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安住遍现一切有情之地。】

《随念三宝经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6-5-20 18:53

  这个佛经是很精辟,很浓缩的。其实“遍”是遍观,“现”是现身,也就是总结诸佛如来饶益有情的事业功德。意思也就是说佛陀安住于三身:法身、报身、化身,这个三身来遍观一切有情,于一切有情现身说法,因机施教而利益教化众生。所以“遍”是遍观,遍观有情的根器;“现”是现身,在一切有情面前随顺他得度的机宜,现种种身来为他们说法。所以说称为“安住遍现一切有情之地”。

  我们其实要知道,佛陀安住于三身而遍观有情的根机,这个是属于佛陀智德圆满。能够一刹那中普遍地了知一切众生的根机,因为如来是无上正等正觉。等觉就是内在能知的智慧和外在的所知事物的外延,这个两者完全相等,完全重合,等觉,无上正等正觉;遍知,正遍知。所以这是形容智德。

  然后为一切有情现身说法是说悲德。

  其实这一句也就体现了如来的智德、悲德圆满。

  佛陀的报身是住在色究竟天的密严国土,为十地菩萨宣说大乘法门。其实究竟的说法是这样说,报身佛他是有始无终的,恒住在色究竟天的密严国土。然后他会根据十方国土一切众生的根机去化现,那么释迦牟尼佛只是千百亿化身之一,这样子的来利益众生,所以这个化身佛是有生有灭的。

  佛陀的化身就会示现到欲界来八相成道,示现八相成道。为二乘种姓的,为声闻种姓、缘觉种姓的有情众生,随其意乐差别,为他们说声闻次第法门、缘觉十二因缘法门;为人天种姓根机的众生说五戒、十善之法;为大乘根机的有情说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好像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

  “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

   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年。”

  这样子都是佛陀的教化众生随宜说法,以种种身来现身说法。

  佛陀的法身就不说法,但是是报身和化身的根本。由于佛陀已经证得三身圆满成就,所以才能够遍观一切有情众生的根器,然后为他们现身说法。

  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之中说了九种譬喻来形容佛陀的事业功德:

   “如帝释鼓云梵天,如日亦如摩尼宝,

   如来犹如谷响者,亦如虚空与大地。”

  以这个九种譬喻来形容佛陀度化众生的事业功德。如帝释天,佛身教化众生,利益众生的功德好像帝释天一样;好像忉利天的天鼓一样;好像云一样;好像梵天一样;好像太阳一样;好像摩尼宝一样;好像谷响一样;好像虚空一样;好像大地一样。以这个九种譬喻来形容。

  第一种譬喻是说,佛身利益众生的这个功德,好像帝释天一样。这个帝释天(玉皇大帝),他这个身体的影像,无功用行,任运地就映现在吠琉璃地上。天上的,天宫的吠琉璃地是透明的,所以,他那种帝释天的身像也是比较庄严,很庄严。然后那些小天神看到帝释天,忉利天是第二层天,他有三十三个区域,他是中心,其他的小天神看到就生欢喜心。下界的四天王天的天神看到呢,就更生欢喜心。见到以后都想要获得同样的成就,所以就努力地去修积资粮,以求能够获得帝释天的果位。

  同样的,众生见到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样子的庄严的佛身的时候,也就会很生欢喜心。希望能够成就佛身,而去修积福慧资粮,而去修积其因。这是佛身事业。

  这要附带说一句就是,原来我看到好多居士会供一张那个相片,据说是大英博物馆里面传出来,说释迦牟尼佛的真实的像。然后是一个男的,满面的络腮胡须那样子的,供在家里面说是释迦牟尼佛。那个是错误的,肯定不是佛像,不知道哪个伪造的。那有些人就信以为真,以为那真的是佛像,不是的,不要供奉那一张像。

  这个是第二种比喻是鼓,忉利天有一只大鼓叫做“持力”,是由诸天神的福德所感应而成就的。这个“持力”大鼓,它是不捶自鸣,天鼓自鸣,任运地、自动地有发出妙音来,发出法音来,都是在开演“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样子的三法印,劝说天神去追求解脱。

