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16、器世间

《释教【三字经】讲话》 by 释南亭

2016-8-16 22:42

  《三字经》上说:

  【既论身,须论土,土为依,身为主。】

  经文的意思说:十法界,四圣六凡的“身”相,属于正报,“既”然已经讨“论”过了,然而,身必有“依”,所依就是国“土”。而国土是无情的物质,依报是随正报转变而转变的,所以,以“身为主”。《三字经》上又说:

  【四大洲,共铁围,七金山,绕须弥。】

  这是佛经上的地理学。“四大洲”者,东弗于逮、南阎浮提、西瞿耶尼、北郁单越。有些经论里,又名东胜身洲、南瞻部洲——华言胜金、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华言胜处。四大洲位置在“须弥山”之四方。须弥山之四周,又有“铁围山”。四大洲、铁围山,加上“七”重“金山”,“共”同围“绕”着须弥山。须弥者,华言“妙高”。四宝所成名曰妙,出水、入水,各有四万二千由旬名曰高。《三字经》上又说:

  【为大地,风力持,水火金,不相离。】

  依据《华严经》世界安立图,是七重金山,间隔着七重香水海,围绕着须弥山。四大洲在须弥山四面最后一重金山之外的咸海中,咸海之周围,又有小铁围山,相似现在的一个太阳系,所以说:“为大地”,佛学上名之为一小世界。然而,大地悬挂在虚空之中为什么不掉落下去呢?因为有“风”的“力”量能够“持”住它。“水、火、金,不相离”者,据《华严经》小世界安立图上说:世界之极外围,是“风”轮。风轮以内是“水轮”。水轮以内是“金”轮。金轮之内是地轮。换一个说法,就是地轮依于金轮,金轮依于水轮,水轮依于风轮,风轮依于空轮,空轮则无所依。地、金、水、风,诸轮互相依持,所以说,“不相离”。

  现在科学家利用仪器的测验,甚至太空船飞绕地球、月球,证明地和月都是圆的,所以名球。而“阿那律”以天眼观测三千世界,如掌中庵摩勒果,果体浑圆,颇有点相似。地轮的四周,有水有山,而水又依于风,风依于空,都可以说得过去,因为,地球的外围是大气层,这是事实。只是,须弥山和其他的三洲,按照美国人太空船飞行的经验,没法子证明是有。至于,太阳是恒星,地球自转而又绕着太阳转,月亮绕地球而转,因太阳的返照而发光。佛学上皆与之相违。

  太虚大师、印顺法师,好像都曾讲过。他们说:“须弥山就是喜马拉雅山,北俱卢洲,就是现在的美国。”云云。但是,佛经上的北俱卢洲,是人寿千岁,衣食自然,没有家庭的组织,没有佛教信仰。这和事实上的美国完全不符。这个问题盘旋在我脑筋里好久好久而得不到答案。及至读到了《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二,佛说:“三十三天,北郁单越,虽是有法,若无善业,神通道力,则不能见。”我从此打断妄想,而不再谈这一个问题,因为我没有神通呀!同时,佛陀的说法,有时也因袭印度古老的传说,这在《杂阿含》中可以看出。

  第五十九讲

  各位听众!今天继续讲“器世间”的题目,《三字经》上说:

  【水轮含,十方界,性流动,如何载。业力持,得自在。风金摩,火现彩。】

  上一讲,是一个小世界,相似于一个太阳系的组织。依佛经上的说法,积一千个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积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积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因为,经过三个千,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而娑婆世界,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的一个教区。积累佛刹微尘数的大千世界为一世界种,积累一百一十一个世界种,而为一个华藏庄严世界海,是卢舍那佛的化境。这如海之华藏庄严世界,完全安立在“种种光明蕊香幢莲华”之上。这一大莲华,又在普光摩尼庄严香水海中。那么!《三字经》上的“水轮含”里了“十方”刹刹尘尘的世“界”,就可以明白了。

