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一)应求四圣身说法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6-7-6 07:44

  应求四圣身说法,是示现佛身、菩萨身、缘觉和独觉身,乃至于示现声闻身。

  为什么观世音菩萨能够示现佛身为众生说法呢?观世音菩萨不是菩萨吗?为什么他能够示现为佛身说法呢?

  应该有几重原因:

  第一个是因为菩萨过去久远劫以前早已成佛,号为正法明如来;我们现在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曾经在正法明如来会下做苦行弟子,现在是果后行因,倒驾慈航来度众生,所以他能够显现为佛身。

  第二是因为观世音菩萨证得耳根圆通以后“获二殊胜”,“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觉妙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所以能够现三十二应身,能够现佛身,来入诸国土。

  第三,乃至于圆教的初住菩萨就能够在一百个世界示现八相成道,成佛,何况观世音菩萨是果后行因,早已成佛的大菩萨,当然他更加能够示现佛身;并且示现佛身是显现他的本来面目,因为他本来早已成佛。

  在《首楞严经》之中,观世音菩萨白释迦牟尼佛言:“世尊,若诸菩萨 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能够进修无漏,他已经能够入三摩地了。“胜解现圆”,就是说他将要成佛。“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胜解现圆”,因行已满,将入金刚喻定,入无上正等正觉位所起的殊胜之解将圆满证得,所以叫做“胜解现圆”。

  其实这里面有两重:一种是分证位的“胜解现圆”;一种是究竟位的圆满成佛,成圆教佛的“胜解现圆”。对于能够修证到相似即佛位的菩萨,入相似三摩地,进修中道无漏,观世音菩萨能够教化他证得分证位的“胜解现圆”。如果是修证到分证即佛位的菩萨,入分证三摩地,进修金刚无漏,将要证得成佛之前的最后一步金刚喻定,观世音菩萨教化就能够让他成就究竟“胜解现圆”。

  事实上观世音菩萨现种种的身,这个是显现正报的不同。正报有四圣六凡十法界的差别,相应的依报也有种种不同,就有四土的不同——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和常寂光土。

  凡圣同居土,我们娑婆世界虽然是六道众生所居住,但是也有圣人示现。比方说四大名山,五台山是文殊师利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峨嵋山是普贤菩萨利益众生的圣地,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显现利益众生的圣地,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乃至于天台山、雁荡山是五百阿罗汉游止的圣地。如果我们根机相应就能够见菩萨的显现,好像原来法王如意宝就曾经在那罗岩窟亲见文殊,然后自性的心中流露出很多的意伏藏。并且我们这个色界天,四禅九天上面的五层天称为五净居天,是圣贤所居住,我们底下那个大自在天会有讲到。乃至于化身佛示现在人间成佛,报身佛他一定是在色究竟天现净居摩醯首罗天子相,接受十方诸佛的灌顶,成就圆满报身佛。这是凡圣同居土。

  第二是方便有余土,声闻、缘觉的圣者,他们修四圣谛,十二因缘法,能够断见惑,断思惑,这个称为方便有余土,是二乘所居的土。但是他们还有尘沙惑,还有无明惑,所以称为有余,称为方便有余土。

  实报庄严土是法身大士菩萨居住的地方。菩萨修真实因,感真实果,以真实缘感真实报,所以说色法、心法,依报、正报,都是非常庄严华丽的,所以称为实报庄严土。因为菩萨他能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广修六度万行去利益无量众生,所以他感得的依报、正报都是非常庄严的。

  所以说乃至于诸佛成佛道,都没有离开因果之外,菩萨为什么这样子庄严呢?因为他因地利益众生,无我利他,所以才得到这样子殊胜的果报。并且都是多劫以来积功累德来利益众生,所以得大自在。并且正能作依,依能作正,正报能够作依报,依报能够作正报,一能化多,多能为一,神通无碍,所以称为实报庄严土。

