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苦恼难无畏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6-7-6 07:44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这一段是佛陀总答。

  苦恼难无畏,众生有种种的苦恼,能够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都能够得到观世音菩萨加被,这是总答。底下还有七难是火难无畏,水难无畏,乃至于黑风罗刹难无畏,这些种种七难是别答。

  佛开示无尽意菩萨说:“善男子”,我们知道有世间的善男子,小乘的善男子和大乘的善男子。观经三福上面所说的就是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是世间的善男子。“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是小乘的善男子。“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是大乘的善男子。此地无尽意菩萨能够为了帮助众生而向释迦佛请法,有大善根,有大智慧,有大慈悲,能够代众生来请法,所以称为“善男子”。

  “善”是调柔的意思;“男”是质直,直心是道场;有这个两种品德称为“善男子”。

  “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如果有过去、现在、未来无量的众生,包括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包括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这个十二类众生可以包括无量百千万亿众生。他们受种种苦恼,身体的痛苦称为“苦”,心的痛苦称为“恼”,身痛苦,心烦恼,身心痛苦。受种种身心痛苦的时候,能够听闻到观世音菩萨的德号,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就能够救度他们,所以名为“观世音”。

  事实上惑、业、苦三者环环相扣。首先是我们的心迷了,本来十方法界一切依报、正报都是从心而建立,我们心迷的时候就妄执诸法为心外实有而妄起分别,妄有取舍,所以招感六道轮回,这是惑,迷惑以后就会造业,造业以后就招感苦果,所以惑、业、苦三者连环,因此受种种的身心苦恼。我们念观世音菩萨,我们学佛,就是要能够让我们的心转迷成悟,就能够离苦得乐。

  唐朝时候有一位无德禅师,有一天他接待三位信徒来访,这三个居士一进来以后就说:“师父啊!我听到人家都说学佛能够解除人生的种种烦恼痛苦,我们也信佛好多年了,但是并不觉得很快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无德禅师就很安祥地对他们说:“你们要想快乐并不难,但是首先要明白,先想想你们为什么活着?”

  第一位信徒就说:“人总免不了一死,死亡太可怕了,所以我要活着。”

  第二个就说:“我现在活着还有精力,我拼命地劳动,努力地多赚点钱,希望将来老的时候能够享受到粮食满仓、儿孙满堂的这种快乐生活。

  第三个就说:“我可没有你那么高的奢望,我必须要活着,否则的话,我一家老小怎么办呢?”

  禅师就说:“你看看,难怪你们快乐不起来,因为你们每一天所想的只是恐惧死亡,年老的时候怎么办,想着我要被迫劳动来养活一家老小。那你没有目标,没有信念,没有理想的生活,当然就活得很疲劳,很累。”

  这三位信徒就反问禅师说:“您要说生活的目标、理想、信念,这个口里说说就可以,但是不能当饭吃,有什么用啊?很空洞,还是不能够让我们快乐。”

  禅师就反问他们说:“那么你们认为怎样才能快乐呢?”

  一个说:“如果我有了名誉的话,就有了一切,就能快乐。”

  还一个说:“如果是我能够有很美满的感情生活的话,我就觉得很快乐。”

  还一个说:“如果我财富自在,金钱很多的时候,我就觉得很快乐。”

  禅师就反问他们说:“为什么有些人他有了名誉却很烦恼,有了感情却很痛苦,有了金钱却很忧虑,压力更大呢?”

  三位信徒想想也有道理,他们哑口无言,不知道怎么回答。

  禅师就开示他们说:“其实人要能够活在当下。”

  因为我们当下的一念心,事实上具足十法界。我们的心不念佛法界就念菩萨法界,不念四圣法界就念六凡法界,所以事实上只要我们当下的每一个念头都觉悟,当下这个念头就是佛,“前念迷即是凡夫,后念悟即是佛”,念念都能够觉,就是念念成佛。所以事实上念念觉悟的时候,我们当下就能快乐,而不是等到年老的时候才快乐,而不是等到将来才快乐,‘快乐无忧是名为佛。’并且我们得到名誉要能够服务于大众才有快乐;感情是要能够升华为慈悲,要奉献于他人才有意义;金钱要布施贫困者和护持三宝,造福社会,这样子才有价值。如果能够把我们的心转过来,念念有智慧,念念有慈悲,就是念观世音菩萨,就能够解脱众苦。

  “闻是观世音菩萨”,一方面是众生听闻到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而称名,向观世音菩萨求救;另一方面是菩萨听闻到众生苦难的声音而寻声救苦;彼此能够相闻相应,感应道交,就能够令众生离苦得乐。

  “闻”,其实这个“闻”字是很重要,观世音菩萨因地之所以成就耳根圆通,就是因为修好了这个“闻”字。文殊菩萨在二十五位大菩萨、大阿罗汉说了他们怎么成就的经历,说了他们修行的法门以后,释迦牟尼佛让文殊菩萨来选择,哪个法门是最适合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修行的法门,文殊菩萨就选了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首楞严经》上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怎么样“闻”呢?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能够寻声救苦呢?在《首楞严经》上面观世音菩萨就有说他修行的经历,观世音菩萨说他在无量无量劫以前曾经遇到一尊古佛,也称为观世音佛。观世音佛教导因地的观世音菩萨要发菩提心,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成就耳根圆通,能够解六结而越三空,破五蕴而超五浊。

