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辛 三论宗

《释教【三字经】讲话》 by 释南亭

2016-8-16 22:42

  各位听众!《释教三字经》,今天第三十六讲,讲到三论宗了。三论宗,又名空宗,又名破相宗,也可以说是性宗的初门。《三字经》上说:

  【三论宗,传最古,秦罗什,来兹土。】

  三论宗的三部论典,留待下文再讲。“传最古”者,这是说三论也是印度佛教的产品。在时间上说:“传”到中国来,它是“最古”的,最古,就是最早。那么,它是什么时候传来的呢?“秦罗什,来兹土”,这就是说:三论,是秦时候,罗什法师来到中国,就将它翻译出来了。兹土,就是指的我国。

  “秦”是国号。秦始皇统一中国,历史上称它为嬴秦。三国以后,五胡十六国乱华,胡人中有所谓氐(dī)族酋长名苻洪者,据长安而建国,称三秦王。他的孙子苻坚始称皇帝,苻坚虽然信佛而崇拜道安,但因贪求无厌,想吞灭东晋,不幸,一战而败,身死国灭。历史上称它为苻秦或者前秦。苻坚失败以后,他的部下姚苌据有其国,国号仍然叫秦,但历史上称它为姚秦或者后秦。姚苌是五胡中的羌族,姚苌弑苻坚而自立,不久就死了,儿子姚兴即位,姚兴死后传姚泓,而后秦也就完了。

  “罗什”法师,完整的名字是鸠摩罗什婆,译成国语叫童寿,言其童年而有老人之德学也。父亲名叫鸠摩炎,原来是天竺国人,因逃避功名,乃度葱岭而跑到龟兹。龟兹王爱其风神俊朗,尊为国师,并且将他的爱妹嫁给他。说起龟兹国王的妹妹,确有点奇特,起初,他拒绝了好多邻国国王的媒聘,但是,他一见到鸠摩炎后,却很高兴的而服从哥哥的话,和鸠摩炎结了婚,不久就怀了罗什。她原来就有过目不忘的聪明,自从怀了罗什之后,更是神悟超群。龟兹国都,有一个雀梨大寺,高僧大德很多,罗什法师的母亲,常常率领王族贵女,德行高尼,到寺里去设供听法。罗什法师既出生以后,不久又生了第二个儿子,名叫弗沙提婆。在一个春光明媚,万花齐放的晴天,什母偕了许多女友郊游,路途上经过一所荒冢(zhǒng),看到那些枯骨,杂乱纵横,于是,使她生起身为苦本的悲观心理来。回宫以后,以绝食来要求她的哥哥允许她出家,直饿到去死不远,她的哥哥和丈夫才允许了她。什母既如所愿,马上落发受戒,精修禅法,居然证得了初果声闻的位置。罗什法师在七岁上也跟他母亲出了家,并且从名师接受佛学的教育。罗什法师真聪明,他能一天读熟一千个偈子,每偈有三十二字,共有三万二千字。他是读的什么呢?据《罗什传》上说:他诵的是《毗昙》。读完了以后,老师和他讲解,他又能闻一知十而通达玄奥。什母是长公主的身份,又证了初果,信佛的教徒,把她奉若神明,布施的物品,堆积如山,她在烦不胜烦的情况下,携着罗什逃避到北天竺的罽宾国,这时候罗什法师已经九岁了。在罽宾国,遇到名德法师槃头达多,罗什法师就跟他学习《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四百万言。槃头达多,是罽宾王的弟弟,他常在国王面前称誉罗什的智慧,国王有点信不过,于是召集许多外道论师,在王宫里开辩论大会。那些外道头子,欺侮他年轻,出言很不礼貌。罗什法师却乘他们的孔隙,猛力进功,使得外道们哑口无言,惭愧折服。罽宾国王这才表示惊异,马上送他很丰富的供养不算,还派专人为他洒扫侍候。

