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观念的透彻来自于认知的提升

《华严念佛三昧论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7-5-12 15:48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一段话:许多人都以为成功是由偶然和运气组成的,其实不然,它是由规律和法则组成的。这个很重要,你要能够认知提升,你的观念提升,你的认知提升,你才会成功。所以,要透视规律,就需要认知提升。

觉醒,说穿了,只是视点的改变。你认知的提升,视点的改变,以前看局部,现在看全相、看全景,你能够从遍满整个法界这样子的高度、这样子的认知来看,当然你就容易契入佛知见了。只有思想站到别人难以达到的高度,你的事业才能够达到别人难以达到的高点。

所以,这两个字很妙:一个是道德的“德”,一个得到的“得”,一个是功德的“德”,一个是得到的“得”。

你得到了一座房子,这个是外在的。

功德的“德”,是内在的,是无形的,是气态的,是能量;得到的“得”,是外在的,是有形的,是固态的,是质量,所以,能量和质量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有“德”必“得”,你有功德,当然外在的事业就能成功;“损德必失”,你内在的功德没有了,很少了,那就叫“德不配位”,损德必失。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以获得外在的功利为成功,一定会以积功累德、积善修德为归宿。

所以,很多人事业很成功,但是觉得儿女没有教育好。为什么?其实本质上是自己德行不够。所以不单单要得到外在的成就,还要修功德,积善修德,为自己、为儿孙积功累德。

很多人如果只是追求外面的,他那个状态,就是四句话:名利成了功,儿孙成了空,表面是功臣,实际是罪人。

表面看起来他很成功,实际上他内在没有德行,其实造了很多恶业,这个果报就招感儿孙很不孝,其实源头在于自己没有去积善修德。就好像一辆没有汽油的奔驰车,你只是拼命踩油门,这个车跑不起来,开动不了,同样的,你只是去逼迫你的儿女,没有去积善修德,事实上也不是可以逼出来的。所以,一定要从认知上来提升,然后行为上改善,这样子由认知提升成就根本智,由行为改善成就功德。

从修持解脱的角度来说,佛有三身三德。

认知的提升开启法身智慧,是法身德,成就清静法界身,居于常寂光净土。

由认知的提升一定可以带来行为的改善,知见提升了,行为改善了;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他的认知水平一定是很低的,很有局限的。认知提升就会带来行为改善,也就是,由法身,可以流出报身和化身。

智慧聚集是报身,所以说般若德成就报身,是相海庄严身,居于实报庄严土。

化身,是解脱德,示现三十二应身,示现八相成道,居于凡圣同居土。

所以说,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来自于认知的提升,开启法身智慧;般若德成就报身;解脱德成就化身。所以我们学地藏本愿经,一定会有这个常识了。

以此智不思议故。无分剂故。为能具足如斯力用。在凡夫地。闻法入理。得根本智。苟不能依智起行。圆修圆证。堕于二乘声闻境界。诸佛大用不得现前。是故此经初会六品。全显如来果德。二会至八会三十二品。明进修阶次。直至菩提。总之不出六位因果。为令行者昭廓智境。穷诸行门。不取偏空而严佛土。

这一段论文分为两个要点。

第一个就是法身智慧不可思议。

“以此智不思议故”,就是指法身见性智慧,认知提升悟到了法身见性智慧,就是得到了根本智,但是,你还要依智起行。

如果你不发菩提愿,只求自了,只求自己解脱,就会堕于二乘声闻缘觉境界,就难以开启广大的后得智,所以要有愿力才能够开启广大的智慧。

如果你不能够开启广大的后得智,就不能生起诸佛的无边大用,就不能生起示现种种殊胜的报身化身、建立殊胜的佛刹、广度众生的诸佛大用,所以“诸佛大用不得现前”。

所以,一定要“依智起行”。“智”是认知提升,就是文殊菩萨法门;“行”是行为改善,就是普贤菩萨法门。“依智起行,圆修圆证。”这个是很重要的。

第二个要点是总结略说华严七处九会。

第一会是以普贤菩萨为会主,入毗卢遮那藏身三昧,会场在菩提场,就在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的菩提伽耶菩提场,在四分里面属于“信”分,举果劝乐生信分。总共有六品经文,也就是《世主妙严品第一》、《如来现相品第二》、《普贤三昧品第三》、《世界成就品第四》、《华藏世界品第五》、《毗卢遮那品第六》。这样子就是从佛成佛以后的依报正报庄严,来全显如来果德。所以论文上归纳说:“是故此经初会六品。全显如来果德。”

