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发愿品第七

《居士菩萨戒略讲-优婆塞戒经略讲》 by 大愿法师

2017-5-16 19:41

看卷第二《发愿品第七》的要点。

第一个要点是,只有善发无上的菩提誓愿,有大心量的大智慧者才能够勇于去修集三十二相业,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那些福德智慧,去努力修集。

第二个要点是,在发愿以后要注意两件事情:第一个是要把所得的善果回向一切众生;第二个是要常亲近诸佛,要常供养诸佛,亲近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他所发的菩提誓愿受持、不退失、不退转,其实这就讲到我们最好的发愿回向文是什么?是《普贤行愿品》。

我们在方广寺已经学过《普贤行愿品》了,所以对这个应该了解得很透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以“恒顺众生”第九愿为核心。昨天我们讲到一个观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众生比诸佛更重要。当然,对于一个没有求迅速成佛的凡夫众生来说,诸佛是最重要的,要依靠诸佛菩萨的加被。但是对于一个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大心菩萨来说,众生比诸佛更重要。

为什么?因为无论是最初的发心、中间的修六度万行、将来的圆满成佛都是要依靠众生,没有众生可度,他就不能够圆满福慧资粮,不能成佛,所以众生最重要。下等的人只知道求佛菩萨保佑;上等的人向佛菩萨学习,学习佛菩萨的慈悲与智慧的精神去广度众生,所以他的对境就是众生。因此众生非常重要,要恒顺众生,要把以自我为中心,转为以众生为中心;要转我爱执为他爱执。所以《普贤行愿品》上说:“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这个说得很透彻了。

菩提属于众生。这有两重解释:一种是对缘事;二种是观心事。从对缘事的角度来说,为什么说菩提属于众生?因为没有众生菩萨不能成佛,最初的发菩提心是观见众生苦,要帮助他们超出六道轮回的苦海;而且知道这些众生过去无量劫之中都曾经做过我的父母,我们为报恩故要帮助他们超出轮回。

正如一个人自己站在岸上,而他的父母在水中挣扎,如果这个人不跳下去把他的父母救上来,这个人是完全没有孝顺心。同样的,我们发菩提心的人知道,一切众生在生死轮回的苦海之中挣扎,他们还没有闻到佛法,他们都曾经做过我的父母,于我有恩,所以我为报恩故,一定要救度他们超出生死烦恼的河流,到达常乐我净的涅、解脱彼岸。这样来发起殊胜的菩提心来,为利有情愿成佛,这是愿菩提心。

中间要修六度万行,六度万行我们要修布施度,财施、法施、无畏施,施给谁呢?施给众生。我们要修持戒度、修忍辱度,对谁去忍辱呢?对众生。所以这些成就六度万行的功德也唯有依靠众生,最后圆满成佛也是为了更好地利益众生。唯有圆成佛道才有大智慧、大能力、大慈悲,真实地救度众生,因此都需要众生,这个是行菩提心。

更进一步是胜义菩提心,是与空性智慧相应的菩提心,我们可以说是观心事。众生不单单是指外在的众生,我们凡夫不能够体认不生不灭的真心,每一天都是妄心在用事、攀缘心在用事、第六意识在用事,分别、执著在用事,有众多的念头在生灭,所以这个也称为众生。我们要在这个生生灭灭,一直川流不息的妄心、妄念里面转念。凡圣在一念之间,念头转得过来就是圣人,转不过来就是凡夫;转得过来就是菩提,转不过来就是烦恼。

六祖大师说得很透彻:“前念迷即是凡夫,后念悟即是佛。”最起码你后念悟那一刹那,那一个念头你就是佛,你就是觉悟,你就是菩提。所以我在每一天,第一天能够成就十个觉悟的念头是十念佛;第二天能够成就一百个念头是觉悟的,能够转念,这是百念佛;每一天我八万四千念头都能转的过来与佛的教导相应,那我就是在圆满具足地诵如来的三藏十二部经。我虽然从来没有捧起过经书念过,没有做过早课,也没有做过晚课,但是我可以说,把如来的三藏十二部都念了,把如来的八万四千法门都修了,这个才是法门无量誓愿学。

所以,我们如何去度众生,如何去修恒顺众生呢?就是要将我们众多生灭的念头转过来,顺着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心、顺着我们的真如佛性、顺着我们解脱的方向,这是从心地上下功夫来修恒顺众生,来显发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心,这个是圆满成佛。“前念著境即是烦恼,后念离境即是菩提”,我们念念觉就是念念成佛道,所以不要单单把众生看作是外在的,我们内心中间生灭的妄心之中有众多的念头在生起、在生灭,我们要能够转念。“戒定慧生佛出世,贪_痴起佛灭度”,我们心心念念让佛住在我们心中。

