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三)应为人趣身说法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6-7-6 07:44

  今天我们讲第十,应小王身说法。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

  古德有两种解释,一种说天王是大王,人王是小王。在人王之中 转轮圣王是大王,一般国家的总统、主席,这一类称为粟散王,小王。

  转轮圣王出现在增劫的人寿两万岁以上的时候,或者是减劫的人寿八万岁的时候,这个时候普通人民的福报都很大,感得由转轮圣王以十善法来教化世间,护持国土。

  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不过就没有佛陀那样子清晰明了。在他受灌顶位,转轮圣王初登王位的时候,他要接受灌顶,然后以他的福德所感,就会自然有轮宝来到他面前,王乘此轮宝飞行四天下,一切的小国国王都万分拜服,接受他的领导。我们说轮王七政宝,我们供曼札的时候,那个轮王七政宝就是转轮圣王的福德力所感召的。

  有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和铁轮王的不同,分别都是治理四大部洲,或者三洲,或者二洲,或者就是单单统治我们这个南瞻部洲。转轮圣王,在《佛说起世经》和四部阿含里面有很多的典籍都有讲到。

  还有一种就称为粟散王,好像粟米一样,非常之多,好像我们这个地球都有很多的国家,每一个国家都或者有国王,或者有总统,这一类就称为粟散王。

  有一类众生,他是喜欢做一国之主,以慈心来化物,以仁政来护念人民,利乐群生。观世音菩萨就会应他们的根机,他们喜欢听什么法,就显现这样一个国王身来为他们说施行仁政,爱国护民,五戒十善之法。

  比方说在藏地有松赞干布,我们读历史,唐朝时候,唐太宗就把宗室的女儿文成公主嫁给藏王松赞干布。在藏族的典籍,《柱间史》上面就有记载,说松赞干布是观世音菩萨所化现,他娶的文成公主是绿度母所化现,所娶的尼泊尔墀尊公主是白度母所化现,这两位公主都分别有将释迦牟尼佛八岁和十二岁的等身像带到拉萨,并且松赞干布时候,他对于藏族文化的发展很有贡献,统一了藏区。

  在《华严经》,四十华严里面有讲到一位甘露火王,他作为一国之君,每天还要请法师入王宫为他说法,还有学习佛法,听经。因为做国王要能够成为老百姓、成为大众的君、亲、师,不单单是君主,而且是亲人,而且是老师。中国古人的理想就是圣贤修身进德,要能够内圣外王,内在自己的修养很高,外在能够王天下。

  曾国藩是清末的名臣,他过世以后,曾经有一些著名的大臣联合为他送了一副挽联,就是:“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这个评价应该是非常高的,立功、立德、立言,是古人所说我们人应该所成就的三种不朽的事业,外在的事业是立功,内在的德行,还有自己的这种经验和智慧流传下来,立言。

  作为国王应该是要能够内圣外王,立功、立德、立言,这样的话,他对于全国的老百姓都能够有一个往善的方面教化,不单单是依法治国,而且能够以德治国。好像孔子在《论语》上所说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能够从德行上、修养上来提高的话,所有的老百姓都能够做善事,那么这个国王他的功德很大,成就的福报很大,他的国座非常绵长,全国老百姓行善业这个功德都归于国王领导有方。反过来,如果是领导无方的话,那么老百姓造恶业,这些过失也都归于国王,罪业也很大。所以教化得好呢,是所得到的福德不可思议;不能够如法教化,全国的老百姓这种道德伦丧,这样子的话,领导者也有过失。

  所以在《首楞严经》上面有说:“若诸众生,乐为人王,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这是观世音菩萨回答释迦佛说,如果有些众生喜欢听闻做国王、安邦治国之法,他就现人王身来说法。

  第十一者,是应长者身说法。

  【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

  佛经上面经常会出现长者请法,《地藏经》上所说的大辩长者;好像《维摩诘经》上面所说的维摩居士,是金粟如来的化现,也是示现为大富长者;还有我们佛教史上很著名的护法,憍萨罗国舍卫城的首富给孤独长者,梵文就是须达多,他与祇陀太子共同供养佛陀一个精舍——祇树给孤独园,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几乎有一半以上的时间 就留在祇树给孤独园。还有我们中国,你看南朝的傅大士,还有唐朝时候的庞蕴居士,这些都是能够示现长者身来说法。

