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明士用果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6-6-30 16:26

  第二段:

  【云何得胜慧、第一慧、最上慧、最胜慧、无量慧、无数慧、不思议慧、无与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说慧?】

  从这一段开始,这个四段都是明士用果。士用果也称为现法果,就是好像农民种庄稼一样的,春种秋收,是士用果。二、三、四、五,这个别明里面的四段都是士用果。

  有十种慧作为拣择,我们有了成就为佛弟子的条件,接下来我们要有慧来拣择。菩萨他最基本的道体就是这十种慧。

  接下来的就是十种力——因力、欲力……这十种力,它是菩萨修行的资粮。十种力就是怎么去修习的资粮。

  十种善巧就是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等等。十种善巧是智。

  十种道品——七觉支,加上空、无相、无愿,这样子是为助修。

  这个四段都是属于士用果。

  我们常说智慧,连在一起说,但是其实智与慧是不相同的:慧能拣别善恶,智是照了。

  第一种是“胜慧”。“云何得胜慧”?怎样成就“胜慧”呢?“胜慧”就是超出世间的智慧,出世间觉悟的慧,称为“胜慧”。

  第二种是云何成就第一慧,第一慧是超过声闻、缘觉二乘的慧。

  第三是“最上慧”,是超越权乘菩萨的慧。

  第四是“最胜慧”,是佛果地上的慧,称为最胜慧,最殊胜的慧。

  这个四种是讲拣择非劣慧,不是低劣的智慧。

  后面的六种是显体,显菩萨最基本的道体。

  第五是“无量慧”,慧广大无边,不可以去分辨它的分量,是浩瀚无边的。

  第六是“无数慧”,没有一些好像有多少数量,不是这样子的,而是无穷无尽的。

  第七是“不思议慧”,不思议,超言诠,不是用语言文字能够表述得明白的,不是用凡夫的心念和第六意识的分别心能够了知的,称为“不思议慧”。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样子称为“不思议慧”。

  第八种是“无与等慧”,没有能够与它等量齐观的,能够与它匹敌的,称为“无与等慧”。

  第九种是“不可量慧”,不可以校量,不可以比较的大智慧。

  第十种是“不可说慧”,唯证方知的慧。

  智首菩萨提出110个问题,最初的十个问题是总问,身语意三业如何能够无过失?别问的十段里面是按照修学华严的菩提道次第,从浅至深来提问的。所以别问十段里面的前面六段是说菩萨的因地。第一段是十种具足,是问怎样子具足成为佛弟子的条件。第二段十种慧,是问菩萨最基本的道体是什么?道体就是十种慧。第三段就十种力,是问菩萨修行的资粮。

  【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缘力、所缘力、根力、观察力、奢摩他力、毗钵舍那力、思惟力?】

  这个是别明十段里面的第三段。

  “因力”就是发愿成就佛菩提果,信有力量了,这个称为“因力”,就是佛种性。其实“因力”就是我们真实地发菩提心,求成佛果。这个是我们的动力,是我们修行的资粮,是我们在菩提道上勇猛精进不退转的动力,称为“因力”。因是菩提心,果就是菩提,菩提即是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即是佛。

  第二是“欲力”,有殊胜的欲乐,就是希求成佛的大菩提果,而起修行,能够发四弘誓愿,这个是我们的誓愿力。我们发了心以后,以这个誓愿力去推动。

  第三是“方便力”,在修行时要有种种的善巧方便,方便很重要。《大日经》上说,“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佛陀住世的时候,成就阿罗汉道的非常多。但是后世证道的人越来越少,因为学修缺乏方便善巧,所以要有“方便力”,就能够用功少而成就大。

  好像我们修定一样,如果能够从念诵——格鲁派的家风——从念诵入手,这个是善巧方便,念诵上师供、文殊五字真言,能够澄神静虑,就能够截断世间杂染生灭之念;能够随文入观,就能够出生般若净智。般若无体,显之于事。好像电流无形,发之于灯,所作的一切都是恰到好处,都是悲智双运,这个就是慧相。

  第四是“缘力”,是善友劝发。

  第五是“所缘力”,是所观察的悲智之境。

  第六是“根力”,也就是五根:信、进、念、定、慧;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这个五根久了,就有力量,称为五力,这个是“根力”。

  首先是信根,《贤首品》上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心生根了,那是什么?我们能够念念不忘三宝,念念不离三宝,然后就能够起精进;起精进久了,就能够随时保持正知与正念;正念能够长久地保持,就能够得禅定;得禅定能够开发智慧。所以说这个五根、五力是很基础、很重要的法。