  第四是常寂光土,事实上前三者都是事,常寂光土是理。常寂光土是诸佛所住的国土,诸佛五住已断,二死永亡,所以住在常寂光土。五住地烦恼断尽了,二种生死已经超出了,分段生死、变易生死都超出了。阿罗汉、菩萨、缘觉,他们这些虽然已经了了分段生死,但是还有意生身,还有变易生死,佛是二种生死都已经超出了。五住烦恼断尽了,五住烦恼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不过开遮不同而已,是指五种能够生枝末烦恼的根本烦恼,我们称为五住地烦恼。

  第一个是见一处住地烦恼。三界的见惑,八十八使见惑,在见道的时候断于一处,所以称为见一处住地烦恼。事实上在小乘来说这是第一步,你证得初果须陀洹果的时候就已经把八十八使见惑都断尽了。概括起来就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广泛地来分就是八十八使见惑。见惑,他证初果的时候,成就须陀洹,名为预流,预入圣人之流,所以这种烦恼他在初果就已经断了。所以这个是五住烦恼的第一,见一处住地烦恼。

  第二是欲爱住地烦恼。除了见惑和无明惑之外的,欲界的一切烦恼称为欲爱住地烦恼。

  第三称为色爱住地烦恼。除了见惑和无明惑之外的,色界十八层天他所有的其它的烦恼都称为色爱住地烦恼。

  第四是有爱住地烦恼。除了见惑和无明惑之外的,一切无色界的烦恼都称为有爱住地烦恼。

  第五是无明住地烦恼。三界的一切无明是烦恼的根本,根本无明,称为无明住地。

  这个五种能够生枝末烦恼,并且令枝末烦恼成立,所以称为五住地烦恼。好像田地能够生长禾苗一样,这个五种根本烦恼能够生长其它无量的枝末烦恼。

  佛陀他已经五住烦恼已断,二种生死永离,所以他住在常寂光净土之中。常是常住不变的理体;寂是诸相寂灭,不取有相,不着空相,空有不着,这样称为寂;光是大智慧光,能够照彻一切诸法虚幻不实。事实上常寂光就表示三德,常是法身德,寂是解脱德,光是般若德。而常寂光又能够表示我们真如妙心的体相用,常是体,寂是相,光是妙用,所以事实上人人都本具常寂光,但是我们的性德显发不出来。

  前面的三土是事,后面的常寂光土是理,是法性土。到了常寂光土的时候才能够真正地做到身土不二,依正不二。寂而常照名为清净法身,照而常寂就名为常寂光土。身土不二,土即身,身即土,依正不二,依正融通,全体都是清净法界,都是如来藏心,都是一真法界。如果能够在此地见得亲切,那么我们就掌握了修行的根本。

  怎么理解?比方说现在大家一起来学《普门品》,如果你来听的时候,分别这个讲堂之中各种各样的不同,在相上起分别,分别男相、女相,比丘相、比丘尼相,优婆塞相、优婆夷相,种种的四众的不同,然后分别环境的不同,并且对于你所听的法也去妄起思量分别,用凡夫的第六意识去分别,那么你就在凡圣同居土中。

  如果你能够一心听经,能够唯是空境现前,了了见无一物,不着物相,不着法相,知道是诸法空相,不会去妄起分别,种种的分别在座的听众的男女之相,不会去分别法相、非法相,是诸法空相,那么你就在哪里?方便有余土之中。

  如果我们能够心地清净庄严,能够学观世音菩萨发广大的慈悲心,普愿法界众生得闻妙法,同得解脱,我们用菩提心摄持,当下我们就在实报庄严土的境界之中。

  如果我们所运发的心是平等不二的心来听经闻法,能听所听,能讲所讲,都是不二的,依报正报不二,自他不二,色法心法不二,娑婆极乐不二,一心清净,当下我们就已经在常寂光土的境界之中了。

  所以你看,就在同一个讲堂之中,仁者见之以为仁,智者见之以为智,这个就是知见不同,所以所见到的外境也不同。我们一直强调要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才能够进入到万德庄严的佛境界,我们要通达《妙法莲华经》,知道佛陀出世的大事因缘是让每一位众生都能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所以所见到的境界就各个不同了。

