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三)坐禅观时愿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6-6-30 16:26

  接下来是第三大类,坐禅修止观时应该善用其心所修的净行,有七个偈颂。

  【若入堂宇,当愿众生:升无上堂,安住不动。】

  前面我们讲了在家的修行和出家以后应该要接受基本的训练和受持的戒律,接下来就是讲修学止观。

  “若入堂宇”。我们进入禅堂或者佛堂时,这时候就要提早收摄身心,观想自他一切众生头顶上都有三宝加持,形成智慧光明的宝盖,能够遮挡贪瞋痴烦恼的尘土,能够除去我们的怖畏,让我们身、语、意三业清净。这个是“若入堂宇”。

  我们到佛堂拜佛,到大殿里来礼佛,乃至于在自己家里面佛堂去诵经之前,就可以念诵这个偈颂:“当愿众生:升无上堂,安住不动。”

  “升无上堂”。无上堂是指最清净的地方,从华严来讲就是当愿众生入普光明殿;以净土来讲就是当愿众生入极乐世界,这个是“升无上堂”。

  怎样才能够“升无上堂”呢?

  其实娑婆与极乐在我们自己身上就可以发现:我们的色身是有生、老、病、死的,这个不是我们的能力能够控制的,是自然的规律。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是无常的,不断生灭变化的,这个在不断变化的就是娑婆世界。但是在我们生灭变化的色身之中还有不生不灭的法身,不是我看、我听、我在念佛,而是有一个法身真我透过眼睛在看,透过耳朵在听,透过嘴巴在念,声音有起有落、有生有灭,但是我们自性如如不动,能闻的闻性不动。所以《首楞严经》上面教导我们:六根对六尘要用六根根性,舍识用根,眼睛在明暗的色尘里面做得了主,耳朵在动静的声尘里面做得了主。“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就是明自本心,见自本性,当下就是在极乐世界。所以当我们能够由色身转入法身,就叫做“升无上堂”。

  事实上,《净行品》上面的每一个偈颂都是在教导我们由事相而悟入理体,由生灭法悟入不生不灭的真如性,都是在教导我们“升无上堂”。所以禅宗里面有一位祖师说,有一位无位真人在汝等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其实就是开示我们如何“升无上堂”;净土法门里面念阿弥陀佛,同样的也是教我们“升无上堂”。

  我们能念的心是始觉,开始觉悟了,知道要念佛了,要走向觉悟;能念的心是始觉,所念的佛是本觉,由始觉而念本觉,始本不二,证入不二法门,成就究竟觉,就是“升无上堂”;能念的心是观照般若,所念的佛是实相般若,即念他佛,成我自佛,即念本觉,成今始觉,而证得究竟觉,念念弥陀念念觉,声声唤醒本来人,就是“升无上堂”。所以净土法门其实也是大般若宗,所以我们修习净土要能够以般若为前导,以净土为归宿,将来一定能够往生极乐。

  禅宗里面讲无念为宗,真如自性起念,还念真如自性,这个是“升无上堂”。

  所以无念不是没有念头,而是不执著念头,这个念头当下归入真如性海。因为我们知道这个念头是从真如性海里面来的,所以真如自性起念,还入真如自性,这样子是无念为宗,是“升无上堂”。华严宗里面讲: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是“升无上堂”。

  所以我们在到大殿去的时候应该要这样子念,我们在自己家里面佛堂,进去要拜佛的时候,要念诵这个偈颂:“若入堂宇,当愿众生:升无上堂,安住不动。”

  念念都能够背尘合觉,是“安住不动”。凡夫众生很容易被尘境所转,无法安住在无上堂中。事实上我们可以这样说,就是说,没有见道,没有开悟的人都无法“安住不动”。但是如果能够保持正念,可以相似地“安住不动”。所以要透过多闻法来起实修,来断见惑,开智慧,就能够念念消归自性。

  相上面虽然有生灭去来,但是能够不取于相,取还是执著的意思,能够不执著于外相,如如不动,是“安住不动”。

  所以可见我们明白《净行品》的偈颂以后就可以知道,从娑婆世界到极乐世界其实并不难,转念就是。在生灭的色身之中能够见到不生不灭的法身真性,就是由娑婆入极乐。

  所以我们普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进入寺院礼佛的时候,在自己家里面佛堂诵经打坐的时候,都能够“升无上堂,安住不动”!

  展开来说,其实堂宇并不一定是局限于佛堂或者大殿,而是一切能够启发智慧,让众生觉悟的地方都是堂宇,都是佛堂(佛堂,觉悟的场所)。

  所以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在一切时,一切处,都能“升无上堂,安住不动”,不坏世间法,而证真实法!