  长者应该具有十德,分为身心两个方面:

  身方面应该要具足的是:姓贵,种姓很高贵;位高,地位很崇高;大富,外在的资财丰富,内在的智慧丰富;威猛,有大势力,大力量;年耆,年纪比较大,德行修养很好,然后又能够老当益壮。

  心方面是:智深、行净、礼备、上叹、下归。智慧很深远;言行举止,身语意三业都非常清净;礼仪很完备,非常懂得世间的法度、礼仪;上叹,上面的国王很赞叹他;下归,一般的老百姓都敬悦远来,都很欢喜亲近他。

  如果有人应该以长者身令他得度,观世音菩萨就会示现长者身为他来说法,说纲常伦理,博施济众,仁民爱物之法。

  《首楞严经》上所说:“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喜欢主持一个家族的事情,喜欢在世间做长者来护持大众,观世音菩萨就会示现长者身为他说法。

  第十二类说法是应现居士身说法。

  【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

  在智者大师的《观音玄赞》上面,对居士这个名词有一个解释说:“守道自恬,寡欲蕴德,名为居士”。

  “守道自恬”,是能够唯道是从,唯法是亲,自己安于恬静,安于这种以法自活的清净生活。

  “寡欲”,欲望很少;“蕴德”,内蕴道德,内蕴修养,慈悲智慧;以道自居之士,“名为居士”。

  广泛地来说,是指佛教的在家信徒,居家修持之士都可以称为居士。能够不贪名闻,不求富贵,唯道是从,唯法是亲,或者受三皈依,或者受五戒,乃至于受居士菩萨戒,示有妻子,常修梵行,不为烦恼所缠,不为无明所覆,能够以身作则,为世间作榜样,为世间做一个好的修行的向上的示范,这样子称为居士。

  观世音菩萨见到此类的众生就会为他们现居士身,说三皈五戒之法,说修身清心之法。

  更广泛地来说,居士事实上是指居家有德之士,我们中国人的那种隐士,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样子广义地来说,也可以称为居士。历朝历代那些有智慧的人,上至帝王,下至普通老百姓,都是信仰佛法,所以居家修道之士是非常普遍的。比方说唐朝时候的诗佛王维、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他经常以佛法、以禅理来入诗,比方说,你看写他隐居生活的: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这些事实上都是有寓禅机和禅理在其中,我们在《普贤行愿品》上面有讲过。还有《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一类的诗歌可以说在他的诗集之中是比比皆是,并且他又很懂得中国画,中国的文人水墨画也是深得禅趣。

  还有,比方说孟浩然,也是隐居在襄阳的鹿门山,也写了很多农禅入诗的一些作品;还有李白号为清莲居士;欧阳修号为六一居士; 乃至于苏轼号为东坡居士,六如居士等等。

  在俗修行者称为居士,有德有位,比方说苏轼,张商英,还有吕蒙正,这一类都是。有德无位的,他有德行,但是一直在隐居,没有出来入世做官,比方说王通,邵雍,这些都是。隋朝末年有一位王通,智慧很高明,因为天下很乱,一辈子没有出来作官,但是唐朝的那些开国大臣很多都是他的学生,比方说魏征都曾经有跟他学习,所以后来他的学生都给他取一个谥号,私谥为“文中子”。还有是北宋时候的邵雍(即邵康节),作《皇极经世》等等。

  这一类广义地来说都可以称为居士,观世音菩萨也会显现种种的身相来度化他们。

  大家应该好多都去朝拜过普陀山,普陀山那个山顶上面,佛顶山有一个寺院(普陀山三大寺院: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佛顶山上面这个慧济寺有很多观世音菩萨的圣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拜过。

  慧济寺观音殿里面有一个很精巧的佛龛,这个佛龛就雕刻成一座宝塔的形状,佛龛上面刻了一篇经文,就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然后贴上金箔,雕刻得非常精美。佛龛里面就摆了一张桌子,而那个桌子上面就放一个铜制的水瓢。

