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华严了义修行方法的见、行、果

《华严念佛三昧论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7-5-12 15:48

这段论文可以分为两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就是前面已经讲了,华严了义修行方法的见、行、果。

了义见是颠倒执著全是诸佛法身;了义行是自解脱,念念不迷,心心无所,从此起行,超越了对治解脱、转化解脱,而是自解脱;了义果,是不离当念,因果圆成,发心时就是成佛时。

这一段进一步强调发菩提心的重要,论文上面说:“如贤首品初发心功德品。广明斯事。”

“广明斯事”的“斯事”是什么事呢?就是广明发菩提心的功德。

“如是念佛。能于一切处见如来身。”《贤首品》在《华严经》的七处九会之中是属于第二会,第二会以文殊菩萨为会主,会场是在普光明殿。

我们很多人都去过印度朝圣,从菩提伽耶金刚座,往尼连禅河方向走一点点,那个地方就到普光明殿了。

《贤首品》是第十二品,《初发心功德品》是第十七品,属于第三会,以法慧菩萨为会主,在忉利天宫所说。

这两品都广讲发菩提心的功德。

发菩提心来念佛,这样子念佛有什么殊胜呢?殊胜就是可以在一切处见如来身。

这个就很殊胜了,我们可能念一辈子佛,念二三十年甚至四五十年,我们有见到阿弥陀佛吗?可能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见佛,但是如果你真正发菩提心来念佛的话,就能于一切处见如来身。因此,《无量寿经》三辈往生的条件,都说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所以发菩提心很重要哦。事实上也就是你认知提升了,真正的有了这种认知的智慧,真正地通达“颠倒执著全是诸佛法身”,然后你看到一切都是你心的体相用,这个就是见如来,这个就是见佛。

第二个要点,就是说要“入佛正信”。

先是引用《华严经・光明觉品》的经文:“世尊放百亿光明,从此大千世界,遍照十方,乃至尽法界虚空界。”这个都是佛的光明,这个是广说如来光明无量。

前面说了如来名号无量,这里光明觉品就说如来光明无量。

黄念祖居士是一位净密双修的大德,又是科学家。他就说过佛教里面的世界观,每一尊佛教化的国土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最小的单位是一个小世界,一个小世界就相当于一个银河系,一个银河系就是佛教里面说的一个小世界,然后一千个小世界就是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就是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就是一个大千世界,所以称为三千大千世界。可见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范围是非常非常大的,这个不是我们欲界人类的认知容易领悟的。

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佛教化的国土,释迦牟尼佛他就能够从娑婆世界――从此大千世界遍照十方,遍满法界。

释迦牟尼佛之所以能够放百亿光明遍照十方,是因为他证得真心的体相用。

《光明觉品第九》属于华严第二会。第二会共有六品。

前面第一会已经介绍了佛的依报、正报庄严,令大众生起信心来。

第二会到第七会都是说“解”。可见要真正领悟佛法,认知要提升,是很难的一件事情。你看整部华严绝大部分的内容都是说解,你看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

释迦牟尼佛他如果不用众生理解,不用众生领悟,不用众生认知提升的话,他当年就说念阿弥陀佛好了,天天带着大家念阿弥陀佛,不要讲经了,不是这个样子的。众生如果不能解的话,是难以真正地生信心;不能解的话,是难以真正地起修行;不能解的话,他的认识认知不提升,他就是修行也只是表面修行。所以,“解”是非常重要的,要能够理解佛法领悟佛法。

第二会《如来名号品第七》,让我们认识如来;《四圣谛品第八》,使我们对世出世间种种因果现象进一步了解;《光明觉品第九》就是正说佛法内容。以上三品都是属于如来正报。

接下来从认识而起修。

《菩萨问名明第十》、《净行品第十一》、《贤首品第十二》,这三品所修的,都是十信位。在圆教里面十信位还是在凡夫位置,只是建立信心的阶段。

怎样才是圆教的正信呢?接下来论文就说:“而文殊说颂。教人离于有无一异生灭去来种种诸见。遍一切处观于如来。是为入佛正信。”这个才是圆教的正信。

《光明觉品》里面文殊师利菩萨说了偈颂,教大家怎么样去见如来,要离开相对法,离开二元对立,才能真正见如来。离于二元对立的相对法,离于种种相对的认知,以不二法门的正见,遍于一切处观如来,才是入佛正信。

所以我们一直强调不可以被大脑思维所束缚,为什么?大脑思维,不管它怎么想,不管它怎么思考,都是二元对立。它就是记忆、解读,记忆很多知识,然后遇到问题的时候,调动过去的知识来解读当下的事物。这样子就有了过去和现在的对立,有了无量的能所对立,所以,要离开四对――有无、一异、生灭、去来,离开四对来见如来。

首先是“离于有无”则见如来。

文殊师利菩萨说:“非以相好见如来,无相离相寂灭法,一切具足妙境界,随其所应悉能现。”这个是《华严经》上的原文,那个偈颂很妙,大家有时间应该读一读华严。这个是“离于有无”相对的认知来见如来,不是以相好为如来,真正的如来是“无相离相寂灭法”,同时又不可以执著于无相,因为佛陀能应众生愿求而示现种种身相,具足一切微妙境界。