所以不是去消灭或者压制这个妄念,那还是“内守幽闲,犹是法尘分别影事”。而是要转念,念念转得过来就是修持的功夫,转不过来就是业障,所以念念觉就是念念成佛。

【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已,身口意等,所作善业,愿为众生将来得果,一切共之。】

这就是说,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要发愿,把我们身、语、意一切的修行功德都回向给众生,并且回向众生将来都能够圆成佛道。

底下就是说我们要能够常亲近佛。

【菩萨摩诃萨,常亲近佛,声闻缘觉,善知识等,供养恭敬,咨问深法,受持不失。】

我们还在学地,所以我们要能够常时亲近善知识,否则的话我们容易忘失正念。但是我们要知道,真正的根本上师,真正的善知识是我们内在的佛性,外在的善知识是为了启发我们内在的觉性,否则的话,正如五祖弘忍禅师所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如果我们不能够得到解脱分,哪怕你天天跟在善知识身边,对他所教授的、所讲解的你不理解,也不愿意去听,也是离师十万八千里。反过来,如果我们能够依教奉行,能够心心念念启发我们内在的觉性的话,我们也就等于是常在善知识身边。所以亲近佛菩萨、缘觉、声闻、善知识,都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多闻法、开智慧,显发我们本具的智慧。

这是《发愿品》的第二个要点,我们发愿以后要注意回向众生,要亲近诸佛,亲近善知识。

第三个要点就是,我们这些愿力在第七品里面把它具体化为十六条,十六条合起来就是八个字: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稍微展开一点就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四弘誓愿是诸佛菩萨的通愿,在本经里面就具体化为十六条。

我们看第一条誓愿。【作是愿言,我今亲近诸佛声闻缘觉善友,宁无量世,受大苦恼,不于菩提生退转心。】

宁愿无量生之中受种种的苦恼,我对于菩提都不生退转心,对于求解脱都不退转,这个是真有智慧。失眠的人夜长,疲劳的人路长,愚痴的人生死轮回长。如果对于菩提,对于求解脱生起退转的话,可以知道就是一个智慧不够的人,他的生死轮回还长着呢,这是第一条誓愿。

第二条誓愿【众生若以恶心,打骂毁辱我身,愿我因是,更增慈心,不生恶念。】我们对比一下我们做得到吗?众生打骂我们、侮辱我们,我们不单单是不_恼,还更加增长慈悲心,为什么?因为我们理上透彻了。理上透彻了,我们知道,第一个方面,众生为什么会打骂、毁辱我身?因为我过去无量生之中曾经在这位众生面前造过恶业,所以我们现在要知道受苦是了苦。

这也就是达摩祖师二入四行所讲的,理入就是藉教悟宗;事入就是要修四行――报怨行是逢苦不忧,随缘行是喜风不动,无所求行和称法行,称法行是冥顺于道。能够修这四行就能够以包容的心来对待自他,能够以感恩的心来面对世界,能够以分享的心来面对大众。感恩的心是我们要报四重恩,包容的心就是刚刚所说的四行,分享的心就是菩萨的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以结缘的心成就事业。

我们在成就事业的同时要成就解脱,来结人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这样自然事业也广大,出世间也能够成就解脱,世出世间皆得圆满,这样是我们真正有智慧的人所修行的。

再一个方面我们要知道,为什么他现在会打骂毁辱我?因为他过去无量生之中做过我的父母,并且曾经想尽一切办法,乃至于造了恶业来帮助我、来利益我、来爱护关心我;现在他迷失掉了,不知道我们曾经是很亲的这种关系,所以现在他甚至于会伤害我,那就好像一个父母,他病得很厉害,连自己子女都不认识了,子女去看望他的时候,因为他心狂乱的缘故,也会动手去打他。这样不单不生_怒,还心生怜悯,心生惭愧。

第三个方面,他因为伤害我的缘故他造下恶业,我应该是代他受苦,不单不_怒,而且希望他这种恶业的苦报能够我来帮他承受,“苦愿自受,乐愿他取”。乃至于菩萨在一呼一吸之中都是帮助众生,每一次吸气的时候把无量众生的恶业都吸进来,代众生受苦;每一次呼气的时候,把自己发菩提心的功德和修行的功德都化为白光呼出去,加持到一切如母众生的身上,祝愿他们能够早闻佛法、心得开悟、速证菩提,这样是真实地发菩提心。

这样的大德,我们会祈请他们久住世间,“惟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能够这样想的话,从这个三重意义上就能够知道,“愿我因是更增慈心,不生恶念”。