  我们如何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信、进、念。能够念生根的话,就能够念佛成片,就能够生到凡圣同居净土;更进一步能够得定根,我们能够达到事相上的一心不乱,能够生方便有余净土;能够进一步到达慧根,智慧生根,能够通达理体的一心不乱,能够生到实报庄严净土。这个是“根力”,第六种力。

  第七是“观察力”,善于观察事理,饶益众生,有很敏锐的观察力。也就是说我们能够观察力很敏锐,就能够透过相而见到性,能够不迷惑、不颠倒。

  第八是“奢摩他力”,奢摩他是止。好像我们以打坐为例,我们修习禅定,打坐,一开始是从粗住,然后到细住,然后到欲界定,再到初禅未到地定,然后再到初禅离生喜乐地。能够到初禅离生喜乐地时候,我们的身体就转化了,身体的欲界的地、水、火、风四大就转变为色界的地、水、火、风四大;有八触、十功德,经过八十个步骤,全身都改变了。

  就是说学佛不单单是我们的心要转变,我们的身也要转变。真正进入初禅的时候,鼻根和舌根都不起作用。“眼耳身三二地居”是《八识规矩颂》上面所说的。

  三界九地:五趣杂居地是欲界,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和非想非非想处地。这个是九地。

  这个“二地”其实就是指初禅离生喜乐地。“眼耳身三二地居”,这时候她起作用的只是三根,眼根、耳根、身根,鼻根和舌根不起作用了,这个身体也转化了。这个是“奢摩他力”。

  第九是“毗钵舍那力”,这是修观,毗钵舍那就是观,修观力。在华严里面的修观是一真法界观,能够以普门之智顿照一真法界是“毗钵舍那力”。

  第十是“思惟力”。出世间法的“思惟力”完全不同于世间法的思惟,这一点一定要明白。出世间法的“思惟力”是什么?凡夫是把心安住在念头上,成就者他是安住在念头与念头之间的空档上,前念已灭、后念未生,安住在这个中间,这个是“思惟力”。

  安住在念头上就是安住在相上,就会起执著,就会被境界所转,就会有生灭。安住在念头与念头的空档上,安住在前念已灭、后念未生这个空档上,就能够契入不生不灭的真心,就能够与真心本体相应。不生不灭,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个是“思惟力”。

  接下来别明十段里面的第四段是菩萨修行的根本原则,就是十种善巧。第五段是菩萨修行的次第,就是七觉支、空、无相、无愿。第六段是菩萨修行的教材,就是六度、四无量心。别明十段里面的前六段是讲菩萨的因地,后四段是讲果地。

  好了,我们明天下午继续学习。

第二讲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华严海会佛菩萨!

  具大慈心妙吉祥,三世觉母智难量。

  右持利剑烦恼断,左执青莲德相彰。

  孔雀神狮供乘驭,毒龙猛兽伏清凉,

  童形五髻知权现,本是如来欢喜藏。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诸位善知识,首先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愿一切如母有情能同登华藏玄门,共入毗卢性海,所以我们今天进入《净行品》第二讲的学习,我们所学的《净行品》属于第二会,以文殊师利菩萨为会主。

  请大家看经文:

  【云何得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无色界善巧、过去善巧、未来善巧、现在善巧?】

  这个是别明十段里面的第四段。

  下方玻璃世界梵智如来的上首弟子智首菩萨向文殊师利菩萨提出110个问题,文殊师利菩萨给予了一百四十一个答案,都是开示我们如何在生活之中修证佛法。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学习佛法、念佛、拜佛、念观世音菩萨,这个不是目的,而是方法,透过这个方法启发我们内在的慈悲与智慧,让我们更加欢喜自在地行于世间,无有障碍。在生活之中修证佛法,只要我们能够善用自心,生活之中到处都是佛法,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以成为菩萨的六度万行。

  第四段是讲菩萨修行的根本原则,十种善巧。第五段是讲菩萨修行的次第,七觉支、空、无相、无愿。第六段是菩萨修行的教材,六度、四无量心。

  善巧呢?蕴善巧、界善巧……善巧是善知一切法,空无所有,是缘起性空无自性的,善知一切法不坏假名,分别法相,善知事事无碍。

  “蕴善巧”。我们看《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蕴,是指色、受、想、行、识,五蕴。佛对于迷于内心的众生说五蕴皆空,也就是说,他对外境不执著,但是他内心很迷昧,迷于心法,佛陀就着重说心法。色、受、想、行、识:色是色法,是物质,是外境;受、想、行、识都是分析心法,让众生开悟。“五蕴皆空”。