  罗什法师在十二岁上,他母亲将他携还龟兹,许多国家皆以厚礼来聘请,但什母都置之不理。在还到龟兹的途中,路经月氏(zhī)国的北山,遇到一位阿罗汉,这位阿罗汉对罗什非常惊异,对他母亲说:此儿汝须好好照顾,如果到三十五岁不破戒,当大兴佛法,度人无数,否则的话,只是一位有名法师罢了!母子俩进到沙勒国的时候,在一个庙上,罗什法师将一口大佛钵顶戴头上,钵形甚大。他忽然念到,这一支钵为何如此之轻,而钵也铿然一声落到地上,因而悟到唯心之旨。在沙勒国停留了一年,学习《阿毘昙》、《六足》、《诸论》;外道经书,《四围陀典》、《五明论》、《阴阳星算》,都有很深的造诣。沙勒王又请他讲《转法轮经》,龟兹王引以荣,遣使送礼,与沙勒国王修好。

  当时,有所谓莎车王子、参车王子者,兄弟二人,一名须利耶跋陀,一名须耶利苏摩,舍国出家而为沙门。这两位王子,才技绝伦,专以大乘佛法,自利利他为事业。罗什法师乃以为师而跟他们学习《中》、《百》二论。什师这时候方才觉悟到大乘佛法之广大深远,自恨过去将鍮(tōu)石为黄金,错误太大。

  什师还到龟茲,国王不自以为是长辈,恭敬、供养,召集远近的贤德,请什师开讲方等经典,分辩诸法皆空无我,阴、界、入,假名非实。在会的听众,莫不悲感追悼,悔恨听的太晚。什师二十岁满足,乃受戒于王宫,更从卑摩罗叉学《十颂律》。

  这时,他母亲忽然向龟茲王白纯告辞,想到天竺国去,并谓什师说:方等深经,将赖你的力量,弘传到东土,但于汝自身不利,奈何?什师说:菩萨之道,在自利利他,若能使大法流传,众生得益,即使身当炉镬(huò),亦在所不惜。于是什师便留在龟茲。

  现在又讲到秦王苻坚了。秦王坚,建元十三年,太史令启奏说:有星见于外国分野,当有异人入辅中国。秦王说:我听说龟茲有罗什是现在的智人。于是,派大将吕光率军七万人,伐龟茲,取罗什。

  吕光去了以后,苻坚因伐东晋失败而亡国,前面已经说过了。吕光打败了龟茲,取到罗什。回到了关外的凉州,听说苻坚国破身亡,就在凉州立国称王。

  后秦的姚苌死了,姚兴即位,在弘始三年,才想起吕光迎取罗什的事。于是又派兵攻打凉国,其时,吕光已死,吕隆当国,经不起后秦的压力,举国投降。罗什法师于弘始三年十二月才到了长安,姚兴奉若神明,把他供养在逍遥园,组织译经苑,召集远近的佛教青年学者,如僧肇、僧睿(ruì)等八百余人,协助他译经的工作。而三论宗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就是这时候译出来的。东汉、三国到姚秦,佛法传到中国,时间还不太久,翻译过来的经论也不算多,而净土、天台、贤首、禅宗,都是以后的事,所以说:“三论宗,传最古。”我将罗什法师的历史,约略讲过了,“秦罗什,来茲土”的两句经文,我想各位也应该听懂了。经文上又说:

  【真空义,为第一,群弟子,竞传习。】

  各位听众!这四句中的第一、二两句,是三论宗的要义。空,没有有质体事物的地方,皆叫做空,如太空,或者太虚空。但是,太虚空在佛学上叫它做顽空。顽者,冥顽不灵,犹如木石,无知无觉。那么,什么叫做真空呢?真空的基础,建立在有质体的事物上,如《心经》上说的“色即是空”。有质体的事物,分明是有,如何说它是空呢?这在佛学上说:事事物物,都是众缘和合而生,没有一成不变的个体,所以说它是空,因此,又叫它“真空”,其实是“真空不空”。三论宗,就“缘生性空”的一面,所以说:真空“义为第一”。《中论》上说:“若有一法胜过涅槃,我亦说之如幻如化。”足可以拿来证明。

  “群弟子,竞传习”者,罗什门下,如道生、道融、僧肇、僧睿等诸大德,皆聪明博学之士,亲近罗什学习三论。在达摩未来东土以前,能够通达性宗的,多出罗什门下。

  第三十七讲

  各位听众!我在第三十六讲里,将三论宗的来源和要义都讲过了。现在讲到三论宗的三种论本了。经文上说:

  【曰中论,曰百论,十二门,为三论。】

  各位听众!论是三藏中的一藏。论,以辩析诸法的性相,教诫学徒为定义。而论又有所谓宗经论、释经论。宗经论者,宗重同一性质的佛经而造的。释经论者,解释某一部佛经而造的。《中》、《百》、《十二门》三部论,是宗《般若经》的要义而造的,所以是宗经论。像《大智度论》是解释《大般若经》而造的,所以名释经论。三论加上《大智度论》,又名四论宗,因为它和三论同一性质。

  《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都是龙树菩萨造的,《中论》,梵志青目有释文,青目的历史不清楚,他的释文,僧睿法师对他有很多的批评。《百论》是提婆菩萨造,婆薮(音搜)开士释。婆薮,具名婆薮槃豆,就是天亲菩萨。经文上又说:

  【唐吉藏,施大功,三论疏,传海东。】

  “吉藏”法师,在《大正藏》四十二卷《三论疏》的题目下,署名都是“隋”吉藏撰,作者杨仁老说是“唐”,恐怕有错误,吉藏法师为《中论》作疏文十卷,《百论疏》三卷,《十二门论疏》三卷。

  “施大功”者,“三论疏”有四十万言。四十万字著述,当然不是一件小事。同时,《三论疏》于了解三论,有极大的帮助。隋唐的时候,韩国名为高丽,高丽国不断的有比丘来中国求法。而高丽在中国东三省之东,一海之隔,所以,《三论疏》就传到“海东”了。经文上说:

  【法藏释,十二门,宗致记,至今存。】

  “法藏”是唐朝武则天当国时候的人,讳“法藏”,号贤首。他曾作《宗致义记》以解“释十二门”论。《宗致义记》这部书,“至今”还收“存”在藏经中。

  各位听众!三论宗讲到这里可算是讲完了。但是,三论的内容我们应该知道一点,而提婆菩萨于《百论》的产生,更有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我们应该知道。现在先讲三论的内容。

  据僧睿法师《中论》序文里说:“《百论》治外以闲邪;《中论》祛内以流滞;《十二门》观之精诣。”所谓治外以闲邪者,治外:对治外道也;闲者息也,也就是治服外道,息灭他们的邪执。《中论》祛内以流滞者,祛:除也;内:指佛教内的小乘;流者流通,流水假如遇到石头、土堆,水就滞塞不通。《中论》可以祛除小乘人的法执,使他们兴起大悲心,而兼济众生,《中论》等于做的一套疏浚工作。至于《十二门论》,是十二重观门,而此观门,多观法空,所以名为精诣,也就是有很精深的造诣。

  至于提婆菩萨造《百论》的历史,是怎样的一回事呢?提婆是南印度人龙树菩萨的弟子,出生于婆罗门的家庭而生性好佛,学识渊博,才辩绝伦。当时,南天竺国的国王深信邪道,沙门释子,连见一面都不得允许。提婆菩萨要想挽回这一局面,考虑至再,终于获得一个机会。因为王家招考宿卫的士兵,提婆改作俗服而应考,居然名列前茅,奉派充为队长。提婆菩萨是有智慧的人,对于国王所有的需要,无不事先准备妥当,让国王有得心应手的感觉和喜悦。真的,国王被提婆侍侯得泻意极了!左右侍者,也报告国王说:这人奇怪极了,既不吃公家的饭,也不领薪水,猜不透他有什么用意?国王将他召到身边,带着一点奖励口吻说:你队长当得很好!行伍整齐,号令严明,是我所亲自看到或听到的。但是,你不受报酬,据我的猜想,你一定另有所求,可以坦白的告诉我吗?提婆菩萨先道谢了国王,然后向国王报告说:“身是比丘,具佛知见,常以大王深信邪道,弃珠玉而拾瓦砾,至为可惜。今要求大王允许我与婆罗门教徒,开一次辩论大会,我失败了,当然无地自容,唯有远走高飞;倘若我辩胜了呢?大王对于宗教信仰,自必有高明的选择。但是,那时跟我出家的人一定很多,必得要请大王,作大檀越,布施他们的三衣钵具!”国王曰:“诺。”

