛果。我们因为知道佛的功德,一一毛孔的光明,都能够作无量的利益一切众生的佛行事业。

龙树菩萨的弟子提婆论师造《中观四百论》,以修行窍诀的方式来阐释中观。第五品明菩萨行品,上面就说到了佛果的殊胜,从三方面来阐释。我们学《随念三宝经》,大家已经知道佛果的殊胜,我们再看提婆菩萨怎样用窍诀来归纳。

第一个方面,是佛陀所做的事业殊胜。

诸佛所动作,都非无因缘;

乃至出入息,都为利有情。

乃至于一呼一吸,都是为了利益无量众生,这样殊胜圆满的大菩提心。他的一切的动作都不是没有因缘的,都是有甚深的因缘,能够利益无量众生。

第二个方面是佛果殊胜。

犹如死主声,世间皆生畏;

如是遍智声,死主亦生畏。

佛陀的威德能够令一切的众生,从死亡的怖畏之中解脱出来。

譬如皇帝,生了一个太子,为了祝贺,所以就宣布大赦天下,将犯人释放出来。那么,国人听了以后都生大欢喜。同样的,佛陀的名号,传入众生耳中的话,能够消除怖畏。同样的,佛陀的名号能够把有情、把一切众生从生死苦的怖畏的牢狱之中解脱出来。因为什么?因为我们闻到佛陀名号,种下了金刚种子,就好像一个人吞了金刚石,不管怎样它不会消化。同样的,我们种下成佛的种子,一定能够让我们迅速地成就得值大乘佛法的因缘而得解脱。

第三个方面是十四无记不能成立佛非遍智的理由。

有些人看到经典上说到“十四难不答”,或者“十四无记”,他就不理解了。他说:哦,这十四个问题是佛陀回答不出来,所以十四难不答。你理解错了,不是这样的,要知道,佛陀不是不懂得这十四个问题。外道曾经向佛提了很多的问题,比方说,世界有边吗?世界无边吗?等等,这些很多。又比方说,我跟这个身体是一吗?是异吗?等等,很多这些问题,总共归纳起来,是外道的十四个问题。佛陀没有回答,佛陀默然。这些后世的佛弟子都不理解佛陀的密意,偈颂上说:

佛知作不作,应说不应说;

以是何因说,遍智非遍智。

佛陀已经智德圆满、断德圆满、悲德圆满,所以他能够以他无碍的智慧现见一切,了知一切时、一切处,什么是应作,什么是不应作;什么是应说,什么是不应说,这个界限他很了解。外道提的那十四个问题,世界有边、无边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依补特伽罗我与法我而来提问的。如果是用无我的道理来回答,也就是用人无我、法无我来回答,外道还是非法器,根机没有成熟,你跟他说这些,不单单是起不到作用,他反而会理解错了,反而堕到断见里面去了,他就认为是什么都没有这种空,或者诽谤深法。那就不单单是没有帮他解脱,反而让他堕落得更深,反而害了他。所以佛陀不答,不是佛陀不知道。

当然,如果是根机成熟了,是那种法器,佛陀肯定就依他的所问,来跟他详细地解说人无我、法无我,让他依此而断人我执、法我执,而得解脱。

所以《中观宝N论》上说:

世间有无边?圣者不答问,

如是甚深法,非法器不说,

智者当了知,佛陀是遍智。

龙树菩萨对这个问题就理解得很透彻。“圣者不答问”是因为甚深法,“非法器不说”。所以,我们的要求也是:听《大乘经庄严论》要有初级檀讲师证,你才可以来听。不然你刚刚皈依跑来听,听得云里雾里不知道说什么,乃至于错误理解了。“智者当了知,佛陀是遍智。”

