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二、受持菩萨戒的殊胜功德

《居士菩萨戒略讲-优婆塞戒经略讲》 by 大愿法师

2017-5-16 19:41

第二个主题就是受持菩萨戒有以下十二种殊胜的功德。

第一种殊胜功德是最能饶益自他的功德。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第一品《菩提心利益品》中说:“佛于多劫深思惟,见此觉心最饶益,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

以释迦牟尼佛为主的三世诸佛,他们经过很多个大劫,以佛陀的智慧海来深入地思惟,看到什么对众生的解脱最有力呢?就是菩提心,就是发菩提心受菩萨戒,这是能够真正最利益众生的法门,所以说“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

释迦佛和三世诸佛以无漏的大智慧观察到:要消除众生无明痴暗所引起的痛苦,使他们得到究竟的安乐,惟有修学菩提心,受持菩萨戒。

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其实整本都是告诉我们怎样发菩提心,怎样受持菩萨戒。从第一品到第十品完整地把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修学次第,以修心窍诀的方式归纳到一起来传授给我们。为了便于大家来读诵,我们把《入菩萨行论》的第一品至第六品的偈颂都汇编到《居士菩萨戒学处汇编》里面了,大家最好能够把她背下来,日常修心就有了智慧的宝剑。

第二种殊胜功德就是受菩萨戒即刻名为佛子,世间人天都应向他礼敬。

我们这次时间虽然只有四天,但是如法地受持,这四天会成为我们今生今世最重要的一瞬间,成为我们生命之中最重要的四天。之前如果没有真正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一直是在六道里面不断流转的业重凡夫;因为我们当下受持,发菩提心得到菩萨戒完整的戒体以后,我们的身份马上就转变了,我们就成为法王子,成为生在佛陀家族的菩萨。那么十方诸佛都把受菩萨戒的菩萨当做儿子,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观世音菩萨等等,一切菩萨都会把受菩萨戒的菩萨当做弟弟,所以常能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护念。

这是第二种功德,生在佛的家族,成为佛的意子的利益。

第三种殊胜功德就是受菩萨戒是转凡夫身为金刚体的点金术。

《华严经》上有一个比方:如果用一两的点金剂,就能够将千两的铁变成纯金。那我们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人,就像一大堆黑乎乎的煤炭,加上点金剂以后马上全部变为黄金。同样的,我们这个五蕴的色身以前是一大堆黑乎乎的煤炭,发了菩提心受持菩萨戒,当下就变为珍贵的佛陀身,将能够成就像佛陀一样的金刚体。所以心改身如故,看起来外表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内在的凡夫心转变为菩提心了,真正地觉悟了,这就是一个分水岭了,从此以后能够真正地行菩萨道,乃至于圆满成佛。生生世世都得到这个菩萨戒戒体的保护,在一切时中、在一切处中都能够得到诸佛菩萨的摄持护念。就算是有迷昧的时候,都会得到佛菩萨的唤醒,能够顺利地在菩提道上精进。

我们要知道菩萨戒是一受永受,就算是你有犯戒,还能够忏悔还净,再受菩萨戒的时候只是“名为开示莹净,不名新得”。因为菩萨戒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她完全是依据我们心的本质来修。在《金刚经》中讲了心的本质是什么?她的本质是空、明、现,直接以我们这个真心本体来起修,这个真心本体事实上我们也可以把她称之为菩提心。

第四种殊胜功德,发菩提心受菩萨戒是一切大乘佛法的总持法门。

我们抓住菩提心这一法,一切大乘佛法的心要就都抓住了。一切大乘佛法的精髓都是菩提心,离开了菩提心,一切大乘佛法都只剩下一具空壳。

譬如一个人,他如果要消除贫穷的痛苦,那么获得摩尼宝是最好的方法。因为摩尼宝是称为如意宝,你向它祈祷,你求什么它就会涌现出什么来。大昭寺那尊释迦牟尼佛是佛陀的十二岁等身像,像里面有一颗摩尼宝珠――随求普应摩尼宝,一直自动在身体里面循环。如果它循环到佛身的膝盖这个地方,刚好你也在那里祈祷的话,那么你任何愿望都会迅速实现。那么,我们能够获得摩尼宝,当然一切的贫穷等等都能够迅速地消除。同样的,我们要想出离三界轮回之苦,也应该坚持菩提心,受持菩萨戒。

可见,菩提心法门是八万四千法门的心要总汇。如果舍弃菩提心的法门,就好像到了大宝洲,不去取摩尼宝,反而去拾取其他普通的珍宝那样愚痴;因为只要你得到摩尼宝,你要任何珍宝都可以由这个摩尼宝涌现出来。同样的,只要我们真正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任何大乘的法门都在其中。

