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第三讲

《华严念佛三昧论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7-5-12 15:48

十方三世佛 阿弥陀第一

九品度众生 威德无穷极

我今大皈依 忏悔三业罪

凡有诸福善 至心用回向

愿同念佛人 感应随时现

临终西方境 分明在目前

见闻皆精进 同生极乐国

见佛了生死 如佛度一切

无边烦恼断 无量法门修

誓愿度众生 总愿成佛道

虚空有尽 我愿无穷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南无华严海会佛菩萨

诸位善知识:

首先让我们共同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为了帮助一切如母有情,能速速地超越六道轮回之苦,得生极乐,因此我们今天继续来进入到华严念佛三昧论的第三次学习。

(三)、念佛名字成就最胜方便

昨天已经把第二类“念佛功德出生诸佛报化门”讲圆满了,那么今天请大家看论本,我们今天就讲第三类:“念佛名字”。

成就最胜方便者。夫法身无朕。假于名而法身显矣。报化无边。缘于名而报化该矣。须弥偈赞品云。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所以于往昔。无数劫受苦。流转生死中。不闻佛名故。但闻佛名。已植胜因。何况数数继念。

这一段就是讲到第三类“念佛名字”,有三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就是“念佛法身”和“念佛功德”归结到“念佛名字”。

华严念佛三昧论,它的结构是非常紧凑的,学修到这里,就越来越集中了。

前面已经讲了两类。

第一类是“念佛法身”,主要内容就是讲用极圆极顿的、见性成佛的修行方法,告诉我们极圆极顿的、见性成佛法门的见、行、果。

见地是认知的提升,了义见就是“颠倒执著全是诸佛法身”;行持,是行为改善,了义修是自解脱,超越了对治解脱,超越了转化解脱,而是自解脱,也就是“念念不迷,心心无所”;果位就是顿超四十一位,不离当念,因果圆成。

第二类讲“念佛功德”,从佛的法身流出报身、化身。

这一类,先讲了整部华严七处九会就是讲四个字:成佛之道。

整部华严就是讲成佛之道,讲成佛之道的六位因果: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他们的因,他们得证的果。

所以学佛法,你一定要知道首先当然是佛证悟的真理,然后是佛是怎么证悟真理的,这就是成佛之道。

然后又特别讲到了由念佛法门而得解脱的三位大德(三位善知识)。

第一位是德云比丘,他就开示念法身佛、念报身佛的方法;

第二位是解脱长者,开示他修的念佛法门是入无碍庄严解脱法门,能够随意见到一切佛,由此而体悟到所见诸佛皆由自心;

第三位就是@瑟胝罗居士,他就开示他修的念佛法门,是入佛种无尽三昧。

我们已经简要地把前面两讲所学的都归纳了一下,然后就进入到讲第三类。

有没有一种既简单、人人可修,又深广、能够包含念佛法身、念佛功德的总持法门呢?有没有这样的总持法门来给我们实修呢?有,那就是“念佛名字”。

第二个要点,就是通过念佛名字,来显法身智慧,同时也包含报身、化身的无边功德;通过念佛名字的实践,来使佛法成为活泼泼的、能够在当下的身心展现出来的法。

论文里面讲得非常透彻,我们来看这句话,就是“法身无朕。假于名而法身显矣。报化无边。缘于名而报化该矣”。

“法身无朕”这个“朕”(我们看到这个皇帝自称“朕”),其实这个“朕”的意思,就是征兆、迹象。法身他没什么征兆、没有什么迹象、没有什么踪影、没有什么形象可以给我们去把握、去看、去摸、去感知。你看得到法身吗?你摸得到法身吗?没有了,因为法身他没有什么踪迹,没有什么迹象,没有什么形象的。但是有没有一个方法?有啊,有一个特别巧妙的方法,就是通过假借佛名字 “名以昭德”,法身的智慧就显现出来了。这个是最殊胜的方便。