  “性流动,如何载”者,水是流动性的东西,而且水性下流,如我们所能目见的世界五大洋,比陆地大上三倍,可以说地球依海水而住,也可以说海水附在地球之表面。奇怪的是,科学家说:地球悬住在空中,而水性如瀑布之类都是下流,而海洋有无法计算的水量,为什么不会如瀑布一样向地球外围的空间流散?科学家虽然说是地心吸力,既然能吸住五大洋之水,难道(67)高山积雪溶解后,下流而为瀑布的水,为什么不就高山之顶,把它在原位置吸住,而让它下流呢?如果说,这正是地心吸力的作用,假如拿水的份量比较起来,高山的积雪,不能吸住,让它在原位置自由流动,而说它能吸住海洋那么多的水,我总有点信不及。不如说:“业力持,得自在。”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地藏经》上说:“业力之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都如,同样是父母两性所生的儿女,美丑、高矮、肥瘦、智愚,相距有天壤之别,为什么会如此?除开个人的业力而外,谁也没法解答。所以“业力”能“持”住大地,而尘尘刹刹的地球、日球、月球、星球,“得”以自由“自在”的,处在这无尽的虚空之中。

  “风金摩,火现彩”者,这是《首楞严经》卷四上,富楼那尊者启问释尊:“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一章中的两句。经上的原文是:“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首楞严经》文之难解无过于此章。其大意只是说:山河大地,皆因众生的心理上,妄起诸见而有。都如《论语》上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就是众生心中的“坚固性”,坚的反应,则为地,地之精,则为金:心理上“动性”,就是风。而“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者,如人以两只手掌互相搓摩,便能生热。《三字经》上的火现彩,因为火有红蓝等颜色。《楞严经贯摄》上说:“坚执之妄觉,立碍感金而宝成,摇动之妄明,动成风相而风出,风金相摩,一坚一动,故有火光,变生为熟,化有成无。”上一讲里面曾经说过:地轮依于水轮,水轮依于风轮,风轮依于空轮,而空轮则无所依,意义可以相通。《华严经》华藏世界海安立图上,华藏世界海的周围,又有所谓“金刚轮围山”,都是坚固的表示。所以,金是属于地,只有地、水、火、风的四大,而无金大,这也可证明,而四大都是心识所变现的。《三字经》上又说:

  【菴摩果,比阎浮,果体圆,圆如球。】

  这是由《首楞严经》卷五二十五圆通的经文而来。二十五圆通中,阿那律尊者,眼根圆通中说:“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也有些地方说:阿那律尊者,以天眼观三千世界,如观掌中“菴摩勒果”。不要说十方世界吧!即使一个南阎浮提,虽然只是三千大千世界,百亿四洲中的一洲。又是我们脚下的地球,它的面积,大约有十五亿一千七百万方里。而阿那律尊者视之,直如手掌中一只苹果,真是不可思议的事。同时地球的表面,虽然有高山深海,凹凸不平,但远观却是浑“圆”如像“果体”。这从一九六八年美国人,太空船绕月球飞行摄下来照片可以证明。而《华严经》上小世界的图说,也是圆形,所以说:“圆如球”。《三字经》上又说:

  【彼上下,与四周,人与物,如何留?】

  《三字经》文中的“彼”,指地球而言。地球既然是圆形,又虚悬在太空之中,而且,时刻不停的在运转。那么,“人物”鸟兽,以及房舍用具,在地球之“上下”,或者在它的“四周”,如之何能不脱离,而老是停“留”在它的体积之上呢?《三字经》上又说:

  【楞严经,秘密说,善会通,不可执!】

  解释这四句经文,我想将它分为四段来讲:

  一、《首楞严经》的介绍。《首楞严经》的完整经名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经有十卷,李唐时候,天竺三藏,般剌密谛译,唐宰相清河房融笔受。笔受者,由兼通中印文字的“乌长国沙门弥伽释迦”耳听“般剌密谛”尊者,口宣梵文,随其所听,把它译成中文而从他口中诵出来,房融则边听边写。以房融优美文字的造诣,对于遣词造句,随时加以润泽。当然,也可能事后还有一番修正功夫。所以,《首楞严经》于诸大乘经,在文字上,是一部最具有文学价值的佛经。我们一读“七处征心”、“十番显见”的两章,他那生动的笔调,至今犹跃然纸上。

