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一)在家时愿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6-6-30 16:26

  我们先看第一个,先学第一大类在家时的净行,这个对于我们在家菩萨是最相应了。有十一个偈颂。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优婆塞戒经》上面说,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以发菩提心非常难得。

  家是逼迫性。我看这个很有体会!看我们这个信众好多来的时候也是哭哭啼啼,家里人生病,她也哭哭啼啼,夫妻吵架也是哭哭啼啼,儿子不听话也是哭哭啼啼。为什么会哭呢?此是苦逼迫性呐!因为觉得痛苦,所以我看到这个我心里面就会念这个偈颂——“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三界都是苦啊!无有不苦时,逼迫性。这个愿是总举在家时应发的愿。

  我们看这个“家”字,上面一个宝盖,好像一个房子一样,底下一个豕,是小猪。你不觉悟的话就好像关在一个小范围的这个小猪一样。家是集聚贪爱情执的处所,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一切的人情世故,互相都以家庭为大本营。凡夫众生一辈子都以家为中心、为依靠、为港湾。他的精神也大部分是为了这个家:少年时候在家中父母的关爱下成长、青年时候要成家立业、成年以后要养家糊口,一辈子都是为家而忙碌,被家庭缠缚住了。所以要“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家是因缘所生法,有缘份走到一起来了就组成一个家:夫妻是缘——善缘恶缘,无缘不聚;儿女是债——讨债还债,有债方来。所以可见是因缘和合而组成的,所以它的自性是空的、是性空的、是体空的,体性空,体空但是相有。我们要舍相归性,不起执著,就能够“免其逼迫”。

  所以家也是在家菩萨他修行的处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在家里面,我们只要不贪恋,保持觉悟,就能够不违世间法,世间法做得很圆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这些,乃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做得很好。但是内心不执著,善巧地将世间法转变为出世间法,将情缘转变为法缘。这是“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如何去做呢?我们说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女居士,她学佛有一段时间了,然后她就跑过来诉说,她皈依三宝学佛以后的烦恼。

  她说她的家庭生活跟她的学佛修行有冲突、有矛盾,所以她在其中挣扎,觉得很痛苦,她就觉得:“我没有学佛之前,好像还没有这么多烦恼。学佛以后烦恼好像还多一些了。”

  为什么呢?她就说:“我每天要做早晚功课,早课一个小时,晚课一个小时,所以我就不能接送小孩子上学和放学。以前都是我接送,我现在要做功课,所以我不能接送,所以先生就很不满意,他就认为我花了太多的时间在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面,所以搞得夫妻关系就很紧张。然后跟小孩子关系以前还处得很好,现在也处得不好了。因为小孩子喜欢看电视转播足球比赛,但是我要看那些讲经的VCD,所以我要看的时候,他就不能看足球赛了,所以经常就为这个发生一些争执。久了以后,小孩子也因此而不相信佛教,讲话的时候对佛菩萨也很不礼貌,所以我听了以后就更加痛苦了。然后我的家公家婆他们逢年过节一定要杀鸡,来拜祭祖先,那我不能够违背自己的信仰,我就不能去杀鸡,那如果不做就要吵架。所以就弄得鸡犬不宁,过年都不开心。”

  她就觉得这个有矛盾、有冲突。然后她就说:“我其实很想度他们都来学佛,但是他们因为排斥我的缘故,也排斥佛教,所以我们之间不能沟通,格格不入,甚至于好像水火不相容一样。您看我应该怎么办?”

  这个是因为没学会这个偈颂,不能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不能圆融。

  然后我就问她“你皈依三宝了。你为什么要学佛呢?”

  她就说:“哎呀,人生是苦海啊!所以我希望将来能够超出六道轮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再问她:“那么你现在为什么要每天都去做早晚功课呢?”

  她就回答说:“因为我觉得自己业障很重,所以必须要天天做早晚功课来忏悔过去的业障。”

  为了未来生极乐,所以学佛;为了忏悔过去的业障,所以来做功课。我就问她:“你为未来而学佛念佛,为过去做功课,那么你有没有考虑过要为现在做一些功课呢?”

