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受戒品第十四

《居士菩萨戒略讲-优婆塞戒经略讲》 by 大愿法师

2017-5-16 19:41

《受戒品第十四》就阐明所受之戒,六重戒二十八轻戒的全部的戒相;《梵网经菩萨戒》是通于在家、出家,那个要求就比较严格,是十重戒四十八轻戒;《菩萨地持经》就讲四条重戒四十三条轻戒,乃至于天台的圆顿大戒就更简略了。后面的十四品,从第十五品到二十八品都是讲受戒以后应该要修的菩萨行。

所以这整本经的层次非常分明连贯,如果我们希望迅速地通达、迅速地学习,没有时间的话,就只要把《受戒品第十四》抽出来学就好了。同样的,我们受了菩萨戒以后要读诵的时候,也可以就读诵《受戒品第十四》,乃至于前面的那些讲受戒之前要完成的条件也可以不读,就读六重二十八轻也是可以的。

《受戒品第十四》的要点是四个方面。

在受戒之前要具备、要完成的一系列的条件,也就可见这是极为慎重的一件事情。主要是四个条件:第一是先要处理好六方的人际关系,先要供养六方。第二是要征求有关人的同意才去请求受菩萨戒。第三要通过传授戒法的戒师一系列的问遮难,然后才能够确定这个戒弟子是否有资格受菩萨戒。第四还要经过六个月的视察期才能够为他受菩萨戒。所以《优婆塞戒经》是看起来这个戒条就比较容易做到,但是实际上是很慎重的。

我们看经文:

【善生言,世尊,在家菩萨云何得受优婆塞戒。】这个提出,前面已经发了菩提心了,已经在修福慧二庄严了,那么怎样去受菩萨戒呢?

【善男子,在家菩萨,若欲受持优婆塞戒,先当次第供养六方,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这个其实都是表法的。

【言东方者,即是父母。】首先要能够孝顺父母。

【若有人能供养父母,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房舍财宝,恭敬礼拜,赞叹尊重,是人则能供养东方。父母还以五事报之,一者至心爱念,二者终不欺诳,三者舍财与之,四者为娉上族,五者教以世事。】

《梵网菩萨戒经》上面就讲到,释迦牟尼佛初成无上正等正觉,初成佛已就制菩萨戒,菩萨戒是顿制,佛说菩萨戒的核心就是孝,所谓“孝名为戒,孝为制止。”这是基础,世出世间的基础。如果能够孝养父母,父母亲也会至心爱念子女。

我看报纸上面有两则资料:一个是一位母亲写给她儿子的一封信,再一个就是讲一个儿子生病以后的一个故事。那个信就很长了,我们一起听一点点好了。

一位母亲年纪比较大以后,她儿子对她很不耐烦,觉得母亲好嗦,母亲就给他写了一封信,就说:当我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你早已听腻的话语,请你耐心听我说,不要打断我。你小的时候,我不得不重复那个讲过千百遍的故事,直到你进入梦乡。

当你看到老去的我,请不要悲伤,理解我、支持我,就像你刚开始学习如何生活时我对你那样。当初我引导你走上人生路,如今请陪伴我走完最后的路。给我你的爱和耐心,我会报以感激的微笑,这微笑中凝结着我对你无限的爱。

这个是母亲写给儿子的信,凑了两个小段,就是讲她的这种感受,事实上就是与我们刚刚所说的至心爱念是相应的。孝应该说是世间善法的基础,也是出世间得解脱的基础。

还有一个也是登在报纸上。文章的题目就是“谢谢菩萨成全”。就说一个儿子连续几天吃饭的时候都觉得喉咙火辣辣地疼,然后母亲天天就反复催他去医院检查一下。检查的结果一出来,这个儿子就简直觉得天旋地转,眼前一黑,万念俱灰了。为什么?结论上面是说是她儿子得了一个病叫做“喉癌”。

回到家里后,这个母亲差不多八十岁了,知道这个消息以后就抱着儿子哭,嗓子都哭哑了。这个儿子也觉得打击很大,也不上班,也不做事了,天天躺在床上。这个母亲信佛,家里面供一尊观音菩萨,就天天跪在观世音菩萨面前去祈求,去念观世音菩萨,一家子都很低沉。