  因为众生他的根机种种不同,所以观世音菩萨才需要普门示现,以这种普门示现的相,让他信乐,让他生欢喜,然后以适合他的法来让他心开意解,这是观世音菩萨之所以要三十二应身,十九类说法的缘故。所以观世音菩萨威德神通之力不可思议,圆融无碍,见任何国土的任何众生,有任何的种种不同的根机,就能够现适合于他得度的那种身相为他说法。

  如果有菩萨种性的众生,大道心众生,觉有情,他们成佛的机缘成熟了,一见到佛相就能够成就他,就能够度脱他,让他迅速圆满成佛的话,观世音菩萨就随他的机缘和根器,现佛身为他说成佛的法门,为他说乐空不二的、智慧慈悲双运的入金刚喻定的法门,让他能够断尽俱生无明而圆成佛道,所以这是说观世音菩萨现佛身为众生说法。

  其实法身是遍一切时处的,没有什么形相可得,但是为了度众生之故就示现佛相。法身不生不灭,但是能够无生而无不生,法身无相,但是能够无相而无不相,所以观世音菩萨能够随类现身,利益众生。

  贵州修文县曾经有一个得到观世音菩萨加被的公案:

  修文县有一座白洞山,山洞里面忽然之间就有水银流出来。所以当地老百姓进山去砍柴的时候,发现洞里面流出水银来,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去开采水银来卖,以此为生。

  渐渐地大家觉得那个洞很深,又很大,所以为了图方便,干脆把家也搬到洞里面去住了。所以渐渐地有两百多户都住在白洞山的洞里面,都是每一天采水银去卖来赚钱。距离白洞山大概两里地有一条小溪流,水很清澈,又比较浅。

  有一天,突然有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取下衣服在溪流里面沐浴,给洞里面住的人看到了,大家觉得,“哎呀,这个女的是不是精神有点问题?”男女老少通通跑到小溪边,以好奇心去看看是怎么回事。

  等到洞里面的人都走出来了,突然之间就听到后面很巨大的响声,回头一看,他们住的洞顶上的石头垮下来了,坍塌了。大家觉得好险,因为他们平时都是念观世音菩萨,所以大家都异口同声念观世音菩萨。回头再来一看的时候,小溪流里面沐浴的女子不见了,事实上是观世音菩萨显现来让他们脱离这种灾难,所以大家对观世音菩萨信心就更够了。

  然后洞坍塌以后,隔了三年,有一个人进山去采药,又路过坍塌的山洞旁边,就听到石头缝里面有求救的声音传出来。那个采药的人就问他说:“你为什么会在那个乱石里面呢?”

  男子就说:“三年前,我也是跟大家一起住,大家都出去看热闹去了,我就留在洞里面。这个洞塌下来的时候,我运气还好,大石头一块石头顶着一块石头,有一点缝隙,所以我就没有被压死,但是也出不来,因为那石头太大了,我一个人的力量根本上是移不动的”。

  因为他也是信奉观世音菩萨,所以就在洞里面念观世音菩萨。但是有个问题了,因为洞里面只有一点点粮食,又出不来,粮食吃完以后怎么办呢?不过水是没有问题,因为洞里面本身就有水流出来,水还是有,但是就没有食物,他还是一心皈命观世音菩萨,等到他非常饿的时候,他就出声念观世音菩萨。

  也是很奇妙的,他一念观世音菩萨就看到一只小白鼠,白老鼠眼睛好像手电筒一样,就看着一个大石头,他也跟着看过去,很奇怪,大石头上面不知道什么时候显出字来,显出来的字就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然后白老鼠就跑到石头字旁边来舔那个字,这个人也就很好奇,跟着白老鼠去舔那个字,他觉得味道非常好,然后很快就不觉得饥饿了。三年以来都是这样子,一直都是依靠念观世音菩萨,舔石头上的字,小白鼠眼睛的光就照着石头给他舔那个字,他就不觉得肚子饿,在洞里面维持了三年都没有死掉。

  男子就告诉外面采药的人说:“现在我看看这个石头上面没有好多字了,大概只剩下两行字了,我想这个舔完了不知道怎么办,好在我听到你们在外面说话,所以我就求救,你们听到了”。

