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六)乞食道行时愿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6-6-30 16:26

  接下来就是第六大类,我们在乞食的时候,乞食道行时所发的愿有五十五个偈颂。五十五个偈颂可以分为三部分:最初的十二个愿是游涉道路,这时候善巧用心;中间的十九个愿是见众会;最后的二十四个愿是遇到各种各样人物的时候我们如何去善巧用心。

  我们看最初的十二个愿,我们在路上走的时候怎么观修。

  【手执锡杖,当愿众生:设大施会,示如实道。】

  以前的出家人手里面要拿锡杖,现在如果你拿个锡杖在路上走,人家觉得你好怪。中国佛教传入的时候,他有些不持锡杖,就拿一个方便铲。方便铲一个是防身,以前没有这么多人,很多地方有猛兽,拿这个方便铲来防御;然后如果有看到一些动物,一些死亡了,拿方便铲铲一个坑把它埋掉。

  “手执锡杖”,持锡杖是表示轻视烦恼、降伏烦恼、不害怕烦恼,再一个表法是表示明了佛法,所以“手执锡杖”。

  “手执锡杖”有两种用途:一个是手执锡杖为行道之威仪,出家人在经行的时候执锡杖威仪具足;第二个是振锡以乞食,印度的佛教,托钵乞食,去到人家门口,如果人家不在门口,去敲门不太好,就振锡,锡杖有一些环,振一下,然后知道了,马上就出来供养。有这两种作用,所以这个偈颂里面也就善巧方便来发愿:“当愿众生:设大施会,示如实道”!

  “设大施会”,“手执锡杖”的时候就表示让一切众生都能断烦恼,都能明了佛法,所以设大施会就是平等普施佛法,教化众生。

  再一个表示,大施会是表示我们要看破、放下,“手执锡杖”的时候要看破、放下,大布施就是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是大布施。

  “示如实道”,入无障碍法界叫做“如”,唯此不生不灭的真心是真实叫做“实”。即事相而入真如,当境界相而悟入性空本体叫做“道”,这个是“示如实道”。所以我们持锡杖的时候要念诵这个偈颂。

  其实对在家居士来说,这个偈颂也是随时要念诵。我们要出门去上班,去做事,那怎么办?我手里面拿一个公文包,或者一个背包,里面装一些我要用的东西,这个也可以念“手执锡杖,当愿众生:设大施会,示如实道。”

  “设大施会”,愿我一切的业务都能够顺利地开展,愿我一切的身语意都能够为众生服务,这个是设大施会。

  “示如实道”,根据我的工作,愿一切众生享受我的服务,或者购买我的产品的时候都能够与佛法结下解脱之缘。比方说我是卖东西的,有人来买,我就先念这个偈颂,我愿他不单单是享用我这个产品,而且愿他都能够早闻佛法,皈依三宝,得到解脱!比方说我是一个卖保险的,我就愿一切众生不单单是得到世间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的保险,更愿他们能够早闻佛法,得到超出三界、往生极乐的保险!这个是示如实道。

  我们见到每一位客户的时候,都能够缘念全体法界的一切众生,愿他们都能够踏上菩提道是“示如实道”。

  接下来是:

  【执持应器,当愿众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

  应量器是指我们的钵。出家人洗漱清净了,外出的时候他就要一手持锡杖,一手就持钵。持钵的时候,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成为堪受正法的法器,能够成为众生的良福田,能够受天人供养!所以说出家人着衣、持钵、持锡杖,要念“执持应器,当愿众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

  在家菩萨也可以念这个偈颂,就是我们出门的时候,手里面拿个水杯,也可以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成就法器”。

  “成就法器”,成为堪能修学佛法的法器。他的条件在道次里面有讲几个方面:

  一个是信心,信自心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有如来藏,人人都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信一切都是普贤境界,信一切的日用云为、一举一动都是普贤行。

  第二个是于师长起大恭敬;

  第三个是于解脱法有大希求心;

  第四个有了知善恶的智慧,能够专心谛听。这样子是成就法器,然后勇猛精进来修法。

  “受天人供”,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如法修持,成为良福田,堪受天人的供养。好像道宣律师一样,他在终南山就是受天人的供养。《华严经传记》里面也有讲到很多修学华严的行者都是受天龙鬼神的供养。

  唐朝永徽年间有一位居士叫做樊玄智,“专以华严为业”,每一天专门持诵《华严经》。

  “居方洲山中,初饵松叶”,他在山里面修行,没什么东西吃,就吃松针,松针摘下来,手搓一搓就吃。

  “六十余年,持诵不替”,六十多年专门持诵《华严经》。

  “感地涌甘泉,林生美果”,原来他住的地方很少水,他如法持诵以后,突然地上涌出甘泉,甘美的泉水来,树林里面自然会结出美味的山果。并且山神献供,山神献的供养好像醍醐一样,好像奶制品一样,吃一小汤匙七天都不会饥饿了。

  “益加心力,身轻目明”,身体很轻安,眼睛也很明亮。

  “昼诵经则众鸟集听,山神眷属现身围绕,异香时来”,他一开始诵经,感应到那些山神和他们的眷属都围绕着他,恭敬来听法。

  “夜诵则口放光明,照及四十余里,远近惊异”,晚上诵就自然口出光明来,方圆四十多里都可以看到,很大的,照遍四十余里,有大光明,所以远近的众生都觉得很惊奇,很稀有。

  “年九十二入般涅槃,荼毗之时,牙齿变为舍利,放大光明,僧俗收之,建塔供养。”这位居士他一直修到九十二岁,诵《华严经》六十多年,所以感到入涅槃以后牙齿都变为舍利,而且能够放大光明,已经成就法器,这个都是受天人供了。

  【发趾向道,当愿众生:趣佛所行,入无依处。】

  “发趾向道”,我们抬起腿来要走的时候要念这个偈颂。前面是我们出门之前要准备,出家人要托钵乞食,要持锡杖,要持钵;居士要出门了,要拿公文包,拿水杯,这些都可以念这个偈颂。接下来我们开始走了,也要念这个偈颂。

  你看,文殊菩萨的智慧,每一件事情都让我们即事而真、当相即道,由浅近的事理,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归入到一真法界里面去。

  “发趾向道”,从理上来说,发趾是发心要修行,向道是迈上菩提道。开始我们要上路了。

  “当愿众生:趣佛所行”,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向佛学习,踏着佛陀和历代圣贤的足迹走向解脱!所以我们一开始走路就应该要提醒自己“趣佛所行”,放下执著,不要迷真逐妄,不要迷失真性去追逐虚妄的名利。凡夫众生一辈子劳心劳力都是为了虚妄的名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现在我们是佛弟子,是发心菩萨了,要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向佛学习,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有,不被境界所迷;不住涅槃不住空,能够称法界体性而起妙用,利益教化一切众生,圆满自己的福慧二资粮,就是趣佛所行。

  心能转境也是趣佛所行。《净行品》上文殊菩萨教导我们的,其实归纳起来都是四个字——心能转境。这个境界相我们凡夫地位容易执著于实有,如果按照文殊菩萨教导马上就破掉这个执著,境界就转了,境界就不能束缚我们,不能障碍我们,不能染污我们,我们在境界里面能够做得了主了,能够不迷失了,就是心能转境。

  心能转境是什么地位?心能转境,即同如来,所以是佛所行。文殊菩萨教我们在凡夫位能够行佛所行,这是菩萨的妙智慧。

  “入无依处”,无依处,依是什么?依是执著。凡夫众生心有执著,以执著之处为依靠。有的是执著于财产,执著于事业,是一个工作狂,一切不顾,只顾赚钱。三十年前是牺牲健康换取财产,三十年后是牺牲钱财换取健康,有病了,不断地花钱去治病。一辈子就是这样子的,最后一场空。

  还有一些是执著于感情,但是一旦执著之处有变化就会惶恐不安,所以就有烦恼,有痛苦。所以六道众生都有分段生死,不可能不变,我们的身体生、老、病、死,天天在变,万事万物有成、住、坏、空,也是刹那刹那都在变。所以你执著的东西它是虚幻的,是不可能不变的,你说你怎么可能不烦恼?怎么可能不痛苦呢?所以,以这个执著之处为依靠就是愚痴,就会有烦恼痛苦。

  现在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了,所以我们的依靠也越来越多了,但是依靠越多,我们生命的目标反而越来越迷失了。因此有些人他必须要靠物质的丰富来肯定他的价值,必须要依靠享受来彰显他的存在,所以房子就越住越大,越住越豪华,不断地换;车辆也越买越名贵;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互相攀比,互相竞争;所以得失心、竞争心、恐惧心越来越强烈,活得很累,很辛苦。所以现代文明虽然科技进步了,但是道德衰退了,精神空虚了,就形成一个怪现象,就是富而不乐——虽然富有,但是不快乐,压力很大。

  这种人他是无法拥有真实的生命,他只有生命,没有生机,只是机械性地活着,好像汽车要开动要加油一样,所以他为了物质而活着,为了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而活着,自己不能自主,只是为了其他人希望我是这样子,在其他人眼中我很成功。然后为了虚妄的表相,他去支撑,去活着,生命的灵性和内在的慈悲与智慧不能开显出来,只是行尸走肉。所以他这种所依处反而成为一种障碍了,富而不乐,反而是越来越压力大了。

  本来物质文明丰富了,我们应该越来越轻松,越来越自在才行,但是每个人都越来越忙碌,越来越没有时间,在干什么?富而不乐。因为在不断地迷真逐妄,迷失真性,追逐虚妄的财、色、名、食、睡,而且执著于它实有,执著于它是自己的所依之处,所以就有障碍。现在的众生是贪瞋痴更重了,更需要佛法来断贪瞋痴,修戒定慧。

  以前没有这样子多的迷惑颠倒让众生沉迷的物质。这个是有所依,是以执著为所依。有一些就沉迷于上网,不顾健康,然后就是没办法,肚子很饿了才吃点东西,继续去玩电脑。这样子都是因为很空虚的缘故,没有真正了解我们生命的灵性和内在悲智的缘故。

  更进一步,乃至于二乘声闻、缘觉都还有尘沙惑、无明惑,然后他执著于我空法有,执著于这种涅槃的境界里面,灰身灭智,不受后有,他在这种寂灭里面觉得很快乐,不愿意来度众生。这样子也是不能够真正地入无依处,所以还有变易生死。

  唯有佛陀是真正地入无依处,是无依道人。所以我们在念诵的时候,你不要随便念过去,要知道“发趾向道,当愿众生:趣佛所行,入无依处。”这个不容易做到,要明白它里面所包含的义趣,你就能够体会到文殊菩萨的大智慧和大慈悲,入无依处。

  当然了,我们目前还只能做一个四依修道人,不能够真正地做无依道人。我们怎样子去做一个四依道人呢?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我们发心修学,先做一个四依道人,但是像佛一样做无依道人是我们的目标。所以我们临出门了要默念这个偈颂。

  接下来:

  【若在于道,当愿众生:能行佛道,向无余法。】

  “若在于道”,已经在路上走了,出门了,我们就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在菩提道上前进。

  “能行佛道”,能够在觉悟之道上面迈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能够断凡夫的相续心、生灭心。

  凡夫这个生灭心相续不断,你只要能够斩断这个生灭不断的相续,哪怕斩断一小段时间,你都有机会解脱,这个就是能行佛道,就是觉悟之道。所以我们念佛要求生极乐,怎样才能够生到呢?就是要断凡夫的这个生灭相续心。否则的话,你是难以往生的。

  我们念佛成片了,这个就是保持正念,一直在念阿弥陀佛,但是凡夫的生灭相续心就已经被斩断了,所以我们能够往生极乐,能够生凡圣同居净土;再进一步,事一心不乱,就能够生到方便有余净土;再进一步到理一心不乱,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至能所双亡,主观和客观对立消失了。

  有些同修他一直很精进念佛,“阿弥陀佛……”然后心也很清净,以后他突然觉得身心世界都没有了,能念之我、所念之佛都没有了。这时候其实只要一念回光返照就能开悟。但是很可惜,他因为不明教理的缘故,他生起恐惧心来:“不得了了,我这个所念的阿弥陀佛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其实要知道,这个时候如果你能够一念回光返照,只要你是灵明不昧,不是昏沉,你不要一边打瞌睡,不记得念佛,就是错误的。心里面这个真如妙心灵明不昧,然后灵光独耀;然后能所双亡,能念的我,所念的佛都圆融一味了,都消融了。这时候一念回光即能悟入,这个是念而无念。能够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显露灵明不昧的真心,就能够达到理一心不乱,能够生实报庄严净土。这个就是能行佛道。

  我们以前特别强调,《净行品》是文殊菩萨开示我们在生活里面修行。你不要把生活与修持对立起来,如果修持与生活对立起来就会有障碍,就容易退转。修持本来是很轻松的一件事情,你不要把它变成一种负担;修持本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你不要把它变成一种折磨。

  有些人是这样子的,他没有了解真正的修持是转变自己的心,他只会执著于我每天早课要做一小时,晚课要做一小时,还要念多少阿弥陀佛,其他事情,家务也好,什么也好,通通不管它。然后家里面的人意见纷纷。这就是生活与修持对立起来了,修持就变成一种折磨,变成一种负担,这是没有真正地了解怎么修持,怎么修法。

  修持其实就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只要我们转变自己的心就对了,能够转变自己的心了,就是能行佛道。在一色一香之中都能汇入毗卢性海,就是能行佛道,就是头头是道,法法全真。

  禅宗里面说头头是道,不是一个人说话很有条理,不是这个,其实是说什么?任何一法都能够让我们悟入佛道。

  “向无余法”,能所双亡了,所以没有对立,就是“向无余法”。有对立就是有余法,没有对立,圆融一味,和合无诤就是无余法。生活之中有对立,有我,有我生存的环境、世界,这个是我与我所,有对立,这个就叫做娑婆世界。消融对立了,即事而真,当相即道,当下就是极乐世界。心安住在一真法界,安住在极乐世界,就是“向无余法”。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以第九愿“恒顺众生”为核心。一切境界都恒顺,都合一,由对立变成统一,没有对立,没有自他,没有能所,都消融了,就是“向无余法”。所以说法无定相,迷悟在人,迷之者生死无边,悟之者涅槃本有,是“向无余法”。

  【涉路而去,当愿众生:履净法界,心无障碍。】

  “涉路而去”,就是沿着道路走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发心呢?要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走在清净法界里面,都能够入一真法界!《华严·入法界品》就是入一真法界。在生活中间,心心念念入一真法界,心无障碍,心里面的一切执著都消尽了。

  曾经有弟子问佛陀:“佛陀,怎样子用一句简单的话归纳您的佛法呢?”

  佛陀说:“可以啊,就是一切不执著,就心无障碍了。”

  我们在生活之中遇到不顺利的逆境的时候,不要中第二支箭,比方说:我生病了,生病是中第一支箭;生病以后我心里面很担心,然后很担惊受怕,很烦恼,这时候于事无补,反而造成心里面的第二度伤害,就是中第二支箭。

  所以逆境的时候不要起负面情绪,要能够保持智慧觉照。生病的时候也能够坦然面对,乃至于发菩提心,愿代一切众生受病苦,苦愿自受,乐愿他取。这样子是心无障碍。

  遇到逆境的时候能够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知道这是我宿世的恶业所招感的,我坦然地承受它,不会在这里面又去起贪瞋痴,又去起负面的情绪,不会再怨天尤人。这样子是没有执著,是心无障碍。

  【见升高路,当愿众生:永出三界,心无怯弱。】

  我们在走路的时候就观想:上师在一切众生的头顶上放大光明,加持自他一切众生;然后再观想自他一切有情走在菩提道上,不管走到什么地方,在我的头顶上都有上师时时刻刻放光加持。这样子就在时时处处都种下了一个正知正见的种子,都种下了一个不离三宝的种子,就能够处处值遇顺缘,值遇解脱之缘,生生世世不离三宝,不离善知识。

  我们在坐车的时候就要观想,你上车见到车的空间就可以念 “若入堂宇,当愿众生:升无上堂,安住不动。”都是可以的。然后车子起动了,车轮在动,我们就可以观想这个车轮就是法轮,法轮在菩提道上奔驰,我在迅速地迈向觉悟之道。一边观修一边持诵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呗美吽”,这样子无形之中能够保护无量的众生,并且这样子的话,都能够少出车祸,能够保持正念。

  “见升高路”,就是遇到上坡路的时候,要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往上,都能够超出三界,心很坚定,信心坚固,毫无怯弱!

  好了,我们明天再继续学,一起回向。

  第五讲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华严海会佛菩萨!

  诸佛境界不思议,一切众生莫能测,

  普令其心生信解,广大意乐无穷尽。

  一切法性无所依,佛现世间亦如是,

  普于诸有无依处,此义胜智能观察。

  诸位大德,首先请发起无上的菩提心来闻法,为了自他一切众生皆能悟入毗卢性海,同登华藏玄门,所以我们今天进入到《净行品》的第五次学习。

  昨天已经讲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一醒过来,一睁开眼睛应该怎样观修,怎么发愿,乃至于洗面、漱口,行走,穿衣服种种,如何善巧在这个生活之中去将每一件事情都转变为修持,由事而达理,由相而见性。

  昨天我们学到了“见升高路,当愿众生:永出三界,心无怯弱。”我们在走上坡路的时候要善巧发愿: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提升自己内在的慈悲与智慧,断见惑、思惑,超出欲界、色界、无色界,超出生死轮回!

  这个超三界,首要的是我们的心要转过来。我们的心,怎样子才能够出三界?最起码要能够断见思惑才是真正地超出三界。我们见地的错误的认识转化了,我们的烦恼断了是断见思惑。同时,应该我们的身体也会转化过来,修行人修行法门,身心一定是相依的。如果我们的心转过来以后,能够将身也会转过来,我们欲界凡夫粗浊的色身能够转变为色界天人的色身。

  应该怎么做呢?如果我们的心仍然还是欲望很重,我们是在欲界之中;欲望比较淡泊,但是对于外相的光明相好还是很执著,心是在色界;乃至于如果执著于空,心还是在无色界,没有超出三界。所以我们升高的时候要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永出三界,心无怯弱”!

  接下来我们看:

  【见趣下路,当愿众生:其心谦下,长佛善根。】

  我们在走下坡、下降的道路的时候也可以作观修:就观修一切的众生都能够其心谦下,有平等心!

  “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我们的内心非常谦虚,为什么?因为我们知道一切众生从本性上都是平等的。在佛的眼中看一切众生都是佛,在凡夫的眼中看一切众生都是凡夫,乃至于他看到佛陀化现也会错认为凡夫,因为他自己内心不清净的缘故。所以我们要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其心谦下。

  “长佛善根”,好像海纳百川一样,能够虚怀若谷,能够增长无贪、无瞋、无痴,对于外在境界的种种五欲六尘没有贪念,对于不如意的事情没有瞋恨心,同时能够了达事理,能够业果如理取舍,无贪、无瞋、无痴。

  【见斜曲路,当愿众生:舍不正道,永除恶见。】

  我们见到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弯弯曲曲道路的时候,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舍离内心的弯曲,舍离内心的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些不正见都能舍离。

  我们看到弯弯曲曲的道路的时候要反观自心:我们是否还有自私的心呢?是否还有分别执著的心呢?并且愿一切众生都能够不分别、不执著,能够斩断生死轮回的根。

  无垢光尊者就是我们昨天所说的龙清巴,他在《窍诀宝藏论》里面有开示修心的窍诀,如何去永除恶见。

  向内反观自己之六法

  ⑴ 观己轮回之根已断否?

  观察自己内心的轮回之根是不是已经斩断了。分别执著是轮回之根,有执著所以就有三界;有分别还会有变易生死。所以要断执著才能断分段生死;要断分别才能够断变易生死,将微细的惑都断尽才能断变易生死,随时随地反观自心。

  ⑵ 观己于亲怨有贪瞋否?

  这个是我们观察,反观自心的第二个窍诀。我们如果还是对亲人有贪著心,对于怨敌有瞋恨心,这样子是我们堕落到三恶道里面的祸因。仍然不能够怨亲平等,还会有分别执著,这样子是我们内心的弯曲路、斜曲路。

  ⑶ 观己出门之时有贵物否?

  如果带了一些贵重物品,心里面执著、担忧,就心有挂碍,心有挂碍就会有妄想颠倒。

  ⑷ 观修行时获得道相否?

