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第二讲

《信心铭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6-7-3 10:19

  我们今天继续来共同学习中国禅宗三祖僧璨大师传禅的心法《信心铭》,昨天我们已经学到了“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底下的内容。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这首偈是三祖开示实修见性大法的功夫,要超越动和静的相对,因为无为法是与动静无关的。禅修的时候,如果我们想要止住不断冒出的念头,去达到一种静止的状态,达到一种不起念的状态,这样刻意去达到的静止状态,就是有为造作法;就算暂时做得到,以后也会动得更厉害,“止更弥动”,我们要想止息动来归到静,那么以后它会动得更厉害,就好像一个钟摆一样,或者好像我们荡秋千一样,你荡得越高,回过来它到另一头也会翘得越高,摆回来的时候到另一边的幅度也会越大,这个就是用妄心修行,就会停滞在动静两边里面打转。

  其实动静无二,体性都是空,所以不要用妄心修行。这个实际上也就指出了,禅的修法不像其他的。有一些法门是不了义的,你心散乱的时候,把它转移,刻意地通过诵经、念佛、持咒,让你的心处在一个相对很清净的状态,但是这种清净只是净化了心的表层,妄念的根并没有拔除。其实禅里面讲的真正重视的是什么?见地是修行的核心,你要真正地从见地上面来透脱。

  所以禅宗里面总是说要明心见性,明心是根源——你如何把凡夫的生灭的妄心穿透,契入到不生不灭的真心里面?我们都说修行是要了生死,但是其实从禅的角度来说,本无生死可了,实际上因为他是直接用法性来修。

  还有,我们如果从法相上来说,我们说要了生死,当然是宛然存在的,怎么了呢?首先是让我们的心无死,你的心如果你念念无死的话,你将来一定是见性的,这是从法相上来说。从法性上来说,你的心无死的时候,你当下就是佛,什么是心无死呢?心无死当然是心没有死亡,我们的心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刹那刹那在生和死,这样子,如果你用这个生灭妄心,想得到一个不生不灭的果,不可能,因为因、果的性质是不同的。

  所以祖师的心法是非常透彻的,直接告诉我们要超越动静,不要去止息动达到一种静,这样是不了义的修行方法。具体的修持我们怎么做呢?我想此次我们主要是希望能够真正地大家在见地上能有一个入处。

  我们昨天也讲过了,修行,你很难界定它,但是我们可以绕一个圈,绕过来说。可以首先要界定什么不是修行,我们修行之前先要弄清楚,不然的话,你可能用了十年二十年,你一直在跟你的妄念PK的话,那个样子你就浪费时光了,什么不是修行呢?

  第一,修行不是为了刻意达到某一种状态。不是说刻意让自己静止下来,这个不是了义的修行;也不是刻意不使自己起念头,你刻意保持一个让你自己不起念头,这个是很困难的;就算你做到了,那也不是修行,因为你的法身不能起妙用,所以她也不是了义的修行。

  第二,修行不是为了追求神通。其实你要想想问题背后的问题是什么?我们求神通其实是想要有一种力量,想要拥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就是要有超越别人的力量,而这个背后的问题又是什么呢?就是为了满足一种渴望超越他人的权力,满足自己一种渴望超越其他人的一种权力欲。那么神通能力当然是修行道路上自然会出现的副产品,如果你刻意去求就偏离了,就是本末倒置了。

  第三,修持不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完美、更圆满。我们本自完美,本自圆满,只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思维让我们看不到真相。我们一直在妄想,未来十年,我通过修行,十年以后,我的修行功夫比现在更高了很多,或者我可以开悟等等。其实你一开始就错掉了,当下的你才是真相,当下的你只要超越了大脑思维,当然你就本自完美,本自圆满。为什么?因为你见到你的法性了,我们修行就是为了要直显法界性,所以是当下圆满。你不要选择那些只是一种自我安慰式的修行,让自己得到某一种精神的愉悦,一直以为我好有修行,其实不是这样的。

  “变成”是人类最大的幻觉,很多人学佛,他一直活在大脑思维里面,他学到了很多佛法的知识,他并不懂得真正的佛法;他学到了很多关于禅的知识,他并不懂得禅。然后他就会想:我用功修行,将来我就可以由凡夫变成佛。

  会不会很多人有这个观念啊?其实一定要知道,“变成”是人类最大的幻觉。如果我们从法性上面来说,与佛无二无别;从法相上来说,我们也没有办法去制造出佛性来,佛性是亘古如是的,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去制造出一个佛性来,只能够反其道而行之,不断地去照亮她,不断地去揭露她。当我们所有的幻相都被揭露得淋漓尽致的时候,那个原本就在的、本自具足的本源就显露出来了,这个时候我们称之为见性。

  第四,修行不是为了未来得到什么果位,只是全然地活在当下。只要你存在一个“希望将来可以由凡夫变成佛”这样的念头,就表示你还活在二元对立之中,就有凡夫与佛的相对、有现在与未来的相对、有能修的心和所修的法的相对,这样就表示你一直活在二元对立之中,一直都将希望投射到未来,而将当下贬低成一种手段。其实当下才是我们修行唯一的下手之处,当下才是我们与佛、与历代祖师相逢相遇的地方。

  第五,修行不是唯心观,不是唯物观,而是如实观。修行只是把我们生命的真相如实地呈现出来罢了。比如说,一个喜欢吹牛的人,喜欢炫耀的人,突然之间他如果能够觉知到自己爱吹牛、爱炫耀这个背后其实是因为自卑,这样照亮自己这个自卑的心以后怎么样?马上他就会觉得自己这个举动很无聊,吹牛的欲望就停止了,因为他如实地看到了真相。一个容易发脾气的人,他如实地观察,愤怒的背后其实是恐惧,担心自己受到伤害,对自己缺乏自信,因为这样的恐惧,所以他一不如意就会很容易发脾气,如果对自己有信心,根本不必发脾气,也根本不必在乎人家的看法。