  提婆菩萨于是在王都中建立高座,提出三个题目来,作为辩论的标的。哪三个题目呢?一、一切诸圣中,佛圣最第一。二、一切诸法中,佛法最第一。三、一切救世中,佛僧最第一。八方诸论士,有能坏此语者,我当斩首以谢其屈。他并且声明: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立理不明是愚痴,一个愚痴无智的头,于我何益?不如牺牲掉算了!八方的论士,也当着大众宣誓,一如提婆所言。提婆菩萨说:我教仁活万物,假如你们辩输了,当剃除你们的须发,出家而为弟子可也,不必杀头。

  辩论会开始了!智识短浅的小外道,一两句话,便败下去了;智识较高,资格较老,也尽有纠缠一两天,方才理屈词穷。外道们很讲信用,也很听话,他们输了,马上就落发出家。王家每日送十车衣钵,三个月下来,尽度了有一百多万人。提婆菩萨这一仗足够称为空前的胜利,谢过国王,退到山林里,度着比丘生活。并且将辩论会材料整理成一百个颂,就是现在的《百论》,又造《四百论》以破邪见。提婆菩萨安住在山林之中,不是经行、坐禅,便是写作,徒众们则乞食供养,闲着就讲道参禅。这一种生活,诚如永嘉大师所说:“入深山,住兰若,岑崟(yín)幽邃长松下,优遊静坐野僧家。阒(qù)寂安居实潇洒。”但是,“福兮祸所倚”,谁都想不到提婆菩萨在二论完成以后不久就被人剌死了。这真是香海波腾,弥山摧毁,是佛教的一大损失。

  然而,这是一回什么事呢?原来,当辩论会辩论得正激烈的时候,有一位不知姓名的外道领袖,在张口结舌,无法解答问题的那种窘状之下,使得他的弟子怀恨在心,虽然在辩论失败之后,随师父一道出了家,但常常暗地发誓,你以空刀剌我师父的心,我将以钢刀剌你的身,你等着瞧吧!

  某一天的午前,金黄色的阳光布满了山林,又从枝叶的空隙,一点一点,洒满了绿油油的草皮上,一两只飞鸟偶而飞鸣其间。提婆菩萨的徒众,有些人化饭去了;有些人则静坐思惟而跏趺在附近的水边林下。提婆菩萨独自一人经行于树林之中,那怀恨已久的小外道,出其不意,以刀刺提婆菩萨之腹,菩萨委顿于地,尚未毕命之顷,哀愍那个愚贼而告诉他说:我有三衣钵盂,在我坐的地方,你可拿去,寻找山路,赶快逃生,切勿经由平地,我的弟子中,有未得法忍的,如知道你的去路,会追捕你送官究治的。你虽然曾经学道,实际毫无所知。大道虚旷,无人无我,学道之人,只应以真理为依归,安计荣辱与得失?你却情感用事,夫复何言?我承佛之遗教,无有此等计较,但怜愍你们为狂心所欺,忿毒所烧,罪报无已,惟有忍受。我徒众已来,你好生去罢!此时,弟子们,已先后来集,未得法忍者,惊怖号咷(táo),呼地怆(chuàng)天,冤哉!酷哉!谁取师命!有些人则狂突奔走,追截要道。叫号追逐之声,震动林谷!提婆菩萨,犹竭力招呼徒众们,来到身边,教诲他们说:诸法之实,谁冤?谁酷?谁割?谁截?诸法之实,实无害者,亦无受者。谁亲?谁冤?谁贼?谁害?你们这些人,为痴毒所欺,妄生著见,悲痛号叫,徒然增加恶业。害我的人,只害业报,安能动我分毫。你们想想看,切切不要以狂追狂,以哀悲哀。说至此,放身蝉蜕而去。

  第三十八讲

  壬 密宗

  各位听众!佛教大小乘十宗,今天讲到第九密宗了,密宗又名真言宗。现在先谈谈为什么叫密宗。根据《佛学大辞典》上说:“本宗,以《大毘卢遮那成佛经》、《金刚顶经》为根本之依据,立十住心,统摄诸教,建立曼荼罗,以手结密印,口诵真言,心专观想,身、口、意三业相应,名三密加持,可以即身成佛。这种不思议力用,唯有佛才能尽其底源,所以名“密”,也拥有三藏,有广大的教区和信众,教、理、行、果,自成体系,所以成为一“宗”。

