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略释经名和品题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6-6-30 16:26

  我们再来略释经名和品题,本经经名在七种立题之中属于人法喻具足立题。

  【大方广】

  大方广是指我们真心本性的体、相、用。

  “大”,是真心的本体。这个“大”不是大小相对的大,而是指离缘独立、绝待圆融的大;是不生不灭、清净无染的,我们称这种本体为“大”,就是指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心本体。

  南朝傅大士偈颂,就形容这个本体说——

  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先天地而有,离缘独立,“无形本寂寥”,她是无形无相的,你不可以说哪一个,一个什么东西,她是我们的真心本体,而是实相无相,但是能为万象主。她虽然无形无相,但是她是一切森罗万象的本体。

  真心的相是“方”。“方”就是周遍含融、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四圣六凡十法界的依报正报庄严都是真心的显现。这个是说“方”。

  真心的用就是“广”。能生万法。

  六祖大师开悟的时候说: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本自具足,能生万法。

  本不生灭,不生不灭的是真心本体,是“大”;本自具足是“方”,一切森罗万象都是真心的显现;能生万法是真心的用,就是“广”。

  我们用之恰当就可以返妄顺真而归真,就可以背尘合觉。我们不被六尘所染,而合于真心本体,能够显发本有的真心。用之恰当就可以了知森罗万象,依正万法,莫不依心建立。在凡夫地位随情执著,所以头头障碍。如果能够随智观照,就法法圆通,就可以了悟,就可以体认无一物不是我体,无一法不是我心。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我,就是我的真心本体。所以祖师大德说:“翠竹苍松,尽现真如妙色。莺啼鸟语,全谈般若玄音。”这是真心的妙用!

  真心之用,用之不当就迷真逐妄而成妄。我们迷失了真心本体,而去向外追逐虚妄的五欲六尘境界。并且在这个虚妄的五欲六尘里面执著于它实有,而起分别、起执著、颠倒梦想,就会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迷真执妄,而受生死流转。

  所以说一切的佛法都是为了帮助我们显示“大方广”的真心;一切千经万论都是为了让我们开示悟入“大方广”,用不生不灭的真心来作为本修因。

  【佛华严】

  “大方广”是直显性德,“佛华严”是巧显修德。

  “华”是指因花,从人来说是指文殊、普贤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从法来说是指普贤十大行愿,文殊菩萨的十度,以此六度万行的因花来庄严佛果。

  “严”是庄严,也通于人法。能够庄严的人是菩萨,所庄严的人是佛;能庄严的法是六度万行,所庄严的法是“大方广”。

  “经”是贯、摄、常、法。又有径路义;涌泉义;出生义,能够出生诸佛;又有显示义,显示真心本体的“大方广”;又有绳墨义等等。这是我们说这个经名。

  再看品名【净行品】

  《净行品》在八十华严之中属于第十一品,第十四卷;在“七处九会”之中属于第二会。普光明殿以文殊师利菩萨为会主,说十信法门。

  在道霈禅师会集的《华严经疏论纂要》里面属于第二十六卷。

  《华严经》在中国的翻译有三种译本——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和四十华严。

  华严经,最尊胜,初传来,在东晋。

  东晋时候翻译的华严是六十华严。因为《华严经》所彰显的是佛陀所证得的一真法界,不思议的境界,所以是由文殊菩萨和阿难尊者在铁围山会集的。最初在人间没有流传,后来由龙树菩萨到龙宫里面取出来。

  龙树菩萨到龙宫里面看到的华严是三种:上本、中本和下本,三种华严。

  上本华严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就是将十个三千大千世界都磨为微尘,每一粒微尘就代表一个佛偈,有这样子多的经文。

  十个三千大千世界是多少呢?黄念祖居士他有一个解说:说是一个小世界就是我们天文学上所说的一个银河系,一个银河系只是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称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一个大千世界;合称为三千大千世界。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就有十万亿个银河系。上本华严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所以就有百万亿个银河系。

  将这个百万亿个银河系全部都磨为微尘,一粒微尘做一个佛偈,有这样子无量无边浩瀚的佛偈。有一四天下微尘数品。

  中本华严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两百品。

  龙树菩萨觉得上本和中本都不是凡夫能够受持的。所以他就把下本详细地看了一遍,全部记住了,来到人间把她写出来。

  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

  最早在东晋时候,是由东晋的一位支法领法师去到印度求得了华严的三万六千偈,就是十万偈里面一小半。然后回到国内来以后,请来到东土的佛陀跋陀罗翻译为六十卷、三十四品,这是最早的晋译华严。解释晋译华严的有《华严经搜玄记》、《探玄记》这些。

  杜顺师,是文殊,阐华严,盘走珠。

  华严宗以《华严经》为根本经典,初祖俗家姓杜,法名是法顺法师,所以称他为杜顺。

  杜顺师他是文殊菩萨化身。他年纪大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就跟着师父学了比较长的一段时间,觉得没有学到什么,信心不够,然后就跟师父辞行,说要到五台山去朝拜,去顶礼文殊菩萨。

  杜顺师就说:

  游子漫波波,五台礼土坡。

  文殊只这是,何处觅弥陀?

  但是这个学生没有听懂,没有悟入。他仍然还是执意,风尘仆仆赶到五台山去了。

  去到的时候是黄昏,就看到一位老人家。老人家就问他:“你来五台山做什么?”

  他说:“我来朝礼文殊师利菩萨。”

  老人就告诉他:“文殊菩萨到长安度化众生去了。”

  学人就很惊奇,问:“那么是谁呢?”