  我们在如法用功修法的时候是否已经获得道相呢?道相其实就是道风。修行人透过内在的修持证悟所产生的这种离尘脱俗的气质,能够调柔自心,心与法相应,这样子是获得道相。

  ⑸ 观利他时退失信心否?

  在利益众生的时候会不会心生退怯、心生退转呢?

  ⑹ 观临终时出现净相否?

  观察自己是否已经为临命终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能否随时随地观无常,然后内心是否已经清净,生灭的相续心是否已经斩断?

  如果凡夫的生灭相续心不能斩断,要往生极乐世界就很困难了。哪怕只是念佛成片,也是将生灭的相续妄心斩断了一小片,才能够生到凡圣同居净土。这样子就可以判断我们临终时能否出现净相。

  按照这六个方面来观察,是能够永断、永除恶见。

  这个其实都是讲我们遇到物质环境的时候要善巧方便,用它来修心。后面我们会讲到遇到人事环境,见到形形色色的各种人的时候,我们怎样子将他转变为修行。

  【若见直路,当愿众生:其心正直,无谄无诳。】

  看到笔直的道路的时候要观修:愿一切众生都能够直心是道场。内心清净、内心正直,不会预设立场,不会自己很执著于一个自己的见解。

  其实佛法所说的正直不同于世间人所说的正直,佛法所说的正直,正,我们看上面是一横,底下是一个止,止于一心不乱才是为之正;直是与真如自性相应,没有扭曲,这样子是正直。

  我们如果用佛法来观察世间人,往往一个随和的人,其实他内心还是贪欲比较重;一个外相比较正直,很有正义感的人,其实他内在的分别心、瞋恨心都比较重。一定要观察根器来调伏,然后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其心正直”,说话做事都不欺骗人是无诳;对待那些福报比较大,有地位、有资财、有权势的人,不会去谄媚他;对于贫穷孤露的人不会去轻贱、轻视他,心行平等。对于上位者不谄媚,对于下位者不骄慢是“其心正直,无谄无诳”。

  【见路多尘,当愿众生:远离尘坌,获清净法。】

  看到道路上面很多灰尘的时候,要愿一切众生能够远离心地的尘垢,得法眼净,能够获得清净的佛法。

  我们应该大家都听说过,有一位大阿罗汉就是因为念“扫尘除垢”而成就的。

  佛陀住世的时候,在舍卫国有一位婆罗门,他之前生了几个儿子都很小就夭折了,无计可施。

  刚好他附近住了一个老太太,她就知道了,就对他说:“如果你再生小孩的时候就通知我一下,我可以帮你。”

  后来婆罗门他太太果然又生了一个儿子,就请老太太过来了。老太太来了以后就为这个婴儿沐浴,然后在他口里面放一点点酥油,用白布把他包起来,就交给一个帮忙的女孩子,就说:“你抱这个婴儿到大路的交叉口上去,如果有沙门和婆罗门经过的时候,你就抱着他向这些沙门、婆罗门敬礼,并且说,‘此婴儿敬礼于诸圣者足下!’然后到晚上看看,如果这个小孩子还活着就抱回来,如果死掉了就找个地方把他埋掉。”

  婆罗门家里面请来这个姑娘做事情很认真,真的就抱着他到大路上去了。

  一开始有几个外道走过来,这个姑娘就抱着他去礼敬这些外道,婆罗门,然后这些外道就祝愿这个小孩子说:“愿这个婴儿能够活下去,能够长寿,能够满父母亲的心愿!”

  后来遇到几个比丘,这几位比丘也是这样子祝愿他。

  后来遇到了释迦佛托钵回来,佛陀就祝愿他:“愿他能够满足父母的正法心愿!”

  一直到晚上这个小孩都活着,然后就抱回来。所以他的父亲就给他取个名字叫做摩诃槃陀伽,就是大路的意思。他长大以后比较有智慧,一开始因为他父亲是婆罗门,也就修学婆罗门的四吠陀,都能够精通,能够说为教化其他的婆罗门学习吠陀的那些咒语。

  后来婆罗门又再度得到一个儿子,又请老太太过来,又是按照他哥哥那样子沐浴,用白布包起来,然后又找一个来帮忙的女孩,说:“抱他到路上去,请那些沙门、婆罗门为他祝愿。”

  但是这次请来这个姑娘就比较懒惰,她嫌麻烦,就没有跑到大路上去,就走到一条很小的路上面去了,就站在那里。因为路很小,人迹罕至,一天由早站到晚都没有一个人过来。

  佛陀他是遍知一切的,马上就知道了。佛陀就故意走到小路上去,然后也就为刚出生这个小孩子祝愿,说:“愿他能够满足父母的正法心愿!”

  然后晚上还是活着,就抱回去了。婆罗门就给他取一个名字叫做槃陀伽。前面是摩诃槃陀伽是大路,这个槃陀伽就是路。他长大以后,去学习那些字母都很愚钝,学不会,所以那些同学们就嘲笑他,讥笑他,就给他取个名字叫做周利槃陀伽——小路上接受人祝愿的,很愚钝的,这样子叫周利槃陀伽。

  摩诃槃陀伽随佛出家以后,很快地能够精通经、律、论三藏,然后成为大阿罗汉。

  他的弟弟在父母亲都过世以后,家财也耗尽了,所以就跑来跟随哥哥出家。他的哥哥就教他念一个偈子:

  “身语意三不造罪,离欲不执诸世间,

  具足正念并正知,有害痛苦皆远离。”

  这样子的一个偈子,他就教他念诵,然后三个月之中他反复反复地念,总是背会第一句,去背第二句的时候,第一句又忘记了,翻来覆去地学不会。有一些看牛的牧童,小孩子在旁边听都听熟了,都会背了,反过来还教他。他的哥哥就呵斥他,把他赶出去了。

  他就哭泣说:“我现在沙门也不是了,婆罗门也不是了,不知道怎么办。”

  佛陀就以遍知的智慧马上显现在他面前安慰他,然后就跟他说:“你宿世业障的缘故,要好好地培福忏罪。”就让他来扫地,然后让他念“扫尘除垢”。但是就这四个字都学不会,学会了“扫尘”就忘记了“除垢”,学会了“除垢”就忘记了“扫尘”。这样子一直反复反复地念……

  然后突然有一天,他业障渐渐地减薄了,所以他就能够灵光一现,内心智慧光显现,他就反观,“佛陀让我念‘扫尘除垢’,让我扫地,到底是扫外在的尘土,还是扫内心的尘土呢?”

  这样子如是思惟就豁然大悟,然后就断内心的愚痴,断见思惑,成就阿罗汉道。然后就说偈:

  此尘是贪非尘土,尘乃贪名非尘埃,

  诸智者众除彼尘,如来教中不放逸。

  乃至于:

  此尘是瞋非尘土……

  此尘是痴非尘土……

  这样子地成就。成就以后,佛陀为了彰显他证悟的功德的缘故,就安排他去为比丘尼说法。因为比丘尼半月半月请比丘教诫。

  那些比丘尼听说是派周利槃陀伽来,就很不开心,说:“哎呀,你们看,我们这些女众给人家轻贱到什么程度啊!那个三个月都背不了一个偈子的人,他竟然能够来为我们这些三藏法师来开示佛法。”

  心里面都生起一个轻视的心。有些比丘尼就故意搭一个很高的法座,然后又没有梯子。另外的比丘尼就故意要看笑话,就跑到舍卫城中去宣布说:“明天有一位大阿罗汉、大圣者,来我们女众道场说法,你们如果是都来听法的话就可以开悟,可以成就。”

  第二天,果然舍卫城中有成千上万的老百姓都过来。周利槃陀伽托钵乞食已竟,内从禅定而起,外由几位比丘陪同来到女众的道场说法。

  看到法座很高,他就入定观察一下:到底是恭敬心的缘故,还是故意看笑话的缘故?定中就知道了。所以他就施展神通,做一个手势压一压,法座自动就降下来。上了法座以后就先入定,踊身虚空现种种的神变之后再说法,说:“姐妹们,法师们,你们要知道,我以前三个月都背不会的这个偈颂我要用七天七夜的时间都讲说不尽!”

  然后就详细地开演了一句,讲得非常透彻,非常圆满。然后有无量的众生确实都因为他的说法而悟入,有一万二千听众都能够见谛。

  这样子是因为修 “扫尘除垢”的时候,能够清净心地。同样的,我们见到道路上面很多灰尘的时候也应该如此,也应该念诵这个偈颂,要“见路多尘,当愿众生:远离尘坌,获清净法。”成就内心的清净,如法修持,能够得解脱。

  【见路无尘,当愿众生:常行大悲,其心润泽。】

  见到雨过天晴,路上干干净净的时候,很清爽的时候,要愿一切众生都能够保持大悲心,能够以甘露法水来滋润心田!

  路无尘,比喻我们心地清净无尘,无烦恼,堪受正法。愿一切众生都能够闻到正法,能够以大悲心去饶益一切众生,去弘扬正法。见到道路很清净的时候,没有尘土的时候,也要这样子地发愿。

  佛教在过去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且在将来一定是解决人类精神问题的必由之路。现在虽然科技很发达,但是因为所依的东西太多了,内心的众苦煎迫反而更重了,所以是富而不乐。我们要能够学修佛法来提升人的品质,来解救精神的困境,这样子是常行大悲,其心润泽。

  【若见险道,当愿众生:住正法界,离诸罪难。】

  看到很艰险的道路的时候,要愿众生能够住正法界!

  “若见险道”,险道,一方面是指道路艰险,有陷阱,有猛兽,有伤害,这样子是险道。其实更重要的,六道轮回是险道,我们要超出轮回;第三种也可以说人间险道是人心险恶,没有闻到正法的时候互相算计,互相防范,所以贪瞋痴习气都很重;第四个方面是指二乘的险道,二乘众生单求出离,远离众生,不愿意去主动地利益教化众生;第五是菩萨的险道,有悲心但是智慧力不够,想去度他,但是没有能够度化他,反而被他所障碍了,这个是菩萨的险道。

  看到险道的时候要愿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其实是指愿九法界的众生都能够住正法界,离诸罪难。唯有佛陀已经圆满超出,脱离险道。

  “住正法界”就是心与法相应,证量是六种果相。我们的心与法是否相应呢?照这个六种果相来考量,“自心与法相应之六法”,自己的心已经与佛法相应以后就会出现六种果相。

  第一是,贪执自灭犹如抛尸衣。我们的贪欲心,一切的贪执烦恼自然息灭,好像抛弃尸陀林的粪扫衣、破烂衣衫一样,不会有任何的执著,尸陀林之中的裹尸布是没有任何人会去贪执它。

  第二是,悲润相续犹如独子母。慈悲心越来越深切,大悲甘露滋润心田,所以对一切众生都无条件地关爱,好像慈母关爱独生的儿子一样。

  第三是,自生功德犹如春大地。自然能够产生信心、大悲心、菩提心等等的无量功德,好像春回大地的时候万物复苏,草木生长一样。

  第四是,恒时修法犹如宝剑轮。心与正法相应,所以自然能够恒常地修习正法,在一切时、一切处心都能转境就是恒时修法,法喜充满,智慧广大。好像旋转的宝剑之轮一样,宝剑在不停地旋转,万物一接触到它马上就被斩断了,同样的,一切的妄念分别能够随时被斩断,在一切时都能保持正念是恒时修法犹如宝剑轮。

  第五是,迷现自解犹如蛇结开。要知道我们外现的一切境界其实都是因为我们的迷乱心而显现出来的,所以这个时候能够住正法界的修行人,他已经能够迷现自解了。外在显现的,因为迷乱心而显现的一切境界,对这些境界都不执著,知道它都是我们的错觉而产生的,迷乱心而产生的,所以一丝一毫的执著都没有了。好像蛇打的结自然能够解开一样,一条蛇,你把蛇身打几个结,你一放下自动地就打开了。同样的,你不需要去断烦恼,你只要归到真如自心上去,自然一切的执著就断了,一切的迷乱就解开了。

  第六是,彻悟实相犹如商主归 具如是量即为最胜士。自然能够彻悟了解诸法的究竟实相,显露本地风光,开发自性无穷无尽的功德宝藏,一切的无量福德、无量智慧、无量神通、无量三昧辩才都能够彻底地开发出来,好像商主入海采宝,从宝洲满载而归一样,一切的功德都圆满具足了,何其自性本自具足,都能够显现出来,这样子是能够住正法界。

  具足这个六种果相是自心与佛法相应,是住正法界的大德,能够离诸罪难,不造一切罪业,远离一切厄难,度一切苦厄。所以我们看到险道的时候,这个险道不一定是看到一条路很危险,而是我们看到一些人心险恶,也可以念这个偈颂:“若见险道,当愿众生:住正法界,离诸罪难。”

  我们看到自己内心还有贪瞋痴,所以这个就是内心在三恶道之中,这样子要“若见险道,当愿众生:住正法界,离诸罪难。”在随时随地都可以观修这些偈颂,所以每一个偈颂如果展开来说都是无量无边的。

  【若见众会,当愿众生:说甚深法,一切和合。】

  众会聚集的时候,大家聚合的时候,或者开会的时候,一般的凡夫总是一起说长道短,说是说非,种种的废话说得很多。这时候要马上提起正念来,要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说甚深法,一切和合”!

  “说甚深法”,并不是说那些很深奥、很难懂、大家都听不懂的法,而是能够归入真如自性,与自性相应的法是甚深法;在日常生活之中所修,在生活中间觉悟的法是甚深法;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是说甚深法。

  “一切和合”,就是不会很严肃、很呆板的,而是在聚会的时候寓教于乐,能够在很轻松自在的氛围之中巧妙地启发大众走向觉悟,不会去很呆板地说,不会去扫大家的兴,而是一切和合,寓教于乐。

  第二,一切和合是说事理和合,性相和合,由一个很小的外在的事相能够启发众生悟到内在的理体,能够转变内心,这样子是一切和合。由境界相能够说到真如性,是一切和合。

  【若见大柱,当愿众生:离我诤心,无有忿恨。】,

  大柱,我们去印度朝拜的时候知道,印度有一种独特的建筑,就是在一个很空旷的一个地上,在中间去立一根柱子。而这个柱子底下是一个莲花瓣,就比较大,中间比较小一点,上面又是个莲花瓣,又比较大一点,两头大,中间小一点,一根柱子。然后顶上或者立一个狮子,或者立一匹马,这样子的石头雕刻的石柱。阿育王石柱就这样子的。然后在柱身上面刻上文字,刻上碑文。

  其实这种习俗是根据他们的世界观而来的,这个石柱就代表须弥山,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就是四大部洲,这是表法。但是其实要有中心,就会一定有边地,所以是有一个对立。因此看到这些柱子的时候,乃至于我们看到那些建筑物任何柱子的时候,我们都要能够善巧发愿,“当愿众生:离我诤心,无有忿恨”!

  “离我诤心”,是消除我执、我见、我慢,消除以自我为中心。要学习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恒顺众生,将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以众生为中心:最初发菩提心是依于众生,中间依于众生修学六度万行,圆满成佛是为了更好地利益众生,所以最初、中间和最后都是非常重要的。要能够离我诤心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能够消除对立,能够不与一切人起诤论,就是无有忿恨。内心的对立消除了,圆融一味了,就是无有忿恨。

  底下的是:

  【若见丛林,当愿众生:诸天及人,所应敬礼。】

  佛陀住世的时候那些修行人都是在野外的树林里面修行,人多了以后再建立一个讲堂,周围都是大家搭一些小房子去各自修行,称为丛林。

  现在传到中国来有十方丛林、法门丛林、子孙丛林,都是指大寺院、大道场。我们看到这些大寺院、大道场的时候要这样子发愿。乃至于我们看到树林的时候,也可以这样子发愿。

  丛林是修行人趋向觉悟的地方,丛林、寺院之中有住持三宝。然后每一位修行人都能够走向觉悟是自性佛宝;都能够行八正道是自性法宝;都能够心与法相应,内心清净是自性僧宝。所以自性三宝和住持三宝都具足,我们诸天及人所应敬礼。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开发本具的自性三宝!

  见到丛林的时候,应该这样子地来善巧用心。

  【若见高山,当愿众生:善根超出,无能至顶。】

  看到山的时候,我们可以观修:愿一切众生他们的善根能够超出!

  善根怎样子超出?怎样子能够增长呢?“诸修行人自然之六法”,自然增长善根的六种方法。

  第一是,依止静处自然增善法。依于人迹罕至的寂静处,能够远离一切的愦闹散乱而精进专注地闻思修行,舍恶境故渐减惑,然后能够善自增,能够功德增如上弦月,好像上半月的月亮一样自然地不断增长,身语意的一切善法功德都能增上。这个是善根超出,增长善根的第一个方法。

  第二是,赞叹他人自然起信心。能够口出妙音,随喜赞叹他人的种种功德,没有嫉妒,没有我慢,所以自然正法容易入心,自然对于上师三宝能够生起信心来。如果不能够随喜赞叹他人,内心就有嫉妒、分别、计较,自己心相续就染污了,心与法不相应了,自然就信心退失。

  百法里面,五位百法,心所法五十一个,善心所有十一个。“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轻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这是十一个善心所:信心是善心所,惭是善心所,愧是善心所,无贪,无瞋,无痴,乃至于轻安不放逸,行舍和不害。这样子我们能够增长信心是善根超出。

  第三是,调伏自续自然增善妙。能够调伏自己的心相续,自然善法和无漏的胜妙功德都能够增上,一切功德依于心地。

  第四是,积累七财自然遣贫穷。这个是我们要修法的顺缘,资财无缺,受用圆满无缺,要能够修积圣者的七圣财——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施财、慧财,这个是圣者的七种圣财,功德法财。有累积七圣财,自然能够遣除贫穷,为什么?内在智慧增长了,外在一定能够做事情处理得很圆满;内在智慧增长了,自然能够知道如法地积福忏罪,所以福德也增长了;福德增上自然就能够遣除贫穷,能够增上无穷无尽的福报,乃至于显发本具的无量福德。

  我们看如来的福德那样子地浩荡,但是我们自性中的这个福德与如来的福德是无二无别的。这个世间,尽世间所有人,包括转轮圣王、有学、无学声闻和辟支佛,他们所有的福德加起来,还比不上佛陀一个毛孔的福德。如果我们能够调伏自心,能够积累七圣财,自然也能够显发本具的福德。

  第五是,功德增上自成佛子嗣。能够不断地积功累德,能够修积善法,自然能够成为佛陀的法王子,能够荷担如来家业,这样子是成为佛陀的子嗣,从佛口生,从佛心生。

  第六是,护佑众生自持佛子行,如此行持之士极鲜少。以大悲心能够帮助一切众生,拔苦与乐,弘法利生,是行持大乘佛子的殊胜菩萨行,这个是善根超出。

  愿我们都能够依这个六种窍诀来利益一切众生,也愿一切众生都能够依此而修行,能够善根超出,无能至顶!

  我们以后见到任何山的时候,都可以这样子地来观修。

  “无能至顶”:见高山时愿一切众生都能够依住静处,赞叹他人,调伏自心,积七圣财,功德增上,护佑众生,成就殊胜的善根,好像高山一样善根超出,如巍峨的高山,将来就能够成就佛陀的无见顶相,无能至顶。就由外在的山很高,我们就可以观修到佛陀的无见顶相。

  佛陀的顶上肉髻相虽然只有四指,四个手指这样子地横排这么高,但是这是在凡夫眼中看起来。曾经有一位菩萨他就一直往上看佛陀的顶上肉髻相到底有多高,一直往上飞了无量的佛土都不能够到达,不能够看到佛陀顶上肉髻相这个顶在什么地方,所以称为无见顶相,这个是佛陀无量浩瀚的、累劫所修积的福德所成就的。

  底下是:

  【见棘刺树,当愿众生:疾得剪除,三毒之刺。】

  看到荆棘树和刺丛的时候就发愿帮助一切众生断贪瞋痴。

  外在的这些荆棘和刺,虽然能够伤害我们的身体,但是那个是很小的痛苦。但是众生内心的贪瞋痴会将他们一次一次地抛到三恶道之中去受难以忍受的剧苦。所以我们看到外在的荆棘树和刺丛的时候,发愿帮助一切众生剪除“三毒之刺”。

  贪瞋痴三毒是我们不共的仇敌。众生是过去的父母、未来的诸佛,他不应该成为我们的仇敌,不应该对众生有怨恨心,要怨亲平等,并且我们依靠他们能够成就福德智慧,所以我们要有感恩心,他是我们的善知识,是我们的恩人。我们的仇敌是贪瞋痴。

  普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剪除“三毒之刺”!

