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正酬所问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6-6-30 16:26

  底下是文殊菩萨正酬所问,正式回答智首菩萨的提问。

  【佛子!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当如普贤,色像第一,一切行愿皆得具足;于一切法,无不自在,而为众生第二导师。】

  “若诸菩萨善用其心”。文殊菩萨称呼智首菩萨为“佛子”,佛的心子,心同佛心的弟子。

  首先是总的回答,如何能够圆满前面所提的一百一十个问题呢?总的方法就是四个字:“善用其心”。

  我们为什么有障碍?因为我们不善用其心,我们有分别执著。佛菩萨为什么能够安住在一真法界?因为能够善用其心,就能够心清净了、心圆满了,所以一切外境无不圆满,无不圆满是大圆满,都是因为善用其心,这个是总的方法。

  在逢缘对境的时候能够善巧发愿,能够当相即道,即事而真。我们每一个偈颂都是善用其心,所以我们能够善用其心,就知道一切生活中间到处都是佛法。我们要坐电梯,我们就愿一切众生“升正法楼,彻见一切。”坐电梯这个小事情就变为佛法了。“升正法楼”就是我们的心性能够提升,我们能够大彻大悟,所以能够“彻见一切”。

  善用其心是一个总纲。我们修学佛法最根本的是要从修心上下手,如果我们的心清净了,一切外境都不能障碍我们;心不清净就处处都是障碍。所以我们要止息自他所有的痛苦,必须要治疗我们生病的心!我们的凡夫心、生灭心,起妄想、分别、执著,这是我们生死轮回、招感痛苦的根源。我们的心有纷扰的情绪,心念有烦恼,这是我们一切苦难的根源,所以息心就是息灾。所以我们要学习《净行品》,来知道如何如法地起心动念。

  我们能够不起心不动念吗?我们不可能,凡夫阶段不可能不起心。但是如何正确地去起心呢?要学习《净行品》,要善用其心,并且依之而修持,就能最有效地用好我们的生命——以慈悲来观照众生,以智慧来断除烦恼,每一天都过得欢喜自在,这个是我们今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其他的,世间人追逐的财、色、名、食、睡,一切的享受,我们在无始的轮回之中都曾经享受过,经历过这些暂时的快乐,并且享受过无数次,没有哪一种新鲜的、暂时的安乐我们没有体验过。

  我们唯一的没有体验过的大安乐,就是透过止息苦因而生起的究竟安乐。我们要止息苦因、要止息烦恼妄想、要止息生生灭灭的烦恼心,就要善用其心。一旦我们证得恒常的大安乐,止息一切苦因,就绝不会再次受苦,因为我们心相续之中的苦因断绝了,所以我们解脱的大安乐就永远会持续下去。这个是我们此生此世最重要、最值得做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善用其心。

  “则获一切胜妙功德”,这个是总显所成德。胜是独尊,妙是不著相,我们要不著相、不离相,实相无相无不相。德无不备称为胜,一切德行都圆满具备称为胜;障无不尽称为妙。这个“获一切胜妙功德”是总答,总的回答一百一十问里面的总问十种三业。

  底下是各别的回答。

  “于诸佛法,心无所碍”,是回答“云何得生处具足?”等等。

  这个是堪为法器,我们成为佛弟子的条件。我们对于佛法“心无所碍”,就可以“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无畏具足、觉悟具足”。所以是回答别问的第一段。

  “住去来今诸佛之道”,是回答“如何成就众慧?”安住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佛法之中,就能够成就种种智慧。

  “随众生住,恒不舍离”,是回答“云何得因力?”等等。这是讲菩萨修行的资粮,常以众生为所缘,能够圆满修行的资粮。最初因为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而发菩提心;中间依于众生、度化众生、成就众生,所以要修六度万行来积累福慧资粮;最后成佛是为了更圆满地利益众生。所以“随众生住,恒不舍离”,不舍离善用其心,不舍离利益一切众生。

  第四段是“如诸法相,悉能通达”,就是回答“云何得十种善巧,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等等。对一切法、一切事、一切物都能通达。

  要善用其心,首先要有信心:第一个是信自己以及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第二是信一草一木、一沙一尘都是普贤境界;第三是信我们这个讲经的道场、法会就是普光明殿,信来学习听闻《华严经》的人都是佛菩萨;第四是信我们举手投足、起心动念,所做的一切都是普贤行。这样子能够“如诸法相,悉能通达”。

