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能随境灭,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信心铭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6-7-3 10:19

  前面三祖教导我们修禅的方法,主要是在对治妄心上面修。这个对治就是无对治,实际上它是了义的修法,是告诉我们要超越二元对立的妄心来达到无咎无法,不生不心。

  这里面三祖就从心与境的关系来开示我们禅修的方法,能是主观,能够认识万事万物的能动;境是客观,被认识的存在,被认识的万事万物。

  “能随境灭。”如果客观环境不存在,那么主观的察知心也不能显露,叫做能随境灭。

  “境逐能沉。”如果能沉,就是说主观的察知心沉没了,自然回应众生的智慧沉没了,那么追逐外境就没有意义。

  “境由能境。”就是境是由能而显现境,外在的境界是由内在的察知心而显现。

  “能由境能。”是能由境而引发能,能观察的察知心由外在的境界而引发,你的分别执著是由外在的境界引发出来的。

  这首偈子与法融禅师《心铭》上所说的“至理无诠,非解非缠。灵通应物,常在目前”是相通的。禅的至高无上的妙理是不能用文字和观念来说明的,一旦落入文字和观念,就是落入大脑思维,它只能够借助文字巧妙地绕圈子来描述那个本体,所以要因指而见月。

  非解非缠就是开悟的心既不觉得束缚,也不觉得解脱;开悟的人既不是依赖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也不执著于解脱的智慧,所以“说非解非缠”。而是灵通应物,他能够自然地回应一切万物,用这个灵知,他不需要借助知识,不需要依据过去心累积的经验,不需要这个桥梁,而是灵通应物的,很自然、很自发地去帮助他人。

  常在目前,是说开悟的人不会去推理和思虑,因为智慧和慈悲常在目前了,在随缘应物的时候自然生起智慧和慈悲。

  “境由能境”,其实这首偈子可以广泛用于观照一切的人际关系。比如说我们有一个传统的观念,认为小孩子就是一张白纸,所以父母怎么去塑造,怎么去教育,这个孩子就变成什么样,其实这是错误的。

  小孩子是一张白纸吗?不是,小孩子绝对不是一张白纸,为什么?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精神的胚胎,所以六岁以前是性灵教育,六岁以后是知识教育。六岁以前不要逼着他又去学书法、写毛笔字,又去学钢琴,又去学什么学什么……六岁以前你这样一直逼着他、压着他去学的话,将来这样这个小孩子的心理状态或深或浅都会出问题的。为什么?六岁以前他是性灵教育,他的天性会显露出来,你顺着他的天性去塑造就对了,不要过早地给他进行知识教育,让他学很多知识,你会害了他。

  现在的这个幼教也已经有问题了,原来有位教育家就说:哎呀,我们小时候是学“人之初,性本善”,现在这些幼儿识字课本是学“小猫叫,小狗跳”,哪里有什么意义啊?不是单纯叫小孩子认字,你要知道,“人之初,性本善”是一种性灵的熏习,所以教育的这个方法、这个根源就错掉了。

  六岁以前小孩子的天赋会自然显露,因为那个时候孩子还很小,童贞心,所以他的天赋会自然显露出来,他还没有很重的这个执著心,他会特别热衷于去学习某一件事情,或者热爱音乐、热爱数学。

  还有,如果做过幼教的人应该会有这个体会,小孩子六岁以前每一年每一岁他都会有不同的一个天性暴露浮现出来。

  比方说,三岁的时候小孩子的观念就特别喜欢完整,你拿一个很大的饼,撕一小块给他,他就哭着闹着不要这个饼,他要这个一整块,他要一大块饼,但是其实他不是贪,他不是贪这一大块饼,他是要完整,你给他一个完整的小小的饼他也很高兴,他也很开心的,但是大饼你给他一半他也不高兴,因为他那个时候就是求完整的,他的这个天性就是这样的。

  如果他的天性有些是喜欢研究科学方面的,所以什么东西都给他拆得稀巴烂,什么东西他都会自发地去把它拆烂,然后他又尝试着把它组合起来,很多小孩子,每个小孩子都有不同的天赋,都是这样子的。