  【见树叶茂,当愿众生:以定解脱,而为荫映。】

  看到枝繁叶茂的大树的时候,要依这个偈颂来观修:愿一切众生都能够“以定解脱,而为荫映”!

  “见树叶茂”:一方面是指外在的这棵树,它的生命力很旺盛;第二个方面是比喻人的生命之树。人的生命力如果不足就会坐困愁城。所以我们佛弟子不要越学越死气沉沉,那样子就应该是已经走偏了,一定要将我们内在的旺盛的生命力显发出来。

  有些人身体很羸弱,他就整天忙于去调理、服侍自己的身体;有些人他事业很困顿,他就整天都焦头烂额;有些人情执很重,他就整天都会神魂颠倒……这些人的生命之树都是枯藤老树,所以愿他们都能够提升自己,能够“以定解脱”。

  “定”——

  第一是指提高修养是定。诸葛亮《戒子书》上所说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淡泊明志就是定,宁静致远就是慧,这是“以定解脱”;淡泊名利,知足常乐,是“以定解脱”;从对于世间法的名利的贪执之中解脱出来,是“以定解脱”,这是最浅的。

  第二是世间定,四禅八定。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这些是四禅;乃至于往上的无色界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和非想非非想处地定,这些是无色界的四定。

  第三是出世间的定。成就佛陀的九次第定、十遍处、八胜处,这些都是“以定解脱”。

  第四是自性定。我们能够安住于自性,安住于法尔清净的一真法界之中是自性定,是“以定解脱”,这是最殊胜的以定解脱。

  “而为荫映”,如法地修学,能够令自他都身心安乐是“而为荫映”,荫映,自身和一切众生都能够安乐;我们如法修学,能够不恼害众生是“而为荫映”;我们修学六度万行,帮助众生是“而为荫映”;你看从古至今的那些圣贤都是荫映众生,释迦佛他的教法引导了无量的众生走向解脱是“而为荫映”;中国的孔夫子他的儒家的哲理也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中国弟子,也是“而为荫映”。

  所以要开发我们内心本具的无穷无尽的生命力,能够“以定解脱,而为荫映。”

  【若见华开,当愿众生:神通等法,如华开敷。】

  前面是看到树,这里面是看到花。看到花盛开的时候就知道,花是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才会盛开。这时候要反观一下:我们的生命力有没有开花,内心的智慧花有没有盛开呢?要当愿众生见花生欢喜,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内心智慧花开,成就神通,“神通等法,如花开敷”!

  神通,有报得的报通,有依通,有邪通,有定通,乃至于我们说三明六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

  通,其实就是通达无碍,以什么来通达无碍呢?以智慧力。我们生命力能够显发开发出来的时候就神通成就了。最大的神通是什么?最大的神通是佛陀的十种智慧力,我们内在的自性能够显发是最大的神通,我们能够顿悟成佛是最大的神通。

  “如花开敷”。神通不单单是指外在的那些神变,如果是我们内在的这种生命力能够展现出来也是神通,好像那些画家画画画得很好,他就不单单是着眼于绘画技巧的表现,那个只是画匠。如果能够全身心地融入,他的作品就能够展现他内在的生命力,那么也是一种三昧,也是一种神通。

  “如花开敷”,花开见佛悟无生,内心智慧花开,般若花开就能够见诸法实相,这个时候是真正地见佛。

  我们看《金刚经》上所说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为什么说不能见如来?因为如来是指性德,是指法身佛,是指一切众生不生不灭的真心本体。

  外在的能够随顺因缘来度化众生所显现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化身佛,也是依缘而起,随顺众生的机缘而显现的,然后积薪既尽,应火须灭,也会示现要入涅槃。所以真正的如来是指不生不灭的真心,是指诸法的法性,三十二相的化身如来不过是暂时清净的现相。

  所以我们要愿一切众生见花开的时候能够显露不生不灭的真心,能够内心般若之花灿烂地璀璨地盛开,令一切众生,见者、闻者皆生欢喜!我们看到花开的时候要这样子地来善巧发愿。

  【若见树花,当愿众生:众相如花,具三十二。】

  前面的是指草本的花卉,这里面是看到树木的花盛开的时候,善巧的修法。好像木棉树盛开的时候很灿烂,好像梨花树开的时候……这些,看种种的树花开的时候,都能够善用其心,愿一切众生都能够依菩萨六度万行的因花来成就佛果位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

  【若见果实,当愿众生:获最胜法,证菩提道。】

  前面是看到开花,这里面就讲结果。看到果实的时候,要能够善用其心,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成就菩提果!我们学了《净行品》以后,我们吃苹果应该这样子地念诵,来观修: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证菩提果,“获最胜法,证菩提道”!

  “获最胜法”,什么是最胜法呢?禅宗里面就讲“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顿悟成佛之法是最胜法。

  怎样子能够让我们本来清净的菩提自性能够现前,而直了成佛呢?也有六个窍诀:清然住、明然住、灿然住、昭然住、无边清然住和凝然住。能够做到这六种安住,是让我们本来清净的菩提自性现前,“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心清净了,诸法实相现前了,我们开悟了,顿悟了。

  “宣说现前自性之六法”,让我们菩提自性能够现前的六种法。

  第一是,分别之时自明清然住。我们要认识心的本性、本体是不生不灭,法尔清净的,我们凡夫众生不可能不起分别念,但是产生分别念的同时,我们要能够认识它的本性,当下安住,这个就是“清然住”。

  譬如大海里面波涛汹涌,波浪掀天,这时候我们要了知到浪花的体性仍然就是海水,浪花的外相千差万别,但是本体都是海水。同样的,我们的分别念产生的时候,去看种种的外相,但是我们要知道,本体都是不生不灭的真心。

  第二是,无念之时不灭明然住。当我们处在心性无念之时,也不是真实入定,也不是掉举昏沉,而是在自性不灭的境界之中安住,是“明然住”。

  认识到分别念的本性,当下安住,是“清然住”;然后认识到无分别念的本性,在自性不灭的境界之中安住,是“明然住”。

  第三种是,显现之时自明灿然住。显现外境山河大地、我、人、众生,这样子一切种种色法境界相的时候,我们的心无执著,自明显现地安住,是“灿然住”。

  其实这些大圆满的窍诀跟禅宗,跟显教的经典都是相通的。《圆觉经》上面也有讲,“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其实都是一样的,这四句与这里面六种安住之法都是相通的。“居一切时不起妄念”,是自性“灿然住”,任何时候我们的心都不会去攀缘外境,就是“居一切时不起妄念”,心无执著灿然安住。具体用的方法就是回光返照,就是舍识用根,对一切的显现的外境都用六根的根性来照见它,不要用六识去分别它,就是“灿然住”。

  第四是,执著之时皆明昭然住。产生能取、所取的妄心执著的时候,也不会去息灭这个妄心,而能够明了它的本性,昭然而住,要知道能取、所取都是自性所显现的。

  前面是显现的时候“灿然住”,就已经是能够不著相。不著相以后,在任何的时空之中都能够不攀缘外境,心里面不起妄念。

  但是不著相是不是就说能离相呢?那也不是,离相也不对。要不著相、不离相,实相无相无不相。所以也就是我们《圆觉经》上所说的“于诸妄心亦不息灭”。因为你息灭妄心的念头仍然还是妄心,还是妄念。所以对妄念怎么样?不随它,不压制它——随它跑是凡夫,就会起贪、瞋;压制它就是小乘;所以“于诸妄心亦不息灭”。

  第五是,入定之时无边清然住。入自性大定的时候没有分别念,也就是“无边清然住”。入自性大定就能够知道这个世界是妄想境,时间、空间都是妄想境,凡夫妄执而产生的妄想境,一切的境缘,一切的山河大地、人、我、众生都是妄想所蕴积的。《首楞严经》上所说的,无明为风,执著为金,知见为火,爱欲为水,妄现山河大地。

  “无明为风”,为什么会有无始无明呢?最初无明是怎么样呢?因为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是明的,本来就是法尔清净的,但是我们不能够体认到自性,真如妙性,一念无明妄动就觉上生明。我们自性本来法尔清净,但是我要了解,我起一念要了解这个法尔清净的这个自性,这样子就有了能所对立了,“无明一念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就全部显现出来了。所以是无明为风。

  “执著为金”,一切众生有执著,所以世间就有坚硬、坚固的东西,这个就为金,就形成地大。

  “知见为火”,大家见解各不相同,就有对立,就有争执,就有碰撞,要碰撞就有火花。

  “爱欲为水”。地、水、火、风都有了,妄现山河大地。所以我们能够入自性大定就能够知道,原来整个世界都是妄想境。那就怎么样?我们就能够入自性大定,就能够“无边清然住”,知道境界相都是妄想境。虽然相是妄想境,但是它的体性还是真如实性。马鸣菩萨在《起信论》上所说的“了妄本空,知真本有。”我们知道妄本空,它是无根的,所以我们能够毫无畏惧,能够不怕烦恼,能够转变它,因为它本来就是妄的,“了妄本空”。

  “知真本有”,我们正面的慈悲、觉照,这些是由本觉理体上所显的,所以我们能够“了妄本空,知真本有”,知道相是妄的,体是真的。所以我们在自性大定之中能够住妄想境不加了知,知道妄想境是虚幻的,所以就不会去头上安头,去分别取舍,不分别取舍妄想境,不会去分别外在境界的美恶好丑,就是不加了知,就是“入定之时无边清然住”。

  第六是,散住等时无障凝然住。“了知此要趋至瑜伽顶”。自心既无外散,也无安住;无住而住,无住为本。无住而住,既无外散,也无安住,无有障碍地在法尔清净的一真法界之中安住,就称为“凝然住”,也就是《圆觉经》上所说的“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没有二元的对立,就是既无外散,也无安住。

  华严上就说,“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从一真法界而幻现的,“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我们入自性大定就能够还归此法界。

  “散住等时无障凝然住”就能够知道这些,知道安住心性的六种窍诀,如实修行就能够趋至大瑜伽的顶峰,就能够“获最胜法,证菩提道。”

  所以我们在享用果实的时候,要能够愿一切众生都成就佛果位的胜妙果实,能够随时随地提醒自己,在一真法界之中安住!

  【若见大河,当愿众生:得预法流,入佛智海。】

  从这个开始,接下来五个都是随事善巧发愿,都与水相关。

  一切水都流归大海,所以我们勤学法门,长养善根,入佛一切种智之海。水流相续不断,所以我们绵密用功不间断,能够“入佛智海”;“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精进修学,好像水流不断一样地去修学。水流是迁流不住的,所以我们生心而无住,无住而生心,入佛一切种智之海。

  【若见陂泽,当愿众生:疾悟诸佛,一味之法】

  陂,是池塘或者山坡的意思。用于地名就是好像湖北有个黄陂;但是在这个用于说池塘的时候就是陂泽。

  见到大湖泊的时候就观修:愿众生都能够悟佛“一味之法”!大湖里面是由各支的小溪流流到大湖里面,没有流入大湖之前,每一条小溪的水味都各个不同,流入以后就同一味了。愿一切众生在种种的差别因缘之中,进入佛门以后都能够速疾地证悟诸佛圆融“一味之法”!

  证悟空性是圆融“一味之法”,都能够速疾地证悟空性,能够断见惑——断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些都能够转化,都能够证入空性。

  【若见池沼,当愿众生:语业满足,巧能演说。】

  看到池塘和沼泽地的时候要善巧用心,沼泽里面有种种的植物、动物,都能够各取所需,都能够得满足。同样的,我们看到沼泽,也能够愿一切众生成就如佛一样的语功德,四无碍辩——法无碍辩、辞无碍辩、义无碍辩、乐说无碍辩——成就无量辩才!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能够“巧能演说”佛法,能够契理契机,帮助各种根机的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是“语业满足,巧能演说。”

  【若见汲井,当愿众生:具足辩才,演一切法。】

  这些怎么修?你看这个汲井,原来是井水,家家户户门前有一口井,去打井水。现在我们喝自来水,照样可以观修,我们用那个饮水机,按下去就可以心里面默诵:“若见汲井,当愿众生:具足辩才,演一切法。”

  要能够善知方便,我们乃至于在喝稀饭的时候,也可以“若见池沼,当愿众生:语业满足,巧能演说。”不单单是滋养我们的色身,而且滋养我们的法身慧命,而且加持我们“具足辩才”。

  看到水井的时候,愿一切众生能够成就无碍的辩才!井水它是地下水源,所以不易枯竭,源源不断,也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开发源源不断的自性功德宝藏,能够乐说无碍,善能开演无量法门!

  【若见涌泉,当愿众生:方便增长,善根无尽。】

  当我们看到泉水往外涌流的时候,愿众生能以种种的善巧方便增长善根,趋向佛陀的萨婆若海!

  所以这个是在外在的环境,我们看到水井,看到涌泉,看到泉水,看到大河,看到树,看到花,看到道路,这些种种物质环境,我们都能够善巧方便来增上我们对于三宝的信念,能够念念不忘三宝,就是已经到了十信位的初信位。

  “若见涌泉”,泉水涌出来的时候,我们也愿一切众生他的智慧、善根涌现出来!

  湖北当阳有个玉泉寺,是天台宗的祖庭,也有这个涌泉。我们看到涌泉的时候也可以这样子地意念:愿众生“方便增长,善根无尽”!关公(关羽)就是在那个地方受戒,能够成为佛教的护法神,这个也是我们佛教的大德能够以方便来教化他,让他开悟,让他来归心佛法,让他成为佛教里面的伽蓝护法。

  【若见桥道,当愿众生:广度一切,犹如桥梁。】

  我们看到桥梁的时候,过武汉长江大桥的时候,乃至于我们在城市里面看到立交桥的时候,这些都能够马上转过来,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好像桥梁一样地无分别心!

  桥梁是无分别的,广度一切,不管你善人、恶人、男人、女人,不管你一切众生都平等地让他们通过。同样的,我们见到桥梁也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怨亲平等、“广度一切”!

  桥梁能够跨越河流,能够跨越交通繁杂的地段。我们见到桥梁,也愿一切众生能够超出生死轮回的大河,将我们每一个念头都转过来——觉悟,就能够在心心念念之中超越生死的河流!

  所以解脱成就一定是在当下。如果当下我们的念头转不过来,有一个念头就有一次的生死轮回,有一个妄念,有一念贪心就有一次饿鬼道的业报;有一念的愚痴心就有一次的畜生道。如果我们妄念不能转,怎么去超出生死轮回的大河呢?

  不要以为生死轮回的大河是在我们死亡的时候才降临,我们在人道是双道,既是受报道,也是造业道。人道,我们得到暇满人身就是得到了一个超出轮回的一个很殊胜的机会,一定要好好珍惜。所以看到桥梁的时候,要提醒自己,要帮助一切众生超出生死轮回的大河。

  打一个比方,好像有一个人,他犯了罪,关在监狱里面要关一百年。关了五十年以后,有一个机会可以给他放风,给他自由活动,有半天的时间。这个人如果好好珍惜这个半天去立功赎罪呢?他后面的五十年就可以得自由了。如果他也没有好好去修善法,迷迷糊糊度过了以后的话呢,半天过去以后,他还要继续再受五十年的失去自由,监禁之苦。如果是他用这个半天反而造了无量的恶业,他就是还要加重受惩罚的时间。这个其实就是比喻我们得到人身以后,在六道轮回里面好不容易有半天放风的时间,我们好好用来修习善法就可以超出轮回,乃至于顿悟成佛。

  虽然我们是为佛弟子,但是迷迷糊糊度过了,那我们临命终时还是要再入恶道,再受轮转之苦。如果我们是造了极重的恶业,那我们要堕地狱之中长劫难得出离。

  所以一定要非常珍惜,要有一个紧迫感。看到桥梁的时候要这样子地发愿,超出生死轮回的大河。

  【若见流水,当愿众生:得善意欲,洗除惑垢。】

  看到流动的水的时候,我们要愿众生都能够“得善意欲,洗除惑垢”!

  流水不腐,我们洗衣服在流水里面洗,洗一切的物品,这个污垢马上就给流水冲跑了。同样的,我们看到流水的时候也要愿一切众生能够“得善意欲”,能够洗除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的垢染!

  如何去“得善意欲,洗除垢染”呢?

  我们看缘觉,他们怎么成就的?是因为观十二因缘法,顺观生死、逆观还灭而成就的。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这样子地顺观生死,三世因果;逆观就还灭,就是说这个十二因缘好像一个铁链子,十二个环相扣,你只要随便斩断其中一个环,整条链子就断掉了。同样的,我们只要十二因缘之中能够突破一个,就可以超出轮回。

  在佛陀不住世的时候,他是看到花开花落,悟世无常,这样子契入的称为独觉;佛陀住世的时候称为缘觉。

  我们如何去修呢?十二因缘法里面哪几个环节比较容易斩断呢?

  根器比较低劣的人,他是斩断爱。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最低劣的众生,他是去斩断这个取。怎样子去斩断取?他不会妄取。怎样能够不妄取呢?他能够持戒。能够修戒无漏学而得成就是下等根器的众生。他不妄取,虽然内心里面还会有分别念,还会有爱憎,但是他不妄取,能够持戒清净,这是由修戒无漏学而成就的。

  好一点点根器的是断爱。是断爱憎的分别心,然后断了以后能够成就定力,是修定无漏学而成就的。根机再好一点是断无明,是修慧无漏学而成就的。

  所以其实一切法门都可以归到三无漏胜学上来,我们能够断取,断爱,断无明,这样子也就能够超出生死轮回。

  所以我们见流水的时候也要这样子地观修:愿一切众生“得善意欲”,断取,断爱,断无明,“洗除惑垢”!

  【见修园圃,当愿众生:五欲圃中,耘除爱草。】

  看到有人在修剪花园,或者在耕种,或者在侍弄花草,这些都可以这样子地观修:愿众生在心地的菩提园中剪除贪、瞋、痴、慢、疑、不正见的六根本烦恼的杂草,然后生长善法,长菩提苗!

  【见无忧林,当愿众生:永离贪爱,不生忧怖。】

  看到无忧树林的时候,乃至于我们看到一切树林的时候,都能够愿众生永离贪爱,不生忧怖!

