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所应礼敬,所应合掌。清净功德,净诸信施。】

《随念三宝经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6-5-20 18:53

  “所应礼敬,所应合掌”,能够了悟甚深的法性真理,心相续清净的圣僧是众生的广大福田。因为只有信赖僧伽,信赖善知识,才能引导众生趣入解脱,所以天人和人都应该虔诚顶礼,所以是“所应礼敬,所应合掌。”

  我们要知道这个僧宝,不单单是说现出家相的见道位以上的圣人,乃至于金刚乘里面的出世间的护法、勇士、空行都属于僧宝的范畴。我们印度的,你看帝洛巴、那若巴,他们都现在家相,现瑜伽师相,那么都是僧宝;在家的密法成就师,好像玛尔巴、米拉日巴,这些都属于僧宝的范畴,都是我们“所应礼敬,所应合掌。”

   “清净功德”,已经成就了三明八解,成就了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和八解脱,这样子的功德。这样子的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的圣者能够成就无量的妙善果报,成为大福德的资粮田,能够堪受人天大众的供养,能够令行布施供养的人心清净庄严,所以称之为“清净功德”。

  经上说:

  “大悲世尊礼大众,尊敬和合大德僧,

   诸佛尚自致殷勤,何况凡夫轻慢众。”

  要能够对于僧宝修恭敬。《阿含经》上面就有说:

  “我末法中出家人,志求菩提微妙果,

   于浊苦恶世界中,常在如来清净众。

   或有深广学智慧,或有息虑习诸禅,

   并皆集在僧众中,犹如百川归大海。

   殊胜妙宝大德僧,长养众生功德种,

   能予人天胜果者,无过佛法僧宝众。”

  所以我们了知僧宝的功德,一定要知道菩萨戒里面的不说四众过戒。不要看这个外在的相的显现,我们以凡夫的肉眼和凡夫心是很难判断的。在《赞僧功德经》上说:

  “凡人肉眼难分别,犹如灰覆于火上,

   或有外现犯戒相,内秘无量诸功德,

   应当信顺崇重之,贤圣愚凡不可测。”

  在另外的经典上又有说:

  “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雁能高飞,

   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胜。”

  这样子地去如理思惟,这个是说“清净功德”。

   “净诸信施”,能够清净地修供养,修布施,修布施度是修持的一个六度波罗蜜的一个起点。同时也可以包含,涵摄六度。弥勒菩萨说:“檀义摄于六,资生无畏法。”

  佛陀在因地也给我们示现了做一个榜样,在佛陀的《本生经》上面有说一个须达拏太子的故事,本生的公案。

  须达拏太子他的父亲是波叶国的湿波国王。这位国王以十善法来教化人民,所以国运非常兴盛。但是有一个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没有子息,没有子嗣,到四十岁了都还没有,所以就与这个王后一起去向天神祈祷,然后感生太子。

  太子到十六岁的时候,一切的学问技艺都很精通。并且心地很慈悲,喜好行布施。他的父王给他娶了一个妃子叫做漫墀。那么到二十多岁的时候,太子出去游历,就看到人民老百姓很贫困,回来就禀告他的父王,希望能够把宝藏库打开来帮助众生,随所求索,不逆人意,人求什么都尽力地满足他。

  那么有一个相敌对的国家,那个国王听了以后就暗自高兴,马上就跟他的大臣商量。就想了一个计策,就说,你看那个波叶国之所以那么强盛,是因为他们有一个象王宝的缘故。这个大象宝很厉害,所以象兵第一。现在既然这个太子愿意去样样都布施的话,我们派人去向他乞求那个大象宝。

