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戊 天台宗

《释教【三字经】讲话》 by 释南亭

2016-8-16 22:42

  天台宗之所以然叫天台者,因天台创宗的宗祖智者大师,在天台山著书,以藏、通、别、圆之四教分判如来东流一代时教,所以叫天台教。后来章安灌顶尊者,荆溪湛然尊者等许多大师,接踵而起,弘扬智者大师的学说,因而成了一宗。经文上说:

  【北齐朝,有慧文,读中论,得其精。祖龙树,立三观,空假中,归一贯。传弟子,南岳思,止观法,万世师。】

  这一段经文,是叙说天台宗的源流的。

  各位听众!举凡一切事物,莫不有它的源流,天台宗之产生,自亦不能例外。所以我说“北齐朝”以下的一段文字,是说明天台宗的源流。这一段文字,我想将它分为三段来讲:

  第一段:“北齐朝,有慧文,读中论,得其精”的四句,是天台宗产生的始祖。北齐,是中国的北方,高洋篡夺东魏拓拔氏所有中国北方二分之一的土地而成立的“齐”国,又对南方六朝中萧齐,而称之为“北齐”。

  “慧文”禅师,俗家姓高。《佛祖统纪》上称赞他是:“夙秉圆乘,天真独悟。”他因“读中论”四谛品,“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的一偈,恍然大悟。他悟的是什么呢?他悟的是:天地间的事事物物,无非是因缘所生。因,是主要的条件;缘,是次要的助缘。这些因缘,又各各由因缘而生。所以,眼前虽然是森罗万象,纷然杂陈,但我们既不能说它是定有,也不能说它是定无。譬如氢氧二气,化合起来,就有水摆在你的面前,所以我们不能说水是定无;再用科学的方法,分化水分,则仍然是氢氧二气,不见有水,所以我们不能说水是定有。因此,杨仁老说慧文禅师“读中论,得其精。”“精”者,精华或精髓也。

  第二段:“祖龙树,立三观,空假中,归一贯”者,这是天台宗推尊前人的好意。智者大师创立天台四教,惟有智者才是天台宗的始祖。然而,天台宗以藏、通、别、圆为教,却以空、假、中三观为观门。有教有观,也就是有解有行,方能名宗,天台宗的后裔,往往以此骄人。但三观出于北齐慧文禅师,慧文禅师之三观,又因读《中论》四谛品一偈而悟得,《中论》是龙树所作。因此,可以说,慧文的三观“是祖”述“龙树”而作的。这个“祖”字,是儒书上“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中祖字的讲法。“立三观”者,慧文以《中论》一偈中之初句“因缘所生法”为总相。第二句“我说即是空”为空观。第三句“亦名为假名”为假观。第四句“亦名中道义”为中观。依次“立”为空、假、中的“三观”。观,是一种观照的功夫。以“因缘所生法”为对象——境——用能观之心,时时观察,观察的结果,皆是空无自性,所以说:“我说即是空”。然而,因缘所生之法,虽说是空无自性,但正当因缘结合的时候,你不能否认它幻相的存在,幻相即是假名,所以说:“亦名为假名”。可是,假名幻相的存在,同时即是空无自性,虽说是空无自性,同时不碍假名幻相的存在。是为即空、即假、即假、即空,空不在假外,假不在空外,这就是中道第一义谛。所以说:“亦名中道义”,也就是“空、假、中,归一贯”。

  各位听众!关于三观、天台宗有专书的解释,我再讲下去,等于谈玄说妙,各位会听腻了的。

  现在第三段讲到“传弟子,南嶽思,止观法,万世师。”