  永离贪爱的窍诀也是有六个,“击中要害窍诀之六法”,能够让我们永离贪爱,能够击中我们凡夫众生的要害的窍诀:

  第一是,一般会执著于家人和亲人,所以首先能够斩断这种贪爱。

  家人犹如集市之过客,不知何时分离应修法。因为因缘和合,所以暂时相聚在一起的六亲眷属,犹如在集市之中萍水相逢过路的客人一样,所以要永离贪爱。“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必分离”,肯定会要有离散的时候,所以要永离贪爱。断除对家人的贪恋,勤修走向解脱的正法。

  第二是,亲友犹如柳枝聚小鸟,不知何时分散断爱恋。

  亲友也是好像暂时聚在一起,聚在一个树林子里面的小鸟一样,“夫妻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所以都是无常之法,要永离贪爱。

  第三是,寿命无常犹如草露珠,故当勇猛精进修正法。

  是断对身体的贪爱。人的寿命也是很无常的,所以好像草上的露珠一样,阳光一出来就蒸发了,所以我们要勇猛精进来修行正法,知道人命无常,国土危脆,以精进心来修法。

  所以能够念无常,这个法对于我们的心与法相应有很大的帮助。最初、中间和最后都有帮助:最初我们因为忆念无常,所以心能够入道,能够产生紧迫感,知道我随时随地都可能会死亡,这样子的话,就有一个紧迫感;中间如果懈怠的时候,忆念无常,马上能够精进起来;最后也因为忆念无常而能够得成就,我们毕竟解脱以后,消除恐惧感了。所以能够让我们修法成就。

  佛陀说,一切众迹中象迹为最上,一切诸法中无常法第一。一切动物的那些脚印,象的脚印是第一的,同样的,修行人心要入道要忆念无常。

  第四是,多言迷乱敌起如鹦鹉,当禁无稽之谈诸绮语。

  要是散心杂话,多言杂语的话,就会产生种种的过咎。一个是说明内心不清净,“人平不语,水平不流”,内在的妄念不断地起伏,所以才会言语很多,散心杂话很多。所以要禁止这些无稽之谈,毫无意义的妄言,而且让我们的心更加迷乱,而且是起斗诤之因,讲人我是非容易产生争论、争执。

  所以那些修行成就者他成就以后,我们看阿曲喇嘛(阿曲尊者),他是虹光身成就,他到晚年的时候,那些弟子们问他,他就原话回答。你要问他“什么是法?”他就答你“什么是法。”就这样子的原话。他已经没有什么很多的言语。

  第五是,修法犹如海岛取宝珠,切莫广弘耳传之窍诀。

  耳传窍诀不适宜广泛地弘扬,不适宜很广泛地去讲。因为那个是甚深法,一般普通根机低劣的人是不能够契证的,所以只能够密传给殊胜根器的修行人。如果是随便地传,没有珍惜的心,并且容易产生谤法的过咎。并不是吝法,而是因为众生的根器不具反而会形成一个障碍。其实最秘密的是我们的心,能够将不生不灭的真心显现出来,一切万法都具足在其中了。所以要好像海岛取宝珠一样地珍惜。

  第六是,长期相处亦见佛有过,故勿与诸人共居住。

  对于那些心相续还没有调柔,没有调顺的,普通的修行人来说,不要跟他们长期一起共处。因为各自的分别我执都很强盛,就容易观过失。

  心没有调顺,好像佛陀住世的时候,善星比丘做佛的侍者做了二十四年,但是因为他内心不净的缘故,就妄见佛陀都有很多的过失,就滋生恶念,口出恶言,就说:“佛陀也没有什么,就除了头顶一个圆光相之外,跟我们也差不多。”然后这样子地生恶念。

  并且佛陀提醒他要忏悔,也执迷不悟,七日之内,地就裂开,深陷阿鼻地狱。

  这样子都是要能够永离贪爱,不要执著于这些,不要执著于家人亲友;不要执著于自己的身体;不要执著于那些言语很多;也不要执著于不根据众生根器地去传法,尤其是甚深法,要永离贪爱;也不要执著于这些道友一起长期相处。这样子能够永离贪爱,就能够不生忧怖。

  “此乃殊胜心语当恭听。”能够逢苦不忧,能够遇逆境不生怖畏,能够让我们超出轮回。

  所以看到树林的时候,要这样子地来善巧发愿。

  【若见园苑,当愿众生:勤修诸行,趣佛菩提。】

  我们到公园里面去游玩的时候要这样子地将自己的心转变过来。所以《净行品》其实非常好,浅者见浅,深者见深,能够背下来就非常殊胜。

  有一位西域的三藏法师,他唐朝时候到大唐来,唐高宗就拜他做师父。这位法师就说,他是看到有一个人能够讲修《华严经》就很赞叹,说:“在我们那里《华严经》是最殊胜的法要,如果说是能够学修持诵《净行品》,就已经具足地在行持菩萨戒,他不需要另外更受菩萨戒,而是文殊菩萨已经帮他受了菩萨戒了。”这样子地赞叹,并且说,“乃至于持诵《华严经》的人他洗手的水,有一滴滴在虫子的身上,虫子死亡以后都能够生到忉利天去。”所以虽然看起来这个字面都很浅,其实有无量的深意。

  公园之中花木扶疏,百卉争妍,愿一切众生也都能够法门无量誓愿学!一一法门都能够修到“趣佛菩提”,这个就是修“法门无量誓愿学”,就好像公园里面百花盛开一样,愿一切众生都能够修六度万行,都能够圆满成佛!

  上面的都是讲物质环境之中我们如何善巧地将凡夫心转变为佛心,如何保持观照,以观照般若照空妄念成真念,将凡夫执著外境实有的妄念转变为与一真法界相应的真念,转变为悟一切法是诸法性空,这种空性智慧的真念。都是这样子地善巧用心。

  底下就是讲人事环境了。在人际交往之中,我们遇到形形色色的、各种各样的人的时候,我们怎么去善巧发愿呢?

  【见严饰人,当愿众生:三十二相,以为严好。】

  看到那些珠光宝气,打扮得很庄严,很端严的人的时候,我们内心发愿:愿一切众生都能够由外在的庄严而入内心的庄严。相由心生,相随心转。我们不单单是要外在庄严,内在这个气质更重要,“腹有诗书气自华”。看到严饰的人的时候,我们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成就内在的福德智慧,像佛一样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乃至于我们看到严饰人的时候,要能够忆念《华严经》。

  祖师说,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我们看《华严经》都是讲佛陀果地上的万德庄严,这个万德庄严我们都有,自心中间都圆满具足,不过不能显发。

  所以举果修因劝信分,讲了佛地不可思议的种种万德庄严以后,让一切众生都生起欢喜心来,都愿意成就佛陀这样子的相好庄严和无量的神通三昧、智慧辩才。佛陀到底怎么证得的呢,我们就要修这种因。

  不读法华,不知佛陀救世之苦心。《法华经》里面是开权显实,会三归一,彰显了佛陀的密意,是为了让众生直了成佛。

  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要抱本修行,这个修行上的历程如何成就,有哪些陷阱,如何超越这些误区,一定要学通《首楞严经》。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

  所以我们看到严饰人的时候,马上就能够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成佛,像佛那样子的相好庄严,无穷无尽!这个是见到这一类人的时候,要这样子的。看到严饰人如果你有正念,就好像读《华严经》一样了,能够马上忆念《华严经》。

  【见无严饰,当愿众生:舍诸饰好,具头陀行。】

  看到那些不事修饰,不怎么打扮,淡雅自然的那些人的时候,愿一切众生“舍诸饰好”,不要去奇装异服,招摇过市,要恢复到我们自然的状态。

  “具头陀行”,头陀翻译为抖擞,抖擞精神而修行苦行。十二种头陀行——树下坐,日中一食,着粪扫衣等等。但是现在什么是头陀行?最重要的是不起妄念是头陀行;离贪瞋痴是头陀行;内心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是头陀行;能够甘于寂寞,淡泊名利,能够不攀缘是头陀行。

  我们要向法常禅师学习。大梅法常禅师在马祖道一禅师会下,得个入处——闻法悟入。

  他去请教马祖道一禅师,问他说:“什么是佛?”

  马祖很直接答他:“即心即佛。”

  他又问:“什么是心?”

  “即佛即心。”

  马上他就悟入了。悟入什么?即心即佛。

  什么是佛呢?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心是真佛,是法身佛;三十二相的化身佛是随顺众生机缘而化现的。所以华严里面有个教义就说,要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为什么?乃至于化身佛的法界都是有为法,有生就有灭,有化现就有入涅槃,所以要能够安住于一真法界之中,不生不灭的真心是法身佛。

  再问,既然是即心即佛,那么什么是心呢?“即佛即心。”

  什么是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心呢?我们前念已灭,后念未生,这个念头与念头中间的空当,它是心体湛寂,心体圆明,灵明不昧。这尊自性天真佛就是心,所以说“即佛即心”。

  “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禅师马上在六祖大师启发之下,马上就悟入了。这时候善的念头也没有,恶的念头没有,这个中间灵明不昧的,不是你的真心本体是什么?就是你的真心本体。这一尊本自具足的自性天真佛就是你的心,“即佛即心”。

  法常禅师言下大悟,马上他就“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妄心息灭了,马上就入深山去专修,去清净修持。

  然后到最深的山里面去,作了一首偈子说: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

  刚被世人知去处,又移茅屋向深居。 ”

  “我以荷叶为衣,以此荷叶我就衣服用不尽了。有几棵松树,我吃这个松针就食有余了。世间人刚刚知道我的去处,我马上又往更深的山里面去。”这样子具头陀行,不攀缘,淡泊名利,甘于寂寞,这样子清净地专修。

  后来马祖道一知道了,就想试试看法常禅师到底是不是真开悟了,就派个出家人来试他。这个出家人就专门来找到他,就问他:“顶礼法师,法师在这里专修什么?怎么修?”

  法常法师说:“我以前拜访马祖道一禅师得个入处。道一禅师开示我,‘即心即佛,即佛即心。’所以我得个入处以后,我现在能够安住修行。”

  这个僧人他是道一禅师派来专门考验他的,他就故意说:“哎呀,你可能搞错了吧!现在马祖道一禅师不是那么说了,他说是‘非心非佛’,不是说‘即心即佛’。”

  法常法师他就说:“这个老和尚,专门用这个舌头来哄骗众生,我不管他什么‘非心非佛’,我还是‘即心即佛’。”

  这个僧人回去告诉马祖道一禅师。禅师就很高兴,很欣慰地说:“梅子熟了。”也就是说法常禅师是真正地开悟了。

  能够悟入的时候,也能够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舍诸饰好,具头陀行。”

  我们看到那些淡雅自然的人要这样子地发愿,愿他们都能够不重视外在的这些庄严,而能够内心以智慧、以慈悲为庄严,能够如如不动,不起妄念来修头陀行!

  其实我们见任何人都要能够透过相而见到性,不管他是严饰人也好,还是简朴的人也好,都要能够由外相而见到他本具的佛性。这样子才能够心行平等,才能够怨亲平等,不起爱憎,要这样子地来修就是正确的。

  苏轼在杭州做知州的时候就作过一首诗,是写西湖的:

  “波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什么时候看都是好的。同样的,我们看一切人,不管他是打扮得珠光宝气也好,还是很淡雅也好,很朴素也好,我们都是由相而见到性,不管是见到任何人都要能够欣赏他内在生命力的绽放。祝愿他内心的智慧之花能够灿烂地盛开,能够“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月之皎洁”,能够无怨无悔地活在人间,能够勇猛精进地走向佛道!即人间而成佛道,即人间的待人接物、日用云为而显发不生不灭的真心,就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出世间,不要以为是离开这个世间还另外有一个什么出世间,我们的心清净,当下的世间就是出世间。一定要这样子地来体悟。

  【见乐著人,当愿众生:以法自娱,欢爱不舍。】

  看到那些贪著于享乐的人,愿一切众生要能够转世间的欲乐之境为出世间的清净法乐,得到法喜,得到轻安自在。

  “欢爱不舍”,以法自娱,欢爱不舍,修行人要依六种窍诀来生起欢喜心,对于佛法“欢爱不舍”。我们的心,心心念念与法相应是“以法自娱,欢爱不舍”。“依六重要生起欢喜心”:

  第一是,深深生起敬信困难故,精勤改变自心极重要。

  末法时期的众生,他要真实地在内心深处去生起对于上师三宝的恭敬和信心,以及对于业果如理取舍的信解是极为困难的,所以说“生起敬信困难故,精勤改变自心极重要。”

  我们诞生的时候已经经过了胞胎之苦,有胎障的迷惑,在成长的过程之中,心相续又受到了世间八法——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些种种八法、八风的染污,所以总是会颠倒执取,都会执著于实有。所以我们要断习气,要树立正知正见,这个是极为重要的。

  第二是,妄念现为助伴困难故,生何忆念解脱极重要。

  众生无始以来,他的六根本烦恼都非常顽固,所以要想将分别的妄念转为修行助伴是很困难的,除非是上根利智以外,普通的修行人很难真正做到妄念现为助伴。

  华严都是在讲妄念现为助伴,将一切妄念都转过来,能够庄严我们的真如自性。但是下手之处应该是平时在任何念头生起来的时候都要认知它是真如性海里面显现出来的浪花,好像水上刀痕一样。大手印窍诀里面比喻说,妄念如水上刀痕——你拿出刀来在水面上划一下,或者写个字,它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生无所生,灭无所灭,都是归到水的本体上去。这是个比喻。

  一切的念头都是生无所生,灭无所灭,都归到我们真心的本体。能够明白这个比喻就知道,水上刀痕是随划随消的,同样的,我们的妄念也是随处出生,当处就灭尽的。所以生起任何念头的时候都要体认这个就是我们自然解脱的本性。所以这个窍诀其实是很重要,“妄念现为助伴困难故,生何忆念解脱极重要”,都要知道是自然解脱,“歇即菩提”。

  第三是,器情现为净刹困难故,了知如梦如幻极重要。

  了知器世间都是佛净土的体性,我们娑婆世界与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的体性是不是一样的?是一样的,都是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心为本体,有情皆为佛菩萨的体性,体性上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但是因为我们生生世世流转六道,熏染了强烈的执著心,所以福薄障重,业深慧浅,难以真实地现量地见得、现观;要依靠经论,要依靠教理来了知诸法如梦如幻,本体清净,体空相有,所以我们要如实地去观修极重要。

  第四是,证悟解脱同时困难故,励力精勤观修极重要。

  在五浊恶世之中,众生的根器比较低劣、愚钝,要证悟解脱是困难的,所以要求取直指心性的窍诀,励力地精勤如法观修是极为重要的。

  所以净土法门是当机的,乃至于禅宗、大手印法、大圆满法,也都是非常当机的。透过这些直指心性的窍诀,我们也能够知道,成就这些妄念现为助伴,情器世间都现为佛陀的净土。

  第五是,直接利益他众困难故,修学发愿发心极重要。

  没有真实的修证功德,没有真修实证,而想直接地利益众生是非常困难的;往往没有度众生就被众生所转了,自己心还动了,这样子要直接利益众生是很困难的,所以要精勤地修学经、律、论三藏教义,发广大的菩提心,要修学,发愿,发心,发菩提心极重要。虽然我们行菩提心可能做得不够,但是我们愿菩提心一定要真实地生起来,乃至于透过学修空性智慧,趋向成就胜义菩提心。

  第六是,凡心无有贪执困难故,渐渐知足少欲极重要。

  只有见道位的菩萨才能够断除现行的烦恼障,俱生烦恼要到七地才能断尽。“不动地前才舍藏”,不动地是第八地。也就是第七地才断尽俱生烦恼。

  所以你看七地以下的圣者、菩萨,都还有细微的烦恼没有断,所以凡夫要想真的内心不被贪欲、瞋恚、愚痴这些烦恼所束缚是很困难的。你见惑没有断,这些贪瞋痴肯定会束缚你,所以是很困难的。

  我们不能顿断的话,要能够从比较削弱它开始,要能够削弱无始以来的贪瞋执著,就要修学知足少欲的高尚风范,好像大梅法常禅师一样。

  按照这样子的六种窍诀来于佛法生起欢喜心来,就是“以法自娱,欢爱不舍”,所以看到那些很执著于享乐的人,乐著的人,贪图享受的人,也照样可以我们用之于修心,“修学此义速得殊胜果”,要对于佛法生起欢喜心来,这个很重要。

  武则天当政的时候,在降洲有两个少年的女子,她们依止一位比丘尼法师修学华严,想依师剃度。但是华严还没有学完,比丘尼就圆寂了,端坐而化。两个童女就每一天到尼师的坟前去哭泣,求剃度。

  经过了三年,因为这位比丘尼是专门修学华严的,这两个小女孩一直在那里守那个坟三年,然后很奇妙地就从那个坟上面突然生出五朵红色的莲花来。她们就很欢喜在那里礼拜。突然之间就有一个梵僧,一个印度那种相貌的出家人在她们面前,就问她们:“在这里做什么?”

  她们就说:“我们依师学华严,想求剃度,但是师父已经圆寂了。”

  梵僧就从怀里拿出一个砖头,这个砖上面就刻了一尊佛像,就跟她们说:“你们把这尊佛像供在你们那个小寺院里面,天天去礼拜,诵《华严经》,你们就会很快地满愿。”就很奇特,她们把像供在供桌上面,每天诵华严,看到这个砖像就一天一天往上长,十天以后就有一丈多高了。

  刺史知道了,就带人过来看了一下。然后带着那两个女子,就顺着莲花把坟挖开,发现莲花的根就生在比丘尼的舌头上。然后就把它连根都拿起来,把莲花和砖都送到京师,交给武则天。

  武则天听到这个奏文以后就很欢喜,马上召见这两个童女,亲手为她们剃度,然后就赐给她们三衣、瓶、钵这些,并且为她们建一个寺院,号为天女寺。

  所以能够如法持诵,这样子的感应是非常多。我们前面说过了,如果能够持诵《华严经》,乃至于就诵《净行品》这一品就已经是菩萨净戒具足,就已经是文殊菩萨亲自为受菩萨戒,不需要复受菩萨戒,这个是由西域来唐的、唐高宗的国师亲口所说的。如果有人能够乃至于诵《华严经》,洗手水都能够让虫子命终以后生忉利天。

  【见无乐著,当愿众生:有为事中,心无所乐。】

  前面是那些贪图享受的人,我们看到他也能够发愿,要他把这个世间的乐转变为出世间的乐,转变为解脱之乐,“以法自娱,欢爱不舍”,如何于法生欢喜心,我们也讲了六个窍诀。

  底下就是对那些无乐著的人,对这个物质享受很淡泊的人,看到他们的时候也要生欢喜心,要愿一切众生“有为事中,心无所乐”!

  其实《净行品》是文殊菩萨大智慧心中所流露出来的,所以看到一切境界,看到一切人都是圆满的。不管你贪图享受的人也好,淡泊名利的人也好;不管你大树也好,小花也好;不管你河流也好,井水也好……什么东西都是圆满的,都是我们修心的助缘,都是令我们开悟的助伴。

  很多修行人都能够做到这一点,民国时候的弘一律师也是如此。

  有一次,他出家以前的一个同事,是大学的教授夏丏尊,有一次就陪弘一律师一起用斋。

  他吃了一个菜,觉得:“哎呀,这个菜好咸!”

  弘一律师就淡淡一笑说:“咸有咸的味道。”

  另外一个菜就很淡,“哎呀,这个菜一点味都没有,好淡!”

  弘一律师还是说:“淡有淡的滋味。”其实就是说什么都是好的,什么都是圆满的。

  我们修学文殊菩萨这些开示的《净行品》也是如此,看到那些没有什么嗜好的人,能够愿一切众生“有为事中,心无所乐”!

  凡是有为的、有相的都是生灭无常的,所以不要贪恋不舍,是“有为事中,心无所乐”。

  如果有贪恋就是心被境界所转了,境界所转就有迷惑,迷惑就会颠倒造业,颠倒造业以后就招感苦果。这个就是惑、业、苦循环了,也就是爱、取、有——因为迷惑了,所以就有“爱憎”,有爱憎就会有“取”,有“取”就会造业,造业就会有“有”。

  世间人说女的怀孕了,说,“她有了。”有了什么?有了小孩。

  这里面说“有了”,是说有生死轮回,你超不出生死轮回。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下一次的轮回又开始了,所以就有轮回。所以要能够“心无所乐”,所以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有为事中,“心无所乐”。

  好了,明天继续学习,回向。

  第六讲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华严海会佛菩萨!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生世世不离师,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唯愿速证金刚持。

  诸位善知识:首先请大家纠正闻法的动机,以无上的菩提心来闻法!为了帮助一切如母有情众生能够速速从六道轮回的生死苦海之中解脱出来,所以我们今天进入到《华严经·净行品》的第六次学习。

  【见欢乐人,当愿众生:常得安乐,乐供养佛。】

  昨天我们已经讲到了见种种人的时候,我们要怎样善巧发愿:见到那些乐著人要怎么发愿,见到无乐人要怎么发愿,见到贪著享受的人要怎么发愿,看到那些打扮得珠光宝气的人要怎么发愿,乃至于看到那些很朴素、很淡雅的人要怎么发愿来修。

  接下来是“见欢乐人”,看到那些生活在顺境之中,事事如意的欢乐人,看到这些在顺境之中很快乐的人的时候,我们要怎么发愿呢?要愿一切众生“常得安乐”!不单单是现在快快乐乐,而且要能够永远快乐。怎样才能够永远快乐呢?“乐供养佛”!