隔了几天以后,媳妇就跟儿子讲:“母亲这几天好像都不吃不喝,是不是病了?”这个儿子想到自己是喉癌了,也比较重,想着可能也日子不多了,想着在有生之年能够再尽一次孝心,就反复劝母亲去医院检查。

这个母亲知道儿子治病也花了很多钱,不忍心增加家里面的债务,所以就一直不肯去。这个媳妇就想了一个办法,她对儿子说:“这样好了,我们明天不说是去带母亲去看病,就说你要去检查,让妈妈陪你去。”一说以后这个母亲就中计了,她就真的跟着去了,以为是陪儿子去检查。

去到医院以后,当然儿子说要母亲陪着他检查,儿子肯定要先检查,母子两个都检查。先给儿子检查,然后儿子就说:“妈妈你既然来了,你也去检查一下吧。”她也检查一下。检查结果出来以后儿子就惊呆了,就觉得很惊奇。为什么呢?原来儿子在第二次检查的时候化验出来这个病不是喉癌,是咽喉炎,是很小的事情。而这个母亲就很严重,反而母亲检查的结果说是胃癌。

这个母亲知道结果以后,马上就跪在医院里面老泪纵横,她反反复复就只是说一句话,就是:“谢谢菩萨成全。”就是这篇文章的题目,一直就反复地念这一句话。

这个儿子看到母亲一直长跪在地上也不起来,又反复地念这一句话,觉得很奇怪。而这个媳妇就抽泣,一边哭一边从口袋里面掏出一把纸条交给这个儿子,对这个儿子说:“自从你病了以后,母亲每一天都是晚上的时候跪在观世音菩萨面前祈祷,希望能够把你的病转到她的身上。”就把那个纸条给儿子看,并且跟这个儿子说:“你看看,这个都是母亲在观世音菩萨面前祈祷以后她当时写的纸条,祈求观世音菩萨保佑,她在观音菩萨面前祈祷以后就希望我帮她烧掉,这个纸条就全部交给我了。”这个儿子把那个纸条一张张打开来,全部都是写的一句话,就是十个字:菩萨显显灵,母命换子命。

这个其实也不一定就说真的是儿子的病全部转到母亲身上去了,但是如果很至诚的话,应该也是有力量的。但是这个应该说是我们修习佛法的一个基础,也是我们发菩提心的一个基础的修法。

释迦牟尼佛的传承是有两种发菩提心的修法:一种是深观派的,文殊师利菩萨从释迦佛那边得传承然后传下来的,自他交换发菩提心法。第二种就是七重因果发菩提心法,是释迦牟尼佛传给弥勒菩萨。他这七重因果也就是知母、念恩、报恩,乃至于慈心、悲心、增上心、菩提心,这个有具体的修法和仪轨。

从文殊师利菩萨和弥勒菩萨渐次地传下来就传给寂天菩萨,后来传给金洲大师,金洲大师传给阿底峡尊者,把两种修菩提心的方法都合流了。之后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又分为噶当三派。后来宗喀巴大师这边又把这两种修法都合流,合在一起修这两种发菩提心的修法。

一直传,传到第四世班禅大师的时候,就觉得后世的众生根机比较低劣了,然后用文字写下来(以前是口耳相传,没有写的),就称为《菩提心秘授仪轨》,能够按照这个仪轨如法地修(我们应该有一部分同学已经有这种传承了)可以真实地生起菩提心的证量。不要以为说好像菩提心只是口说一说,不知道菩提心的证量是什么样的,一定要能够真实地去修证,这是进入大乘之门、圆成菩提道的根本法,是转凡夫身为金刚体的点金术,是一切法的灵魂,所以我们一定要能够从这个地方去下手起修。

《梵网经菩萨戒》上面有讲到:“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已,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最初来结菩萨戒,“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

可以说《梵网经》的十重四十八轻都可以用这个孝来归纳、来概括,所以中国古人也说:“百善孝为先”。这里面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父母,父母是生身父母;师僧是法身父母,法身由于师长的教诲之力而彰显、而生起,所以师长是法身父母;慧命是由三宝熏修之力而得,所以三宝是慧命父母。所以说有生身父母、法身父母、慧命父母,就是对父母、师僧、三宝要孝顺,这样孝名为戒。