〔不退难行行〕是行胜勇猛,也就是修殊胜,“不退难行行”,后面这个“行”是指六度万行。修大乘皈依的菩萨不退不屈地、无疲厌地来修习难行的六度万行。

〔诸佛平等觉〕是果胜勇猛,就是果殊胜。到成佛的时候,就能够与一切诸佛平等觉,平等的证量。

〔勇猛胜有三〕具有愿殊胜、修殊胜、果殊胜的智慧者就称之为誓言殊胜。

发心与智度 聚满亦大悲

种子及生母 胎藏乳母胜

此偈的主题是修大乘皈依的行者,如转轮圣王之子。从此偈开始,连续有三个偈子都是用比方来说,修大乘皈依的人,就好像转轮圣王的太子一样。此偈是说具有生处种子殊胜、所生身殊胜和种族不断(佛的种族不断)殊胜,可见大乘皈依非常殊胜。

此偈先讲生处种子殊胜。大乘皈依行者的生处种子殊胜有四重意思:

〔发心与智度〕发心,是种子胜,就是以菩提心为种子。不同于小乘的发心,小乘的发心是为了自身得涅。

与智度,智度是母亲殊胜,母亲是指什么?是指大般若,是指人无我、法无我、生空观、法空观的大般若,以修一切法空的般若波罗蜜多为生母。

〔聚满亦大悲〕聚满,就是胎藏胜,安住于福德智慧所成的胎藏之中。

亦大悲,让大悲心来长养我们的菩提心,这就好像是乳母一样。

《大日经》上说:“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

“菩提心为因”,这是种子;“大悲为根”,以大悲水来饶益有情,则能够成就诸佛智慧花果。

我们经常念《心经》,其实《心经》要真正说通就不容易,她是佛法的精髓的精髓,大乘佛法的心要之法,就像心脏、眼睛一样,非常殊胜。要广说具有无量义,我们略提一下。

比方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略说是什么?是说自利。我们通过修行来提升智慧,以人无我、法无我的智慧,来摆脱苦恼,这是“色不异空”,这样一切障碍不了我们。“空不异色”,是侧重于说利他,以慈悲心来帮助众生,一起获得暂时的人天之乐和究竟的成佛之乐。

所以说,对这个空要能够真正理解,是指我们心灵的自由。

比方说语言本身也是没有实质性的,是自性空的。同样是一句赞美的话,在我们心情好、心境开朗的时候听起来是由衷的赞赏、欣赏;心情烦躁的时候,不好的时候,就可能以为是讽刺他。

说一个笑话:有一个人,他不会说话,有一次,他就摆宴席请客,请了好多人,也摆了好多酒席。开席时间到了,宾客还没有到齐,这个人就感到很焦急,他就说:“哎呀,应该到的人还没到。”已经到了的人就误解他的意思,就说:“那你这个意思是说,不应该到的人先到了,我不应该到我就走吧”,他感到很不是滋味,所以,已经到了的客人,有一半就先告辞走了。

这个主人就更焦急了,但是他不会说话,又说:“哎呀,不该走的人却走掉了。”糟糕了,这剩下的宾客说:“哦,这样子,那意思就是说,我是应该走的人,我还没走啦。”所以又有一部分走了,只剩下几个老朋友了。

这个人就更着急了,他说:“哎呀,我又不是说你。”余下的人就误解了,说:“哦,不是说他,那就是说我嘛,那我就走了,告辞了。”

最后只剩下一个宾客了,这个是老朋友了,很“铁”的关系。他就劝他说:“哎呀,你呀,以后不能够这样说话啦,你这样说话就很容易让人误解为是反面的意思了。”这个主人还是不会说话,他本来是表示认同,但是他说话又说反了。他说:“哦,对对对,不应该明白的人却明白了。”这个老友真的是忍无可忍,一走了之。一个人都没有了。

你知道其实是什么?你要正确理解不容易,何况是大乘佛法。

〔种子及生母,胎藏乳母胜。〕归纳起来说,修大乘皈依的人,生处种子殊胜,是什么?四个条件:第一是要发菩提心,这是发心;第二是与自度,要有生空观、法空观的般若智慧;第三是聚满,也就是说要修福慧二资粮;第四是乳母,就是大悲心。