  那一段经文很短,但是观世音菩萨修行的心要都在其中了:“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这一段就是观世音菩萨开示我们修耳根圆通的方法。憨山大师 就曾经在五台山一个小溪边专门按照这个方法来修耳根圆通,后来也因修这个耳根圆通而豁然大悟。

  这一段分为六个阶次:

  第一个是“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最初我们听到声音的时候,比方说我们听到敲钟的声音,这时候我们要“入流亡所”,所是所缘的声尘,不要出流去缘外在的声尘,而要入流,入流来照性,来反观, 来参究,我们能够听到声音的这个闻性是什么呢?能够听到声音的主人翁是谁呢?就是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心。

  这个第一步是最重要的,能够“入流亡所”就能够解声尘的动结。因为有震动,所以我们才听到声音,声音它以一定的震动频率存在,所以我们可以听到,就算是我们听不到的次声波、超声波,它也照样有一定的频率,所以这个都是属于声尘里面的动结。如果能够“入流亡所”的时候,能够解开这个动结,我们听不到外在的声音;但是接下来就会有静结,所以第二段就说“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这是解声尘的静结。动结已经解了,这时候非常寂静,但是还是声尘的静结,这时候所以要不住这种寂静的境界之中。声尘的动结、静结都能够解开就可以破色蕴。

  第三步是“如是渐增,闻所闻尽”,这是解耳根根结。声尘的动结、静结都已经解开了;尘是与根相对的,尘的动结和静结都解了以后,根结就显出来了;所以能闻的根它随所闻的尘俱尽,没有能闻的根和所闻的尘,没有能受和所受,所以受蕴就破了,解了根结,所以说是“闻所闻尽”。能闻的根结解开了,所闻的尘的动结和静结也解了,所以就受蕴破了。

  那么尘结也解了,根结也解了,接下来的话,根和尘相对才会产生识,所以识也就无从生起了,想蕴也就破了。这个时候我们证得人空,这时候我们比较粗的三个结就能够解开,就能够断见思惑,就能够证得偏空,能够证得人空——因为尘亡、根尽、识泯,所以人无所依,所以证得人空;根、尘、识的结都解了,所以就能够证得人空。

  第四步是“尽闻不住,觉所觉空”,这是解觉结。根尘双泯了,六用不行,但是我们还有一个觉在——我能够知道我的根、尘、识的结都解了,我们能够知道的这个还是有一个觉在;如果我们住在这种境界里面的话,就是沉空滞寂,就是但得人空,未得法空,只是破了人我执,没有破法我执,所以我们进一步要破法我执,要解开这个觉结。

  我们根尘脱落以后,见思惑断了,清净无边的境界现前。如果是偏于小乘,就会在这个沉空滞寂的境界里面,就不能够圆满成佛。但事实上这种清净无边的境界还只是所觉;能够照这种境界的智慧,能够了知这种境界的智慧,这是能觉;要能觉所觉亦空,这个是“尽闻不住,觉所觉空”。能觉的智慧,所觉的根尘双泯,这些都不住,“觉所觉空”,这个是解觉结。

  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地来观耳根的闻性,称为“尽闻不住”。不住在这种觉的境界里面,还要一直去追溯,开显耳根能闻的闻性,所以第五步就是解空结。我们空掉能觉和所觉以后还有一个空在,还有一个所空的觉结,还有一个能空的空性;只要你还有能空、所空,那么你所证得的空性并没有圆满,所以这种空还是结,所以应该解开空结,这是第五步。也就是“空觉极圆,空所空灭”,能空、所空都灭,这个是解空结。

  第六步是“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我们解了空结以后,把这个能空、所空的空结也灭掉它,还有最后一个就是灭结,不单单是所空的境和能空的智慧都要灭掉,能够空的这个空也要灭掉。好像我们以前钻木取火一样,以木钻木,然后冒出火花来,火出来以后就把木头也烧尽了,空结已经解了,就是破行蕴。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是解灭结,最后一个还有灭结。我们看,声尘的动结解了就有静结生起来;声尘的静结解了,我们能够闻这个外在音声的这个耳根的根,根结就显出来了;根结解了,我们能够觉的这种觉结也生出来了;觉灭了,就有能灭它的空结产生了;空灭以后还有一个灭结在,所以说动灭静生,静灭根生,根灭觉生,觉灭空生,空灭灭生。要知道解这个灭结,这个灭都还是生灭法,所以不管动结、静结、根结、觉结、空结和灭结,一层一层深入进去,根尘脱落,不生不灭的真心就现前。