第三条愿是【愿我后生在在处处,不受女身、】女身不方便。

【无根、】没有男女之根。

【二根、】或者男女二根都有那样的阴阳人。

【奴婢之身。】奴婢之身是因为他不自由。女身是因为力弱,有种种的不方便,相对来说,逆缘比男身为多。奴婢之身是因为他地位比较低贱,没有自由,并且他地位很低,所以说法也没有人会听,不利于弘法,教化众生,所以不受奴婢之身,生在富贵之家,生在种姓尊贵之家。

第四条愿是能够【身有自在力。】

第五条愿是【诸根具足。】

第六条愿是【远离恶友,不生恶国,边裔之处。】

为什么远离恶友呢?因为初发心的人容易受环境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土美仁波切在《佛子行三十七颂》上说:“交近彼使增三毒,并减闻思修事业。能转慈悲灭尽者,离恶友为佛子行。”跟恶友交往,跟恶知识交往,他会增长我们的贪、_、痴三毒,并且会减少我们闻、思、修的功德;他会诱惑我们,让我们心比较散乱,不愿意去对佛法闻思修,让我们越来越自私,慈悲心减少了,这样都是恶友。

你不要以为恶友一定是好像青面獠牙或者是张牙舞爪,对我很不好才叫恶友,那不是!凡属是让我们对娑婆世界更留恋,让我们的贪_痴都增长,这些都是恶友。有一些是用硬的刀枪伤害我们,有一些是用软的绳索缠绕我们,这样都是恶友。

第七条愿是【常生豪姓,色力殊特,财宝自在。】

生在豪姓大族,社会地位很高,弘法很容易得到大众的接受;色力殊特,身体很健壮,修持、弘法,精神都很好;并且能够财施、法施、无畏施具足。

第八条愿是【离身口意一切恶业,常为众生作大利益。】

第九条愿是【利众生时,莫求恩报。】

第十条愿是【常乐受持,十二部经,既受持已,转教他人。】

对如来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律、论三藏和十二部经,“长行重颂并孤起,譬喻因缘与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与授记。”这是指佛经的十二种体裁,一切佛经都可以概括在这十二种体裁之中,所以称为十二部经。都能够受持,并且来教化众生。

第十一条愿是【善治众生身心重病,见离坏者能令和合,见怖畏者为作救护,护已为说种种之法,令彼闻已心得调伏。】

第十二条愿是【见饥施身,令得饱满,愿彼不生,贪恶之心,当啖我时,如食草木。】

在释迦牟尼佛的本生故事之中,菩萨在因地修持的时候曾经做过国王。当时这个国家大旱三年,老百姓都没有食物。菩萨国王见到众生饥馑之苦,就发起大悲心,生起菩提心来,就发一个誓愿说:“愿我命终以后马上生为一条很大的鱼,身肉割之不尽,让一切众生都得饱满,度过这个难关。”

果然他就跳到国中的一条大河里面去,以他的愿力的缘故,生为一条很大的摩羯鱼,自动地游到水浅的地方让老百姓拿刀子去割它。并且因为这个鱼很大,每次只能够割一部分,那它很痛苦啊,这条菩萨鱼都能够摄持命根不死掉,因为知道死掉以后鱼的肉会臭掉,所以一直忍受痛苦不死掉,然后让国中的老百姓都能够得到它的血肉而解决饥渴之苦,一直到以这种大悲心感发到降雨,解除这个旱情,这样是见饥施身。

第十三条愿是【常乐供养,师长父母,善友宿德,于怨亲中,其心等一。】能够怨亲平等。

第十四条愿是【常修六念及无我想,十二因缘,无三宝处,乐在寂静,修集慈悲。】

第十五条愿是【一切众生,若见我身,闻触之者,远离烦恼。】

见我形者,闻我名者,都能远离烦恼发起菩提心来,这是很殊胜的菩提誓愿。

第十六条愿是【菩萨虽知除菩提已不求余果,为众生故,求已弘利。】

这是菩萨的善巧方便,有些众生根机不够,他以一些方便法,声闻果、缘觉果来方便接引他们,然后再往上来引导。

本品的第四个要点就是发愿的目标是要成为一个无上法财长者,要成为法财长者的具体条件总共有四十二条。这里面有一十四种三事,一直说复有三事,总共有十四种,合起来四十二条,这就是成为无上法财长者的具体标准和条件。我们衡量一下,对比一下,看我们是不是已经成为了无上法财长者。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三事,则得名为法财长者。一者心不甘乐外道典籍。】因为这些对他来说完全没有吸引力,佛法奥妙深远,智慧浩瀚,不是外道典籍所能相比的。

【二者心不贪著生死之乐。三者常乐供养佛法僧宝。】这些是第一种三事。

【复有三事,一者闻诸菩萨苦行不怖。二者见有求者终不言无。】乃至于头目髓脑都能够献出去帮助众生。

【三者终不生念,我胜一切。】不会生傲慢心。

这样是第十四种复有三事,总共四十二条都有的话,就是无上法财长者。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