  佛陀是一切众生的良福田。佛陀三大阿僧祇劫修福慧、度众生,所累积的、所成就的福德智慧是浩瀚无边的,乃至于一毛孔功德都胜过一切世间天人、乃至于转轮圣王、声闻、缘觉的功德的总和。所以我们如果能够“乐供养佛”,就能够“常得安乐”,而且不单单是事相上的以财物来供养佛,最殊胜的是如法修行是“乐供养佛”——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普贤行愿品》是讲道后普贤,其实是已经圆满成佛,已经成就佛境界的道位普贤的境界,所以说的是最究竟、最圆满的。普贤菩萨《行愿品》是放在《华严经》的最后面,最极圆满,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归到我们心性的本体、本觉。这个现相呢,外在的相是极乐世界。所以我们求生极乐,其实就是归到我们的真如性海里面去。

  《行愿品》里面列举了七种法供养:

  第一是如说修行供养。世间的财物供养是有为法,有为法一定是有生就有灭的,所以以财物供养虽然福报很大,但是还会有穷尽的一天。世间最可尊贵的是智慧,而不是财富,唯有智慧才能够让我们超出生死轮回,智为能度,信为能入,所以愿我们时时心与法相应,是“乐供养佛”。

  第二是利益众生供养。《华严经·十地品》上面说,“所修善根,皆为救护一切众生”。救护一切众生是“乐供养佛”,诸佛菩萨如花果,众生是树根,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智慧花果。

  第三是摄受众生供养。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摄,这个四摄法来摄受众生。有些众生他对于佛法一开始没有信心,对于你也没有信心。我们如果能够以四摄法来摄受他,让他对你有信心了,你再跟他说佛法,他容易接受,容易依教奉行。所以摄受众生供养是“乐供养佛”。

  第四是代众生苦供养。能够以同体大悲来代众生受苦。所以经论上说佛菩萨看到众生造罪业的时候,就好像自己的肢体受到伤害一样的,生大悲心,生怜悯心。

  第五是勤修善根供养。对世间的一切都能够无贪、无瞋、无痴,是勤修善根供养。对世间的五欲六尘不起贪欲心,这个是成就无贪善根;对一切不如意的境界不起瞋恚心,是成就无瞋的善根;对一切事理通达明了,业果如理取舍,是成就无痴的善根;精进修法是成就菩萨的善根。勤修这些种种善根是“乐供养佛”。

  第六是不舍菩萨业供养。菩萨的事业是教化众生。

  第七是不离菩提心供养。

  修好这个七种法供养是“乐供养佛”,就能够永永远远都非常快乐,恒时安乐。所以说我们看到那些生活在顺境里面的人的时候,要生欢喜心,要随喜他们的福德,并且也祝愿他们和一切众生都能够“常得安乐,乐供养佛”!

  【见苦恼人,当愿众生:获根本智,灭除众苦。】

  看到那些生活在逆境之中,痛苦烦恼的人的时候,我们也要生起大悲心来,愿一切众生能够“获根本智”,能够得到空性智慧,知道一切都是法性本空的!所以那些痛苦其实也是法性本空的,不执著于它,痛苦虽然烦恼、障碍、伤害,虽然能够伤害到我们的身体,让我们的身体不如意,但是我们的真心本体是不会受伤害的。所以能够“获根本智”以后,就能够“灭除众苦”。

  如所有智是根本智,了知万法本体的智慧;尽所有智是后得智,是了知万法森罗万象的智慧。一个是体,一个是相,所以如所有智是了知本体,尽所有智其实就是尽所有相。

  “灭除众苦”,悟得诸法空相就能够“灭除众苦”,但是这个悟诸法空相断的还只是粗的烦恼。证得空性,开悟,断见惑,这个所断的还只是粗的烦恼。还要断细惑,还要成就一切种智,才是究竟的永远断灭,永远断尽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断这个两种生死才是究竟圆满的“灭除众苦”。所以见那些不如意的人的时候,要愿众生“获根本智,灭除众苦”。

  其实凡夫众生有执著就会有痛苦,放不下就会有痛苦。在五台山讲《华严经》的梦参老和尚就讲了一个很浅显的故事。

  老法师年纪很大了,八十多岁。解放以前,他年轻时候,他家乡东北有一个土财主,每天都很忧愁。虽然财产很丰富,但是放不下,很执著,很忧愁。

  给他家里面放牛的小孩子,反而天天很快乐,天天唱歌,出去也唱,回来也唱。

  土财主的夫人就跟他说:“你看看,你为什么那么担忧干什么?你看放牛那个小孩子他都天天那么快乐,他什么都没有都那么快乐!”

  土财主就说:“我有办法让他不唱了,明天我就可以让他不唱。”

  很奇怪,果然第二天这个小孩子就不唱歌了,好像低着头闷闷不乐的样子,这个夫人就很奇怪。

  晚上就对土财主说:“真的是怪,你有什么本事让他真的马上就不唱歌了?”

  土财主说:“那还不容易吗,明天我又可以让他唱起来。”

  第二天果然他又唱起来了。是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这个土财主说要让他不唱歌,就是让他有一个执著心。

  他偷偷地放一个元宝放在牛吃草的地方。放牛娃一看,捡到一个元宝,他心里面老是想:“这个拿来怎么用呢?我是拿去买衣服呢,还是买田地呢,还是干什么呢?”一天到晚就是打妄想。

  第二天晚上土财主又到放牛娃那里去,跟他说:“我昨天不见了一个元宝,是不是你捡到了?”

  这个人还老实,“哎呀,我命苦啊,你看,没有福报享受,我还是老老实实交给他吧!”拿出来了。

  没有执著了,放下了,马上第二天又唱起来了。

  这个是凡夫众生心有挂碍,看不破,放不下,就会有众苦。愿我们都能够“获根本智,灭除众苦”,悟到诸法空相,能够看破放下!

  【见无病人,当愿众生:入真实慧,永无病恼。】

  前面是看到那些快乐的人,生活在顺境的人和生活在逆境的人,快乐的人和痛苦的人。这里面是看到身体健康的人和看到身体有病的人,都能够善巧方便地来发愿,既帮助这些众生,也能够增长自己的慈悲与智慧。

  “见无病人,当愿众生:入真实慧,永无病恼。”看到身体健康的人的时候,我们要发愿,要善用其心,愿一切如母众生都能够身体健康,心灵健康,灵性健康,入诸佛如来的真实的大智慧!

  “永无病恼”,没有身体的疾病之苦,没有心灵的烦恼之苦,没有灵性的业障之苦,所以能够“入真实慧”。

  “入真实慧”,可以说浅,可以说深。浅来说是见道的智慧,没有见道以前的慧不是真实慧。开悟了,见道了,见惑断尽了,没有邪知邪见了,见地真正正确了,破除实执了,悟得诸法空相了,这样子见道的智慧是“入真实慧”。说深一点是金刚心慧是“入真实慧”,不单单是断一切粗烦恼,而且断一切细烦恼,断习气,断随眠烦恼,断俱生无明,这样子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彻底究竟地断尽了是金刚心慧,是“入真实慧”。

  能够入见道智慧和证金刚心慧是“入真实慧”,这样子就身体健康无病苦,心灵健康无烦恼,灵性健康消除业障,显发自性本具的无量德能。

  所以我们看到那些身体健康的人的时候,这个文殊菩萨的大智慧,看到什么人都可以善巧方便来发愿,来“即事而真,当相即道。”

  看到生病的人的时候怎么发愿呢?

  【见疾病人,当愿众生:知身空寂,离乖诤法。】

  看到生病的人的时候,或者我们去看望生病的亲友的时候,要如是善用其心:要愿一切众生能入空观,知诸法空相,“知身空寂”,不为病所恼,“离乖诤法”。

  乖诤就是斗诤,就是不调和。身体有病就是四大乖诤,四大不调和。地大偏多就有骨质增生,颈椎肥大,或者是肿瘤;水大不调就有腹泻、水肿、肝腹水、感冒、流鼻涕都是了,乖诤了,这个是水大不调乖诤法;火大偏多就上火、发炎、肝炎、心肌炎、发烧,都是乖诤法,火大的乖诤法。

  更进一步,其实乖诤是指我们内心的乖诤。我们内心中间执著于自己的凡夫知见,不肯转变自己的凡夫知见,很执著,我执很重,有人我执,法我执,这个是乖诤法;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乖诤法。

  要能够证入空观,能够开悟见道,能够离乖诤法,好像我们东土禅宗二祖慧可禅师断臂求法。

  但是断臂求法,虽然是斩断一个手臂去求法,但是还没有开悟,所以还是很痛。就去请问达摩祖师说:“乞师与弟子安心(我这个心不能安)。”

  这个大家都知道了。祖师回答:“将心来,与汝安(把你的心找出来,我来帮你安)。”

  “觅心了不可得(心到底在哪里啊?了不可得)。”

  实相无相无不相,诸法空相,所以了不可得。开悟了,见道了,马上就心能转境,马上就安心了。所以“知身空寂,离乖诤法”,我们就可以忆念二祖求法这个公案,修行人应该将自己所遭受的一切病苦都转为道用,是“知身空寂,离乖诤法”。

  第一个,生病的时候能够了知,这个生病能够灭尽我们宿世所造的恶业。现在我越是勇猛精进修行,可能重报轻受,现在提前受报,这样子心里面有正知正见,不会生烦恼。好像玄奘法师的师父戒贤论师,就是这样子,他是印度最著名的高僧,那烂陀寺的住持。但是晚年的时候得到一种很痛苦的病,观世音菩萨教化他,在梦中加持他,让他知道这个是宿世的恶业重报轻受。所以患病能尽轮回之恶业,能够清净我们轮回里面以前所积的恶业,现在受苦是了苦。

  第二个,能洗涤无明烦恼的污垢。在病苦的催逼下,修行人能够生起大惭愧心,能够从内心深处至诚恳切忏悔业障,所以患病能洗烦恼之污垢。

  第三,能够激发对三宝的信心。身体健康的时候,经常总是懈怠、懒惰,找种种借口说,我还有什么什么事情没有做完,没有时间念佛修行,总是觉得来日方长。“病后始知身是苦,健时都为他人忙。”忙忙碌碌都是一些世间的琐碎事情。现在病了以后,能够真实地激发对三宝的信心。所以“人常想病时则道念自生,人常想死时则情念自息。”

  能够念无常,对世间的贪执就容易息灭,能够想生病的时候的那种痛苦,就能够有紧迫感来修行。一旦生病才知道四大假合的躯体是脆弱得不堪一击,好像水面上的水泡一样的,任何一点点违缘,马上就灭掉了。我们的身体也是如此地脆弱,随时受到无常的威胁,随时可能死亡。只有三宝才是真实的依怙之处,所以对三宝生起真实无伪的恭敬和信心来。这样子佛法才容易融入自心,心才容易入道,心与法相应,所以患病则能激发敬信心。

  这个都是我们能够将这个病苦转为道用,患病能尽轮回之恶业,能洗烦恼之污垢,能激发敬信心。

  第四是生病了能够促使我们精进修行。对于人身难得、无常迅速有痛彻骨髓的切身感受。平时理论上知道,但是心里面还是悠悠缓纵,一旦生病病得很重,就真实地切身感受了,有切肤之痛了,所以患病则能促进勤行善,精进修行善法。

  第五个,患病能够令我们获得解脱的正道。有很多人他是因为生病的因缘才信佛,才进入佛门,才深厌轮回,才皈依三宝,所以患病能令值遇解脱道。

  第六是通过患病的苦受来增强我们追求解脱的意志,能够精进修行。

  我们患病以后,对众生的苦才能够更加地感同身受,能够生起大悲心、菩提心,精进自利利他。所以说要转违缘为道用,转病苦为道用,所以“见疾病人,当愿众生:知身空寂,离乖诤法。”

  要能够真实地“知身空寂”,这个身见是很难断的;要知身空寂,要断身见不容易——能够真实地不执著于这个躯壳,能够现观——不是理上知道,不是口头上知道,不是心里面这个思惟推理知道,而是真实地现观“知身空寂”,这个是上根利智者。

  我们印度禅宗的四祖优波毱多尊者,就是这样子的一个利根智慧的众生、大心众生。他就是因为悟得“知身空寂”才承继祖师位,知道这个身体是有生有灭的,但是在我们这个生灭的身体之中有不生不灭的真性,真如妙心。不是离开生灭法另外去找一个不生不灭法,断色去觅空,那样子是错误的,是“法尘分别影事”。

  这位优波毱多尊者知道身有生灭,真性不生不灭,所以得到三祖商那和修尊者的赞赏,得到他的认可,而付以《传法偈》,得到祖师位。所以印度禅宗的传承次第是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陀尊者、三祖商那和修、四祖优波毱多。

  优波毱多是印度吒利国人,十七岁的时候就跟随商那和修尊者求请出家,为尊者做侍者。

  有一天,商那和修尊者就要试一下优波毱多的根器,就问他:“你今年多少岁了?”

  就回答:“我十七岁。”

  商那和修就再问他:“是你的身体十七岁呢?还是你的心十七岁呢?”

  优波毱多根机很利,他马上就反问:“师父,您老人家年事已高,头发已经变白了。请问您是头发变白了呢?还是您的心变白了呢?”

  师父就回答说:“我只是头发变白了,不是我的心白了。”

  优波毱多马上就应声回答:“我身十七,非性十七。”

  我的身体十七岁,不是我这个不生不灭的真心十七岁,我这个真心是不生不灭的,所以“我身十七,非性十七。”

  “和修知是法器”,商那和修知道这个人是堪受正法的法器。“后三载,遂为落发受具”。过了三年,二十岁了,就给他正式剃度,为他受具足戒。然后付以《传法偈》:

  “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

  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

  这个《传法偈》如果展开来讲意思就很浩瀚了,我们只是略说一下,大家能够有一个悟处就好。“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这个非不是否定,而是突破,突破世间法的森罗万象就能够见到诸法的法性,凡夫生灭心能够突破,能够突破凡夫生灭心的分别执著,就能够显现不生不灭的真心本体。

  我们昨天说要断凡夫的生灭相续心,能够断就能生西方极乐世界。念佛成片了,虽然只是一片,只是一小片把这个生灭相续心斩断了,但是他已经是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净土了。

  所以我们想想,对比一下就应该很惭愧:你看优波毱多尊者二十岁就能够承继祖师位,我们学佛很多年了都还是业重凡夫;优波毱多尊者十七岁就能够“知身空寂”,我们现在可能四十岁了,还不能够“知身空寂”,还有身见,真是惭愧得无地自容。优波毱多尊者只是学佛三年,马上就能够承继祖位,我们学佛三十年,还不一定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子真的要生忏悔心。

  要知道外在的身体生病还是小事,我们的心生病才是糟糕的事情。我们的心有贪瞋痴,心有执著,执著于一切外境是实有的,这个实执是最糟糕的。

  圣天菩萨,就是提婆菩萨的《中观四百论》上面说,开悟的圣人看一切没有开悟之前的凡夫,看这些分别执著很重的凡夫,好像我们正常人看精神病人一样。为什么?我们的心生病了。

  我们的心要能够破除执著,破除实执,就是“知身空寂,离乖诤法”。

  【见端正人,当愿众生:于佛菩萨,常生净信。】

  看到那些相貌端正,相好庄严的人的时候,一切人见他们都容易生欢喜心,所以也愿一切众生都能够于佛菩萨生起清净的信心来!

  “见端正人”,端正,不要执著于这个文字相,不要以为端正只是说相貌端正,这个当然是;但是更重要的是道德端正,智慧庄严。虽然外相不一定很庄严,只要智慧庄严就是端正人。“见端正人”就愿一切众生都能够于佛菩萨生净信!

  东晋时候有一位大德道安法师,他的长相是不太庄严,而且个子又矮小,又很黑。刚刚出家的时候他的师父不太重视他,很多弟子,不太器重他,也是让他跟随大众一起去出坡,劳动,做事,也没给他说什么法。做了好久,他也任劳任怨去做。

  他有一天就找一个空隙来拜见师父说:“师父,您老人家赐一本经给弟子读一读,学习一下好吗?”

  他师父就从经架里面抽了一本小品般若让他去学。早上请去,晚上回来他就把经又送回来了。你看,他不是全部看经,而是跟大家一起劳动,有空的时候,大家休息他就在旁边看经,利用空隙时间他就学会了。

  晚上他就到师父这里来,送还经本,师父问他:“你看了吗?”

  他说:“我看了,而且我会背了。”

  师父笑一笑,不相信。不相信,但是也不说他。

  然后他说:“弟子再请一本经,再学。”

  这次师父又抽一个分量大一点的,十万偈颂的经书给他看。四句就一个偈,十万偈颂你想有多少!

  第二天晚上他又送过来了。师父问他:“你看了吗?”

  他说:“我看完了,而且会背了。”

  师父忍不住了,他说:“是吗?我考一考。”

  果然从头背到尾,一字不漏。

  从此以后,他的师父就非常器重他,知道这个人根机是非常好。

  道安法师是我们中国净土宗初祖慧远法师的师父。在国家比较乱的时候,他就由北方到南方来,道安法师在湖北的襄阳住了相当长的时间。

  他刚刚来襄阳的时候大家还不了解他,当时有一个最知名的名士,全国闻名的,叫做习凿齿,是一个儒家的饱学之士。

  道安法师去拜访他,习凿齿这个人有学问,也很傲慢。

  他初见面就很傲慢地说:“四海习凿齿。”就说我习凿齿这个人大名鼎鼎,名声四海都周知,四海之内,全国都知道我这个人,名气很大。

  道安法师马上降伏他的慢心,就说:“弥天释道安。”你只是四海闻名,只是全国闻名嘛,我是天上都知道,不单单是人间知道,天人都知道的释道安法师。

  然后他们两个就谈论了比较长的时间,都很投缘。

  从此以后道安法师大家都很崇敬他,并且我们这个出家人姓释也从道安法师开始。以前的人出家都是跟随师父姓,师父姓王就跟着他姓王,姓李就跟着他姓李。道安法师就说:“百川归海,同一咸味,万姓出家,共名释种。”都是释迦如来的弟子,所以都应该姓释。

  并且我们解释这个经文分为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也是道安法师在讲解经典的时候开始采用的。后来其他的经论翻过来才发觉道安法师这种解释经的方法与印度祖师的密意是完全相同、相应的。

  所以“见端正人”,应该是不单单是外相庄严,而且是道德端正,智慧庄严。

  “于佛菩萨,常生净信。”我们要对佛菩萨的智德、断德、悲德,要生起清净的信心来。在提婆菩萨的《中观四百论·明菩萨行品第五》上面说:

  “菩萨初发心,胜过大地上,

  一切众生类,转轮王福德。”

  这个是指初地菩萨,初地菩萨是圣人,是见道了,他生起了胜义菩提心。所以我们没有登初地之前,我们的菩提心只是世俗菩提心,初地以上,开悟了,见道了,才能够真实地生起胜义菩提心。初地菩萨生起胜义菩提心的时候,他的福德是浩瀚无边、不可思议的。纵然大地上面的一切有情众生都成为转轮圣王,转轮王的福报是凡夫里面最大的,一切众生都成转轮王,这些所有转轮王的福德的总和加起来,也无法跟初地菩萨发胜义菩提心的功德相比较。为什么?

  虽然是转轮圣王,但是他只是能够得到今生今世的暂时的利益和安乐。欢喜地的菩萨他生起了胜义的菩提心,对于所有众生都能够施予生生世世的、暂时的人天之乐和究竟的解脱成佛之乐。能够引导他们真实地发菩提心,走向成佛,能够开悟,明心见性,顿悟成佛,所以生生世世都能够赐予一切众生暂时和究竟的安乐。所以说初地菩萨发起胜义菩提心来就已经胜过一切众生都成转轮圣王的福德。所以可见真实生起胜义菩提心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初地菩萨他的内心非常喜悦、非常快乐,因为他真实地生起胜义菩提心来了,这种快乐是无可言喻、难以形容的!

  打个比方,譬如关在监狱里面,已经被判了死刑的人,突然一下被释放,获得自由了,他的内心安乐是无法形容的。同样的,初地菩萨他从三贤位登上见道位,就从六道轮回的牢狱之中彻底地解脱出来了,获得了自由,获得了度一切众生的能力。以前在世俗菩提心阶段,不能够去利益教化一切众生,现在见道了,能够获得了度一切众生的能力了,所以内心欢喜无比,满自己的本愿。所以初地就名为欢喜地,发起初心欢喜地,也称为极喜地。

  月称菩萨说:

  “于横生大悲,非横生大慈,

  是故诸圣者,无有罪恶门。”

  菩萨对于那些蛮横的、粗暴的、难调难伏的众生,会以大悲方便去度化他,悲能拔苦,帮助他消除痛苦;对于容易调、有信心的众生,菩萨会以大慈心去度化他,慈能与乐。所以菩萨于一切众生的对境面前,面对一切众生的时候都不会去造恶业,只会积累善业资粮。

  《中观四百论》是龙树菩萨的弟子提婆菩萨(也称为圣天菩萨)所造的。这个修学中观的人,《中论》、《中观四百论》和《入中论》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四百论》都是一些实际修持中观的窍诀,所以很重要。我们依这些窍诀来修就是“方便为究竟”,用力少而成就大。

  【见丑陋人,当愿众生:于不善事,不生乐著。】

  看到那些相貌有一点点对不住观众的人的时候,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庄严自心,不造恶业!