  所以《大日经》中,佛说修行的窍诀就是“如实知自心”。《大日经》是唐密里面胎藏部密法的根本经典,《金刚顶经》是金刚界法的根本经典,金胎二部法要的核心纲要就是“如实知自心”。

  第六,修行不是有为法,而是无为法。有为法你就有取有舍,就有冲突,矛盾和冲突是最消耗能量的;无为法就是无所求、无所住、无所得——无所求是禅的见地,无所住是禅的行持,无所得是禅的果位。

  无所求是因为我们真正地明心了,是真正地深信本自完美、本自具足。既然本自完美、本自圆满、本自具足,当然他就不需要向外去寻找,他就没有目的性;只要有目的性的,都一定是在大脑思维里面,都一定是没有活在当下,没有活在当下永恒的世界,而是活在大脑思维的时间的世界。

  所以只是如实观照当下的身心的真实相,如实地观照我们当下自己的身心实相。身心实相是什么?色受想行识,照见五蕴皆空。

  色当然是指物质,受想行识都是精神活动;受是感受,任何外境现前的时候,我们一定会产生种种的感受;有了感受以后凡夫的大脑思维一定会给这个感受、会给这个外境做一个价值判断,给它贴一个标签,这个就是想;有了想以后,他一定会想我下一步应该采取什么行动,当然还没有采取行动,只是一个心念,我应该怎样采取行动,这个就是行。这些受想行的根源都是什么?源自于识,源自于识蕴,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

  这样你只要如实地照亮它就好,不用压抑它,也不用放纵它。放纵它当然是醉生梦死的凡夫,压抑它也是不了义的修行,而且你把你的情绪、把你的念头、把你的感受都压抑进去以后,那就是什么?“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将来会动得更厉害,为什么?你把它压抑下去就会成为痛苦之身,所以这些都是不了义的修行方法。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有许许多多的人、事、物的种种因缘,一定会产生许多的感觉、情绪、想法。修行的方法就是不放纵它,也不压抑它,而是如实地观照,就能够体悟生命的真相,然后真正地能够明心,真正地深信直显法界性,深信尽虚空遍法界,这个是真正的我。这样烦恼就能够完全息灭,而以小我为中心的意识活动就能够静息下来,静止下来,而知觉能力,就是我们的灵知会无限无限无限地扩张。

  一般的人,我们的知觉能力,像我们的视觉、我们的听觉、我们的嗅觉、味觉、触觉,这些知觉能力是远远没有开发,根本上就没有完全开发,我们的知觉能力是非常非常有限的。

  我们的知觉这个灵知能够无限无限地扩张的时候,我们的大脑思维就止息下来了,就处于一种自然的寂静状态而又灵明不昧,自然寂静而又灵明不昧这样的一种状态之中,这种状态有三种特质:

  第一种特质,有很高的能量,因为它不是分散的能量,不是分裂的能量,也不是堵塞的能量,它是整个宇宙的能量,所以它有很高的能量。

  第二种特质,它是全然开放的状态。

  第三种特质,它有勇气让所有的现象来来去去而心无挂碍。

  这样的修行是能够不走弯路的修行。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

  不能够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不能够通达空性。通达空性的人,古人说:“识得一,万事毕。”真正地通达空性,识得这个本体,识得法性假名为一,这个“一”不是一二相对的“一”,而是绝对的本体,“识得一,万事毕”。

  我们与这个一、与这个存在的本源失去了连结的人,就会要依赖大脑思维,就会陷入到二元对立的相对之中,就不会懂得真正的修行方法,所以说两处失功。你没有通达法性本体,任何佛法你听进去以后,经过你大脑思维的加工就变质了。不管你怎么修来修去,你还是在大脑思维的控制里面,还是在大脑的世界里面。只有当下契入真心本体,灵性的力量被唤醒了,大脑思维的偏执才会松动,妄心的喋喋不休才会安静下来。

  《心经》里面第一句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开始这三个字就告诉我们修行的方法——观自在,其实会有四个步骤,从法相上来说:第一步是观自在;第二步是自在;第三步是在;第四步是一个大圆相,无在无不在。

  “观”是观照,“自”是自性,“在”是法住法位。我们一开始初初用功的时候,要时时处处去观照自己的本性,与真心相应,住本位而不移,不起妄心,所以叫做观自在。功夫成熟了,“观”也不要了,你不要刻意地去保持觉照了,而你恒时与法界本体相应,自性在本位不动不摇,所以这个时候就叫做“自在”,第二步。

  更进一步,自他一体,这个“自”也化去了,所以就是“在”。

  更进一步,功夫转深,这个“在”这个时候就是一个“识得一”的这个“一”。

  功夫更进一步转深以后就化“一”为一个大圆相。

  曹洞宗的心法是宝镜三昧,宝镜三昧就把怎么样契入大圆相的内证方法的窍诀开示得非常透彻。实修,你怎样一步一步能够证到,我们现在都有悟,但是这个悟是一种解悟,并没有证悟,但是你不要小看这个解悟,你有这个解悟以后,你有大信心,精进地去修,一定会有证悟,化“一”为大圆相,无在无不在,连这个“在”也是无处立脚了。

  可见禅的实修一开始就是悟后起修,修行用功的方法就是这样的,开始是观自在,然后自在,然后在,然后无在无不在。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