第五种殊胜功德是发菩提心受菩萨戒能成就善根福德不断增长的功德。

如果没有菩提心的摄持,我们去修一切善法,比如说,礼佛、诵经、持咒、布施等等,当然都会有很好的功德,很好的果报。但是她只能够感得一次善的果报,就好像一年生的植物一样,它只结一次果就枯萎了。而如果是能够以菩提心摄持的善行,就像能够一直不停结果的植物一样,就能够在善果成熟以后不断地增长,乃至于到成就佛果位之间,善业都不会毁坏。

“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他一直一直不断地成就善果,所以一定要发心受菩萨戒。在《菩萨璎珞本业经》上面有说:如果我们发了菩提心受菩萨戒,那么你不犯戒的话,在一切时空之中、在所有众生面前你都有功德。而假设你是凡夫,你犯了戒,你犯戒的时候,只是你对那个众生犯了戒,你只是在他面前有过失、有罪过。所以,发心受菩萨戒,那功德是非常广大浩瀚的。

就算是有些人觉得我暂时是不是根器不够呢?其实都要有勇气、都要有精进心受菩萨戒。为什么?这个受菩萨戒确实是百千万劫难遭遇。因为,像优婆塞菩萨戒、梵网菩萨戒,或者还会有地方有可能会传授,但是像瑜伽菩萨戒、瑜伽虚空藏菩萨戒,是很少很少有机会传授,甚至有些人连这个名字都没有听到过,所以非常珍贵和难得,我们要真正地如法受持。

我们修任何善法都要能够具足三殊胜。前行就是发菩提心,正行就是无缘,就是以空性慧来修,结行就是回向菩提。所以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其实在一切法门之中都要运用。包括我们诵经,前行的时候一定要保证自己的动机,要以菩提心来摄持,最后圆满的时候也要回向菩提。当然正行要能以空性慧来修,对一般人是难度高一点,但是起码前行和结行我们都可以做得到,这样的话,哪怕是修任何微小的善法,都能够成就无穷无尽的功德。

第六种殊胜功德是发菩提心、受菩萨戒能够摧毁极重的罪业。

比如造了诽谤三宝以及五无间罪,造了谤法的恶业,当然这个罪业是最重的。经上说你如果造了谤法的恶业,这个恶业比什么还大呢?假设有一个人把整个南瞻部洲的所有的阿罗汉全部杀掉了,那个罪业还比不上谤法的罪业,所以它是极重的罪业。依据其他的方法是难以转业的,而如果发心受菩萨戒就能够解脱这些罪业。

比如世亲菩萨、马鸣菩萨,他们都曾经诽谤过大乘佛法,这是谤法的罪业。后来发起了菩提心,精进忏悔,都获得了大成就。

世亲菩萨和无著菩萨是两兄弟,世亲菩萨之前一直都是学小乘,他不信大乘法。他的哥哥无著菩萨就以善巧方便来接引他,假装说自己病了,要弟弟来看他,然后就叫一位比丘在另外一间房子里面来读诵大乘经典。世亲菩萨很有智慧,一听,他马上心开意解,马上知道自己原来错了,所以他就要忏悔,说:“我以前谤大乘佛法,所以我要忏罪。”他拿起刀来准备把自己舌头割掉。

无著菩萨说:“那不能够消除罪业,你要转过来弘扬大乘佛法,才能消罪业。”

又比如说阿^世王子,我们在《观无量寿经》就看到了,阿^世王子把自己的父王频婆娑罗王关起来饿死掉了,所以他造了杀父的五无间罪之一。后来也是依靠发菩提心、受菩萨戒,而能够在一刹那之中从地狱里解脱出来。那他曾经造了杀父的五无间罪,所以他还是要堕地狱,但是因为他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缘故,一堕马上就出来了。好像是什么?好像是我们打一个皮球,打在地上,一碰地马上又弹起来了一样,迅速地就从地狱里解脱出来了。所以我们要知道,真正能够受菩萨戒功德是如此的殊胜。

又比如说,宋朝的时候有一位宰相,叫做张商英,他年轻的时候是非常地痛恨佛教,他准备写一篇文章来证明佛教所讲的佛性并不存在。构思了很久不晓得怎么下笔,他妻子就问他在想什么。他就说:“我想写篇文章来证明佛教所讲的佛性不存在。”

但他的妻子很聪慧,马上就说:“假如是没有佛性的话,那又有什么好批评的呢?假设你要反对一件事情,一定要先有这一件事情存在,你才可以立论去反对。假如本来没有的话,那就好像你只是用一只手掌去打虚空一样,永远都不会发出声音来。”