  前面的六结都是生灭法,所以灭结也要解除,现在六结都解了,色、受、想、行、识五蕴,都能够照见五蕴皆空了,“狂心已歇,歇即菩提”,妄穷真露,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心现前了,寂灭的真理现前了,所以说“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这种寂灭,“寂”不是对待与动相对的那种“寂”,而是从无始以来本来不动的“寂”,“何期自性本不动摇”的“寂”;这种寂灭现前的“灭”也不是对待生,与生相对的“灭”,而是从无始以来本来无生的“灭”,是“何期自性本不生灭”的“灭”,都是指我们的自性,“寂灭现前”就是我们能够圆满地显发菩提自性。

  这个是观世音菩萨修行的法门,“解六结而越三空”,能够证得人空、法空、并空亦空,能够破人我执、法我执,还有能空的这个空结也解了,能够灭空的灭结也解了,二事空空缘不着,“破五蕴而超五浊”能够破色、受、想、行、识五蕴,能够照见五蕴皆空,就能够超五浊恶世,就能够成就佛陀的三德,所以观世音菩萨他是这样子地修行。当然观音菩萨这个耳根圆通法门,我们要有具体的指导来按照解六结的方法来修行。

  从古到今有很多的大德都是修耳根圆通的,成就耳根圆通以后就能够获二殊胜,“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觉妙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就能够与十方诸佛心心相应,所以与佛如来同一慈力,所以就能够显现三十二应身随类示现而教化众生,就能够普门示现。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菩萨就能够显现十四种无畏,无畏功德。

  “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这个是十四种无畏功德里面的第一种,也就是与我们此地相应的,众生受诸苦恼,一心称观音菩萨名就能够解脱众苦,这个是救苦恼无畏。

  “不自观音”和“以观观者”,这个两句是特别重要。“不自观音”,是菩萨他首先能够观音声如幻,观外在的声尘是如梦幻泡影,所以不被声尘所转;不会好像凡夫一样去出流缘声尘,而是入流照性;不被声尘所转,所以说“不自观音”,不会去观外在虚幻的音声。“以观观者”,而是以妙观察智观察、观照能够听闻音声的闻性,也就是内照性。“不自观音”是外离尘,“以观观者”是内照性。

  耳根能闻的闻性就是我们不生不灭的佛性,所以最初是从耳根的闻性之中下手来起修;从耳根的闻性本觉妙理之中起如幻的始觉观照智慧,以始觉智照本觉理,以始觉觉本觉,就能够成就究竟觉。“入流亡所”,我们听到声音的时候就参能听闻这个声音的是谁?我们听不到任何声音的时候,这个还是声音的静结在,我们就参闻静结的是谁?就能够智光内照。与禅宗的参话头是同一个方法。

  所以“入流亡所”,“入流”就是合觉,合本觉,“亡所”就是背尘。所以“入流”就是始觉,能够回光返照,照我们的本觉的理体,就能够获得二种殊胜;然后从果上来起利他的大慈悲行,从所证得的本觉智慧的本体而起妙用,就能够观众生无边痛苦的音声来寻声救苦,就能够帮众生得解脱。

  这个是我们说这个“闻”字,“闻”是观世音菩萨的“闻”字,略说应该就是指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我们明白了这个“闻”字,就能够真正懂得怎样子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就能够证得耳根圆通, 就能够与观世音菩萨感应道交,得到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

  “一心称名”,一心,有事一心和理一心。我们虽然没有懂得甚深的妙理,但是我们至诚恳切地、万缘放下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不起妄想杂念,这个是事一心不乱。我们能够从本觉的理体起始觉的观照,本觉的理体是我们不生不灭的闻性,来起始觉的观照般若,“直心正念真如,解六结而越三空,破五蕴而超五浊”,所以就能够成就理一心不乱,这个是“一心称名”。

  “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众生有虔诚,菩萨就有感应。观世音菩萨尤其是容易与我们感应道交,因为观音菩萨他修耳根圆通成就的,所以众生任何苦恼的音声,他都可以寻声救苦,令众生皆得解脱。

  姚秦时候有一位法智法师,这位法师没有出家以前做一个居士,他就很信仰观世音菩萨。

  有一天,他外出办事就迷路了,走到很大的一片芦苇丛中。有人放火来烧这个芦苇,因为漫无边际的芦苇,他一下也跑不出去,而周围的火烧得越来越大了。他很信仰观世音菩萨,干脆就在芦苇丛中把腿盘起来,一心一意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周围的火越烧越大,然后热得他晕过去了。等到他醒来的时候,就发现他身体周围方圆三尺以内芦苇都没有烧掉,以外的芦苇全部都烧为灰烬了。得到很殊胜的感应,能够解脱这个火灾的灾难。

  当时是战乱时期,他又做姚兴手下的一个部将。打仗的时候打败了,然后就被迫在路边草丛里面隐藏起来,而那个草很矮的,他蹲下去,草还只是刚刚把他的头盖住。敌军一直在搜索,他周围其他的人都被敌人杀死了,但是他因为一心一意称念观世音菩萨的缘故,所以敌军搜索了很多趟都没有看见他,从此以后他就发愿要出家专门修行。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