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薄伽梵】

《随念三宝经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6-5-20 18:53

  我们前面讲过了薄伽梵六义是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如果展开来讲是二十一组,一百四十六法,乃至于有些经论上面说三百多法。我们归纳起来就是佛宝的八种殊胜功德,薄伽梵具足八种殊胜功德。

  具足这八种殊胜功德,我们称之为薄伽梵:第一种是无为,第二种是任运自生,第三种是非思惟言传境,第四种大智慧,第五种大慈悲,第六种大雄力,第七种自事圆满,第八种他事圆满。

  第一种是证得无为,那就是得到一种行动自在。行为动作从意识的约束下解脱,获得自由运转的行动自在。也就是说佛陀圆满成就了,所以他的这种行动,他的这种断证功德圆满了,自性清净和离垢清净都圆满具足了,这样能够得到行动自在,能够证得无为。他能够圆满地显现本具的一切德能,佛性本具的一切的慈悲、智慧、神通、三昧、辩才都能够圆满地彰显出来。

  但是说无为,不是说不需要依靠修证的法门,如果是那样地去想,就是错误的。一般有一些人讲法,就会有一个说得不圆满的地方,就说:“众生本来是佛。”这个说法其实是不圆满的。众生本来是佛,这个说法就好像说树的种子本来就是树。这样其实是不圆满,为什么?因为我们要知道树的种子跟树是两码事情。同样的,众生本来是佛,他这个只是从佛性,就是说成佛的可能性这个角度来说的,在现象上面来说凡夫众生依然还是迷惑颠倒。所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众生有成佛的可能性,有佛性。

  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上面说,三个原因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

  第一,佛从众生而出,佛是众生修成的。

  第二,诸法自性平等,众生的自性和佛的自性本质上都是法界体性智,都是空性,都是缘起性空。

  第三,众生的心性本质光明清净。但是我们要知道,本质光明清净,现象上面还是混浊的。要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去透过修行消除无明,才有明见真理的可能性。如果是不通过修持还是很难成就,所以说“修德有功,性德方显”。

  如果说“众生本来就是佛”,本来是佛,那佛出世做什么?毫无意义了。因为现状混浊,是凡夫心,是生灭心,所以才需要佛出世来演说佛法,这是佛出世的必要性,令众生转迷成悟。这是一个方面,现象混浊所以才需要佛法,必要性。

  另一个方面是可行性,可行性是如果现象混浊,他本质上面没有可塑性的话,那出世也没有意义,转化不了。所以他心质,心的本体是智慧光明,有可塑性。所以有佛性,所以这是佛法的可行性。如果心质本身很昏暗,没有可塑性的话,佛法也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这样才需要佛法。

  佛陀断德圆满,所以本性所具有的一切的德能圆满地显现,这是说无为的功德,就是自性清净的功德,就是二净的功德,自性清净和离垢清净。自性清净,本有的福德、智慧、神通、三昧、辩才圆满显现;离垢清净是断德圆满,所以才能够毫无障碍地、无为地、完整地显现。这是无为功德。

  第二种是自生功德,也称为任运功德。佛陀不思议的利益众生的作用,完全进入了一种自然运行的轨道。就好像我们说佛光普照,为什么说佛光普照?因为他不需要主观意识的推动,所以我们才说佛光普照。好像太阳光,好像雨露,好像空气,虽然它是无心无意,但是能够依本身的自然性去利益万物。雨水滋润万物,它有没有说:“哎呀,这棵树多淋一点雨,那个草少淋一点雨。”不会的。

  虽然是无心无意,但是能够平等地利益众生。这种自然的性能,因为“无心”,所以才没有选择,才无私,才没有倾向,才一律平等地起到利益万物的作用。因为不受思想意识的支配,所以才完全进入到自然运行轨道。好像这个地球自然运转一样,自然运行轨道,所以无始无终。

