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五念归一念,一念归无念。”

《华严念佛三昧论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7-5-12 15:48

(六)、“五念归一念,一念归无念。”

底下还有一些余译,也就是还有一些问答,连续讲到了五个问答。

或问。如上五门。为当从一门入。为是五门并入。答。上根利智。了得自性弥陀。全显惟心净土。举一法身。摄无不尽。然理则顿悟。事须渐除。故华严教指。十住初心即同诸佛。然五位进修。不无趣向。未臻妙觉。阶次宛然。至十地始终。以大愿力。于一念顷见多百佛多千佛。乃至百千亿那由他佛。所居之地。悉随所见之佛而为差等。

这里面就是讲第一个问答。

从这一段开始,彭际清居士就设了五个问答,把前面没有深入讲的余义,再进一步地来说透。

这一段,可以分为两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就是有人问,华严念佛三昧论已经讲了五门念佛,第一是念佛法身,第二是念佛功德,第三是念佛名字,第四是念毗卢遮那佛,第五是念阿弥陀佛。那么问题就来了,到底是从五门里面任意选一门来修,还是要五门一起修?

你说要实修的话,到底要怎么修呢?有人会提这么一个问题,到底是从五门里面任意选一门去入华藏世界,还是要五门一起修才能够入华藏世界呢?这是说问题。

第二个要点,就是回答,对于上根利智的人来说只需要念佛法身就全够了。

你看这个回答直截了当吧?你是真正是这个根性的,你的根性非常好,是上根利智,那你就直接念佛法身,全部都包含里面了,“了得自性弥陀,全显唯心净土。”

这十二个字很重要。什么是上根利智?“了得自性弥陀,全显唯心净土”,这个就是上根利智。

这个“了”字很重要,不是靠智力来理解,不是靠大脑提供的智力来理解;你理解了,不代表你真正地做到,而是真实智慧,通达自性弥陀――真正地通达阿弥陀佛不是心外之佛,一切极乐依正庄严都是从自己的妙明真心流现出来的――这个是真正的“了得自性弥陀”,这个就是证得了理一心不乱,那当然其余的都包括在其中了,所以说“摄无不尽”。

要这么说吧,你说我了得自性弥陀了,你真了得吗?你了得的话显出来看看,这是没办法显,怎么显?但是,当然你真正了得了,不是凭口说的,你要真正了得自性弥陀,你是要有神通妙用的。

打个比方,我们有一年去印度朝圣,去到南印度一个岛上,龙树菩萨在那个岛上,曾经建了一个非常非常巨大的寺院。当时南印王(现在的南印度,当时那个国王)很护持这个龙树菩萨。后来很不幸,那个国家发生了饥荒,所以,国库里面没钱了,老百姓都没饭吃了。那龙树菩萨怎么办呢?因为他了得自性弥陀,所以,他就把山上的那些石头、铁矿石都变成了黄金,然后去其他国家买粮食来救饥荒,而且,把一个非常非常巨大的寺院建起来了。我们去南印度的时候,班加罗尔(班加罗尔是印度一个很著名的电脑城)再过去一点点就是龙树菩萨的大寺院,有很多圣迹。

所以你要真正了得自性弥陀,当然你就念佛法身就好了;但是,你不能真正了得自性弥陀,你还是需要“理则顿悟,事须渐除”。

论典上面说“理则顿悟,事须渐除”,这个其实出自于《首楞严经》。《首楞严经》里面他原话是四句:“理则顿悟,乘悟并消”,也就是在心性本体上,是顿然领悟,然后疑情和迷惑都能冰消,知见提升,知见提升以后,自己内在给自己的局限性就全部都没有了,就悟了;“事须渐除,因次第尽”,顿悟以后,虽然是见与佛齐,但是习气还是要因次第尽。

比如宗门下经常说的,“顿悟虽同佛,多生习气深;风停波尚涌,理契念犹侵”。你顿悟了,虽然你的见地和佛一样了,但是“多生习气深”,你的习气还是很深的。

“风停波尚涌”,无明的风已经停了,但是,是不是无明的风一停,马上水波波浪就停了?不是,波浪还要之后一点才会停下来,水波还在起伏,因为它有个惯性,还要过一会儿才会停。

“理契念犹侵”,你已经契理了,开悟了,但是习气还是会来侵害你,当然你不怕来侵害了,为什么?因为你已经见性了,所以你已经不会再被习气所干扰,能够有正念了。

接下来是引用《华严经》来作说明。

《华严经》说圆教十住初住的菩萨就已经是见性了,见与佛齐了,但是,五位修证――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个五位修证的阶次宛然,“未臻妙觉。阶次宛然”。

乃至于从初地到十地菩萨,他的一念之间,因为地地不同,所以每一地所见的佛也都不同,随着他修行的增进,每一地所见的佛都会递增。比如说,初地见多百佛,二地就能见多千佛,这样子越往上,现量一念之间见的佛就越多,然后佛的国土也更胜妙,所以可见,平等中有差别,差别中有平等。

我们一定要学习树立华严的见地,不要老是陷在凡夫的边见里面,我们一说平等就以为都没有差别了,有差别了就不是平等,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平等中有差别,差别中有平等;无修而修之中,修证次第宛然。

此土行人。纵能伏惑发悟。而未证无生。宁逃后有。不依佛力。功行难圆。必待回向乐邦。亲承授记。净诸余习。成满愿王。斯为一门超出妙庄严路。其或粗窥向上。未尽疑情。尤须专一持名。翘勤发愿。如子忆母。毕命为期。加以教观熏修。助发胜智。感应道交。功无虚弃。斯则全凭一念。便摄诸门。所贵绝利一原。切忌回头转脑。

这一段就继续回答前面的问题,可以分为两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就是对于地球上面的修行人来说,最好的念佛出轮回的方法就是十个字:“五念归一念,一念归无念。”这就是刚刚我们从论典里提炼出来的一句话。

华严念佛三昧论不是讲“五念”:念佛法身、念佛功德、念佛名字、念毗卢遮那佛、念阿弥陀佛。

这个“五念”怎么修?我要“五念”一起修,我怎么修不晓得,所以,就是十个字“五念归一念,一念归无念”就对了。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到“五念”,但是,你要真正起修,要五念归一念,也就是念阿弥陀佛的名字。当你念阿弥陀佛名字的时候,就已经包含了这个名字,就是显法身,就是包含功德,就是与毗卢遮那佛无二无别,所以五念都在其中了,这个叫“五念归一念”。

“一念归无念”是什么?就是你一直事持,一直坚持每天念两万阿弥陀佛,然后一直念一直修,然后有一天你会豁然契入到理持,由事持而达理持,念而无念。所以,“一念归无念”,其实就是到了理持了,“念而无念,无念而念”。

为什么要这样修?因为就算你能够通过参禅,伏住了三种迷惑,就是对于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你都把它降伏了,它不起了,它不会干扰你了,但它的根还在。所以说,你伏住了,看起来你好像也悟了,但是你没有证得无生法忍,还是难以超出轮回,“不依佛力。功行难圆。”

“未证无生,宁逃后有。不依佛力。功行难圆。”就譬如小孩子很小的时候,刚刚开始学走路的时候,他不能离开母亲,我们也是如此;譬如那个刚刚能飞的小鸟,它只能在树枝旁边飞,不能飞太远,我们也是如此。所以见性以后,更要念阿弥陀佛。

我们听讲了《华严念佛三昧论》,然后我们知道了要认知提升,是文殊菩萨的法门,然后我们好像有一点悟了,心里面知道,原来我们是称法界性、运法界心来念法界佛,觉得我这个念佛的境界好像比别人高了。但是你要知道,你就是有这样的愿解,你都要更加精进地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亲承佛授记才能尽诸余习,成满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行。所以持名念佛,就是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你看,这个就说得很透彻了,“斯为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持名念佛就是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从持名念佛这一门你就超出了,这个就是最胜妙最庄严的修行路。

