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摄善法戒中的障施者七

《居士菩萨戒略讲-优婆塞戒经略讲》 by 大愿法师

2017-5-16 19:41

我先来解说摄善法戒中的障施者七:

三业不敬于三宝,大欲无足数数贪。

不敬耆德不好答,延请不往不受施。

如理求法不施法,此之七种障于施。

“三业不敬于三宝”就是不供养三宝,这是第一条恶作罪。

“大欲无足数数贪”就是贪著不舍,这是第二条。

“不敬耆德”是第三条。

“不好答”是第四条,人家来问你不好好回答,不善答。

“延请不往”,有人请菩萨去应供他不愿意去,这是障碍他人修布施度,也是犯轻罪,这是第五条。

“不受施”是第六条,拒绝接受他人的布施,这也是犯戒。

“如理求法不施法”,这是第七条。

如是七者障于修布施。

我们来看《居士菩萨戒学处汇编・菩萨戒二十颂》第96页。此戒颂很短,希望大家能够背下来,其实能背下来的话,对戒律就很清晰了。《菩萨戒二十颂》是阿^黎旃扎古昧造,旃扎古昧意译就是月官。月官论师是印度南方的大成就者,他得到观世音菩萨的摄受,七岁的时候就大彻大悟。

我们来看第97页第11行:

不以三门供三宝,心于欲念而随转,

于诸耆德不恭敬,于他问语不正答,

不受他人所延请,他施金等拒不受,

于求法者不施与。

这是障修菩提有七种恶作罪。

第一是不供三宝。已发菩提心的菩萨每一天都应该不间断地以身语意三门来承事供养三宝,如果故意不做,就会犯戒。你以极微小之物来供养都是不犯,乃至于以一句话来赞叹都是不犯。

第二就是贪著不舍。菩萨应该修行清净,成就清净心,如果菩萨以贪染心来追求名闻利养恭敬,而且贪得无厌,数数增上,染著不舍,就会得恶作罪。所以心于欲念而随转。

第三就是“于诸耆德不恭敬”。见到长老我们要起立,要恭敬、要迎接,但是不去做的话就会犯恶作罪。

《梵网经》的四十八轻戒第一条就是不敬师友戒,那就是犯轻垢罪。

由此要知道,四十六恶作罪都是告诉我们菩萨在日常生活中怎样行持。

第四条就是问不善答,“于他问语不正答”,制定这条戒是为了消除对普通人作无畏布施的障碍。如果有一些有情来到菩萨面前,主动跟菩萨交谈,向菩萨请问一些事情,如果菩萨以骄慢心、嫌恨心的缘故,不如理、不如法地回答,或者很勉强地去敷衍人家,这样就是叫做有染犯戒,就犯了这条恶作罪。如果是因为懒惰,因为无记心而没有如法地回答,就是非染犯戒。

这一条戒的不共开缘有三条:比如说犯了重病,或者确实在睡觉,但是对方以为自己还醒着,所以来问他,他不回答这就不犯。比方说,菩萨跟其他众生一起坐车,他靠在椅子上睡着了,人家以为他在闭目养神,来问他事情他不回答,这样就不犯。《梵网经》第十六条轻戒,“为利导说戒”与这条“问不善答”是相通的。

第五条就是“不受他请戒”,有人要布施供养菩萨,请他去接受应供,他不肯去,这样也犯戒。有的人说这样麻烦了,那如果大家都要请的话,那我不是一天走到头也走不完。所以开缘有四条:

比如说,如果道路很遥远,不容易到达。或者自己明明知道在去的路上会遭遇到怨敌的伤害,有这样的种种怖畏,这样不受他请是不犯戒。与《梵网经》第二十八条轻戒“别请僧戒”相通。

第六条是“拒他施与”,有人要拿东西来布施给菩萨,菩萨拒绝接受,这也是犯戒。

开缘也有三条。首先开缘的就自身来说,如果是知道我接受了那个人的供养,我自己的心会生起贪染心来,那我不接受就不犯这一条戒。再从施主那一方来说,如果我知道这位施主现在的信心很好,他布施给我了,但是我明知道他这个人是没有常心常性的,他给你以后他肯定会后悔。所以我不接受他的也不犯。或者我也知道这个施主本来自己也很困难,如果他把这个东西布施出来以后,他就会很贫穷,所以我不接受也不犯戒。第三条开缘就是,如果我知道这个施主本来就已经发心将这个东西去供养给僧众,然后他没有搞懂,他又说供养某一个人,那这个人就不可以接受。所以这都是很细致的要求。或者你知道这个施主本来已经说了,我这个财物是拿来建塔的,然后他又说我把这个给某某人,某某法师,这也是不可以接受。或者也知道这个施主虽然有很多东西拿过来布施来供养,但是他是非法所得。比方说,他是杀生得来的财物,你不可以接受,他是偷盗而来的也不可以接受。这样如果你不接受他的布施都不犯。