  就有八个大臣自愿去求。然后就来到太子住的宫殿,就说,他们听说太子是很有慈悲心,一切能舍,就求这个大象宝。

  太子一开始说:“那不行,那是我父王最珍爱之物。”后来想想呢,我已经说了要一切都布施给众生,所以还是把那个象王宝就布施了。

  那么这个国家的大臣都很惊恐,觉得我们这个国家的安全的保障,这个大象宝都没有了,所以都禀奏这个国王,希望要处罚太子。

  然后最后的结果就是把太子流放到很深的檀特山之中去,太子也毫无怨言。他就只是有一个请求说:“我的愿力是希望修布施度帮助众生,所以我愿意去那个山之中。但是我请求能够宽限我七天,我还有一些资财愿意都布施给众生。”

  所以国王也答应了。那七天以后呢,太子在出行的时候,这个妃子和太子的儿女,一个男孩子是七岁,一个女儿是六岁,都愿意跟着太子去。太子说:“我去要受苦,并且我的心喜欢布施。那你们跟我去的话,我可能人家要求,我都会布施出去。你们最好是不要跟我去了。”

  妃子说:“我们都愿意。”毫无怨言。

  太子也就答应了。在走的时候,大众都很留恋,送了很多珍宝给他们。太子就自己驾着马车,然后就一路去到檀特山之中。

  走了一天,天黑了以后,就在一个大树底下休息。第二天继续再走的时候,因为隔得很远,所以那些贫苦的人又来向他乞讨。

  有一个人就向他乞驾车的马,太子把马也舍了。然后再往前走,又有人说:“我们来求那个车。”

  前面马舍了以后,没有马拉车。太子在前面拉,妃子在后面推。再往前走呢,也有人还是要他这个车。然后两个小孩子都走路,那车也给他。大家都走路。

  再有人,还要求他布施。他说:“我没有东西了。”那个人就贪心不足,说:“没有东西,你衣服有嘛。”然后太子把衣服取下来给他。

  再往前走,乃至于妃子啊,儿子和女儿的那些衣服都全部都舍出去了。

  然后去到那个檀特山之中,这个儿子就拿草做一个裙子,女儿也是拿一些叶子做衣服,然后都采一些果子来为生。

  另外一个小国家叫做鸠留国,有一个年纪老的婆罗门比较贫困。然后他妻子很美貌,出去提水的时候,老是给人家调戏。所以这个妻子回来就抱怨说:“你看你那么贫穷,我跟着你都倒霉了。仆人也没有一个,害得我出去老是给人家欺负。”

  然后这个年纪老的婆罗门他就说:“那怎么办呢?”

  他妻子就说:“听说波叶国那个王子,那个太子很愿意修布施度。你去向他求一求,求一点钱财过来。”

  那个婆罗门说:“听说那个王子已经给流放了,他没有什么能力了。”

  他老婆就说:“那他还有一子一女,你也可以求过来做我的奴仆。”

  然后这个婆罗门真的就一路去了。去了以后就遇到一个人,他就向那个人打听太子在哪里住。那个人就知道太子很愿意修布施,知道这个人肯定又是来找他求布施的。所以就不单单是不告诉他,而且摘下树枝来鞭打他。

  那这个婆罗门就很狡猾,说:“你不要打我了,不要误会了。我是国王派过来要接太子回去的。”

  然后那个人就很高兴,就告诉这个太子住在哪里。

  去到的时候,太子跟儿子女儿在一起,那个漫墀妃子就去采野果子去了。这时候这个婆罗门就过来向太子乞求说:“我年纪老了,需要人服侍。听说太子很愿意修布施度,我想求你这个子女给我做仆人,行不行?”

  这个太子就马上答应了。这个太子的儿子不肯离去,就跪在父亲面前说:“我等往昔何罪,以国王种,为人奴婢?”我们宿世造了什么恶业呢?那么现在在父亲面前忏悔,希望罪灭福生。

  太子就对儿子说:“天下恩爱皆当别离,我成佛时先度汝等。”然后劝这个儿子一定要去。

  这个婆罗门就说:“你看,我这么老了,身体又弱,你两个小孩子蹦蹦跳跳的,万一给他们跑了怎么办?不肯跟我去怎么办?太子你好事做到底了,你拿根绳子把他们绑起来给我带着,我就不怕他们跑了。”