“二会至八会三十二品。明进修阶次。”从第二会至第七会,都属于“解”分,修因契果生解分。

第二会的《菩萨问明品》、《净行品》、《贤首品》都是讲十信位的修行;第三会讲十住;第四会讲十行;第五会讲十回向;第六会讲十地。

世亲菩萨曾经做过《十地经论》,就是把这个讲十地的经文抽出来,单独流通,传到中国来就成为中国最早的佛教宗派“地论师”,专门研究《十地经论》的。

第七会就讲等觉、妙觉的修行。

有一个偈子可以帮助我们概括七处九会:“菩提场初九逝多,三四忉利及夜摩,普光明殿二七八,兜率他化五六过。”

你记得这四句话七处九会就明白了,第一会是在菩提场,第九会是在逝多林,所以说“菩提场初九逝多”;“三四忉利及夜摩”,就是说第三会在忉利天宫,第四会在夜摩天宫;“普光明殿二七八”,第二会、第七会、第八会就是在普光明殿讲的,普光明殿讲了三次华严;第五会在兜率天宫,第六会在他化自在天宫。所以,七处,就是人间三处天上四处。

第八会就是在信、解、行、证四分里面属于“行”分,《离世间品第三十八》讲行持。然后,直至菩提。

论文上面说“直至菩提”,就是讲第九会,讲“证”分,《入法界品第三十九》讲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然后证得圆满菩提,讲“证”分。

“总之不出六位因果。”六位,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就有了四位了,加上等觉、妙觉,一共六位。整部《华严经》就是说六位因果。

为什么《华严经》要讲这么多法?我们看这么厚一套书,真是要读一遍都不容易,就是为了让行者“昭廓智境”,就是开启根本智,再进一步扩大智慧境界。

“昭廓智境。”“昭”,就是明明昭昭,就是让你开启根本智,就是让你认知提升,知道颠倒执著即是如来身,即是诸佛法身;“廓”,就是广大,就是让你证得后得智,扩大你的智慧境界。

“穷诸行门。”认知提升了,就能够以菩提愿力去行动,去广度众生。所以,为了度众生,就一定要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法门,来适应众生的根器教化他们,所以就“穷诸行门”――穷尽无量无边的修行、利众生的种种法门。

“不取偏空而严佛土。”不会在得到见性智慧以后就只求自了,而去偏空涅,而是去庄严佛土利乐有情。

而初会中普贤三昧一品。正显佛华严全体。经明普贤菩萨。入一切诸佛毗卢遮那藏身三昧。此三昧者。依于法界。称性遍周。一切刹尘。普门示现。教诸众生不舍尘劳。繁兴大用。随说世界成就品。说华藏世界品。以示净秽诸刹。一切唯心。唯能深入普贤愿海者。一切处无非佛土。一切时无非佛事。此三昧品贯彻全经。寻文自见。

这一段有两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讲到第一会有六品,《普贤三昧品》是第三品,讲普贤菩萨入于一种三昧,叫做“毗卢遮那藏身三昧”。入了这种三昧就能够在一切佛国土,在一切微尘中,都可以现身来教导众生,“繁兴大用”。

普贤菩萨所入的这种“一切诸佛毗卢遮那藏身三昧”,就是如来藏三昧。

毗卢遮那藏身就是如来藏。所以,入了这种三昧以后,他就能够遍满一切佛土,去现身教化众生,也可以在每一粒微尘里面现身说法,所以,“正显佛华严全体”。

可见《普贤三昧这一品是很重要的,为什么?以普贤菩萨的这种行愿法门,就是成就了佛果地的庄严。普贤菩萨他的行愿法门,就是菩萨六度万行的因花,来庄严佛果地万德庄严的佛果,所以,“正显佛华严全体”,庄严佛果。所以,在华严会上,普贤菩萨被称为佛的长子,因为修普贤的行愿法门,才能够圆满究竟,即佛的佛果。

第二个要点,接下来讲《世界成就品第四》、《华藏世界品第五》。华严所说的《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都是“以示净秽诸刹,一切唯心”,随其心净则国土净。

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秽恶的,极乐世界是清静的,但是娑婆世界和极乐世界都在华藏世界海里面,所以说,“净秽诸刹,一切唯心”,能够深入到普贤行愿海,就“一切处无非佛土,一切时无非佛事”。

普贤菩萨的修行,他是对象无量的,化无量身,礼无量佛;是境界无限的,不是说只停留在某一个地方修行,而是遍满十方佛刹土去修行,所以境界无限;境界无限,所以“一切处无非佛土”,是称法界性而来修行,所以一切处都是佛土。

