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三、学修《信心铭》的殊胜

《信心铭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6-7-3 10:19

  她有三点殊胜:

  第一点殊胜是学修《信心铭》使我们能深入禅宗早期的原典,直探智慧源头的本地风光,《信心铭》超越一切二元相对的偏见,独标不二法门。

  世间的孝子能够体会父母的心,才能称之为孝子,同样的,佛的弟子要能够体悟佛的心才是真正的佛子。那禅就是佛的心,所以我们的禅文化爱好者要能够成就与开悟的禅师一样的觉醒的心态,我们来学修《信心铭》就能够使我们心同佛心,见同佛见。

  这个见地是佛的见地,不是成就阿罗汉的见地,不是成就缘觉的见地,也不是成就地前菩萨的见地,而是直接成就佛的见地。而且这个成就是当下成就,你只要真正地深信,我们能够把握的、能够下手的唯有当下,而当下只要你不把过去投射到未来,你当下本自圆满、本自完美,那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三祖僧璨禅师作的《信心铭》共有146句,584个字,以四言诗偈的形式将禅的精髓和盘托出。

  开始的两句“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是《信心铭》的总纲。

  禅的本质就是般若,就是清净无漏圆满的大智慧,见性的大智慧,就是了义大中观见,也称之为自性,在万事万物就称之为法性;在有情就称之为佛性,也称为如,也称为真心。三祖僧璨禅师称之为“至道”,这种皆如的至道,在一切事物上都现成存在,所以称为无难,至道无难。但是只要你一落入主观、分别、取舍的“拣择”,就不能反映事物的真相,所以说“唯嫌拣择”。

  《信心铭》是超越一切二元相对的偏见的,是独标不二法门的,禅的宗旨就是超越一切相对,直显法界性。法界性就是佛性,当下使我们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你看开悟的禅师个个都是器宇如王,因为他的心量尽虚空遍法界。我们也看一则公案来领悟好了。

  《景德传灯录》上面有记载:

  青原行思禅师问曰:“子何方而来?”

  石头希迁曰:“曹溪来。”

  师曰:“将得甚么来?”

  曰:“未到曹溪亦不失。”

  师曰:“恁么用去曹溪作甚么?”

  曰:“若不到曹溪,争知不失?”

  这个是禅宗早期的公案,就是说六祖惠能大师圆寂的时候,他的弟子石头希迁年纪还很小,他就来问师父(六祖)说:“师父啊,您老人家百年以后弟子怎么办呢?”

  六祖就回答:“寻思去。”

  等到六祖圆寂以后,希迁就天天在石头上打坐。过了几年,有个师兄就问他:“你每天打坐干什么?”

  希迁就回答说:“师父临入涅槃之前就叫我‘寻思去’,就是每天来寻思,自己来思考。”

  于是这个师兄就点拨他,说:“你错了,师父是叫你去江西青原山寻找你的师兄行思禅师,叫‘寻思去’,寻找师兄行思禅师去,他可以继续教导你。”哦!希迁就恍然大悟,就到青原山来了。

  来了以后就发生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则公案。

  一见面,行思禅师就问他:“你从哪里来呀?”

  希迁回答说:“从曹溪来。”

  行思就问他:“你在曹溪得到了什么呢?你在曹溪跟师父学了那么久你得到什么啦?”

  希迁禅师就回答说:“我没有到曹溪之前也没有失去什么。”

  行思禅师就进一步追问:“既然你没有失去什么,那么你还要去曹溪干什么?”

  希迁就回答说:“如果不到曹溪又怎么知道没有失去什么呢?”

  青原行思就非常赞叹,说:“众角虽多,一麟足矣。”虽然有很多很多的弟子,只要有一个特别优秀的,能够马上指导他开悟,能够成佛作祖,众角虽多,一个麒麟就够了,一麟足矣。

  这个就是很肯定、很赞叹的话了。

  禅宗的公案叫做法战,打仗一样,很激烈的,这个精彩纷呈的法战经过三个回合:

  第一个回合就是行思问他:“你从哪里来呀?”希迁回答:“从曹溪来”。这个很普通了。

  第二个回合行思就问他:“那么你在曹溪得到了什么呢?学到了什么呢?”这个其实就是一个语言陷阱,但是师父教弟子都用这样的方法来启发、来考验,他为了考验禅和子而设的一个语言陷阱。

