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14、涅槃四德

《释教【三字经】讲话》 by 释南亭

2016-8-16 22:42

  “涅槃”,梵文的原文是:“般涅槃那”,译成国语为“圆寂”。无德不备曰圆;无障不尽曰寂,远离生死之苦,获得静妙之乐,是大小乘功行圆成,极高的果位。

  假如就这样粗枝大叶的说说,也可以算是有了交代。但是太笼统了。

  涅槃,有凡圣的不同;圣人中又有大小乘的分别。奇怪呀!前面不是说过吗?涅槃!是大小乘功行圆成,极高的果位。既是凡夫,从哪儿得来的涅槃呢?是的吗!所以我说太笼统。请稍安!毋躁!让我慢慢道来:

  凡夫的涅槃,名为“自性净涅槃”。自性净者,性自本净,翻过来说,就是外相已经不净了。无始以来,我们的自性清净心为无明所染,起惑造业,而为生死凡夫。但是,清净的自性永远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所以名自性净涅槃。

  圣人的涅槃,又有两种:一、离垢净涅槃。二乘圣者们——声闻、缘觉,修学他们所应修学的功夫,断除了烦恼障——离垢,越三界而了生死——净,最后的业报身,存在的时候,名有余依涅槃;到了灰身泯智以后,名无余依涅槃。而二乘圣者所证的,又可拢总称为偏空涅槃。因为他们只能断烦恼障,了分段生死而已。

  二、究竟无住处大般涅槃。梵语,摩诃般涅槃那,译成国语为“大圆寂入”,顺此方的文法,应该是“入大圆寂”。两句话合拢起来,那就是“究竟无住处入大圆寂”。烦恼、所知之二障,彻底断尽;分段、变易两种生死,永远脱离,名为“究竟”。他的体性,既不在天堂,也不往西方;在时间上说:是竖穷三际;在空间上说:是横遍十方,无在而无不在,所以,名“无住处”,而且又名为“大”。“入”者,证入也。前面所讲的“无德不备曰圆;无障不尽曰寂。”唯有无住处大般涅槃才配得上。《三字经》上说:

  【曰常乐,曰我净,此四德,涅槃证。】

  这是所谓涅槃四德。倘若不将涅槃的品类分析清楚,那么!这个四德就无所摄属了。

  要研究大般涅槃的所以然是“常、乐、我、净”,我也想将它的源源本本,说一个究竟。

  六道中的恶道,不去谈他。只拿天道和人道来说:人类的寿命,即使活到一百岁以上,固然是如昙华一现;天上众生的寿命,可以活上几千万万岁,但是毕竟是有尽期的。佛说:“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天众五衰相现,就是死亡的预兆,然则,说天说人的本身,乃至人天所依以居止的依报,都是“无常”的,岂不是不争的事实吗?然而不然,众生们却都执以为常,即使有人说:“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或者“古来多少英雄将,南北山头卧地泥。”谁也不肯相信,还是在在处处打“万年桩”。这叫做“非常计常”。

  无常故苦。人有生、老、病、死;大地有成、住、坏、空。加上台风、地震、刀兵、水火、山崩、海啸、盗贼、车祸,尤其是轮船、飞机的失事,时时予人以死亡的威协,我们想想,也就够苦的了。然而不然,我们正为着医药的进步,大家谈起来,莫不欣然色喜。何况科学进步,娱乐多门,谁也不想到死神时时刻刻在伺侯着你。这叫“非乐计乐”。

  “我”者,主宰义。人死如油尽灯灭,死了罢了,是断灭见,也是恶见和邪见,固然是不对的;如果执著我们身中有一个“既常且一,一成不变的我”,也是不对的。因为有了这些邪恶的见解,都会竭尽自己的智能,发展个人占有欲,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我,而忽略了他人的存在,一切的罪恶都会由此产生。其实,人身也好,世界也好,都是因缘假合,犹如空华,在眼前一闪,随时就会消失,谁也捕捉它不到,古人说:“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有谁能主宰,使我们每一个人皆得到满意的要求?读这几句古文,从前人的经验中也可以得到一个解答。然而,这叫做“非我计我”。

  “净”,是洁净,是谁都知道的。我们环境的优美,身体的清洁,要有赖于人工。然而,有些地方虽有人工,英雄也无用武之地。猪圈、牛栏,我们能使它保持清洁吗?我们能不饮不食吗?如需要饮食的话,那么,我们的脏腑本来就腥臭异常,加上饮食所变化的粪尿,其肮脏龌龊,不是拿言语来可以形容的。但是,人类安于故常,所谓“如入鲍鱼之市,久而不闻其臭。”因此,也就不想进取。这叫做“非净计净”。计者,不是而执以为是。

  照我以上的说法,这个世界、人身,是没有常、乐、我、净之可言,而无所用其贪恋的了。

  声闻、缘觉之流的圣者们,接受释尊的教诲,首先观世间苦谛,修不净等观,断欲去爱,超越三界,证阿罗汉。对于世间法不执著,以为是常、乐、我、净。

  但是,他们又忽略了“究竟无住处大般涅槃”上的“真常、真乐、真我、真净”的四种德用。德者,德相,相可以代表了性;用者,作用、用可以显体。

  那么,什么叫做真常呢?三际莫之能易;四相之所不迁,所以叫做“常”。三际者,过去、现在、未来之三世;四相者,生、住、异、灭也。有情世间,尤其是天人六道,和无情的器世间,都不能逃出时间的迁流;生灭四相的变易。唯有“这个”(59),不受三际和四相的拘束,所以叫“真常”。

  人类,只要生活条件满足,行动自由,这就是乐,生、老、病、死,则非所计及。小乘圣者们,确实认识了人生,宇宙的真相,所以要急遽的脱离,殊不知“心本无生”,无生故无苦,无苦故无乐,因为,苦者,乐之对也。无苦无乐,所以名之曰“真乐”。

  “我”者,仍然是主宰的意思。众生们在血肉身中执著以为有我,这是生死之根本,等于认贼为子。这个(60)我,诚如清凉国师答唐宪宗皇帝所问:“何为法界?”曰:“法界者,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从本已来,灵明廓徹,广大虚寂,唯一真境(61)而已;无有形貌而森罗大千,无有边际而含容万有。昭昭于心目之间,而相不可睹;晃晃于色尘之内,而理不可分。非徹法之慧目,离念之明智,不能见自心如此之灵通也。”我们如果能细心审察清凉国师的话,可以知道此中说的就是“真我”。

  “净”者,不是普通清净或洁净的净,而是空无一物而又不遗一物的“净”,如禅宗人说“有土不为净”,这只是说:法界法性的本体上空无一物,并不是毁弃净土法门。所以,《首楞严经》上说:“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上二句说其净和体积;下二句则不废弃一法。

  禅宗祖师们问学者说:“你来这里干啥?”“我来求作佛。”学者回答说。祖师将两手一摊,“我这里一法也无。”各位听众们!这就是“真净”。

  佛陀本无一实法与人,何以这里说“真”呢?这是为了策励二乘圣者们,百尺竿头再进步,既然放弃了“非常计常”等等的凡夫知见,应当进求,上无二上的佛果菩提,得“真常、真乐、真我、真净”之妙。“此四德,涅槃证。”这是证入菩提、涅槃以后的四种德用,也是《三字经》作者体会佛意而勉励我们的用语。

  注释:

  (59)(60)这个:原书为“者个”

  (61)真境:原书为“真净”

  第五十六讲

  各位听众!《释教三字经》,今天讲到全文第七大段中第十五小段,十界了。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