  “哦”,她从来没想过。所以一下子就呆在那里了,张口结舌,答不出话来。

  其实什么是现在应该做的功课呢?我们要“知家性空”,性空相有,相上面要做圆满,心里面不执著,这样子就能够“免其逼迫”。不然的话就有矛盾、就有冲突、就有逼迫。

  我就告诉她,“好好地体贴关心你的先生,这个是你现在要做的功课!每一天接送小孩子上学和放学,这个是你现在要做的功课!甚至于抽一点时间陪小孩子一起看足球赛,这个是你现在要做的功课!陪小孩子到公园里面去玩一下,让他能够感受到母亲的爱护,比较有安全感,这个是你现在要做的功课!”

  其实这个就是我们在家菩萨要修的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个就是很重要的功课。不要因为说只记得忏悔过去、期待未来,而忘掉了今生今世最重要的,今生今世,此时此刻,所以我们也要为现在做好功课。

  有一句俗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会念吗?要善用《净行品》的智慧,把自己家里面这本经读懂了、读通了、念熟了,就是在生活之中行菩萨道。我们要知道家里这一本经和佛堂上这本经是一样的深奥,不可思议!

  怎样子念好家里这本难念的经呢?怎样子去“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呢?

  文殊菩萨开示我们四个原则:第一个是以感恩心面对家人,第二个是以四摄法做好家务,第三个是以空性慧脱离家累,第四个是以普贤行住真如家。

  第一个,是以感恩心面对家人。这个是我们真实地“知家性空”。

  家人对我好,我不起贪执,这是达摩祖师《二入四行》“四行”里面的“随缘行”,“喜风不动”,对我好,我也不起贪执,随缘。

  家里人对我不好,我那么关心他,他一点都不领情,我也如如不动。为什么?“知家性空”啊!“逢苦不忧”,这是“报冤行”。

  然后“冥顺于道”是“称法行”。与家人相处,能够人情练达,一切都做得很圆满,都能够无私无我地去关心他,然后又心与佛法相应,心里面不执著、不分别。这个是“称法行”,与法相应。

  “无所求行”,对家人不生贪爱留恋,心无挂碍,如如不动。我们有缘住在一起,都在这个家庭里面,不管是夫妻也好,儿女也好,有缘的时候珍惜这段缘,将这段缘转变为善缘、法缘、佛缘,但是心里面毫无所求。这样子就会充满感恩心,无论好与坏都感恩。

  感恩心应该包括这个四种行,是以感恩心面对家人。

  第二,以四摄法做好家务,一切家务我们在做的时候都可以修四摄法。

  布施摄,我们做家务的时候欢喜奉献,毫无怨言,把我的精神、体力、时间都去做,一边做的时候一边发愿——愿我能够为一切众生服务。这样子是布施摄。

  爱语摄呢?做家务的时候能够承担,以承担代替指责,以关心代替批评,令一切人生欢喜心,这个是爱语摄。

  利行摄,好像我们《净行品》里面开示的:“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我们饭做好了,家里人一起来吃饭的时候,我们心里面念这个偈颂,马上就能够转变为佛法,这个是利行。家里人洗澡的时候,我们也是帮他们准备好,然后心里面也可以念这个偈颂:“洗浴身体,当愿众生:身心无垢,内外光洁。”我们拜佛的时候也回向家人都能够与佛有因、与佛有缘。我们在家里面供奉观世音菩萨,我们要知道外在有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内在我们的心与法相应,这样子我们就能够不被世间所缠缚、不生执著、不受逼迫,这个是利行摄。

  同事摄是随顺家人的要求去一起参加一些活动,但是内心都将之转变为佛法,令他们生欢喜心。

  第三、以空性慧脱离家累,是我们要知道性空相有,因为相有,所以我们要将一切都做得最好,让家人生欢喜。

  我经常听到佛弟子有一句话,说“众生易度,家人难度。”其他人好度,劝他信佛皈依马上就来了,我劝我家里人反而还劝不动。为什么?要知道问题不是出在他,而是出在自己。因为我们自己的心没有与佛法相应,我们不能够给众生做一个好榜样,我们的心里面还是有贪瞋痴,我们的慈悲和智慧没有体现出来,所以家里面的人不能够心悦诚服,所以就不能够相信。这个是我们自己的过失啊!