  凡夫的相是业报相、烦恼相,这个外相就可以显露他的内心,也可以看出他的健康状况。如果看一个人这个眉毛很稀薄,这个人是六亲无靠,没有什么亲人能够帮他。看一个人下嘴唇很厚的时候,这个人是欲胜于情,男女的欲望很重。乃至于男众,看他的鼻子就可以知道他的福报,他的智慧,他的身体状况,他的精力是否充沛都可以知道。这些外相其实都是因果所成就的,但是相由心生,相随心变。

  我们看到那些丑陋人的时候,愿一切众生都不种恶因,修习善法!

  一个是在三宝面前要谨慎。三宝是良福田,造极小的因就有极大的果,好像善和比丘。佛陀住世的时候,有一位国王经过祇园精舍,就听到一位法师在唱梵呗,音调非常和雅,非常美妙,所以国王生起欢喜心来,马上就进来拜见佛陀说:“佛陀,弟子想见见刚才唱梵呗的那位法师,并且弟子还想供养这位法师。”

  佛陀就说:“你要供养这位法师可以,但是你先把供养的东西拿出来,先交供品,再见这个法师。”

  国王觉得很奇怪,说:“为什么?我见了他我照样会供养他,为什么要把供养先拿出来呢?”

  佛陀说:“如果你见了这个法师,你可能就不想供养他了。”

  国王就按照佛陀的这个教导就把供养先拿出来。佛陀再让那个比丘出来。果然一看,国王就不生欢喜心了。为什么?这位法师虽然说梵呗音声和雅,非常美妙,但是身材非常矮小,然后也比较丑陋。国王是凡夫,他有执著、分别心,所以不生欢喜心,就问佛陀:“这是什么样子的因果呢?”

  佛陀就说:“迦叶佛入涅槃以后,当时这位善和比丘是一个国王的大臣。国王就安排他去监工,去监督修造一座佛塔来珍藏迦叶佛的舍利,这个佛塔建得很高,工程很浩大,很辛苦。这位大臣就口出怨言,说,‘哎呀,这个塔造那么高干什么?那么辛苦,无非就是藏一点骨头嘛。’这样子说。但是因为国王的命令,他还是没办法,还是把这个高塔建好了。建好以后,他见了这个很庄严,很巍峨,所以马上心转变过来了,生欢喜心,马上自己就打造一些铜铃挂在塔上,层层塔都挂上。和风吹过来,铃声在响的时候,就令一切众生都能够提起正念,都能够瞻礼佛塔。所以因果真实不虚,以嫌这个佛塔太高,工程太浩大,所以感得身材非常矮小丑陋;以这个铜铃献上佛塔的功德,都能够生生世世音声和雅美妙。”

  这是三宝面前要谨慎。对于众生面前也是要谨慎,不要起贪瞋欺诈之心。如果以狡猾的恶心来欺骗他人,实际上是欺骗自己。为什么?业果真实不虚,恶一定会招感恶报的。如果能够无我利他,实际上就是真实地成就自己的慈悲与智慧的功德,所以度众生是真实地度自己。

  第二,如果是残暴地伤害众生,实际上是害自己;以善心利益众生,是利他成自利。“诸苦生于欲自乐,诸佛生于利他心,由此自乐与他苦,确当交换佛子行。”

  第三,如果以嫉妒心、恶心诽谤他人,实际上就更显得他自己人格很低下,“来说是非者,就是是非人”。如果能够以六度四摄无我利他,随喜赞叹他人,乃至于一尘一渧的功德,实际上都是在积累自己成佛的资粮。

  所以在一切对境面前都要能够“于不善事,不生乐著”,常修善法。

  【见报恩人,当愿众生:于佛菩萨,能知恩德。】

  前面的端正和丑陋人是从相上看的,报恩人和背恩人是从心地上看的。看到那些知恩图报的人,愿一切众生都能够知佛菩萨的恩德!

  报恩人,中国从古到今都很注重于一个人要知恩报恩,要有义气。你看韩信受漂母一饭之恩,以黄金来回报。在溪流边洗衣服的一个妇女只是给他吃一顿饭,在他困顿的时候,他都一直记得,不忘记,以后知恩报恩。

  春秋战国时候楚庄王也是这样的。他有一次大宴群臣,突然中间这个蜡烛灭掉了,有一个将领就趁机调戏楚庄王的妃子。妃子马上就把这个将领帽子上的帽缨摘下来了。蜡烛点上以后就在楚庄王面前告状,说:“刚才有个人无礼调戏,我把他的帽缨摘掉了,马上检查就可以知道到底是谁。”

  庄王这个人很大量,马上就命令所有的武将,把帽子上的帽缨通通摘下来,就不追究这个事情了。

  后来有一次,楚国与其他国家打仗的时候,楚国战争失利,楚庄王非常危急。这时候有一个将领就挺身而出,奋不顾身,血战突围,把楚庄王救出来了。救出来以后楚庄王就说要赏赐他,很感谢他。

  武将就很诚实,说:“我其实就是多年以前那次宴会上被那个妃子把帽缨摘下来的那个人。一时糊涂,蒙王保全,庄王很大量,不计较,能够保全我,所以我一直希望能够报恩,现在终于给我一个机会。”所以说:人至察则无侣,水至清则无鱼。这个是世间法所说,知恩报恩,“见报恩人”。

  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于佛菩萨,能知恩德”,《中观四百论》上面说:“诸佛所动作,都非无因缘,乃至出入息,亦为利有情。”诸佛身语意三门所做的一切,所有的日用云为,一举一动,无一不是为了利益众生,每一件都是利益众生的因缘,乃至于一呼一吸都是利益众生的事业。

  在《三摩地王经》上面说,佛陀在呼气的时候,佛陀呼出一口气,这个气在地狱中间就变为密布的浓云,变为乌云,然后从中降下甘露,息灭地狱的毒火,使地狱的众生获得清凉安乐。你看仅仅是呼吸都有如此不可思议的利益众生的功德,何况是佛陀的名号、佛陀的身像、佛陀的说法,更加是饶益有情的、甚深不可思议的、奥妙的佛事业,事业功德!

  所以月称论师就说:“具智慧世尊,一切身语意,无有为自利,唯行利他众。”一切都是为了利益众生,从来没有一丝一毫是为了自利,乃至于佛陀的名号更加是甚深不可思议利益众生。

  比方来说,譬如说一位国王刚刚得生太子,国王为了庆祝太子降生,一定会宣布大赦天下,把牢狱里面的那些犯人都释放出来,天下的人听到这个消息都生大欢喜心。同样的,佛陀的圣号传到有情众生耳中的时候,有情众生就能够从六道轮回的牢狱之中解脱出来,生大安乐。仅仅只是听闻到名号都能够让众生种下一个解脱的因,能够超出六道轮回,生大安乐。所以月称菩萨就称赞佛功德说:“何人若听闻,如来此名号,悉皆解脱故,彼亦成佛因。”只是听闻到佛名号都一定会究竟成佛,已经种下成佛的因了。

  你看世间的,世间人对我们有小小的恩德,一个正常的人都会一定要知恩图报,要报答他,何况是诸佛菩萨无量劫以来教化我们,利益我们,开示我们的这样子的深重恩德呢?我们更加要知恩报恩,要能够知佛菩萨的恩德。

  如何是知恩报恩呢?“假使顶戴经尘劫,身为床座遍三千,若不传法利众生,毕竟无能报佛恩。”这是菩萨和祖师的开示。

  我们乃至于将佛菩萨顶戴经过尘点数劫,无量大劫,让佛菩萨坐在我们身上做床座,乃至于遍满三千大千世界,这些都难以报佛恩,唯有传法利益众生是报佛恩。所以自利利他,如说修行是报佛恩。

  有些说,“哎呀,传法这个很难。”其实我们一举一动能够为众生做好榜样,实践佛陀的教法,能够令众生生欢喜心都是传法。乃至于以欢喜心对他念一句阿弥陀佛都是传法。

  佛菩萨对于我们的恩德是极深极重,所以要看到那些知恩图报的人的时候,要愿一切众生“于佛菩萨,能知恩德”!

  菩萨的恩德浩瀚不可思议,乃至于可以去示现异生,畜生道。在经论上面讲过一个故事,说有一位菩萨,知道有一个国家,整个国家的狗都要遭难了,所以菩萨就示现做一条狗。

  国王在出游的时候,他的马车停在路边被一些野狗把马车的鞍咬烂了。国王就很生瞋恨心,下令把全国的狗通通抓起来,集中起来,然后所有的狗都杀掉。

  这时候,示现为狗的菩萨就来到国王的马车面前,国王正在盛怒之中,马上就下令手下捉住这个狗要打死它。菩萨所化现的狗就作人言,说人话,“国王啊,我跟您辩论一下,如果您赢了的话,您打死我没关系。”

  国王说:“可以。”

  菩萨狗就问:“您为什么要把所有的狗都集中起来杀掉呢?”

  国王说:“因为那个狗把我马车的鞍咬断了。”

  菩萨狗就问国王:“只是一条狗把您马车的鞍咬断了,您就要杀掉所有的狗。是不是您的国家有一个人犯罪,您要把所有的人都杀掉呢?”

  国王哑口无言。

  诸佛菩萨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行的是什么?本来已经解脱了,但是为了利益众生故,乃至于在凡夫众生看起来极下贱的畜生道都会去示现,都会去利益众生——示现为狗,示现为大雁,示现为一切的、各种形态、各种种类的众生,去随缘利物,去和光同尘,利益众生。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上师就曾经说过, “我要是涅槃以后,我会到新龙那个地方去示现做一条狗。”

  新龙那个地方的人要注意了,有可能他们那个地方的某一条狗是菩萨化现。不要以为说菩萨一定是坐在大殿里面,宝相庄严才是菩萨,各行各业都有菩萨。无我利他,那些科学家无条件地去研究,做种种的物质发明来让众生的生活更方便,物质更丰富,这个里面有菩萨化身。

  现在的科学说,“哎呀,这个地球上面能源有限,石油如果再采多少年就会尽了,太阳再照多少年就会灭了……”这样子很悲观。其实我们要知道,我们修学药师法门就毫不悲观,而且很乐观,为什么?一定会有菩萨化现的那些科学家来发现新的能源和有新的发明,让一切众生都能够恒时安乐。

  一定要有这样子广阔的心量,乃至于所见的一切众生里面,乃至于一群蚂蚁里面都可能有菩萨的化现。所以要“于佛菩萨,能知恩德。”

  【见背恩人,当愿众生:于有恶人,不加其报。】

  看到那些忘恩负义的人的时候要这样子发愿。譬如说有一个人,他有困难了就来找你,你帮了他的忙以后,他不单单是没有回报,没有感谢,还在背后去恶意中伤你。这个时候你不要生气,要记得念这个偈子:“见背恩人,当愿众生:于有恶人,不加其报。”不要生瞋恨,遇到这种人也要能够转变自己的心,利用这种对境来修行。

  其实一个人如果是私欲很重,就往往会背恩,所以中国古时候历来都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兔子都抓尽了,跟着打猎的这个狗就要杀掉它煮来吃。你看越王勾践,他在两位大臣范蠡与文种的辅佐之下打败吴国,一打败以后,马上就翻脸不认人了。

  范蠡这个人就很有智慧,马上就走了,全身而退,不会留恋荣华富贵,并且还劝文种说:“你要早点走啊,越王勾践这个人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富贵。”

  文种不听,果然没多久越王勾践就召见他说:“文种大夫,很感谢你给我献了十条计策,我只是用三条就打败了吴国,还有七条我现在没用处了。你看看我的父亲在阴间,他可能还很苦,你能不能够把你这个七条计策献给他?”就赐剑让他自尽了。这样子,越王勾践是背恩人。

  很多了,一个人贪欲很重都是这样子的。历代的那些开国的国君,你看,明太祖朱元璋也是杀戮功臣。私欲很膨胀他就会背恩,他一心一意要保护自己的利益,要保护家族的利益,他就会背恩,就会去杀戮功臣。比较好一点的是北宋的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就比较柔和一点。

  但是那些背恩人,应该说有些时候也是适得其反。朱元璋杀戮功臣以后,后来他的孙子建文帝因为没有人辅佐他,就不能够保有天下。这个是“见背恩人”。

  “当愿众生:于有恶人,不加其报”,发心菩萨看到恶人的时候要不生瞋恨,为什么不生瞋恨呢?知道是他的烦恼驱使他那样子,他不能做主。

  《中观四百论》上面打了一个比方:“如鬼执虽瞋,医者不生恼,能仁观烦恼,非惑系众生。”也就是说,好像被鬼魅缠身的那些精神病人,虽然他会无缘无故对医生去发脾气。但是医生他不会去恼怒责怪,知道这个发脾气不是他自己的意思,而是他鬼魅缠身没办法,精神不正常,所以会无缘无故对医生发脾气,医生对他好,反过来还要对医生起瞋恨。所以医生会对这种精神病人更加生起怜悯心来,而会对他加强治疗,希望他早日康复。

  同样的,佛菩萨遇到那些蛮横的、野蛮的、难以教化的众生的时候,也会观察他,他去造恶,起贪瞋痴,起瞋恨心,是因为烦恼驱使,自己不能自主,不能做主的缘故,所以不会对他起瞋恨,反而更生怜悯,“见有骂者,反生怜悯”。

  在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安忍品》上面说:“自惜身命者,因惑尚自尽,况于他人身,丝毫无损伤?”就是说,你看那些烦恼很重的人,他本来平时很爱惜自己的身体和性命,但是烦恼来的时候他都会去自尽,会去自杀。烦恼太重了,太痛苦了,所以他平时爱惜的身体和性命都不珍惜了,何况是对其他人呢,你说他能够毫无损伤吗?不可能,他一定会受烦恼的驱使去伤害他人。

  “故于害我者,心应怀慈愍。”所以对于伤害我们的人不要生瞋恨,要怀慈悲心、怜悯心,觉得他很可怜。

  比方说狮子,在猎人去猎杀狮子,攻打狮子的时候,狮子就会比较有智慧,它不会像狗一样。狗,你要拿石头去砸它,你就远远地去抛一个石头,狗以为是你给它食物,以为是个馒头,它就会去追逐那个石头,石头狗。

  广钦老和尚老是用这个比方来说,众生好像石头狗一样,抛一个石头过去,这个狗就追过去了,以为是一个馒头,跑到面前来一看,哦,一块石头,毫无意义。同样的,众生不停地追逐名利,就好像狗追逐石头一样,得到以后也是毫无意义。

  狮子它不会像狗一样去追逐那个石头,它会认识到伤害的来源是猎人,就会直接向猎人进攻,消灭损害的来源。同样的,透过这个比喻可以明白,菩萨他在遇到众生伤害的时候,他不会去瞋恨众生,他会认知伤害的来源是烦恼,是众生心中的烦恼,所以众生不过是被烦恼魔所驱使、所奴隶的工具而已,所以不会去瞋恨众生,而是会对众生更生怜悯心,帮助他治疗生病的心,帮助他降伏烦恼。

  月称菩萨有一个很透彻的偈子说:“此非众生过,此乃烦恼过,善察具智者,于众不生瞋。”这个不是众生的过失,是烦恼的过失,所以对众生不生瞋恨心,反生怜悯心。众生不是我们的仇敌,不应该对他生瞋恨心,贪瞋痴三毒才是我们的仇敌。

  所以修学菩萨行的修行人,我们现在学习《净行品》的大众,在面对伤害的时候,面对那些忘恩负义的人的时候,要如是地降伏自心,“于有恶人,不加其报”,并且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如是地悟入,能够开智慧,增长慈悲,“当愿众生:于有恶人,不加其报”!

  【若见沙门,当愿众生:调柔寂静,毕竟第一。】

  沙门,译为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故号为沙门。在《华严疏论纂要》里面又说:又可以译为止息。止一切恶,息灭一切迷惑颠倒,能够修习一切善法。也就是说,我们看到那些修行人的时候,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像沙门一样“调柔寂静”,最为第一,“调柔寂静,毕竟第一”!

  我们每一个偈里面都有“当愿众生”,看到某一类的人,我们要愿一切的众生都能够心转向佛法,心走向解脱!“当愿众生”,这是告诉我们要发菩提心。当然我们现在只能够发起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包括了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

  “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为利有情愿成佛”,这是愿菩提心;“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是行菩提心,其实这个应该包括了利他心和成佛心,有这个两种心是菩提心。

  无垢光尊者他的教言就开示我们,如何才能够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呢?要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个是缘有情的大悲心,也就是利他心;第二个是意念菩提心功德,对于菩提心功德能够了知;第三个是意念佛陀的功德,所以才能够生起希求佛果的成佛心。

  这个是“当愿众生”。“为利有情愿成佛”是我们这个所有偈颂里面“当愿众生”的意思。

  “调柔寂静,毕竟第一”。“调柔寂静”对于修行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第一个,要积累善法功德,需要身心“调柔寂静”,心寂静,身调柔。

  第二个,精进修持正法需要身心“调柔寂静”。

  第三个,行持无上菩提时需要身心“调柔寂静”。

  第四个,是为无量父母众生,为了帮助他们得解脱,帮助他们得到暂时和究竟的安乐,发起殊胜广大的菩提心的时候,需要我们自己身心“调柔寂静”。

  第五,恒时修习法性时,也需要身心“调柔寂静”。如果心有散乱的话,本有的法性,也就是诸法实相就难以现前。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心清净了,心“调柔寂静”了,诸法实相就现前了。

  第六,就是当我们厌离轮回而生起出离心时,也需要身心“调柔寂静”,才能够令我们的出离心更稳固。否则亲情一牵扯,我们出离心马上就退失了,因为我们身心没有“调柔寂静”。

  “毕竟第一”,能够如此行持就能够趋入成佛之道,就能够成为佛陀的法王子,所以是人中最为第一。

  【见婆罗门,当愿众生:永持梵行,离一切恶。】

  婆罗门译为净裔。印度婆罗门教,现在称为印度教,他们就自称为是清净梵天的后裔。

  婆罗门教的教义就宣扬四种姓,四种阶级。现在印度仍然还是有四种种姓制度,四个阶级,而且等级很严格。婆罗门他们就宣扬四种种姓说:婆罗门种姓是最高尚的,是清净梵天大梵天王的头所生出来的;刹帝利种姓就是国王和武士,这个阶级是梵天的手所生出来的;吠舍,就是平民老百姓,工商业者,这些是梵天的身体所生出来的;首陀罗是最下贱的奴隶,是梵天的脚所生出来的。这是他们所宣扬的,认为他们自己是清净梵天的后裔。

  但是其实广义来说,我们“见婆罗门”,是看到一切行为清净的人的时候,要这样子地来发愿:愿一切众生,“永持梵行,离一切恶”。

  梵就是清净,能够永持清净行。按照《净行品》来修,就能够当相即道,由相见性,这个就是“永持梵行”。

  宗喀巴大师说,“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一切依赖于自心,故应精勤修善心”。善恶之业,一切都是随发心而转的,所以身语意三业之中以意业为主。大乘的菩萨戒称为内戒,内心的这个意要净治。因为无我利他,所以不可以对众生起瞋恨心,这个以降伏瞋烦恼偏重,所以大乘的身语善业是为了净治内心。

  佛弟子如果不了解善恶都是依心而转,他往往就容易起执著心,往往就不知道怎么去判断善和恶。

  以前印度有一个裸形外道,他到神庙里面去顶礼神像的时候,神庙殿堂很狭小,顶礼面前神像的时候,他的臀部就碰到了后面的神像上。

  旁边就有人告诉他:“你这个样子做不如法了,你看你一边造善业,一边又造恶业。”

  外道听了以后内心就很矛盾:“我怎么办呢?”