打个比方:好像转轮圣王的太子是怎么生出来的呢?他的生处是什么呢?他的父亲是谁?转轮圣王,这是种子殊胜,菩提心殊胜。他的母亲是谁?转轮圣王的王后,这是比喻什么?般若智慧殊胜。然后,还要在母亲肚子里面怀胎,这是胎藏。胎藏是什么?福德、智慧二资粮。生下来以后,还有个乳母来喂养他,让他长大,我们用什么来喂养呢?大悲心。

妙相成生力 大乐大方便

如此四成就 是名为胜身

此偈的主题是说:修大乘皈依的菩萨,就犹如转轮圣王的太子一样,他由誓言殊胜之故,恒得胜身。

好像这个太子,他出身就很高贵。他成长过程之中,他的身体也很高贵。“胜身”,恒得胜身。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大乘皈依的行者也是如此。他有所生身殊胜,细分也有四义,就是色胜、力胜、乐胜和智胜。智胜也称为方便胜。

〔妙相成生力〕第一妙相,就是色胜。色胜就是这个色身很殊胜,称之为妙相。修大乘皈依的八地菩萨,能够得到妙相庄严之身。我们都知道,初地的时候就断了分别我执、分别法执,往后就是逐步地来伏断俱生我执、法执,一直到八地的时候,他是中品成就,所以他得妙相庄严之身,胜过转轮圣王的身相。

第二成生力,就是力胜,力殊胜。转轮圣王的太子力气很大,力量很殊胜。就是比喻修大乘皈依的行者、菩萨,他已经得到令一切有情究竟成熟之力,能够究竟地、圆满地成熟一切有情,他有这种大力量。

〔大乐大方便〕第三是大乐,大乐是指乐殊胜。修大乘皈依的八地菩萨,他获得了尽除一切人我执和法我执。因为他已经断掉了分别我执、分别法执,到八地的时候,就已经是中品伏断俱生我执、俱生法执,并且获得了尽除一切的烦恼障、所知障的佛陀大乐,并且因为是超越言喻和相续不断的缘故,所以是无边大乐,这是大乐殊胜。

我们回忆一下《八识规矩颂》,应该就可以相对应,第六识转识成智就说: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发起初心欢喜地”,在初地(欢喜地)的时候,就已经断分别我执、分别法执。

“俱生犹自现缠眠”,但是,俱生我执、俱生法执还是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远行地是七地。到七地才能断除俱生我执,而微细的俱生法执犹在。七地以后是八地,八地的时候,即不动地的时候,纯无漏。

“观察圆明照大千”,由二地到七地,都是属于有功用行,到第八地以后,才是无功用行。八、九、十地,一直到十地满心,才真正地圆明,上品成就。

第八识阿赖耶识,转识成智也说:

“不动地前才舍藏”,不动地――八地的时候,才舍这个藏识的名。

“金刚道后异熟空”,金刚道后,这个异熟识的名也空掉了。

“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所以他能够得殊胜的大乐。

第四是大方便。修大乘皈依的菩萨,获得了救护一切有情的方便殊胜,获得了帮助教化一切有情的大善巧方便。

方便殊胜很重要,众生不能理解,不能悟入的时候,你要有善巧方便,才能帮到他,才能够让他真正契入。所以修大乘皈依的行者,他能够具足大方便。为什么?八地以上菩萨就已经是无功用行,然后一直到十地满心的时候,就能够永断烦恼障、所知障的种子,转识成智。

方便殊胜:大乘皈依方便殊胜,是指大乘修行法门,智慧力殊胜,慈悲心力广大,因此能够显二空成佛道。大乘法门之中有很多的善巧方便,能够让我们迅速地获得正见,能够让我们迅速地断烦恼、消业障、得成就。

我们发了一张纸,大家来看一看就容易明白,这也是一个方便殊胜。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