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慧日书院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佛】

《随念三宝经学记》 by 大愿法师

2016-5-20 18:53

  佛陀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觉者,所以成佛就是智慧的圆满成就。所以最关键我们听到佛的德号的时候,一定要马上记得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尤其是自觉,我们生命本具自觉的力量,一旦开发我们生命之中本具的自觉力量,就能够超越无明的长夜,所以自觉很重要。

  我们闻思经教以后,随时随地要保持正知与正念。这个保持正知与正念就是自觉的功夫,就是在修学佛的自觉觉他,觉行圆满里面的自觉。并且我们要知道觉悟和解脱是一体的,自觉的当下就是解脱——我这个念头能够转得过来就是自觉,我这个念头就解脱了,所以自觉的当下就能够具有解脱的能力。所以不要认为我们得解脱是遥不可及的,或者是将来临命终时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才能解脱了,这样子想是一个误区。

  解脱应该在当下,当下把每个念头都转过来,我们每一天起八万四千念头,每一个念头都能够转过来,都能够自觉的话,那我们这一天就圆满地修了佛陀的八万四千法门。虽然我们没有诵一本经,乃至于没有念一句佛,但是只要我们能够把每一个念头转过来,可以说“法门无量誓愿学”都学了,因为念念自觉。所以不要认为解脱是将来往生以后才可以,其实要知道当下,当下自觉就当下解脱。因为这是我们生命之中本自具足的,不从外得的,不从外求的。佛陀正是因为体证到这种能力,所以能够圆成佛道。

  在佛陀圆满成就的断德、智德和悲德之中,核心的力量都是“觉”,智慧的作用就是觉。所以智德是觉悟的本体,是觉悟的体现,是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如所有智是本体的智慧,是正知;尽所有智是事相完全了解,全知的智慧,是遍知,也是契入空性的妙用。

  断德也是因为觉悟而有。我们因为觉悟了,所以才能够断一切烦恼,断一切迷惑颠倒,因为唯有觉悟才能够转化烦恼习气。所以有一句话说:“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这个话应该是不究竟的,没有开悟的人说的。这个念头是打不死的,就算打死了,也是“内守幽闲法尘分别影事”了,是不究竟的。是要转念,能够转变念头,这样就能够化解烦恼习气。念头转不过来就是烦恼习气,就是业障;转得过来就是自觉,就是解脱。

  所以,自觉其实就是觉知自心本不生灭,以不生不灭的真心作为我们菩提涅槃的本修因。觉他就是觉一切法无不是如。凡夫执著于有,心逐境生,所以不能够知道一切万法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就常迷不觉,执著于心外有种种法。二乘就沉滞于偏空涅槃,沉滞于我空法有,所以但能自觉。菩萨自他俱觉,但是还是有上,还是有学。唯有佛陀三觉圆满,所以这个智德要依靠觉悟才能成就。

  悲德也是依靠觉悟才能修证。我们真的觉悟了,知道帮助众生才能够成就自己。为什么?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我。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大慈悲心,所以悲德同样也没有离开觉悟的作用。在究竟的意义上来说,悲、智是不二的。

  所以断德、智德、悲德都依靠觉悟。

  所以我们皈依佛就是皈依觉。每一个念头都能够当下觉悟,都是有智慧的、觉悟的,那么这一个念头就觉,就成佛了。我们第二天能够有十个念头成佛,第三天能够有一百个念头成佛。这样渐渐地成片,渐渐地能够得到三昧,得到一心不乱。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六祖大师才开示说:“前念迷即是凡夫,后念悟即是佛;前念著境即是烦恼,后念离境即是菩提。”这个其实都是开示我们如何去学佛,如何去皈依佛,念念觉悟,念念自觉觉他,从这个地方起步。