印光法师曾经有一则公案。有一个人从宁波坐船到普陀山,供养了很多银元给印光法师,法师当时没有看清楚也就接受了。后来晚上在灯下一看,发现有一些银元上有一点血丝,他马上叫侍者把那个人叫过来,问他是做什么职业的。那个人就说我是杀猪的。印光法师马上把钱全部退给他了。

还有些人说:“我到澳门去赌博,我一下赢了五十万,师父我供养您十万。您可以接受吗?”当然是不可以了。这是不正当途径得来的,是不可以接受的。这样不接受他的供养和布施是不犯。

第七条是求法不肯去布施。“于求法者不施与”,这是为了遮止作法布施的障碍。有人来向你求法,他也是闻法的根器,你不说当然就犯了这条恶作罪。

障戒者九条。我们要把《居士菩萨戒诵戒略仪》和《菩萨戒二十颂》这两种结合起来,就能够看得明白,我们先看《居士菩萨戒诵戒略仪》的障戒者九:于恶有情怀_恨,护他律仪不共学,

应不共学开性罪,邪命取财及掉动,

不乐涅不避护,于他烦恼不制止,

如是九事障尸罗。

这就是会对于持戒产生障碍的恶作有九条:

第一条,对于恶有情怀_恨心。有些众生很恶劣,菩萨对他生起_恨心来,这也不对。

“护他律仪不共学”这是第二条,

“应不共学”是第三条,

“开性罪”是第四条,

“邪命取财”是第五条,

“掉动”是第六条,

“不乐涅”是第七条,

“不避护”是第八条,

“于他烦恼不制止”是第九条。

我们来看《居士菩萨戒学处汇编・菩萨戒二十颂》第97页:

于诸犯戒舍弃之,为护他信不修学。

于利众生少事业,由具悲愍非不善。

味邪命法欣然忍,掉举轻躁不静等。

一向心不生厌离,于恶声誉不避护。

虽有烦恼不对治。

这样就是属于障戒者,障修持戒的九种恶作罪。

第一条是“于诸犯戒舍弃之”,_恨恶人,不肯饶益他。对于那些造了五无间罪,或者犯了根本戒的有情众生,菩萨如果心怀恼恨,以他犯了根本戒为理由而舍弃他,对他不肯去饶益,不肯去帮助,那么自己就是犯了有染犯戒,就是犯了恶作罪。如果是因为自己懒惰或者无记忘失,而舍弃这个有情,是非染犯戒。也就是虽然没有染的心,但还是犯了恶作罪。

开缘就是说,如果为了方便调伏有情众生,或者是为了护持更多有情众生的信心,或者是为了守护僧团的制度,虽然舍弃他也不犯戒。但是对于那些犯根本戒,造五无间罪的众生,我们心不可以起_恨心,这是说开缘。

第二条就是“为护他信不修学”,比如小乘的比丘戒,他要守持不可以非时食,不可以饮酒,那菩萨要跟声闻比丘一样,同样要修学这些戒律,要跟他们一起共学,为什么?“护他信”,是为了护持其他有情众生的信心。如果你说我是大乘菩萨,小乘那些轻戒我都不用守了,这样引起众人的讥嫌。那么,你不单是小乘的别解脱戒犯了,而且也犯了菩萨戒。因为小乘只是求自利,都尚且要护持其他有情众生的信心,何况菩萨是专以利生为事业,以利他为重,怎么可以不护持众生的信心呢?

第三条是“应不共学”,对于有一些声闻戒,我们是不可以跟他们那样去学的。比如说,佛陀为声闻制戒,就有所谓的四圣种法。四圣种就是要少求,不蓄诸多资具,就是不可以有太多的资财去储蓄,去保存,去积累。对于劣少衣食卧具能知足,这是声闻的戒。也就是对于那些比较粗劣的衣食卧具要知足,这三者加上乐勤修断(乐于勤修善法,断烦恼),总共称为四圣种。小乘修这四法能够迅速地成就圣道,所以叫做四圣种。好像是成就圣人的种子一样。

但是菩萨不应少求,不应该无积累诸多资具。为什么?因为菩萨要度众生,所以要积累很多的资具,观察机宜来帮助众生。如果你跟声闻一样也是去守持这些戒法的话,那么就犯了恶作罪。也就是说,有一部分声闻戒是为了守护众生信心的遮戒,我们要跟声闻一样去持好她;有一部分是声闻为了单求迅速自利的,菩萨为了利他的缘故,不可以像声闻那样去持戒,如果那样去持,就是犯恶作罪。