  即此见闻非见闻,无余声色可呈君。

  色声全露西来意,触目菩提法法真。

  能够真正见道就可以知道,一切的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全体显露祖师西来意。我们触目所见的一切外境都能够引导我们觉悟,能够触目菩提就是法法皆真,一切法都与真如自性相应,法法真。这样子是“升无上堂,安住不动”。

  【若敷床座,当愿众生:开敷善法,见真实相。】

  进入佛堂以后要铺上坐垫或者拜垫,这个叫做“若敷床座”。

  其实是讲我们做修持之前的准备工作。还包括我们整理佛堂,清理香灰,换水,献供品,点香,种种,全部都属于敷床座。在做的时候,一边做一边要念这个偈颂:“若敷床座,当愿众生:开敷善法,见真实相”,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敷演一切善法!

  善法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善恶相对的善,而是指止妄归真,入一真法界,称为善法。如果以凡夫的妄想心来看,有分别、有选择就不是善法。如果能够保持智慧的觉照就能够了知,大道堂堂遍满十方。

  所以我们祖师大德,禅宗里面开悟的圣者都会说,穿衣吃饭都是禅机。为什么?在这个里面能够保持智慧觉照,能够悟入真如妙心,就是“触目菩提法法真”,无一法不是我心,无一物不是我体,就是“入普贤不思议解脱境界”,一切行为都成为普贤行。

  我们终日见色闻声都是体悟到达摩祖师的西来意,“一色一香全露遮那妙体”,都能够见到毗卢遮那佛妙体,都能够显露我们不生不灭的法身;“六根六尘全彰法界真心”,都是真如妙心。

  所以我们昨天所说的那个比丘尼看梅花而开悟:“归来手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就是透过梅花就能够见自己不生不灭的真心。所以不需要向外求玄,去求玄求妙,心向外求就是转求转远。所以南岳慧思大师说:

  “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自己求,莫从他觅。觅亦不得,得亦非真。”

  向外求的,不管你怎么玄妙的法,如果不是归入真如自性的话,都是虚幻的;如果能够由此而悟入就是“开敷善法”。

  “见真实相”,就是见到诸法实相。其实真正的清净行必须是见诸法实相以后悟后起修,从诸法实相而起的行门就是一切所行清净,才是真正的净行。

  【正身端坐,当愿众生:坐菩提座,心无所著。】

  刚才我们是敷床座,已经整理好了佛堂,周遭的环境都整理好了。现在要调适身心,所以“正身端坐”,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坐菩提座”,坐觉悟之座!

  我们在静坐的时候,如果迷惑颠倒,打妄想,那个是无明座、糊涂座,就不是觉悟菩提座了。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坐觉悟之座。“心无所著”,心不被尘境所系缚,不被尘境所转,就是“心无所著”。

  【结跏趺坐,当愿众生:善根坚固,得不动地。】

  “善根坚固”:善根是指看一切法,遇到一切境界都能够见到它内在本质的这种能力,称为善根。我们修净行生根了就称为“善根坚固”。

  “得不动地”:不动地是八地菩萨,魔不能动,不动地前才舍藏,不动地已经是修道位的第八地了。

  我们把腿子盘起来的时候要这样子地善用其心。

  【修行于定,当愿众生:以定伏心,究竟无余。】

  修定是为了以定来降伏我们的妄心。我们闻法以后,理上明白了,但是智慧力就好像风中的灯烛光一样摇摆不定,就需要以禅定力来降伏妄心,愿一切众生都能够“以定伏心,究竟无余”!

  以禅定力来降伏妄心,这个有很多的善巧方便,有很多的方法。比较殊胜的,比方说大圆满法的三大休息:《大圆满心性休息法》、《禅定休息法》、《虚幻休息法》。

  《心性休息法》和《禅定休息法》都是以修持禅定而获得解脱的法门,《大圆满虚幻休息法》就是修持幻观而成就解脱的法门。三休息里面又以《心性休息法》为根本,她有很多具体的以定伏心的方法。

  比方说心性休息法有九十二导引,配合显宗的三乘来修习止观;又有二十二导引配合密乘的四续部——作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四部的生圆次第的修习;又有二十七导引配合大圆满的修习。这些都是能够“以定伏心,究竟无余”。

  从见地上来说,三大休息法:《禅定休息法》是为了破众生对“有”的执著,这个是基础法。我们没有见道、没有断见惑之前,虽然理上明白,但是遇到外境我们仍然还是执著于它实有的,对“有”的执著是很坚固的,这个妄想心是很顽固的。所以透过修习《禅定休息法》就能够见空性。《虚幻休息法》是为了破对“空”的执著,认清“空”也不可执著。《心性休息法》是为了避免落入到“空”、“有”两边的执著,帮助修行人进入到离戏的大中观见,产生显发本具的法尔清净的大智慧。

  其实说三大休息法,休息就是我们禅宗所说的“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其实宁玛的大圆满法跟我们汉地汉传佛教的禅宗都是同一渊源,都是属于文殊菩萨不可思议的法门。

  我们汉地的禅宗在六祖大师以前都是以《楞伽经》来印心,宁玛的大圆满法也是以《楞伽经》作为根本经典,都是阐述如来藏思想,以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心作为本修因。