  老人告诉他:“就是杜顺师,法顺法师。”

  这个学生才明白,他就很后悔,马上就赶回去。但是回去的时候杜顺师已经示现入涅槃了。

  这是华严初祖,他作了一个《法界三观》——第一是真观绝相观;第二是理事无碍观;第三是周遍含融观。

  作好以后就要试一下,看这个说的法有没有错误,然后他就誓愿说,“如果我写的这个《华严法界三观》与佛意相契合的话,放到火里面都不会烧毁,如果是有错误的话,就让它烧掉吧。”

  然后就扔到火里面去,果然火不能烧,一个字都没有破坏。并且火光之中就感得有光明升空,感得华严海会佛菩萨现身赞叹。

  第一传,得智俨,作搜玄,记十卷。

  华严二祖是智俨法师,他住在终南山的至相寺,所以号为至相尊者。他为晋译六十华严作了一个解释,叫做《华严经搜玄记》,有十卷。并且又创作《十玄门》来归纳华严的义趣。

  第二传,是贤首,探玄记,世希有。

  华严三祖是贤首国师,贤首国师的法名是法藏,由唐高宗将《华严经》里面的贤首菩萨的德号赐给他,就号他为贤首国师。所以华严宗也称为贤首宗。三祖是华严宗的集大成者,他的寿命比较长,然后智慧也很广大,一辈子讲《华严经》总共讲了五十遍。并且有很多的灵感,求雨、息灾,这样子感应的圣迹很多。他作了解释晋译六十华严的《华严经探玄记》,总共是四十卷。

  清凉疏,释新经,并作钞,博而精。

  华严宗的第四祖是清凉澄观国师。国师生而具有圣人之相,手长过膝,并且双耳垂肩,口四十齿。佛陀的那些三十二相,他已经有好几相了,口里面的牙齿有四十颗。身历九朝,为七帝之师,寿102岁。他一生经过了唐朝的九个皇帝,并且他是七个皇帝的国师。

  清凉澄观国师他就为新译的八十华严作了一个解释,叫做《华严经疏》,二十卷。二十卷写出来以后弟子们说,还是看不懂。他又为这个疏再作一个解释,叫做《随疏演义钞》四十卷,用来解释实叉难陀三藏法师所翻译的新本八十华严。

  新本八十华严有四万五千偈,距离这个印度流传的十万偈,也差不多有一半了。清凉澄观国师他住在五台山的大显通寺,国师是华严菩萨的化现。

  在华严五祖的传记里面有说,清凉澄观国师他在102岁示现入涅槃以后,唐文宗就将他的全身造一个塔来供养,整个身体金刚不坏。

  过了没多久,有印度的两位梵僧来见唐文宗,并且告诉唐文宗一个事情,说他在印度与中国交界的地方葱岭,看到两个使者凌空而过。所以印度来的这位法师他就念咒,让这两个使者降落下来,问他们是什么人,准备到哪里去?

  两个使者就回答说:“是北印度文殊堂的守护神,东取华严菩萨大牙,归国供养(到东土来取华严菩萨入涅槃以后的牙齿到文殊堂去供养)。”

  梵僧就告诉唐文宗,说:“他取的华严菩萨的牙齿,华严菩萨就是清凉澄观国师。”

  唐文宗马上就派手下把那个全身塔的塔门打开,果然发现只有三十九颗牙齿,失去一颗牙齿。所以唐文宗就下旨把清凉澄观国师全身火化,然后再建塔供养。我们现在去西安仍然还是可以朝礼到华严宗几位祖师的塔。

  我们要学习《华严经》,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三本书:第一本是清凉澄观国师的《华严经疏钞》。第二本是唐朝时候的一位居士李通玄长者所作的《华严经合论》。第三本就是清朝时候,福建福州鼓山涌泉寺的方丈道霈禅师,他将《华严经疏钞》和《华严经合论》里面的精华会集起来,再加上他自己研究的见解,就会集了一本《华严疏论纂要》。

  因为《疏钞》非常广博,不容易进入,而《华严经合论》非常深,也不容易进入。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华严经疏论纂要》来学习就比较容易懂得,因为这个是讲佛陀果地境界的,凡夫众生如果不依靠祖师的经论是很难学得懂。

  一般学习教理的人,讲经的法师他就会比较喜欢《华严经疏钞》,因为她分析得很透彻,讲得很广博,分章析句,穷源极委。

  喜欢参禅的禅和子,他就会比较注重李通玄长者的《华严经合论》,“广论佛意,会归自心”——全部都会归到自心,会归到不生不灭的真如妙心上来。

  李通玄长者他是唐朝的宗室,唐朝皇族的后代,一辈子非常用心研究《华严经》。后来他对于其他的注解都不满意,他就想为《华严经》作一个注解,就捧起《华严经》出门,想找一个地方来作注解。

  一出门走了没多远,就看到一只老虎挡在路上,乖乖地伏在地上。

  李长者就跟老虎说:“请你帮我找一个地方,让我能够安安静静为《华严经》作个注解。”

  李长者就把整套的《华严经》放在老虎的背上,老虎乖乖地就驮着这个经在前面带路。带到深山里面,有一个天然的岩洞,老虎就伏在那个地方不动了。然后李长者看这个地方很好就留下来,在那里专门写《华严经》的解释。

  晚上没有光明,李长者的口里就吐出白光来照明。突然就出现两位天女来给李长者作侍者,给他供给纸和笔。经过了五年时间,《华严经合论》写圆满了,这两位天女就凌空而去。这个是《华严经合论》。

  我们这次学习《净行品》就是根据清朝道霈禅师会集的《华严经疏论纂要》来学习,在《纂要》里面解释《净行品》的是属于第二十六卷。

  最初的玄谈是五门来解释。第一是来意;第二是释品名,解释《净行品》的品名;第三是宗趣,就是实修的方法;第四是解妨,就是解答疑难,当时有人就提出两个疑难问答,来解释疑难;第五就是释本文。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