  我们如果能够做得好,做好榜样,能够体现佛菩萨的悲智,能够欢喜自在,一句俗话说,“菩萨、菩萨,年年十八!”随时都是欢喜自在的相,当然一切众生都会接受,都会生欢喜心,都会心悦诚服。因为是相有,所以我们要珍惜缘份;因为是性空,所以我们不执著、不贪爱,就能够脱离家累。

  第四、以普贤行住真如家。“因赅果海,果彻因源”。普贤行是称法界体性,而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之中都去修习普贤菩萨十大行愿,安住在一真法界之中。所以我们的心应该安住在真如自性之家,真如自性是我们真正的家乡,是一切万法的本源,先天地而有,所以以普贤行住真如家。好像庞蕴居士、维摩居士、胜鬘夫人一样,能够示有妻子,常修梵行、在欲行禅、火中生莲。所以我们学习这个偈颂:“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希望我们能够实践文殊菩萨教导的这四个原则,“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将家庭转变为修持的道场,我们能够在这里面行菩萨道!也祝愿一切的佛弟子都能够念好家中这一本难念的经,读通了、念熟了,这样子是真实地学好了《净行品》的这个偈颂,是知道了如何在生活中间修行。我们有智慧眼就能够知道生活之中到处都是佛法,处处都充满了佛法!也祝愿所有的佛弟子的家都能够转化为菩萨之家!也祝愿法界一切的众生都能够“以文殊智,修普贤行,住真如自性之家”!真如自性是家乡,不生灭心是本体,安住在不生不灭的真心本体上。

  第二个偈颂是:

  【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

  我们做为子女去见自己父母的时候,就可以诵修这个偈颂,是在家行孝愿。

  孝为百善之先,孝为至德之本。《大集经》上说,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事父母者,即是事佛。《梵网经菩萨戒》也说,“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我们都学过的《地藏经》更加是佛门的孝经了。所以我们要孝事父母,养父母之身,让父母亲衣食条件更好,对父母亲很恭敬;然后要养父母之志,实现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大孝中的大孝是帮助父母超出六道轮回。这是孝事父母。

  在孝事父母,拜见父母的时候,要“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我们要发菩提心,像佛一样将一切众生都视为独子,所以救护他们;一切众生都是我过去的父母,所以我要孝养他们;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所以平等恭敬他们。所以我们见父母的时候,要愿一切众生“善事于佛”,向佛学习,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让觉悟的智慧光明照彻我们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让我们生命的时时刻刻和所行的每一处都充满智慧光明,那就是光明遍照,就是“善事于佛”了。智慧呢?不但是让我们自己过觉悟、慈悲、有智慧的生活,又能够照耀一切众生,自利利他,帮助众生,这个就是“护养一切”。

  孝亲者,如道丕,为养母,自忍饥。

  父捐躯,为报国,丕苦求,骨跃出。

  这个是杨仁山居士修改的《佛教三字经》上面所举的古德孝顺父母的例子:道丕法师是李唐的后裔,生在五代之末的后周。唐朝以后、北宋之前有一个五代十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他生在后周时期,七岁的时候就出家了,十九岁的时候长安兵乱,所以道丕法师就背着自己的母亲躲避到深山里面去,靠托钵乞食来养自己的母亲,食物不够就自己忍受饥饿,让母亲得到饱满。

  局势稍微平静一点以后,母亲就跟他说:“你的父亲战死在战场上面了,你要去把他的遗骨找回来。”

  他就很孝顺,去到战场上面,见到遍地都是尸骨,就不知道到底哪一具尸骨是自己父亲的。他就至诚地祈祷三宝,得到灵感了,他父亲的尸骨自动地就跳起来。他就把自己父亲的尸骨就背回来。还没有到家的时候,前一天晚上他的母亲就梦到自己的丈夫回来了,果然第二天道丕法师就将父亲的遗骨背回来了。

  更重要的出家的孝顺是要能够辞亲割爱,识心达本,深入无为之理,直趋解脱要道,自己能够得解脱,帮助一切父母众生都能得解脱。这个是“善事于佛,护养一切”。

  底下是:

  【妻子集会,当愿众生:冤亲平等,永离贪著。】

  夫妻相处的时候,彼此都能够永离贪著,不执著、不贪恋,所以就能够将这种贪爱境转变为解脱法。

  【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究竟安稳。】

  在家菩萨在享受五欲之乐的时候,要诵这个法偈,将心转过来。“五欲”,我们说五欲是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这个是小乘的说法了。凡夫得到五欲的时候会生起贪爱之相,就好像被箭射中了一样,被自己的内心的贪欲控制住了。在家菩萨享用五欲的时候,要能够心不为境界所转,如如不动,要拔除贪欲之箭,就能够心安身稳,所以愿一切众生“拔除欲箭,究竟安稳”。