  同样的,诸佛如来也不需要动念地造作,就能够任运自然地普宣佛语,将众生安置于增上生和决定善之中。增上生是能够再得人天身;决定善是能够毕竟超出轮回,毕竟圆满成佛。为有缘的(三乘的解脱缘),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解脱缘的众生和可堪教化的众生说法,可堪教化的是他虽然没有三乘的解脱缘,但是他可以修人乘法、天乘法,来为他们说法,这是佛语事业。

  所以帝释天是形容佛身事业;鼓是形容佛语事业。

  云,好像云中降下的雨水一样,能够使禾苗生长。同样的,佛意的悲智功德也能够使所教化的有情众生心相续之中的善根生长。这个是譬喻佛意功德,利益众生的事业。

  第四种是佛陀还有许多神变的功德,好像身随示神变,好像语普说神变,好像意等持神变。身随示神变是佛陀能够在百千万亿无量无量数的有情众生面前,只要他是所化的有情就能够同时现化身,而且是根据他的根机所现的各各不同的化身,叫做身随示神变。

  然后第五个方面是佛有语普说神变。佛陀能够同时随顺每一个有情的语言和意愿来开演佛法,这个我们讲过了。任何众生同时问佛,佛陀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都是为他所说,听起来都是为他所说。

  第六是佛有意等持神变。佛意安住在俗谛的时候,能够加持一切的有情,甚至于是一只小蚂蚁,都能够了知其他众生的心思。这个是佛的意功德加持的缘故。那佛意功德一加持呢,我们在座的每个人大家互相心里面在想什么都知道了,乃至于无量众生在想什么,我们也都知道了。佛意加持的缘故,了解其他有情众生的心思,了解如来的意向。但是佛另一个方面呢,佛意如果安住在真谛的时候,那就是连十地,乃至于等觉位的大菩萨也无法了知佛陀的想法。

  第七是佛意功德并不会去作意分别,就能够应机地利益众生。

  首先,佛意的智德,佛陀能够遍观有情。因为佛陀具足大圆镜智,他不需要起意,不需要作意,任运地就能够了知一切众生他的根器。以佛陀的大圆镜智和十力功德,那么一切众生的业力、根器、意乐,一切的差别都在佛陀的大圆镜智之中现观地朗然显现。不需要作意思惟就能够马上地,好像一样物品去到一个大圆镜里面一样,马上真实地显现出来。这个是智德。

  然后悲德是由于无量劫修大悲成熟,所以对于度生的事业不需要等待内心去动念催促,就能够任运地随求普应,好像摩尼宝一样。所以佛陀能于一切有情众生现身说法,能够随求普应。

  第八个方面是佛陀利众的事业功德有二种殊胜:第一个是任运的殊胜,第二个是无间断的殊胜。这个两种殊胜是佛陀利众事业的殊胜功德。任运是从空间上来说,无间断是从时间上来说。

  佛陀的事业,利益众生的事业没有间断,有四个原因:

  第一个是佛陀事业不需要分别作意,所以是无间断。

  好像八地以下的菩萨他要去度化众生的话,他要依靠粗显的作意,要思惟,我要去利益教化众生。

  八地以上的菩萨虽然不需要粗显的作意,但是仍然还需要微细的动机去度众生。因为要作意,所以就无法作出同时利益一切有情的事业;因为他要作意嘛,要作意他只能够是有个所缘境,那么所缘境的那一部分能够利益,其他的就不能够同时利益了,因为他有作意的缘故。唯有佛陀他不需要分别作意,所以就可以无间断地,一刹那同时了知众生根器,同时去度化,去摄受。

  第三个是佛陀度化众生没有分别心。为什么?因为他不需要去作意,不需要自己在意上面去催促自己去利益众生,所以是能够毫无分别心地去利益。也不需要微细的动机,所以是任运的,能够尽虚空、遍法界同时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所以称佛陀的智慧是正遍知。这是从空间上来说。