  采药的人马上就回去告诉周围的居民,原来在那个洞里面住的人,大家两百多户都一起赶过来,齐心合力把那些大石头通通搬开来,把那个人救出来了。然后一看有一块最大的石头,果然石头上面还剩下最后两行字,就是《普门品》后面的偈颂和经文。

  这个是观世音菩萨他能够示现种种的身来利益教化众生,只要我们起心动念,菩萨都能够无余地了知。

  观世音菩萨示现佛身来为众生说法有四教的不同:

  第一是藏教佛,是劣应身佛,以吉祥草为座,在菩提树下成佛道,这个是劣应身佛,身丈六尺或者八尺,现老比丘相。因为凡夫的心量很狭小,所以他只能够见到丈六尺,或者八尺身高的佛像,再大了凡夫就见不到。

  第二是通教佛,是带劣胜应身佛,身量是能大能小。因为通教根机的人,他的根性很融通,所以能大能小。

  第三是别教佛,别教佛其实就是圆满报身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以智慧为体。

  第四是圆教佛,就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遍一切时处;法身佛以虚空为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所以藏教、通教佛都是以真空为体的,以悲愿为体,是应化身的佛;别教佛是以妙有为体,报身佛;圆教佛是以中道为体,是法身佛。用比方来说明,法身佛好像天上的月亮一样,报身佛好像月光一样,化身佛好像水中的月亮一样。

  这是观世音菩萨现佛身而度众生,度菩萨根性的众生。

  然后接下来是应辟支佛身说法。

  【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

  本来说完佛以后应该说菩萨,但是观世音菩萨本身显现是菩萨身,所以就从略,接下来就说辟支佛。

  辟支佛他的全称是辟支迦罗佛陀,辟支迦罗佛陀就是因缘觉。生在有佛出世的时候,禀受佛陀的十二因缘教法,从生灭的因缘悟不生不灭的真空理体,称为缘觉。生在没有佛出世的时候,又不曾闻经听法,独自地住在深山茅棚里面修道,春观百花开,秋见黄叶落,所以知道世间的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灭而坏;进一步思维,能够顺观生死,逆观还灭,能够悟到自性是无生亦无灭的,无师自通而开悟,所以称为独觉。

  如果有众生应该以十二因缘法而成就,观世音菩萨就示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大家应该十二因缘听得多了,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这是顺观生死,逆观还灭。

  事实上十二因缘之中又包括了三世因果:无明缘行,这是过去世的两支因;识、名色、六入、触、受,这个是现在世的五支果;爱、取、有,这个是现在世的三支因;生、老死,这是未来世的两支果;所以过、现、未来三世就在其中了。

  无明,是指无始的烦恼。有些人说,“这个无明从哪里来啊?”他不知道无明从哪里来,其实你现前一念不觉,这个就是无明,无明就显现。无始无明从哪里来?佛法里面说没有第一因,好像一个圆一样,每一个点都可以是起点,也可以是终点。无始无明从哪里来呢?《大佛顶首楞严经》上面有开示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觉本来就是明,但是如果起一个妄念,我们要去了解,要去知道这个本来明的本性、本觉,这个就是无明。因为有了能所,有了对立,有了能知的我和所知的本觉,这个就是无明,有了能所对立就有生死了,所以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在知见上面去安立一个知,头上安头,画蛇添足,所以“即无明本”。本觉本来就是明,不需要我们去明了它,这个是我们无明的根源。

  无明缘行,因为无明,所以前生就会去造种种的善恶业的行为,造种种的善恶业,这个就是无明缘行。这个两支是过去的惑、业二因。

  行缘识,这是今生,今生识,这个识就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就来投胎了,依过去的惑业招感今生的胞胎,第八识阿赖耶识就先来入胎,去后来先作主翁。

  识缘名色,名色是什么?名色其实就包括了五蕴,就是包括了色法和心法。名就是受、想、行、识四蕴,色就是指地、水、火、风,四大和合的色蕴,所以小孩子来入胎以后,他先有一个很小很小的胚胎,但是他色心二法具足,五蕴具足,所以叫做名色。