“名以昭德”,譬如说炒菜,厨师说“盐”,你把盐递给他;厨师说“醋”,你就把醋递给他;厨师说“酱油”,好,你把酱油递给他。这个“名以昭德”,说个名字,这个实的东西就拿过来了。

所以这个法身虽然无形无相,你不可捉摸,但是,假借一个名字就能让法身显现出来。

你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佛的法身就显现在这一句当中,所以说这个很妙。

“法身无朕”,没什么征兆,但是能够使我们“假于名而法身显矣”,就在这个名号里面、名字里面就能够显示出来。

佛陀在因地三大阿僧o劫修行,所以他累积了无量无边的功德;这些功德在他成佛的时候,就能够感得广大无边的报身和化身。同样的,你也是透过念一句佛名字,就能够把无边的报身和化身佛都包括进来了,这是一个总持法。所以你每念一句佛名,就把这种佛他所有报身、化身都包含在里面来了。

这里值得注意的就是两个字,一个是“显”字,一个是“该”字。

这个“该”,我们看到的是应该的“该”字,其实他是一个通假字,通另外一个“赅”字(就是贝壳的贝字,贝边那个赅),“赅”就是完备的意思,当然这个应该的“该”与那个完备的“赅”字也是相通的了。

念法身佛,智慧无边;念报、化身佛,功德无边,功德无量。

那么,怎么样子念呢?就通过念一句佛名字。

念一句佛名字,法身就显现了;念一句佛名字,一切的报、化身佛就都包含在里面了。

我们知道每一点都是全息,每一点都包含整体,所以念一句佛名的当下就是能够唤醒我们本具的法身智慧,当下就全体包含报身佛、化身佛,就能够使活泼泼的佛法,在当下活的身心之中、活的生命现象之中,全体显露出来了。

所以这两句话,其实就是把净土法门的窍诀、奥妙都包含在其中了。或者我们说这两个字,一个“显”字,一个“该”字,就全体显露了净土法门的妙处,所以,这个是妙不可言的殊胜方便。

第三个要点,就是引用《华严经》第三会《须弥偈赞品第十四》的两首偈子,来彰显得闻佛名号的珍贵。

你看:“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

菩萨的发心跟凡夫不一样,菩萨发心,是我宁愿以受地狱苦的代价,换得可以听闻佛的名号。因为以名昭德,听闻到佛名号,就能当下把听闻佛名号的这一念与我们真心的明和觉融合了;我们的真心有空性、明性、觉性,就跟我们的明觉融合了,这个时候,真实生命就显露了,就苏醒了,就唤醒了。所以宁愿以受地狱苦为代价,来换得听闻诸佛名号。

“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我不愿意去受无量的快乐,但是听闻不到佛名号,一直在六道里轮转,还以为自己很快乐;这个与凡夫的想法不同,凡夫就是虽然听闻了佛名号都不珍惜,受到一点挫折马上就退转了,这是因为智慧不够。

“所以于往昔。无数劫受苦。流转生死中。不闻佛名故。”之所以过去无数劫之中流浪生死,都是由于从来没有听闻过佛的名号,不能够唤醒明觉。

我们看看,仅仅是听闻佛名号就有如此不可思议的功德力,何况像我们现在这样子能够数数地来念佛,当然更殊胜了。

我们每一天当中都会起无量的念头,但是这无量念头之中能够和明觉融合的念头是很少的;乃至于我们口里面念佛,心里面还在打妄想,就没有和明觉融合了。所以要念一句是一句,你每念一句佛号,都要让他与我们的明觉融合起来,这个才是真念佛;否则的话,就是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因为没有跟你内在的明觉融合。

有一些人,他就算是到寺院里面,也很少记得念佛,因为无量劫以来的业障、习气的缘故,他就算到寺院,他也没有安下心来念佛,也没有让他的心跟佛号相应,也没有让佛号与明觉相融合,而是虽然口里面在念佛,心里面还是在打妄想,还是不断地在起轮回的念头。