  一般的人,如果是跟寺院不熟,或者没有很特别的因缘,就只是拜一拜,也不知道里面是什么,就看到好像一个佛龛里面一张桌子,桌子上面放一个铜水瓢,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如果你是对于普陀山很熟悉,你可以把佛龛打开来,可以进去很仔细地瞻礼。你就会发现那个铜的水瓢,水瓢里面显一尊观音菩萨,就是自然地在这个铜片上面显出来的,不是人工的,然后在铜瓢的水柄,舀水的柄上面也显了一尊观世音菩萨,须发毕现,非常生动,栩栩如生。这个其实是有一位居士得到观世音菩萨的感应而显现出来的。

  在民国初年的时候,大概是一九二0年的时候,慧济寺来了一位男居士,他发心来护持三宝,就在寺院大寮里面发心做水头,专门给大众挑水,烧水,送开水,专门做这个事。然后他很精进,每一天手拿水瓢,心里面一直念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这样子坚持念了二十年。

  到一九四0年的时候,二月十九这一天,他很早起来,三点多钟起来,因为烧香的人很多,三点钟起来烧水。拿起这个水瓢,怎么这个水瓢放光?哎呀,一看,那个水瓢里面有一尊观世音菩萨显现出来。他就很欢喜,马上把这个水瓢放起来,一放开来发现他手握的那个铜柄上又有一尊观世音菩萨,更清晰,更生动,放光明,他就非常欢喜,赶快顶礼。就跑到方丈室去跟老和尚讲,老和尚和全寺大众都来瞻礼。其实那个是观世音菩萨以这个居士的诚心得感应,显现出来度他出家的。全山的大众都很欢喜,都过来礼拜,然后有信众发心马上就捐款,雕刻了一座佛龛,将那个铜瓢上所显现的观世音菩萨就供奉起来。这位做水头的居士就发心在观音诞这一天剃度出家修持。

  其实普陀山有很多的观世音菩萨显现的圣迹,如果是有人引导,应该是可以得到更大的更殊胜的加持。

  在《大佛顶首楞严经》上面有一段开示说:“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爱谈名言”,喜欢谈论和学习古今中外的名人他们的嘉言教诲, 用来自利利他。

  “清净自居”,虽然示现为居士,身处尘劳之中,但是心恒清净,不染世间的欲望,以道自居,以修行自居,心与法相应来安住自己的身心,所以观世音菩萨就会显现居士身为他说法。

  第十三类是显现宰官身说法。

  【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

  宰是主宰,官是官吏,能够主宰某一方,或者某一类的事情,这样子有专责的就称为宰官。官吏,宰官,上至于宰相,三公九卿,以及百官僚属,乃至于县令等等,这一类都是有专职,专责,称为宰官。观世音菩萨能够随顺众生的根机,现宰官身为这一类众生说治国安民,修齐治平,推行仁政之法。

  事实上以前很多杰出的人才,他都是经过这个君主的敦请,才出山来为黎民大众做事情,因为他的心不是为了自己自私自利,而是希望能够安邦定国,能够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一些。但是现在都是一套竞争上岗,当然也有很多确实是为了国家,为了老百姓做事情,但是也有一些是自私自利的。

  比方说刘备就曾经三顾茅庐敦请诸葛亮出山。前一段我们去南阳植福寺开光的时候,就顺便去了一下卧龙岗,看到里面有几副对联是非常好,一副是以关羽的口气写的,就是:

  师卧龙友子龙龙师龙友

  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

  这是关羽的口气来说的,他的老师是诸葛亮,朋友是赵云(赵子龙),所以说龙师龙友;他的结义的兄长是玄德刘备,弟弟是翼德张飞,德兄德弟。

  事实上要能够有这样子一种心量,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作为领导者,用的人比自己都要高明:用师者王,能够王天下;用友者霸,如果用的人跟自己的学问、道德、智慧都差不多,也能够好像春秋五霸一样,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用徒者亡,只是用比自己更差的人,好像武大郎开店一样,一个比一个矮,一个不如一个,肯定是做不长久,做不下去的。

  下联就说要有德行,卧龙岗这边也有抄四川成都武侯祠一副对联,是赞叹诸葛亮的: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 自古知兵非好战。