  为什么佛陀有那种任运的功德?他不需要主观的念头,不需要主观的思想意识的支配,他能够任运地,自然地,无私、无倾向、无选择地去利益众生呢?这是一种惯性作用。因为佛陀在因地,他没有成佛以前做大菩萨的时候,他所发的大愿心、大慈悲心和他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行菩萨道,修六度万行,这样的结果。是长期修慈悲心,利益众生的惯性作用。

  我们要知道,佛陀这种任运自生成就,自然的利生作用是破除所知障的结果。菩萨在八地以前彻底地破除了烦恼障,从烦恼障、从见思惑,这样的无明之中彻底地解脱出来了。但是从八地到十地还有所知障,还有以执著习染为特点的所知障,还有微细的思惟意念活动,不能够完全处在无念无分别的智慧境之中,所以才会有意生身。如此微细的动念就妨碍遍知智慧的产生,所以就不能遍知,称为所知障,产生意生身,就妨碍任运功德的成就,是自如、自在、自然利益众生的最后的障碍。能够破除所知障,断尽尘沙惑、无明惑,那佛陀的一切行为作用都进入到一个自然运行状态,自然地利益众生的状态,成为任运的功德。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才能够成就遍知的智慧,才能够自然地利益一切众生。

  第三种是非思惟言传境。其实就是离言境,离思惟境,这是佛陀见性的本体智慧的特点。见道以上的菩萨,就是五道中间(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见道开悟,见道以上的菩萨也有定中的见性智。但是在有学位上的见道智慧,他没有消除所知障,所以不能够完全真实透彻,不能够明了一切事物的法性。没有开悟的见道以下的众生对于法性的了解要通过分析推理,只是一种概念,一种理性推理,不是现观的经验。

  在见道之中产生超世第一智就是见道的智慧,开悟的智慧,能够观照法性,就不需要经过分析推理了,不需要通过思辨的认识过程了。那么好像我们眼睛看外物,口尝食物一样,没有思惟活动参与的现观直觉,称之为离言境,离思惟境,现观智慧。

  佛陀这种见性真智有三个特点:

  第一特点是现观直觉。好像大圆镜里面现一个影像一样的,真实地直观地显现出来,没有主体的思惟的参与。

  第二特点是无二见。主观意识和客体对象融为一体,所以主观和客观这种对立消失了。

  第三特点是遍知一切。见道以上的菩萨都有现观智和无二见,但是因为所知障没有断尽,所以还是有限的,不是遍知的。并且他的准确性、清晰性也有限度,只有在他的那种禅定之中才有这种见性的真智慧。在座下出定以后仍然还是世俗智慧,有名相,有分别。而佛陀的见性真智慧是遍及一切事物,所以是正遍知,已经没有出定入定的分别,能够一智同观一切事理,智慧圆明通达,称为非思惟言传境,称为现观智慧。

  所以这三种就是佛陀自利圆满的殊胜功德。

  第四种大智慧是一切种如量智。

  第五种大慈悲,就是佛陀因为大慈悲心,大菩提心才能圆满成佛。所以智慧是佛母,慈悲是佛父。如果没有大智慧,虽然有慈悲心也难以实现利众的心愿,难以成佛;如果没有大慈悲心,虽然有智慧也很难用之于利众,而会退堕到二乘之中。所以要有大智和大悲,悲智双运。

  第六种是大圣能,大雄力,佛陀的大智慧和大慈悲遍及一切的作用,和他永不间断的永恒作用。五眼六通、八胜处、十遍处、十自在、十力,这些种种都是大雄力。

  第七种是自事圆满。那就是指三种自在,就是前面的三种功德:证得无为,所以行动自在;证得任运,所以从生灭的循环之中解脱出来,获得不生不灭的自在;第三种是证得见性的真智慧,从不可知的困境之中解脱出来,获得无著无碍的遍知自在。所以行动自在、不生不灭自在、遍知自在,这是自事圆满。那么要彻悟自在才能够称为自事圆满。

  他事圆满,就是我们刚刚所说的大智慧、大慈悲、大雄力,能够圆满地利益众生,成就度众的事业。

  这是说佛陀的八种殊胜功德。

  我们说如来的十种尊号。底下是讲佛陀利他功德和自利功德。先说利他功德。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