大多数人,就算去到寺院也很少记得念佛,起心动念都还是轮回的念头,有一些是抒发内心的感怀呀。

比如说,唐朝时候有一位读书人,叫做王播。王播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家境很贫寒,住的房子都没有,但是他很求上进,他就借住在寺院里面读书。

以前的寺院对所有的读书人都是很优待的,不管他怎么贫寒,都免费提供房子给他读书,然后免费给他提供食物,所以王播就在寺院里面借读(读书),每天三餐跑到斋堂里面去用餐。时间久了,有一些僧人就捉弄他,故意先用餐,然后再敲钟,所以就使他错过了时间,饿肚子,他一听到敲钟了以为寺院里面中午开饭了,然后跑去,跑去吃的时候发现大家都吃完了。

后来王播考上了功名,做官,二十年后,他故地重游,到他原来年轻时候读书住过好长久的寺院。然后发现,他原来题写在寺院墙壁上面的那些诗,都被寺院用碧纱保护起来了(用纱做了一个罩子把它盖起来,免得人家破坏),作为一个名人读书处的景点。

王播就很感慨地提起笔来在寺院的墙壁上题写了两首诗。

“二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这个很容易懂,二十年以前,我曾经在这里读书,那时候木兰刚刚开花,院子新修好,现在再来的时候,树老无花僧白头。

第二首是:“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黎饭后钟;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二十年以前我在这里读书的时候,有人捉弄我,故意先吃饭再敲钟,搞得我饿肚子;我二十年来尘土扑面,到处去做官去做事,现在再来的时候,发现我原来随意题在墙壁上的那些诗,都被人家精心保护起来了,“如今始得碧纱笼”。你看他写这些,所起的是什么念头?轮回的念头了,不过是抒发一些人生的感慨而已。

如文殊般若经云。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

这一段,是彭际清居士引用《文殊般若经》中文殊菩萨的开示:专称一佛名字,能够入一行三昧,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

我们都知道文殊菩萨是智慧第一的大菩萨,所以他才是真正透彻了解,知道念佛名字是最殊胜的方便法门;佛名字是大智慧、大慈悲、大善巧的结晶。

佛已经成佛了,他已经点亮了生命智慧之灯;我们要借助佛名号来点亮内在的智慧灯,照亮生命前行的菩提路,这个才是真正的传灯法会,所以我们现在学修《华严念佛三昧论》,是真正的无相传灯啊。

我们不单单要学法门,而且还要懂得这个法门背后的理,由此而提升认知,要让佛法成为日常生活之中活生生的认知智慧,使每一个念头都与明觉融合,就是念佛。

阿弥陀经亦以执持名号。为往生正因。故知名字功德不可思议。又如兜率偈赞品云。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息。此人得见佛。其数与心等。贤首品云。若常念佛心不动。则常睹见无量佛。若常睹见无量佛。则见如来体常住。

这一段还是说持念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可以分为两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就是《阿弥陀经》以执持佛名号为往生正因。

我们看《弥陀经》大家都能背:“若人执持阿弥陀佛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即得往生。”所以,信愿持名,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正因。

莲池大师说:“举其名兮,兼众德以具备;专乎持也,统万行以无遗。”

《大悲白莲花经》上面也说:“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界,不可穷尽。”

这都是说,持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第二个要点,就是引用《华严经》里面的两首偈颂来说明,念佛名字功德不可思议。

第一首,《兜率偈赞品》上面讲到“以佛为境界”,“佛”就是所对的境界,专念这尊佛名号,那么你起多少心念念佛,你起念佛的念头有多少,将来就能见多少尊佛。

第二首,是《贤首品》讲“若常念佛心不动,则常睹见无量佛”。这个念佛境界就更高了,不但事持还入理持,念佛而心不动,念而无念,所以能够入理持,因此能够“见如来体常住”。