张商英听了以后,觉察到了自己的愚蠢,觉察到自己原来犯了一个先入为主的错误,有主观成见,只是为了维护儒家的、儒学的正统地位。他从来没有怎么看过佛经就先入为主,认为那都是假的,都是迷信的。所以他觉察到自己的愚蠢,他就收集了很多很多的佛经详细地来看,越读就越有信心,越读就越觉察到自己之前太浅薄了,太无知了,所以就痛切忏悔。在一位禅宗大德面前求忏悔以后,发菩提心如法受菩萨戒,然后依止禅宗的大德参禅而开悟了。

可见,我们通过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也能够灭除谤法的罪业,而且还能够参禅开悟。世间的凡夫、居士都可以这样迅速地证悟,这都是菩提心摄持的力量。

第七种殊胜功德就是发菩提心、受菩萨戒能够摧毁各种决定重罪。对于各种不定业的重罪,也能够在一刹那间将罪业转化。

正如《入菩萨行论》所说:“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第八种殊胜功德就是发菩提心、受菩萨戒者,将舍命时,住大欢喜。

为什么大欢喜呀?因为生、老、病、死都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如果有菩萨戒的戒体,我们将要走的时候,心里面会起大欢喜,为什么呀?因为我们知道,诸佛看我们是儿子,一切菩萨看我们是弟弟,那我们将来会去哪里呢?以信愿行念阿弥陀佛,一定能够往生净土,所以《无量寿经》上三辈往生都会要说到“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事实上我们这一期的生命在人间走了一遭,那么人生最低最低的目标,应该是当自己死亡的时候一定要比出生的时候心灵更善、更美,这应该是我们的最低目标。那我们能够去哪里?我们最低也能够到人天善道。何况是我们能够受菩萨戒呢?那当然是能够迅速地生佛净土。

第九种殊胜功德就是发菩提心、受菩萨戒者,身坏命终以后,所生之处,常与诸菩萨为同学伴侣。

为什么?因为我们一直守持菩萨戒,所以所感得的这个等流果,就是将来我们会跟诸菩萨,跟自己差不多修行的状态的菩萨,跟他们会在一起做同学伴侣,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第十种殊胜功德就是发菩提心、受菩萨戒者,成就无量大功德藏。

在《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中就以校量功德的方式来阐述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无量功德。

《初发心功德品》主讲者是法慧菩萨,当机请法者是帝释天,也就是中国道教所说的玉皇大帝,他来请法。帝释天就问法慧菩萨说:菩萨初发心功德究竟有多大呢?

法慧菩萨就说了十一个比喻来形容,那我们看了以后,这个心一定会生起无量无量的欢喜。你看,只是初发心,就是像大家一样初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你知道你的功德有多大吗?法慧菩萨用了很多很多的篇幅来形容,在此处当然不可能讲那么多了,我只能够略讲一个比喻,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功德是如此的浩瀚不可思议。

第一个比喻是“利乐众生喻”。就是说,假设有一个人,他历经百劫,用一百个大劫的时间,以种种丰盛的物质、饮食、衣服、璎珞、珍宝来供养十方世界的众生。

又用一千个大劫的时间来教化他们修十善道。

再用百千劫时间教化他们来修习四禅定:离生喜乐地定、定生喜乐地定、离喜妙乐地定、舍念清净地定,用百千劫的时间教化让他们都能成就四禅定。

再用一亿个大劫的时间来教化这些无量的众生来修四无量心。

用百亿劫的时间来指导他们修解脱道,能够证得初果须陀洹果。

再用百千亿劫的时间来指导他们修解脱道,能够证得二果斯陀含果。

再用那由他亿劫的时间指导他们来安住在三果的修行。

再然后用百千那由他亿劫的时间,指导他们来修四果阿罗汉的果位。你看,等于就将无量无量世界的众生用漫长的时间,从物质供养他们开始,一直到把他们都度成阿罗汉。

又来教化他们成就辟支佛的修行,成就缘觉的修行。你看这样的功德是不是很浩瀚啊?

法慧菩萨就问帝释天说:“你看此人功德有多大呢?”