  如果在六岁以前父母亲一直忙于用自己的意志去塑造这个小孩子的话,那么小孩子的精神胚胎就怎么样?就没有发育的机会了,于是这个小孩子就容易出现种种的问题。

  比如说幼儿多动症,有幼儿多动症的小孩子,大多数都是孩子的精神胚胎被严重压抑的结果。他的重要抚养人之一,祖父母也好,父母也好,一定会有一个人不断地对他说,你不能这样做,你不能那样做,你必须要听我的,一直一直跟他这么讲,一直压抑他的这个精神胚胎。于是这个小孩子的许多源于精神胚胎的一些自发的行为就被打断了,那些源于精神胚胎的那些能量总要表达自己的声音,所以这个小孩子就变得难以集中注意力了,他总会在同一时间想同时做很多事情,其实是因为他的精神胚胎的能量被你压抑了,所以你就看到他定不住,就很好动,所以就难以集中注意力,这个是根源。

  对于那些没有悟道的人来说,每一个人都是他过去业力的总和,这个精神胚胎就形成了他的取向,他的天赋。因此父母亲要教育小孩子,要带好小孩子,其实是在六岁以前一定不要给他灌输过多的知识,六岁以后完全大把时间学,你只要顺着他的天赋给他提供性灵教育就好了,只要同时给予他自由和爱就好了。

  自由就意味着这个孩子的精神胚胎可以充分地获得发育,他的意志得到尊重,然后他的天赋、他的特长可以发挥出来。同时对小孩子要能够深深地理解和接受,如果你急于按照自己的期望和意志强加给小孩子,那个是一种控制欲,不是父母亲对儿女真正的爱。所以不要用这种大脑思维,这样就造成心与境的矛盾。

  【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两段是指能和所,主观和客观,生和死,染与净,烦恼与菩提,能够察知的心和所察知的境这些两段都是空,当下是空,都是来源于同一体性,同一本性,元是一空。也可以称为如来藏性,也可以称为真如,也可以称为真空,也可以称为佛性、法性等等。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见一法名为正法,不住一见名为正见,这样无所住是修持的方法。不为物碍,不被法缚,一切莫作,明寂自现,就能够当下契入,元是一空。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

  体性空就包含了一切万法,能观心所观境的二元对立,当下都是同一空性,万象森罗都是诸法空相,因此说“齐含万象”,所以法融禅师在《心铭》上也说:“万象真常,森罗一相。”

  万象的本源都是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一不异的本体,法性,所以说“万象真常,森罗一相”,这一相就是法性。我们说空是空掉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执著,而不是空掉这个世界,空是无限的开放性,是心灵的自由。

  同样的,解脱的观念,这个观念是虚妄的,认为自己解脱也是虚妄的,但是解脱本身并不虚妄,否则的话,修行就没有意义了。是解脱的观念,你认为自己解脱,这个都是虚妄的,解脱本身是不虚妄的,从法相上来说是有修有证的。

  【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开悟的心足以俯瞰大脑思维,开悟的心有根本智和后得智两种智慧。根本智是不动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生不灭的;后得智是根据众生的需求而生起的。境生起的时候,后得智也生起来;境消失的时候,后得智也消失,妄心完全止歇,完全地止息下来,这个时候大脑思维就转变为什么?转变为后得智,所以说,它不会去分辨外境是精细还是粗糙,当然就不会有偏执。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

  见性成佛的大道是无为法,当然就无易无难。譬如大自然,大自然并不会将自己的工作按优和劣去分等级,难和易都是一样的。

  我们观察大自然,你看,擦亮一根火柴,就像大脑运作一样神奇;一个水分子会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结合,这也是像婴儿成长一样地神奇;所以大自然是没有难和易的,它是用整个的法界性去让万物生长。你在一片树叶里面也可以看到法性,在一朵花里面也可以看到法性,为什么?大自然是没有难和易的,我们用大脑思维才会去分别它难与易、优与劣。