前偈论持名。故言数。后兼报化以彻法身。故言无量。虽然人知有量之数。而莫知离量之数。知即数之名。而不知离数之名。知离数之名。故终日念而未尝念也。知离量之数。故念一佛而即遍摄一切佛也。如随好光明品云。如我说我而不著我。不著我所。一切诸佛亦复如是。自说是佛。不著于我及以我所。

这一段是彭际清居士解释前面的两首《华严经》上的偈子,可以分为两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就是讲“离量之数”与“离数之名”。

前一个偈子,“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息,此人得见佛,其数与心等”,有一个数表示还是事念,就是有念而念,所以没有离开念佛名号的数量,还是在计数念佛,有念而念;后一个偈子,“若常念佛心不动,则常睹见无量佛”,虽然念佛而心不动,念而无念,这个就是由事持而达理执,念法身佛,见到妙理了,所以是无量。

“人知有量之数。而莫知离量之数。”“有量之数”就是事持;“离量之数”就是理持。

“知即数量之佛名。而不知离数量之佛名。”离数量的佛名是法身佛,计数量的佛名所念的是报身佛、化身佛。所以离数之佛名就是法身佛,能够达理持,所以终日念而未尝念,念而无念,不著相,能够念法身,所以念一佛即是遍摄一切佛。

第二个要点,就是怎样子才可以念实相佛、念法身佛?

前面说念法身佛,念一佛就是念无量佛,功德这么殊胜,那怎么样子才能念实相佛呢?要超越能所二元对立,才是真正的念实相佛。

彭居士引用了《华严经・随好光明品》中佛陀自己说,我因为说法,必须要有一个方法:“假名说我。”所以佛陀说,“我为法王,于法自在”,但是要不著“我”。佛陀是“假名”说“我”,不著“我”也不著“我所”。

同样的,念佛之人也要能够超越能所的二元对立,念佛的时候不执著有“能”念之“我”,也不执著于“所”念之“佛”,就能够入不二法门,就是念实相佛。

然初入此门。必依乎数。日须克定课程。自一而万。自万而亿。念不离佛。佛不异心。如月在水。月非水内。如春在枝。春非枝外。如是念佛。名字即法身。名字性不可得故。法身即名字。法身遍一切故。乃至报化不异名字。名字不异报化。亦复如是。

这一段有两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就是不要听说理持很高就不重视事持,事实上真正的入手之处,它就是事持;而且,真正理持――理透彻了,事持会更精进,那个才是真正的理路上通透了。

刚开始进入念佛法门,对于净土的妙理领悟要深要高;真正下手的行持,要规定念佛的数量。

比如说藕溢大师,在禅宗里面是开悟的大德,后来明心见性后归心净土。他的理路那么高,但是每天还规定自己念佛的数量,一开始规定自己每天至少念三万声佛号,渐渐地加到每天念五万声佛名,念十万声佛名,一直念到“念不离佛,佛不异心”。心中所起的念头,都是油然而起佛名号,这个是“念不离佛”;先事持,不知不觉,就转成了理持――“佛不异心”,就是所念的佛名号,就是心的空性、明性、觉性,佛号起,念念都是与明觉融合,念念都与明觉融合就是念念遍满法界,当然功德不可思议了。

第二个要点,就是名字即是法身,名字即报身,名字即化身;法、报、化三身即是名字。

为什么说名字即法身呢?因为名字离开法身,没有另外的自性,名字也是真心的空、明、觉性而现起的;为什么说法身即名字呢?因为法身遍满一切,当然法身也遍在名字里面了。

故如来名号品。谓一如来名号。与法界虚空界等。随众生心各别知见。则知世间凡所有名。即是佛名。随举一名诸世间名无不摄矣。又如毗卢遮那品称引古先诸佛。各各不同。而一以毗卢概之。以一切诸佛皆有毗卢藏身故。古今不异故。