  “南嶽”,也可以说是南岳。根据唐道宣律师《续高僧传》卷十一,《慧思禅师传》的题目,直截了当的说《陈南岳衡山释慧思传》,而衡山,据《辞源》上说:衡山是五岳之一,在湖南衡山县西北三十里。然则思大师之道场,在湖南南岳衡山,当无疑义。但是有一部书名叫《尔雅》,《尔雅》上却以霍山为南岳。汉武帝也曾以霍山为南岳。霍山则在山西省霍县。又安徽霍山县西之天柱山,也叫做南岳。思大师也曾有:“齐祚将倾,佛法暂晦,我将何之。”的考虑,居然虚空中有声报告他说:“当往武当南岳。”可是,武当山是山名,也是县名,而武当县地域在湖北均县之北,山在均县之南一百里。因此,南岳的所在,颇使人怀疑。然而,《思大师传》上说:“师一日登祝融峰,向岳神借地。”而祝融峰在湖南衡山县西北三十里,七十二峰中之最高峰,七十二峰又为南岳衡山之特点。因此,思大师之南岳,仍是湖南之南岳衡山,可以断定。

  “传弟子,南岳思”的“思”,是指慧思禅师,慧思禅师在陈朝的都城金陵,很受到朝野的尊崇,一致尊称他为“思大师”,因此,我也称他为思大师。

  思大师是魏国南豫州武津县的人,俗家姓李,在儿童的时候,梦见梵僧劝他入道。因为看到其他的人读诵《法华经》,引起他的好乐心,但是他的环境非常艰苦,然而他还是读诵《法华》,感动普贤菩萨为他摩顶,感动四十二位菩萨为他授戒,他因读《法华》而开悟,而入法华三昧。因此他的声名,洋溢于中国的北方。可是,那个时候中国北方的魏国,已经为高洋和宇文泰瓜分,高洋篡东魏,国号叫做齐。高洋之为人,残暴淫虐,思大师知道他享国不会太久,同时,他好像预先知道宇文泰的周国,将有灭佛的惨祸。所以他深深的感到,天下虽大,将有无处容身之可能。说也奇怪,当思大师感到进退维谷的时候,虚空中忽然有声音告诉他说:“若欲修定,当往武当南岳!”因此他才逃来南方,在南岳兴建道场,广弘佛法。思大师辉煌的历史,在《佛祖统纪》第六卷,我只能作简单的介绍,如果要知道详细的话,可以拣(29)出来一读。

  注释:

  (29)拣:原书为“检”

  第二十四讲

  各位听众!二十三讲里,讲的是:“传弟子,南嶽思,止观法,万世师。”因为时间的关系,对于“止观法,万世师”的两句还没讲到。那么,什么叫“止观法,万世师”呢?“止观”,是修行的方“法”,所以叫止观法。思大师因为要将这修行的方法,利益天下与后世,所以作了一部书,名叫《大乘止观》。

  《大乘止观》收在《大正大藏》第四十六册,完整的名字叫《大乘止观法门》,四卷。据杨仁山老居士说,中国迭经丧乱,这部书已经失传,辛亏日本人素来留心中国佛教典集,保存的很多。杨仁山老居士在日本的时候,和其它许多法宝,一齐请回中国。这些地方谈起来,中国人也真够惭愧的了!

  止观的两个字,作如何解释呢?止者,止息。因为我们日常所用的大都是前六识,而以意识作用为广,最复杂。意识具有五十一个心所,最显著而力量最大的莫如贪、瞋、痴的三毒。众生无日无夜的不被三毒之所困扰,所以《首楞严经》上斥为昏扰扰相,这一昏扰扰相,汩没了我们的真心而受生受死,轮回六道。我们如果不以生死为苦恼而随流打混的话,那就不必去说它。否则,我们就应该用“止”的功夫。止的功夫如何用法呢?那很简单,在初学的我们,首先学习跏趺而坐,也就是:调身、调息、调心。所谓调心也者,就是将奔放流逸于外境的散乱心收回来,任何妄念生起来,切切不要跟着它走,赶快将它放下来,再起来,再放下。这固然要用一种毅力来控制,同时,也必须要用自己责备自己的心情,都如: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人们的生命,犹如蜉蝣,朝生暮死,哪里来时间让我们打穷妄想。如此,虚妄心慢慢可以止息下来,经过长时间的锻炼,使得心如止水,甚至可以入定。