  “界善巧”。是佛陀对于那些根基比较差的人,既迷于色法,也迷于心法的众生,他内心也迷昧,外在看到外境也容易分别执著,所以佛陀就为他们说十八界,六根对六尘生六识,分析十八界法,知道一切法皆空,无所有,但是不坏世间相,这个是“界善巧”。

  “处善巧”,是佛陀对于那些迷于外境,执著于色法的人,说十二处,说六根、六尘,十二处。这是对外境比较执著的人,告诉他要心不被境所转。

  第四是“缘起善巧”,“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这个是说一切万法都是因缘所生法,都是无自性的。而从究竟意义上来说,是真如性起,知道一切万法它是相,它的本体都是真如妙心,都是不生不灭的真心。

  接下来又问世间人最难破除的障碍,也就是空间与时间。世间人容易执著于空间实有、时间实有。空间: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是众生流转之处;时间:过去、现在、未来是流转之时。

  “欲界善巧”,是善知的智慧,能够缘念三界。菩萨在欲界里面度众生,乃至于示现成佛,但是不会贪恋欲界。

  “色界善巧”,是不会耽染色界的清净。

  “无色界善巧”,是不会落于无色界的空寂。

  《随念三宝经》上面称赞佛陀说,“不染诸欲,不染众色,不染无色。”也就是“欲界善巧、色界善巧、无色界善巧”。以一真法界来看三界都无实体存在,但是从缘起法来善巧方便地度众生——“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做空花佛事来度化众生。

  “过去善巧”、“未来善巧”和“现在善巧”。这是说时间也是假名安立的。十方的空间、三际的时间都是因为强烈的观念执著而产生的,并无实体。我们如果是留恋过去就会有后悔,如果是空想未来就会有恐惧;要无有恐惧,远离颠倒梦想,就要了知三心不可得。凡夫的心总是攀缘于相与相之间,是生灭的心,缘一个一个的相,相续不断,所以不断地在六道里面流转生死。修行人他就会知道将心安住于念头与念头之间的空档上面,就能够体认不生不灭的真心,时间化为永恒,一切都是当下的一念。

  第五段是讲七觉支。

  【云何善修习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空、无相、无愿?】

  这个是问如何修涅槃因。

  “念觉分”,念念分明,与觉相应,就称之为“念觉分”。

  “择法觉分”,选择适合于自己根器的法门。

  “精进觉分”,是时时刻刻能够保持正念,保持觉醒。

  “喜觉分”,是透过佛法的修行获得真正发自内心的喜悦。我们善修佛法的菩萨,应该要知道学佛不要成为生活之中的一种负担,而应该是越学越自在、越欢喜,在相对的世界里面保持绝对的喜悦的心。因为我们能安住在一真法界之中,所以能够保持绝对的喜悦的心,这是喜无量心。

  第五是“猗觉分”。猗,就是轻安。轻安觉分。

  喜是讲内心的喜悦;轻安,这是指身体的喜悦,身体充满朝气、充满活力。

  第六是“定觉分”。心心念念不离菩提心,不舍菩萨道,是“定觉分”。并不是说我每天坐在那里一动不动,这样子是“定觉分”?不是这样的,行菩萨道的人能够心心念念不忘三宝、不舍众生、不离菩提心,常行菩萨道是“定觉分”。在菩提道上不退转、不散乱是“定觉分”。

  第七是“舍觉分”。我们修持有成就,但是不执著于成就相;我们广度众生,而不执著于度众生之相。要因指而见月,由相而见性。闻法的时候不要跟着舌根转,要透过相见到不生不灭的真心本性,是“舍觉分”。

  “空”,是去掉执著,空掉烦恼执著,空掉妄想分别。

  “无相”。在一切相上面不起妄念,不起分别,不起执著,于一切境上心不染着,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这个是“无相”。

  我们要知道,取舍心是轮回相。我们对万事万物执著于实有、起贪瞋、然后做取舍,这个是轮回相。应该外相上面虽然是有取舍,实际上我们内心知道它都是虚幻的,所以我们的内心能够如如不动。这样子是于相而离相,这样子是“无相”。

  十是“无愿”。就是不会执著于自己发一个誓愿或者两个誓愿,而是普利一切众生,无所不愿,成就一切众生的善愿,引导一切众生发菩提誓愿。

  “如何去达到这个七觉支和空、无相、无愿呢?”是智首菩萨请问文殊师利菩萨,在别明十段里面第五段所提出来的十个问题,这个都是明士用果。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