  其实五欲六尘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面对五欲六尘时,不能保持觉悟的清明的心。问题不是出在外境,不是出在五欲六尘,而是出在我们生病的心,因此我们学佛最重要的就是做心灵的革命。佛教里面的戒定慧三无漏学,都是让我们的心更坚定、更深刻、更广大,我们自性本具的德能能够彻底地开发出来。所以在家菩萨得五欲时,要愿一切众生拔除内心贪爱之箭,心安身稳;面对五欲时要善巧用心,将之转化为恰当的用、全体的大用、不可思议的妙用。这个是“拔除欲箭,究竟安稳”。

  恰当的用是最浅的,财、色、名、食、睡,比方说财,这个世间的财物,佛教导说应该分为四份:一份用来供养父母,以报洪恩;一份用来培育子女,尽责任心;一份用来维持事业,开源节流;一份用来造福社会,广种福田。这样子是善用其心。对财物不贪著,能够恰当地用,就能够拔除欲箭。儒家也说“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忧道不忧贫”。

  面对食物的时候不贪美味,为疗形枯,能够有更高的追求。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亲近有道德、有智慧的人,去行正道。这个是恰当的用。

  第二是全体的大用。我们透过五欲六尘,了知五欲六尘是虚幻的相,是唯心所现,我们真如妙心所显现的,唯识所变的,所以要由相而见性。白居易作过一首诗《僧院花》:

  欲了色空为佛事,故栽芳树在僧家。

  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风开智慧花。

  “方便风开智慧花”,其实也就是说我们透过这个花的相,启发我们的智慧,而见到我们不生不灭的真性,成就我们自心本具的般若智慧花。我们逢缘对境的时候,遇到五欲六尘的时候,能够由相而见性,就能够“拔除欲箭,究竟安稳”。所以这个财、色、名、食、睡的五欲里面的这个色,不单单是指男女之色,更是指一切物质,色法,乃至于指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我们面对六尘境界的时候,要按照《金刚经》的教导,“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面对六尘的外境,我们生心而无住。

  凡夫众生不可能不生心,但是生心以后不要分别执著,要破除遍计所执性,不对外境妄起分别、执著,要了知外境唯心所现。这样子就能够将五欲六尘的外境转变为全体大用。开悟以后,见道位以后,已经破了遍计所执性,心无所住而又能够生心,无住而生心,善巧地利用五欲六尘来度众生。这个是将五欲转变为不可思议的妙用。

  很多祖师都是因为六尘的触发而开悟的。

  好像有一个梅花尼,她看到梅花而开悟,这个是因为色尘而开悟的,这个就是已经将色尘转变为全体的大用。开悟的诗说: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手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大佛顶首楞严经·二十五圣圆通章》,二十五圣就是六根、六尘、六识、加七大,在这个里面开悟证圆通。其中有一位大阿罗汉——优波尼沙陀,他就因为观色尘而证圆通。“优波尼沙陀”,尼沙陀就是近少,就是微尘近于虚空。“优波尼沙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观佛,最初成道”,我也是曾经看到佛示现修苦行成佛道,“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我怎样子成阿罗汉道的呢?

  我是因为观色法的不净相而悟道的,看到一切色法不干净、人身九孔常流不净、一切外境都是不净,这样子“生大厌离”。“悟诸色法,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无二,成无学道。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尘色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这个是将色尘转为全体大用而成就,而成大阿罗汉,优波尼沙陀是五百阿罗汉之一。

  第三是转为不可思议的妙用。好像极乐世界,六尘皆演妙法:鸟鸣在说法,水流声在说法,风吹树动在说法,一切五欲六尘都在说法,能够令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保持正念,这个是不可思议的妙用!

  好像我们的药师法门:色法、心法、息法。色法是在饮食中间修行,是秘密禅;心法是在睡眠中间修行,是祖师禅;息法是在呼吸中间修行,是如来禅。呼吸、睡眠、饮食每个人都少不了,就可以将它转变为修行,就可以在这个里面得成就、得解脱、能够用它来度众生,这个是不可思议的妙用!所以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善巧用心,在五欲六尘之中不为所染,不断走向觉悟清净的菩提道!所以我们在家菩萨,享受五欲的时候,要“当愿众生:拔除欲箭,究竟安稳”。

  第五个偈颂说:

  【妓乐聚会,当愿众生:以法自娱,了妓非实。】

  在家居士菩萨在聚会,好像说庆祝生日,或者其它喜庆的事情,聚会上面很高兴地唱歌娱乐的时候,要诵修这个偈颂:愿一切众生转世间乐为“以法自娱”的出世间快乐,能够了知世间的快乐不真实。

  要把心转过来,心不转变过来,你这么念效果不大。曾经有一位居士她也是告诉我,这个人很坦诚,她就告诉我她内心的一个小秘密:她就说,她暗地里觉得很苦恼,因为她总是觉得听人家唱歌比听人念经要更愉快,更好听。暗地里就觉得感到很羞愧,觉得是不是我修行有问题,为什么我还是觉得听人唱歌好听一些,诵经我觉得不好听?这个人很老实。

  我就告诉她: “没关系了,你如果觉得听人家唱歌,这个歌很好听,你就好好去听。你听经的时候觉得不如唱歌好听,那是因为你对经文的义理不了解,你没有得到内在的启发和内心的感动,你无法领会经中的慈悲与智慧。其实如果你真正能够领会的话,你会觉得诵经比唱歌更好听,在这个中间体会到诸佛菩萨的慈悲与智慧。我们唱《三宝歌》、听《叩钟偈》,如果你能够体会这种内在的慈悲与智慧,内心心与法相应,能够内心感动,能够转变,这样子是能够受到启发的。”

  我们要在“妓乐聚会”的时候,要能愿一切众生“以法自娱”,要透过唱歌的声尘去开发内在的慈悲与智慧、开发内在的完美,然后我们也能够由这个而开悟、而成就。

  有一位禅师他怎么开悟的呢?他就是听到歌楼上一个歌女在唱歌:“你若无心我便休”,他马上就豁然大悟了。你看,这个好像我们听流行歌曲一样的,他一听就开悟了,为什么?“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我们的心不执著于五欲六尘,这个唱歌、妓乐,它是一种声尘,你不要执著于它,“你若无心我便休”。我便休是什么?这个“我”是指妄想、烦恼,当下就休歇,当下就停止下来。“狂心若歇,歇即菩提”——你心不执著于五欲六尘了,透过这个尘见到不生不灭的真心了。所以妄想狂心,当下休歇,是“你若无心我便休”。

  所以其实善用其心的人是一个很活泼的人,佛弟子一定要很活泼,很自由自在地活在世间,不要显得很呆板、很僵硬。尤其是在家菩萨,不是说好像学佛以后,一定也不能唱歌、也不能打扮、要好像脸色灰白这个样子。不是这样的,很死板人家看到你就怕了,应该是很灵活、很圆满的。为什么?五欲六尘其实不能障碍我们,障碍我们的是我们生病的心,我们的凡夫心。把心转过来,一切都可以成为解脱的因缘。所以要“以法自娱,了妓非实”,是在享受六尘的时候,能够转六尘为菩萨道。能够“以法自娱,了妓非实”,既能够在这个中间去随顺众生、广度众生,又能够成就自己的道业。

  第六个偈颂是:

  【若在宫室,当愿众生:入于圣地,永除秽欲。】

  “宫”,古时候是指国王,皇帝住的宫殿;“室”,是一般老百姓住的房子。现在来说,宫是指公共场所,博物馆、少年宫、乃至于商场、银行,一切的公共场所。我们愿一切众生进入公共场所和回到自己家里面的时候都能够保持正念,内心清净,就能够转娑婆为极乐、转秽土为圣地。所以我们回到家里面就要念这个偈颂,我们去逛商场也可以念这个偈颂:“若在宫室,当愿众生:入于圣地,永除秽欲。”

  一百四十一愿都是在一切时、一切处,锻炼我们保持正念,能够转世间境界为出世间境界。“妻子集会”是贪爱的世间境界,如果能够冤亲平等,就能够入一真法界,入出世间境界;五欲是众生境界,能够“拔除欲箭”就能够入出世间境界。所以每一愿里面,都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愿一切众生成佛;第二个是愿一切众生除去贪瞋痴,永离秽欲。秽就是执著,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用六识起分别、执著,就是秽欲。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我们能够舍识,用六根的根性,眼睛在明暗里面作得了主,耳朵在动静里面作得了主,返闻闻自性,就能够将凡夫的生灭心转过来,与不生不灭的真如本体相应,就是“入于圣地”。