第二个要点,就是对于那些连伏惑、发悟都达不到的人,他只是参禅,然后他能粗粗地看到一点向上的气氛,但是心里面疑惑还没有断的人,比如说一听到极乐世界小中具大,无量无量微尘(这每一粒微尘是比电子还要小多少万倍的中微子),然后这一粒微尘里就有无量的佛刹,而一一佛刹都有毗卢遮那佛成佛――你觉得大包含小可以理解,这个小包含大就不理解了,因为你是凡夫。但是,其实你可以比量地知道,就是从全息你就可以知道,全息它就包括了整个无量法界;所以当你真正功德力到了,你的神通妙用到了,当然你就能够见到了,这个极微尘(这一粒中微子)它就有无量的全体法界,无量的佛世界都在里面了。华严就是如此胜妙,重重摄入,重重无尽,互容互摄,无有障碍,这个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如果你心里面还有种种的疑惑没有断掉的人就更加要“专一持名,翘勤发愿”。

这里面就把我们修行的两个要点都讲透了。就是你修行有两个,要一直一直都要坚持到最后一口气的,就是念佛和发愿。念佛和发愿要一直坚持到最后一口气,“如子忆母,毕命为期”,像儿子思念母亲一样,毕命为期。

这是个比方,阿弥陀佛就是母亲,阿弥陀佛就是本觉;我们能念的心就是儿子,就是始觉,所以,如子忆母,然后子母光明会合,就是儿子见到母亲。然后以教观熏修,还要读诵大乘经典,还要学习教理还要做观行,这个作为辅助,就能感应道交――念佛发愿是“感”,发智成佛是“应”,开发智慧了,得生净土一生成佛了,这个是“应”,感应道交。

总结来说,“全凭一念,便摄诸门”,全凭专念阿弥陀佛名字这一念,就含摄了五门。

“所贵绝利一原”,这个是《黄帝阴符经》上的话。很多人连《阴符经》的名字都没有听过;很多人听说过《阴符经》,但他又误解了,他以为《阴符经》是道教的经典,不是,我们那个任法融也很会讲《阴符经》的。我现在没看到佛教里谁会讲《阴符经》,但是,我看到了杨仁山,杨仁山讲《阴符经》讲得很透彻。因为他创办了金陵刻经处,所以杨仁山讲《阴符经》的那个书也有刻出来,讲得很透。

它其实是中国古代文化里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它并不属于道教,篇幅非常短小精萃,但是内容很深。

我们中国人,现在越来越断根了,像浮萍一样,很多中国的典籍听都没听过。比如说像《黄帝阴符经》,我们这里看过的应该不多吧?还有比如说像《解厄鉴》,谁读过《解厄鉴》?很少。

《解厄鉴》是宋朝的晏殊,晏殊做太平宰相做了几十年,他也很会填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很多人会知道。这个就是晏殊他的词,很多这样子很清新的小词,但是其实他那个《解厄鉴》,就是他为个么做那个太平宰相做几十年都逢凶化吉,他的体悟就在这个《解厄鉴》里面。

还有你看象李白的师父(李太白,诗圣,他的师父叫赵蕤)赵蕤的《长短经》等等。这些篇幅都比较短小精萃,但是中国上古文化精萃都在其中了。

《阴符经》上说:“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原,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很多人听到这个“用师”都以为是打仗的兵家学说,更不是。

“瞽者善听”这个很好理解,就是眼睛盲的人呢,他眼根坏了,所以耳朵听力就特别好;“聋者善视”,耳朵听不见的人,眼睛就特别好。

“绝利一原,用师十倍”,眼盲的人耳朵灵,所以你看古代的音乐家故意把眼睛弄瞎,然后专心把耳朵听力提高。孔子在齐闻韶,孔子听到师旷(古代著名音乐家)弹古琴,“余音绕梁,三日不知肉味”。“余音绕梁”,他一直沉浸在这个音乐的美好里面。为什么这个音乐家演奏会那么妙呢?因为他“绝利一原”,故意把自己的眼睛弄瞎掉了,耳朵听力就很灵敏了,对微细的音的差别都能够知道,这个就是“绝利一原”的道理,专一了,“用师十倍”,因为非常专一,所以力量就大了,就等于增加了十倍的力量;“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就是如果你这个专一能够相续三昼夜,就有万倍的力量。

所以要“绝利一原”,你修行就是要这样子,以华严念佛,以华严的知见来专一念阿弥陀佛,这样就对了,这个是“绝利一原”。

“切忌回头转脑”,就是到处东张西望,这里看看,那里听听,就不肯下功夫,很飘浮,不愿意沉下来修行。

这个“回头转脑”是禅宗的一个公案。

马祖道一有一次看到一个出家人,看到一个禅和子,从大殿台阶走下来,就启发他,马上就叫他:

“大德!”

他这么一叫,这个和尚就回头一看,所以马祖马上就趁机接引他:

“从生到老,只是这汉,回头转脑作什么!”

就是我叫你,你能够马上反应的,这个是什么?这个就是你灵性的生命,你生生世世流转就是因为你不认得这个,你要认得这个你就开悟了;所以你不要被外面的东西影响,不要听到声音就被声音控制了,就回头转脑了,你自己要做主啊,你的灵性生命要做主,要随处做主。所以这个和尚一听,就言下大悟,“僧言下领旨”。

又问。子欲阐念佛法门。何不以净土诸经为导。而力主华严。据果论因。恐难合辙。答。子不读无量寿经乎。经中叙分。首述普贤行愿。劝进行人。三辈往生。俱云发菩提心。终之以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纵修功德。还堕胎生。然则诚欲坐宝莲华。登不退地。必也依文殊智。建普贤愿。回向往生。今此华严。正当其教。至观经上品上生者。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言大乘方等。则又莫若华严最尊第一。因果无差。有何纡曲。

这是第二个问答。

有人就会问,你要去提倡念佛法门,为什么不用净土的经论来作主导来弘扬净土呢?你为什么要力主《华严经》来弘扬净土呢?这个“合辙”吗(两者合拍吗)?

有两个理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个理由就是,其实《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首先叙分里面就首述普贤行愿了,首先就讲了一些来历,来参加无量寿法会的那些诸大菩萨,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华严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是普贤大士之德啊。来参加无量寿法会的所有的大菩萨,都是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

其次,就是《无量寿经》说三辈往生都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而《华严经》,首先注重的也是发菩提心,甚至可以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不是没有发菩提心,只是忘记而已,那样子去修法都是魔业,可见特别强调菩提心。

《华严经》里面也有二十二个比喻,来比喻菩提心的珍贵,所以特别重视发菩提心,可见这两经若合符节,就有个戏叫《盗虎符》。

再次,《无量寿经》说了,不了佛智的人,纵然修功德,还堕胎生。这个极乐世界的胎生不是指父母所生,而是指他没有在七宝莲池八功德水的九品莲花里面生出来,他是生到边地,生到边地的那个莲花里面,要等很久这个莲花才会开,才能够见佛,因为是关闭在莲花里面不能见佛,所以就假名为胎生。这个是由于什么?由于他不能够通达见性智慧,不了佛智。可见,《华严》首先就是文殊菩萨教化我们要通达佛智慧,要认知提升,要知道我们的真心是遍满法界的,我们的心是空、明、觉的。

最后就是彭际清总结说:“诚欲坐宝莲华,登不退地,必也依文殊智,建普贤愿,回向往生,华严正当其教。”