第二是“离于一异”见如来。“一”就是一样,“异”就是不一样。超越“一”和“异”的相对,在不二法门之中,一样和不一样是同时成立的。从体性上来说,诸佛法身是“一”,是一样的;从事相上来说,诸佛报身和化身是“异”,是不一样的。要“离于一异”的相对而在不二法门之中见如来。

第三是超越“生”和“灭”的相对见如来。

第四是超越“去”和“来”的相对见如来,见法身如来。

再看:

出现品亦云。诸菩萨摩诃萨。不应于一法一事一身一国土一众生见于如来。应遍一切处见于如来。譬如虚空。遍至一切色非色处。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虚空无身故。如来身亦复如是。遍一切处。遍一切众生。遍一切法。遍一切国土。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来身无身故。为众生故示现其身。

这一段论文引用《华严经・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的经文,用虚空遍满来作比喻来说明,如来法身如虚空,无形无色,遍满一切处。最后一句“为众生故示现其身”,为了度众生如来以大悲愿力来示现报身化身。

其实,《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是实叉难陀译的八十华严的品名,在晋译的六十华严,这一品称为《宝王如来性起品》。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称为《如来出现品》,是同一品经文,因为体性现起就是如来出现。所以性起是华严的重要思想(性起和缘起),体性现起就是如来出现。

唐朝时候有一位大德慧昭法师,他拜华严宗第二祖智俨禅师为师。他与华严宗第三祖法藏禅师、和当时从新罗国来的留学生义湘法师是同学,都是华严二祖的弟子。慧昭法师对于《宝王如来性起品》特别有信心,反复地读,能够背诵了。他在终南山中禅修,每一天晚上都会先上香,然后坐在绳床上面来打坐,然后就背诵《性起品》。有一天晚上刚刚开始诵,忽然之间就见到十余位菩萨从地涌出,个个坐在莲花台上,光明晃耀,双手合掌,一心专注,听慧昭诵《性起品》,一直到他诵圆满了,忽然之间就消失了。慧昭就告诉了他的同学法藏,就记载在《华严经感应传》里面。可见这个《如来出现品》非常重要,讲性起思想。

又云。菩萨摩诃萨以无障无碍智慧。知一切世间境界。是如来境界。知一切三世境界。一切刹境界。一切法境界。一切众生境界。真如无差别境界。法界无障碍境界。实际无边际境界。虚空无分量境界。无境界境界。是如来境界。佛子。如一切世间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亦无量。如一切三世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亦无量。乃至如无境界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亦无量。如无境界境界。一切处无有。如来境界亦如是。一切处无有。

这一段继续引用《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的经文,来说明如来境界是无相无不相。

不可以说某一种特定境界是如来境界,因为法身无相,因此如来境界无相。在经文里面说,“如来境界一切处无有”,这就是说法身无相;同时,如来境界无不相,法身无不相,一切的山河大地山川草木,都是法身,都是如来境界,如来境界无不相,一切境界都是如来境界。这样子,法身无相无不相,如来境界无相无不相,就不落边见,就理事无碍。在理上说,一切空寂;在事相上说,为大悲度众生,在无量境界之中来示现无边妙用,广度众生。

何以故。以自身智慧本无障碍故。无障碍智慧即如来境界故。此名念自性佛。亦名自性念佛。自性念佛者。无佛外之念能念于佛。念自性佛者。无念外之佛为自所念。不入此门。所念之佛终非究竟。以不识法身自性故。将谓别有故。入此门时。一念功德过于虚空。无有限量。

这段论文很重要,把实相念佛的精髓都说出来了,这个也是念佛法身的一个总结。

那么这一段可以分为四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自心无障碍智慧就是如来境界。

论文说:“何以故。以自身智慧本无障碍故。无障碍智慧即如来境界故。”

自心智慧本无障碍,就像六祖大师见五祖的时候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自心智慧本无障碍”,但是为什么我们的自心智慧开启不出来呢?有什么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开启自心智慧呢?

有方法。什么方法?

《华严经・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说:“一切大海水。皆从龙王心愿所起。如来智慧亦复如是。悉从大愿力起。”

这个就点出来了,你广大的自心智慧,无边的自心智慧,怎么样才能生起来?要有菩提誓愿,要发菩提心。

“如来智慧亦复如是,悉从大愿力起。”由于你发了救度众生的大愿,因此能够生起广大无量、浩瀚无边的大智慧,因救度众生之愿而生起广大无量的智慧。

“若无大愿力,则不生广大的智慧。”所以愿是很重要的。

你不要去抄以前的佛菩萨所发的愿,你自己认知提升以后,你自己就自己的程度来写自己的菩提誓愿,这个很重要,很快就能看到你认知的高度,很快就能看到你对佛法的领悟是否透彻。当然,发愿也不是说发一次愿就好了,你可以生生世世都发愿,发菩提誓愿。跟随你认知的提升,跟随你修行程度的提升,你的愿会越来越广大,越来越透彻。那么,这中间所体现的就是你自性智慧的开启。