  二、《首楞严经》的发起因缘。《首楞严经》的发起,由于阿难尊者没有跟上释尊,受斋主邀请供养的行列,单独一个人沿门托钵,经过摩登伽女的宅门。摩登伽本来是水性杨花的一个少女,母亲又是一位老牌子外道。摩登伽爱上阿难尊者的相貌庄严,行动文雅,抵死要嫁给阿难。她的母亲知道事不可能,无奈,经不起摩登伽的纠缠,于是以娑毘迦罗先梵天咒迷住了阿难。幸亏释尊以天眼遥观,知道了阿难尊者的遭遇,马上回到祇树园,敕文殊菩萨用楞严神咒,去摩登伽所在,破坏了邪咒,将阿难尊者和摩登伽一起取回。

  阿难见到了释尊,羞愧交集,无地自容,唯有悲泣顶礼,自己承认一向以来都侧重在多闻,不重视实地修持,以致堕落魔网,几乎毁了戒体。唯愿释尊,大慈悲悯,开示我们的奢摩他路,使愚昧无知的弟子,以及一般信心不生的阐提,销毁他们的邪知邪见。因此,才产生了这一部文理具到的《首楞严经》。

  三、《首楞严经》的内容。《首楞严经》的内容很繁复,扼要的说,是以三如来藏心为总纲,众生的流转,世界的起源,作人生观、宇宙观之说明,五十五圣位为返妄归真之指南。至于,空如来藏中,从七个地方征破妄识,用十番唇舌,显见即是心,文字生动,立义微妙,以中国人的文笔,写印度佛家哲理,可谓冠绝今古。

  四、沟通本文。本文,是指《三字经》上“楞严经,秘密说,善会通,不可执。”的四句。因为,《首楞严经》卷四上,富楼那尊者问,“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在释尊答案中,将山河大地的起源,归纳于明觉妙心,妄起分别,因之而有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

  “秘密说”者,释尊的答案之中,已指示了我们:世界、人生都由妄心分别而有,境随心转,必须“善”于“会通”。“不可执”以为实,那么!人与物,之所以依大地而往,而不散堕于太空者,自是众生的业果如此。《三字经》又说:

  【日与月,绕虚空,不堕落,谁之功?】

  具备现代科学知识的人,读到这两句话,必定要失笑。因为日为恒星,地球绕日而转,自转一周,为一昼夜,绕太阳一周,为一月,而月亮是绕地球而转,而且与地球同为行星。太阳有吸力,能吸住地球,地心也有吸力,能吸住附隶于地面上的人物,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我也尝顾虑到这一点,释尊智通三世,为什么留此话柄呢?我有两个说法:

  一、释尊的说法,有随自意语、随他意语。日绕须弥山,照四大部洲,随他意语也。因为,婆罗门教,早已有此一说。如《杂阿含》三十八经上说:“世人皆知,如世人所知,我亦如是说。所以者何?莫令我异世人。”足可以作为明证。

  二、如杨仁老所说。他说:世界形状,皆是众生同业妄见,犹如幻化,无有定实。如果以为实有,那么,当华藏世界显现的时候,这个五浊恶世,把它放到什么地方呢?若同时存在,就两相妨碍,若彼此各据一方,则相形见绌。所以,当华藏现时,娑婆即隐,六道众生,见娑婆而不见华藏,法身大士们,见华藏而复见娑婆,互相涉入,无障无碍。释尊如果强定一个规格,则以世界为实有矣!呜乎可!

  所以,“日与月,绕虚空。”将恒星的太阳和行星的月亮相提并论,这是随他意语。而“日”“月”、地球,皆空悬而不堕落者,即使说是太阳、地球都有吸力,在佛学上仍然是以业力为主,比较说得通。

  注释:

  (67)难道:原书为“难到”

  第六十讲

  各位听众,今天的《三字经》,仍然是继续讲器世间的问题。《三字经》上说:

  【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三世改。】

  在第五十九讲里,讲的是太阳、月亮和地球。假如地球上没有生物,尤其是人类,那便是些死东西。古人以日、月、星为三光,天、地、人为三才。原以为人生于天地之间,凭天地之化育,三光之照临,加上时间空间,才有错综而且复杂之历史产生。所以,向下去讲到时间和空间。现在先讲时间:

  时间,在法相宗,天亲菩萨作的《百法明门论》上,是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之一,乃色法、心法、心所有法之三法,混合起来而产生的。所以说“时”无别体,依法上立。譬如说:我们一向多以日出名昼,日没名夜,昨天的一次出没,名为“过去”,今天日出而未没名为“现在”,明天的一次出没名,名为“未来”。然而,太阳是恒星,谁都知道。它既没有出,也没有没,只是地球在转动,我们占据了地球上某一个角落,对太阳有向背的不同,而妄以为日有出没,于是乎定下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三世。在太阳的本身来说,既无向背之可言,则三世的安排,从哪里说起?

