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如是佛陀薄伽梵者。】

《随念三宝经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6-5-20 18:53

  经文很短,好像我们念《心经》一样,但是包含的义理很深,可以说整个三藏十二部都在其中。本来我们学习的是《随念三宝经》,但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所以我们把海公上师所集的《皈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和《宝相赞》也都汇集起来。

  事实上我们学习本经,可以说本经就是一张成佛的地图,整个三藏十二部的心要都在其中。我们会依据《随念三宝经》稍微展开来讲到海公上师所汇集的这两种法宝,以及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八事七十义,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之中以八事七十义把整个的成佛次第,修学次第都归纳起来。也会牵涉到弥勒菩萨的《大乘经庄严论》,那是讲实修方法。《现观庄严论》侧重于从理论上建立修学的体系;在实修方法上面,《大乘经庄严论》译为汉文是二十二品,她的窍诀很多;还有一种就是弥勒菩萨的《宝性论》。如果通达这三种论典,应该说对于整个五道十地的修学次第就都能非常透彻,非常了解。

  因为她很简短,所以没有我们平时所见的佛经那种完整的,好像说信、闻、时、主、处、众六种成就,没有那种完整,但是非常精辟。

  “佛陀薄伽梵者”,佛陀,这个我们都听得很多了,解释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始觉、本觉、究竟觉,可以说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自觉是觉悟自心本不生灭,觉他是觉悟法界自他一如。也可以说自觉就是我们从虚妄颠倒意识的迷梦之中觉醒过来,完全彻底地悟出一切事物的终极的真理;觉他就是能够无私无我地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和大智慧、大能力来利乐众生,觉行功德到达最极圆满,我们尊称为佛陀。

  也可以从三德:断德、智德和悲德,三德圆满来解说佛陀。

  按照世亲菩萨《随念佛经释》上面所说,断德就是佛已断尽烦恼障和所知障,觉慧增广。

  觉,觉悟就是学习看见我的心。我们《大日经》上所说,《大日经》的精华就是“如实知自心”,能够觉悟自心本不生灭,体悟到不生不灭的真心,这个就能够断烦恼,就能够断见思惑、断尘沙惑、断无明惑。

  所以觉有觉察和觉悟两重含义,觉悟就是能够觉知诸法的事理,能够了了分明。事实上觉察是指如所有智,是指真谛;觉悟是指尽所有智,是指俗谛。

  我们说佛有一种尊号叫做正遍知,正知、遍知。正知,没有丝毫错误的,并且透彻地真实完整地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样是正知。遍知就是全知,佛是全知者,成佛就是能够破除无明的覆盖,智慧和所知的对象的外延完全重合,我们称之为遍知。唯有佛陀是遍知,无所不知,全知。

  悲德就是佛陀的那种大慈悲心。众生被烦恼所系缚;佛陀已经究竟圆满地解脱,但是他因为大悲心,所以被大悲所系缚。“有一众生未得度,我佛终宵有泪痕”,念念不舍众生,帮助众生解脱,帮助他觉悟,所以兴慈运悲。所以我们看经典上面会说佛陀的舍身饲虎,《妙法莲华经》上说,如来因地行菩萨道舍身饲虎——把自己的身体给那只饥饿的老虎吃,乃至于割肉喂鹰,这样的行为都体现了佛陀的大慈悲心。

   并且正是这种震撼人心的慈悲的力量,能够使佛显得无比地伟大,所以也得到千百年来无量众生的敬仰、崇拜,所以我们以佛法僧作为究竟的皈依处。并且也正是因为这种慈悲之力能够降伏魔怨,佛陀未成佛之前,那些魔王和魔的眷属都以刀箭伤害佛陀,但是佛陀入慈心三昧,以大慈悲心的力量使诸魔的那些刀箭之雨都化为花雨。其实魔也有很大的神通力和邪智慧,但是没有慈悲心。所以佛说战胜一切恶魔的最有威力的法宝就是大慈悲心。

  我们看密勒尊者的道歌,密勒尊者在山洞里面修行的时候也是遇到魔障,然后他修降伏法,但是这个恶魔毫无畏惧。最后他醒悟过来,知道佛魔不二,我们能够修习慈悲心就能够转化这个魔怨,所以马上修习慈悲,能够降伏魔怨。

  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上面说:

  “慈悲心与无二智,菩提心为佛子因。”

  也就是成佛的三个根本要素:第一个就是慈悲心,第二就是无二边的中观智慧,第三个就是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有五种菩提心。这三个方面是成佛的根本要素,所以悲德也是非常重要。

  我们在成佛之道的最初、中间和最后,慈悲都显得非常重要。最初如果没有慈悲心,那就不会产生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誓愿,所以最初的修学道路上,慈悲心是佛田的种子。中间慈悲心是菩提苗茁壮成长的雨露,如果没有慈悲心,缺乏慈悲心,六度万行就缺乏动力和保证,福慧功德就难以圆满。所以《普贤行愿品》上说:“众生如树根,佛菩萨如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智慧花果。”最后,慈悲也是佛田成熟的丰硕果实,成佛以后真正的有大智慧、大能力帮助众生,如果没有慈悲心,证菩提时就会堕入到享受自法乐的一边,就会堕入到二乘。所以在最初、中间和最后,大悲心、菩提心都非常重要,那么到果地上就成就了佛陀的圆满的悲德。