《华严经》就是以毗卢遮那佛为主尊,以文殊普贤为左辅右弼,所以说是正当其教。

要修净土,要能够花开见佛悟无生,要能生到七宝莲池八功德水里面而不是生到边地,那我们就需要了佛智。

所以,由于这四个原因,就可以知道原来《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所以,以华严来讲净土这个念佛法门,这个净土法门就特别殊胜,因为他的见地特别高,特别圆满。

第二个理由,就是《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到,上品上生者,要发三种心: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

“至诚心”就是直心正念真如,就是文殊法门;“深心”就是乐集诸善法,就是普贤法门;“回向发愿心”,就是回向往生极乐世界。

并且《观无量寿佛经》上面也说到,上品上生者要能够读诵大乘方等经典,深解义趣。大乘方等经典最尊贵的第一大乘方等经典是什么?当然就是《华严经》了。

所以,以华严来讲净土,这个是非常妙的,这个是特别有智慧的,所以可见,弘扬净土法门引用华严是非常殊胜的,那么华严宗、净土宗就相得益彰了。华严最后就是导归极乐,而净土用华严的见地来修,都是非常圆满的。

又问。华严法界。密义重重。以无量修多罗而为眷属。云何惟一念佛门而能普摄。答。诚如所说。教指宏深。但入道初心。自有方便。入此一门。乃能遍彻无边法界。是故善财童子于普贤一毛孔中。过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尽未来劫。念念周遍无边刹海。此念佛人亦复如是。以一念本无量故。且杜顺法界观。特设三门。一真空门。简妄情以显理。即前念佛法身是。二理事无碍门。融理事以显用。即前念佛功德是。三周遍含容门。摄事事以显圆。即前念名字是。又清凉疏分四法界。一心念佛。不杂余业。即入事法界。心佛双泯。一真独脱。即入理法界。即心即佛。大用齐彰。即入理事无碍法界。非佛非心。神妙不测。即入事事无碍法界。是知一念佛门。无法不摄。故此经以毗卢为导。以极乐为归。既觐弥陀。不离华藏。家珍具足。力用无边。不入此门。终非究竟。

这一段就是讲第三个问答了。

有人问,《华严经》讲一真法界,是佛的境界,佛的境界是不可思议的,这距离凡夫的境界太远太远、太高太高,但其中的密义是重重无尽;华严经是佛的根本教法,一切的法门都流入华严义海,犹如百川都归海一样;华严经以无量的经典为眷属,一切的经典都从属于华严经,都是华严经的眷属,华严经这样子的广大,这样子的深奥,你怎么可能就用一个念佛法门就把所有的华严无尽深奥、无边广大的内容都包含进去呢?这个可能吗?

很多人会有这个疑惑。

说实在话,很多人如果没有通透的话,他自己都会有这个疑惑,所以他不能够深信念佛是如此的殊胜。

然后,彭际清就讲有四个理由,因此我们就可以深信,可以知道,就可以用一个念佛法门包括华严经无尽的法门,无穷无尽的无边法海,就用一个念佛法门就可以完全统摄无余。

第一个理由,就是一念本无量。

我们当下这个瞥尔一念,当下的一个念头,就是百界千如,就是一念三千,就是十法界依正都在里面,就是无边法界都在里面了,所以,不是任何数量所能够局限的。

华严的教义虽然是很深广很深广,但是“入道初心,自有方便”。刚刚入道的人,刚刚进入的人,他要求成佛道,他一定会有一个善巧方便。入了这个方便法门,他才能进入到无边的法界,不然如此浩瀚的法海,你总要有个舟、总要有个船才能进入吧,所以就打个比喻。

譬如《华严经》里面讲,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在普贤菩萨的一个毛孔里面,他领悟华严境界,他进入普贤菩萨一个毛孔、一个汗毛孔里面,然后在这个毛孔里面,他就走过了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为什么?因为全息。一个毛孔也就是包含全体的法界,所以善财童子他用了无量的时间,在这个毛孔里面走过了一个又一个的佛世界,乃至于不可说不可说无量微尘数佛世界,他走了这么久,去了那么多佛世界,但是都没有走出普贤菩萨的一个毛孔。

也可以说那么多的世界,那么长的时间,都可以含摄在普贤菩萨的一个毛孔里面,普贤菩萨一个毛孔就可以全部包括了。

同样的,一个念佛法门,就能包含华严无穷无尽的法门。因为我们现前一念心,就是一念三千;现前一念心,本来就离开了数量。

第二个理由,就是讲华严初祖杜顺和尚,他有法界三观,可以概括华严无边的法海,而我们用念佛法门,又可以包含法界三观。

杜顺法师他本名为法顺,他俗家姓杜,大家就习惯成自然,都把他叫成杜顺了。他是生于公元557年,涅于公元640年。我们知道唐朝建立是公元618年,所以,他是活在隋唐,活到83岁。他18岁的时候就出家了,然后专修禅观,“行踪所至,每多灵异”,到任何地方,他都有很多灵异的事情。比如说那个哑巴对他有信心,看到他就哑巴好过来了,有很多这样子灵异的感应。隋文帝对他就非常有信心,每个月都亲自到终南山去供养杜顺法师一次,亲自去顶礼供养。

隋文帝有一次供养了他一双非常好的鞋子,他拿了鞋子没有穿,把鞋子挂在那个人出入最多的城门上,任何人过去都很容易拿到,这样连续挂了三天三夜都没有人去动那双鞋子。大家都觉得很奇怪,说:“奇了怪了,为什么你这么好一双鞋子没人去拿呢?”法师就说了:“我从无量劫来,未曾盗人一钱。”

所以,如果我们东西被人家偷去了,不要生气。你看,你从来没有盗业的话,你随便拿个东西摆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你摆几天都没人动你的,大家就像没看到一样。

他从无量劫以来都没有偷过人家一钱,“群盗闻之,涕然悔过”,一群强盗听说了以后,都很警惕悔过了,都决定金盆洗手了。

杜顺法师一生,就是以诵华严和实践普贤行愿为中心。但是杜顺法师那个时间,他只看到了六十华严,没有看到八十华严,因为八十华严是武则天那个时候才由实叉难陀翻译过来的,而我们杜顺法师在唐太宗在位的时候就涅了,所以他没有看到八十华严。

法师作了一篇文章叫《法界观门》。

《法界观门》就是讲法界三观的,他写好之后,就马上让待者烧起一盆碳火,然后对着佛菩萨发愿说:“如孚圣心,则一字不毁。”然后就把那文章投入到那个火盆里面去,果然一个字都没有烧坏。这个很不可思议。

“如孚圣心”这个“孚”,就是相应,信啊。你看五台山大显通寺,原来最早叫大孚灵鹫寺。伽摄摩腾、竺法兰他们首先建白马寺,然后到五台山来建大孚灵鹫寺――显通寺、塔院寺原来都是叫大孚灵鹫寺的,当年我们这个澄观国师也是住在那里面。

“如孚圣心”,如果我这文章跟佛、跟圣人的心完全相应,没有理解错误的话,就不会被烧掉;如果我理解错误了,就让它烧掉吧,反正也没有价值留传人间。果然就没有被烧掉。

杜顺法师他有个别号叫“帝心尊者”,皇帝的心,“帝心尊者”。这个名号怎么来的呢?