  又为什么叫真言宗呢?密藏中多的是咒,咒的文句大都是如来的密言、密语,即使有显了言句在其中,经过大日如来之秘密加持,也都变为“真言秘密藏”,同时,也是如来三密中的语密,所以叫“真言宗”。

  在《大日经疏》上还有一个解释,《大日经疏》第一卷上说:“真言者,梵语,漫怛罗,即是真语、如语、不妄、不异之音。龙树《释论》谓之秘密号。旧译为咒,非正翻也。”因此,真语者,说真如之语也;如语者,真实如常之语也。不妄者,诚实不虚之语;不异者,决定不二之语。《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上说:“夫真言陀罗尼宗者,一切如来秘奥之教。”综合起来说:密、陀罗尼、真言、漫怛罗,统统指的是如来从性海中所流出“真诚谛实”之语。

  至于本宗的源流,据《佛学大辞典》一七五三页上说:大日如来,越三世之一时,于色究竟天之法界心殿,对金刚萨埵等一般菩萨,从心流出自内证之内眷属,为自受法乐说《大日经》。又于真言宫殿说《金刚顶经》。这两部经都是金刚萨埵结集的。

  释迦牟尼佛灭度后八百年左右,龙猛菩萨咒七个白芥子,击开南天竺国十六丈高的铁塔,金刚萨埵居然守护在塔内,于是将两部大法传授龙猛。龙猛后来又传给龙智。龙智以法延长自己的寿命至七百岁,而后授《大日经》于善无畏。善无畏年将八十才携带《大日经》及《苏悉地经》,于唐朝玄宗开元四年来到长安,开元十二年译《苏悉地经》三卷。开元十三年译《大日经》七卷,沙门一行笔受,且为之作疏。

  《金刚顶经》由龙智授给金刚智,金刚智授与不空。然而这时候的不空才十四岁。金刚智携着十万颂的《金刚顶经》却伴着他在开元八年来到长安,可惜的是,他俩是跟海船而来,在海上曾遇到飓风,将经本投到海里去了。开元二十九年,金刚智入灭。天宝元年,不空又回到南天竺而觐礼龙智,龙智复将《金刚顶经》十万颂授与不空。不空于天宝五年归唐,十二年译出《教王经》十卷,我国于是乎有了真言宗的一宗。经文上说:

  【善无畏,至长安,唐一行,受真传,作疏释,大日经,真言教,始得明。】

  各位听众!密宗简单历史,我在上文已经讲过。现在再将简史中几位要人,作一比较详细的叙述。经文上说的“善无畏”,是传密宗东来的第一人,善无畏是教主释尊的同族,甘露饭王的后裔,乌荼国佛手王的王子,十三岁登王位,因胞兄弟们造反,以兵征服而后,让位出家。历尽艰苦,辗转而至于那烂陀寺,亲近达摩鞠多。鞠多尊者是一位非常的人物。善无畏知其神异而不言,鞠多赏识其缄(jiān)默,乃为之灌顶,授以密法,为天人师。此后的神迹甚多,以目前无法证实,不去说它。善无畏来“至”中国“长安”,是唐朝睿宗皇帝在位的时候。善无畏未来之前,睿宗梦与圣僧促膝谈话,既醒以后,认为神奇,于是图其形像于殿角。及至善无畏到来,观其形仪,竟与梦中所见相似。从此以后,备受朝野尊敬。度人无数,开元二十三年圆寂。