我们讲一个求那跋陀罗换头的故事,就能够给说明这个“愿”字是很重要的。

在中国南北朝时候,中天竺的高僧求那跋陀罗出家以后,先学小乘的经典,学得很精通。后来,他想进一步学大乘,他的师父就跟他说:“你先去探取经匣,看你跟哪部经有缘?”他随手在经柜里面一抽,抽出来的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他就从华严学起,所以他对于大小乘都是很精通的。

这个公案我们在《五戒相经》里面也说过了。

到了中国的南朝,刘宋元嘉十二年(公元435年),求那跋陀罗就从斯里兰卡坐船来到中国弘法,在广州登陆,然后又到了湖北的荆州。那个时候《华严经》刚刚翻译出来不久,荆州的地方官很欢喜《华严经》,觉得自己不领悟不理解,就请求那跋陀罗讲《华严经》。但是求那跋陀罗刚刚到中国不久,他不懂得中文,怎么办呢?要通过翻译,可能很多妙义就流失掉了,因此,求那跋陀罗就祈求观世音菩萨加被。

《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正中间第二十七参,就是善财童子向观世音菩萨参学,前面有二十六参,后面有二十六参,正中间二十七参,就是参观音菩萨。所以我们看海岛观音旁边,一定会有善财童子合掌,就是向观音菩萨参学佛法。

观音菩萨说:“愿诸众生若念我,若称我名,若见我身,皆得远离一切怖畏。”求那跋陀罗就朝夕礼拜观世音菩萨,祈求观世音菩萨加被,能够迅速地通达中文,这样连续拜了三天三晚,到第三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梦中就见到一个人,穿白衣服,左手抱着一个人头,右手拿着一把利剑,问他:你因何事忧虑呀?你因为什么事情来向我祈求啊?求那跋陀罗就把荆州官民请他讲《华严经》但是语言不通的苦恼说出来了,白衣人就说这个好办,马上右手挥利剑把求那跋陀罗的头砍下来了,然后又把左手所抱的人头安上去了,就把他换了个人头了,并且还用手把他新装的头左右转动,然后问他:“痛吗?”求那跋陀罗在梦里说:“不痛。”这样子就醒过来了,求那跋陀罗一醒过来,原来是个梦,头还照样在,很奇妙的是,第二天求那跋陀罗就能够用流利的汉语讲《华严经》了。

所以,要有大愿力才能够开启大智慧啊。

第二个要点,就是念自性佛与自性念佛。

论文说:“此名念自性佛。亦名自性念佛。自性念佛者。无佛外之念能念于佛。念自性佛者。无念外之佛为自所念。”

这个古文不够好的就好像绕口令一样,不知道说什么,其实这个是很浅的了,因为是清朝时候的浅白的文言文。

念自性佛,就是念实相;自性念佛,就是实相在念。

自性念佛是什么?就是能念的念头,就是佛;能念的心就是始觉,就是观照般若。

念自性佛是什么?就是所念的佛,就是本觉,就是实相般若。

所以说:“无量光寿,是我本觉;起心念佛,方明始觉;始本不离,直趋究竟觉。”能念佛的心就是始觉,所念的佛就是本觉,这样子,具足以始觉念本觉,成就究竟觉,这个叫做实相念佛。

第三个要点,就是懂得实相念佛,就功德过于虚空。不懂实相念佛,就受自己心量的限制,不懂实相念佛所念的佛就不究竟,因为六信不圆满。

《弥陀要解》上说,“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你不懂得实相念佛六信就不圆满了。你不能信自,不能信理,那么所念的之佛就不究竟,所念的佛就不是法身境界的佛;不知道法身境界,不知道自己的自性,所念的佛就看成是化现度众生的佛;信他――信他方世界有阿弥陀佛,那么你的见地不圆满,认知没有提升,你所念的是化身阿弥陀佛,不是圆满究竟的境界。

第四个要点,一定要懂得,你明白实相念佛,是认知的提升,但是,这个还是理解,不是真正的智慧,还要有事相上的持名念佛,不可以执理而废事。

莲池大师做了一个譬喻,说假如有一个人,每一天口里面说出一万句话,诽谤一万尊佛,而且经过了一千年不间断来诽谤,这个罪过当然无量无边,但是,这个罪过还不如只说一句没有弥陀净土、没有极乐世界的罪过大。所以说,如果你懂得了一点佛法的妙理,然后就舍弃掉事相上的精进念阿弥陀佛,甚至于,执事昧理、洋洋自得,还自以为领悟得很深,说都是唯心净土,没有实质上的西方极乐世界,这样子你就说一句,就比那个人一天说一万句诽谤佛的话说上一千年罪过还大,你这样子就说了一句没有西方极乐世界、都是唯心净土,那么你说这一句的罪过更大。一定要明白极乐世界,是报身阿弥陀佛的净土,所以,不可以舍弃事相上的精进念佛。

到这里,第一大项“念佛法身直指众生自信门”就学习圆满了。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