  第五是“断一切恶”,就是回答前面别问里面的第五段所问的“七觉支、空、无相、无愿”。依七觉支来拣择、来生起智慧。

  第六是“具足众善”,就是回答第六段的问题,“云何圆满六度四无量心”。

  第七“当如普贤,色像第一”,是回答第八段的提问,“如何能够得到自受用的外相,十王拥护?”我们能够如普贤菩萨——普贤身像如虚空,无所不在,普贤的意思就是诸法实相,这里面是指法普贤。为什么说“色像第一”呢?因为诸法实相是最美的,我们所见的色相外境都是如梦幻泡影,所以诸法实相现前,自然就是第一了,所以称为色像之中为第一。

  “一切行愿皆得具足”,这个是回答第七段“一切行愿,要至佛果位才能具足”。佛果位他的果地功德以得到十力(十种殊胜智慧力)为代表,这个是成就了自受用的内相,成就佛的十力。

  晋译的六十华严里面,没有这一句“一切行愿皆得具足”,用的另外一句“成就如来一切种智”——内具种智,外具妙相,这个两种都是同在果地圆满。

  第九是“于一切法,无不自在”。因为对一切法都了知,都自在,所以能为“众生为依、为救、为炬、为明”,这是回答第九段。怎么样子能够于法自在呢?观一切诸法皆空,一切诸法的相就障碍不了你了,就能够于一切法都自在;能够把握,能够证得体性,所以外相就障碍不了你了。

  第十是“而为众生第二导师”。晋译六十华严里面是译为“而为众生第一尊导”。这是回答第十段 “云何于一切众生中,为第一、为大、为胜、为最胜?”为众生做第二导师。第一导师是释迦牟尼佛。我们能够善用其心,获一切胜妙功德,就是仅次于佛的第二导师。第二导师就与诸大菩萨都平等了,为众生做第二导师。所以我们能够修学好《净行品》呢?就能够为众生做第二导师,与诸大菩萨为善友。

  【佛子!云何用心能获一切胜妙功德?】

  怎样子去善用其心,才能够获得一切胜妙功德呢?

  善用其心很重要,有三个原则。

  一个我们要知道,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上面的开示,叫做本觉本有,不觉本无。这样子我们就很有信心。

  “本觉本有”就是我们正面的思想,我们慈悲、智慧、觉悟、欢喜,这些都是从我们的本觉理体上面显现的,是与本觉理体相应的,所以是本有。所以我们这些慈悲、观照、觉悟、宽容,这些种种都来源于我们的本觉理体,来源于我们的佛性,是本有的。所以正面的思想都有无穷的潜力,只要我们不断地练习,就能够达到更高的境界,乃至于福慧圆满成佛道。

  “不觉本无”我们的执著、分别、妄想,负面的情绪,烦恼,这些都来源于我们的错觉,来源于我们的错误认识。错觉是本无的,所以说“众幻灭无处,成道亦无得”。“众幻灭无处”,我们的烦恼灭了,它灭到哪里去了?灭无处啊!“成道亦无得”,只要我们透过闻、思、修,消除无知,就能够消除所有的负面思想,开启智慧。“一灯能破千年暗,一智能破万年愚”。我们本觉本有,所以我们只要透过闻思修,增长悲智,就能善用其心,“获一切胜妙功德”。

  古德说,“只缘眼中有翳,妄见空里花红。”眼睛有病,所以看到虚空中间有一朵红花,那你是不是消灭这个红花呢?不需要。它是虚幻的,你只要治好你的眼睛,自然就不会看见了。同样的,有黄疸肝炎的人看到一切都是黄的,那是不是都是黄的呢?不是。而是他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肝有病。自己的肝炎治好了,自然看一切都恢复正常。所以只要治疗好我们生病的心,一切外境都不能障碍我们。

  如何在生活之中治疗好我们生病的心呢?就按照文殊菩萨在《净行品》之中的开导。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上面说,“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世间的事情并不能障碍我们,障碍我们的是我们生病的心,我们的凡夫的生灭妄心所产生的错觉。我们因为这种错觉,所以执著于外境是实有的,去起分别、执著,不知道它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所以执著于虚幻法才有烦恼。所以“不可得为世间意”,不要起世间的这些凡夫的妄心,世间的事情可以照做,并且做得更好。

  这个是第一个原则。

  第二个原则是我们要知道正面的思想是解毒剂,能够清除我们妄心之中的妄念和负面情绪。只要我们不断地加强解毒剂的功效,就能够消除烦恼与妄念,就能够不受烦恼妄念的折磨。能够保持正念,消融妄念,这样子就能够不断地加强正面的思想的力量。