  好像诸葛亮为了治理蜀地,曾经七擒孟获,然后又放掉他,主要是攻心为上。

  不审势则宽严皆误 后来治蜀要深思。

  如果不能够审时度势,那么你宽也不行,严也不行,宽严皆误,所以要能够知道这个社会发展的大势。一个人可以不信邪,但是不能不信势,因为邪是个别现象,势,大势所趋,势它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潮流,所以要能够明白,要能够因势利导,这样子来做宰官是真正有智慧,有方法的。

  为宰官应该要效法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可以自私自利,不可以仗势欺人,不可以过分地享受。

  曾经有一位禅师,他的修行道德学问都很好,有一个地方的官员和老百姓请他出任他们那个地方一座很著名的大寺院的方丈。这位禅师出任方丈之前就去跟师父拜别,说:“请求师父对弟子有所教诲”。

  师父跟他说了四句话,事实上作为领导者,无论你是作为官员也好,企业家也好,学校的校长也好,乃至于作家长都好,这个四句话明白的话,都能够让我们受用无穷。他的师父说:

  “势不可用尽”,你有威势的时候,不可以用到尽,“势若用尽,祸一定来”。

  “福不可享尽”,有福报不可以享受太多,不可以过分地贪享受,“福若享尽,缘分必断”。

  第三是“规矩不可行尽”,要立规矩,但是又要能够圆融。“规矩若行尽,会予人麻烦”。

  第四是“好话不可说尽”,“好话若说尽,则流于平淡”。

  所以“势不可用尽,福不可享尽,规矩不可行尽,好话不可说尽”,这样子做的话,任何事情都留有余地。好像我们亲近唐密的传人吴立民老的时候,他经常挂在嘴边一句话就是“留有余地”。一切居于高位者都可以以此作为一种借鉴。

  《首楞严经》上面说:“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剖断邦邑”,有些人他喜欢治理一个地方,剖就是剖析,分析,透过分析来帮助那些受冤屈的老百姓雪冤、伸冤,就是喜欢判案的意思;断就是决断是非,“剖断邦邑”,然后达到一种讼简刑清,河清海晏,这样子一种清平世界。

  对于有这类喜好的众生,观世音菩萨就现宰官身而为说法。

  从古到今,现宰官身而开悟,而参禅的都很多。现宰官身,而内心里面专门念佛,清净念佛,能够临终瑞相显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也非常多。你看,我们唐宋时候那些文人士大夫,跟随禅师参禅开悟的都很多。

  第十四类是现婆罗门身说法。

  【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

  婆罗门译为净行,也译为净裔。婆罗门是当时印度四种姓里面最高的种姓;第二是刹帝利,就是国王和武士阶层;第三是吠舍,就是普通的工商业者,平民百姓;第四是首陀罗,译为奴隶,或者不可近者,或者是贱种。这个是当时印度的四种阶级,现在仍然还是存在的。

  在佛说的《譬喻经》上面有说:“诸外道计梵王生四姓,口生婆罗门,臂生刹帝利,肋生吠舍,足生首陀罗。”说这个四种姓从梵天而化现出来,从梵天之口生出婆罗门,所以他是最高贵的种族,祭祀阶层;然后手臂生出刹帝利,国王武士阶层;肋骨这里生出吠舍;然后脚生首陀罗。

  在《俱舍光宅记》上面有说到婆罗门他们的生活,一般的婆罗门是长到七岁就开始在家里面学习,学习婆罗门的四吠陀,梨俱吠陀等等,四吠陀典籍,然后一直学到十五岁。十五岁到四十岁就是到外面去游历,参学。四十岁担心家族断嗣,所以就回来成家,然后生小孩,抚养,治理好家业。五十岁以上就入深山自己清修。这是婆罗门他们的修行方法,他们的人生阶段。

  观世音菩萨对于这一类根机的众生,就会现婆罗门身来为他们说四吠陀等等典籍,然后再引导他们走上解脱道。

  《首楞严经》上面所说的:“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数术,印度有一种叫做数论外道,大概就类似于我们中国人的那种《易经》,他能够有他们的方法了解天地的变化,能够预知将来要发生的事情。