有一次唐太宗生病了,所有的御医都看不好,太宗没办法了。听说这个杜顺和尚在终南山修行功夫很高,请他来吧,于是召请杜顺法师进宫说法。然后太宗就问他说,听说你很灵感,我这个病怎么可以好呢?你能不能教我一个方法啊?杜顺法师就和他说了一句话:“圣德御宇,微恙何忧?但须大赦,圣躬自安。”

“但须大赦,圣躬自安。”就是你要大赦天下――你原来打仗杀了很多众生,这个是业障病,你宣布大赫天下,你的身体就会好。

太宗半信半疑,但他还是听了,也没有其他办法,就下令大赦天下,果然一发出召令就开始转好了,十天之内就彻底好了,所以太宗大喜,赐号“帝心”,懂得皇帝的心,“帝心尊者”。

杜顺法师是在贞观14年预知时至入涅的。他先把弟子们召集过来,一起念《华严经》;然后入宫向太宗皇帝辞行,皇帝就请他坐在皇帝的宝座上,他一坐上去念了一句“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涅了。

我们现在知道杜顺法师是文殊化现,他住世的时候是没人这么说的,后来贤首法藏三祖的时候才这么说。

我们在山门外面这个山包上面会建华严五祖塔,大家来参加文化节的时候就可以看连环画――造五座塔,每一座塔就把每一位祖师的生平、他度众生的故事都刻在塔上。就像我们六祖八塔一样,也会用五座塔来表现华严五代祖师他们的功德、他们的生平,也以这个华严五祖塔作为华严宗复兴的缘起。

那么“三观”呢,第一观就是真空观,第二观就是理事无碍观,第三观就是周遍含容观。这三观是杜顺法师他在禅观里面悟出来的,一边读《华严经》一边修禅定,禅观里边自然就悟出来了。

第一个是真空观,“简妄情以显理,即念佛法身”。就是通过知见提升,你的爱憎分别心熄灭了,因此真如妙心就显出来了,这个就是念佛法身。都一样,都相通,像禅宗僧璨大师《信心铭》也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分别,洞然明白。”这个“唯嫌拣择”就是你不要起那个爱憎分别心,自然就洞然明白了。

这个真空观,也就是入理法界。念佛一直念,念阿弥陀佛一直念,念到根尘脱落,灵光独耀,这个就是真空观,念佛法身,就由事持到达了理持。

第二就是理事无碍观,就是“融理事以显用”,也就是念佛功德。

真空观是理体,理体还要有事相显出来才能够度众生,因为众生是迷的,没有个事相,他不晓得怎么去修,所以必须要有佛的国土来摄受众生,因此理事无碍引导众生,所以就有一个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接引众生。

要懂得念阿弥陀佛,如果你能够用华严知见念阿弥陀佛,你所念的就是报身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临命终时,一定能感报身阿弥陀佛来迎接,那么就是上辈往生,这样子就是理事无碍观。

理事无碍观其实就是理事无碍法界,万象都是真如随缘变现的。我们修这个理事无碍观,就是观真如性起万法,而万法一一以真如为性。你看一切万法、一切森罗万象他都是真如随缘变现出来的,所以就是真如性起万法。

这是华严特别殊胜的地方,既讲性起又讲缘起,一一万法都是以真如为性。

第三就是周遍含容观,“摄事事以显元,即念佛名字”。

周遍含容观,就是事事无碍法界。“周遍”就是无所不在,遍满法界,“含容”就是无法不摄。

真如之性,一味平等,不可分开,不可分割,所以一一微尘都完具真如之全体,每一粒微尘它都是全体具足真如。所以西方哲学讲局部组成整体;东方哲学讲整体组成整体,每一粒极微尘都是整体,小中具大,所以一粒微尘就遍含一切法界。

小中具大,互摄互容,重重无碍,这个就是周遍含容观。

我们念佛的时候真正有了华严的知见,当然就知道每一句佛号都包含全体的法界。你不是用凡夫心来念佛,你的心量很大,所以你念的就是报身阿弥陀佛,你所修的就是全体法界里面修,所以华严念佛三昧论也就是以“华藏入名字,持名入华藏”作为修行的宗要。

第三个理由 ,就是作者继续引用华严四祖清凉澄观国师的四法界观门。

因为前面杜顺和尚,他看到的是六十华严,他作的是法界三观;到了四祖清凉澄观,他已经读到了所有流传的华严的本子了,所以他讲四法界,以四法界来入一真法界,告诉我们怎么样入一真法界可以成佛,而且成佛不是成化身佛,而是成就圆满的证得法报化三身的佛。

因为圆教的初住就能够显现化身佛,到百世界现百佛身,但是他不是究竟圆满的佛,他还只是圆教初住菩萨。当然这个教理要说起来就很广泛了,我们就不展开来说了。只是说,怎么样子才能够真正地证得究竟圆满的佛,那么一定要入一真法界。

怎么样才能入一真法界?你一定要懂得渐次地修四法界观,由事法界到理法界,到理事无碍法界,到事事无碍法界,然后你才能够真正地入一真法界;真正地入一真法界,你才是真正成圆满究竟佛,所以用四法界观门来包含全体的华严。

而念佛法门,就可以用一个法门把四法界观门都包含进来。

四祖清凉澄观国师以一真法界总赅万有,导入一真法界。要入一真法界,有四种观修次第。

第一个就是事法界观,观一切众生色法、心法,一一差别,各有分齐。这个容易,每个人,大家在凡夫位,就是事法界。

第二个是理法界,要能够观众生的色法、心法,虽有差别,而同一体性,见体性,这个就是真空观。真空观就是理法界了。

第三个就是理事无碍法界,理由事显,事由理成,理事互融,无障碍,平等即差别,差别即平等。

第四就是事事无碍法界,就是观一切事,他的相不坏,但是同时又能称性融通,能够一多相即,小大互容,重重无尽,这个就是不可思议境界了。

我们略略地把华严五代祖师都简单介绍一下。

二祖就是智俨法师。智俨法师因为在至相寺为六十华严作过一个《华严经搜玄记》,有五卷,就被尊称为“至相尊者”,他在至相寺住的时间长。

这个智俨法师出家,是他师父把他要过来的,是杜顺法师主动去要的。

隋朝大业年间,杜顺法师翩然而至,来访问智俨的家,那个时候智俨才12岁,杜顺法师看到他父亲就说了一句话:“此我儿,可送我来。”这是我的儿子,你要还给我。当然不是说是他血肉的儿子,是法上的上首弟子,所以说“此我儿,可还我儿来”。那他的双亲很通达,欣然地真的就马上把这个小孩子送给杜顺法师了,所以他很早就出家了。

他出家以后,确实根机很好,他师父教他(那时候只有六十华严)读一遍他就能背诵,然后他又跟随其他法师去学《摄大乘论》等等,当时能够学到的他都去学了。

有一天,他在禅观之中,就看到一个梵僧(印度来的和尚)提醒他说:“十地品中有六相之义可涵咏。”就是你要多读《华严经・十地品》,尤其是十地品中讲华严六相义的,你要好好地用功夫。他就真的反复地悟这个十地品,果然一个月之内就豁尔贯通了,对整个华严都通达了。

所以智俨法师是华严的功臣,华严中真正形成宗派体系、教法成体系,智俨法师功不可没,他明六相、开十玄、立五教,这都是华严宗判教、立宗的根本。

二祖智俨法师他有很多上首弟子,比如说三祖贤首法藏。

“贤首法藏”,首是因为法藏法师他去进宫说法(武则天请他进宫说法),讲这个华严六相,讲来讲去武则天都听不明白。后来他就用一个金狮子来做个比方,武则天就真正听懂了,所以有一本书叫《华严金狮子章》。武则天懂了之后就很高兴,就用华严经里一位菩萨的名字来赐给法藏法师,尊称他为“贤首国师”,圣贤之首。

这个三祖,是我们智俨法师的弟子。还有像那个新罗国的义湘法师,入唐求法,也是智俨法师的弟子。

三祖是“贤首国师”,名为法藏。

三祖写了一本书叫《华严经探玄记》,二十卷(他的师父那本书叫《搜玄记》,五卷),他就更丰富了,更细致了,而且他还做了一个具体的修行方法,“妄尽还原观”,怎么样让我们妄念息尽,还原到心性的本体,妄尽还原。