  打个比方,黄豆代表正面的思想,黑豆代表负面的思想、负面的情绪。我们要让黄豆生长,让黑豆不长的话,你只要把黄豆放在适合的土壤里面,有阳光、有水分,它就会不断地生长;黑豆不要给它放在土壤中间去,不给它那些缘。

  我们随时随地提起正念来,我们的妄念就能消融,最根本的解毒剂就是洞见生命的真象,证得空性智慧。

  第三个原则就是我们的真心是法尔清净、不生不灭、离缘独立的。真心不属迷悟、不受染污,狂心若歇,歇即菩提,但尽妄缘,即如如佛。但是理上知道容易,真实地去相应就难,“若论修行本来易,欲除妄想真是难。”所以要在点点滴滴,生活之中都去善用其心,转变自己的念头,将一切世间法都转变为出世间法,能够按照一百四十一个修行方法去做,就能够成就一切胜妙功德。

  底下的偈颂总共有一百四十一个,都是菩萨教导我们善巧发愿,每一愿都是深广如海。为什么会是一百四十一呢?我们知道文殊菩萨在第二会里面是讲十信法门,每一信都有十个,十信圆融,一一具有十,就成为一百个;再加上四十一位,四十一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个就有了四十,再加上一个等觉菩萨,就有四十一。都能够按照《净行品》的方法去断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渐次地修行,加起来就是一百四十一。

  法身大士他修证的四十一位,一一位所有的惑障由修《净行品》都能令清净。所有殊胜的修行法门,法身大士的修行法门都由修《净行品》为基础,所以称为净行。能够依之而修持,能够令一切法门得成就,所以称之为《净行品》。

  最上的妙觉佛果位是体证了、圆满证得了本来清净,所以就不在这个范畴。

  所以总共有一百四十一个偈颂。可以分为十大类:

  第一类是在家时善巧发愿。有十一个偈颂:“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一直到“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所行无碍。”这个是在家菩萨逢缘对境应该善巧所发的誓愿,所修的净行。

  第二大类是出家受戒时所发的誓愿。有十五个偈颂:从“舍居家时,当愿众生:出家无碍,心得解脱。”一直到“受具足戒,当愿众生:具诸方便,得最胜法。”

  第三大类是坐禅观时所修的净行。有七个偈颂:“若入堂宇,当愿众生:升无上堂,安住不动。”一直到“舍跏趺坐,当愿众生:观诸行法,悉归散灭。”这是我们坐禅观,打坐的时候善巧发愿。

  第四大类是将行披挂时的净行。我们穿衣服的时候,走路的时候,应该怎么修净行呢?有六个偈颂:“下足住时,当愿众生:心得解脱,安住不动。”到“着僧伽黎,当愿众生:入第一位,得不动法。”

  第五大类是澡漱盥洗时所修的净行,有七个。我们洗澡的时候,洗手的时候,洗脸的时候,这些怎样去修净行呢?“手执杨枝,当愿众生:皆得妙法,究竟清净。”到“以水洗面,当愿众生:得净法门,永无垢染。”

  第六大类就比较多,有五十五个偈颂。是乞食的时候,在道路上行走的时候,看到一切众生的时候,他所修的净行。从“手执锡杖,当愿众生:设大施会,示如实道。”到 “若见大臣,当愿众生:恒守正念,习行众善。”

  第七类是到城乞食时候所修的净行。有二十二个:“若见城郭),当愿众生:得坚固身,心无所屈。”一直到第六页“若说法时,当愿众生:得无尽辩,广宣法要。”

  第八大类是还归洗浴时所修的净行。我们托钵乞食回来,应该如何善巧方便,善用其心,发愿修净行?有五个偈颂:“从舍出时,当愿众生:深入佛智,永出三界。”到“暑退凉初,当愿众生:证无上法,究竟清凉。”

  第九大类是我们诵经的时候,绕塔的时候,见佛相好的时候所修的净行。有十个偈颂:“讽诵经时,当愿众生:顺佛所说,总持不忘。”到“赞佛相好,当愿众生:成就佛身,证无相法。”

  第十类是我们睡眠安息的时候,休息的时候所修的净行。有三个:“若洗足时,当愿众生:具神足力,所行无碍。”到“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

  所以可以说,每一类的人他遇到的事情都可以善巧方便转变为佛法。我们由早上醒来到晚上睡觉,每一件事、见到每一个人,都可以转变为佛法。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