  这是《续高僧传》上善无畏的略史,所不同于《佛学大辞典》上的是:传上没有提到龙智;辞典上没有达摩鞠多。为什么不同?必须加一番参考的功夫才得。

  “一行”,是“唐”朝直隶钜鹿县的人,俗家姓张,就普寂禅师出家。博闻强记,他有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聪敏。他在普寂禅师门下的时候,普寂禅师曾经举行一次盛大的法会,远近的僧俗,何止千人。大会的文疏,是普济禅师的一位老友,姓卢名鸿的老先生撰的。卢老先生是博学之士,而且隐居,有官不肯做的人。卢老先生将疏文做好,亲自送到庙里来,并且对普济禅师说:我这篇疏文,有数千字,而且字僻文古,请你选择一位比较聪敏的高足,由我当面教授一番,庶不致宣读的时候,发生错谬,冒渎佛陀。普济禅师随即招呼一行,一行来了,将疏文略略看了一遍,很不介意的放下来,又去照顾其他的事了。卢老先生怪其轻脱,很不高兴。及至到了宣读文疏的时候,一行昂然而进,宣读文疏一过,而且法音清朗,吐字明白,由始至终,一字不缺、不误。卢老先生本来就以为这青年僧气派不凡,及至听他宣读了文疏以后,真使他惊叹不已。法会过后,卢老先生说:寂公!你这徒弟,不是你所能教的,应当纵其游学,将来必成大器。从此,他就参访诸方,成为三学备具的高人。

  一行禅师还有个了不起的长处,他爱好谶(chèn)纬阴阳的术数,关于知名的数学家,即使远在数千里之外,他都不惮跋涉,亲往拜求。他曾经到过天台山国清寺,寺前的夹道长松,行列整齐,荫蔽天日。门前溪涧中的流水潺潺有声。溪之后有一院,一行立于门侧,屏息而听。听得院中在布算,算子簌簌然有声。又听得一老僧谓侍者曰:“今天当有一弟子,自远方而来,求我的算法,此时应该到了门外,难道没有人引他进来吗?”既而又除去一算子,而对侍者说:“门前水,应该倒向西流,弟子该来了。”一行回头一看溪水,果然!于是迈步而入,拜服于老僧座前而尽传其术。而门前的溪水又回复东流,这种怪事,现在的我们,是不容易相信的。

  一行禅师从此声名大振,惊动了名公巨卿,而传达到玄宗皇帝了。玄宗召一行进宫而问他说:“卿何能?”一行说:“但能记览,别无他长。”玄宗命中官取了一本宫人登记名册,交给一行,一行翻阅一遍,随即朗声念出了几页,一字不错。玄宗皇帝不禁点首称叹说:“师,真圣人也!”

  一行禅师最大的贡献,是造《大衍历》五十二卷,这是关于天文的一项专门学说。曾经编入《唐书·历律志》,以为不刊之典。

  第三十九讲

  各位听众!密宗开始的几句经文是:“善无畏,至长安,唐一行,受真传。作疏释,大日经,真言教,始得明。”前面的三句在二十八讲里讲过了。今天应该从“受真传”讲起。

  善无畏既然来到长安,受到皇帝的尊崇,而一行禅师呢?他这时候对于有关天文术数之学,已经学成,因闻善无畏的大名,也来到长安,于是,亲近善无畏而接“受”他密宗的教诲。历时既久,尽得到了善无畏三藏的“真传”。善无畏三藏因获得了这一位有力的高足,就着手翻译《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由一行笔受——记录,密宗称之为《大日经》的。后来一行禅师又为了解“释”《大日经》,“作疏”二十卷,又为疏文作释文十四卷,有六十万言之多。而疏文、释文的内容,多半是善无畏三藏口授的要义,一行禅师将他繤(zuǎn)集成文的。

  “真言教,始得明”者,真言宗,也可以称为真言教,崇尚这一门的修行法则叫做“宗”,再以之传授他人名之为“教”。为什么名“真言教”呢?这和前面的真言宗一样的讲法。“始得明”者,“明”字在这里是传流的意思,密宗的教义与修法,从此“始得”传流下来。因为配合《大日经》的经字,所以说“明”而不说传。经文上又说:

  【金刚智,及不空,接踵来,广流通。】

  金刚智,是南印度摩赖耶国的人,他的父亲是婆罗门教徒,善《五明论》而为王师。金刚智生下来才几岁,就能日诵万言,而且终身不忘。十六岁上开悟佛理,乃削发出家,当然是生有自来。后来,随他的师父到中印度那烂陀寺,学习经、论,受过比丘戒以后,又研究律藏,复去西印度学习小乘经论,以及密宗的三密陀罗尼门,十余年间,三藏教典,都豁然于心胸。然而,他在比较之下,竟以密宗作他的归宿,足可谓由博而反约。

