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信心铭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6-7-3 10:19

  不要去追逐缘起如幻的名利与五欲六尘,不要追逐因缘生的假相,也不要去追求证悟空的境界。因为“空”不可趋向,空是显出来的,不是你证得的,一直破掉这个缘起的见,层层显,层层破,层层显空。

  比方说你建立了一个业感缘起,就能够把凡夫的这个实执破掉;你建立了一个赖耶缘起,你就能够把这个业感缘起的这个业力实有破掉,就显出一层空来;更进一步,你就建立一个相对缘起,这个我们也称之为如来藏缘起,建立相对缘起的时候,你就把赖耶缘起破掉了,就显出一层空来;更进一步,你建立法界缘起,华严的境界,佛的境界,你就把这个相对缘起破掉了,就显出空来。

  所以层层显,层层显,一直这样是显空,不是证空。你认为有一个空给你证,就已经不是了,是你的大脑思惟假造出来骗你的。你认为有个空可以趋向,那已经错掉了。

  所以保持平等不二的胸怀,不执著能缘的意识心、不执著所缘的万象森罗的境界,一切都是自性光明,所以“一种平怀,泯然自尽”,就是告诉我们在生活之中禅修的窍诀就是四个字“平心直行”。

  我们看这个“禅”字,左边是一个开示的“示”,右边是一个“单”字,就是我们的心显示出单纯状态的时候,就是禅。怎样是达到单纯的状态?就是平心直行,心显示单纯的状态就是“莫逐有缘,勿住空忍。”

  修禅你不需要弄得很复杂,有些人他把这个参禅,看得很玄妙很复杂,不是了,就在生活里面,你只要有大信心、大疑情、大奋志,你一定开悟。只要有大信心,深信本具佛性,行住坐卧之处都令此信心不间断,喜怒哀乐之处都不生分别,你自然就用功得力。

  《圆觉经》上开示说:“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也就是说修禅的方法。

  “居一切时,不起妄念。”在五欲六尘之中修禅的方法就是居一切时不起妄念,逢缘对境的时候,行住坐卧一切时、一切处都不要用小我的大脑思惟去分别取舍,就不会增生妄念,虽然妄相会生起来,但是不再增加妄念了。

  “于诸妄心,亦不息灭。”有妄心生起的时候,也不要刻意去息灭它,也不要刻意去对治它,因为有心息妄的念头还是妄心。我们只需要练习不被妄念绑住就好了,不要消除你的念头,只要练习不被你的念头绑住就对了。念头你让它起来,所以有一句话:“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这是没有开悟的人说的。念头是打不死的,如果你真的打死了,那你就是个痴呆汉,不是这样的。不是要打死它,而是不被它绑住就对了,这个是说“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不用刻意排除妄念。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学禅的人明白,一切的依报正报都是妄想境,但是要知道,相虽然是妄想境,但是它的体是什么?是真如,相妄体真,所以不加了知。

  不去妄想分别取舍,你不去取舍妄想境的那些好恶美丑,一切的妄想境本来就是灵知,你在这个妄想境去分别,其实就是知上加知,就是“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你去立一个知就头上安头了,所以“住妄想境,不加了知”,就是不要在这个灵知上面去加一个知,如果刻意加了知,就是迷现量,就是头上安头了。

  “于无了知,不辨真实。”一切的事物都是一真法界流出来的,都是大圆觉性海里面的浪花,所以我们不要去分辨它的真与假。一切的浮冰都是水,都融入真如性海。所以说“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这种“不起妄念,亦不息灭。不加了知,不辨真实”的实修方法就是“圆同太虚,无欠无余”。为什么你能够很有信心,不需要了知、不需要去息灭、不需要去辨真实,为什么?因为你心里面很有信心,知道“圆同太虚,无欠无余”,你对这个本体有大信心,所以你才能够真正地有底气,不加了知,不辨真实,就是“莫逐有缘,勿住空忍”。

  这样你的行为上面就不会刻意起分别了,不会去追逐有,也不会去趋向空,这样就是行中道,这样就是真正的禅者的生活。

  无欠,就是一切都是圆满的,没有不圆满的,无不圆满是大圆满。

  无余就是没有执著,没有多余的头上安头,没有多余的知上加知,没有二元对立。这个时候就是当下证到了三祖所说的“一种平怀,泯然自尽”的解脱境界。看一切山河大地,一切众生都是法身如来的显现,“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听一切音声、赞叹声、诽谤声、鸟鸣声、水流声,都是如来说法,“能令三界所有声,闻者皆是如来音”。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是明心,是直显法界性,是直显自心佛性。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是见性的功夫,是悟后重修。

  你能够一直做到,不追逐有,不趋向空,一种平怀,泯然自尽,这个是真正见性的功夫,是悟后起修,是真正地证得了。前面是你见到了,后面是你证得了,终于最终有一天你就会达到圆明无碍,佛性全露,佛性全露就是真正的见性。

  看看祖师的教诲,他总是这样先说明心,接着就说见性,先让你树立见地,再告诉你实修的功夫。你看前面一句“圆融太虚,无欠无余”就是说明心;底下“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就是说见性。很多人会混淆,他把明心见性混为一谈,其实不是,明心是见地上,见性是你实际地证得见性的功夫。

  好了,我们今天到此地,愿大家与三祖璨大师相应,顿成佛道。好,阿弥陀佛!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