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六、 忏法

《释教【三字经】讲话》 by 释南亭

2016-8-16 22:42

  忏法者,“忏”悔的方“法”。《三字经》上说:

  【忏悔法,更须探。】

  “忏”字,在梵文的原文,是“忏摩”,译成国语叫“悔改”。译经的法师们,在中文和梵文上各取了一字,就演变而为“忏悔”。忏者,忏除既往;悔者,悔改将来。意义比“悔改”为宽。俗语说得好,人不知己过,牛不知力大。人们不合理的行动,除非涉及法律,才认为是罪恶;在佛教来讲,干犯法律,固然是罪恶,在身、口、意三方面,有损害道德、风化的言行,甚至仅仅乎动了一念,也都是罪恶。所以我们必须经常存一个忏悔的观念。同时,千万不要误会,以为是犯了罪,一经忏悔,就没事了。假如再犯则再忏,像这样的忏悔,不独近于儿戏,也侮辱了三宝,而且鼓励我们犯罪,那是天大的错误。忏悔,是我们为自己在犯罪之后,划一条鸿沟,从今以后,誓不再犯。然而,我们毕竟是凡夫,在身、口、意三方面,与社会接触频繁,心存忏悔,也就是时时刻刻在防止犯罪,这才是忏悔的深意。

  《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第四大愿忏除业障中说:“过去世中所作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末了又说:“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三字经》上又说:

  【慈悲忏,何人集,志公等,高僧十。】

  这是作者举出两种忏法作一个榜样。哪两种忏法呢?第一、是《慈悲忏》;第二、是《三昧水忏》。《慈悲忏》的完整名字是《慈悲梁皇宝忏》,简称为《慈悲忏》或《梁皇忏》。

  我们的忏法,以《梁皇忏》为最早。而《梁皇忏》又如何产生的呢?《三字经》上的“何人集”者,乃假设的问词。“集”者,编集或采集的意思。

  “志公等,高僧十。”《梁皇忏》乃是宝“志”大师“等”“十”大“高僧”,采集佛语,编纂(zuǎn)而成的。宝志,是梁朝初年的一等高僧,神异甚多,当时人都称他为“志公”。

  但是,现在《梁皇忏》的流通本有序、记各一篇。序,是至元年间柏庭法师作的。序文里说是:“大梁天监中具德高僧”,利用萧齐竟陵文宣王萧子良撰的《净住子》二十卷中“删去繁芜,撮(cuō)其枢要,采摭(音直)诸经之妙语,改集十卷之悔文,由梁武帝之创修,故俗称《梁皇宝忏》。”记文,则不著作者姓名。记文里说是:梁武帝“搜索佛经,采择佛语,共成十卷”云云。究竟是什么人的杰作?现在已无从考察,只好两存其说了。

  至于为什么有这部《梁皇忏》呢?《三字经》上说:

  【梁武帝,心至诚,度故妻,脱蟒形。】

  原来,“梁武帝”的“故妻”郗(xī)氏,生性非常妒忌,武帝侍妾之类的女人,都受到她的虐待,是凡妒忌心重的人,瞋恨心更重,由于瞋恨之火烧心,所以,郗氏死了以后,堕落而为蟒蛇。她虽然堕落蟒身,仍然不忘情于武帝。武帝偶然在花园中散步,忽然看到一条大蟒蛇,盘曲在花阴之下,顿然吓得魂飞魄散,对蟒蛇大声叱斥:“是何妖魔,敢近朕身。”奇怪呀!蟒蛇讲起话来了。蟒蛇说:“皇上不要骇怕,身是郗氏,因为生前妒忌,作恶太多,所以死而为蟒。我的身躯长大,不容易得到食物,常受饥火的煎熬,加上周身有小虫唼(shà)食,苦痛不堪言状,今来求皇上为我忏悔,使我仰仗佛力而得转生,我当感恩不尽。”武帝听完了蟒蛇的话,忆起以往的爱情,不禁痛彻心腑(47)。于是宣诏志公,请问他忏悔的方法。志公乃指示武帝“须礼佛忏涤,悃(kǔn)款方可”。因此,《三字经》上说:“梁武帝,心至诚。”武帝因夫妻恩爱,所以,以“至诚心”而为她撰集忏法,以便“度”他的“故妻”“脱”去“蟒”蛇的恶“形”。据序文里说:忏法修完以后,梁武帝在某一天,闻到宫室内一股异香,浓郁的非常,奇怪!从哪儿来的?梁武帝搜索的眼光无意中扫向天空,乃见一天人,容仪端丽,对武帝说:“妾,蟒蛇之后身也。蒙皇上忏法的荐拔,既脱苦趣,又得升天,特来致谢!后会无期,伏惟皇上珍重!”