  什么叫做观呢?观者,观照。禅学上有所谓观心、看心、看静。《大乘起信论》上说:“观者,分别因缘生灭相。”这种讲法,一般人决定不能领会。我举一个小乘佛教修观的例子,小乘佛教中,有所谓五停心观中,第一、是多贪众生不净观,这是专门对治一般多欲众生的。多欲的欲,是男女之间的情欲,也就是肉欲。一个人要想修学佛法,超越生死,却为多生多劫的“欲习”所苦,一颗心,静不下来,对治的方法,就是修不净观。不净观者,观察人们的身体,由父母的精血积合而成,骨、肉、筋、血、发、毛、爪、齿、五脏六腑,许许多多条件,支撑起来的一副(30)架子,加上满肚皮的粪尿,污秽臭恶,无一可爱。只是由于宿世的业缘,一张人皮,裹住了这些肮脏不堪的东西,有时男人认为某某女人,是国色天香;女人认为某某男子,英武俊秀,于是互相悦爱,由爱生欲。即使说不上标致或健美,由于生理的迫使,也会欲心炽盛,而无由自拔。

  学佛的人,假如有这些心理上的大患,就用观察心,观察男女的身相,久久观成,则只见人身的丑恶,自然生不起欲心来。《起信论》上的分别因缘生灭相,是对一切事物皆作同一样的观察,不止限于不净罢了。

  还有,止的功夫用久了,容易落于昏沉;观的功夫用久了,容易落于散乱。补偏救弊,止观应该互相的运用。止,属于定门;观,是属于慧门。止观互用,定慧才得均等,也才收到断惑证真的效用。

  然而,嘴上讲讲,笔下写写,看来似乎是容易,做起来可就困难了。要明师的指导,要身心两方面皆没有负担,要环境寂静,要精神健旺。末法时代,业深障重的我们,有这福报吗?如其没有,那么,我们用止观的功夫,当然不容易上路。我们唯有多用念佛、拜佛、看经、读经的一些有倚靠的工夫,偶尔用用静坐的方法,体会心理上动态,尽量放下一切,以求虚妄杂乱而又染污的心猿,得一个短时间的休息,也就不错了!经文上还有一句:“万世师”,万世师者,止观二法,实在是断惑证真,穷理尽性的良方,要想超越生死,成佛作祖,唯有止观才是一条大路。《首楞严经》上说:“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所以,止观是“万世”修行人的“师”父(31)。经文上又说:

  【第三世,有智者,演教观,判高下。】

  天台宗,以北齐慧文禅师为初祖,南岳慧思禅师为二祖,智者大师为第三祖,所以说:“第三世”,世者,代也,也可当祖宗的祖讲。智者大师,法号智顗(yǐ),因晋王杨广也就是隋炀皇帝,曾礼大师为师父,而尊称他为“智者”,后来人因袭这个称呼,一直传流到现在。

  智者大师,俗家姓陈,出生与湖北荆州华容县,十八岁出家,亲近慧思禅师,读《法华经》为恒课。某一日,读经读到《药王菩萨本事品》中的“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身心豁然,寂然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出定而后,呈所见于思禅师,思禅师叹息着说:“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也,所发持者,初旋陀罗尼也,非汝莫证,非我莫识。自今而后,凡精于文学的人,即使有千群万众,寻觅你慧辩的根源,都无法穷尽。”

  “演教观,判高下”者,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教法,高下浅深,都是随机施设,并没有死板板的规矩。但一经纪录,流传到天下后世,一大藏教,浩如烟海,使研究佛教的人,无一不感到无所适从的苦闷。所以,智者大师为了后学研究方便起见,将所有传到中国来的佛教,加以整理,也就是以类相从,分“判”为五时八“教”,然后再以三“观”来配合。“演”者,敷衍,也就是整理的意思。