这个贤首国师是五帝之师,唐朝五个皇帝先后拜他为师。

我们说华严宗有个很奇特的地方,五代祖师每一位祖师都是国师,没有哪个宗派是这个样子的。杜顺和尚是唐太宗的国师,也是隋文帝的国师,每一代都是国师,很奇特。

四祖澄观,我们前面讲过他的生平了。

五祖是圭峰宗密禅师。

宗密禅师根器很好。有一天,有一个居士家里长辈往生了,就请出家人给他做超度(你看那时候就有超度了,就有赶经忏的了)。当时宗密禅师赶经忏,去人家家里做佛事,然后应供。应完供之后,那个居士还自己出钱刻了一部《圆觉经》到处送,然后法师们来应供就很高兴,每个人都恭恭敬敬地送上一本《圆觉经》(《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他吃完斋饭就来翻这个《圆觉经》,一看就很欢喜,还没读完就开悟了,后来他就多次讲《圆觉经》。

他讲《圆觉经》讲得特别好,让很多法师听了之后感动,不晓得要如何回报这个法乳之恩,有一些就在头顶上点灯,有一些就在手上烧香,等等,这样子来报法乳之恩。

他也是禅宗“法眼宗”的祖师,同时圭峰宗密也是华严宗的五祖,他著有《原人论》。

《原人论》这本书现在还可以看到,非常好,尤其是对于在生活中修行,分析这个人性,怎么样在人性当中开显佛性,这个对于我们是非常契机的一部论。

他还曾经作了一本书叫《禅源诸诠集》一百卷,把所有的禅法都归纳起来了。很可惜,这部书失传了,只剩下一篇序言,就是《禅源诸诠集都序》,这个序言都非常精彩。

他偶然读到了清凉国师关于华严的书,很赞叹,马上就启程去拜师父去学习。古人就是这个样子,很精进,不管千里万里,交通不好,走路都会一直走过去。他就说了一句很高兴的话:“吾禅遇南宗,教逢华严,何其幸哉。”我这辈子很庆幸,禅宗遇到了南宗禅,惠能大师的顿悟禅,教法里面又逢到了华严,何其幸哉。

所以我们也是,禅遇南宗,教逢华严,而且能够听闻到华严念佛三昧论,也是非常幸运的。

我们简单地把五祖都概括了一下。

接下来就来说,怎么样以念佛法门可以含摄四法界观门。

第一就是一心念佛,不杂余业,即入事法界。

这个大家都做得到,人人都做得到,你就一天多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妄念一起就把阿弥陀佛提起来,不杂余业,就是入事法界。虽然人人可以做得到,但是不见得人人肯去做。

第二就是心佛双泯,一真独脱,即入理法界。

念佛由事持而达理持,念而无念,就是入理法界。

第三就是即心即佛,大用齐彰,即入理事无碍法界。

念佛念到把佛的无边大用都彰显出来了,无念而一句佛号朗朗现前,念佛而一心如如不动,这个就是到达了理事无碍法界了。

第四就是非佛非心,神妙不测,即入事事无碍法界。这个正是我们华严念佛的妙处。

华严念佛为什么妙?因为你真正用华严念佛,当下就是事事无碍法界――一句佛号的功德,包含无尽,一切具足,无所不摄。一句阿弥陀佛,你如果真正能够称法界性、运法界心来念阿弥陀佛,那么这句佛号当下念,当下法身智慧就显了,当下念当下一切佛的报身化身的功德就包含收摄无余了,这个是事事无碍法界。每一念都任运自在,每一念都包含全体法界。

第四个理由,就是论上所说的“是知一念佛门,无法不摄”。

所以就可以知道,原来一个念佛法门,就可以把一切法都收摄无余,“故此经以毗卢为导,以极乐为归”所以这部华严经,就是以我们的本师毗卢遮那佛为前导,我们的本师教我们求生极乐作为导引,然后以极乐世界为归。到了极乐世界就是回家了,就是母子相会了,就是始觉光明跟本觉光明汇合了,所以这是真正的心性休歇,真正的“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既觐弥陀。不离华藏。”既然生到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了,但是很奇妙的是什么?你见到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了,但是根本上你并没有离开华藏世界,你当下就真正地契入了华藏世界了,因为极乐世界就是华藏世界,因为极乐世界也是遍满法界的,华藏世界也是遍满法界的,互摄互容,互含互摄,不可思议,难思难议。所以生极乐即是生华藏,见弥陀即是见毗卢,就是见到毗卢遮那佛。

“家珍具足。力用无边。”你才知道自性的家里面的宝贝都具足了,就好像一个流浪了很久的很贫穷的人,他不知道他家其实是贵族,他跟他的父亲走失掉了,偶然的一个机会,他能够回家,然后父亲的遗产都交给他了,顿然地就一切都具足了。我们也是如此啊!

毗卢遮那佛的无量功德、无量智慧、无量富贵,其实我们都圆满具足,所以“家珍具足”;“力用无边”,你真正地生到极乐世界了,你的性德的力用、你的神通才能够显现出来,你就可以力用无边了,可以分身到无量国土中去度众生,去演说妙法。

“不入此门。终非究竟。”你不能够进你自家门,你这个自家门是自性的家门,你不能进入到这个自性之家门里头,总是不究竟,总是在外面绕圈子。

再看第四个问题:

又问。方山论谓他方净土。是权非实。准今所论。如何会通。答。教分四土。一常寂光土。果佛所居。二实报土。法身大士所居。三有余土。二乘所居。四同居土。凡圣交参。或秽或净。此土行人。以专念力。修诸功德。回向西方。惑业未断。生同居土。欣厌既切。粗漏渐除。闻法增进。生有余土。若修圆教为因。深达实相。以普贤行愿。回向往生。便感得实报土。亲承佛记。分证寂光。是故。住权乘者。一切皆权。如法华化城。不外自心故。明实相者。一切皆实。如此经极乐。全具华藏故。方山著论时。行愿末卷未至此方。故于净土一门。辄生分别。却与经文互相乖刺。须知从真起幻。即幻全真。生灭俱离。自他不二。一念圆融。普周法界。方为一乘中道了义。

这是第四个问答。

又有人问,你看我们读了李通玄长者他所著的《华严经合论》,《合论》里面就说“他方净土是权非实”,就是他方佛世界里的净土,他是权巧方便,他是权巧说,不是真实教。譬如《妙法莲华经》里的化城喻品,佛说声闻、缘觉果位是暂时止于化城,就是佛陀说,佛道太长远了,你要由凡夫修行成佛要经历三大阿僧o劫。

三大阿僧o劫的标准是什么?你已经入了初信位了,再往上修才是三大阿僧o劫;如果你初信位还没有入,那就不止三大阿僧祗劫了,那是尘点劫。

什么是初信位?华严的净行品,文殊菩萨讲的那些偈子你能够做到,那是入初信位,圆教的初信位。

所以这么长远,很多人中途就会退心,他不愿意修了,这个太苦了,太长了。

怎么办呢?佛陀就想了个方便,就好像你要去那个目的地很遥远,要走上三天三夜,那怎么办呢?佛陀就在中途设几个房子,让你今天走累了,在这里临时休息一下,明天再走;又走一段,又给你一个房子住住,这样子你就不觉得累了。

同样,阿罗汉果位就是成佛中间让你休息的房子,中途的休息站,驿站;缘觉果位也是如此,都是化城,就能够让他们不会那么容易退却。

那么极乐世界也是权巧方便,也是做为成佛道路上中途加油站,极乐世界也是作为我们成佛道路上中途的充电站,他们也是权教,那你为什么说极乐世界是圆满顿教,是真实教,不是权巧方便?