  同时,过去中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现在、未来世中,亦各各有过去、现在、未来,如此,则成为九世,九世不离于一念,所以,华严系统的思想,有“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的说法。因为,我们最富于思想的意识,是前念既灭,后念复生,生生灭灭,刹那刹那在变。而且,过去者已过去,未来者尚未来,现在的一念,我们才说他是现在,倏忽之间,又成过去。所以《三字经》上说:“三世改”,改者,变也。这也是佛家对时间的观念。《华严经》上说:“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会通了这一点,那就能转三世而不为三世所转了,《三字经》上又说:

  【南与北,西与东,并四维,上下通,观十方,人在中。】

  这就讲到了空间了。“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维”,加上“上、下”,是为“十方”。方者,方所、方向。“方”,也是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之一,随太阳而定,因事物而转移,也不是实有的物体。因为太虚空,是没有边际的。形形色色的万物,孕育、成长,纷纭、复杂,前后延续不断的存在于太空之中,地球之上,而人为万物之灵。所以说:“人在中”。《三字经》上又说:

  【人居地,地居空,数此地,至大千。凡圣居,各有缘。】

  依科学家的说法,地球因太阳的吸力,绕日而转而又不致坠落,所以“地”能“居空”,地心,也有一股吸力,因此,能活动的生物,能移动的物质,都依傍地球而居,所以说:“人居地”。一个号称恒星的太阳,加上八大行星,是一个太阳系,佛经上叫做小世界。积一千个小世界 ,名为小千世界,积一千个小千世界,名为中千世界,积一千个中千世界,名为“大千”世界。依佛经上的说法,三千世界是一百亿对日、月,一百亿四大洲,一百亿须弥山,累积而成,是一位化身佛的化境。在这无数的地球之上,六道众生的凡夫,是因为罪和福的因“缘”;声闻、缘觉、菩萨、佛陀,号为四圣,四圣因慈悲心所驱使,欲想度脱六凡的因缘,而出没于这个世界,所以说:“各有缘”。

  我国的天文学或星象学出现得很早,关于四季、二十四节、日蚀、月蚀,计算的很准确。不过日月绕地球而转,甚至有人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此世界而外没有其他的世界。中国自周秦以来,只认河南省一个小地区,是中原,是华夏,君主、臣、民,都是黄帝的子孙。黄帝的子孙才够得上称为具有文明的“人”,其余的都是戎、夷、蛮、狄。这种狭窄的心理,固然属夜郎自大,佛经上号称圣人而具有天眼的阿罗汉,也只承认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一尊释迦牟尼佛。但是,《华严经》上却破除了这一孔之见。《华严经》上在集合大众准备演大法义时,某方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以上,有世界名某某,一方如此,方方都是如此,才将太虚空中世界无尽、国土无尽、众生无尽的真相,透露出来。由于近代科学的昌明,用最大倍数的望远镜探测太空,才发现横亘于空中的星河当中,有无法统计的太阳系。所以,真实的佛法,因科学的进步而更加证实。《三字经》上又说:

  【同居土,方便土,实报土,寂光土。分四土,自台教,前二粗,后二妙。】

  以上,就太阳系而说的小世界,只是就地居天的忉利天以下之六道众生的依报而言。向下去,是四圣法界的依报。

  同居土者,凡圣“同居”之“土”也。这就整个大千世界的娑婆世界而言,因为,不断的有佛陀出现在此一世界,既然有佛出世,就有同类的大小乘圣者们,相率而来,随缘应化。能化的佛圣,所化的凡夫,机教二者合起来,所以叫凡圣同居土。

  方便土完整的名字,叫“方便”有余土,这是二乘圣者们所依之土,比较难于理解。我现在分三点来说明:

  第一、二乘圣者们的身份。凡夫们因造了上、中、下三品十恶,或者十善,因而分别的堕落或者上升而流转于六道。二乘圣者们断除了三界见思二惑,不受轮回,三界以内,没有他们的份儿,他们没有大悲普济之心,受用不了庄严净土。那么,他们就构成高不成、低不就的一份子。

