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相”是什么?

《华严念佛三昧论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7-5-12 15:48

“相”是什么?相是光明,是明性;“用”是什么?用是觉性,觉悟。所以,这个真心的“明性”就是真心的“相”――“湛寂光明”,就是清湛寂静的本性光明,遍周尘尘刹刹,遍满一切处。

有三种明相:

第一是凡夫俗子不清净的业相;

第二是修行人在修行时所体验到的觉受相;

第三是佛菩萨的清净相。

但是,无论是业相,还是觉受相,还是清净相,我们都要知道,它都是自性的游戏,本质上都是真心的“相”,也就是明性,同属一体,平等一味。

世间森罗万象,所有的生命体都活在种种不同的业相里面,这些都是每一位众生在过去生之中,累积的情欲烦恼所招感的果,但是,无论显现的是不清净的生命形态,还是清净的生命形态,它的本质依然不变――无论如何显现,真心的相都是“湛寂光明,遍周尘刹”的。

我们来讲一个譬喻好了,这个譬喻比较浅,但是透过这个譬喻能够看到真心的“相”――明相。

以前有两个人,一个名字叫“路遥”,一个名字叫“马力”。这两个人是好朋友,但是两个人的地位很悬殊,家庭背景很悬殊,路遥父亲是个富有的商人,而马力的父亲就是路遥家的仆人。虽然家庭背景不同,两个人一起读书,在私塾里面接受老师的教育,两个人的关系还是很好的。

渐渐地,他们两个都年纪大了,都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路遥就家里很富有当然不担心了,马力呢,家里面很困难,所以大家都有点担心。

有一天,就有个媒人给马力来提亲,觉得马力这个年轻人不错。

马力家境很困难,女方索要一大笔彩礼,马力就很发愁了,然后就请路遥给他提供帮助,路遥说可以,但是有个条件,就是你结婚入洞房的前三天时间,你要让给我。

马力当然很生气了,后来想了好几天,想想还是能力不够,家庭没有这个力量,所以就无可奈何地答应了。虽然举行了结婚仪式,三天之中当然内心就很煎熬了,到了第四天,马力闷闷不乐,到晚上的时候就一进洞房就倒头大睡,他妻子问他说:夫君啊,为什么你前三天晚上都是通宵读书,今天晚上一进房就倒头大睡呢?马力就转怒为喜,知道他的朋友路遥是跟他开了一个大玩笑了,然后马力就很精进,考上了科举,在京城里面做官,路遥就名落孙山,所以一直留在家乡。

路遥这个人侠肝义胆,很愿意帮助人,但是他不善于理财,他的父亲过世以后,他就天天坐吃山空,渐渐就搞到入不敷出了。家境很困难了,就想起了自己的朋友马力在京城里面做官,就跑去找马力帮助。到京城以后,马力当然很高兴了,就请他喝酒,也不直说,只是不停地劝他喝酒、吃菜,根本就没有帮助他的意思,这个路遥就很苦恼。

这样过了几天,有一天马力跑过来跟路遥说:路兄啊,你还是回家去吧,免得嫂夫人牵挂呀。

路遥就无可奈何垂头丧气地回家乡,刚一进家门就见自己的妻子儿女守着一口棺材痛哭。原来是马力提前派人给他家里面送了一口棺材,并且说,路遥不幸病死在京城里面了,然后帮他把棺材运回来了。

这个路遥很生气,心里面说,你不但不帮我还咒我死,还送一口棺材来。很生气。打开棺材一看,整个棺材满满当当的都是金银珠宝,里面还放了一纸条:“你让我妻守空房,我让你妻哭断肠。”

当然,这个寓言是个启示。

第一个启示,真正的朋友,不在于巧言令色,贵在心犀相通――心有灵犀一点通啊,能够开玩笑,但是内心深处能够真正关心对方,关键时刻能够真正帮助的。真正的真心的朋友,是一生之中最珍贵的财富――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第二个启示,就是真正的朋友是用心交往,而不是出于功利目的交往的。