《盂兰盆经疏》上面说:“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积因成正觉。”释迦牟尼佛圆满成佛,因地上面也是因为孝顺父母。事实上我们说菩萨戒的三聚净戒,孝顺里面都可以圆满包含。

摄律仪戒,我们害怕如果自己言行不好,做坏事、做恶事会让父母亲蒙羞,恐辱其亲,这样去好好地做,名为摄律仪戒。

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实现父母亲对自己的期望,望子成龙,所以会努力去做善事,去成就事业,这是称为摄善法戒。思显其亲,自己有成就让父母亲觉得很光荣,很开心,这是摄善法戒。

亦兼济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样推展开来是名为饶益有情戒。

十重四十八轻戒里面,不杀生、不偷盗,《梵网经》是不淫欲,《优婆塞戒经》是不邪淫,乃至于不妄语,乃至于《梵网经》的第九重戒、第十重戒,这些都是可以归纳到孝顺里面来,都是可以透过三聚净戒来展开。四十八轻垢罪里面,第一、第十三、第十七、第二十九、第三十五、第四十八也是因为孝顺心而成就的,所以我们首先一个前提是要能够供养东方,就是说要能够孝顺父母。

【言南方者,即是师长。若有人能供养师长,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尊重赞叹,恭敬礼拜,早起晚卧,受行善教,是人则能供养南方。是师复以五事报之,一者速教不令失时,二者尽教不令不尽,三者胜己不生嫉妒,四者持付严师善友,五者临终舍财与之。】

如果能够奉事师长,师长也会以五件事情来回报他:一者教化他,很迅速――不令失时,及时教化他;二者尽己所知,完全都告诉他;三者,如果学生超过师长,师长不生嫉妒,不会障碍他,能够护持他出人头地;第四是持付严师善友,自己所学的知识教完了,以后把他托付给严师善友;第五是临命终时将自己的财物给与弟子。

我们中国人说“师道尊严”,这个应该是世出世间增长学问也好、求取解脱也好都必不可少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师来学习。《华严经》上面也说:“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世间的技艺都需要依老师去学,何况是出世间的解脱法呢?不是自己说看看经典就可以通达、可以成就的,那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要能够奉事师长。

【言西方者,即是妻子。若有人能供给妻子,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璎珞服饰,严身之具,是人则是供养西方。妻子复以十四事报之,一者所作尽心营之,二者常作终不懈慢,三者所作必令终竟,四者疾作不令失时,五者常为瞻视宾客,六者净其房舍卧具,七者爱敬言则柔软,八者僮使软言教诏,九者善能守护财物,十者晨起夜寐,十一者能设净食,十二者能忍教诲,十三者能覆恶事,十四者能瞻病苦。】

【言北方者,即善知识。】

释迦牟尼佛很善巧方便。这个善生长者子本来以前他的父亲是学外道的,教他每天拜六方,每天早上起来要面对六个方向去拜。“正人说邪法,邪法亦正。”佛陀就很巧妙地把礼拜六方就转为修六度,也转为去供养六方,就是供养父母、师长、妻子、善知识和奴婢、沙门、婆罗门,巧妙地转过来了。北方就是善知识。

【若有人能供施善友,任力与之,恭敬软言,礼拜赞叹,是人则能供养北方。是善知识复以四事而还报之,一者教修善法,二者令离恶法,三者有恐怖时能为救解,四者放逸之时能令除舍。】

善知识很重要,我们说修习净土要能够“持戒为本,净土为归,观心为要,善友为依。”要依止善知识,随时随地接受教化,这样才能够在我们心有恐怖的时候以智慧让我们远离怖畏,远离颠倒梦想;在我们放逸的时候提醒我们能够精进,教我们远离恶法,教我们勤修善法。

【言下方者,即是奴婢。若有人能供给奴婢,衣服饮食,病痛医药,不骂不打,是人则能供给下方。奴婢复以十事报之,一者不作罪过,二者不待教作。】你不需要教他,他会主动以一个报恩的心去帮主人做好。