  名色缘六入,六入其实就是指六根。我们有了胚胎了,渐渐地六根也都长成了,但是还没有出生,这时候称为六入。

  为什么叫做六入?因为六根,根有能生之义,根的功能就是入六尘,六根对六尘,所以根能够入六尘,所以称为六入。

  为什么它名为六入,不名六根呢?因为还没有生出来,还没有接触到外在的六尘,只是从它的功能上面来立名,所以叫做六入。

  这个识、名色、六入,其实都是在母胎之中。

  六入缘触,这是出生以后了,婴儿出生以后,六根接触六尘了。

  第七就是触缘受,接触六尘,六根对六尘以后就有种种的身心的感受:苦、乐、忧、喜、舍。苦乐是身体的受,忧喜是心里的受,然后舍是不苦不乐的受。

  第八就是爱,前面的识、名色、六入、触、受,这个五支是现在世的五支果,但是受缘爱,这个以后又开始造生死轮回的因。接触以后,我们对于乐受就生起贪爱来,对于苦受就生起排斥的心来,这样子就有了种种爱憎的欲望。

  第九就是取,有了爱欲以后,就千方百计想占为己有,前面的只是内心里面生贪爱,现在就开始有行为了,就称为取。

  第十就是有,取了以后就有结果,你想做一件事情,做成了,这个就是有。好像爱欲有取,有取以后就有有,有就是有了将来轮回的种子;好像男女的婚嫁,这种种的染业就造出来了,它能够招感来生之果,所以称为有,有轮回。

  爱、取、有是今生今世所造的未来流转生死的因。

  第十一支就是生,就是有来生,将来再一次轮回又开始了。

  第十二支就是老死,有了生就一定有衰老,然后有走向死亡,这是未来的两支果。

  我们简略地说十二因缘法,这是顺观生死。

  逆观还灭,如果十二因缘之中你能够斩断其中任何一条链条,整个的生死轮回就可以斩断。事实上比较容易断的是三支,就是断取、断爱、断无明。

  我们要持清净戒,不妄取,这个是修戒无漏学,但是这是下等根机的。

  中等根机的他不要等到妄取的时候了,他在心里面产生爱憎的时候就知道修,就能够修定无漏学,所以就断爱,不会起爱憎分别,当然就不会有妄取妄舍;有取舍就有轮回,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上等根机的人,他知道要断无明,修慧无漏学,能够超出生死轮回。

  事实上修十二因缘法而成就的缘觉,他的地位比阿罗汉要高,为什么?虽然他们都是断尽见惑、思惑,但是阿罗汉断了见思惑以后还有习气在,缘觉连那个习气也断掉它。好像一个装酒的瓶子,阿罗汉只是把这个酒倒掉了,但是空瓶子里面还有酒气;缘觉不但把这个酒倒掉,而且把空瓶子里面酒的气味也消除掉了,所以他的地位比阿罗汉要高,不单单是断见思惑,还断习气。

  观世音菩萨会示现为缘觉相,示现为圣僧相,贤圣僧宝的形相来利益众生。这个在中国的《二十五史》上面有很多的记载,你看《齐书》、《梁书》、《南史》,上面都有记载这些,还有《旧唐书》,正史上面都有记载观世音菩萨化现为贤圣僧宝来利益众生。

  比较著名的,比方说南北朝时候,南朝的宋齐梁陈,梁武帝时候的国师宝志禅师,他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现。唐朝时候有一位泗洲僧伽大圣,他在安徽的泗洲显现,后来到了京师,也有很多神异的事迹,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现,我们现在去都可以拜到泗洲大圣塔。

  我们去四川重庆大足石刻,大足石刻就有宝志禅师的石像。以前的人不知道,不太懂佛法,他看到有一个石像,好像现一个出家人的样子,拿一个锡杖,但是锡杖上面挂一把剪刀,挂一根尺,裁缝做衣服量的那个尺,然后挂一把拂尘,世间的那些专家不懂这个,他说:“哎呀,这是个什么?怎么又有一根尺,又有一把剪刀呢?”他就给它立个名字,就说那个是鲁班的石刻像。后来请我们教界的大德一看就知道,不是啦,是他们搞错了,那个就是宝志禅师的石刻像。