现在这个世界,你看大家到处都在搞交际,到处派名片。其实很多人都不是用心来交往,往往都是有功利色彩,觉得我先派点名片,我认识这批人,我组织一个人际关系网,将来说不定哪天能够用得上,这个就是功利出发的交往。这样子,每个人都活得很累,没有什么真心的朋友。

因此,真心的朋友是用心交往的,不管我们外在的财富多与少,事业的盛与衰,朋友都不会舍弃我们。

同样的,我们的真心本性也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不管我们是业相,还是觉受相,还是清净相,我们那个佛菩萨的本性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

当我们是业相的时候,我们显得很贫穷,我们也不够福报,也不够智慧,好像一个贫穷的流浪的孤儿一样,但是我们的真心本性,它本自具足,具足一切,非常富有,它离开过我们吗?没有了,佛菩萨的本性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就像真心的朋友,不管我们盛与衰,都不会离开我们一样。

我们的真心本性遍一切处,所以我们要能够遍一切处观于如来,所以你要有自信心。

佛法的所谓的“自信心”,它来自于什么?来自于我们的真心本体,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性本自具足如来的智慧德相,所以,我们任何时候都有自信。

第三个启示就是,喜怒哀乐这些情绪变化的背后,其实是认知的局限。

什么事情会让我们很生气?什么事情会让我们很难受?是发生的这个事情让我们难受吗?不是哪,是你对这个事情的观念让你很难受,不是这个事情让你难受。

其实任何事情我们都不应该难受才对呀,为什么?一切都是真心的显现而已。但是你的凡夫的知见,你的认知的局限性――你作为欲界的人类的认知是很有限的,你认为这个是好的,那个是不好的,所以遇到不好的你就觉得很难受了,其实这个是你认知的局限。

所以,看起来我们说要降伏其心,我们不要起负面情绪,但是你要看到问题背后的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背后的问题是:你认知的局限才让你有了喜怒哀乐,有了种种的负面的情绪。所以不要去消除表面的负面情绪,而要照亮自己的心,而要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所以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提升认知水平,不要活在大脑思维的成见和偏见里面。

当你活在大脑思维的成见和偏见里面的时候,你就画地为牢了,你就自己限制自己了,要剥离大脑思维所编造出来的一切骗局。

我们天天都在被大脑欺骗,活在大脑虚妄的偏见里面,活在虚妄的生命里面;真实的生命虽然存在,但是它不能起用,所以,我们要能够剥离大脑思维所编造的骗局。

正如古希腊神庙里面所刻的铭文。几千年以前,古希腊的文明也是高度发达的,它的神庙里面就在石头上、在柱子上刻一行字,众所周知,就是五个字:“认识你自己。”

我们“认识自己”吗?没有了。

其实,什么是“认识自己”?

“明心见性”,才是真实地认识自己。

所以,修行最重要的课题就是“明心见性”。而“明心见性”,本质上就是观点提升、观点的超越,原来你站在人类的认知、人类的角色里面,当然你的观点很有局限了;而当你超越欲界人类的认知的时候,你的认知水平就提升了,所以,本质上是视域的扩展。

比方你原来站在地球的角度来看,现在你站在太阳系的角度来看,甚至你站在整个银河系的角度来看,更进一步你像佛一样在重重无尽的种种法界里面来看,这样,当然就能够真正地开显自己心的本性――“明心见性”――识自本心,见自本性。

因此,我们论文上说:“诸佛别无所证。全证众生自性耳。”

修行成就有“信、解、行、证”四个阶段。首先你要“信”,然后要“解”,然后要“行”,然后就能“证”得。

“信”,就是信我现前一念心与诸佛无二无别;“解”,就是认知的提升;“行”,就是实践;“证”,就是全证众生自性。

第二个要点,论文接下来就是引用了《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中的两段经文。

《如来出现品》是华严七处九会之中第七会的第三十七品。

我们知道第七会的会场是再会普光明殿,以毗卢遮那如来为会主,入于刹那际三昧,讲等觉妙觉法门。第七会总共有十一品经文,讲等觉菩萨法门的有六种,也就是从第二十七品到三十二品,即《十定品》、《十通品》、《十仁品》、《阿僧o品》、《寿量品》、《菩萨住处品》;接下来的三品就是讲妙觉法门――妙觉佛果位的法门,也就是《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随好光明品》第三十五;接下来就是五周因果里面的第三周――平等因果周,也就是《普贤行品》第三十六、《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