  所以我们皈依三宝也是一定要知道,外因三宝功德圆满具足,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内因,没有畏惧轮回苦的心,没有对三宝真实的信心,外因再圆满,我们没有内因的话,还是要流转生死。所以皈依三宝一定要明白,能够转变我们的心才是真实的皈依三宝。

  并且要知道皈依三宝在修学佛法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从最初到中间,到最后,都需要皈依三宝。什么时候是皈依三宝真正做圆满了呢?成佛的时候。唯有成佛的时候,我们皈依三宝才可以说真正做好了,做圆满了。

  我们分四个方面来说:

  第一,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开始。我们成为佛弟子,成为佛教徒,最基本的标准就是皈依。正如世间要读书,要报到注册,入党要宣誓一样,同样的,我们要成为三宝弟子,也要通过相应的皈依的仪式来获得合法的身份,成为真正的三宝弟子。所以皈依是我们成为佛教徒必须要履行的一个入门的手续;是佛弟子与外道的分水岭;也是远离三恶道苦,迈向菩提之道,走向解脱的开端。

  那往往会有一些人问:“哎呀,我觉得佛法很好,但是我不皈依,能不能够学佛呢?”当然是可以的,但是你修行很难成就。为什么?因为你只是去修那些法门,你没有对三宝功德真实的体认,对三宝没有真实的信心。当然也可以通过修行来调整自己的身心,去修证实践,多少也会有一些受益。但是一定会非常有限,为什么?因为没有生起恳切的皈依之心,就说明对三宝的信心尚未具足。尽管是在学修,大多数都只是按照个人的喜好,按照凡夫心的主观愿望,甚至于是曲解佛法。因为没有皈依,所以不能够全身心地皈投三宝,所以没有坚不可摧的信心;也没有一个希望透过皈依三宝来迅速地提升自己生命品质这样的决心。所以信心不够,决心不够,一定动力不够。就好像那些说学唱京剧的票友跟着唱几句,所以很难成就,就很难从六道轮回的这种不圆满的生命状态之中超脱出来,就很难得到解脱。

  所以我们学佛首先就应该要皈依三宝,而且是非常真切,全身心地投入,这样的皈依,没有什么讨价还价的余地,也不存在一个患得患失的比较。只有这样的皈依才能够使我们真正地站在菩提道上,站在解脱道的起跑线上。否则的话,只是在外面徘徊。

  第二,完成皈依是我们学佛的目标。

  什么样子是完成皈依?就是我们圆满成佛。皈依三宝的最终目的不单单是为了得到三宝的护佑,更是为了开发本具的自性三宝。

  佛是觉悟,是自性本自具足的无限的慈悲和智慧;法是空性,是趣入空性的中道,是成就五道十地智慧功德的方法,具体的修证的次第和道路;僧是贤圣僧的品质,也就是无漏的智慧和解脱德。所以说我们皈依三宝的终极目标就是在自身成就三宝的品质,成就像佛菩萨那样的品质,那样的大智慧、大慈悲。这样是真正的皈依三宝。

  有些人说:“这样是不是我们皈依三宝,将来一定要舍俗出家呢?”那倒不是。“是不是说一定要舍俗出家才能够成为三宝呢?”那不是的。其实最关键的是我们在自身之中能够成就三宝的品质,圆满三宝的功德。所以佛法的一切的修行,其实都是帮助我们成就内在的像佛菩萨那样的大智慧、大慈悲、大能力。

  我们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其实就是忆念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心,以此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时时激励我们自己圆满同样的慈悲的品质。我们念文殊师利菩萨,其实就是忆念文殊师利菩萨的大智慧。

  所以说我们称念佛菩萨的名号,不仅仅是为了得到佛菩萨的护佑,也不是好像一个浅层的学佛一样,只是祈求佛菩萨满足自己的自私自利的心。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永远是凡夫众生。更重要的是能够学习佛菩萨的精神,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凡夫心,其实这些都是与解脱道背道而驰的。