这个问题其实很重要。

这个问题确实很大,我们好多人学了好久的佛,也念阿弥陀佛,他就信不过。他心里面想的虽然没有说出来,但他心里面想的就是这个极乐世界,就是这个中途站,就是我们成佛道路上的一个加油站,让我们充充电而已。他就不知道这个是真实教,这个是圆顿教,他心里面没有真正信得过,所以他还会到处找;一听说来个密宗上师,马上跑去灌顶了,然后就天天念,心里面就想这个念阿弥陀佛太简单了,我每天念一下吉祥怖畏仪轨,这个才高明,我这个修法才是最高的,好多人都这样子的。好多出家人都是这个样子的,很奇怪,没有智慧,智慧不够。

这个问题确实很大,“妄分优劣”呀。

我也曾经跟一些金刚乘的法师去交流,他们也是这么认为的:哎呀,这个汉传佛教里的念佛法门就是接引老太太的,不究竟。极乐世界也不过是个化城,一个中途休息站、加油站、充电站,这也是权教;真正究竟的实教,真实教应该是密严佛土,密严佛土华藏世界,这个才是真实教。很多居士他也很盲从,跟着跑了,以为密教高,显教低。

不是这个样子的啦,其实你起了这个念头你就谤法了,不知道造了多少业。

佛陀说你把整个世界的阿罗汉都杀掉,这个罪过当然很大,但是还不如你起一念谤法的心。所以很多时候你不知不觉就谤法了,你自己还不知道,还以为自己修学很高,很多人就是这个样子。可见这个问题跟很多人都相关。

我们有三个理由可以解开疑惑。

第一个理由就是:“住权乘者,一切皆权;明实相者,一切皆实。”

这个论文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把它提炼出来而已。《华严经》里面讲极乐世界就是华藏世界,就是报身佛的世界,就是真实教。你看,这部经里面详细地讲了,懂教理的都很容易通的。

教分四土。

“一常寂光土,果佛所居。”常寂光净土是果地的佛所居住的。寂而常照就是清净法身;照而常寂就是常寂光土。

“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净土又称为无障碍净土。因为大开圆解的菩萨他一切都没有障碍的,因为他知见提升了,知见提升了就没有障碍了。有障碍不要在外面去找方法,有障碍是你的知见有问题。所以实报无障碍净土是已经开显法身智慧的法身大士大菩萨所居住的。

“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净土是二乘声闻缘觉所居住的。

“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净土,是圣凡同居的。有秽土的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凡圣同居秽土;还有凡圣同居净土。

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我们这个地球也是凡圣同居土,不过是凡圣同居的秽土。

五台山就是文殊菩萨的净土,但是你去五台山朝拜的时候,文殊菩萨有化身来迎接你,你看到了吗?虚云老和尚就碰到了文吉,他三步一拜修苦行,就遇到了。我们去的时候看到了吗?文殊菩萨来迎接我们,你见到了吗?不认识。

这是从教理上来说,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有四种土。

“此土行人。以专念力。修诸功德。回向西方。惑业未断。生同居土。”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这个地球上的人,他的惑业没有断,但是伏惑了,就是带旧业不带新业,虽然惑没有断,但是伏住了,不会再造新业了,因此他能够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可以生到凡圣同居净土。

然后,“粗惑渐除。生有余土。”粗漏渐除了,闻法增进了,能够生到方便有余净土。

“若修圆教为因。深达实相。以普贤行愿。回向往生。便感得实报土。”如果你是修圆教为因,能够深达实相,深达诸法实相,深达一真法界,知见提升了,能够知道真正的心是遍法界心,然后以普贤行愿来修十大愿王,能回向往生,所以能够生到实报庄严净土。

我们现在学的是华严念佛法门,所以我们将来都有机会,会生到菩萨的净土,实报庄严净土。

所以一定要知道一个标准。是什么?

不是用外在的法来定权教还是实教,而是由人的认知高度来决定到底是权教还是实教。

这个很重要,不然你肯定就绕不出来,不管你怎么绕,想来想去想不明白。本质上就是这一句话:不是由外在的法去定到底是权教还是实教,而是由人的认知高度去确定这个法到底是权教还是实教。

如果你还是有分别心,你认为这个是权巧方便的法,那么你那种分别心就会把一切变成权乘,都变成权教的法――本来是实教,本来圆顿法,都变成权教法了。为什么?因为你达不到,你达到的也就只是一个权教的高度,所以你生到哪里,那里也就变成了权教的净土了。

这个就把原理真正地讲通了,这是由人的认知高度来确定的。所以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

所以极乐世界就是圆顿教,极乐世界就是能够含摄一切佛法,净土法门就是含摄一切佛法。

你看《法华经》里的化城喻品,“化城”也是自心所现出来的。你如果是用有分别的心,当然就变成化城;如果你用的是遍法界的心,当然当下这一念,就遍满法界,就认知提高了。

所以华严经说,“一真一切真,一位一切位”。要学华严,懂得这句话就很好懂了,“一真一切真,一位一切位”。乃至于你刚刚到了圆教的初住位,那么你就已经见与佛齐了,见于佛见了。一位一切位,可见净土法门不是权巧方便法,而是究竟了义法,而是实教,极乐世界是报身佛的净土,就是华藏世界。

第二个理由:“从真起幻,即幻全真,一念圆融,普周法界。”

这里面就讲到了一个原因,为什么这个李通玄李长者他写《华严合论》,他这个论典还在讲极乐世界是他方国土,是权教、是权土?为什么他和《华严经》不太合,有这么一点瑕疵呢?就讲这个原因。

“方山著论时。行愿末卷未至此方。故于净土一门。辄生分别。却与经文互相乖刺。”因为方山长者李通玄他写《华严经合论》的时候,四十华严还没有传过来。

四十华严是怎么来的?

印度的一位国王,乌图国的国王听说(因为当时唐朝很强大,周边的国家都知道)唐德宗要过生日了,他就提前半年派了一个使者,专门把梵本的《华严经》送过来给唐德宗做生日礼物,拿来的这个梵本,后来由般若法师翻译过来,就是四十华严。

四十华严的最后一卷就是我们八十华严里面没有的,把它抽出来放在八十华严里面,我们现在读到的就是完本八十一卷华严。

李通玄那个时候,四十华严还没有传过来,他不知道,所以李长者他对净土的判教与华严的经文就义趣不合。

可见圣言量很重要,佛的圣言量很重要。哪怕那些有一定修证境界的,有神通的,他没有看到佛的圣言量,他都可能有偏差。

这个李长者他不是一般人,他被称为“方山长者”,又被称为“枣柏尊者”。

为什么叫“枣柏尊者”呢?他每一天的食物都很简单,就是每一天吃十颗枣子,把那个柏树的叶子摘下来,捣碎压成饼子,吃一个饼子,一天吃一个柏树叶饼子、十粒红枣,所以叫“枣柏尊者”。

他在五台山要写论,找不到地方。他在五台山的时候读《华严经》很有感觉很有感悟,他想写部论来解释华严,但是找不到一个好地方。这个时候很奇妙,五台山自然就跑出一只老虎来,这只老虎就一直围着李长者转,不肯走,李长者就知道这老虎的心意,他说:你是想带我去找个好地方,让我安心来写论吧?这只老虎就点点头,然后李长者就把《华严经》、把纸和笔拿来做成一个行李包,就放在老虎背上。这老虎就驮着行李在前面带路,李长者跟在后面走,果然就走到一个天然的山洞,很好(大家去五台有没有去过这个洞啊,哈哈,不知道哦)。

他就开始写了,然后很奇特,每一天都会有两位天女从空而至来服侍他,等他写完了,就走了,每一天都是这个样子。没有灯的时候,他肚子上有个小洞,平时用棉花塞着,晚上要是没有灯没有油,把那个棉花一抽,光就射出来了,比我们这个电灯还好。

你看他这样子有神通,有证量,但是他没有见到佛的圣言量,还是有一点偏差。

所以说“从真起幻,即幻全真”,这个很重要,这个就是修行的窍诀。

大家应该读到《大佛顶首楞严经》。

《首楞严经》就重重无尽讲了实修方法,讲了三个境界:第一个就是“破妄显真”;第二个就是“会妄归真”;第三个就是“即妄即真”。

你懂得这三个怎么修吗?