  他听到传说,中国的佛教很兴盛,于是乘船由水路而来,但是,那时候的水路行船,惊涛骇浪,时时有覆舟的危险。所以,他在船上一年多,真是九死一生,然而,他为了佛法,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总算侥幸,他在玄宗皇帝开元七年,到达了广州,又奉圣旨到了长安,皇帝请他住在大荐福寺,招待的很是礼貌周到。从此,他就大展怀抱,建曼那罗,大传其密宗,而为人灌顶授法。当时,赫赫有名的“不空三藏”,都是他入室的弟子。此后,因天炕旱而奉敕求雨。第二十五公主,寿缘终了,金刚智三藏以密法而使其还魂,向父王告别。玄宗皇帝本来有点倾向于道教的,因见到这些神异,居然加深了他对三藏的尊敬。

  一行禅师是专长于数学而崇尚密法的,至是也倾心咨询,金刚智三藏呢?他本来就有诲人不倦的精神,遇到智慧如一行这样的人,他毫无隐藏的予以教诲。后来一行又协助他翻译出:《瑜伽念诵法》二卷、《七俱胝陀罗尼》二卷、《曼殊室利五字心陀罗尼》、《观自在瑜伽法要》一卷。

  据《金刚智三藏传》上说:他所译的这些密咒都很灵验。至于出家、在家的弟子,遍布于东、西二京。教化流行之广,值得我们敬佩的。

  开元二十年八月,预先告诉弟子们的死期,而于十五日坐化于洛阳广福寺,世寿七十一岁。弟子不空奏报玄宗皇帝,乃敕赐国师之号。

  各位听众!经文上说:“金刚智,及不空。”金刚智已经讲过了。不空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不空是北印度婆罗门族的后裔,自幼就失去了父母,在孤苦伶仃中度过了他的童年,幸而还有位叔父,叔父是商人,因做生意而来到中国,当然,不空也跟随他的叔父来了。十五岁上,在偶然的一个机会之下,遇到金刚智三藏而出了家。

  金刚智三藏收了这样一个小徒弟,不知道他的资质如何?就拿了梵文本的《悉昙章》和《声明论》交给他读,他真是聪明透顶,两本书不到二十天,他读得烂熟,而且能通其大意。金刚智也为之惊骇不已。于是,将这小徒弟引入金刚界大曼荼罗,以掷花来测验他的前途,测验的结果,知道他将来能大兴佛法,因而,为他受戒,参加译经的工作。更教他《声明论》、《文殊》、《普贤行愿》、《新瑜伽五部三密法》。这些法门,在别人花上几十年的时间也许学不完,而不空只花了三年的时间就洞悉无遗。

  开元二十年,金刚智三藏圆寂,后事办完了,他遵照金刚智三藏的遗旨,回返印度,游历五天竺国,俾便增加他的见闻。在归途上,大海中遇到飓风、大鲸,所乘的船随时有翻覆的危险,整船的乘客,连他弟子在内,都慞惶怕怖,手足无措,不空招呼他们说:“不要怕,有我在呢!”遂右手执五股菩提心杵,左手持般若佛母夹,作法,诵“大随求陀罗尼”一遍,即时风止海澄而平安的度过了这两次大难。

  我读他的传记,知道他是走的海道,是现在的南洋。因为他曾逗留师子国而备受国王的优遇。

  《不空三藏传》上说:“既达师子国——师子国就是现在的锡兰,国王遣使远迎,欢迎他的步骑羽卫,填塞衢(qú)路,国王迎拜于道左,请他住在宫中,供养丰盛,固然不必细说。其中,使我们现在的人读到莫不以为骇怪的是:国王用金盆,盛香水而亲手为他洗浴。不空三藏,遂大行其道,普遍的为人灌顶受法。”

  不空三藏在师子国耽搁了一个时间,搜求的经论很多,补充有关密教的知识,如诸尊密印,仪形色像,壇法、标帜、文义、性相,无不尽其源流。任务已完,于是去师子国而遍游五印,朝礼圣迹。天宝五年,又还到长安,将在师子国所得的宝物,梵夹《般若》等经,奉献给玄宗皇帝,玄宗皇帝请他驻锡在净影寺。不久,玄宗皇帝也受了灌顶。