  如果你回答有所得,你说你在曹溪学了什么学了什么……像我们,现在凡夫回答,我又学了《金刚经》,我又学了《六祖坛经》,我又学了《楞伽经》,我又学了什么什么……那你学的全部都是知识,不是智慧,为什么?因为你学到的那些并没有当下改变你的心行,也并没有让你超越二元相对,你还是在用大脑思惟,所以那个就都已经不是了。

  所以如果你回答你得到什么了,那么有所得就表示你有所执著,你有所执著你才会回答你有所得,你得到了什么,那就会落入一个二元对立的凡夫心行。

  怎样才能够不落入青原行思的这个语言圈套,又能够表明自己对于禅的确有领悟呢?有个悟处呢?这个就需要有非常圆熟的智慧了。

  那么已经开悟的石头希迁就转了一个弯来回答,说:“没有到曹溪之前也没有失去什么。”这个回答就转了一个弯,既避开了有所得就必然有所执著这么一个陷阱,同时又语带双关,巧妙地显示自己已经证悟了至道无难,一切现成,得无所得,失无所失,已经证悟了这个本体,已经明心了。

  并且能够善护念,能够不失本心,任何时候都不落到二元对立里面去。所以如果我们来参禅的话,如果你有一定的基础,你要打开《五灯会元》,每一桩公案,你一看就心地了然明白。如果你用大脑思惟去思考,那个就早已经不是了。你就不应该再想,那样想的话就已经是凡夫心行,早已经是离题万里了。

  所以这个是非常有智慧的回答。

  第三个回合,行思禅师并没有轻易地放过,胡乱地去印证希迁,而是继续穷追猛打,又问说:“既然你自性本自具足,得无所得,失无所失,那么你还要去曹溪干什么呢?”

  这一问就有千钧之力,把希迁逼到山穷水尽、无路可走的墙角,但是开悟的生命不会轻易被困倒,所以希迁他一句话:“如果不到曹溪又怎么知道没有失去呢?”就很轻松地跳出了困局。

  虽然本自具足,但是仍然需要善知识的印可,这样就确立了师父六祖惠能大师的权威。另一方面又巧妙地从困局之中超脱出来,保持“不失”,未到曹溪亦不失,他仍然能够保持不失。

  有一些人认为禅宗的公案就是为了表示禅师的机智、聪明,类似于脑筋急转弯的智力游戏。当然不是这样的,这种认识是大错特错的。

  其实禅宗的公案,禅宗的机锋都是禅师的一个特殊的善巧方便,如果弟子的根器够,如果是主对主那就是双得;如果是其他的,主对宾、宾对主、宾对宾,那就是双失。所以它是一个特殊的方便,如果根器够,当下就能够豁然大悟。

  它是为了打破学人的惯性思惟,打破执著,帮助学人觉悟而发展出来的一种殊胜的善巧方便法。通过那些师父专门故意设一些语言陷阱,如果弟子的心行不够,你虽然是有一点明白了,但是你没有真正明心的话,通过师父这种拷问,就会让平时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心底的那个二元对立在不知不觉之中暴露出来,而学人就需要努力地不落入这些陷阱之中,这样的应对过程就形成了机锋,形成了公案。

  机就是迅速而准确地揪出对方的错误;锋就是像刀一样锋利,像刀锋一样猛烈地砍断对方的错误。

  《信心铭》指明了回家的路,就路还家的古道,使学人能够看清楚人生所有的不幸和烦恼并非是来源于生活状况和境遇——我们的境遇再差也不会让我们烦恼,实际上让我们烦恼痛苦,遭致种种不幸的这些根源是什么?是我们的大脑思惟模式,是凡夫心智的小我,小我总是应用大脑思惟模式。

  怎样能够超越呢?一定要明白这个禅,有些人听过《金刚经学记》,他就以为说,有大脑思惟、有灵性生命思惟,这个大脑思惟是不对的,要用灵性生命思惟,这样错了,你这么想,还是大脑思惟,为什么?因为大脑思惟模式跟灵性生命思惟并不是相对的,灵性生命思惟是在更高的层面上,而大脑思惟并不需要否定它——你要破除的是你的执著,大脑思惟对你的局限,对你的约束,并不能够否定它,否定它你还是错掉了;而且如果你否定大脑思惟的话,你自己的名字你都不知道了。实际上它是用更高的,在更高的角度来鸟瞰人类的内心活动,这样是禅的用功方法。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