  各位听众!什么叫五时八教呢?五时,就是五个时期。第一、华严时。第二、鹿苑时。第三、方等时。第四、般若时。第五、法华涅槃时。都是从经的题目,或说法的地点,或内容的理论而定的。

  什么叫做八教呢?一、化仪四教。二、化法四教。顿、渐、秘密、不定,是说法的仪式,名为化仪四教。顿者,顿然直说,如对圆顿大根众生,顿说大《华严经》。渐者,渐次。对劣根众生,说《阿含经》,令众生从基本动作做起。秘密者,对一类特殊的根机,说秘密法门,使听的人,获益不同,而彼此能互相知道。不定者,在一个法会当中,说一种法,而听的人,各各所了解的既不尽相同,也彼此互不相知,而且有得利益的,有不得利益的。这都是如来三轮不思议化,施展出来的善巧方便。今天讲到这里为止,化法四教,下次再讲。

  注释:

  (30)副:原书为“付”

  (31) 父:原书为“傅”

  第二十五讲

  各位听众!在第二十四讲里,我曾经说过:智者大师分判如来所说并且已经翻译到中国来的经教,为五时八教,五时和化仪四教,都讲过了。今天讲到化法四教。经上说:

  【藏与通,别与圆,此四教,至今传。】

  这一偈中的初、二两句的“藏、通、别、圆”,就是化法四教。化法的法,包含了理论与修行方法。将经论中的理论与方法,以类相从,而以一个字为代表,这是化法四教的来由。

  第一藏教的“藏”字,是根据于《法华经》中的“不得亲近小乘三藏学者”。天台宗以《法华经》为一乘圆教,抑压小乘佛教中的经、律、论为小乘三藏,所以说,不得亲近。因此,小乘佛教,通名小教三藏,简单称它为“藏”教。《四阿含》、《俱舍》、《六足》等论和五部律,都是属于小乘三藏的。

  通教者,前通小乘三藏教,后通别圆教大乘,智者大师说:“三乘同秉”所以叫“通”,也就是引小乘而入大乘的意思。都如《大般若经》,令须菩提等四大声闻,升座说般若转教菩萨,就是最好的一个例子。

  别教者,专为教化菩萨,不与二乘共有。所以,前别于藏通,后别于圆教,所以叫“别”教。

  圆教者,圆以不偏为义。智者大师说:此教“正说中道妙理,故言不偏。”

  藏、通、别、圆,是智者大师拿来分判佛教经论中教理之浅深高下的。智者大师还特别撰了一部《四教义》,洋洋洒洒,有十二卷之多(现存于《大正大藏经》里)。所以,四教的原始要终,决不是我这简短的几十个字,能尽其底蕴的。

  “此四教,至今传”者,判教的举动,在北魏的时候,就有菩提流支法师,判释迦如来一代时教为“一音教”。他的理由是:“如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当然,他这个说法,甚是笼统(32)。因此,接踵而起的就有十几家,而以智者大师的四教,体系最为完整。加上章安灌顶尊者,荆溪湛然尊者而后,历唐而至于宋,天台宗的学者,不下数百千人。当代的谛闲,不久圆寂于香港的倓虚,这两位老人都是弘扬天台宗教的。所以说:“此四教,至今传。”

  说起智者大师,真是生有自来,当他投奔光州大苏山,而就教于思大师的时候,思大师一见面,就说:“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智者大师,既因读《法华》而入定,而开悟,在定境中,“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所以,他的判教以及教中所含的教、理、智、断、行、位、因、果,条分缕析,层次井然。这些成就,并不和我们一样,是龁(hé)古人的书本而获得的,他是开悟而后,从自性中流露出来的。