  然后这个太子也答应了,把两个小孩子用绳子绑起来,给这个婆罗门一路拉着就跑了。

  儿子说:“我希望见母亲一面。”

  然后太子说:“还是不要了吧。那么你成就我这个布施心。”

  然后这个漫墀妃子回来的时候,就知道这个儿子女儿都布施出去了,所以就悲哭不止。

  这个太子马上就提醒她说:“且止。汝识本因否?”你不要再哭了,你看看,依你的禅定力回忆一下你的本生,你过去的愿力。

  然后太子就提醒她说:

  过去有一尊佛叫做提和竭罗佛,他出世的时候呢,那时候我是一个婆罗门子,你是一个卖花的女子。那时候你拿了七支花来卖,我就向你买了五支去供佛。那你听说是供佛呢,也把剩下两支也都请我代为供养佛陀。并且也发愿后世常为我妻。

  并且当时我还问你说:“那你希望为我妻的话呢,要随我布施,我喜欢修布施度。”

  你当时已经答应过说:“一切都可以。”

  这样子呢,这个漫墀妃子马上就能够以禅定力知道宿命,知道过去确实有这样子的誓言。所以也就平息下来了。

  这时候四天王天的南方增长天王就知道了。他就来试探他们,他就化作一个婆罗门来向太子乞求这个妃子。太子也照样是同意布施了。

  照样同意布施以后,然后这个天人化现的婆罗门看到这个太子的心确实是很坚定,就马上把这个妃子还给他。然后就说:“我其实是天王,不过是来试探你们的。”然后就问他们有什么求愿?

  这个妃子就说:“我有三个愿。第一个愿我的儿女,他们去了以后能够还卖我国。”还是卖到我自己的这个祖国去。

  “第二个是愿我儿不受饥渴之苦。”就是做人奴婢都好了,不要去受饥渴之苦。

  “第三个是愿我及太子能够早还本国。”能够早点回国。

  那这个天王就回答说:“当如所愿。”说你这三个愿我都做得到,我一定会让你满愿的。

  太子他的愿力就说:“愿一切众生早成佛道!”

  那这个天王就很赞叹说:“大哉所愿!”你这个愿力非常大,非常了不起。“三界特尊,但是非我力所及。”不是我的能力能够办得到的。忽然就隐没不现了。

  这个婆罗门返回到家里面很开心。那他这个老婆呢,看到这两个小孩子过来了,因为这个天王加持他这个老婆,所以这个老婆还是不高兴。说:“你看看,你这个人就是不会办事。这两个小孩子一个七岁,一个六岁,能够做什么事啦?你带回来干什么啊?你把他们卖掉。卖掉以后有钱了再另外买一个大一点的来给我做仆人好了。”

  这样子呢,并且这两个小孩子要有饥渴的时候,这个天王就以自然气,在睡觉的时候以自然气让这两个小孩子都能够饱满,不受饥渴之苦。

  那也是因为这个天王加持的缘故,这个婆罗门就一路卖这个小孩子都卖不出去。一直走就走到这个祖国来了,然后走到其他地方都没有人买,他一直走到波叶国这个都城来了。那这个国家的人民看到这两个小孩子就很悲伤,有些人就很冲动,说想把这个婆罗门打一顿,然后把那个小孩子抢回来。那么有一位长者就劝谏说:“不可以了,不可以这样做。这个是太子布施的本意,我们不能够违背,不能够违逆。还是告诉国王,让国王把他们买回来。”

  那么国王和夫人以及那些宫女,看到这两个小孩子都哽咽悲啼。就问这个婆罗门说:“你在哪里得到这两个小孩子啊?”

  这个婆罗门就说:“我向太子乞讨来的,太子布施给我的。”

  这个国王也没办法,就问他说:“那好了,那你既然要卖的话,你卖多少钱啊?”