帝释天就赞叹说:“此人的功德非是凡夫可以想象,唯有佛陀才能知晓。”

法慧菩萨就说:“此人的功德虽然是不可思议,但是比之于菩萨初发心的功德,却不及初发心功德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百千分之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之一。”

接着法慧菩萨又连续说了十个比方,层层递进,越说越殊胜,来说明菩萨初发心的功德非常殊胜。

有一些人,虽然听了《金刚经》,但是还总是习惯于用凡夫心来思考,不懂得用菩提心来思考;总是习惯于用大脑思惟来思考,不懂得用灵性生命思惟来觉照。所以他们就会生起疑惑来:这个凡夫位,凡夫人刚刚发一下菩提心,这菩萨初发心,你说凡夫人为什么会具有如此殊胜的功德呢?是不是觉得好像不可理解呢?

其实,如果我们用灵性生命思惟来觉照就能够明白,虽然现在是凡夫,但是发起了菩提心、受菩萨戒,那当下这一念就是以无限的心量来修行,以无限的心量来修无限广大的善心;而且他的目标很高远,是以无上佛果为目标。正如前面那个比方,如果我们只是求声闻果位,在受一次果报,已得到声闻果位,这个就消掉了。你求缘觉果位也是如此,唯有佛果位是无穷无尽的,是永远都不会消失的,所以功德是非常超胜的。

我们如果从有限的发心出发,来度化有限的众生,成就有限的果位,比方说小乘的初果乃至于四果,最终成就的功德必然也是有限的。因为再多再多的有限相加,它不过是更大更多的有限,它绝对不会是无限的,所以绝不能够和无限的相比。而初发心菩萨是以无限的众生为利益的对象,以无上的佛果为成就的目标,所以乃至于当下一念发起菩提心,一念生欢喜心、受菩萨戒,这个功德都是如此的不可思议。

第十一种殊胜功德,发菩提心、受菩萨戒是成佛的不共因。

我们知道,佛法修行有两大纲要,就是菩提心和空性慧。菩提心和空性慧是佛法修行的两大纲要,正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那么,其实修习通达空性的智慧是声闻、缘觉、菩萨、佛果四种菩提的共因。当然如果我们说菩萨是因位,不算的话,那就是声闻乘、缘觉乘和佛乘,这三乘菩提的共因都是要有空性智慧,而菩提心是成佛的不共因。

因此要成佛,就要发菩提心、受菩萨戒才能成佛。否则的话,你用百千万亿个大劫去修声闻乘、缘觉乘都难以成佛,这是不共因。这次大家的功德很殊胜,两大纲要都学了:前面的《金刚经》其实就是讲般若空慧,后续我们这几天受菩萨戒就是成佛的不共因。

第十二种功德就是发菩提心、受菩萨戒能够获得无上佛果的利益。

在《菩萨戒律仪论》上面有说:“三、七、三三o劫得菩提。”这句话其实就是说,有发菩提心的人,他有上等的、中等的、下等的。下等的发菩提心的菩萨,就是好像国王般的菩提心,国王就是我要先继王位,再来帮助黎民。同样的,如果是先希求自己成就佛果,再度众生成佛,那么需要三十三大阿僧o劫才能成佛。

什么是三十三大阿僧o劫才能成佛?在资粮道位、加行道位还要经过三大阿僧o劫的修行才能圆满。到达见道位,就是初地到十地菩萨了。那么初地到十地,每一地都需要经过三大阿僧o劫的修行,所以总共要三十三大阿僧o劫才能成佛。

中根的菩萨,他发的菩提心是舟子般的菩提心。舟子就是划船的船夫,船夫和乘客是同登彼岸。中根的菩萨是求愿自己和一切众生同证佛果,就会需要七大阿僧o劫才能成佛。也就是资粮道位、加行道位各两大阿僧o劫,见道位需要一大阿僧o劫,修道位又需要两大阿僧o劫,所以总共需要七大劫才能成佛。

上根的菩萨发起的是牧童般的菩提心。牧童看牛羊的时候,牛羊在前面,牧童在后面。同样的,菩萨发心是先度众生成佛,自己最后成佛。“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样发心需要三大阿僧o劫成佛。也就是资粮道位、加行道位需要一大阿僧o劫的修行才能圆满;初地到七地需要一大阿僧o劫才能圆满;后续的三清净地,即八、九、十地也需要一大阿僧o劫才能圆满,所以称为三大阿僧o劫成佛。

这三大阿僧o劫,它是以凡夫在下资粮道位起点的能力为标准来说三大阿僧o劫,其实不需要那么长时间,为什么?因为凡夫刚刚开始在下资粮道位起点修行,当然这个能力很有限,事实上越往上修能力就越大,能力不断地增长。到了上资粮道、加行道乃至于登地以上的菩萨,他们的能力不断地以成百千万倍地增长,所以成佛就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