这一段有两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就是“世间凡所有名。即是佛名”。这个就更透彻了。对于见性的人来说,听到世间任何的一个名、任何一个词汇,都是佛名,都能够让他见到心的明觉,这个就更透彻了。

所以《华严经・如来名号品》上说,一个如来名号与法界相等。因为一个如来名号他是由心的明觉而起,所以他就与法界相等,与虚空界相等,法身遍满虚空,所以如来名号也是遍满虚空;但是众生他的心量不同,同样的念佛名号,他的心量不同,所见之佛也不同。心量小,念佛就会见劣应身佛;心量大的凡夫,念佛见胜应身佛;更进一步,地上菩萨能够见报身佛。

同样的,世间的种种名字,都是以真心的空、明、觉为根源。所以对于开了悟的人来说,听闻到世间凡所有名即是佛名,都是他开悟的因缘,都能够触发他明心见性。

我们知道禅宗有个公案,说有一个禅师很用功,到处去参学寻师访道,但是始终没有开悟,后来他是怎么开悟的呢?很奇妙,他不是在禅堂里打坐开悟的,而是在路上走,突然就听到街上有人唱的歌,他就开悟了,很奇怪。

这个禅师有一天上街去买东西,他功夫用得很好,他虽然是用功,心里面还是疑情不断,一直保持这个话头,他偶然听到歌楼上面飘来一个女子唱歌的声音:“你若无心我便休……”他就豁然大悟了。

世间的凡夫因为有种种迷执,有情执,有妄想,所以他听到这句“你若无心我便休”,就认为是描述感情的,你对我无心,我就算了;但是禅师正在用功,所以由于歌词的触发当下就悟入了,法身遍满法界,任运无心,当下狂心休歇,明心见性。

所以你就可以明白,这个就更透彻了。前面说佛名是心的空、明、觉显现的,遍满法界;现在更透彻地说,世间的一切名词,只要见性的人,都能够与明觉相应。

第二个要点,就是以毗卢遮那佛概括古今诸佛。

诸佛虽然有种种愿力的不同、佛国土的不同、修习法门的不同,但是他们跟毗卢遮那佛的法身是同一的,因此,可以用一尊毗卢遮那佛来概括古今诸佛,也就是说,你念毗卢遮那佛就是念一切佛了。

如是念佛。持一佛名。全收法界。全法界名。全法界收。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亦非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十方三世。当念无余。不历刹那。成佛已竟。

这一段就总结了念佛名字就是至圆至顿的法门,有两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持一佛名。全收法界”。

我们念佛,心量就大了,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以名昭德,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所以就能够把整个法界都收在一念之中。

“全法界名。全法界收。”因为所念的佛名,就是全体法界的名字,当然你念佛名就完备地收了全法界,把整个法界都收在一念之中来了。

有个譬喻大家都知道,《西游记》里面说孙悟空保护他的的师父唐三藏去西天求法,有个妖精就偷了一个乾坤混元袋,妖精一叫“孙行者”,孙悟空一答应,马上就被吸到那个袋子里面去了。以名昭德,念名字就把整个实体就吸进去了,但这是个譬喻。

第二个要点,就是念佛名字的殊胜,是超越时空的局限。

我们最大的局限、最根本的局限是什么?就是时空的局限。念佛名字,佛名就是全法界名,马上就超越时空了,佛名就遍满过现未三世,包含了一切报身、化身,所以十方三世的一切,都在一念之中完备,圆满具备,所以能够“不历刹那。成佛已竟”。这一弹指,就是六十刹那,所以不需要经历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就成佛已竟了,成佛圆满了,所以你看看,这个理是非常深的。

修念佛法门的人,真正能够这么信的人,能够这么悟的人,那是极少的啊。

到此地呢,我们讲第三类“念佛名字成就最胜方便门”就圆满了。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