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二庄严品第十二

《居士菩萨戒略讲-优婆塞戒经略讲》 by 大愿法师

2017-5-16 19:41

上午我们已经讲到了,能受菩萨戒的人,他的条件是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他应该要自利利他,应该要成就八法,要自他庄严,这个《二庄严品第十二》就是进一步来讲,以福德智慧为庄严。

【善生言,世尊,云何菩萨自他庄严?佛言,善男子,菩萨具足二法,能自他庄严。一者福德,二者智慧。】

本品的要点总共是五个:

第一个就是以福慧二庄严为主线来贯穿全品,然后围绕如何圆满地自利利他来展开讨论。事实上第十一品,《自他庄严品》是以八法来庄严,来自利利他。本品就是以福德智慧二法来庄严,自利利他。第十一品里面的第一法至第六法是福庄严;第七法、第八法是慧庄严,智慧庄严。这里面把它进一步归纳起来,事实上福德智慧也是我们佛弟子所要修的根本,求福、求慧、求生净土。

【世尊,何因缘故,得二庄严?善男子,菩萨修集六波罗蜜,便得如是二种庄严。】修习六度能够成就福德智慧。

【施戒精进,名福庄严。】修布施度、持戒度、精进度是侧重于成就福庄严。

【忍定智慧,名智庄严。】修忍辱度、禅定度、般若度,是智慧庄严。

【复有六法,二庄严因。所谓六念,念佛法僧,名智庄严;念施、戒、天,名福庄严。】

这是第一个要点,我们要修六度,要修六念,能够成就福慧庄严。

在《百缘经》上讲了一个公案,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舍卫城中有一位长者,这位长者生了一个儿子,端正殊妙、相好庄严。刚刚生下这个儿子,他有一个奇特的地方,他两只手里面就抓了两个金钱,而且拿掉这两个又会再生出来,无有穷尽,所以父母亲给他取一个名字叫做“宝手”。并且这个宝手童子非常喜好布施,看到贫苦的人都会把手上的金钱拿下来布施给他。

后来跟随他的朋友来到了o树给孤独园,见到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就很欢喜。礼敬佛陀和诸大阿罗汉,并且说,愿佛和诸圣贤能够接受弟子的供养。马上他就把手里面的钱拉下来,一直拉,很快就堆成一个小钱山,然后置办供品来供佛及圣众。佛陀受供以后就为宝手童子说法,即时他能够得到初果须陀洹果。心开意解以后他就回去向父母亲请求,希望能够同意他出家,出家以后很快就成就阿罗汉圣道。

这时候阿难陀尊者就请问佛陀这位宝手比丘宿世的因缘。阿难问佛:“宝手比丘,宿植何福,生于豪族,手出金钱,取用无穷尽,又值世尊,出家得道”。佛陀就开示说,过去迦叶佛时候,迦叶佛入涅以后,当时有一位国王就收集迦叶佛的舍利来造塔供养(我们现在朝拜的也有迦叶佛舍利)。

当时有一位长者对于国王的造佛塔心里面很欢喜,生起随喜的心来。刚好他有一个金钱,就马上在正在做塔奠基的时候把金钱安置在塔基底下,而且至诚地发菩提誓愿,以此功德,累生累劫不堕三恶道之中,常在人间天上都资财具足,受种种的福乐,乃至于现在能够遭遇到释迦佛,能够出家成圣道。

第二个要点是,从果、因和相三个方面来讨论,我们如何去圆满地成就福德智慧二种庄严。从果上的利益来阐明具二庄严,能够自利利他:

【善男子,菩萨具足是二庄严,能自他利,为诸众生,受三恶苦,而其内心,不生忧悔。若能具足是二庄严,则得微妙善巧方便,了知世法及出世法。】

【善男子,福德庄严即智庄严,智慧庄严即福庄严,何以故?夫智慧者,能修善法,具足十善,获得财富及大自在。得是二故,故能自利及利益他。】

为了防止有些人把福德和智慧截然地分开,这里面佛陀就特别开示,福德庄严就是智慧庄严,有智慧庄严也能够同时成就福德庄严,为什么?因为有智慧的人能够修善法,能够具足修十善业道,所以能够财富自在,能够以此自利利他。

好像我们中国人所供的财神,文财神就是陶朱公,其实就是范蠡。范蠡和文种在协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以后,范蠡就对文种说:“越王勾践这个人可以共患难不能共富贵,所以我们还是尽早离开吧。”文种就想着:“我功劳这么大,越王不至于那么无情吧。”不听。

所以范蠡就先走了,隐居了,隐居之后他就改了名字叫陶朱公,然后做生意,很快积累了很多财富。但是这个人很有智慧,三聚三散,资财具足以后就帮助那些贫苦的人,一直把家财散尽以后又从头开始做,这样经过了三次。

文种呢?因为他比较留恋富贵,果然越王勾践就赐剑让他自杀。

就说如果能够有智慧庄严一定能够成就福庄严。

第二是【有智之人,所学世法,于学中胜。以是因缘,便得财富及大自在。菩萨具足如是二法,则能二世自他利益。智者若能分别世法及出世法,世间法者,一切世论,一切世定。出世法者,知阴入界。】