  宝志禅师为什么他是显这么一个相呢?事实上,宝志禅师是南朝时候的一位大德,观世音菩萨的化现,俗姓朱,显现了很多神异的事迹。

  比方说,他曾经为昭明太子洗眼睛。我们到浙江去看有昭明太子读书台,昭明太子很用功读书,他曾经编过一些古文,编那个文选,他眼睛不好,差不多要失明,看不见了,就求宝志禅师。宝志禅师就拿一杯水让他洗眼睛,这个眼睛很快就好了,然后比以前还更明亮。他洗目的那个地方就是现在浙江的天目山,所以现在我们去浙江,知道有东天目山、西天目山,就是宝志国师曾经为昭明太子洗眼睛的地方,这个天目山的名字也是因为宝志禅师为太子洗眼睛而得名的。

  我们都很熟悉的,现在拜的《梁皇忏》,是梁武帝为了超度他的郗氏皇后免堕蟒蛇之身,所以就请求宝志禅师主持召集全国的大德来汇编,造了这个忏法,并且成就了我们后世非常盛行的水陆法会。

  并且宝志禅师留下了很多的预言,称为谶言,后来很多朝代怎么发展,什么变化,他在预言中间都有开示我们。宝志禅师经常一走出去,手里面拿一根锡杖,锡杖上面挂一把剪刀,挂一把尺子,挂一条拂尘。其实后来我们才明白,原来宝志禅师拿这个法器是表示什么?他是已经在很隐秘地开示我们南朝王廷的变化,朝代的更替。宋齐梁陈,剪刀是剪齐,这个表示齐朝;尺子是量东西,这表示梁朝;拂尘是拂掉灰尘,表示陈朝。也就是说齐朝会取代宋,那个是南朝的宋,宋齐梁陈的宋,刘裕所开创的刘宋;梁朝会取代齐;陈朝会取代梁。所以宋齐梁陈这个南朝的更替,宝志禅师就已经以他这个动作开示给我们知道了,所以后世的人对他很赞叹。

  宝志禅师他对后世的很多预言都很准确,所以他的画像传到唐朝的时候,诗仙李白就作了一首像赞,最后两句就是“刀尺齐梁,扇迷陈语。”

  北宋时候有一位大臣李纲,他也作了一首诗来称赞宝志禅师,就题在宝志禅师画像的卷轴上面,就说:

  “宝公真至人,鸟扑金色身,

  杖携刀尺拂,语隐齐梁陈。”

  他的锡杖上面经常就挂着剪刀、尺子、拂尘,就是很隐晦地开示我们南朝的王廷变化:齐,剪刀剪齐;尺子来量;然后拂尘;齐、梁、陈,都是说这件事情。后来我们可以判断大足石刻那个像其实就是宝志公的像。

  梁武帝时候,当时有一位大臣叫做陈御虏,他们对宝志禅师的信心非常好,宝志禅师就曾经给他们显现身形,把他的真实面目显出来,就是十一面观音的相,“光相如菩萨像”。

  当时有一位非常著名的画家叫做张僧繇,这位画家画的佛像、菩萨像非常有灵感,他曾经画一张地藏菩萨像,那个画像到晚上就会自动放光明,所以称为放光地藏,很灵感的。张僧繇就曾经想为宝志国师画一张像,但是怎么画也画不出来,为什么呢?这一分钟看是一位圣僧的相,下一分钟看就变成大悲观世音菩萨相,再下一分钟看就变成十一面观音相,种种、种种变化,所以他无法下笔去画,后来至诚恳切向国师祈祷,国师就让他画了,就留下来的是十一面观音像。

  唐朝时候有一位日本的法师叫做圆仁,圆仁法师到过中国很多地方,到过五台山,也到过天台山,很多圣地他都去过。他回国以后,就在他的著作《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上面有记载了宝志禅师很多神异灵感的事迹,就说明了宝志禅师是十一面观音的化身。

  这是说观世音菩萨显现圣僧之相来利益众生。

  事实上,成就辟支佛的法也好,成就声闻阿罗汉的法也好,都是为了断见惑和思惑。见惑是迷理所起的分别,就是错误的见解。思惑是对境所产生的憎爱。迷理所起的分别,广讲有八十八使见惑,略讲就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对境所产生的憎爱,广讲就是八十一品思惑,略讲就是贪、嗔、痴、慢、疑,根本烦恼。所以《心经》上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实际上就是说十二因缘的修法。