那引用的经文就是第三十七《如来出现品》。

第七会在“信、解、行、证”四分之中,属于第二分:“解”分――修因契果生解分。

经文里说:“菩萨摩诃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这个是讲真心的“用”,觉性。

前面我们讲到了“湛寂光明,遍周尘刹”,这个是讲真心的“相”,是明性;接下来是讲真心的“用”就是觉性。

这里引用的两段经文都是讲真心的“用”,觉性,每一个念头都与真心的明性和觉性相应,就是念念常有佛成正觉。

那具体怎么修呢?

正如我们古大德所开示的:“念生,则觉知;无念,亦觉知;念生念灭,实无差异。”

修行的时候,这个其实是真正用功的地方,用功吃紧的地方。

修行的时候,你不必要去苦苦地去追寻一个心的静态,心的安静,也没有必要去避开心的动态,而应该在动静两种觉受之中保持一致的觉性。这个就讲到要点了。

很多人修行,他会有一个误区,他认为:我盘腿打坐,我妄念不起,心很清净,我就觉得修行很好;当我妄念纷飞,我觉得我修行退步了。

其实你这个样子很难修出来,你洹河沙劫也难成道。为什么?其实,你让这个妄念不起,这是心的静态而已;而你的念头不断现起的时候,是心的动态而已。这个心的动态、静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保持觉察心的觉性。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你都要知道,它背后显现的根源是什么?它的“用”,心的妙用就是它的“觉性”,这才是你最需要注意、最需要关注的。

所以我们讲到大慧宗杲禅师,你看,他五十天之内能够让五十三位弟子里面有十三位弟子开悟,他靠的什么方法?靠的是看话禅。

看话禅说起来很简单,根器够的话你用功就可以契入。是什么呢?

所谓的“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你要修行用功,主要是什么?你要把第六意识的分别、第七末那识的执著要转过来,这个是要先用功夫的。第六意识它一直妄念纷飞,但是它是审而非恒,它是可以断的,所以,有时候你心会有静态对不对?心有静态它不起妄念,有时候又妄念纷飞,为什么?因为第六意识它有时候可以断掉,那你用什么办法断掉它?可以看话头。

你选一个公案,比方说,赵州说:“狗子无佛性。”就参这个“无”字,你就参一个无意义的这么一个话头,不要去思考它,不要去思维它,只是起疑情,让这个公案横亘于心,当然它就会堵住这个第六意识的妄念纷飞;然后这个第七识末那识,它是我执识,它是跟随阿赖耶识、执着阿赖耶识而现起,它是不能断的――它断不了,它那个是极微细的心念,是断不了的,不过是你在凡夫层面,修行不够观察不到而已。那么极微细的,你要怎么办呢?你只要看住它就好了,这是“看话禅”的来源。你只要看住它,看住它以后,有一天你就会心花绽放,心的光明赤裸裸地显出来,然后呢,就容易契入了。

很多人修行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他老是觉得这个心一直妄念纷飞,这个动态,心处在一个动态之中,认为这个是不好的,所以我要让我的心静下来不起妄念,那个时候我就认为是好的。

