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当机献供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6-7-6 07:44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

  前面是世尊劝供,这里面就是当机献供。

  当机者无尽意菩萨“白佛言”,就对佛说:“世尊啊!对于您老人家的教诲,弟子一定会依教奉行,所以供养这尊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

  无尽意菩萨当场就解下戴在脖子上价值连城的由宝珠织成的璎珞,取出来供养观世音菩萨,“而以与之”。

  “作是言”,并且非常至诚恭敬恳切地说。

  “仁者”,这是对观音菩萨的称呼。

  “受此法施珍宝璎珞”,请您接受这个表示法供养的“珍宝璎珞”。

  这一段主要是两个重点:

  第一个是无尽意菩萨从脖子上把“珍宝璎珞”取下来,这个是相,表法的理是什么?表法的理是表示我们从中道的诸法实相,本觉妙理这个体上来起妙用。脖子在我们身体的中间,这个其实表法就表示我们从所证悟的中道理体上来起修证,从所证悟的中道的诸法实相,本觉妙理,理体上起如如之智,起始觉的智慧来修行,来修六度万行,这个是表法的意思。

  第二个,宝珠璎珞其实是比喻戒定慧,以及种种的陀罗尼门的修法,种种的无量法门。以这些种种的无量法门的修持来庄严我们的本觉妙理,来庄严中道实相,这个是修德有功,性德方显。

  还有第三重意思,就是表示由利他而成就自利。你看,阿罗汉他偏重于自利,所以他就没有福德的宝珠璎珞来作庄严。无尽意菩萨发菩提心,无我利他,广修六度万行,所以成就了无量的宝珠璎珞来庄严法身,来庄严自性。

  从这三个方面我们就可以理解,无尽意从脖子上取下宝珠璎珞的意思。

  为什么说是“受此法施珍宝璎珞”?“珍宝璎珞”不是财施吗?怎么变成法施呢?事实上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个是因为离相行布施,所以财施即成法施,财供养就变成法供养。

  无尽意菩萨发心供养的时候能够做到三轮体空,没有施者、受者,也没有中间所施的璎珞之相。没有所施的璎珞之相,不着相;没有行施的无尽意菩萨,他没有我相;也没有能够接受的观世音菩萨这个人相;没有人相,没有物相,没有法相,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离相而修善,而行布施,所以财施即成法施。

  第二是即事供而成理供。

  无尽意菩萨知道一切的万事万物山河大地,一切的依正庄严莫不从心建立,都是我们真如妙心显现出来的,所以说心为天地之根,心为万法之本。无尽意菩萨当然知道这个宝珠璎珞也是我们从心而显现出来的,所以全物即心,全事即理,即此献上事相上的璎珞,那么当体就是彰显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心,就能够即事供而成理供,即财施而成法施。

  凡夫众生他是心外取法的,我们因为执着,执着心的缘故,妄想分别执着的缘故,我们执着于外在的种种事物为实有,执着于这个花是实有的,执着于璎珞是实有的,所以色法和心法就分离开来了,财施和法施就各不相同了,所以就变成有相布施,变成着相布施了,就只能够成为感得人天福报的因,而不能够成为菩提道的资粮。因为他不明白佛法,所以就会着相布施,就会有一个居功的思想,觉得,哎呀,你看我做了多少功德啦,好像梁武帝一样,然后他不知道众生是我心内的众生,救人就是救自己,利众即是利己,毫无功德可居。所以无尽意菩萨知道一切依正庄严都是从心建立的,所以他能够即财施成法施。

  第三个是无住生心,离相修善。

  南北朝时候,达摩祖师由印度航海来到中国,在广州登陆,所以广州有西来庵,他最初登陆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华林寺。后来广州刺史就奏报给梁武帝,梁武帝很信佛,马上就请人护送达摩祖师来金陵。但是两个人机缘不契,因为梁武帝很着相,一见达摩祖师就问他说:“朕一生建寺造像,我一生造了很多寺院,也造了很多佛像,并且度僧、印经,度化了很多人出家,也印了很多经书,功德有多少?”他还是有一种居功,有一种洋洋得意的心在其中。

  达摩祖师是来传禅法的,他是直截痛快,一针见血,毫不留情,马上就说:“毫无功德”。

  一点功德都没有。为什么?这是事实,不是说假话,因为你是着相布施,着相布施就不能够与常寂光的理体相应,它就是有漏之因,种善因得善果,将来得到人天福报而已,所以是福报,不是功德。

  梁武帝就不高兴了,“哎呀,你看,这位法师还是非常不近人情,像我以帝王之尊,这样子的发心来护持三宝,你还说毫无功德。”他就反问说:“那么什么是真实功德呢?”