“破妄显真”就是把妄想当敌人,要破他;“会妄归真”就是把妄想当朋友,要转化他,把敌人转化为朋友,当然就是消灭敌人了,所以转化很重要,会妄归真;第三个就是“即妄即真”,妄想就是智慧,这个就是自解脱。

到了本体论上,生灭当然就离了,自他当然就不二了,所以说“生灭俱离。自他不二。一念圆融。普周法界”。这个才是一乘的中道了义。

第三个理由,就是虽然说“十住初心。即成正觉。本来是佛。不落阶梯”,但是也需要善巧方便才能证得,所以净土法门求生极乐就是证得本体、圆满究竟成佛的善巧方便。

我们看下面经文:

且方山吃紧提唱。惟在十住初心即成正觉。然依教诠判。正大不易。何则。圆信位中。见思惑尽。并断尘沙。进入圆住。豁破无明。证无生忍。位齐别教初地。若依自力。譬彼群氓。骤希宝位。即谓本来是佛。不落阶梯。亦赖善巧方便。始能克证。何如行愿末卷中说。以深信心。持诵十大愿王。一刹那中。往生极乐。住不退转。从凡夫地。创发信心。横超直入。至圆至顿。无比无伦。幸遇完经。因缘非浅。衣珠故在。客作徒劳。奉劝高流。同心信受。

这一段就是在讲第三个理由了,虽然说十住初心就是成正觉,本来是佛,不落阶梯,但是也需要善巧方便,才能证得究竟圆满佛。

所以方山长者他用《易经》来解华严,“方山易”这个传承,他最大的功劳是什么?他对我们现在,对后来的人最大的贡献是什么?他这个《华严合论》也是很有价值的,最大的功劳就是把圆教初住位即成正觉,把这个说透了,所以让后来的修行者,看了以后信心倍增,修行容易相应。

华严妙理,是“一位一切位”。你看本来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其实十信还不算,因为还是凡夫位,所以十信圆满了,到了圆教的初住位,这个才是贤位了。所以你刚刚开始到了圆教的初住位,等于你刚开始修行,即成正觉,这个说透了, “一位一切位”。

圆教的初住位,他是什么条件呢?要见惑思惑都断尽了,并且已经开始断了一部分的尘沙惑了,无明惑也破了,无生法忍已经开始证了,这个才是圆教的初住位,不容易。圆教初住位就等于别教的初地菩萨。

你读李长者的《华严合论》,对这个理体、理论要能够明白,能够理解;你要把这个理真正通透,你要把《华严合论》找回来看一看。只要你有教理基础,你一看就会法喜充满,因为确实讲得非常精辟,非常透彻;而且是中国人写的,而且是从中国文化的源头,从《易经》,从独特的“方山易”这个角度来解释的,这跟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很相应,你一读就法喜充满,很容易懂,华严里面原来很多看不懂的地方,一看以后就疑惑冰消。这个是李长者最大的贡献。

但是,你就是理解了又怎么样?你明白了又怎么样?如果你要依靠你自己的力量去达到圆教的初住位,那是千难万难啊。

譬如一个普通老百姓,他突然有一天,明白我跟皇帝是一样的,皇帝也只是一个脑袋两只手两条腿,我也差不多的啦,不过他的福报比我大一点,所以他就开始冒充:“我是皇帝。”那会怎么样?他会招来杀身之祸,对不对?那是很危险的。

所以说,要有善巧方便,不然你明白了、理解了、相信了,但你就是做不到,依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做到。那么要有善巧方便,而最殊胜的善巧方便就是普贤行愿品,诵十大愿王,念佛,就能一刹那中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不退转了。

所以接下来,彭居士就说我们都很幸运,遇到了八十一卷完整的《华严经》,“幸遇完经。因缘非浅。衣珠故在。客作尘劳”,犹如衣服里面的宝珠还在。

我们也都发现了,我们的自性功德就是“衣里明珠”,原来我们没有发现,现在发现了,所以就不必要徒劳地再去枉受其他的辛苦了,所以奉劝诸位高明之士,我们要一起重新信受华严念佛法门。

还有最后一个问题,就是第五个问题:

又问。隋僧灵干作华藏观。临终见大水弥满。华如车轮而坐其上。但得直趣华藏。何须更觐弥陀。答。华藏世界。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有十不可说微尘数世界种安立。一一世界种复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西方极乐亦在其中。首楞严云。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今灵干所生。其为极乐净土邪。其为余方净土邪。俱未可知。然则但觐弥陀。即是直趣华藏。前有善财。后有龙树。如斯轨辙。千圣同行。不遵佛敕。自困多歧。是则名为可怜愍者。更以近事徵之。宋明州草庵道因修圆顿教观。晚主延庆。乾道三年四月十七日。别徒众曰。华藏世界。洞彻湛明。甚适我怀。今将行矣。乃令举所述弥陀赞曰。无边刹海海涵空。海空全是莲华宫。莲宫周遍遍空海。空海独露弥陀容。阿弥陀佛不生灭。难觅难拈水中月。绝非离句如是身。如是感通如是说。我与弥陀本不二。妄觉潜生忽成异。从今扫尽空有尘。父子天然两相值。誓修三福勤六念。身口意业无瑕玷。我今以此念弥陀。不见弥陀终不厌。赞毕。随众唱佛数百。讽观经至上品上生即敛念坐脱。极乐华严。是同是别。诸有智人。急须著眼。

这个是第五个问题,就是问:

你看那些修华藏世界观的,修华严的观行的人,他去修华藏世界观,去修华严三观,修华严四法界,然后他要像隋朝的灵干这样,临终的时候就看见大水弥满,华如车轮,自己坐在上面,所以这样子,我就求生华藏世界好了,何必要去西方极乐世界,要去见阿弥陀佛呢?

有两个要点可以回答。

第一个要点,就是按照这个描述,灵干到底是生在哪里,还是不知道的。他到底是生到极乐世界,还是他方佛净土,还是不能确定。但是,如果我们但见弥陀,就是直奔华藏世界,前面有善财童子作证明,后面有龙树菩萨作证明。释迦牟尼佛曾经在《楞伽经》里面授记,未来过五百年,有一个比丘名龙树,龙树这一期寿命终他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见,求生极乐世界就是生华藏,这个是千圣同行的,一条道路,你不相信,真是可怜愍之人。

第二个,又举了一个宋代道因禅师的例子。道因禅师要生到华藏世界去,临终的时候他也看到了,也说了“华藏世界甚适我怀”,但是你看他所看到的所说的都是阿弥陀佛,他临命终的时候说华藏世界“洞彻湛明,今将行矣”,但是他所谈的所念的都是极乐世界,可见,极乐世界就是华藏世界,极乐华藏不二,有智慧的人就需要“著眼”,就是需要留意,需要在那个地方下功夫。

我们华严的这个念佛七明天就圆满了,讲法就今天这一座就圆满了,而且我们为期两个月的弘法骨干实修班也将告一段落了,所以最后有几句话要说给大家听,平时用功的时候希望能够有一些借鉴作用。