【三者作必令竟,四者疾作不令失时,五者主虽贫穷终不舍离,六者早起,七者守物,八者少恩多报,九者至心敬念,十者善覆恶事。】

这里面我们现在来说应该就是指下属,应该就是对待下属的方法,也应该不要颐指气使,也要非常关心爱护和帮助他们。

【言上方者,即是沙门、婆罗门等。若有供养,沙门婆罗门,衣服饮食,房舍卧具,病痛医药,怖时能救,馑世施食,闻恶能遮,礼拜恭敬,尊重赞叹,是人则能供养上方。是出家人以五种事报,一者教令生信,二者教生智慧,三者教令行施,四者教令持戒,五者教令多闻。若有供养六方者,是人则得增长财命,能得受持优婆塞戒。】

能够添福添寿,能够有基础可以受居士菩萨戒。这个是受戒以前的第一个条件,要能够如法地供养六方,处理好六种人际关系。

第二个条件是要能够先征求相关的人的同意。

【善男子,若人欲受优婆塞戒,增长财命,先当咨启所生父母,父母若听,次报妻子,奴婢僮仆,此辈若听,次白国主,国主听已,谁有出家发菩提心者,便往其所,头面作礼,软言问讯,作如是言,大德,我是丈夫,具男子身,欲受菩萨优婆塞戒,惟愿大德愍怜故听受。】

我们女众是不是不能受了?那也不是。佛法里面所说的男子、女人,更重要的是从心性上来说。如果一个人的心胸很广阔,她出离心、菩提心都非常好,志求无上菩提,对这个世间看破、放下,虽然她的外相是女人相,心实际上是大丈夫。如果一个人外相虽然是男子相,但是每一天都是求田问舍,斤斤计较,心胸很狭窄,非常执著、放不下,这样虽然是现男子相,内心是女人的心态。所以关键是转化我们的心。

底下就是授戒师问遮难。问遮难的内容就比较多。

【是时比丘应作是言,汝之父母、妻子、奴婢、国主听不?若言听者,复应问言,汝将不曾负佛法僧物及他物耶?】没有债务,也没有盗用过三宝物。

【若言不负,复应问言,汝今身中,将无内外身心病耶?】

没有那些恶疾,没有那些精神的障碍,对于菩萨戒的戒法听闻得很明了,有智慧能够通达。这个都是基本的,就是不会给人家去追债或者去伤害,去逼迫,也没有身心的重大疾病。

【若言无者,复应问言,汝不于比丘、比丘尼所,作非法耶?】没有侵犯比丘、比丘尼,这样身心清净。

【若言不作,复应问言,汝将不作五逆罪耶?】没有造五逆十恶的重罪。

【若言不作,复应问言,汝将不作盗法人不?】

没有盗看过出家人的戒法,比丘、比丘尼的戒法。密乘的那些典籍,有规定没有经过灌顶不能看的话,也没有盗看过,这样是没有犯过盗法。

【若言不作,复应问言,汝非二根,无根人,坏八戒斋?】

不是那种生理有残疾,或者有男女二根,或者完全无根的,不是这样生理上有重疾的人。没有犯过八关斋戒的重戒。

【父母师病,不弃去耶?】父亲得重病,母亲得重病,师长有重病,不会弃舍不顾。

【将不杀发菩提心人?】没有杀害发菩提心人。

【盗现前僧物?】没有盗过现前僧物。

【两舌恶口?】没有犯过重大的两舌、恶口,去伤害很多众生。

【于母姊妹,作非法耶?】没有对母亲、姐姐、妹妹犯过非法侵凌之罪。

【不与大众作妄语乎?】没有在大众面前犯大妄语,这样都是应该要先问的遮难。

【若言无者,复应语言,善男子,优婆塞戒极为甚难,何以故?是戒能为,沙弥十戒,大比丘戒及菩萨戒,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作根本。】

这个菩萨戒是指出家菩萨戒要求很严格的那种菩萨戒,这个优婆塞所受持的居士菩萨戒是能够为出家的那些戒法作根本,乃至于为圆成佛道、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作根本。

【至心受持优婆塞戒,则能获得如是等戒无量利益。】

如果能够好好地受持好居士菩萨戒,刚刚所说的那些沙弥、沙弥尼戒,乃至于比丘戒,乃至于出家的菩萨戒,这些戒法的无量利益都能获得。

【若有毁破如是戒者,则于无量无边世中,处三恶道,受大苦恼。汝今欲得无量利益,能至心受不?若言能者,复应语言,优婆塞戒,极为甚难。若归佛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自在天等;若归法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典籍;若归僧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邪众。汝能如是至心皈依于三宝不?若言能者,复应语言,善男子,优婆塞戒,极为甚难。若人皈依于三宝者,是人则为施诸众生无怖畏已;若人能施无怖畏者,是人则得优婆塞戒,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汝能如是施诸众生,无怖畏不,或言能者。】也就是说不会伤害众生。