  祖师回答了八个字:“净智妙圆,体自空寂。”这个才是无漏的真实功德。“净智妙圆”,无住而生心,这个是“净智妙圆”。心无所住而来生心度众生,而生心护持三宝,弘扬正法,但是虽然终日度生而无一众生可度,不会执着于度众生之相,所以无住而生心布施,供上璎珞,这个叫“净智妙圆”。生心而无住叫做“体自空寂”。

  第四个原因是无尽意菩萨为了利益众生而供养璎珞,但是他又不着众生相,离相而修布施,离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着相的布施能够福等虚空,量周法界,一着相就有限量,就有限制了。好像我们这个讲堂之中,你不着相,整个讲堂都看到了;你只是看到某一个人,那么你眼中就只有这个人,其他的看不到了,因为你执着于某一点,执着于某一相;这样子的话,有限量就有生灭,就有漏,就只能够称为有漏的福德。无尽意菩萨能够做到财法二施,等无差别,所以他献上的璎珞可以作为代表法供养的法施。

  【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供,不肯接受这个璎珞供养有三重意思:

  第一个是没有见到佛陀许可。前面无尽意菩萨是遵从佛陀的教诲而献供,现在观世音菩萨没有见到佛陀开许,不肯受供。

  第二是要令施主生殷重心。要至诚恳切,不是随便说说。

  第三是观音大士心中三轮体空。

  无尽意菩萨又再殷勤地祈请观世音菩萨说:“仁者,愍我等故。”请观世音菩萨怜悯我等,能够受此璎珞的供养,给我们法华会上的四众弟子有一个种福田增福慧的机会,这个就表示施主至诚,上顺佛意, 下为众生,这是无尽意菩萨的发心。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 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

  这是佛陀劝观世音菩萨受供。

  为什么观世音菩萨要佛陀来劝请受供呢?因为菩萨本地的功德本来就是佛,与佛平等,他的功德唯佛与佛乃能究竟,所以需要佛劝请。并且佛陀知道观世音菩萨的大慈悲心,他是以度生为急,济世为怀,所以佛陀就去劝观世音菩萨说:“你要怜悯无尽意菩萨这一番好意,要为了利益法华会上的四众弟子,乃至于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所以要接受这个法供养,璎珞的供养。”

  其实布施度的圆满都是依于心,我们的心圆满了,布施度就修圆满了。好像原来有一个贫困的女子,她以行乞为生,但是她经过寺院的时候看到很多人去拜佛,她也很羡慕,就暗暗地发了一个心愿,希望能够有点东西去供佛,然后将她的很多天行乞所得都节省下来, 就买了一瓶麻油去献供。这个寺院的住持有他心通,就亲自到大殿里面为她祝愿。这样子的话,感得的福德很快,很快有一个机缘,这个女子做了王妃。

  做了王妃以后,她想起来还是到寺院里面供了那瓶麻油的缘故,她就很高兴,但是起了一个傲慢心,就用车子装了很多车的供品送到寺院里面去。但是她去到大殿的时候,就发现这个住持没有出来为她作回向,而是让知客帮她作回向。

  因为她的发心没有那么圆满了,发心有夹杂不清净了。所以其实修布施度关键就是修一个舍,内舍身心,外舍世界,这样子的话是修放下,这个是真正地修布施度。你有挂碍,布施度就没有修好。《了凡四训》上面就讲到:“所谓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达者内舍六根,外舍六尘”。

  内舍六根就是舍掉内心的分别、执着,外舍六尘就是不为尘境所诱惑,不取于相,所以其实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内心不分别,不执着,就是如如不动;外在不被六尘所诱惑就是不取于相;内外俱舍就能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佛陀劝众生要供养观世音菩萨,劝观世音菩萨为了利乐众生之故来受此璎珞法供养。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