第四就是“开性罪”,就是说菩萨与声闻所有的性罪有差别之相。菩萨爱护其他有情胜过爱护自己,所以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他可以权巧方便,可以开性罪,但是不可以乱开。比方说,你一定要杀生才能够帮助这个众生,是能够真正地为了利益他、救助他的缘故,才可以开这条性罪。

比方说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为了救五百商主而杀死那位船夫,也免得那位船夫造极重的杀业,然后菩萨发心说:“宁愿我因为杀而堕地狱,不要让此众生造极重杀业。”这样的大悲心摄持,是可以开性罪的。

但是对于初学菩萨,刚刚开始发菩提心、守持菩萨戒的人不可以开许。尤其是对于出家的菩萨,为了护持声闻的律仪,为了护持僧相,为了护持圣所教诫,不应该去开非梵行的性罪。这是第四条。

第五条是“邪命取财”,对于占卜吉凶等等的邪命法,无有惭耻,坚持不舍,不行遣除,这样就是有染犯戒。就与《梵网经》第二十九条轻戒“邪命自活戒”相通。

第六条障碍我们持戒的是身语掉动。好像某个人显得很轻佻一样,身体老是动来动去,语言也是很轻浮。这样就已经是障碍他持戒,障碍他修行。为贪分所摄,其实根源是他有贪心,心不寂静,很浮躁好动。还喜高声喧哗,嬉戏欢笑,追打戏闹,这样就是有染犯戒。如果是因为无记心而有如此的行为,是非染犯戒。

第七条是“不乐涅”,有些人因为听说“菩萨以大悲故,不住涅。”就说菩萨不应该求涅,这样就是犯了这条恶作罪。因为声闻缘觉求自身解脱,尚且要能够勤修精进来成就涅,何况是菩萨为了一切有情的解脱,更加应该以超过声闻缘觉百千万亿俱胝倍的精进,来求涅,来求成就。为什么?因为有成就你才有能力帮助众生,菩萨如果自己都没有解脱烦恼,你又如何能够帮助其他有情去解脱烦恼呢?你又怎么有能力去度众生呢?

第八条就是“不避护”,对于可能出现的那些诽谤、谣言、恶的声誉,我们要遮止,对于已经出现的诽谤和谣言要澄清。如果这个恶的声誉是事实,那么不去避护,不去改变,是属于有染犯戒。如果不是事实,不出面澄清,是非染犯戒。

这一条戒的开缘有三种情况:

如果这个造谣之人是个外道,或者是一个嫉妒心很炽盛的人,无论你如何对他善加说明他也不信受;或者这个造谣之人自己有私心,他为了侵夺三宝的利益,所以强词夺理,来诽谤、来造谣,这样不避护不理他,是不犯戒。

第九条是“于他烦恼不制止”,菩萨如果见到众生,他有种种的恶的烦恼,如果你慈悲相度化不了,要现威猛相来调伏他;如果你不肯去现威猛相来调伏这个众生,来制止他的烦恼,就是属于有染犯戒。这样我们就能够明白,原来要修好持戒度,我们要消除障碍修持戒的九种恶作罪。

再看《居士菩萨戒诵戒略仪》的障修忍辱的四条恶作罪:

障忍四者_报_,犯他不谢不受悔,

怀恨他恶执不舍。

第一个是以_报_。

第二个是犯他不谢,你已经冒犯他人了,或者你虽然没有冒犯他,但是人家认为你冒犯他了。你因为贡高我慢的缘故,以为去向他道歉自己就很没面子,这样你就障碍修忍辱。

第三个“不受悔”,对方或其他众生伤害菩萨,而菩萨以_恨心的缘故不愿意接受对方的忏悔,这样也会障碍修忍辱。

第四个“怀恨他恶执不舍”,对他人的恶行你一直念念不忘。这样都是障修忍辱。

我们再来看《居士菩萨戒学处汇编・菩萨戒二十颂》,在第97页倒数第四行,这是障碍修忍辱的四条恶作罪:

于他骂等还报他,于诸恚者轻舍弃。

他来悔谢拒不受,心于忿恼而随转。

第一是以_报_。如果菩萨远离沙门四法,有人骂你就报骂,他_你就报_,他打你就报打,他怒你就报怒,这样是有染犯戒。也就是说,他骂我我就骂他回头,他对我起_恨心我就给他_回去,他打我我就打还他,他要是说我的短处,我就也揭发他的过失和短处,彼此互相揭发。这样的菩萨就已经违犯了这条恶作罪,犯了戒了,也就是你障碍修忍辱。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