但是你这个是真修行吗?不是了。

所以大慧宗杲他有一个同时代的曹洞宗的大德叫宏智正觉,他做了一个《a照铭》,主张久坐必有禅,只管坐就好了。但是,大慧宗杲就尖锐地指出来,凡夫众生他是能a不能照,你在静态的时候,他这个心智的觉性的这个照的功用能显出来吗?显不出来,而且往往他就容易陷入昏沉之中,所以他就不是主张你去在静态里面,刻意营造一种静态,你要把腿子盘起来打坐,你要刻意地制造一种静态,然后你修行,不是这样子的,而是在一切时空里面去修行,你病得很严重的时候,你妄念最炽盛的时候,你非常生气的时候,你都应该回光返照,要知道你这个妙用的觉性,它是从来没有离开过的。你能够这样子用功夫当然就能够契入,所以不应该在动态或者静态这个两种觉受中去分别,你也不要刻意地去保持、刻意地去造作一种静态,也不要刻意去避开心的动态。你就应该在一切的状态之中都要保持觉性,知道这个觉性、真心它是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的,这个样子当然你就能够豁然契入啊。

经文又说:“如自心。一切众生心亦如是。悉有如来成等正觉。广大周遍。无处不有。不离不断。无有休息。”

如菩萨的自心,他是念念成佛啊,一切的众生的心也是悉有如来成等正觉。

什么是“悉有如来成等正觉”?

哪怕你现在是凡夫,但是不管你是在静态之中还是在动态之中,你都能够回光返照,知道你这个心的“用”――这个“觉性”从来没有离开,你这么一念,就是如来成等正觉。

所以觉性本质上来讲,就是真心生生不已的生命力,就是我们这个真实生命的生命力。

道无处不在,触处皆真,你所接触的一切处,都是立处皆真的。

所以临济祖师说“要随处作主”,一切时候你都要让你的觉性能够作主。

经文又说:“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每一位众生都具有真心性德的空性、明性、觉性。

很多人学禅,他就以为到了那种空性,就对了。其实很多时候你是走偏了,你那个不是空性,而是你第六意识制造出来的一种相似境界。

所以真心它要起用呢,真心本体、真心性德要显现,你一定是要同时具足空性、明性、觉性。

修行本质就是要超越二元对立的状态。

我们大脑思维它的特点就是什么?就是二元对立。有“被”认识的万物,有“能”认识的大脑思维,所以就妄念纷飞,活在二元对立里面,活在能、所对立里面。只要你活在二元对立的状态之中,就是无始无明。

很多人问,什么是无始无明?无始无明在哪里?只要你活在二元对立的状态之中,就是无始无明,就是大脑思维的妄想颠倒执著。所以,我们学《金刚经》也讲,要超越凡夫的大脑思维,要契入到灵性生命思维。

那么,佛法的修证可以分为见、行、果,也就是见地、行持和证得的果位,也称之为基、道、果。

基也是说见地了。这段经文就是讲见地的提升,就是认知的提升。

我们要能够超越认同,要超越对欲界人类认知的认同,要超越人类身份的认同,要打破局限,要体悟到自己的真实本性就是佛。

从真心的体、相、用来说,我们是与佛无二无别的。这样子,你的认知的局限就被彻底地超越了。

经典之中对佛菩萨智慧德能的描述,就是对我们自身状态的描述,而不是空洞的说教。这个很重要。

为什么很多人学佛十年、二十年或者更长,佛经是佛经,自己是自己?你是你,经是经,没有什么交涉,没有什么关系。经,并不能改变你的生命,为什么?因为你把佛经上面对于佛菩萨的智慧德能的描述,看作是跟自己的生命境界毫不相干,没有什么关系,那当然就变成你一直在用大脑思维学佛经,你学到的只是知识,而不是智慧。你一定要知道经典上的对佛菩萨的智慧德能的描述,都是描述你自身的状况,这样子就对了,这样子你就契入到真实的生命里面来了。不然的话哪怕你能够把《金刚经》背下来那又怎么样呢?你还是凡夫,你还是不能用。所以一定要知道,你在活生生地用佛法,你就把《金刚经》读活了,不然的话,是死的。

所以要特别地强调:佛经、佛法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对我们自身的状态的描述。

一旦你真正地具备了对自身真实本性的认知,你的认知的达到这个高度了,那么你的认知就同于佛的认知了,这就对了,你这个时候,一切生命的体验,都是生命本源状态的本具庄严。