【复应语言,人有五事,现在不能增长财命。何等为五?一者乐杀,二者乐盗,三者邪淫,四者妄语,五者饮酒。】这个就是要能够受持三皈五戒。

【一切众生因杀生故,现在获得,恶色恶力,恶名短命,财物耗减,眷属分离,贤圣呵责,人不信用,他人作罪,M罹其殃,是名现在恶业之果。舍此身已,当堕地狱,多受苦恼,饥渴长命。】

为什么长命呢?是在地狱里面长命,受苦时间很长,乃至于造杀生的业堕落到离人间最近的、受报时间最短的近边地狱,他的寿命都非常长――九百万年,那就是真正的万寿无疆了,不过是受苦万寿无疆。

【恶色恶力,恶名等事,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复受恶色,短命贫穷。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令外一切五谷果z,悉皆减少,是人殃流及一天下。】

为什么一个人造杀生业,他会影响到整个法界、一天下呢?那好像我们在一个大湖里面扔下一个石子,波浪一圈一圈就影响下去了,那会影响到法界。

我们不展开说了,大家可以看我们所学过的《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上面对于五种戒法的种种那些六因、五果、四缘都讲得很详细。

【善男子,若人乐偷,是人亦得,恶色恶力,恶名短命,财物耗减,眷属分离,他人失物,于己生疑,虽亲附人,人不见信,常为贤圣之所呵责,是名现在恶业之果。舍此身已堕于地狱,受得恶色,恶力恶名,饥渴苦恼,寿命长远。】也在地狱里面受无量罪,寿命很长,在地狱里面受苦很长。

【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贫于财物,虽得随失。】

经里面有讲一个阿罗汉,这个阿罗汉宿世没有培福德的缘故,就修了智慧,所以他成就阿罗汉以后,托钵乞食得不到食物,后来吃土和喝水,然后死掉了。当然他已经没有那种痛苦了,他是阿罗汉,灰身灭智,不会像凡夫一样受痛苦,但是福报也是很小,就是他以前修的福德,没怎么修。

阿难陀尊者就很可怜他,说我明天去应供带你一起去。很奇怪!很多法师去那个施主家里面去应供,法师们都坐在那里,每一个人面前都有一份供养,都有斋食,但是这个阿罗汉面前就没有,而且大家都看不到,这个阿罗汉就大声说:“我这里还没有呢!”居士和他的那些眷属都听不到,这个阿罗汉又饿一天肚子了。

第二天目犍连尊者就很可怜他,用神通力装满一钵饭给他运过来,就很奇怪!突然有一只大鹏金翅鸟在差不多到精舍的时候冲下来,把钵和饭统统夺走了,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也没有防护得到。

后来渐次的好像舍利弗尊者等都是给他送食物,都没有办法,因为他福报没有啊,福报很小。到他要临命终时连续七天都没有得到食物,都是靠吃一点土,喝一点水。所以这里面有讲,如果有犯偷盗业的话,他哪怕生在人之中,那也是贫于财物,虽得随失,虽然暂时得到,马上就失去掉了。

【不为父母,兄弟妻子之所爱念,身常受苦,心怀愁恼,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人民凡所食啖,不得色力,是人恶果,殃流万姓。】

犯偷盗业的人不单单影响自己,一切人民都影响,也就是说本来食物吃下去大家都能够得营养的,但是因为他造了偷盗业这种依报的缘故,那些食物的营养都减少了,同样的食物大家吃下去就得不到那么多营养。乃至于生了这种病,本来平时吃那种药就会好,但是有人犯过偷盗业的话,我们同样吃那种药,病就治不好,力量不够,不得色力,所以“是人恶果,殃流万姓”。