就是说,你是什么认知,你就看到什么境界。你是凡夫的知见,你看到娑婆世界就是瓦砾尘土,就是凡夫的国土;而你是佛的认知,你看一切处都是佛净土。同样的,在一个地方,你旁边这个人他入了佛知见,他看到的当下就是佛净土;你是凡夫知见,是欲界人类的知见,你看到的,到处都是尘土瓦砾。所以你是什么认知水平,你就看到什么境界。

普贤菩萨的修行,境界无限,一切处无非佛土;普贤菩萨的修行,时间无间断,称法界性来起修,所以,一切时中、语默动静、穿衣吃饭,都是佛的修行,都是利众生的事业。

至善财童子遍参知识。而德云比丘。解脱长者。@瑟胝罗居士。俱以念佛一门而得解脱。如德云言。我得自在决定解力。信眼清净。智光照耀。普观境界。离一切障。善巧观察。普眼明彻。具清净行。往诣十方一切国土。恭敬供养一切诸佛。常念一切诸佛如来。总持一切诸佛正法。常见一切十方诸佛。

这一段分为三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华严经》第九会入法界品,就是讲的“证”分。

证分里面讲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访善知识,其实他参访的是五十四位善知识,其中有三位是以念佛法门而得解脱、而得成就的。其中一位是比丘(德云比丘),有两位是居士(解脱长者和@瑟胝罗居士)。

所以,居士也不要觉得说我以居士身修行就难以成就,不是这样的。你看,善财童子参访的善知识大部分都是现居士身,而且大部分都是有种种行业。可见,你只要懂得了这个华严念佛法门,并不妨碍你世间事业,还会让你世间事业更成功,任何行业你都可以去修华严念佛。

第二个要点,就是讲德云比丘介绍他的念佛法门,分为念法身佛和念报身化身佛两个部分。

我们先看他为善财童子开示怎么样来念法身佛这一段:“如德云言。我得自在决定解力。信眼清净。智光照耀。普观世界。离一切障。善巧观察。普眼明彻。具清净行。”

这一段,就是讲念法身佛。

这一段值得注意的是三个词,就是“自在决定解力”、“信眼清净”、“普眼明彻”。

你会发现他喜欢说一个什么字?“眼”,眼睛的“眼”。

这个“眼”很重要,“眼”就是智慧。

那么,德云比丘得到了一种自在决定解力,也就是胜解力,认知提升了,并且对于这种实践修行体验得来的认知的提升,他内心决定确信无疑,所以,叫做“自在决定解力”,胜解力。

念法身佛主要是认知要提升,所以我们强调一定要多讲经多闻法,就是这个原因。你不多闻法你的认知不能提升,认知不能提升你不能开圆解,不能开圆解你的修行成效很微弱,经里面就用“眼睛”来做譬喻。

我们知道佛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这个顺序不可以颠倒,为什么?

因为“肉眼”和“天眼”都是在物质功能这个角度来说的,凡夫,欲界人类是肉眼,天人有天眼。天眼比肉眼的功能更广大,肉眼看不到非常非常巨大的,天眼能看到;肉眼看不到非常非常微小的,我们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那么,天眼可以看到。极大极小天眼都可以看到。肉眼只能看到很近的,远的我们就要用望远镜;天眼可以看到很远的。所以这个是功能上的差异。

“慧眼”就不同了,慧眼就是智慧眼,不但是看到森罗万象的现象,更加能够看到现象背后的缘起的规律,所以自己看清楚规律来修行,可以解脱,这个是慧眼。

“法眼”,就是不但自己开智慧眼,更加具有无量的善巧方便法门,来帮助众生开智慧眼,懂得种种的法,来度众生,所以叫做“法眼”。

“佛眼”,当然就是了义知见。什么是佛眼?真正的体认了“颠倒执著全是诸佛法身”,就是开佛眼。

所以,“信眼清净”就是佛的了义知见。你有了对佛的了义知见,有了清净信心,真正的领悟到“颠倒执著全是诸佛法身”,所以就能够智光照耀,看一切境界,都是见到真心的体相用,就能够“不于境界中发生障碍”。

在一切境界之中都不会发生障碍,禅宗就说你是开悟了,也说“具眼”了。说一个是“具眼”的善知识,另外一个说是“不具眼”的善知识,就是说,“具眼”的善知识明心见性了;“不具眼”的善知识没有真正见性。“具眼”很重要。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