在《二万五千颂般若经》上面有说:得到初地的菩萨(欢喜地的菩萨),若欲者,七日能成佛。如果他希望的话,七天就能够示现成佛,能够在百世界示现佛身。

由此可知,受持菩萨戒的功德无量无边,赞莫能穷。此地只是略说都有十二种,事实上在无量的大乘经论之中都有赞叹,是说不能尽。总而言之,受持菩萨戒能够摧毁一切罪业、烦恼,增长一切善业功德,速证佛果。因此,我们要对自己生起随喜的心,以这个欢喜的心来摄持,精进勇猛来持好菩萨戒。三、怎样才能得菩萨戒

第一个方面,当然是首先要发起菩提心。

我们来看《居士菩萨戒学处汇编》的第74至75页,即《入菩萨行论・受持菩提心品第三》。我们受菩萨戒要先发起菩提心。发菩提心的方法,主要的就是有两大类传承系统:

一类就是七重因果发菩提心。这是释迦牟尼佛传给弥勒菩萨,弥勒菩萨传给无著菩萨,然后渐次地传下来,这是瑜伽行派的修菩提心的方法。

还有一类就是深观派的修行方法。释迦牟尼佛传给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再传给龙树菩萨,这样渐次传下来,修自他交换发菩提心法。索达吉堪布的《入行论广释》的讲解,很殊胜,大家可以去学,因为时间关系,只能够略略提一提。

看《入菩萨行论・受持菩提心品第三》前面的三首偈颂都是修随喜:

欣乐而随喜,一切众有情,息苦诸善行,得乐诸福报。

这是共下士道的随喜,能够随喜一切有情,他们有息除恶道痛苦的善行,息苦诸善行。得乐诸福报,能够得生善道的福报。

第二首偈颂就是对于一切中士道的修行者,他们的功德修随喜:

随喜积善行,彼为菩提因,随喜众有情,实脱轮回苦。

中士道是能够修苦集灭道四圣谛超出轮回,或者修十二因缘能够脱离轮回苦,随喜他们的功德。

第三首偈颂就是对上士道的修行者的随喜:

随喜佛菩提,佛子地诸果。亦复乐随喜,

能与有情乐。发心福善海,及诸饶益行。

这是对上士道修行功德的随喜,以下的偈颂就是请转法轮: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为苦惑迷众,燃亮正法灯。

再接下来偈颂,就是请佛住世:

知佛欲涅,合掌速祈请。住世无量劫,莫遗世间迷。

再接下来偈颂就是善根回向利他:

如是诸观行,所积一切善,以彼愿消除,有情一切苦。

再接下来的三首偈颂是寂天菩萨特别地开示我们,要特别地回向三个方面。

我们凡夫众生最痛苦最难受的是哪三个方面呢?

一个当然是疾病,我们病的时候很难受,我们祈求菩萨能够帮助我们,能够加被我们。

再一个就是饥饿,如果福报不够的时候,饭都吃不上的话,当然是特别急迫。

第三个就是贫穷。

所以菩萨的大悲心特别地回向这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消众生的病苦:

乃至众生疾,尚未疗愈前,愿为医与药,并作看护士。

菩萨发心无我利他,愿我自己能够变化成为妙药,能够帮助众生,能够成为良医,能够救济众生。

第二个方面是解众生之饥:

盼天降食雨,解除饥渴难,于彼灾荒劫,愿成充饥食。

遭遇灾荒的时候,菩萨愿自己能够成为粮食,让众生能够免除饥锇之苦。

第三个方面是救济贫者:

为济贫困者,愿成无尽藏,愿诸资生物,悉现彼等前。

这是愿自己能够成为无尽的宝藏,来消除众生的贫穷之苦。

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

愿自己三世一切善根,一切的受用都能够帮助众生。

我们再看第74页的最后一行:

愿彼毁我者,及余害我者,乃至辱我者,皆具菩提缘。

这是文殊菩萨十大愿里的第二大愿――菩萨发心,乃至于毁谤我的人,乃至于伤害我的人,乃至于侮辱我的人,我都愿他们能够因此跟我结下缘分,我将来能够度化他们。好像佛陀因地做忍辱仙人一样,忍辱仙人说:你现在用宝剑来割解我的身体,将来我要用智慧的宝剑来斩断你的无明烦恼,先度脱你,让你解脱。我们确实是非常随喜赞叹菩萨这样伟大的菩提心,一切众生那样地伤害他,不单是不生一丝一毫的怨恨,而反过来还能够愿最先度脱他。所以这是完全地打破了无明我执以后的伟大的菩萨行。

再底下就是用一些比喻来说明菩萨怎样发心,怎样能够修心圆满。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