五阴就是五蕴,乃至于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这样能够了知。

【善男子,菩萨虽知世间之乐,虚妄非真,而亦能造世乐因缘,何以故?为欲利益诸众生故。】

菩萨知道世间的快乐是虚幻的,但是他仍然会造世乐因缘,为什么?以这个作为善巧方便来接引众生。

底下是从因上来阐明具足福慧二庄严能够自利利他。

【善男子,是二庄严有二正因,一者慈心,二者悲心。修是二因,虽复流转生死苦海,心不生悔。复次菩萨具足二法,而能庄严无上菩提,一者不乐生死,二者深观解脱,是故亦能二世利益,了知法相,得大智慧,能令自他财命增长。】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二法,一切施时,不生忧悔,见众恶事,而能堪忍。菩萨施时,观二种田,一者福田,二贫穷田。菩萨为欲增福德故,施于贫穷;为增无上妙智慧故,施于福田;为报恩故,施于福田;生怜愍故,给施贫穷;舍烦恼故,施于福田;成功德故,施于贫穷;增长一切乐因缘故,施于福田;欲舍一切苦因缘故,施于贫穷;菩萨若施所亲爱处,为报恩故;若施怨仇,为除恶故。】

这个都是讲从因上来说,他能够成就福慧二庄严,就能自利利他。以修布施度为例来说明,菩萨在修布施的时候是施于福田和施贫穷田。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这是八福田,略来说的话,我们说有恩田、有敬田、有悲田。

报恩田是父母对我们恩德至重,我们孝顺父母,供养父母能够增长福德,好像下种子在肥沃的田里面能够很快地增长一样,同样的,这个是我们修集福德的田,功德田;佛菩萨、三宝是敬田,是我们恭敬的对象,是我们效法学习的对象,能够增长我们的法身慧命;一切困苦的众生,弱势群体是悲田,是我们修集慈悲心帮助他们的对象。所以要增福德就在贫穷田之中修布施,要增长智慧,就在三宝的福田之中去种下解脱的因缘。

【菩萨摩诃萨,见来求者,生一子想。是故任力,多少施之,是则名为施波罗蜜。菩萨施时,离于悭心,名尸波罗蜜。】

这里面就是说修一个布施度可以同时具足六度,我们离于悭吝的心,这个是修持戒度。

【能忍一切求者之言,名忍波罗蜜。】我们能够亲手去布施供养,能够忍受时间很长或者也能够忍受那些求者对我们的种种要求。

【所施之物,手自授与,名精进波罗蜜。】

【至心系念,观于解脱,名禅波罗蜜。】修布施度的时候能够至诚发愿,能够求解脱,能够一心不乱,这样称为禅波罗蜜。

【不择一切怨亲之相,名般若波罗蜜。】乃至于一一度都能够同时具足六度波罗蜜。

【善男子,如诸众生贪心杀时。】以贪欲心的缘故去杀众生的时候。

【一念具足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十二因缘,三世因果都在其中,我们以贪心来造杀生业的时候,这些生死流转的恶业就造下了。

【菩萨施时,亦复如是,一念具足如是六事,是名功德智慧庄严。】

从修集善法来说,菩萨一念的布施就能够同时具足修六度波罗蜜。

底下是从相状来阐明我们修福慧二庄严能够自利利他。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造作不共法之因缘,名福庄严。】造作累积成就佛陀的十八不共法是名为福庄严。

【教化众生,悉令获得三种菩提,名智庄严。】三种菩提,声闻、缘觉、菩萨。

【复次,善男子,菩萨若能调伏众生,名智庄严;同于众生,受诸苦恼,名福庄严。菩萨能令一切众生离于恶见,名智庄严;能教众生,住信施戒,多闻智慧,名福庄严。】

开发一切众生本具的智慧,将一切众生导入佛之知见。我们凡夫现在是凡夫的人的知见,我们要将这种知见提升为、转化为佛的知见,这样是智慧庄严。众生的业报不同,他的知见也不同,好像同样是水,在天人看起来就是琉璃,在鱼虾就是水晶宫殿,在人是水,在饿鬼就是脓血,所以种种不同。我们要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是成就智慧庄严。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五法,则能庄严无上菩提,何等为五?一者信心。】

信心,这里面广讲就应该是六信: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相信自己本具佛性,定可成佛;相信释迦佛圆满成佛,他所说的是真实不虚的,所以我们依教奉行;相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度众生,所以我们愿求生极乐。

【二者悲心,三者勇健,四者读诵世论,不生疲厌。】为了度化众生而去学世间的学问,不会疲劳和厌倦。

【五者学诸世业,亦不厌之。】学习世间的这些技能、世业,也不会疲厌。

从相上来说有十四种相状可以作为检验,来看我们是否已经具足了福德智慧庄严。

【善男子,菩萨具足二种庄严,则有七相,何等为七?一者自知罪过。】

能够知道随时反省自己的不足和过失,好像《菜根谭》上所说的:“反己者,触事皆成药石。”能够随时反省自己不足的人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够成为药物,治疗他的贪、_、痴的三毒烦恼病,都能够增长他的智慧,“文殊遇缘则有师”,遇到任何因缘都能够成就他,显发他的福德和智慧。