【善男子,若复有人,乐于妄语,是人现得,恶口恶色,所言虽实,人不信受,众皆憎恶。】讨厌他,乃至于很憎恨他,为什么?因为他以前造妄语的业,很喜欢打妄语。

【不喜见之,是名现世恶业之报。】如果一个人经常妄语,此生此世大家就都不相信他。

我们在《五戒相经》里面讲了一个罗T罗的故事。罗T罗小时候,剃度作小沙弥,他很喜欢开玩笑、打妄语。那些国王大臣来拜见佛陀,佛陀在就说不在,不在就说在,戏弄他们,看他们狼狈的样子,他就哈哈大笑。佛陀后来就呵斥他,叫他拿一个脚盆端一盆水过来给佛洗脚,佛陀就借这个方便来教化他。

【舍此身已,入于地狱,受大苦楚,饥渴热恼,是名后世恶业之报。若得人身,口不具足,所说虽实,人不信受,见者不乐,所说正法,人不乐闻。是一恶人因缘力故,外物一切资产减少。善男子,若复有人乐饮酒者,是人现世喜失财物,身心多病,常乐斗诤,恶名远闻,丧失智慧,心无惭愧,得恶色力,常为一切之所呵责,人不乐见,不能修善,是名饮酒现在恶报。舍此身已,处在地狱,受饥渴等无量苦恼,是名后世恶业之果。】后世就会处在地狱之中。

【若得人身,心常狂乱,不能系念,思惟善法。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外物资产臭烂。】不单单是影响正报,还要影响到依报。

【善男子,若复有人,乐为邪淫,是人不能护自他身,一切众生,见皆生疑,所作之事,妄语在先,于一切时,常受苦恼,心常散乱,不能修善,喜失财物,所有妻子,心不恋慕,寿命短促,是名邪淫现在恶果。】

现在恶果,在清朝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里面有讲到一则,是纪晓岚那个时候自己很清楚知道的。说一个村子里面的一个恶人,老是带领村里面那些不太好的人去做恶事,调戏妇女也做。有一次十四的晚上,那一天刚好有下大雨,所以月亮没有显出来。这个恶人就带领一帮人在村庄外面转来转去,刚好一个闪电他就看到一个女子很快跑到村里面的土地庙去了。这个恶人就带领那帮人去轮奸那个女子,等一下乌云散去了,月亮现出来了,再一看原来是他的妻子,大家都哄堂大笑,那个恶人觉得很羞耻,自己就投河自尽了,这个应该是现在的恶果。

【舍此身已,处在地狱,受恶色力,饥渴长命,无量苦恼,是名后世恶业果报。若得人身,恶色恶口,人不喜见,不能守护妻妾男女。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外物不得自在。善男子,是五恶法,汝今真实能远离不?】也就是能否持五戒。

【若言能者,复应语言,善男子,受优婆塞戒有四事法所不应作。何等为四?为贪因缘,不应虚妄;为_恚、痴、恐怖因缘,不应虚妄。是四恶法,汝能离不?若言能者,复应语言,善男子,受优婆塞戒有五处所,所不应游。屠儿淫女,酒肆国王,旃陀罗舍,如是五处,汝能离不?】

这个就说我们受优婆塞戒先要受持三皈五戒,所以明天下午可能一点半我们可以先受五戒,有一些人如果受菩萨戒没有受五戒的可以先受五戒。五个地方不要去:屠儿――杀生的人家,杀猪的屠夫家里面,就是不要跟他交往;淫女――青楼,那些酒肆、酒馆;乃至于国王,国王凶煞很大,如果是受在家菩萨戒的国王当然可以,但是一般的恶王就不可以交往;旃陀罗――下贱种,奴隶的地方。

【若言能者,复应语言,善男子,受优婆塞戒复有五事,所不应作,一者不卖生命。】就是要从事正业,从事正命,要有正当的职业,来养活自己。一者不卖生命,不是卖活鸡、不是卖活鱼、不是卖活猪的。