第一个,一定要明白华严的精髓要义是什么。“性起”、“缘起”,是华严的特法。

“缘起”,很多经里面都讲;讲“性起”的,很明显就是华严。

我们懂得了“性起”,就真正知道这一切万有万象都是我们真心的明觉,所以你任何一个念头起来都要让它与明觉相应,真正懂得“性起”就容易开见性的智慧,认知提升了就能够从“性起”着眼了。

什么是认知提升?你真正地深信你的心是遍满法界的心。所以由“性起”而开见性智慧,由“缘起”而显菩萨万行;由“性起”而能够真正地自信,因为你本具,由“缘起”,你能够不放逸;由性起你能够不自卑,由缘起你能够不自满。

由性起你就真正明白了一点,你就很有自信了。怎么样有自信?真正地修,把这点修成,就什么都不怕了。就是你要明白什么?你要明白有一个不会老的、不会死的,杀也杀不死、毒也毒不死的,在我死之前我要认出他来,我这个修行就成功了。谁认出他来了?这个是“性起”。

而且“缘起”也要很注重。平时在行持上面你要注重“缘起”。“缘起”不可以破坏,为什么?因为每一点都是全息,尤其你去见善知识、去朝圣地,这个力量就更大了,所以缘起法也要很注重,你就每一点身语意都会很如法了。

讲个例子好了,密勒日巴尊者他造了很大的恶业,因为生气,因为他的亲戚欺侮他,后来他后悔了,他要去求正法,要去见马尔巴,听说马尔巴最高明。

去的时候走到马尔巴那个住处附近,人家遥远地指了路,说是在那一块,他就找去了,看见一个农夫,四五十岁,正在犁地,然后他就跑过去问,请问您,知不知道有一位尊贵的、修行很好的马尔巴上师啊?他就住在附近,请问您知道他住在哪里吗?这个四五十岁的人就告诉他说,好像我知道,但是你想要我告诉你,你要先帮我把这块地犁完(很大一片地),如果你渴了的话,旁边有一壶水,你可以喝这壶水。然后这个人就走了。

密勒日巴果然就乖乖地勤恳地帮他犁地,等到他认为那个是农夫的人再走过来的时候,发现这块地全部都犁好了,而那满满的一大壶水也全部喝光了。然后这个农夫就很高兴,就告诉他,我就是马尔巴,没有你所说的那个尊贵的马尔巴上师。然后说,你那个缘起很好,我叫你犁地你都犁完了,表示你将来的教法会遍布整个法界(你看,我们现在十七世大宝法王就是这个法系的),然后你把我的水全部都喝光了,表示我的法乳你一滴不剩全部可以收到。

所以有一些时候,你认为是好的可能就是坏的;也有你认为是坏的可能是好的。我们想,你把人家的水全部喝光掉了,一滴不剩,凡夫心想肯定是坏的,但是,这种缘起,你是不知道的。

第二个,一定要能够大开圆解。

这个很重要,认知要提升。认知提升以后就能够真正地大开圆解,大开圆解之后你的修行才能够没有障碍。大开圆解,就是要多闻法。所以这个请法的因缘也是很珍贵的。

要知道我们建寺院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要把手段当成目的,建寺院的目的是弘法;举办文化节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你也不要把手段当成目的。

我们希望大家精进地学修,能够有更好的因缘,能够让原来讲过但没有讲圆满的法能够继续讲好、讲圆满,能够跟上来。我们《首楞严经》只讲了一卷,后面就停下来了;《菩提道次第略论》也只讲了一卷;《大乘经庄严论》、《入中论》这些都没有讲完,希望这样的因缘能够成熟。

从华严来说,我们讲《梵行品》很重要。我们学了《普贤行愿品》,学了《净行品》,其实华严三品还有一个《梵行品》,也是非常重要的;还有一个就是《如来出现品》。

因为《如来出现品》就讲“性起”法门。讲性起,一定能够大大地提升认知水平。

还有我们提到的宗密的《原人论》。《原人论》很契合现在,因为他就讲在人性里面去开显佛性。

从禅来说,我们希望把永明延寿大师的《宗镜录》一百卷能够讲一遍,然后这个汉传佛教的实修次第就能够完整地建立。不然的话,就像我们某一位大德,他要教弟子,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教,怎么办呢?把日常法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音带全部拿过来学。

汉传佛教不是没有好的成佛次第,不是一定要去藏传佛教里面去把广论拿过来,我们的《宗镜录》就是完整的成佛地图,但是,没有人去弘扬。

你看像《六祖坛经》,也是希望因缘成熟的时候,能够完整地讲。

我们能够多听法,反复地听,多听,不用记录什么,你只管听,然后悟就对了,一定就会有大开圆解的一天。就听,越来越听,你越来迷执就越少了,自然有一天就豁然开解了。

这个缘份不同,有些人一辈子就一个师父他也能成就。你看比如说惠能大师,他这一辈子就只有一个师父就是五祖弘忍禅师,他就大彻大悟见性成佛了;比如说像仲敦巴,仲敦巴他就一位师父阿底峡,从最初皈依到最后圆满成就他就一位师父。

有些人不同,他到处去闻法,才能够见性才能够契入。比如像阿底峡尊者,他有一百三十多位师父,很辛苦,原来为了求这个菩提心的教授,在海上整整漂流了三个月,淡水喝尽了怎么办,周围都是海水,喝下去渴死了,怎么办?喝自己小便。

我们之前提到的大慧宗杲禅师,他很有智慧,禅宗里面,说什么都懂,但是他心里面没有真正开悟,所以有一段时间他就退心了,他就想这个禅是不是骗人的呀?有没有见性那回事?但是好在他的师父们都善于接引他,他一直拜了五十三位师父,像善财五十三参一样,最后圆悟克勤让他开悟了。

圆悟克勤是四川人,他在我们那个昭觉寺住过,他那个塔就在昭觉寺,现在不在了,现在属于成都动物园,原来属于昭觉寺的。圆悟克勤(笑什么,表示祖师的智慧人看不到,动物可以看到了是吧?哈哈哈……)。

圆悟克勤祖师他的《碧岩录》,“《碧岩录》出,洛阳纸贵”,天下轰动。《碧岩录》把禅的很多窍诀都讲透了,讲出来了,和盘托出。但是大慧宗杲禅师作为圆悟克勤的上首弟子,明心见性的最有影响的大弟子,他发现不对,所以这个《碧岩录》只是流传了两年,哦,不得了,洛阳纸贵,到处抢购,然后他发现不对,因为这个文人士大夫都学口头禅,看了以后没有开悟也会照着说,一下子分不出真假了,哎呀,糟糕了,他就马上把他师父(他师父已经圆寂了)《碧岩录》的版子一把火全部烧掉了。

你说他是帮师父还是害师父呢?当然是帮师父了,不然的话,有些事情说得太透的话,很多人就似是而非,他理解了,他没有证到。

还有一位禅师,汾阳善昭禅师。汾阳善昭禅师也是一直参访,一直参访,参访到第七十二位师父,然后才见性,才开悟。

所以其他发愿、发菩提愿不一定做得到,但是你发愿,师父每一次重要的讲经法会都要有缘份有福报在座,这个大概可以做得到。但是也不一定,你没有这么个福报,你这么发愿也不一定能做得到的,但是你可以这样子发愿,以愿力可以召感能量的支撑。

第三个,要能够马上起修。

不要轻视那个事相上的修行,华严念佛三昧论,你说我这几天听了这么妙的理,我念一句佛就等于人家修一个大劫,我不需要念那么多了。这样想就错了,没有真正地懂,越是懂得,理体深入了,你念佛号就越精进(每天至少念三千遍阿弥陀佛,最少的了),五念归于一念,一念归于无念,由事持而达理持。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