  第四个方面是佛陀功圆果满,任运无为地利益众生。好像怎么样?好像天上的月亮一样,毫无分别心,在任何有水的容器里面,只要这个水是澄清不动的,就会倒映出月亮的影子来。

  同样的只要被教化的众生心相续清净,调伏的时机已经成熟,已经到了,那么佛陀的事业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作用。所以《华严经》上说:

  “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

   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

  其实就是说诸佛菩萨的这种加持力,只要我们自己心相续清净了,都会朗然显现出来。我们明白这个以后,我们就可以明白佛菩萨的加持力是尽虚空、遍法界,恒常存在的。那为什么在我们身上显不出来这种加持力呀?是佛菩萨的加持力没有遍满法界吗?不是,而是我们自己心相续没有清净。

  所以能否在我们身上显现出诸佛如来的加持力,不是取决于外因,外因是究竟圆满的了;而是取决于内因,取决于我们的内心是否已经清净,是否内在的贪、嗔、痴的污垢已经消除了,已经被清净了。有些人他没有明白这个道理之前他就会有疑惑。他就会问,为什么看起来以前的那些学佛的人感应那么多?诸佛菩萨对他们加持力那么大,为什么自己学佛很多年了,为什么毫无感应呢?为什么还是烦恼痛苦依然呢?为什么想求什么求不到呢?要知道不是外因的问题,是自己内因的问题。

  所以现在我们就明白了,原因在哪里?是因为以前我们没有真正地明白佛法,没有真正地知道用佛法去清净自己内在的心相续。不知道运用佛法去清净自己的内心,只是表面上地,形式化地,像完成任务一样地去做形式上的功课,但是内在的心没有转变。佛陀在经典上面教化的内容自己也不了解,只是有口无心地念,所以虽然诵了很多经,念了很多佛号,乃至于持了很多咒,但是一点都不相应。

  所以我们学习佛陀这个利众的事业功德,就应该给我们一些启示。

  第一个启示是不要刻意去求感应。只要能够运用佛法转变凡夫的生灭心、妄想心,将之转化为佛陀的智慧与慈悲。学会转念的功夫,心与法相应,那么自然我们的心清净了,自然就会有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一天。好像无著论师求见弥勒菩萨一样,他的内在心相续一清净,刹那之间弥勒菩萨就显现在他面前了。所以我们一定不要刻意去求感应。

  如果你内在的心没有清净,你一直只是刻意地去单方面地去求感应的话,往往就会给那些恶魔一个趁虚而入的可乘之机,就很容易着魔了。以前他们那些人练气功,我见过很多,我看那些练气功的身上都总是有一些负信息,练得久了,这个人脸色,整个脸都是青的。为什么?他就求这个感应、求神通,其实内在的心呐,贪、嗔、痴比一般的人还要厉害。所以那样子你说他将来会去哪里?魔道、鬼道了。这算好的。所以这是很糟糕的一件事情。所以大家学佛首先一定要明白,关键是内在的心相续要清净。

  第二个启示是我们明白了佛陀的事业他是任运无为的,是尽虚空、遍法界,遍满整个空间的。所以虽然现在我们没有明显的感应,但是我们一定要以我们的信解智慧力,来深信佛陀的慈悲智慧的大加持力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我们。虽然我们还没有很明显地体会到显现这种加持力,那只是因为我们内在心相续没有清净的缘故。因为我们的心水在摇摆的缘故,所以月亮的影子显现不出来。但是是不是没有呢?有的。所以要明白,这样子呢,佛陀的慈悲智慧的加持力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

  我们的任何祈祷,乃至于极微细的起心动念,在佛陀洞然明白一切,明察秋毫的正遍知的大智慧之中,都能够无余地了知,在佛陀的大圆镜智之中都能够朗然显现。所以要有这样的信解力。

  第三个启示是我们经常会说有求必应,有求必应要怎么理解啊?应是应什么?是不是你要求什么就会得什么,这个才是?那你求明天得一百万,明天就能够给你一百万,才是有求必应啊?不是这样子的。