  “摄卫自居”,就是调摄身心,保卫生命,这一类就类似于我们中国道家的一些养生方法。

  我们讲了,观世音菩萨是随求普应的,不单单是佛弟子他才度你,不是这样子。观世音菩萨对于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人,他就现梵王身,因为梵王就是基督教所信奉的上帝;对于信奉道教的人,他就现帝释身,因为帝释就是道教所信奉的玉皇大帝。昨天所说日本的“玛利亚观音”,这个是观音菩萨来度化基督教徒;慈航真人是观世音菩萨来度化道教徒;乃至于观世音菩萨现大自在天身或者现婆罗门身来度化印度教徒;是平等无二无别的随求普应。

  第十五类是应四众身说法。

  【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

  比丘三义是因,阿罗汉三义是果。比丘三义是:乞士,外乞食以养色身性命,内乞法以养法身慧命;第二是破恶,能够破烦恼恶, 破十恶业,不能这样子做的话,就只是一个光头俗汉;第三是怖魔,能够有机会超出轮回,脱离魔掌,让魔王恐怖。

  “比丘尼”,就是女众受具足戒的修行人。

  “优婆塞”,也译为邬波索迦,清信士,或者译为近事男。清是离欲之本,信是进道之基,所以称为清信士。

  “优婆夷”,就是邬波斯迦,能够承事三宝,受持五戒的在家男女信徒。

  五戒事实上内可以清净我们的身心,外能够治国平天下。能够戒杀,不侵犯他人的生命安全,是对生命的尊重;能够戒盗,是不侵犯他人的财产安全,是对权利的尊重;能够戒邪淫,不侵犯他人的身体、节操,是对名节的尊重;能够戒妄语,不侵犯他人的信誉,是对道德的尊重;能够戒酒,不吃让自己丧失神志,神志不清醒的麻醉品。这些其实对于自己来说是修行进德之基,对于社会来说,能够成为整个社会普遍的准则的话,一定能够国泰民安。

  《大佛顶首楞严经》上面说:“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乃至于现比丘尼身,现优婆塞身,优婆夷身,对于应该以佛教四众弟子身得度的众生,观世音菩萨就显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解脱之法。

  第十六是应世谛妇女身说法。

  【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

  有一类众生,他要显现女身,跟她的机缘相契才能得度,观世音菩萨就或者示现为长者夫人,或者示现为居士妇女,或者示现为宰官的内眷,或者示现为婆罗门的妇女,来为众生说法。

  我们登普陀山,首先靠岸的短姑道头,就是因为观世音菩萨的感应而得名的。

  宋朝时候,宁波有一个妇女,她很信奉观世音菩萨,发心要朝拜普陀山。发心了三年,终于有了机会,有时间,也有能力可以去朝拜。她就专门雇了一条船,跟她的小姑子两个约好,姑嫂两个一起去普陀山朝拜。

  但是很不巧,刚刚到的那一天,她小姑子刚好经期来了,本来佛教来说这个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去拜佛,但是民间来说,他们有一些就很讲究,很忌讳。小姑子觉得:“哎呀,我真是福报不够,运气不好,怎么刚刚要来普陀山朝拜,又碰上这个时间?只能够在船里面,又不能够去拜,真是可惜了”。

  嫂嫂一边就笑话她说:“看样子你还是福气不够,运气不好”。

  这个船到了普陀山以后,她嫂嫂就跟其他人,还有船夫,一起都到普济寺拜观音菩萨去了,小姑子一个人就留在船里面守船。他们很早就到了,一直等到吃中午饭嫂嫂还没有回来,小姑子在船上就一直心里面念观世音菩萨,然后就肚子饿起来了,心里面有点怨气,觉得嫂嫂不理她了。

  正在这个时候,就看到一个普通妇女打扮的女子,提一个竹篮子走过来,跟她说:“姑娘啊,你嫂嫂安排我跟你来送饭,你把缆绳拉紧一点,让船靠近码头,我给你把饭菜送上来”。

  普陀山每一天都有两次起潮,刚好是涨潮的时候,拉来拉去船就是靠不了码头,那个女子看小姑子很着急,她就说:“你不要慌,不要急,我来想办法”。

  然后她就捡起一些小石头,就一边扔在那个沙滩上,然后一边就踩着那些石头走上了小姑子坐的这条船,把饭菜端给她。小姑子觉得饭菜非常美味,很欢喜,吃完以后就一再地向她道谢,那个女子就说:“不用谢了,你小小年纪就能够随你嫂嫂来拜佛,这个很难得了。”然后把碗筷收拾好,放在竹篮子里面又走了。