  不知道如何取舍。这是因为他不懂得其实一切善恶业都是心而生的缘故,要知道善恶依心,就不会有这个疑虑了。

  所以月称菩萨说:

  “若心意清净,诸业亦极善,

  是故诸智者,以净心造业。”

  以最极清净的菩提心来成就菩萨的利生事业,是以净心造业。

  《中观四百论》上面提婆菩萨开示说:

  “菩萨由意乐,若善若不善,

  一切成妙善,以意自在故。”

  意自在的缘故,一切都能够转为妙善,乃至于表面看起来好像不如法,其实是妙善法。好像释迦如来因地杀一个强盗救五百商人。好像迦叶佛时候,有一位登地以上的大菩萨,为了教化外道,他就故意示现到外道里面去,先以同事摄跟他们去学外道法,然后故意就犯口业:“说,哎呀,那个光头沙门,没有什么解脱法。”

  这个其实他意是很清净的,不是诽谤佛法。但是他是为了暂时地随顺这些外道的缘故,让他们对他有信心,然后再引导他们走向解脱的缘故。所以虽然是这样子说,但是他的意是为了帮助这些外道进入到迦叶佛的佛法中来,所以不但是没有过失,还有善巧方便的功德。这个是“永持梵行”。梵行是心清净则一切清净,是“永持梵行”。

  如何去“离一切恶”呢?一定要从烦恼初起的时候,烦恼一露苗头就拔除。“一举一动观自心,正当烦恼初萌生,危害自与他人时,愿疾呵斥令消除。”

  【见苦行人,当愿众生:依于苦行,至究竟处。】

  看到那些清廉自奉的人,看到那些内心不被外境所诱惑的人的时候,我们要愿一切众生“依于苦行,至究竟处”!

  “依于苦行”是什么?不是说你故意吃得很差,或者穿得破破烂烂,不是这个样子。如果你内心很执著,你外相这么做还是没有什么意义。有些人学佛,这个饭吃不完他也不倒掉,馊掉了他还是照样吃,这样子是没有什么意义。

  关键苦行是什么?苦行是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内在不受六根的欲望所驱使,外在不受六尘所诱惑是“依于苦行”;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是“依于苦行”。

  所以苦行,我们说修十二头陀行是苦行,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是苦行。知道一切外相都是无常性、不净性、苦性、无我性,这样子明白是透彻地了知放下执著,放下实执是“依于苦行”。

  月称菩萨说:“诸法皆无常,无常皆不净,不净皆痛苦,痛苦皆无我。”

  好像人的身体一样,刹那刹那在生灭,分分秒秒都在走向衰老,所以这个是无常性,这个我们容易明白:具有这个有漏无常的身体,不管你怎么样去保养她,去爱惜她,最终她是会显露出令人厌离的本质,最终她会要死亡,要腐烂,这个是不净性。乃至于现在都是九孔常流不净,都是一个外表漂亮的厕所。这样子不净性,因为不净而生起厌离心来,因为不净,能够作损恼。不论你怎么样子去保养,都最终会要老、病、死,所以有苦性,这个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苦性,是不如意法。因为有苦性,所以是随外缘而转的,不得自在,不得自在所以就有无我性。

  圣天菩萨在《四百论·明破净执方便品第三》上面说:

  “总于一事上,无常与不净,

  苦性及无我,四性皆容有。”

  任何一个事物上,任何一种有为法上,不管是你的身体也好,还是一朵花也好,任何东西,任何有为法都一定同时有四种性质——无常、不净、苦、无我,四性皆容有。

  这个是“依于苦行,至究竟处。”

  【见操行人,当愿众生:坚持志行,不舍佛道。】

  操守很好的人。这个苦行是难行道,要修苦行不容易;但是操行,要道德操守比较好,这个是易行道。我们看到那些有道德操守的人的时候我们要这样子地发愿。

  操行人,道德操守比较好的人。从古至今那些忠臣都是操行人:你看岳飞,“精忠报国”;你看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都是玉洁冰清的,有操行,有道德操守的人。见到这些操行人的时候,要“当愿众生:坚持志行”,坚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誓愿,坚持他的志行、志愿。志是指菩提誓愿。行是行菩萨道,能够坚持行菩萨道。

  所以看到这些道德操守好的人,我们很恭敬他。更进一步,我们要把心转到法上来,要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坚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誓愿,和坚持修六度万行的行菩萨道。

  勇猛心好发,持久心就难持,难能可贵。一下子发起勇猛来,这个容易;你要长久地坚持,“坚持志行”就不容易。捐躯报国易,持久修心难。一下子去热血沸腾,捐躯报国,这个还容易一点;要持久地去修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若论修行本来易,欲除妄想真的难。要真的把这个妄念转过来,要真的破实执,这个是难事,这个是见道位才做得到的,所以要坚持志行。

  “不舍佛道。”要念念不会舍离觉悟之道,心心念念,时时处处保持觉悟,每一个念头都让它成佛。前念迷即是凡夫,后念悟即是佛,后念悟即是“不舍佛道”。所以愿我们念念觉悟,就是念念成佛。

  此身行善即是解脱之舟,此身造恶即是轮回之锚,所以此身是善恶的奴仆。尤其是末法时期,我们如何去“不舍佛道”?要依戒、定、慧,要修三无漏胜学。尤其是在末法时期能够勤修戒定慧,更是功德不可思议的。

  佛陀在《三摩地王经》上面说,“经尘沙劫,无量诸佛前,供养诸幢幡,灯鬘饮食等。若于正法坏,佛教将灭时,日夜持一戒,其福胜于彼。”末法时期,哪怕你只是持一条戒,而且时间很短,只是一日一夜,这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

  后天早上我们可以受八关斋戒,一日一夜是容易持的,功德是非常不可思议。乃至于恒沙劫里面,正法时候恒沙劫无量佛前去做种种供养,不如在末法时期短时间受持佛戒,这个福德都能够胜于彼。这样子来渐次修学,“不舍佛道”。

  【见著甲胄,当愿众生:常服善铠,趣无师法。】

  甲胄,就是盔甲。以前打仗,冷兵器时代,要保护自己身体不受伤害,近身肉搏战的时候,要保护自己的身体不受伤害,头要戴盔——帽子,铁帽子;身要披甲、盔甲——甲胄。

  以前冷兵器就说是“见著甲胄”,看到那些穿戴着盔甲的军人的时候我们要这样发愿。现在引申出来,学佛法要圆融,就是指看到一切穿制服的人的时候,我们要如是发愿。

  穿制服的很多了,你看,我们在路上看到交警,我们做生意看到税务局的人来了,工商局的人来了,都是穿制服的,种种,一切人要执行公务他都会穿制服。看到这些穿制服的人的时候,也要能够用来修心,愿一切众生都要穿上精进的制服,对付烦恼的大贼!

  行善法不能坚持,这个是大贼,这个是我们内心的魔障,所以要穿上精进的制服来降伏懈怠的魔障。要穿上柔和忍辱的制服,要反观自心,要如如不动,这个是“常服善铠”。

  我们佛弟子,行菩萨道的人在修行的时候要穿戴上六种盔甲,保护自心不受魔障:

  第一种盔甲是慈爱的盔甲、大悲心的盔甲。以弘法为事业,利生为己任,而勇猛精进去救护一切如母众生,并且帮助他们获得无限的安乐,这个都需要我们先戴上慈爱的、慈悲的盔甲。

  第二是宏愿精进的盔甲。我们要精进才能够完成自己自利的闻、思、修,以及身体力行地广利众生,无论是自利还是利他,都需要依菩提誓愿来勇猛精进,才能够不退屈、不退转。

  第三是大悲的盔甲。不忍心看到众生受苦,所以要救度众生脱离轮回险道,帮助他们拔苦予乐,是大悲的盔甲。

  第四是智慧的盔甲。我们要断除自他一切众生的无明痴暗,就需要依靠闻思经论,需要有智慧,所以要戴上智慧的盔甲才能够断除魔障,不受魔障干扰。

  第五个是安忍的盔甲。要具有大乘菩萨的心胸,心量宽广犹如虚空,遇到任何的境界都毫不退转是安忍的盔甲,乃至于成就无生法忍。

  第六是方便的盔甲。我们身语意三要常行清净,要毫不放逸,行持善法,是方便的盔甲。

  “趣无师法”。有师法是有导师的指导、引导而走向觉悟,是始觉。无师法是显发性德,本自具足是无师法,无为法是无师法,成佛是无师法。所以愿我们一切众生都能够由有师法“趣无师法”,由外在的师长的导引生起始觉来,而显发本具的不生不灭的本觉是“趣无师法”;由有为法而契入无为法是无师法;即有念而入无念,因往生而证无生,这样子是“趣无师法”。

  可见我们净土法门的妙处:我们外在虽然显现是有念 “阿弥陀佛……”但是能够很巧妙地暗合道妙,巧证无生,因往生而证无生,超出轮回,成就无生法忍。所以这个是“趣无师法”。

  我们看到一切穿制服的人的时候,要愿一切如母有情都能够穿戴上慈爱、宏愿精进、大悲、智慧、安忍、方便的善铠,这个六种善铠都穿起来。这样子就能够远离魔障,开显本自具足的性德,乃至于圆成佛道是“常服善铠,趣无师法。”

  所以“常服善铠”是修德,“趣无师法”是性德;“常服善铠”是观照般若,这个六种善铠都是观照的智慧,“趣无师法”是实相般若。所以其实每一个偈颂都可以这样子地导归自性。

  【见无铠仗,当愿众生:永离一切,不善之业。】

  前面是穿制服的人,接下来我们看到那些穿便服的人的时候,怎么发愿呢?愿一切众生要方便而不随便,要身心调柔而不放逸,“永离一切,不善之业”!

  “身语意三不造罪”,身、语、意三门清净;“离欲不执诸世间”,不会执著于世间;“具足正念并正知,有害痛苦皆远离。”是“远离一切,不善之业。”

  【见论议人,当愿众生:于诸异论,悉能摧伏。】

  我们经常看到那些互相辩论的人,乃至于互相争执,看到大街上有两个人在吵架,或者我们佛弟子之间都有意见,看到他们的时候怎么办?

  你不要跟着跑进去参加一份子,去蹚那个浑水。你要马上修心,“当愿众生:于诸异论,悉能摧伏。”内心发愿,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断见惑!愿那些正在辩论,或者正在吵架的人,那个辩论是无益的辩论。我们辩经这个辩论是好的,是帮我们开智慧的。世间人为世间琐事,大家都是我执、我慢很重,互相吵个不亦乐乎,看到那种人的时候怎么样?我们要愿他们,也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断见惑,都能够具足正见,“于诸异论,悉能摧伏”!

  摧伏什么?摧伏凡夫众生的知见,摧伏众生的妄执,摧伏众生执著于一切万法是实有这种实执,摧伏众生的贪瞋痴的无明,最重要的是摧伏众生的不正见。因为见地不正确,见地是错误的,所以我们的心难以转过来,所以最重要是断见惑。

  为什么我们要反复讲断见惑呢?因为这个是最重要的,见地的确定是至关重要,修行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见地,见地如果不能树立起来,不能有正知正见,哪怕你累劫勤苦也是意义不大。

  要能够“于诸异论,悉能摧伏”,维护正法的纯净,保护众生的法身慧命。尤其是佛弟子,我就看到很多,所以我看到“于诸异论,悉能摧伏”,我就觉得很有感触,对我们佛弟子非常重要,佛弟子如果不能够摧伏异论,往往修行就难以前进,就会停滞不前,就会徘徊,就会困惑。

  比方有些人说,“为什么我学佛多年,还是有很多不幸的事情发生啊?” “为什么我皈依多年了,我还是很多病苦啊?”“为什么我每天诵经,我的事业还是不发达呀?”乃至于“为什么我出家了,天天念佛,我还是烦恼妄念很多?”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啊?问题出在自己的见惑。“我到底临命终时能不能够往生净土啊?”

  反正一大堆的问题,每当我听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就觉得:“哎呀,你看,对于那些正见不坚固的佛弟子来说,树立正知正见是至关重要的。真是可怜!用了那么多的时间,竟然只是在形式上面去学会了拜佛、诵经、念佛,但是对于佛法的真实义不了解。”愿解如来真实义是断见惑。所以可见闻法的重要性,一定要珍惜闻法的机会,要护持正法,要护持众生的法身慧命。

  为什么学佛多年还有不幸的事情发生呢?一切不幸之事都来源于自己宿世的业力,所以说“一切不幸来源于自己”,不要怨天尤人。佛陀尚且会示现头痛三日,示现金枪马麦之报,何况是凡夫呢?

  佛陀示现是为了告诉我们因果不虚,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你看,琉璃王攻打迦毗罗卫国的时候,释迦族的人被屠杀殆尽,佛陀的神通智慧浩瀚无边,你能说他不能够保护释迦族吗?或者他不愿意保护释迦族吗?佛陀愿意去看着他们释迦族的人被琉璃王杀掉吗?绝对不是。

  在佛陀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个大慈悲心之中,是平等地护佑一切的众生。但是如果众生恶因、恶缘都成熟了的时候,佛陀也是无能为力了。

  你看释迦族为什么会被琉璃王杀掉呢?恶因、恶缘都熟了。

  恶因是什么?宿世无量劫前,这些被屠杀的释迦族人都曾经吃过一条大鱼,这个琉璃王就是那条大鱼的转世。释迦牟尼佛无量劫前,他也是这个大村庄里面的人,他虽然没有吃鱼,但是在鱼头上敲了三下,现在成佛了,都要示现三天头痛。这是恶因。

  还要有恶缘,恶缘是什么?

  恶缘是现在今生今世琉璃王他还是小王子的时候,被送到迦毗罗卫国来学习。

  因为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种姓很高贵,琉璃王的父亲就求迦毗罗卫国赐一个公主嫁给他。释迦族的人自己很傲慢,不愿意把公主嫁给他,他们就找了一个奴婢之女冒充公主,送给琉璃王的父亲,然后生下了琉璃王。

  琉璃王回到舅舅这个地方,到迦毗罗卫国这边来学习的时候,释迦族的人对他很不客气,很轻慢他,侮辱他,羞辱他,说:“这个人是贱种所生。”

  他是小孩子好玩,爬上佛陀的那个说法的宝座。那些释迦族的人马上很粗暴把他拖下来,并且把他拖出去。他脚所走过的地方都要把那个土挖掉,挖地三尺。

  这样子这个幼小的琉璃王心里面就种下一个仇恨的心,就说:“我将来继承王位以后,一定要消灭你们。”

  这样子今生今世不能与人为善,也就造下了一个恶缘。现在恶因恶缘相遇了,“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所以你看看,虽然目犍连尊者以神通力,他将五百释种送到天上去。但是琉璃王退兵以后,再一看,五百释迦族的人在大钵里面都化为血水了。因为无济于事,恶报到了。恶因恶缘相遇了,感恶果了,这个不管你躲到哪里去,是不可以避免的。

  所以佛弟子一定要具足正见,如何去具足正见呢?应该有几个方面:

  一个是恶因恶缘都成熟了,现在恶报现前的时候,要欢喜承受,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怀疑。“哎呀,佛菩萨那么慈悲,是不是对我不慈悲呀?”那样子你是没智慧了,你恶因恶缘都成熟了,肯定有恶报,所以要坦然面对。“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随缘把那些旧业消了,受苦是了苦,消了就好了;“更莫造新殃”,你在受苦报的时候不要再去起贪瞋痴,又造三恶道轮回的业。

  第二个是善因善缘成熟了,善果现前的时候不要生骄慢,不要因为很顺利,更加放逸去造恶业,要能够勤勉地广种善因,培植善缘。

  第三种是恶因虽然有,但是恶缘还没有成熟的时候要保持正念。保持正念就能够不造恶缘,你什么时候都与人为善,什么时候都有正知与正见,就会不造恶缘,就身心清净了。虽然会有恶因,但是因为没有缘恶缘,所以也不会感恶果。打个比方,虽然你有一把黑豆子,但是你不把这个黑豆子放到土里面去,也不给它阳光、水分,你放一百年它都不会结果。但是如果你把黑豆子放在肥沃的土壤里面,然后又去浇水,又有阳光,你一边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千万不要让这个黑豆子生起来,不要让它发芽,不要让它开花。”可能吗?不可能。为什么?你有了因,有了缘,肯定会有果。

  所以我们保持正念很重要。天台宗有很详细的解说,说一切众生到底是性善还是性恶。

  第四种是平时我们要能够痛念无常,精进修法。这样子是明白了这一句窍诀:“一切不幸来源于自己”。

  第二是为什么皈依多年还会生病呢?

  “一切痛苦来源于宿业”,以前造过杀生业,肯定会感短命、多病,这些苦报;以前有犯过偷盗业,肯定会招感饥寒、贫穷的苦报。

  学佛以后我们怎么去转呢?不要成为宿命论者,要能够转。一个是要多放生;第二个是不要杀生,不要再结冤仇了;第三个是饮食要调好;第四个是要静坐,练习一下静坐,把身体的四大调和,这样子可以减轻病苦;第五个是万一有病苦的时候,要善巧方便转违缘为道用,利用这个病苦来激发我们的出离心,知身是苦,知身空寂,激发我们的菩提心,对一切众生的苦感同身受,显发我们的空性智慧。这个生灭的身体是空的,是虚幻的,要由生灭的身中显发不生不灭的真性。在我们生病的时候都是可以观修。

  这样子就可以重报轻受,可以减轻病苦。为什么?就好像半杯盐,你再加半杯水,这个水一定是不能喝的,太苦了。但是盐虽然没有减少,你把半杯盐倒在一个大桶里面去,一桶水,那水能喝吗?能喝。盐虽然没有减少,但是水多了。同样的,我们做很多善业的时候,修很多善法的时候,我们将自己心转变的时候就能够转违缘为道用。

  还有比方说,为什么诵经多年了,好像我福报增长不快,事业还是这个样子?

  “宿业亦依暂时外缘生”,要忏罪积福,要修积七圣财——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施财与慧财,每一个都可以修很多的福德。

  不能展开说了,就说这个信,你要是深信佛身一毛孔功德都胜过于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乃至于转轮圣王、有学、无学声闻和缘觉他们的这些功德加起来的总和,还比不上佛一毛孔的功德。这样子的话,我们多在佛前积福忏罪,那是信财。

  先有七圣财,才能够容易增长福德,成就世间财。

  为什么说我每天念佛,还是烦恼妄想很多?因为你不知道妄念是本空的,你执著于烦恼妄念是实在的,所以它才能够伤害你,才能够让你觉得苦啊!要能够知道马鸣菩萨所说的:妄本空,真本有,了妄本空,知真本有。

  所以“恶缘由自分别动念生;妄念亦随迷乱外境生”,一切的恶缘都来源于自己的分别心。为什么会有恶缘?因为你自己有分别心。一切的分别心,一切的分别妄念都是因为自己的实执,自心随逐于迷乱显现的外境,执著于外境是实有,所以就产生分别妄念。

  其实外境是相虽有而体无,体就是空性。好像镜子,一切人走过来,一切动物走过来,一切鸟飞过来,这个镜子里面明明了了显现出来,这是相,显现这些人、动物,种种的相。但是它的体有没有?没有。但是这个比喻是不得已的一个比喻,镜子它还有一个实体。实际上我们明白相有体空,缘起毕竟空,这个诸法空相是真实相。

  我们临命终时到底能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迷乱外境遮障解脱道”,要斩断攀缘外境的生灭相续心,你只要斩断了,只是一小段的念佛成片都能够往生;再一个要具足信、愿、行,要深信极乐世界就是我真如自性的家乡,这样子你一定能够往生。你以为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家,就心有疑虑。要知道,要能够悟入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回归我们本觉之家,就很有信心。你自己的家,一定能够随时随地,随时随刻想回去就回去,“自是不归归便得”,想回去就可以回去。

  好像法华里面的“穷子喻”,一个大富长者的儿子舍父逃走。同样的,我们自性功德宝藏,本觉功德宝藏是大富长者,但是我们的妄念舍父逃走,让我们贫穷孤露,本具的福德智慧不能显发出来。

  所以我们要知道随时随地可以回去,为什么?那是我们自己本觉的家。念阿弥陀佛,能念之心就是始觉,观照的智慧,所念之佛就是本觉,实相的理体。所以以始觉念本觉,成就究竟觉,就是不二法门。“是心作佛”是始觉,“是心是佛”是本觉,始本不二。所以我们有这样子的信心怎么会不往生呢?一定往生。

  所以要记得我们这几句窍诀:

  一切不幸来源于自己;一切痛苦来源于宿业;

  恶缘由自分别动念生;妄念亦随迷乱外境生;

  宿业亦依暂时外缘生;迷乱外境遮障解脱道。

  能够知道都是迷乱显现的外境,没有实体,我们就当下解脱,当下就是西方极乐世界。

  我们看到那些吵架的人,那些争论的人,那些困惑的人的时候,要愿一切众生“于诸异论,悉能摧伏”,能够断见惑,能够长养法身慧命!