  《首楞严经》上面说:“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缘断胜性”,胜性就是无生的理性,就是无生,不生不灭的理体,能够超出世间法,能够断十二因缘的流转,就称为胜性。此性必由缘断而显,由十二因缘断流转,才能显现胜性,所以称为“缘断胜性”。

  “胜妙现圆”,能够悟得缘起性空就称为胜妙,将要圆满了。对于这个“胜妙现圆”的众生,这一类已经悟缘起性空了,已经断十二因缘的流转了,将要圆满成就辟支佛果的众生,观世音菩萨就显现辟支佛身为他说十二因缘法。

  第三是应声闻身说法。

  【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声闻,闻到佛陀所说的四圣谛的声教而成就的,而悟道的,我们称为声闻。四圣谛,“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事实上小乘法我们不要轻视,一定要从此地起修,不然的话是难以成就。苦集是世间的因果,灭道是出世间的因果,我们要能够“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释迦如来初成佛道,虽然以报身为法身大士说法,但是观察世间凡夫的根机,不能闻这么深的法,所以就隐胜现劣,到鹿野苑为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说小乘法,三转四谛法轮,留下了《转法轮经》,就是示转、证转和劝转。

  示转;就是“此是苦逼迫性”,世间的真相,世间的果,唯依苦性,苦逼迫我们的身心。“此是集招感性”,集是苦的因,我们因为有惑,有业,因为迷惑了所以造业,所以才招感苦果。“此是灭可证性”,可以证得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此是道可修性”,出世间的果是灭谛,那么要成就灭谛,它的因就是要修三十七道品。

  释迦如来接着他就做示范,证转,我已经证得了,“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

  所以接下来就劝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要按照苦集灭道四圣谛来修,所以就有劝修,劝转,“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

  这样子的三转四谛法轮,让阿若憍陈如等能够成就阿罗汉道。

  苦是三界六道生死轮回的苦果,招感苦果的因就是集,从集谛的迷惑、造业而招感苦果,要了脱六道轮回生死的苦果就要断集谛的惑与业,断惑与业。如果从断惑上下手,就是断见思惑,就是修慧无漏学;如果说从断业上面来修,就是修戒无漏学和定无漏学,就是断取和断爱,都是相通的,所以要证得涅槃的寂灭之乐就要发心修道,修三十七道品。观世音菩萨遇到这一类声闻根器的众生,就为他们现声闻身,现阿罗汉相来说法。

  《大佛顶首楞严经》上说:“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得四谛空”,就是说见惑已经断了,断八十八使见惑,证得初果了,就称为“得四谛空”,已经证得初果就是“得四谛空”。

  “修道入灭”,前面的“得四谛空”,证得初果,这是入小乘的见道位。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有大乘和小乘。小乘的见道位就是证得初果的时候,断见惑的时候。接下来就进入修道位了,所以叫做“修道入灭”。修道就是断三界的八十一品思惑,每一品,断一品就证一分择灭无为,所以叫做“修道入灭”。乃至于后面的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就是断八十一品思惑。

  “胜性现圆”,灭谛无生之性德,就称为胜性;现圆就是将要圆满的现证之时。观世音菩萨遇到这一类已经“得四谛空,修道入灭”的众生,按照小乘的修法已经断见惑,然后正在断八十一品思惑,将要圆满的这一类众生,观世音菩萨就现声闻身,现阿罗汉相为他来说灭谛无生之法,让他能够解脱世间诸漏,解脱世间诸苦,超出三界。

  所以声闻乘有四果,初果须陀洹,预入圣人之流,七番生死以后成阿罗汉;二果斯陀含,翻译为一往来,一往来于天上人间,成阿罗汉道;三果阿那含,译为不来,在五净居天得成就;阿罗汉就是破恶、无生、应供三义,比丘三义是因,怖魔、杀贼、乞士是因,到阿罗汉三义就是果。

  这是观世音菩萨现声闻身为众生说法。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