  圣地在哪里?是不是指印度的八大圣地、中国的四大名山?是,但是更重要的是指我们内心的清净。内心清净了,一切地方都是圣地;内心不清净,去到圣地也会起贪瞋痴,造业。所以要“入于圣地,永除秽欲”。

  器世间是色,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个五欲六尘都属于器世间。智正觉世间是指本体,是指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们能够明白的话,就能够将世间法转变为出世间法。我们如果执著于享受的五欲六尘,我们的心(我们是有情世间),我们的心就跑到器世间去了,就有执著、就有障碍、就有分别。我们的心能够善用其心,能够善巧发愿,就能够由器世间升华到智正觉世间。所以这个都是文殊菩萨开示我们的巧妙方法。

  我们明天继续学习,大家一起回向。

  第三讲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华严海会佛菩萨!

  普贤身相如虚空,依真而住非国土,

  随诸众生心所欲,示现普身等一切。

  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

  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

  诸位善知识,首先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愿一切如母有情能同登华藏玄门,共入毗卢性海!所以我们今天进入《净行品》学习的第三讲。

  大家看到法本的第二页,我们讲到了一百四十一种净行,可以分为十大类。

  第一大类是在家时所修的十一种净行,昨天我们已经讲到了第六“若在宫室,当愿众生:入于圣地,永除秽欲。”我们讲了在家菩萨在家中行菩萨道的四个原则:以感恩心面对家人;以四摄法做好家务;以空性慧脱离家累;修普贤行,住真如家。

  我们接下来看第七个偈颂。

  【著璎珞时,当愿众生:舍诸伪饰,到真实处。】

  璎珞,在帽子顶上叫做璎;挂在身上叫做珞。实际上璎珞是指所有的装饰品。

  在家菩萨戴装饰品的时候,戴耳环、项链、戒指这些种种装饰品的时候要能够提起正念来,愿一切众生都能警觉,这些装饰品是虚假的庄严。

  要“到真实处”,自性清净是真实处;成就戒定慧是真实的庄严,随顺真理,称法界性而修一切法是“到真实处”;升华自己的人格,提升内在的慈悲与智慧是“到真实处”。所以这个是要能够“舍诸伪饰,到真实处”。

  其实还有一重,璎珞是指我们在生活之中面对社会大众的时候所体现自己的形象,这个是璎珞。所以这一愿也是能够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舍离假面具。

  直心是道场。以福慧为庄严,以悲智为璎珞,愿我们一切的佛弟子都能够直心、直行,不会去扭曲自己!

  第八个偈颂是:

  【上升楼阁,当愿众生:升正法楼,彻见一切。】

  你看,这个就是告诉我们在生活之中做任何事情都可以转变为佛法。我们在爬楼梯的时候,或者我们在乘电梯的时候,要如何将它转变为修行呢?

  世间法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能够登高,就能望远,就能高瞻远瞩。

  佛弟子乘电梯的时候,应该是将这件事情转过来:愿一切众生都能“升正法楼”,看得更远;能够“彻见一切”,彻见法界!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提升内在的智慧,能够明了自己的真心本体,大彻大悟!这个是“升正法楼”,所以就能“彻见一切”。有了遍知的智慧,所以能“彻见一切”。

  这一百四十一颂,每一个偈子都是如此,告诉我们:如何将生活提升为佛法?如何由事相而深入到理体?如何由修德而显发性德?如何在每一件事情,一举一动之中去保持觉悟,由始觉而显发本觉?

  每一个偈颂都是由事而到理,由相而到性,由近而到远。并且我们还可以作一个观修:如果爬楼梯的时候,这个是渐修;我们乘电梯的时候,愿一切众生都能顿悟!不管你多少层楼,乘电梯一刹那之中都到了。我们也愿一切众生,一刹那之中都豁然大悟!这样子你乘电梯,生活之中的小事也都变得非常有意义,非常有功德!我们下楼梯的时候,是“当愿众生:得遇圣贤,下凡度众”。

  所以就将生活中每一件事情都转变为佛法。

  “文殊遇缘则有师”——文殊师利菩萨就善于在当下的每一个因缘之中显发本具的智慧,所以这个因缘能够成为我们的老师,能够显发我们内在的悲智。

  第九是:

  【若有所施,当愿众生:一切能舍,心无爱著。】

  修布施的时候要三轮体空,施者、受者、所施之物,都能三轮体空。愿一切众生“一切能舍”,舍离贪爱、舍离执著;悟到一切诸法都是无常的,能够舍离这种执著于它常的这种凡夫的常见想。