  我们办过一次禅宗祖庭参访,在南岳南台寺的时候有学过石头希迁祖师的《参同契》,《参同契》上有两句:“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就是说这个。当然我们后续还有机会继续去参访祖庭,不是走马观花的,而是到哪一位祖师的祖庭就修学这位祖师的禅法,这样就是一种活的禅修的课堂。

  元朝时候,高丽国的国师,知讷禅师将参禅的方法归纳为十种修行法门,既然大道体宽,怎么样来证得这个体宽的大道,无难无易的大道呢?知讷禅师是现在韩国曹溪宗的祖师,他有说,宗门修心的方法是以无心来治妄心。无心不是无心体,而是心中无物名为无心,心中没有挂碍名为无心。

  十类方法:一是觉察;二是休息;三是泯心存境;四是泯境存心;五是泯心泯境;六是存境存心;七是内外全体;八是内外全用;九是即体即用;十是透出体用。这十类修行法门就非常完整地几乎把所有禅的修法都包含在其中了。

  一是觉察。就是一念才生即觉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前念觉破,后念不生,觉智也不需要用,妄、觉俱忘,妄念和觉照都不执著,名为无心。也就是三祖所开示的“不用求真,唯须息见”,这个就是觉察息妄的功夫。

  二是休息。做功夫的时候不思善、不思恶,心体便休,遇缘便歇,这个是休息,休息妄心的功夫。其实禅宗里面休息妄心的功夫与大圆满心性休息这个用功的方法是一致的,都是立足于了义的大中观见产生的修法。

  三是泯心存境。不顾外境,但自息心,也就是临济禅师所说的“夺人不夺境”。

  四是泯境存心。“不与万物为侣,不与诸尘作对。”就是把境界消泯掉,境界消泯了,怎么样?境和心是相对的,境是所,心是能,你把所抽掉了、撤离了,当然心体的本性就显现出来了,妄心自消,也就是临济祖师的“夺境不夺人”。临济祖师曾经说过:“我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人境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

  五是泯心泯境。当然就是临济人境俱夺的法门,做功夫的时候先空寂外境,再灭内心妄念,心境俱寂,妄从何生?当然就当下心体显露,也就是古德所说的“云散水流去,人寂天地空”。这样一种是人境俱空、人境俱寂的状态。

  六是存境存心。做功夫的时候,心住心位,境住境位,心处无境,境处无心,自然就妄念不生。也就是《法华经》上所说的“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也就是临济祖师对出格人来用的是“人境俱不夺”的法门。

  七是内外全体。内根身外器界,用一真心为体,当然就无妄心,这是从体上来修。

  八是内外全用。从用上来修,一切内外的身心器界都是真心的妙用,一念才生,任何一念都是妙用现前,当然妄心就没有安立处。也就是永嘉玄觉禅师《证道歌》上所说的:“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这样就是内外全用。

  九是即体即用。做功夫的时候,空寂而内隐灵明,这个就是体即用;灵明之中内隐空寂是用即体,也就是《永嘉禅宗集》上面所说的:“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无记非。”这都是做功夫的时候你实际要用到的。

  惺惺寂寂是。就是你的心体起用的时候要如如不动,这个就对了,心体能起用而同时它又如如不动;如果你心体起用,而它又妄想纷飞,那已经是落入大脑思维了,所以说“惺惺妄想非”。

  而你会用归体的时候,事实上就是“寂寂惺惺是”,就是你安住本体的时候,它应该还要灵明不昧,它并不是枯木死火,并不是死水不藏龙,所以说“寂寂无记非”。你在体上用功夫的时候,你陷入到无记状态,那就错掉了,寂寂无记非。

  十是透出体用。做功夫的时候不分内外,也不辨东西南北,通身打成一片,透出体用,妄心当然无处可起。

  这十类禅修的功夫,第一类、第二类是从对治妄心上来用功夫;三、四、五、六类是从心与境的关系上来用功夫,也与临济的四料简是一样的;第七、八、九、十是从真心的体用上面来修。这十类法门不用全做,你只要一门成就,当下就妄心自息,当下就真心现前。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