  关于这一公案,我特别检阅了有关史书。姚思廉撰的《梁书》上,有郗后的传,没有化蛇的事。《资治通鉴》、《纲鉴易知录》是编年体,不会提到郗后。唯有李延寿撰的《南史列传》卷六上有郗后的传。“郗后,乃宋文帝女寻阳公主之女,出生的时候,就有赤光照室。但是,三十二岁上就死了。梁武为帝,乃追尊为皇后。后酷忌妒,及终化为龙,入于后宫,通梦于帝。或见形,光彩照灼,帝体不安,龙辄(zhé)激水腾涌。武帝于露井上作殿,常置银鹿卢、金瓶、灌百味饮食以祀。因此,武帝终其身,不曾再置皇后。”

  史书上和序文里所不同的是:是龙而不是蛇,没有悔过求忏的事,也没有升天的事。《三字经》上又说:

  【唐悟达,有夙业,人面疮,生于膝。】

  这是第二个证明的故事。“唐”朝,懿(yì)宗皇帝的时候,有一位高僧“悟达”国师,因为“有夙业”的牵缠,“在”他的“膝”头上“生”了一个“人面疮”。这个疮,形象一如人面,有眼、耳、口、鼻、舌,且能吸取食物,痛的时候,痛彻骨髓。现在要将这故事弄明白,应当从头上说起:

  悟达国师原来的法名叫知玄,在未显达的时候,在京城某大寺里挂单。刚好,另外有一位游方僧,也在那里挂单。那位游方僧患上了黄水疮,周身脓血淋漓,加上衣服褴褛,自己又不能洗濯,因之而臭味四溢,没有一个人敢和他接近。知玄和这位病僧房间相邻,他却替他洗涤污衣,澡浴身体,买药饵、送饮食,如是者一月有余,游方僧的疮痊愈了。游方僧的健康恢复以后,他又一钵一笠,向别个地方去了。他因深感知玄的凤仪(48),临行时,向知玄说:“你将来如有难,可向西蜀彭州九陇山相寻,其山有二松为志。”

  后来,知玄的学问、道德,都有很大的进步,声誉也一天比一天高。那个时候,是唐懿宗在位,懿宗皇帝是有佛教信仰的,因拜知玄为国师,法号悟达,住安国寺,道德昭著。讲经时,懿宗特赐沉香宝座,并且亲临法席,恩渥(wò)之隆,远超前人。悟达国师不久在膝头上生了一个人面疮,眉毛、眼睛、口齿具备。假如以饮食喂他,他也照样吞啖(dàn),医药无效,而痛苦却日甚一日。《三字经》上又说:

  【遇神僧,为洗冤,三昧水,浇即痊。】

  悟达国师忽然想起昔日游方僧的话,因而杖策西行,入山寻觅,也不知经历了多少的困苦,才觅到所谓九陇山。到达的时候,天色已晚,彷徨四顾,果然见到二松于烟云之间,足见游方僧的期约言而有信。于是,迈步前趋,又见崇楼广殿,金碧交辉,游方僧立于庙前,欢然相接,因而留宿寺中,且以人面疮的苦恼告诉他。游方僧说,这算不了什么,山下有泉,明早一濯(zhuó),就可以痊愈。

  天亮了,有一童子来,引国师跑到泉水边,才准备掬水洗濯,而人面疮说起话来了。他说:“且慢!国师见识深远,博古通今,你曾不曾读过西汉袁盎、晁错的传吗?”“当然读过。”“那么,既曾读过,难道不知袁盎杀晁错的事吗?公即袁盎,我就是晁错。晁错腰斩东市,冤屈难平,我已累世觅你,而你却十世为高僧,戒律精严,我虽欲报你,而无隙可乘。现在你受人主的宠遇,奢侈过份,且有名利之心,于德有损,所以我得报复,今“遇神僧”迦诺迦尊者,“洗”我以“三昧”法“水”,“为”我们解“冤”释结,自此以后,不与汝为仇,幸自珍重。”悟达听了,不禁身毛皆竖,赶忙掬水“浇”疮,而其痛,真是痛彻心脾,绝而复苏者再,而疮“即”顿然“痊”愈。

  悟达国师方知:所谓游方僧者,乃圣贤混迹人间,非凡情所测。再想瞻敬一番,而踪迹已不可得。于是,就那个地方搭建草舍,后来便成了大庙,宋朝至道年间,赐名至德禅寺。《三字经》上说:

  【作水忏,后世传,如法行,利无边。】

  悟达国师深深的觉悟到,多生的冤业,如果不是遇到圣人,何由得解?因此,述为忏法,名为“水忏”,“传”流“后世”,使末法的众生,“如”其“法”而“行”,礼诵忏悔,可以拔除过愆(qiān),消灭道障,其为“利”也,可算无量“无边”。

  注释:

  (47)痛彻心腑:原书为“痛切心腑”

  (48)凤仪:原书为“风义”

  第四十六讲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