  这个婆罗门还没有回答,那个小孩子就很机灵,他马上回答说:“男孩子卖一千块银币,女孩子卖两千块银币。”

  这国王说:“奇怪了,男儿为人之所珍。”所尊重,所珍爱,男孩子比较珍贵,那女孩子应该没有那么尊贵了。“为什么现在是男贱女贵呢?这个女的还卖两千,男的只卖一千呢?”

  这个王孙就很机灵,他说:“后宫采女,与王无亲,为王所幸,便受尊贵。王独一子,逐之深山。可知男贱女贵。”你看后宫的那些妃嫔,那些宫女,他们都跟国王没有什么亲戚,没有什么亲,但是因为国王喜好的缘故呢,就马上都很尊贵了。那国王唯一的一个王子,一个太子都把他放逐到深山里面去。所以可以知道男的很贱,女的很贵,所以女的要卖贵一点。

  这个国王听了以后就很伤心,然后他就忏悔说:“是我负汝父子。”是我对不起你们父子了。

  就马上吩咐手下把这个三千块银币都给了,说把那两个小孩子买回来。买回来以后,把钱给了以后,这个国王就打发婆罗门快点走,就不想见到他了。

  然后这个王孙就说:“愿赐彼饮食。”这个孙子就说,希望先赏赐这个婆罗门先吃一顿丰美的食物再让他走,不要让他受饥渴之苦。

  这个国王又觉得很奇怪:“你看这个婆罗门鞭打你们,让你们做奴仆。你对他一点怨恨心都没有,还要帮他说请求一顿饮食。为什么会这样子呢?”

  这个王孙说:“我的父亲能够以大慈悲心将我送给他做奴仆,那我从来没有给他做一点点的走使之劳。”没有做过一点事情。“何忍见其饥苦而无慈心?”哪里忍心看到他去受饥渴之苦呢?并且我的父亲那么有慈悲心,我不可以一点慈悲心都没有,应该要学习啊。“况我父以儿施之,大王何惜一食?”并且我的父亲能够把儿子都布施出去,那么祖父(就是这个国王),大王你为什么会吝啬一餐食物呢?

  这样子的说,这个小孩子很机灵,很会说话。那这个国王马上就赏赐这个婆罗门饮食,然后让他欢喜离去了。

  并且这个国王马上就派人召太子回首都。使者去到的时候,山中的那些鸟兽都知道太子要返回首都,所以都悲号,好像失去依靠一样的。

  这个敌对的国家见到这个太子人心所向,然后就很惭愧,就派一个使者把那个象王宝送回来,并且送了很多的金银。

  太子说:“好像一个人呕吐出去的食物,不会再吃回来一样。同样的,我已经布施出去的象王宝,我们还是已经送给你们国家的国王了。我不会再收回来了,你帮我谢谢你们那个国家的国王好了。”然后这两个国家就和好,友好起来。

  那么这个须达拏太子,他就因为这样子的子女都能够尽舍,并且仍然发善愿,所以能够迅速地成佛。这个是佛陀在因地为我们做榜样来修习六度万行。

  《宝性论》上面说到:具足断、悟八德的圣僧为僧宝。僧宝的八德是:如理见、如量见、自根见,离贪着、离滞碍、离俗气,悟德、断德。这个是僧宝的八德。

  第一个是如理见。理是事物的空性,如理见就是明见人法无我的性空之理,其实就是本体的智慧了。那如理见和佛陀的佛地上的如所有智,本质上是一样的,但是有所见范围的有限和无限的区别。佛陀是能够在一刹那之中见一切事物的法性。

  所以我们要知道,阿罗汉证得的智慧和佛陀证得的空性智慧,有没有不同啊?本质有没有不同?没有不同,但是范围有不同。打个比方,怎么理解?好像我们说坐井观天,你透过这个井看到的虚空和广大的虚空有没有不同呢?本质是一样的,范围不同对不对?那你透过井看到的只是一小块空,你整个的虚空看到是浩瀚无边的。

  同样的,阿罗汉他所证得的这种空性智慧呢,他是好像一小块,但是本质是一样。这个如理见在本质上与佛地的如所有智是一样,但是范围有不同,圣僧他见的是有限的,佛是无限的,是能够一刹那中见一切事物的法性的。