不要去刻意改变存在的状态,只是去觉知他的真实本质,这就对了。

你不要说我现在存在的状态很不妙哦,我又很困难,赚的钱很少,身体又不够健康,烦恼又很多,婚姻又触到了暗礁,啊呀,总而言之一切都不如意就是了。然后你很苦恼,你总希望改变这个存在的状态。但是你知道吗?当你起心动念要改变存在状态的时候,你就还是在凡夫里面,不管你怎么苦苦挣扎,你都在业力的漩涡里面,甚至于你越挣扎你陷得就越深。

佛陀告诉你,一开始你的方法就错了。为什么?因为你要知道,不管这个外相如何显现,只要你认知提高了,你以佛的认知作为认知你就知道,这一切都是我生命的庄严,不管它外相如何显现,这一切都是我生命的庄严。这样你就能够领悟那些禅师他们的作略。

有这么一个公案:有一位禅师跟他的弟子两个人(两个人都是开悟的大德了)互相来比,哪个把自己形容得更不堪就胜了,讲不过的那个人就输了,就请客。

然后师父就说:我是一头牛。

弟子就说:我是牛粪。

师父说:我是牛粪里面的蛆。

你再没得说了吧。

为什么要这样子说你知道吗?其实本质上是表示,禅师他的见地,他的认知就达到了佛的认知,所以不管生命的存在的状态,在凡夫看来是如何的不堪,都不能够改变他的自性――他是具足自性的,他是充满光明的,他的生命是喜悦的,他的生命是一直走向觉悟的。

所以,不要刻意去改变存在的状态,只要去觉知它真实的本质,然后这一切的显现都会成为你真实生命的庄严那。因此六祖大师说,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不要刻意去取舍,有取有舍就是六道轮回。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当然我们就要清除大脑思维加上去的错误观念和妄想。要能够离妄想,能够离妄想,那么一切智、自然智、无障碍的智慧就现前,这个就是实相念佛,就是念自性佛。

所以说“若离妄相,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再看底下的论文:

云何离于妄想。须知一切众生颠倒执著。全是诸佛法身。何以故。颠倒执著常自寂灭故。于此信入。诸佛法身。无处不现。清净圆满。中不容他。念念不迷。心心无所。从此起行。具足大悲。究竟大慈。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著。于法无所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不离当念。因果圆成。故曰才发菩提。即成正觉。

这一段是讲实修的窍诀。

这一段如果对一个实修用功的人来说,不管你是念佛,还是修教理诵经,还是持咒,都是非常重要,非常殊胜的教言。

从教下来说,这一段论文能够帮助我们大开圆解;从宗门来说,能够帮助我们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从净土宗来说,能够帮助我们花开见佛悟无生,上品上生;从金刚乘来说,能够听到这一段殊胜的教言,就等于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如来)给大家作大圆满灌顶,无相的大圆满灌顶。

这段论文我们稍微展开一点,分五个要点来说,因为实修的窍诀,很重要的窍诀都在其中了。你懂得这段论文,你修任何法门,你都知道根本方法是什么。修行要抓住根本,抓住根本,何愁支末。

第一个要点,论文说“云何离于妄想”。

我们在修行过程之中,大家觉得最苦恼的一件事是什么?我们的心老是会乱,老是会打妄想。这个其实是每一个人修行过程之中必然存在的问题。

怎样子才能够“离于妄想”呢?

真正的修行,有三个基本条件,也就是见、行、果。这个三个方面你都能够提升的话,你就能够“离于妄想”了。

所以“云何离于妄想”这一句,就把后面的这一段全部的内容都概括了,后面的这一段都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怎样才能够离于妄想?因为什么?如果能够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了,佛的智慧、佛的德能就现前了,你就成佛了。

所以这个问题很大,怎么样子才能够离于妄想呢?底下就从见、行、果三个方面来说。

我们先来说见地的提升,就是认知的提升。

我们看论文:“须知一切众生颠倒执著。全是诸佛法身。何以故。颠倒执著常自寂灭故。于此信入。诸佛法身。无处不现。清净圆满。中不容他。”这个都是说见地的提升。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