  佛陀是真实的有求必应,但是这个应呢,不是片面地满足凡夫的那种要求和请求,不是这样的。应是应什么?我们要知道,众生有求愿,佛一定会有感应,一定会有加持。

  那么有些人就会问,为什么我们有些事情求不到呢?我们要明白,有些事情求不到,这个正是佛陀大慈、大悲、大智慧的体现。为什么?因为佛陀知道凡夫众生是很愚痴,没有什么智慧的,所以佛陀他是顺着解脱道的方向来加持我们。如果这个事情它对于我们的解脱有利,让我们慈悲智慧增长,就会加持我们很容易成就。

  如果这个事情一味地去求,其实以佛陀的大智慧观察,知道这件事情最终会妨碍我们,会障碍我们的解脱,会增长我们的贪、嗔、痴,那么佛陀一定不会满足我们这个愚痴的请求。

  所以我们要明白有求必应不是外表上的满足众生的求愿,而是加持我们顺着菩提道走向解脱。所以我们了解了这个,听了这个《随念三宝经》以后,以后向佛菩萨祈祷的时候应该要坚持一个原则,四个字:可许则许。可许则许就是说我们没有什么智慧,我们求这个事情不一定对,那佛陀以他的大智慧给我们抉择:如果认为这个事情加持我们成就,对我们解脱有利的话,就显现出来加持我们成就,这是可许则许;如果是我们愚痴的、愚昧的请求的话,那就是不会让我们去增长贪、嗔、痴了。所以一定要记得这个四字原则。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上面说:

  “众生心求乐,而不依乐因,

   辄从惑业求,佛见生悲悯。”

  就是说这一回事了。众生心里面想求乐,但是他“不依乐因,辄从惑业求”。本来我们一切利乐、一切安乐的源泉是什么?是无我利他。这个是我们安乐的源泉,诸佛都是从利他心而得成就。但是凡夫反过来,他会自私自利,所以“辄从惑业求”,佛陀见了以后生起悲悯心来。

  这样子我们就可以明白佛陀的事业不需要分别作意,所以是无间断的。这是佛陀事业无间断,从时间上来说无间断的第一个因素。

  第二个因素,佛陀在因地三大阿僧祇劫广修福德智慧度化众生,所以到成佛的时候已经究竟圆满了,已经成就了无量无边的,无边无际的圆满功德,所以是无间断。也就是说利益众生呢,他是一个惯性作用,自然地,车一直在动,一直在往前跑,一个惯性作用,不需要去刻意地思惟作意,就能够任运无为地利益众生。

  第三是《宝性论》上面刚刚说的那个比方,说佛陀的事业,利益众生的事业如虚空。那我们学习过了《普贤行愿品》就容易明白了。第三个因素就是如虚空。“亦如虚空与大地”。如虚空就是说佛陀因地行菩萨道的时候,他的愿力摄持的缘故,所以能够利益众生的事业毫无间断。因为《普贤行愿品》上面说,佛陀最初发菩提誓愿就是要利益尽虚空界一切众生。那么虚空无尽,众生界无尽,佛陀的菩提誓愿也无有穷尽,所以是无间断。这是因地愿力摄持的缘故。

  第四个原因是佛陀誓愿如大地。好像大地能够含藏一切的宝藏,一切的珍宝都含藏在大地里面,同样的众生的心地也是含藏如来的三德秘藏,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三德秘藏都在众生的心地之中含藏,所以如大地。佛陀观见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本体清净无染,不过为无明、妄想、执著所覆盖,不能证得。所以佛陀的利生事业就是为了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不生不灭的真心。真心本体,不生故无所从来,不灭故亦无所去,所以说佛陀利生事业无间断,时间上面来说是无间断。

  第九种佛陀的利生事业如日光。“如日亦如摩尼宝”。好像中午的太阳光一样能够让莲花盛开,但是只有那些莲花它本身已经成熟了的话才会盛开,佛陀事业对于根机成熟的众生就能够让他得到究竟的解脱乐;对于还没有完全成熟者呢,就教导这些众生离苦的方便,安置于人天善道之中,得到暇满的人身,能够渐次地成熟根器、究竟地圆满成佛。

  所以这是我们解说他的作用是“安住遍现一切有情之地”。

  那么底下是作一个总结了,总结如来的,总结佛宝的功德。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