  而是我们念佛菩萨名号的根本的目的是仰慕诸佛菩萨的智慧和德行,从而让我们在念佛、念法、念僧的当下就能够见贤思齐,就能够从善如流,不断地向佛菩萨靠拢,最终在自身成就与佛菩萨同样的品质。这是对三皈依的圆满的完成。

  这是我们说“佛”,说皈依佛。

  第三,一切的法门的施设、安立,其实都是四个字——皈依三宝,都是从不同的侧面来忆念三宝的功德。所以禅是佛心,禅是佛意;教是佛语;律是佛身。禅宗侧重于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其实是侧重于在佛意功德上下功夫;教下的天台贤首是从成就佛语功德下手;律宗是从成就佛身功德下手。所以一切法门的施设都是在修皈依。

  所以千万不要将皈依法门看得很小,认为,哦,这个只是我开始进门,我要拿到皈依证,也要受一个仪式,这个就完事了。不是这样的。

  皈依三宝是从始至终到没有成佛之间都必须要修的。阿底峡尊者对于皈依法门非常重视,对于业果法门非常重视,所以大家称他为皈依喇嘛、业果喇嘛。他听到以后就很高兴,他说:“哎呀,好了,西藏的佛法复兴有希望了。”为什么?因为大家能够注重于根本法,注重于基础法。

  任何法门都离不开皈依三宝这一个根本。一切佛教法门的修行都是由表及里,由浅至深的皈依过程。那么成佛就是皈依的圆满成就,皈依圆满成就,我们称之为成佛。在《殊胜赞》上面说:

  “我舍余大师,而皈佛世尊,

   何为皈依佛,无过具德故。”

  《殊胜赞》是与佛陀同时代的一个当时学外道的人所写的。他有一点智慧,他就比较,外道的那些法门、那些功德与佛的功德相比较,最后他如理抉择,用自己的理智去抉择以后,他选择皈依佛世尊。

  “我舍余大师”,我为什么会舍弃其余的那些外道的大师来皈依佛陀呢?我不是感情用事,也不是跟佛熟一点。我是怎么样?因为佛陀“无过具德故”。无过,一切的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都断尽了,一切过失都断尽了;一切德都圆满具备了,三德圆——智德、断德、悲德,一切都圆满成就了,所以我皈依佛世尊;对于佛所开示的法门,我一直去修学是皈依法;那些跟随佛修学的是我的学长,我向他们学习。

  所以我们要超出生死轮回,我们要治疗好这个生死轮回的大病,要依靠医生,佛陀是我们的医生;佛教的法门是药,我们要吃佛陀开的这个法门的药;还需要护士,僧宝是护士,他引导我们,是我们的善友。所以这个三宝都是不可缺少的。

  诸佛菩萨和历代的大德高僧,他们在这个人世间示现,其实就是路标,起一个路标的作用,他们都是成佛之道上的路标。我们透过念佛、念法、念僧,不断地忆念佛陀的功德,不断地去临摹佛陀的品质。好像写毛笔字,首先需要描红一样,同样的,我们要成佛,首先也需要描红。怎么描红呢?我们临摹佛陀的品质,并且将这种对佛菩萨功德的忆念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之中来,在实际行动之中保持正知与正念;有智慧,自觉;有慈悲,觉他。这样,将来我们也能够成就与诸佛菩萨同样的品质,同样的功德。

  所以一切法门的修学都是在修皈依三宝,都是对皈依三宝的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解释。所以皈依三宝是至关重要的。

  并且皈依三宝也是佛法的根本,是一切戒律的根本。我们受别别解脱戒的时候,在什么时候得戒体?在念三皈依的时候得戒体。是一切修行实践的保障,所以我们学习佛法贯彻始终的心要就是依于三宝的体系来学习,最初、中间和最后都要皈依三宝,这样才能够迅速成就。

  第四,如何去随念三宝呢?可以从四门来修学:

  第一个是法相门,就是这个法本上面所印的《宝相赞》。《宝相赞》就是三宝功德的那些名相都在其中了,其实可以说《宝相赞》就是一个佛法概论。她是解释《皈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她里面的赞佛宝、赞法宝、赞僧宝,是赞三宝体相赞的广解,也称为《圣教法相初基》。这是法相门。

  第二个法性门,是我们学习弥勒菩萨的《宝性论》。学习《宝性论》我们就能够了知自性三宝,一切众生平等之理,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一切有情众生皆可成佛。我们透过《宝性论》的学习能够了解自性三宝的道理。《宝性论》上面解释“佛宝”,一个偈子就概括得很圆满了,对佛的八种殊胜功德都包含在其中了。此偈说:

  “无为任运成,非观待他缘,

   具智悲及力,得二利佛也。”

  什么是佛陀?具八种功德。

  第一是无为功德,无为就是离生住灭。佛陀度众生,佛陀的慈悲心去帮助众生,他不是要起心动念说:“哎呀,我要帮助这个众生。”不是这样的,而是“无为任运”的。

  第二是任运功德,也称为自生功德。一切分别最寂静,所以是任运成就。

  “非观待他缘”。非观待他缘是本生智慧所证,所以不需要观待他缘。也就是说他是非思惟言传境,也就是现观的智慧。菩萨还需要通过一些推理,通过一些思惟才能够了解法义,最究竟的法义。那佛陀呢?如观掌中庵摩罗果,现观,现量地知道。所以弥勒菩萨才造《现观庄严论》,也称为《现证庄严论》。这是自利的三种功德。

  利他的三种功德是大智慧,大慈悲,大力量、大雄力,所以说“具智悲及力,得二利佛也。”

  二利:自事圆满是自利,他事圆满利他。所以这个佛陀的八种殊胜功德,这个偈子里面都圆满地概括了。

  第三个是次第门,是依据《菩提道次第广论》和《略论》摄理归宗。把那些教理都落实到具体的修行方法上来,修皈依的因,皈依境,皈依法,皈依殊胜、皈依胜利,皈依后的学处,这五个方面来修学皈依。

  第一个方面是皈依的因,我们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因为暇满难得,并且难得的人身又容易失去,念死无常;并且死去以后,如果我们以凡夫心的话,大多数都是堕三恶道之中。所以我们有畏惧心,我们对三宝有信心,这样才成为皈依的正确的因。

  第二个方面是皈依境,就是皈依的对象,我们要如理地选择。什么样的才能够成为我们皈依的对象呢?要有实、德、能这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实,要是真实的。佛陀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不是虚构的人物,而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毕竟圆满解脱的。所以这是我们的皈依对象,这是真实的。

  第二个条件是德,断德圆满,断尽一切烦恼了。佛陀,你看他断德圆满,所以不会像其他的教。其他的宗教说,哎呀,上帝大怒,所以就怒降洪水,所谓的诺亚方舟,这个诺亚比较有信心,上帝就预先告诉他,你要造一个大船。上帝还会发怒,还会怒降洪水,这些应该是断德没有圆满。佛陀是断德圆满,智德圆满,断证功德都圆满,悲德也圆满,所以三德圆满是德。

  第三个条件是能,要有大能力接引众生。

  所以从实、德、能上来考察,皈依的对象是皈依境。

  第三个方面是皈依之法,皈依之法也称为皈依之量。有四个方面:知功德、知差别、自誓愿受、不说余皈依处,这是皈依法。

  第四个方面是皈依胜利,就是我们受三皈依以后所得到的殊胜的利益:八种殊胜功德。

  第五个方面是皈依以后的学处,有各别的学处,应该遮止的和应该行持的,还有共同的学处。

  这是说次第门,修证的次第。

  第四个是止观门,是三皈依观法。我们透过三皈依观的具体的修学来圆满成就戒定慧三无漏学。

  这是我们解说“佛”。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贡献]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章
返回顶部