  此后,迭次求雨,止息风暴,咒化蟒蛇,北方番人兴兵犯境的时候,咒请毘沙门天王率天兵而逐走敌人,翻译经论七十七部,一百二十余卷。身历玄宗、萧宗,至代宗大历九年六月十五日吉祥而卧,奄然物化。

  事前,曾亲备遗表,奉上佛珠等纪念物品,代宗皇帝除辍朝三日作纪念外,并下诏书,封三藏为开府仪同三司,肃国公,食邑三千户。派遣专人,负责丧葬,荼毘后,得舍利甚多,顶骨也没有烧毁,所附着在顶骨上的舍利多而且大。是为密宗第二代祖宗。

  金刚智以及不空两位三藏的历史太多了,我只能摘录一点为各位介绍。他们两位“接踵”而“来”到我国,遂使密宗的教法,很“广”也就是很普遍的“流通”到人间。而日本的密宗就是那个时候传去的。所以经文上说:“接踵来,广流通。”经文上又说:

  【灌顶法,不轻授,非法器,转获咎。】

  “灌顶”者,印度的国王,在立太子的时候,必须盛大的仪式,要邀集邻国的国王,本国的大臣、长者、婆罗门教的领袖,参加这个大典,在举行仪式的时候,国王要以四海之水,灌洒王子的头顶,象征着将四海之大的统治责任,交付与下一代。所以,经过了这个仪式以后,王子一变而为太子。密宗灌顶的仪式,大概由此而来,但意义却更重大。什么意义呢?密宗的灌顶,是毘卢遮那如来五种智慧注入受灌顶者的心,以后,就是法王之子。所以,显宗十住菩萨中的初住名灌顶住,也和此意相同,因为初住的菩萨,已能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而为法王真子。

  然而,去圣时遥,金刚智、不空三藏而后,一传再传,也就如牛乳加水一样,水愈多而乳味愈淡。所以,密宗的大师对于灌顶授法,“不轻”易为人“授”受了。为什么呢?末法时代,人根陋劣,如果“非”是“法器”而随便授与的话,他会掀风作浪,欺世盗名,反而使佛法遭到毁谤,所以说:“转获咎”。经文上又说:

  【立禁令,自明始,秘密宗,敕停止。】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经做过和尚,对于佛教的内容,尤其是密宗的流弊很清楚。他做了皇帝以后,所以,马上“下令禁止”而不许传授。

  第四十讲

  各位听众!在第三十九讲里,曾经讲到明朝禁止密宗传授的话,我虽然跟着经文,加了几句注语,但是,我不知道杨仁老何所据而云然。写完以后,我检阅明僧作的《释氏稽古略》和《二十五史》中的《明史》。《稽古略》里载:明太祖对于佛教名僧的接近,清规的整顿,连在家人做经忏佛事,都曾下诏书禁止过,关于密宗,却从没有提及;而《二十五史》中的《明史·明太祖本纪》(43)里,对于佛教,却一字未提。

  然而,我以为物极必反是自然的道理。这话怎么讲呢?因为元人入主中国,中国人已恨之入骨,加上元朝的皇帝,崇奉密宗,尊喇嘛僧首领为国师,恣其所为,不加禁止。都如元初的杨琏真加,挖掘南宋诸帝的陵寝,王公大臣的坟墓,窃取金宝,不计其数。元人杨瑀著的《山居新语》上说:元朝诸帝在即位之初,必须受佛戒九次,方登大宝。在受戒的时候,国师作法,必须用人心供养,有时用羊心替代,这些行动都是迷信而残忍的。

  又据《纲鉴易知录》卷第九《明纪》上说:洪武三年,太祖因为元朝末年,皇宫中的女人,私通外臣;有时候,有些番僧入宫,为宫人受戒,而大臣们的命妇,亦往来宫掖,侵假而淫渎亵乱,丑声外扬。于是下诏书禁止,且著为令典,使后世子孙,世守勿失。

  我可能找到的根据,只有这么多。作者——杨仁老居士所说的禁令,是不是指此,那就不得而知了。以下讲到第十大段净土宗了。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