【二者不卖刀剑。】这是伤生之具。

【三者不卖毒药,四者不得沽酒。】卖酒,这有一条重戒。

【五者不得压油。】压油伤生。印度天气很热,花生、芝麻里面都容易生虫,压油就伤很多众生。

【如是五事,汝能离不?若言能者,复应语言,善男子,受优婆塞戒复有三事,所不应为。一者不作罗网。】不是卖,不是去织渔网,或者是捕捉鸟雀的那些网。

【二者不作蓝染。】就是做染料,印度那边做蓝色染料也会伤生很厉害。

【三者不作酿皮。】就是用枭来制作皮革,动物的皮来作皮革。

【如是三事,汝能离不?若言能者,复应语言,善男子,受优婆塞戒,复有二事,所不应为。一者樗蒲。】不要赌博。

【围棋。】不是讲我们现在下的这种围棋,也是一种赌博的方式。

【六博。】六博好像中六合彩那样子,都是不应为的。

【二者种种歌舞伎乐。】那些歌舞厅少去,灯光也很暗,人心也很散乱,真的就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群魔乱舞”。所以受持菩萨戒要能够心清净,要少去。当然我们用歌舞来供养三宝,来令众生生清净心,让众生喜闻乐见,作为一个度生的方便,这个是可以,譬如佛教的梵呗。

【如是二事,汝能离,若言能者,复应语言,善男子,受优婆塞戒有四种人不应亲近。一者棋博,二者饮酒,三者欺诳,四者沽酒。如是四人,汝能离不?】这四种人能否跟他们远离一些。

【若言能者,复应语言,善男子,受优婆塞戒,有法放逸,所不应作。何等放逸?寒时热时,饥时渴时,多食饱时,清旦暮时。】

【时。】就是很慌张很惶恐的时候。

【作时,初欲作时。】就是说这些时候容易放逸,你要像多食饱时,这些吃饭的时候。赵州禅师就说:“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赵州禅师说我年纪很大了还要去参学,为什么?因为我平时能够保持正念,就是粥饭二时会偶然忘失正念,所以我们不管什么时候都要能够持正念。

【失时得时。】遗失物品的时候,得到财物的时候,心都要如如不动。

【怖时喜时,贼难谷贵时,病苦壮少,年衰老时。】这些时候都要能够修习善法,都要能够保持正念。明朝唐伯虎(唐寅)就说:“人年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我能够活到七十岁是很稀奇的;“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都不能修习善法;“中间剩下五十年,一半又在梦中过了”(睡觉用去了);“算来只得二十五年在世”算了只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苦恼”。

事实上二十五年都没有,为什么?我们还有很多其他事情要做,真正修法的世间,一辈子加起来看有几年,所以要能够精进用功,迅速地超出轮回。

【年衰老时,富时贫时,为命求财时,如是时中,不修善法,汝能离不?】一般的人遇到这些时候都提不起正念来了,你能够提起正念来吗?

【若言能者,复应语言,善男子,受优婆塞戒先学世事。既学通达,如法求财,若得财物,应作四分。一分应供养父母己身,妻子眷属,二分应作如法贩转,留余一分藏积俟用。如是四事,汝能作不?】

这是告诉我们,佛陀教导在家弟子、在家菩萨如何正确地运用财富。

【若言能者,复应语言,善男子,财物不应寄付四处。一者老人,二者远处,三者恶人,四者大力。如是四处,不应寄付,汝能离不?若言能者,复应语言,善男子,受优婆塞戒有四恶人常应离之。一者乐说他过。】喜欢说是说非,老是嘀嘀咕咕说他人的过失,这些要远离。

【二者乐说邪见,三者口软心恶。】口蜜腹剑,好像李林甫一样,口里面说得很动听,背后,心里面其实在算计你,这样的恶人要远离。

【四者少作多说。】很虚假。

【是四恶人,汝能离不?】发了菩提心要教化一切人,为什么还要远离这四恶人呢?其实这是保护初发心的菩萨,因为只有久修的大菩萨才真正有力量去教化这些恶人,而初发心的菩萨要先远离,否则的话就会受他们干扰和妨碍了。

【若言能者,应令是人,满六月日,亲近承事出家智者。智者复应至心观其身四威仪。】这些条件都有了,也就是说我们前面受戒之前的准备就做好了,前面都是戒师在问遮难,都能够做到就身、语、意三业清净,受菩萨戒的障碍和遮难都没有了。这样的话,还应该“是人应满六月日”,要观察他六个月,我们就不用了,大家都学佛很久了,不止六个月了。然后再至心观察他的四威仪,是否真正的有菩提心,之后再正式受戒。

好了,我们明天上午再来说正式受戒和六重二十八轻戒。

大家一起回向。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