  第二是如量见。能够明见因果、善恶、业报种种事相的智见。但是与遍知一切的智慧不能相比,与佛陀的正遍知的智慧不能比,他只能够见一部分,不能够说透彻的完全的遍知。

  第三是自根见。开悟见性以后能够明见自己和他人的根器,修道的因缘果报。有了自度度人的条件,所以才有被称为僧宝的资格,能够见根器。

  第四是离贪着。见道以上实际的破除烦恼障的解脱境界。真正地断贪,离贪着,见道以上的解脱境界。

  第五离滞碍。那前面的离贪着它是除烦恼障;这里面呢,离滞碍是破断所知障。所知障主要是法我执,是虚妄的执著。凡夫的聪明所见非常有限,并且障碍特别多,客观上面有时空的障碍和物性的障碍,主观上面有许多认识功能的障碍和认识方法的障碍。那么离滞碍来说,一地到七地菩萨来说,初地到七地主要是破烦恼障;八地到十地主要是破所知障。这个是中观应成派的见解。

  第六是离俗气。菩萨道的圣僧,不单单是没有贪恋世间幸福的贪欲;也没有小乘的那些声闻、缘觉缺乏利众的慈悲心,追求自享涅槃乐的俗气,就是不会去沉空滞寂。

  第七是悟德。悟德其实就是前面的三项,如理见、如量见、自根见。

  第八是断德。就是离贪着、离滞碍、离俗气。

  所以说具足这样子的八种功德称为僧宝。要能够“净诸信施”,由成就三明八解的功德,所以即使我们用三千大千世界的财宝去供养,对他们都不会形成障碍。为什么?因为他已经见道了,见道以上的圣僧了,他不会贪着这些。并且能够令众生培植善根,增上福报,称为“净诸信施”。

  所以前面我们讲到了那个须达拏太子的故事,只有透过利益众生才能利益自己。《大乘经庄严论》第六品《修行品》上说:

  “愚昧凡夫勤自利,恒常不遂反成苦,

   坚定恒常勤利他,二利俱圆成涅槃。”

  凡夫单求自利,不单是不能自利,还增长我执,增长烦恼,反而成为苦果。那么行菩萨道的行者,恒常勤利他,无我利他,那么“二利俱圆”能够证涅槃,利他圆满自利也都圆满了。《入菩萨行》上说:

  “所有世间苦,皆由自利生,

   一切世间乐,皆从利他成。”

  所以我们要透过对于僧宝的恭敬去亲近善知识。道之根本是依师法。

  有一些人他不了解,他听说那个密宗念四皈依咒:

  南无咕噜贝

  南无布达雅

  南无达玛雅

  南无桑嘎雅

  他说:“哎呀,这个密宗讲四宝。”其实错了。照样是三宝,上师是佛、法、僧三宝的总集体。上师的身是僧宝、语是法宝、意是佛宝,那么是佛教化众生的代表,这样子是三宝的总集体。不是说另外有一个上师宝,不是这样子的。不要认为说有什么四宝,那样子是没有理解了。

  亲近善知识是修行的基础法、根本法。

  在《瑜伽师地论》上说:皈依以后的四种法行——第一是亲近善知识,第二是听闻正法,第三是如理作意,第四是法随法行。其实是什么?其实第一个就是亲近善知识,第二就是闻,第三就是思,第四是修。听闻正法是闻,如理作意就是思,法随法行就是修。

  善知识十德:具足戒、具足定、具足慧、德行圆满、精进、教富饶、通达真实、说法善巧、具足悲悯、断除疲厌。这个是十德。这个《经庄严论》和《菩提道次第广论》上面都有解说。

  我们透过这个对三宝功德的学习,要知道皈依的真实利益。一般的经论上的归纳都是八种利益:

  第一个是入内道佛子数。皈依就获得正式修学佛法的许可了,就得到十方诸佛的证明了。

  第二是诸戒之本。那我们一切戒法,七众的戒,比丘、比丘尼、式叉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这些,七众的戒法和八关斋戒,这些戒的根本,得戒体的根本都是皈依三宝。

  第三是灭尽往昔所集诸业障。这有个很明显的例子是什么?阿阇世王子。我们学《观无量寿经》就可以知道,阿阇世王他造了恶业,造了五无间罪,把他的父亲频婆娑罗王饿死了,造了大罪,无间罪。但是后来怎么样?他能够皈依佛,能够念佛,他能够罪灭福生,而且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品位还不低了,还是上品中生。这个都是至诚的皈依三宝的缘故,能够灭尽往昔所集的一切的业障。

  第四是集广大福德。《摄波罗蜜多论》上面说:

  “皈依福有色,三界器犹狭。”

  如果皈依三宝的这个福报有形体的话,整个三界都装不下。

  第五是人与非人不能为害。皈依三宝,人与非人不能为害,不能伤害我们。但是我们要明白,这个伤害不单单是外在,外在的意外、事故这些外在的磨难;更重要的是心理障碍等等,内在的恐惧。我们透过皈依三宝以后,要能够仰仗三宝的力量,使我们既能够远离外在的危难的袭击;更能够使我们内心远离恐惧,远离颠倒妄想,让我们内心得安乐。这样子是“不能为害”。

  在《灌顶三归五戒带佩护身咒经》上面记载有三十六位守护三皈依的善神。这些善神都是受四大天王派遣的,他们都有无量的鬼神作为眷属,来专门护持受三皈依者。我们有皈依体,并且不破皈依体的话,他们都恒随守护。

  第六是不堕恶道。这一点要正确理解,那是不是说我受个皈依,我就能够保证我不堕恶道了?那万一我拿了皈依证,我将来临命终时,我修行不好,我要堕落了,我要堕落鬼道中间去了,不是说皈依不堕恶道吗?怎么我还是要去呢?所以这个要正确理解,不是说你受一个皈依,简单皈依一下就能够保证我们不堕恶道,不是这个样子的了。关键是什么?关键是对于三宝生起强烈的归宿感。这个很重要,对三宝功德随时忆念这个很重要。

  临命终时一个是业力决定,再一个是你临终的这个念头。临终一念很重要,它对于我们未来的生命走向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临命终时都能够皈命三宝,这样子的意愿非常强烈,那么一定不堕三恶道,乃至于能够往生极乐世界。那这个临终能够皈命三宝,与平时随时随地忆念三宝功德有关。好像一棵树,我在西面不停地砍它,最后我知道它剩下一点点的时候,我知道它一定会向东方倒下去,毫无疑问。同样的,我随时随地一直忆念三宝,我临命终时我这个念头,也能够忆念三宝。这是第六不堕恶道。

  第七是随愿皆成。随愿皆成就是我们能够求什么得什么,做什么都容易成功。我们能否在世间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面取决于我们自身的福报。而三宝是无上的福田,如果我们的心能够恒常与三宝相应,就能够念念地成就无量的福德,常生智慧,消除业障,所愿自然容易成就。那么内在具足福报,外在又能够得到三宝的加持,所以所愿皆成。

  第八是速得成佛。我们对三宝有真切的信仰,一个是现法果,是使我们今生今世内心转动,心不被迷惑,不被六尘所染污。等流果来说呢,是我们能够生生世世有缘常遇三宝,常遇善知识,精进闻法。乃至于成就离系果,能够超出轮回。

  所以我们修行皈依三宝的实质,就是通过皈依外在的三宝,而认识生命内在本具的觉、正、净,显发自性三宝。全身心地皈投三宝,来圆满修积福德智慧,正是我们快速成就佛道的捷径。这个是功德。

  我们一开始的时候念的那个海公上师汇集的现在的利益、后来的利益、究竟的利益,这个就说得更详细了。这个是说“净诸信施”。

  

  二、因具功德胜赞无上福田

  

  底下是说最后的,因具功德胜赞无上福田是: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