  第二、杨仁老的化城之说。杨仁山老居士指方便有余土是化城,我不以为然。因为化城只是一个譬喻,不是事实。同时是指二乘圣者们的地位而言。这在《法华经·化城喻品》上说得很清楚。佛陀的出世,以度尽一切众生皆成佛道为职志。而成佛先决的条件,是能全盘牺牲自己,这一个大前提,不是一般人所能接受。所以,释迦世尊,一方面用五戒十善的世间法,使普通人,且先保持不遭到堕落,一方面用四谛十二因缘的出世间法,教授一般有出世的思想学者,观苦发心,离三界欲,不受轮回的流转。奠定了这一份基础,能够不受五欲尘境的转移,而后再加以熏陶,启发他们的大悲,于长远的劫数之中,作济世利人的工作。所以,指二乘的果位,名为化城。

  第三、方便有余土的解释。我以为依报是随正报转的。譬如说:蛆虫生长于粪坑或腐臭的鱼肉之中,我们假如拈而置之于衽席之上,他活不活得下去?又如,牛、马、猪、羊,它们的居处,是粪尿满地,腥臭难闻,我们如果将它们安置在洗石子,或者桧木为版的大客厅上,大客厅马上变成猪圈牛栏。至于豪华的住宅、饭店、旅馆,其中的装饰,也不是穷措大所能想象的。所以,众生的依报,也就是环境,都是随其罪福而有精粗的不同。因此,二乘圣者们的居处,即使他们身在秽恶的世界之中,自有他们别报,我们不必指定什么地方,是他们的依报国土。至于方便有余土的“方便”,自然是指声闻、缘觉的果位,为释尊方便的设施。那么,正报的身份是方便,以正报名依报,当然也是方便的了。声闻、缘觉,一经回小乘狭窄的心量而转向大菩提的话,那么,实报庄严土才是他最后的归宿,所以,他们的报土自然是有余而非究竟了。

  实报土者,“实报”庄严“土”也,是报身佛千丈卢舍那身所居。实报者,是真实的果报,始终不含有一丝一毫的虚假施设,有一分清净因,受一分清净果。《维摩经》上说:“净佛国土,成就众生。”也就是欲想获得清净的佛国土,必得要成就众生。至于,如之何才够得上称为“实报庄严土”,一读大《华严经》便可以知道。

  寂光土者,“常寂光土”也。永远如此谓之“常”,不着一法谓之“寂”,虚灵空妙谓之“光”,为一切出世间诸法平等共同依止之处谓之“土”。身、土不二,回绝言思,不是我们以凡夫知见可以思量拟议,唯佛与佛乃能究竟。三贤、十圣的菩萨,各随其量而得分知。因四圣而分四土,这个说法,是来自“天台”宗的“教”义。同居、方便之“二”土,“粗”浅而易知,“后”面“实报、寂光”的“二”土,微妙而难识。所以说:“分四土,自台教,前二粗,后二妙。”《三字经》上又说:

  【法性土,净化土,染化土,分三土。贤首教,如是说,从本源,生枝节。】

  这是“贤首教”作“如是”的“说”法。“法性土”就是前面的寂光土。“净化土”包括了前面的方便、实报二土。“染化土”就是凡圣同居的娑婆世界。后面的二土,是“从”法性土“本源”而生出来的“枝节”。《三字经》上又说:

  【娑婆界,极乐界,华藏界,及余界。】

  四土、三土,讲完了,更举例以言。“娑婆界”,染化土也。“极乐界”,净化土也。“华藏世界”,是净化土的扩大。华藏庄严世界海,是毘卢遮那如来的实报无障碍土。华藏世界海内,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一一海中,有一世界种,一一世界种中,有二十重世界。一一重中,有无量世界于中安住。中央世界第十三重,娑婆极乐均在其中。此二十世界之外之世界,谓之“及余界”。

  【界非界,非界界,重重涉,各无碍。】

  第一句,依真谛说来,则“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也。“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理实如此。虽如此说:又不能执真谛而废俗谛,所以,即“非”世“界”,又是名世“界”。入不思议解脱境界的佛菩萨们才能如实了知染世界、净世界,相即相入,“重重”无尽,“无尽”重重,各各无障“无碍”。

  第六十一讲

  各位听众,《释教三字经》,今天讲到全文当中第八大段劝学的一段。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