“尤人者,动念即是戈矛。”如果事情做得不圆满,只会去怨天尤人,只会从外部去找原因,不从自身找不足的话,“动念即是戈矛”,动念就是怨天尤人,伤害众生,同时也就伤害自己,增长自己的贪_痴业,让自己更加地迷惑颠倒。

“一以辟众善之路,一以浚众恶之源,相去霄壤矣。”如果能够随时反省自己的不足,就能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就能够成就福慧二庄严。如果起心动念都是找人家的不对和错误,那就是众恶之源,增长我执,伤害众生。所以“相去霄壤”,是天壤之别,所以我们要能够转变念头,任何时候都能够反观自心。

【二者不说他过。】“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三者乐瞻病人。】乐于去照料、照顾病人。诸佛以八苦为八师,也可以说以病苦为良师,我们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修行人能够以病苦为良师,能够让自己提升。

生病本来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转变自己的心,它也能够提升我们的品质,增长我们的福德智慧。生病的时候就会使人谦虚起来,知道自己福慧不够;生重病乃至于使人万念俱灰,这时候才能够真正放下。

平时都是说放下,是口里说,心里面还是对世间的事情很迷恋。好像唐朝时候的一位诗僧所说的:“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都是向外驰求。病苦很严重的时候他就知道了,知道不放下也要放下了,所以就可以使我们有机会能够自我反省,能够重新检讨一下自己一生的安排和打算。

如果一直没有生病的话,我们可能会自以为是,会一直去向外驰逐,去实现自己世间的理想,其实绝大部分都是妄想。然后一直忙忙碌碌,忘掉了无常,便迷失了真我,肆无忌惮地掠取人生、去糟蹋生命。

所以经论上面有开示说:“病后始知身是苦,健时都为他人忙。”如果是没有怎么生病或者是生病以后不知道反省,就这样一直糟蹋生命,浪费光阴,一直到这一辈子的福报享尽,那是非常冤枉的一件事情。

在生病的时候我们才有机会从混沌的忙碌之中、混乱之中停下来,让我们自己的那种贡高我慢心降低一些,让我们那种向外驰求攀缘的心降低一些。有智慧的人就会反省一下,如果我病得很重就知道生必有死,面对死亡我准备妥当了没有?

没有生病的时候,偶然地会想一想,很快就过去了,生病的时候,这就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所以就会提起来,想着:我准备妥当了吗?如果还没有准备妥当的话,那我现在还应该要做一些什么呢?这个其实是我们修行的人应该要常常自我提撕,自我反省的所在,但是我们其实是常常忘记掉了。

因此我们就可以知道,其实生病是坏事也可以转变为好事,可以提醒我们。生病固然在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四大不调,但是其实归根到底四大不调也是因为我们自己心很散乱、很放逸、持心不固,以这个散动的因缘而引申出来的。更何况还有一些是因为宿世的恶业所造成的业障病,或者是冤业病,样样都是自作自受。

所以生病的时候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看到自己、反省自己,让我们更明白地忏悔自己、更精进地修持自己、更积极地面对自己,然后在道业上不会再得过且过。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有一些时候在世间法上面退一步,事实上我们能够更清醒去考虑得更长远,所以说“退步原来是向前”。野史上面说,三国时候张飞吹嘘说他什么也不怕,天不怕,地不怕,诸葛亮就马上让他伸出手来,在他手心上面写了一个字――病,他就不敢再吹嘘他这个也不怕了。

所以诸佛能够以八苦为八师,其实生病能够转变我们心的时候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善知识,让我们能够认清自己,能够看到无常,来提升我们的道心,来增上我们的福慧资粮。因此古德开示说:“比丘常带三分病,无病不肯出三界。”应该说善用其心的话,也能够成为一个消业的法门,成为一个反思自己的方法。

同样的,我们在乐瞻病人,在去照料病人的时候我们要有慈悲心,要有忍耐力,要善巧方便有智慧去帮助他尽快恢复健康,能够这样做的话,说明我们已经有福慧二庄严。

【四者乐施贫人,五者获菩提心,六者心不放逸,七者一切时中,常至心修六波罗蜜。善男子,复有七相,何等为七?一者乐化怨仇,二者化时不厌,三者要令成熟解脱,四者尽己所知世语世事,以化众生,心不贪著,五者能忍一切恶事,六者终不宣说他人所不喜事,七者见破戒者及弊恶人,心不_恚,常生怜愍。善男子,菩萨摩诃萨,知是七相,则能自利及利益他。】

这十四种相状就可以作为一个检验,检验我们是否已经具足福慧二庄严,我们在因地上面去积累福慧庄严,将来在果位上我们就能够成就无上菩提,能够庄严无上菩提,能够成就如来的福德,智慧两足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