  我们再看看智者大师,在参学的过程中那种孜孜矻矻(kū),不休不息的精神,岂止于焚膏继晷(guǐ)。都如《智者大师传》上说:“于是昏晓苦到,如教研心。于时但勇于求法,而贫于资供。切柏为香,柏尽则继之以栗。卷帘进月,月没则燎之以松。”(33)如是者,经二七日,方有如上面所说的成就。现在的我们,终年终日,昏昏扰扰,忙忙碌碌,即使打一两个七,仍然离不开人事的纠缠,只能说是领导信众,种种善根而已!说起来真够惭愧。经文上又说:

  【谈性具,善恶兼,百界如,有三千。】

  这是天台宗理论的核心,也是它的特色。谈性具的“性”,就是每一个众生现前的一念灵知心体。心,是无形象和声音可以见闻的,然其作用乃不可思议。

  “性具”者,众生行动上的善恶诸法,心中原来皆有,所以叫“性具”。都如儒家荀子说性恶,孟子说性善,孟子说:“人皆有恻隐之心。”我们小时候,在私塾书房内念的《三字经》上,最初的两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其实,都只说了一半,叫做一偏之见,天台宗所说:众生心中,本来具有六凡法界之“恶”和四圣法界之“善”。

  佛、菩萨、缘觉、声闻,谓之四圣法界;天、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叫做六凡法界,合拢起来,又叫做十法界。

  天台宗又说:阐提不断性善,诸佛不断性恶。阐提,是无菩提种子的,但能断恶,照样可以成佛;诸佛虽断尽恶行,但性自本具的恶性还在,但佛已大觉,不会再发动恶行,所以叫“善恶兼”。智者大师以为这是他独特的见解,所以尊《法华》为纯圆,贬《华严》为别教。其实,性具的道理,在《性宗经论》和《华严经》上多得很,不去说它了。

  “百界如,有三千”者,一心中具足十法界,一一界中又各具十法界,这就成了“百界”。每一界中各具十如,是为千如,加上五阴一千,众生一千,国土一千,就成为“三千”。十如者,见于《法华经·方便品》:“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未究竟等。”天台宗叫这个为“三千性相,百界千如。”

  【此一派,号天台,宗法华,佛慧开。】

  由智者大师创始起,是凡以学习、弘扬智者言行的法师们,都是“天台”的“一派”。至于为什么叫天台,我在开始写天台宗的时候,已经表白过了。

  “宗法华”者,前面不是说过了吗?思大师一见到智者大师就说:“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而智者大师又因读《法华》而入定,而开悟,在定境中“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法华经》是释迦世尊在灵鹫山说的。足见智者大师和《法华经》有甚深的渊源。智者大师的“宗法华”经而作判教的根据,特尊《法华》为纯圆独妙,喻之以醍醐上味,固然是一种报恩的心理,但抑压《华严》为别教,使读《华严经》的学者们不能全无遗憾。唐宋以来,天台宗的学人,甚至毁谤、侮慢“宗华严”经而崇贤首宗的学者,妄起门户知见,殊属不智。不特此也,当代的谛闲老法师不许学生们读华严贤首宗的章疏,是我亲耳所闻,胸襟窄狭,徒示人以不广,亦不足取。

  “佛慧开”者,《法华经·方便品》,释尊自说:“我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知见就是智慧。”这是指出《法华经》的宗旨,也是天台宗教的归趣,不啻(chì)画龙点睛。

  注释:

  (32) 笼统:原书为“儱侗”。文中凡是出现“笼统”二字,原书皆为“儱侗”。

  (33) 这段话原书为:都如《智者大师传》上说:于时但勇于求法,而贫于资供,唯有切柏为香,柏尽则继之以栗,卷帘进月,月没则燔之以松。无间昏晓,如教研心。

  第二十六讲

  各位听众!我以三讲的时间,将天台宗讲完了,我所抱歉的就是:《三字经》上对于每一宗,只是提示纲要,因此,我讲起来也不能牵涉太多,使听的人有汪洋大海摸不着边岸的感觉。所以将天台宗截止,继续讲贤首宗了。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