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7、佛身

《释教【三字经】讲话》 by 释南亭

2016-8-16 22:42

  《三字经》上说:

  【曰法身,曰报身,曰应身,是三身。】

  “法身、报身、化身”,是佛果的三身,总而言之,则曰佛身。

  法身的“法”,有很多名称,都如:法界、法性、法界性、一真法界性,然而,这都是四法界中的理法界。《大乘起信论》归敬偈里说:“法性真如海”。那么,法性又名为真如。然而,到底是什么呢?它是宇宙万有、有情、无情平等所具所依的真理。在无情——草木瓦石——为法性,在有情——众生——名佛性,诸佛证之则为“法身”。

  梵语“毘卢遮那”,译成国语为“遍一切处”,法身也。实际上法身的本体,就时间上说,是竖穷三际;就空间来上说,是横遍十方。遍一切处, 就是横遍十方。所以,《华严经》上说:“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这里的佛身,就是指的法身,因为佛是以法为身。

  梵语“卢舍那”,译成国语为“净满”,报身也。报身佛如杲日丽天,光芒四射,无幽不烛。假如天空中有了乌云,哪怕只如手掌那么大,也会遮盖了日光。现在碧空如洗,无论就天空说,就日头说,都是十分的清净,所以叫净满。密宗最主要的本尊为大日如来,就含有这分道理。

  法相宗以四智菩提为报身。而报身之“报”,果报也。法身是属于理性的,众生与诸佛同具,而且平等不二。众生从无始以来,迷昩此理,所以长劫沉沦;诸佛也并不是生而为佛,诸佛在作众生的时候,或遇善知识开示,或见佛相好,或怜愍众生的苦恼而发大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觉道心,也就是成佛的心。如之何才能成佛呢?在阶级上讲,要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多个位置;从行门上讲:要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十度,十度化而为万行,以便分别应付一切众生不同的要求。据《华严经》上说:菩萨行布施度的时候,所有的外财如金银、七宝、衣服、饮食、国城、妻子;内财则头、目、骨、血、身、肉、手、足,都无所吝惜。《行愿品》上说:“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所以,度众生是因,成佛是果。而报身佛,则头戴华冠,身披璎珞;至于他的世界、国土、伴众,皆是无比的广大,庄严而众多。这一切的一切,皆说明了由因所感得的果,所以叫报身佛。

  梵语“释迦牟尼”,译成国语是“能仁、寂默”,“应身”佛也。报身佛说法高妙而难懂,为了适“应”群机,所以化身千百亿而随机说法。“能仁”表示大悲;“寂默”表示大智,应化身佛是成佛而后悲智双运的行动。

  注释:

  (49)仓:原书为“常”

  第四十八讲

  各位听众!《三字经》,在上一次,是讲的佛果上的法、报、化三身,但是没有讲完。《三字经》上继三身之后,又说:

  【自受用,他受用,一报身,说二用。】

  这四句经文,应当先从第三句讲起。“一报身”者,一个报身佛,分成“自受用”和“他受用”的“两”个报身,所以说“说二用”。

  自受用报身者,是诸佛自觉圣智境界。诸佛自觉圣智的境界,固然不是凡夫、二乘所能了解,即使是十地菩萨也不能测度其究竟,唯佛与佛乃能知之。我说个譬喻:譬如专制时代的皇帝,皇帝深居在九重宫阙,他的威权,他的财富,他的嫔妃之多,皇宫里所收藏的宝物,绝对不是一般平民百姓和小官儿所能知道;即使身为宰相的一二品大员,也只能见到一点外表。这是皇帝的福报,也是他的自受用。

  他受用身呢?卢舍那佛为了应付四十二位法身大士一般圆顿大根众生,现千丈卢舍那身,以二十重华藏世界为他的化境。身上有九十七种大人相,其地则众宝所成,其座则千华为台,庄严灿烂,无尽重重。卢舍那佛坐千华台上,为法身大士说圆满修多罗教,使菩萨们一同受用这大乘法乐。然而,虽说这是他受用,而二乘圣者们在座,却是如聋若哑,所谓“有眼不见舍那身,有耳不闻圆顿教”。所以,《八识规矩颂》上说:“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八识颂》属于分教相宗,因此,他受用报身只被十地。华严圆教,则普被到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位的菩萨。这要参考贤首《五教仪》就知道了。《三字经》上说:

  【胎生身,变化身,此二种,皆应身。】

  上面不是说过,卢舍那佛说圆满修多罗教——《华严经》的时候,二乘在座,如聋若哑吗?二乘圣者们尚且如此,那么,一般愚昧的凡夫,更可想而知了。

  一切众生,莫不有心,凡有心者,皆当作佛,这是佛教最根本的原则。同时,诸佛的出世,无一不以普济为怀。那么,那许多不能接受圆顿大教的众生,怎么办呢?诸佛为了弥补这个缺憾,所以,于报身而外,复有千百亿的化身佛,以适应千百亿不同根机的众生。千百亿,言其数目之多。但是,在这千百亿的化身之中,如释迦牟尼佛是“胎生身”。其他随杂类不同的众生,所示现的名“变化身”。“此二种”身,都是为了适“应”时机,所以,通同叫做“应身”。

  释迦牟尼佛为了应化人间,所以,示同人相。《阿含经》上说:“佛生于人间,长于人间,成佛于人间。”这是以人的姿态出现,为人类作模范。因此,释迦牟尼佛的出现,和其他的宗教相比较,有四个特点:

  第一、释迦牟尼佛是人,由人修行而成佛;我们是人,我们能依法修持,我们也能成佛。这正与我国儒家“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主张,或民主政体的现在,是公民皆有选举、被选举权,十足表现了人性的尊严不谋而合。同时,也否定了其他宗教独一无二的“神”,因为它是“神权”时代的产物。唯我独尊,极不平等。

  第二、缘生无性的教义,否定了“神”的万能。佛未出世以前,印度最古老的婆罗门教,就是崇拜梵天的宗教,自以为从梵天口生,清净而高贵。梵天也自以为能生一切而感到骄傲。其实,梵天何尝能生人,上帝更不是造物主。诸佛出世若不出世,宇宙万有,无一不是从因缘而生,才是颠扑不破的定律。

  第三、佛教的教义,其唯一的目的在破除众生的执著,等于说对事不对人。即使你不接受佛教,而你的思想行动与佛教接近,佛教徒也照样尊敬你,认为你是好道友。释迦牟尼佛在《法华经》上,屡次将婆罗门与沙门相提并论,就是挺好的证据。至于信者就得救,不信者就永远打入地狱。像我国文、武、成、康、周公、孔子,都出生在西元以前,根本无“神”可信,将这些我们尊为圣贤的哲人,如何安置呢?我想,胸襟狭隘,排他性炽盛的宗教徒,是无法自圆其说的。

  第四、六道轮回否定了永生,佛教五乘教法中的人天乘佛教,以六道轮回——由于十善十恶善恶因果的感召为其骨干。儒家《书经》上也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众生们不幸,因恶业而招到堕落,你不要失望,你努力忏悔而作善行,依然可以上升;幸而因善业而生到天堂,你也不要骄傲,你不能继续修善,天福享尽了,还是要遭到堕落。所以,信则永生天堂,不信则永堕地狱,是不尽情理的武断。《三字经》上又说:

  【约为三,开为五,相无定,随机睹。】

  “约为三”者,“约”是收缩的意思,佛身本来有多种,可是收缩起来,则有法、报、化的“三”身。“开为五”者,将三身中的报身,分“开为”自受用报身、他受用报身,加上法身、胎生身、变化身,则为“五”种身。

  “相无定,随机睹”者,法身无相,不可以目见耳闻。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受用的境界,不是凡情可以得而思议。至于他受用报身、胎生身、变化身之三身的“相”好,那是“随机”应现,而“无”一“定”标准的。“睹”者,目见也。都如二乘圣者们,见释迦牟尼佛是紫磨金色之身,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妙好。一般凡夫僧俗的佛弟子所见到的,只是一位老比丘而已。所以,地位愈高,所见到的佛身,其庄严高大的程度,也逐渐殊胜。向下讲到全文第七大段中之第八,“五眼”一科了。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