  佛陀这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毫无分别的。有一次,提婆达多因为吃药吃得过量了,所以肚子很疼,医生也治不好。

  佛陀就去看望他,说:“我对罗睺罗和对你提婆达多都是平等地以慈悲心来教化、来利益,完全没有两样。如果我这个话是真实的,那么你这个病马上会好。”果然,佛陀抚摸提婆达多的头一下,他马上整个病就好了。

  你看,佛陀出家以前的儿子罗睺罗是最亲的,提婆达多处处害佛,障碍佛,乃至于在凡夫眼之中,最亲的罗睺罗和最怨的提婆达多,佛陀都是以悲德平等地教化。

  智德是佛对于一切所知境界妙智增广,所以称为佛陀。佛陀的智慧是一切种智、道种智和一切智;菩萨的智慧是道种智和一切智;声闻、缘觉的智慧是一切智。

  我们要知道一切智,有一些佛学词典上面解释说,一切智是声闻、缘觉的智慧,这样的解说是不太圆满。不单单是声闻、缘觉有一切智,菩萨、佛陀都有一切智。智慧是本体,觉悟就是作用。

  一切智是破见惑和思惑所显的,是知一切法总相的智慧,是观一切法体性空的智慧,所以可以说是本体的智慧,总相的智慧,那么声闻、缘觉、菩萨、佛陀都有。

  道种智是破尘沙惑所显,是知一切法种种差别相,观一切法缘生如幻的智慧。那么菩萨和佛陀都具有。

  一切种智是断尽无明惑所显的智慧,唯有佛陀才具有。是佛观一切法如空如幻,空幻不二的智慧,那么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

  我们此次会展开来讲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上对佛陀智德的概括、归纳,就是分为二十一组,一百四十六法,都是彰显佛陀的智慧。让我们忆念佛陀的智德,学习佛陀,开发内心自性本具的智慧,走向觉悟。

  希望大家都能够一定要注重于对于论的学习。南怀瑾在《如何修证佛法》上面就说,我们学佛不要看什么论,直接由原典下手,学习经典下手。其实这个说法是错误的,这个说法是没有真正通达佛法的人所说的。

  如果不从论典下手,直接去学习经的话,是绝对不可能了知佛密意的。为什么?因为佛陀所说的经,她就好像医生开的药方一样,她是针对于具体的众生的习气烦恼所说的。菩萨呢,后世的那些大论师,龙树菩萨、无著菩萨、弥勒菩萨,他们把佛陀在经典上面所讲的那些密意归纳起来,形成理论体系,这样我们才更容易通达,更容易了解。就好像说你就把所有的药方背下来,也不能做一个医生一样,你首先一定要通达这个医学体系的理论,然后再去学会开药方。而不是说你把药方都背下来,就能够做医生了,没有那回事情。所以我们学习佛法一定要有正知正见。

  现在外面流通的,书店里面卖的那些讲佛法的书很多,都是良莠不齐的,有一些甚至于都是邪知邪见,乱说的,所以一定要从论典上下手。

  我们修习佛法,所开发的智慧应该有深、细、广、敏这样的智慧,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对于佛法的义理正确地掌握。在文殊师利菩萨的修法中说七种智慧,归纳起来其实就是这四种智慧。

  深智慧就是达到理性的高深境界,也就是明察法性空理,在了解诸法性空的本体智慧上下手。

  细智慧就是对佛法义理的分析达到丝毫没有差错,精细入微的程度。其实我们可以说深智慧就是如所有智,细智慧就是尽所有智,一种从本体上,一种从相上。

  广智慧就是视野广,见识广,能够总揽全局的智慧。

  敏智慧就是反映非常敏捷的这种悟性智慧。

  我们要能够形成深、细、广、敏的智慧,就一定要透过对于因明的学习,只有通过辩论,反复地推理,才能够真正地没有疑惑,才能够对佛法的理解不会很笼统,而能够很细致,所以能够了无疑惑。如果不是通过这样的辩论和反复的分析,我们那种学习的都是很笼统的,都是没有生根的。因明是我们进行辩论的一个工具,并且因明里面也把整个的成佛次第概括进来了。正如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她是解释《般若经》的,其实她也就是把《般若经》里面显说般若,隐说,就是秘密说修证次第,把那个秘密说的修证次第彰显出来。再一个要能够学习中观,掌握分析推理的方法,培养高度的思辩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地觉悟。

  我们说“觉”,有本觉、始觉和究竟觉。本觉是理体,古德说:在梦之心,心不可灭,名为本觉。本觉是我们的不生不灭的真心,是我们的佛性,是理体。始觉是智慧,从梦初醒,知梦本空,名为始觉。以始觉来觉本觉,觉之至极,始觉本觉不二,称为不二法门,这个就成就究竟觉。

  这是略说佛陀的断德、悲德和智德。

  “薄伽梵者”,薄伽梵,汉文有些经典译为世尊。其实这种译为世尊是不完整的,因为“薄伽梵”包含六种殊胜功德。根据《佛地经》上所说,“薄伽梵”有六重意思,第一是自在,十种自在;第二是炽盛;第三是端严;第四是名称;第五是吉祥;第六是尊贵。我们译为世尊,只是在第六重尊贵这个上面翻译过来。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也就是说我们修学佛法的道次第五道十地上面说,能破诸大力军众,具多功德,名薄伽梵。从断、证,断一切惑,证一切德,从断、证二义上面来说,已经圆满地包含。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