  三大休息法的作者是龙清巴尊者。尊者生活的时代是元朝中叶以后。他在甚深的禅定之中亲见了莲花生大师,莲师给他赐一个法名叫做无垢光,所以尊者的著作署名都是无垢光。

  尊者专门弘扬宁玛大圆满的心髓法的教授,两大心髓法教授——包括《空行心髓》、《无垢心髓》这些,应该说是宁玛非常重要著作非常多的一位大德,著有《大圆满三大休息法》、《三自解脱法》、《三心要》和《七宝藏论》。这个都是“以定伏心,究竟无余”的善巧方便,以定来降伏我们的妄心,到妄心彻底断了,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断尽了才能够称为“究竟无余”,圆满成佛才是“究竟无余”。

  【若修于观,当愿众生:见如实理,永无乖诤。】

  修定能除愆,能够止息我们的妄心;修观能树德,心调柔以后能够开发本具的心地秘藏——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

  “见如实理”,修观的时候,其实止观双运是不可以分离的,但是作两个偈颂来说。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见如实理”,什么是“见如实理”呢?

  禅宗有一个公案我们经常提起的,说有一位大德开悟以后,成就以后,他上堂的时候就为大家说法,说:“老僧三十年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得个入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现在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最初他“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个时候是凡夫的知见,凡夫的生灭心,以生灭心执著于世间相,执著于山和水都是实有的;后来得个入处以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个时候就是已经“见如实理”,已经证得实际理体了,已经断见惑了,已经知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已经悟入了。

  “看山不是山”知道山是因缘聚合幻化出来的,它的本体其实是不生不灭的真心。我们现在只能够解悟,听了以后明白,但是没有现量地证得,没有现观。虽然说他已经悟入了,但是这时候还是不究竟,因为不能够空有圆融无碍。

  更进一步能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就是入了华严的事事无碍法界,体悟到理遍于事,理能成事,事事无碍;才能够体悟“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纳须弥于芥子”,都能够真正地现量地证得。在一粒微尘里面有无量诸佛转法轮,这个是圆满地成就“见如实理”,入事事无碍法界。

  “永无乖诤”,永无乖诤就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已经事事无碍了,诸法千差万别,世间森罗万象,但是能够了知都是唯心所现。

  凡夫众生随情执著,所以头头障碍,而起乖诤,有对立就有矛盾。修行人随智观照,则法法圆通,无一物不是我体,无一法不是我心,所以就能够“永无乖诤”。我们善巧用心,随智观照,保持观照般若非常重要,能够照空妄念成真念,转得凡心即佛心,就能够“永无乖诤”。

  在《华严经传记》里面也有讲一位法师的修行成就,唐朝时候九陇山有一位比丘尼法师——

  “专精华严,入山受持,二十余年。”到深山里面专门持诵《华严经》二十多年。

  “依教修行,性定心寂。”妄心息灭了,性定心寂,这个就是以定伏心。

  “遂证慧眼”就是见如实理。

  “得因陀罗网境界,十方世界,微尘刹海,九会道场,了了明见,如镜中像。”她能够见到十方世界九会道场,了了明见,好像镜子里面看自己的像一样,这个就是“永无乖诤”,就是事事无碍了。她能够见到如来七处九会演大华严,十方世界微尘刹海都能够了了明见。

  我们现在有障碍,我们不转头,后面也看不见,这个都是因为我们妄心用事的缘故,在“永无乖诤”的时候就大彻大悟,就事事无碍,就能够十方世界都了了明见了,这个是“永无乖诤”。

  【舍跏趺坐,当愿众生:观诸行法,悉归散灭。】

  前面是讲打坐,修习止观。接下来修一座法圆满了,下座了,就是“舍跏趺坐”。

  “当愿众生”,愿一切众生座上修禅观静则一念不生,座下能够修如幻观,观一切诸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所以又能够做空花佛事,动则万善相随。

  底下是“观诸行法,悉归散灭”。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一切诸行都是无常法,但是在这个散灭之中有一个不散灭的在。“观诸行法,悉归散灭”,所以无所依,无所依才能心有法界,心有全体法界就是入一真法界,心入一真法界就能够不执著、不分别。

  如果下座以后不能够修如幻观,心就有所依,就有所执著,你要执著这一样,其它的你都见不到了,就以你所依的为障碍,把你障住了,就入不了一真法界,就是妄心用事,就有六道轮回了,就有分别执著,就有烦恼妄想,所以就有六道轮回。

  所以我们要舍跏趺坐时,当愿众生:观诸行法,悉归散灭。座上修禅观,静则一念不生;座下修如幻,因为如幻,所以就能不执著。知道行法,一切万法都是迁流不断的,都是生生灭灭的,所以“悉归散灭”,就能够断除执著,就能够修如幻观,就能够入一真法界。

  这个是第三大类。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