  【见正命人,当愿众生:得清净命,不矫威仪。】

  看到从事正当职业,正命自活的人的时候,愿一切众生能够远离五种邪命,能够清净自活!长养法身慧命是“得清净命”。

  五种邪命。“能离五邪,方为正命”,这个出家人要能够离五种邪命:

  第一个是诈现奇特。故意做很奇特的样子,装模作样,装神弄鬼,显得他很有修持的样子,这样子是邪命活,是诈现奇特。

  佛教界有一句话叫做,“和尚不作怪,信众不来拜。”这个就很糟糕,这个是僧俗都没有正知正见。这出家人没有正知正见,他故意装模作样去作怪;居士他也没有正知正见,看到那个诈现奇特,以为这个人真有本事,真有修证,马上迷迷糊糊就跟着去,跟着去顶礼,去拜了,也不管他正和邪。这个就僧俗都没有正见,都很糟糕。

  第二个是自说功德。以傲慢心,为了求利养的缘故,自己称赞自己。“哎呀,我有什么什么修行功德,我打坐又看到光了,又看到什么了……”这个都是邪命自活。当然,如果是说佛菩萨的功德,令众生生清净心,这个是善巧说法。

  第三个是占相吉凶。这个是邪命活。给他人去打卦,算命,预言吉凶是邪命活。

  第四个是高声现威,令他敬畏,假装威仪。有人来了故意装模作样,坐得很端正,一走了,马上就很放逸,这样子是假装的,这样子是邪命活。

  第五种是为名闻利养之故而说法。他不是为了令众生解脱,内心没有慈悲与智慧,只是为了让我名气很大,让很多人来供养我。这样子的是邪命活,这样子是贩卖佛法,没有悲智,是邪命。

  所以“见正命人”的时候,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得清净命”!

  世间来说,是要以正常的职业来养活自己和家人,从事正当的职业,不要做那些杀生,卖鱼钩、渔具、渔网这些;乃至于受菩萨戒不得沽酒,不要卖酒。

  另外,要远离这个五种邪命是正命,正命而活。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内心清净,长养法身慧命。这样子是得清净命。“不矫威仪”,不会去矫饰自己,去假装威仪之相。

  【若见于王,当愿众生:得为法王,恒转正法。】

  看到国王的时候,看到总统的时候,要这样子地念这个偈颂。“哦,那我们很少有机会了。”不是,其实要广义地来说,什么是王呢?世间有成就的人,在他那个领域有成就都可以称为王——比方说石油大王、成衣大王、电脑大王、手机大王这些,有成就,在他那个领域有影响就是王。

  见到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里面有成就的人的时候,我们要这样子地发愿:愿一切众生不单单是成为世间财富之王、世间事业之王、世间成就之王,而且愿一切众生还能成为法王,恒转正法。

  于法自在,善能说法是法王;圆满成佛是法王。证入空性智慧,证入不生不灭的本体,就没有生老病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这个不同于世间的王,世间的王容易被人篡夺王位,法王不怕被人篡位。

  怎么修才能“得为法王”呢?

  第一个是自己修持佛法,具足内证功德和殊胜的法相。

  第二个是自心能够摧伏烦恼怨敌,是勇士之王。

  第三个是引导众生走向解脱是人中之王,好像国王一样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第四个是降伏我执之魔,降伏人我执、法我执,断实执,成为具大威神力之王。

  第五个是勤修福慧二资粮,成为富翁之王。内在的内证功德很丰富,福德智慧精进地去修积,就是七圣财很丰富,是富翁之王。

  第六个是彻底地断除自己的一切过失和烦恼,成为众生的大医王。

  能够这样子是“得为法王,恒转正法”,为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人天教主,能够恒时地在语默动静之中都为众生说法。

  【若见王子,当愿众生:从法化生,而为佛子。】

  看到王太子的时候,王位继承人的时候要这样子地发愿。广义来说的话,一切的学者,一切的学生是王子,因为他们是继承人类文明,是继承人。所以看到这些学生的时候,也可以念这个偈颂,你家里面有个小孩子读书,送他出门都可以念这个偈子“若见王子,当愿众生:从法化生,而为佛子。”

  一切的技术人员是王子,因为他们能够继承工巧明。一切的歌星、演员,乃至于那些声韵学家、诗人,这些是王子。为什么?他们继承声明。一切的医生是王子,他们继承医方明。

  其实一切的佛弟子更是王子,能够继承内明,能够继承解脱的方法,走向菩提觉悟之法。所以内在本具智慧显明,显现明了,究竟证悟,弘传佛陀智慧之法,这样子都是佛弟子的责任。所以一切佛弟子是王子。我们师兄弟见面的时候,也可以念“若见王子,当愿众生:从法化生,而为佛子。”

  更广义地来说,一切人都是王子。为什么?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去竞选总统,这样子的话,他都有可能去继承王位为王子。所以说看一切人都可以修这个偈颂“从法化生,而为佛子”。愿一切众生都能够依佛法的真理而生活,而成长,成为法王子!

  我们前面讲了一个公案,是印度的祖师商那和修如何去度化四祖优波毱多。商那和修他也是法王子,他怎么去继承法王之位呢?我们知道印度祖师传承,大迦叶、摩诃迦叶,二祖阿难,三祖商那和修,四祖优波毱多……三祖商那和修他是怎么去承继王位的呢?他怎么从阿难尊者这边得到传承呢?

  阿难尊者,我们都知道他是斛饭王之子,是佛陀的堂弟,多闻第一,总持法藏。后来阿育王作偈子赞颂他:“面如秋满月,目似净莲花,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一切佛法都如百川归海一样流入阿难心。所以阿难尊者对我们众生的恩德极大。阿难尊者尤其是对于出家的女众恩德极大,因为阿难尊者请求的缘故,佛陀才开许女众出家。

  阿难尊者,阿难陀,庆喜,他出生的时候刚好是佛陀成佛的时候,这边接到佛陀成佛的喜讯,那边又得到斛饭王生了一个儿子的喜讯,所以就给他取名为庆喜,双喜临门。为佛侍者。

  大迦叶尊者到鸡足山,持佛衣钵等待弥勒佛下生成佛。在摩诃迦叶尊者到鸡足山入定之前就已经把祖师位传给阿难了。

  阿阇世王,我们学《观无量寿经》已经明白了,他以前是很不好的一个人,不孝顺父母,把他父亲都活活饿死了,因为这样子引起了佛说《观无量寿经》的这个法缘。但是后来,他晚年知道忏悔,受皈依了,很崇信佛法。

  有一天,阿阇世王就来拜见阿难陀尊者,说:“尊者,您看,如来入涅槃的时候我没有机缘亲眼瞻礼佛陀。大迦叶尊者他在要去鸡足山入定之前,我也没有见到他老人家最后一面,所以我觉得很可惜。阿难陀尊者,如果您老人家将来要般涅槃的时候,愿垂告别。”请您来跟我告个别,告诉我。

  “阿难许之”,同意了。

  后来阿难陀尊者他年事已高,就很少为大众说法了,都是由那些弟子们再去辗转教化。

  但是有一天,他在经行经过一片竹林的时候,就听到一个年轻的比丘在念一个偈子,是他的徒孙。比丘在念什么呢?

  “若人生百岁,不见水老鹤,

  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

  阿难就觉得:“哎呀,糟糕了,念错了!”

  他把徒孙叫过来说:“你念错了,如来的法不是这样说的。是说:

  “若人生百岁,不闻生灭法,

  不如生一日,而能得闻之。”

  你看一个水老鹤,看一个动物有什么用啊?关键是要能够闻生灭法。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破除凡夫众生的执著,不要有实执。是生灭法,是生灭不已的,不要在虚幻的生灭不已的法里面去起贪瞋痴,要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所以“不如生一日,而能得闻之。”哪怕你只生一天……。活了一百岁,如果听不到如来的妙法,那都很可惜;哪怕你只生一天,你有机会有幸听到佛说生灭法,破除众生的实执,让众生证入诸法空性,能够知诸法空相,悟入法性。这样子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后来这个年轻比丘就去问他的师父,说:“师父,师公跟我说那个偈子您教错了,应该是念,‘若人生百岁,不闻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能得闻之。’”

  他师父没有开悟,没有证道,就很要面子,他说:“哎呀,你不要听他的,阿难陀尊者他已经年事已高,已经老朽了,昏聩糊涂了,他教错了,你按照师父教的没错,你照念!”

  这年轻比丘也没智慧,以后又还是这样子照念。

  下一次阿难又在那里经行,又经过那片竹林,还是看到年轻比丘在念,“若人生百岁,不见水老鹤,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

  阿难就想:“哎呀,缘份已经尽了,教化众生没有什么缘了,也不听,也不信受了。”

  他就决定入般涅槃,然后他就专程去到阿阇世王的王宫,因为他想起来,我以前跟阿阇世王有个约定,我要有信用,就去王宫告别。

  去到的时候是中午,阿阇世王缘份也差一点,正在午睡。到了王宫门口,守门的人就说:“大王正在安寝,不可以闻。”我不可以把尊者您来这个事情去禀报他。

  阿难就回答:“俟王觉,当为我说。”等到国王醒来了,你帮我告诉他,转告他,我要到吠舍离那个地方去般涅槃了。

  阿阇世王中午睡觉就做了一个梦:一开始梦很好,梦到一个很庄严的宝盖,七宝璎珞而为严饰,千万亿众共襄瞻礼,无量众生都在围绕,都在瞻礼这个宝盖。但是突然之间就一阵狂风暴雨过来,马上把这个宝盖的伞柄吹折了,那些七宝璎珞都掉到地上来了。

  他就惊醒过来,一惊醒过来以后,这个守门人就进来告诉他,具白上事,说:“阿难尊者刚才来向您辞行。”

  阿阇世王他对阿难尊者很有信心,就失声号恸,如丧考妣,痛哭流涕;马上就一直追赶阿难陀尊者,追到吠舍离城,那个恒河边,因为恒河的这边是属于阿阇世王的,那一边是属于吠舍离王的,阿难尊者在恒河的中间,两个国家以河为界。

  他一路追过去,看到阿难陀尊者在恒河上空跏趺而坐,现神通。

  “王作礼说偈”为阿难陀尊者作礼,顶礼尊者,然后就说一个偈子,劝阿难尊者继续住世。就说:

  “稽首三界尊,弃我而至此。”

  顶礼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里面最尊最贵的人天导师阿难尊者,禅宗祖师,您舍弃弟子而来到恒河上空,弃我而至此。

  “暂凭悲愿力,且莫般涅槃。”

  请您以您的大悲心和度众生的愿力,暂时能够听弟子的劝导、劝请,不要般涅槃。

  那一边吠舍离王也听说阿难陀尊者来了,他也很高兴,马上也带了很多的大臣和军队守在河的这一边。

  他也劝阿难尊者不要入涅槃,就说:

  “尊者一何速,而归寂灭场。

  愿住须臾间,而受于供养。”

  尔时阿难见二王劝,乃说偈言,阿难陀尊者看到两个国王都劝他住世,就说法:

  “二王善严住,勿为苦悲恋。

  涅槃当我净,而无诸有故。”

  你们两位国王不要为我般涅槃这个事情去悲哀、去苦恼。要知道一切的示现都是有生必有灭。 “二王善严住”,劝你们都能够一定要善巧方便来修习善法,来庄严自身,来安住身心,以善法为庄严,以福德智慧为庄严。

  这个时候就山河大地六种震动。因为尊者要示现般涅槃了,所以六种震动。

  雪山之中有五百仙人,睹是瑞应,飞空而至。在雪山里面修道的五百仙人,他们看到这个瑞相,六种震动,马上就以神通力飞空而至。

  礼阿难足,白言:“我等于长老,当证佛法,愿垂大慈,度脱我等!”

  阿难受请,为说大法。

  这五百仙人是阿难陀最后度化的弟子,而且五百仙人里面,最后度化的这批弟子里面就有一个是法王子,是承继祖师位。

  五百仙人里面有两个人根机很利,智慧很广大:一个是商那和修,一个是末田底迦。听闻阿难陀尊者说法,现场就证得大阿罗汉的果位,马上见惑、思惑都断尽了。

  阿难知为法器,他让这个前面已经证得果位的五百大阿罗汉,那些大弟子为众仙人出家受具,为他们受具足戒。并且就当场传法给商那和修,而告之言:“昔如来以正法眼藏付嘱摩诃迦叶。迦叶入定于鸡足山中,而付嘱于我。我今将灭,用传于汝。”我现在要示现般涅槃了,所以我把这个正法眼藏传给你。

  他就有个传法偈(祖师传法位都是有个传法偈):

  “本来付有法,付了言无法。

  各各须自悟,悟了无无法。”

  什么是“有法”?什么是“无法”?什么是“无无法”?“有法”其实是指缘起。我们现在这个传法,开示,都是开示佛法,令众生以这个因缘,以这个缘起令众生觉悟是始觉。“无法”是不要执著于法。法无定法,要由相而见性。“无无法”是功德聚,是圆满自性本自具足。

  所以愿一切众生都能够“从法化生”,为法王之子,为王子,能够“绍隆佛种”!

  然后阿难尊者传法以后,就踊身示现十八般神变,在恒河的上空就示现般涅槃了。然后阿难尊者就想,我如果般涅槃在一边,在一个国家,两个国王肯定会起争夺。他就在恒河上空的中间示现般涅槃,然后自己身上就出火把法体烧掉了。很奇特的!一烧掉以后,这个舍利子两边就分了,自然地落到恒河的两边。然后两个国王都收取舍利来建塔供养。

  我们去印度朝拜的时候,看到一个阿育王石柱在吠舍离,那是阿难尊者石柱,猕猴池也在那个地方。就是吠舍离王为了供养阿难尊者的舍利而所建的塔,后来阿育王在那个地方立一个石柱来纪念。并且他的舍利,人间是这两个国王所供奉;然后天上的天人也有请到天上供养;娑竭罗龙王也请到龙宫里面去供养,因为在恒河上空示现般涅槃的,有一些就给龙王请走了。

  这样子是为王子。

  所以我们佛弟子之间互相见面要修这个法: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成为王子!我们家里面有小孩子读书,也愿他成为王子!我们看到一切人都愿他成为王子!

  “若见王子,当愿众生:从法化生,而为佛子。”

  【若见长者,当愿众生:善能明断,不行恶法。】

  明天上午九点钟我们继续学,回向。

  第七讲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华严海会佛菩萨!

  汝应观法王,法王法如是,

  色相无有边,普现于世间。

  佛身一一毛,光网不思议,

  譬如净日轮,普照十方国。

  诸位善知识,首先请大家发起无上的菩提心来!为了自他一切众生都能学习文殊师利菩萨的大智慧,在生活之中了生死,在了生死中生活,不废佛法而行世法,能够依照佛法以佛法为指导,来做好世间的事业,所以我们要发起无上的菩提心。今天进入到《华严经·净行品》的第七次学习。

  昨天下午我们已经讲到了“若见王子,当愿众生:从法化生,而为佛子。”愿我们每一位同修都能够速疾地成为如来的法王子!也愿十方法界一切众生都能“从法化生”!

  接下来我们看下面这个偈颂:

  【若见长者,当愿众生:善能明断,不行恶法。】

  长者就是指社会贤达。如果我们见到社会各界的名流和社会贤达的时候,要这样子地善巧用心:愿一切众生都能有明断善恶的大智慧,都能够业果如理取舍,有世俗正见,而“不行恶法”,不造罪业!这个是最基本的。

  提婆菩萨说,先遮止非福,就是先不造恶,先有世俗正见。中间就通达无我。后遮一切见,知此为智者,知道这样子修,就是整个的菩提道次第都修了。

  我们要能够愿一切众生“善能明断,不行恶法”!

  长者,佛教里面,出家人说长老有:耆年长老,法性长老,戒腊、戒德长老。有一些是年纪很大了,我们尊称他为长老;有一些是戒腊很高了,出家时间很长了,我们尊称他为长老;还有一些虽然年纪不大,但是他悟入空性智慧,圆融无碍,所以我们也称他为长老,法性长老。

  这里面的长者,应该也可以包含长老的意思,更重要的是通指一切的社会贤达,能够帮人主持公道,能够明断事理的人,大家都很尊敬他们,很相信他们的人。我们见到他们的时候,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有业果如理取舍的智慧,能够不造恶,“不行恶法”!

  怎么去“不行恶法”?怎么去断贪瞋痴呢?我们要知道贪瞋痴它生起的这个次第。月称菩萨说过:“当知惑次第,修持对治法,方能治烦恼,如医治疾病。”好像医生去帮人治病一样,首先要知道人家有什么病。同样的我们要对治烦恼,首先也要能够知道这个烦恼的次第,施设对治的方便。

  在《四百论·明断烦恼方便品第六》有说:

  “初时愚痴生,中间起瞋恚,

  末后生贪欲,每日三时起。”

  一般的凡夫每天早上的时候愚痴多一点,偏重一点。一早上起来就开始打妄想,我今天要计划做什么,希求成就什么,然后有一种执著于万事万物实有的心。三毒烦恼里面痴最重,为什么?贪里面也有痴,瞋里面也有痴。其实就是一种实执,执著于万事万物实有,所以才会去打妄想,去做种种计划,起种种希求。所以早上起来是愚痴增盛。

  然后整个白天都是瞋恚比较重,忙忙碌碌地去追逐名与利,劳碌追逐。但是因为福报不够,智慧也不够,所以就会有种种的困扰,种种的不如意,所以很容易起瞋恨心,很容易发脾气,整个人都心浮气躁。

  到晚上的时候,贪欲心就会很炽盛,容易起来。有一些是因为白天已经有所收获了,有些事情办成了,晚上回来一总结,因为他执著于实有的缘故,就更加会起贪欲,希望明天赚得更多,明天更顺利,这是因于物质而起的贪欲。还有一些是因为放逸,哎呀,今天终于结束了,很放逸,然后就会起男女的贪欲。

  所以贪瞋痴在一天之中,我们要了解它什么时候容易起什么烦恼,所以就容易去生起对治的方便,去按照佛法,按照佛陀的教导来对治它,能够“不行恶法”。

  我们一早起来的时候要能够发菩提心:愿一切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一早起来就应该这样子发愿:愿我今天度过很有智慧的、很觉醒的一天,不会去起实执,不会去一味地贪求!

  白天的时候,我们依《净行品》的开示,见到种种人我们都能够修安忍,都能够如如不动,都能够会相而见性。所以外在的相没有什么圆满不圆满,外在的相虽然有种种缺陷,只要我们内心圆满,一切都是圆满的,因为外在的相是虚幻的。或者我们按照《入菩萨行·安忍品》来修习安忍。这是白天应该要着重的。

  到晚上的时候,应该要修习空性智慧,作宝瓶观,我们这个人的身体是暇满难得胜过摩尼宝,观想她是一个宝瓶,想想我这一天往宝瓶里面是装了烦恼的垃圾呢?还是装了福德、智慧与慈悲的种种的功德呢?

  如果是装了七圣财,装了种种的功德,我们“修道欢喜,自庆不傲”;如果是有造作种种恶业,要按照四正勤来断恶修善、来忏悔,忏罪积福。这样子就能够做到“善能明断,不行恶法。”

  接下来是:

  【若见大臣,当愿众生:恒守正念,习行众善。】

  前面一个偈是断恶,这个偈就是“习行众善”。

  大臣是执行国家政策的人,广义上来说,是指一切的执行者。所以“若见大臣”,并不是说你看到那些大小官员才去念修这个偈颂,当然也是。但是广义来说,一切的执行者,我们看到他们的时候都可以心里面念这个偈颂。看到一切做具体事务的:好像收电费的,收水费的,送牛奶的,送报纸的,送通知的……总之日常生活之中跟我们接触的这些人,他是来执行一些具体事务的。我们见到他们的时候都能够“当愿众生:恒守正念,习行众善”!

  大臣要正念来处理事务,不生邪念,不要贪污腐化。同样的,也愿一切众生都能够不被贪瞋痴三毒所腐化,不被六尘所诱惑,不会贪恋五欲。众生造贪污就是贪恋五欲。

  大臣管理人民的时候要能够大公无私,所以也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无我利他。“总之何处行何事,当察自心何相状,恒以正知及正念,修行利他佛子行。”这样子是“恒守正念,习行众善。”

  学到这里,我们第六大类的五十五个偈颂就学习圆满了。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