  “一切能舍”,它不是指外在的一切相、一切物都舍,而是内心没有爱著。行菩萨道的人,有时候某一些物品他暂时不舍,并不是他有一个我爱执,有一个执著,而是留着有更大的利益众生、弘扬圣教的作用。心能够看破、放下,就是“一切能舍”,就能够心无挂碍。

  【众会聚集,当愿众生:舍众聚法,成一切智。】

  聚会的时候,我们要用智慧观照,不分别聚会的外相,就是“舍众聚法”。

  在一切法相上面都能够识得它的本体,我们体解万法本体的智慧,这个是一切智。佛、菩萨、缘觉、阿罗汉都有一切智。

  比方说我们的身体也是众聚法,是地、水、火、风、空、根、识,七大聚合而成的,能够透过生灭的身体的表相见到不生不灭的真性,是“成一切智”。

  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成就不生不灭,体证不生不灭是要不离开生灭法。就在生灭法这个相的当下,我们能够体证到它的本体,它的不生不灭的真如法性,这样子是“舍众聚法,成一切智”。

  舍就是不执著了,对于这个外相,知道它是生生灭灭,是虚幻的,能够悟到它的真如法性,是“成一切智”。

  第十一个是:

  【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所行无碍。】

  在受苦受难的时候,痛苦的时候,比方说生病、或者被人冤枉、或者是遭受车祸等等,一些不幸的时候也要能够心能转境。

  我们在受苦的时候要发愿:“‘苦愿自受,乐愿他取’——代一切众生受苦,愿一切众生随他自己的心意而得自在,随意自在,不受苦难。”就能够将我们所遇到的一切外在的尘境,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一一都转入到真如性海之中。能够转入的话,就能够开发自性本具的无穷无尽的功德宝藏。

  我们看历代祖师,诸佛菩萨,他们那些所显现的,不可思议的神通妙用从哪里来?都是从我们自性的功德宝藏之中而来。

  我们九华山地藏菩萨的化身金乔觉,他的肉身塔是六十年开塔一次。打开的时候,这个手指甲,因为生长了六十年的缘故,已经卷起来,转了三圈了(因为它长得很长,这个指甲长长了,它就会弯曲,就会打圈圈),他头发也很长了。六十年开塔一次,剪指甲、剃发、换袈裟。

  这些都是我们自性宝藏能够开显以后,所产生的不可思议的神通妙用!

  土美仁波切在《佛子行三十七颂》上面说,

  贫穷恒被他人欺,又遭重病及魔障,

  众生诸苦己代受,无怯弱是佛子行。

  真正的佛弟子在遇到逆境的时候,比方说很贫穷,被他人欺侮,又生重病,或者有魔障、有干扰,这时候心不会退转;不会软弱;不会退怯。而能够更加勇猛精进发愿:“众生诸苦己代受”,我代一切众生承受他们所有的痛苦!这样子是佛子行,是菩萨的行为。愿一切众生都能“随意自在,所行无碍。”

  台湾有一个慈济功德会,是一位比丘尼证严法师她所创建的。做得很大,影响也很大,慈济功德遍及全世界。

  证严法师就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一天突然她母亲就打一个电话到花莲给证严法师,讲了一件非常伤心的事情,法师的小弟弟在部队里面就跟人家发生争执,被那个人失手打死了。

  她母亲就问她:“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法师就很冷静,就安慰和开示她的母亲说:“您的儿子已经走了,再做任何的举动也无法使他起死回生。佛教里面说因缘,如果不是过去生之中有某一种冤业,今生绝对不会遇上这种情况。所以您应该要转换心态,不要执著于自己的儿子被害,而要替对方想一想:那个失手杀人者的母亲,她的心情一定比您更痛苦,因为她除了万分愧疚,更是惶恐不安,害怕她的儿子会遭到怎样的处置!而她儿子的命运正是操在您的手中,只要您一念慈悲,设法替那个孩子脱罪,就可以放他一条生路。”

  法师这个心量是菩萨的心量。所以她开示她的母亲说:“您的儿子已经过世了,您要以佛的心爱普天下的一切众生,别人的儿子也是您的儿子,您一定要去护着失手错杀您儿子的那个人。”

  然后她的母亲就听了她这个开示以后,就真的那样子做。

  这样子是“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所行无碍。”

  上面我们就将在家时要修净行的十一个方法学习圆满了。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