  一边走呢,因为刚好有一个浪打过来,她踩在石头上面,衣裙的下摆被潮水打湿了,她回头看着小姑子笑一下,就消失在那绿树黄墙里面去了。

  小姑子心里面很过意不去。大概过了半个小时,她嫂嫂过来了,站在码头上面叫小姑子去吃饭,小姑子很奇怪,说:“不对,你不是刚刚派人给我送过饭吗?”觉得很惊奇,然后她就把这个事情原原本本告诉嫂嫂。

  嫂嫂就觉得她形容的这个样子,这个形象有一点像菩萨, 马上拉上小姑子,两个人就一直往普济寺的圆通宝殿跑过去。跑去圆通宝殿拜观世音菩萨的时候,她们姑嫂心都很细,就发现菩萨的衣服下摆底下还有一滩水渍,这样子事实上是观世音菩萨的化现。

  这个事情就传开了,从此以后,我们靠船那个地方就是叫做短姑道头,因为这个嫂子短其姑,逗她那个姑子开心,就是这样子地笑她,笑话她,这样子叫做短姑,短其小姑,所以叫做短姑道头。

  我们现在去看的时候,可以看到那个海滩上面有一些形状各异的石块,大大小小不相等,据说就是观世音菩萨曾经拿起来抛到那个沙滩上去的。

  后来就有一位文人写了一首诗,叫做《短姑圣迹》,来记载这件事情:“步头小石乱纵横,传是凌波佛迹成。”那些沙滩上的小石头好像自然生出来的一样,据说是观世音菩萨凌波而来,当时踩脚的。“为有灵根生到底,不然海水亦何清”。

  短姑道头走上去几步就是普陀山的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就是海岸牌坊,上面刻了很多的对联,应该都对我们比较有启示:

  到这里来 未谒普门 当先净志

  渡那海去 欲登彼岸 须早回头

  来到这里朝拜普陀山,没有拜普门大士,没有拜观世音菩萨之前, 首先要清净自己的身语意,“渡那海去,欲登彼岸须早回头”,回去以后,都要随时回光返照,都要提醒自己要回头是岸,要回到自己,启发自己内在的慈悲与智慧,要心与法相应,这样子是“须早回头”的意思。

  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

  无机不被万里无云万里天

  这个对联就用得很广泛,海岸牌坊上面大概就刻了有三四副对联,每一首都义趣很深远。

  《首楞严经》上面说:“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g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内政立身”,内政就是家门以内的事情是由女人管。比方说孝养父母,孝顺家公家婆,然后教育子女,这些是内政,“内政立身”。

  对于喜好这一类的这种根机的众生,观世音菩萨就现妇女身而为说法。事实上对于小孩子来说是母教胜于师教,母亲的教育方法得当,这个儿女将来成就就比较大。

  你看,我们中国古人的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教育好孟珂,就三次搬家,要搬到好的环境。以前他们住的地方,那个邻居是专门给人家做下葬的吹鼓手,如果有人家里面死了人,他就去吹吹打打,小孟子就天天跟着他们去学吹吹打打,母亲觉得不好,又搬家。搬家以后,旁边的邻居又是一个杀猪的屠夫,孟珂就跟着去学这些,孟子的母亲还是觉得不好。然后第三次就搬到一个私塾附近,老师专门教学生,孟珂也就天天在旁边去听,去学,然后奠定了他将来成为亚圣的基础,所以母亲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你看,我们那个岳飞,岳母刺字,刺上“精忠报国”,让岳飞一辈子都记得,乃至于受尽冤屈都毫无怨言。这样子的话,可见对于国民的素质提高,女众要提高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第十七是应童男童女身说法。

  【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

  有一些男女他是心比较清净,爱欲很淡薄,男不婚,女不嫁,喜欢清净自修。比方说原来广东顺德县,现在的佛山市顺德区,他们那个地方就有个习俗,很多的女子,从小到老,反正她这一辈子就一个人生活,叫做自梳女。观世音菩萨观察这一类根机的众生,他就会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

  《华严经》上面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子是以童男身而修佛道,《妙法莲华经》上面所说的龙女八岁成佛是现童女身而成佛。所以《大佛顶首楞严经》上面说:“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